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议论文导学案(教师版)

议论文导学案(教师版)

议论文导学案(教师版)
议论文导学案(教师版)

2017级高一语文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用逻辑、推理证明,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主张、看法的一种文体。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②中心论点的表述。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科学原理和典型事实,一般是名言警句或典型、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论点的支撑。一般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即使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三、议论文的分类:1.立论:提出自己的主张用论据加以证明,又叫正论文。

2.驳论:用理论、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3. 评论:常见于报刊对新闻、文学作品的评论。

4.感想:生活感想、读后感、观后感、杂文等。

四: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议论文专题训练——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论据选择要求

2、掌握议论文论据的使用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一、合作探究:如何选择事例论据?

(一)论述“勤能补拙”下面哪个论据合适?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1.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二)下面这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论据出现常识性错误)

1.李白在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时刻把人民的疾苦记在心间。

2.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3.被流放的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终因报国无门,对前途完全绝望,而自刎乌江。

(三)以“压力与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哪个说服力强?为什么?(第一个:论据不够典型,最好选择名人事迹比较有说服力)

1.我们班有一男生,第一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面对众多高手给自己的压力。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苦学,最后期末考试名列前茅。

2.背水一战的韩信,破釜沉舟的项羽,他们面对的是死神施加的压力,但他们把这种压力变成了战斗的动力,压力使他们成了历史英雄。

(四)下面的事例论据,能吸引你吗?为什么?(论据不够新颖)

爱国的是屈原,有信念的是司马迁,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文天祥,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诸葛亮……

【小结】论据的选择要求:

1、切合题旨,有针对性。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2、真实典型,有代表性。一般来说,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格、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最好选择名人事例,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3、新颖独特,有时代性。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4、角度变化,有多样性。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的普遍意

义。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5、论据的表达,角度要切合观点。论据表达的时候,具体的内容要贴切、表达观点,具体表现观点。注意论据和论点要保持一致性。

【片段欣赏一】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点评: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片段欣赏二】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懂得守住寂寞,专注事业,人生才更加美好。苏轼面对荒凉寂寞的黄州,依旧笑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无动力帆船航海第一人崔墨心怀梦想,独自一人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完成自驾帆船航海环球一周的壮举;李桂林、陆健芬夫妇在大山里为孩子们撒下希望的种子,在寂寞中坚守18年……他们的时代不同,事业不同,却共谙一个相同的人生真谛:人生的奋斗旅程是充满寂寞与艰辛的,唯有守住心灵的寂寞,始终默默无悔地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人生之树才能由此绽放艳丽的花朵,从而在收获的季节结出累累的硕果。

点评: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选择不同领域的名人事例,一线串珠的形式列举,形成一种气势,语言上点到为止,不做多过的扩展,集中证明“守住寂寞,专注事业,人生才更加美好”的观点。

二、论据的使用方法

请看一段例文,这段文字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话题: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一点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1、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展开说理,而是有没有事实性的材料。

2、构思过程中,不是主要运用充分而又深刻的说理来论证,而是用例子来搪塞敷衍。

3、举例不是遵守典型而有针对性的原则,而是在议论文中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4、开篇或完整复述原材料,或叙述一个故事,占去大部分篇幅,结果即使想议论也无法充分展开。

(一)因果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文段示范:

王昭君为了祖国的和平,毅然远嫁匈奴。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满目萧瑟的荒原上,沙驼追逐着夕阳,沙海何惧,朔风何惧,再大的沙尘也阻挡不住昭君的盈步,因为她的心早已没有任何惧怕和负担,心也早已迎向大漠。因为卸下了心里的包袱,历史成就了昭君的忠浩刚烈,她的心灵也飞上了人性的至高点。

【因果分析法的标志】“为什么……因为……”、“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究其缘由……”

(二)假设分析法:

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段示范:

(1)儿子从小开始,成绩就一直不理想,每次开家长会,母亲都要听到老师对她抱怨。但母亲每次回家,都说:“老师说你很好,只要再努力一点,你就可以赶上某某了。”儿子听了总会很激动。后来,儿子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显而易见,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如果没有她一次次对儿子的表扬,没有一次次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没有一次次送给儿子信念,那么结果只能是儿子承受无言而苦痛的失败。

可见,信念是人生的肩膀。这肩膀能够擎起人生的大树,在枝繁叶茂间,我们发现了肩膀创造的奇迹。

(2)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李白壮志凌云,怅然失意,却成为“诗仙”;李煜国破家亡,阶下为囚,却成一代词宗;辛弃疾一生力主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一代伟大的爱国词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经历国土沦丧,家园消亡的苦难,那么辛弃疾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普通词人而已。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假设分析法的标志】“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那么……”、“假如……那么……”

(三)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

文段示范:

( 1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2)观点: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汶川大地震,展现了人性的美丽光辉,也折射出极少数人人性的黯淡。在南京,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老人在捐出5元钱后,又找遍身上乞讨来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与之相反的是,有极少数人,哄抢救灾物资,甚至将其作为商品高价出售;有些人利欲熏心,居然盗卖受灾婴儿……一个靠乞讨为生的老人,当废墟下的生命更需要帮助时,他把赖以生存的105元全数捐出,人性的善良在这一刻闪烁出最明亮的光芒。而这极少数人,他们把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之上,他们丑陋的人性践踏了人类的良知,势必受到谴责。

(四)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文段示范: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五)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文段示范: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三、课堂小结

1、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类比分析法、比喻分析法、点面分析法等,要灵活运用。

2、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课堂练习】请分别运用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正反对比法、意义分析法、引申类比法改写下列文段,突出论点。

观点: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高考阅卷老师提示:结构要清晰

好的结构,既能展示考生清晰的思路,又能提高老师阅卷的速度。好的结构还应该伸缩自由驾驭自如。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

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什么,段和段之间是否界限分明。如果看不清段和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打高分。

议论文专题训练——结构模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掌握构思议论文的方法技巧。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

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

议论文结构分类:考场作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一、并列式

(一):分论点并列式

1、写作步骤:

(1)首先提出一个中心论点。

(2)在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并列式的分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

2、如何设置并列式分论点?

设置并列式分点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概念分析法----“是什么”

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论点的含义。

类——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性质和内涵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类”。

例1:勇敢:

A.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B.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C.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例2:奋斗是理想的阶梯

1、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2、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3、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练习:《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神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什么,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例1:《勤有三益》中心论点:“为人当勤劳”

1、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2、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主要是从原因这个角度来设立分论点,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

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

例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全国高考题:)

A.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B.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C.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练习1:学会宽容

(1)

(2)

(3)

练习2:质量就是生命

(1)

(2)

(3)

(3)条件分析法----“怎么样”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条件分析法——怎么样、怎么办,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法”。

例1:谈意气(湖南高考题):

中心:人要有意气。(湖南省高考题)

(1)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

(2)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牺牲挫折。

(3)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坎坷。

例2:学会欣赏别人:

(1)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2)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借鉴。

(3)学会欣赏别人,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练习1、去恶从善

1、

2、

3、

练习2:让我们拥抱生命

A、

B、

C、

2、具体要求:

(1)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

(2)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4)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5)分论点的设置要和论据彼此呼应,不能只有分论点没有材料。

(6)强化分论点点题作用,紧扣观点,强化论点。

3、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分论点并列式特点

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可曾见过,沧桑褪色的万国建筑群?可曾赏过,阳明山的锦簇春花?可曾听过,爵士乐的错杂鼓

点?可曾品过,青藤阁的浓香花茶?如果倏然抹去那些杂体,那么生活将变得多么单一、多么可怕啊!上一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我说,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杂,让城市创造奇迹。当越来越多的人赞叹上海腾飞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是那些外来的“阿拉”为我们推波助澜。同时,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日语、英语“和平共处”、“互相渗透”。“人与人之间呈现不同的个性,但又彼此包容,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新上海的奇迹!”这是余秋雨所说的话。上海的今天,没有杂,是绝对不可能繁荣发达的。

杂,又让文学创造奇迹。文学可以酸,可以甜,但不能没有味道。杂就成了芸芸众生的调味品。你可以“古道西风瘦马”,当然也能“小桥流水人家”;你可以张开双臂,尝试和尼采、卡夫卡拥抱,你也可以十指紧扣,和棉棉、陈丹燕窃窃私语。文学正因为有了“杂”这面三棱镜,才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杂,更让自然和人类精神创造奇迹。梅兰竹菊,蜂蝶雁莺,不一样的生物带来不一样的神采。脱尘、修长、卓然、轻盈、栩栩如生的词汇传递给我们美的享受,人类的胸怀也因这道不尽、说不完的大自然而博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恬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雅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豪放;“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悟中,竟有那么多“最难将息”的表达,冥冥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种奇迹,不但映红了大自然中的枫叶,更映红了生命的旌旗。

因为有杂,所以有繁荣、有创造、有融合、有奇迹产生。生活在城市之中,不免有单调之感,那么就让我们静静地放松身心,倾听一下窗外的声音——是什么?你听见什么?是车水马龙?是鸟语花香?还是那首:“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的广告歌?不论是什么,你已经会发现,我们触及大东西,任何东西,都不是单一的。正因为有杂,才让万国建筑、山上春花、爵士鼓点、苏杭花茶、城市、文学、自然……一切的一切,显得如此生机盎然,如此风姿绰约,如此妙不可言!朋友,让我们感叹吧,感叹杂,感叹生命的奇迹!

《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思路:

参考:作者首先运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引出论点:杂,是一种生命的奇迹!接着作者将三个分论点进行并列论证:杂,让城市创造奇迹;杂,又让文学创造奇迹;杂,更让自然和人类精神创造奇迹。最后总论“因为有杂,所以有繁荣、有创造、有融合、有奇迹产生。”

(二):分论据并列式

1、写作基本要求:

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2、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分论据并列式特点

充实行囊,笑看朗月照花

踽踽独行于漫漫人生路,我们所能依靠的,唯有身后的行囊。因此,努力充实自己的行囊,哪怕前路再崎岖坎坷,我们依旧能步履从容,笑看朗月照花。

英国作家菲兹杰拉德曾说:“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你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可见,充实行囊,对于眼下有用与否,不必忧心,只需要做好出发的准备。

“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埋首苦读十余载,钱钟书在清华园中默默充实着自己的行囊。凭借着前半生默默充实的行囊,他终在晚年觅得质变的机遇----《管锥编》横空出世!这是多么漫长的跋涉啊!而恰是这充实的行囊,给予了他前行的力量,铺就了他成功的道路。

看看钱老的“行囊”,难道他年轻时所“装”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吗?显然不是。钱老在晚年说道:“感谢年轻时读的书,才让我们有了后来的成就。”可见,那些所谓的“无用”,其实早已在人生中变为“有用”,变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了。

充实行囊的精髓,亦能体现在那位“声音魔术师”身上。身为拟声师,魏俊华凭借自己前半生捡

拾的,别人瞧不上的破石头、烂棍子等破烂玩意儿,完成了七百多部电影、几千部电视剧的声音创作,其中不乏《三国演义》这样的史诗巨作。魏俊华对这些所谓的“无用”的东西的积累,也未尝不可看作是对自己行囊的充实。他充实的行囊,则是他日后成功的最佳助力。

由此可见,充实行囊,本质就是为自己的前路做好准备,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唯有此,我们才能坦然前行,才不会有“想用而未曾准备”的慌张。那么,如何充实自己的行囊呢?

岳飞身为精忠报国之典范,行囊中有着自小练习的武功,亦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钱学森身为物理学家的翘楚,行囊中有着精深的理科学识,亦有着丰富的艺术知识……可见,充实行囊其实就是全面发展,不能因为暂时的有用与否而有所偏好,因为我们装进行囊的每一样东西,都会伴我们走向远方。

然而,充实行囊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盲目“充实”。那些妄求“博学”的所谓学者,只求“全面”却浅尝辄止,最终只会被巨大的“行囊”拖累不前;而那些“大老虎”们,只顾用金钱充实“行囊”,只能落得锒铛入狱的结局……我们追求的“充实”,是精神的充实、人格的充实。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有选择地充实自己的行囊,做好出发的准备,我们在前行的人生路上方能坦然自信,从容信步前行,步步生莲,笑看朗月照花。

《充实行囊,笑看朗月照花》思路:

参考:作者首先提出论点,然后重点文段中,列举了钱钟书、魏俊华的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充实行囊,本质就是为自己的前路做好准备”。

(三)学以致用:根据题目要求列出作文提纲。

1、站直了做人(分论点并列)

2、笑对人生(分论据并列式)

范文1:

站直了做人

我赏菊,品菊,爱菊,试看那秋风飒起,“荷尽已无擎雨盖”,而“菊残犹有傲霜枝”。“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被称为花中君子,因为它的色彩艳丽,因为它的不畏寒冷,更因为它挺直腰杆的骨气。

花既如此,人更应如此。我们要挺起胸,抬起头,站直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站直了是一种意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顺境中,我们要站直了,不要乐得弯了腰,不要被功名利禄绚丽的外表所迷惑而俯身去拾,因为那很可能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你要站直了,眼里只有远方,心中只有目标,踏着大步直奔终点。逆境中,我们也要站直了,不要因为一些挫折而使你低下高贵的头颅。逆境是一种磨练,而逆境也更能造就英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古人告诉我们,逆境中站直了依旧能够站出飒爽的风姿。

站直了是一种气度。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一种豪气,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一种洒脱,是“试玉要烧三月满,辨材需待七年期”的一种坚韧。检阅军队,当士兵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挺直腰板高昂的从我们眼前走过时,我看到了一种气度,是飒爽英姿,是威风凛凛,是笔直的腰板震撼出的魄力。

站直了还是风格,是信念……也许诸葛亮觉得站直了做人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因三顾茅庐而出身仕蜀,然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以至最后六出祁山,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依然是站直了的楷模。

也许孔子觉得站直了做人就是“克己复礼,礼乐文明”,于是周游列国,编纂六经,开堂讲学,门人三千,贤者七十二,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

也许文天祥认为站直了做人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是才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才有被俘却爱国之志不改。

站直了做人,只为更好的人生。

范文2:

笑对人生

人生,是一场旅行,而且是单程的旅行。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品尝千百种滋味。在不幸面前,我们要积极乐观,直面苦难,笑对人生。[亮出观点]

一壶浊酒歌遍了山河八百里,一叶轻舟唯见长江天际流。历史长河中,李白曾满怀兼济天下的宏志,却无奈满腹飞扬的文采却成为帝王妃子的鹦歌燕舞的唱和,壮志难酬,纵然万千华贵又如何?于是他笑对人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载一叶轻舟,邀明月剑气美酒相伴,攒得一江秋水,月朗风清。

在不得志的仕途面前,他没有垂头丧气,颓唐消沉,而是豁达地看到了不幸的另一面——坚持一份傲骨,一颗炽热而又旷达之心,永存于世,活出另一种洒脱的人生。在他的口中吐出了半个盛唐.

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永贞革新”却使她身败名裂,辘辘南行的车轮碾碎了他峨冠博带的梦。然而,岭南的瘴疫也未能将他击倒。他化身那绵绵的细雨,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他打了井,放了奴婢,筑了愚溪,在这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一纸诏书,汉匈和亲”,会有多少后宫佳丽听此凋朱颜,只有她——柔弱而美丽的昭君,毅然担起了保卫国家的重担。别长安,出潼关,江南再见难。站在明月初升的祁连山上,她仍能笑对人生,无怨无悔地将抱着琵琶的如花似乎玉般的身影投向大漠,许下誓言:愿保汉匈百年好,直至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在人生的苦难面前,昂首挺胸,也以一身傲骨谱写了一曲永垂不朽的赞歌。她将“韶华易逝”,化为飘零的花瓣,散落于大漠沙尘中,以宽容的大爱庇护着天下苍生,只求一个无愧于心的灵魂。在她身后,是一片手足和睦,国泰民安。[举典型事例进行阐述]

人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幸和苦难,然而,只要你鼓足勇气,坦然微笑着把这一切接受下来,就会发现,人生原来也会有另一种美丽。不要叹气,不要苦闷,不要绝望,当你骄傲地站在胜利之颠,你又会收获另一种财富。其实乐观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愿生命的大河生生不息,愿我们都能笑对人生,让灿烂的人生之花永开不败。[总结全文]

二、层递式分层论证结构

这种结构纵向开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深化议论。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结构文章,展开议论分析。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如何设置递进式分论点?

最常见的是按照议论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来设置分论点,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

如以《谈风度》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

分论点:

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学以致用:根据题目要求列出作文提纲。

题目:拆除心墙(递进式)

【范文示例】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它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读文点击】此文是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开头结尾照应点题,第二段写坚持是什么,第三段写为什么要坚持,第四、五段写坚持需要什么及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再加上语言排比、层递,感情充沛,想不得高分都难。

【学以致用】按照题目要求列出作文提纲。

题目:日积月累(递进式)

范文:

日积月累

一滴水固然渺小,但千万滴乃至十亿滴凝聚成的力量却是我们不可小视的。石“穿”对人类来说,办到它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又有谁愿化作那一滴水的力量去成就这一现象呢?这便告诉我们要学会积累,积累着看似渺小的的力量,日后将会化作巨大的能量。

积累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就像细密的针线活,要一针一针地慢慢缝好。有些同学可能会厌恶考试,在考前只能拼命复习,但你们要知道,考试就是对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的测验,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光是“临时抱佛脚”,是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即便是成功,那也是暂时的幸运。这就足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可以将生活经验加以总结、升华成更高的领悟,从而帮助更顺利地学习生活。

那么,如何积累呢?

首先,我们自身不能小觑渺小的力量。当年秦始皇没有意识到两个农民领导的起义可以推翻自己的霸权;而现在的蝼蚁筑穴甚至可溃一条江堤。渺小的力量凝聚起来是强大的,可怕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看似渺小的事物,才懂得在生活中积累不显而易见却正确重要的经验,积少成多,足以水滴石穿。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恒心。没有毅力的人是无法做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愚公之所以能搬动大山,离不开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决心。只有那一颗充满毅力的恒心,才能日夜把那小小的水滴砸向石头,若是某一滴水半途而废,则无法成就“石穿”。这便可见得恒心的重要性。

但是,只要不小觑渺小的力量和有一颗恒心我们就能积累力量吗?我们还需要懂得积累适合自己的、正确的经验。若是不在意把错误的经验渐渐积累,那将演变成难以变更的坏习惯,危害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还需要一双慧眼,选择正确的经验加以积累,以成大器。

总之,小小的水滴之所以能穿石,那缺少不了渺小的力量的积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要学会拥有一颗恒心和一双慧眼,积累渺小的力量,让它不断升华,变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滴水穿石”。

三、正反对比式

“正反对比论述结构”也叫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范文示例】

用光明的心照亮世界

一朵娇艳的牡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你是看到它的美丽可人还是觉得它妖媚庸俗?一片干枯的黄叶随风落地,你是高兴地赞叹它终于叶落归根还是感叹它短暂的生命如此轻易结束?一条奔涌的大河在滚滚东流,你是看到它雄浑壮阔还是鄙夷它暗藏污秽?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人们对世界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同样的情形,在不同的人眼中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颜色。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青苔布满了石阶,通向一间简陋的小屋。初春草木的新绿映入屋内。居室简陋,可这丝毫不减室主人的闲情雅致,因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身居陋室,但室主人志趣高洁,品德高尚,又怎么会在乎生活的清苦呢?在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但仕途失意,使他意志消沉吗?不,相反的,他看到这凄凉之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抛去了从前的浮躁繁忙的生活,这正是个净化心灵的好地方,每天可以弹琴读书,和学识渊博的人一同交往,不也是人生一件乐事吗?刘禹锡享受了这难得的清静闲暇,二十三年后依然有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与希望!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一弘清澈的潭水在碧树映衬下更清幽。树林中偶尔传出的几声鸟鸣使四周显得格外寂静。柳宗元感到彻骨的寒意,悲怆之感涌上心头。是景色不够怡人吗?不,这里有幽静的潭水,迷人的花草,怎会不是放松身心的好场所?但柳宗元被贬到此,清静深邃的景色使他悲从中来,更添孤独寂寞,自然不可久居。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同样被贬他乡,他和刘禹锡有着同样的遭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与态度。在永州,他每日寻幽探胜,但始终对自己的际遇耿耿于怀,以至在生活中“恒惴栗”。他真如自己所写的“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吗?从他谪居十年最后抑郁而终可以判断,他没有那么豁达。

一个积极乐观,因而在逆境中也能怡然自得,不失希望;一个始终对遭遇无法释怀,因而始终无法享受生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何世上一片黑暗?其实世上本有光明,只是黯淡的心遮住了阳光。用积极的心态欣赏世界,用光明的心照亮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精彩!

【读文点击】文章由远而近,以起兴手法引入论题,提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人们对世界有

完全不同的看法”的观点,接着从所学知识中撷取了同样遭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的事例,对比论证,深入分析;第四段再用对比句子联结两人事例,指出不同的心态给两人带来的不同人生指向,照应中心论点;结尾再次紧扣中心论点和标题,收束全文,呼吁人们“用积极的心态照亮世界”。

【学以致用】按照题目要求列出作文提纲。

题目:在人生的岔路口(正反对比式)

【范文】

在人生的岔路口

没有人在笔直的大路上迷路,让我们失去方向的都是岔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决定我们是否迷失的,是我们心灵的选择。(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为了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蹒跚的第一步,就注定有许多岔路口在往后的岁月里等待着我们。人生的路很长,面对选择,我们的心灵要坚强。

有些人能一直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母亲把“精忠报国”刺在岳飞背上,这烙印便一直引领他走向光明的方向。岳飞不为外物迷惑,他短暂的一生里有坚如磐石的信念,(甚至)面临苟活与真理的选择,他也毫不犹豫地踏上后一条路。透过历史的明镜,我们看到他心灵高贵的选择。(正面论据)有些人也许一念之差误入歧途,却得幸有人拉他回头。当蔺相如选择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仅自己踏上正确的路途,也让廉颇一度迷失的心幡然醒悟。将相和的故事让后人在两个岔路口看见熠熠生辉的足印。(正面论据)

有些人却不幸在失足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商纣王选择了美人的笑靥而弃江山于不顾,慈禧太后为了王朝的苟延残喘而将民族的尊严送给外族去践踏,那些短视的人们作出的选择,留给后世的,除了一个轻蔑的嘲笑,更有太多沉痛的思考。(反面论据)

是非对错,全在心灵的一个选择,我们看着前人的选择,也在思索着自己该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枚指南针,它告诉我们应走的方向。可怕的是心中太多割舍不下的东西掩埋了它,让我们找它不到,又或是名利的沙砾模糊了它的刻度,让我们分辩不清。不要让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羁绊自己的脚步,也不要让浮名小利的沙子钻进自己的眼睛。人生的旅程坎坷而又漫长,不要被装点得富丽堂皇的歧路迷惑,也不要畏惧正道上满布的荆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记得拿出心中的指南针,它会指明通往真理的方向,那个方向,就是我们心灵最睿智的选择。(总结)那么,就迎向人生所有的岔路口,大步流星地奔向辉煌吧。

课外练习: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欣赏】下面印发几篇优秀作文,供同学们借鉴。

人生如车

一辆车,自出厂上路之时,便注定了他的归宿:抛锚报废。人生,正像一辆车,自出生之日起,便注定归宿必是死亡,这是悲剧。但万幸的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这辆车将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

何种惨象结束自己的行程。感谢上苍,让我们不能先知先觉,让我们自出厂上路之日起,便日夜兼程,赶路,奔跑。

人生如车,当牢牢地把握好方向。坚守正道,心不旁骛,董道不豫。十字路口,慎之又慎;歧路众多,不能心动于旁门左道上的花花草草、灯红酒绿。锁定目标,控好方向,愈挫愈勇,百折不回,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然山穷水尽,也不必一条道走到黑,掉个头,转个弯,改道更辙,或许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力能扛鼎,才气盖世的项羽,睥睨天下,大封王侯,然一朝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不能包羞忍耻,暂回江东,伺机再来,竟自刎乌江,身死东城。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人生如车,当适时地掌控好油门和刹车。察清路况,缓急有度。大道如矢,风和日丽,当加油提档,开足马力,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崎岖坎坷,风雨如晦,则当踩刹减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掩耳塞目,必将覆辙重蹈,欲速而不达。有时适逢弯道,也不失为超越良机,以我造父之御,实现弯道逆袭。中国梦蓝图已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夜以继日,撸起袖子干。然,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们要牢记。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矛盾时,必须将“绿水青山”放在首位,发展的大车放缓减速,稳健前行,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如车,当要不时地检修保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无所息,是种精神与态度;生有所息,是种境界与修养。仰望星空,坚守信仰,必须要有生无所息的精神;俯看大地,面对现实,也必须要有生有所息的境界。一味地忙着赶路,不但会有抛锚熄火的危险,更会有丢了灵魂的可能。适时地检修车况,检查胎压,加油保养,甚至更换一些老化的、出现病灶的、到了报废期的零件那是必须的。“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胜加餐。”一隅小屋、一杯香茗、一盏孤灯、一桌一椅一本书,保养车况,修养品德,营养灵魂,甚好!必须!

再次感谢上苍,让我们不知道自己这辆大车何时何地抛锚报废,否则,我们彼此见面不是问:芳龄多少?阁下贵庚?请问高寿?而应该当这样问候了:“喂,伙计!还有多少时日供你苟活?”“唉,还有两年不到了!”“比我强多了,我还有8个月12天带5个小时啊!”双方都是一脸的苦样,且不哀哉!万幸!万幸!

既然万幸不知道各自的大车还有多少时日可供驾驶,那我们可要切记驾驶的三原则哟!——集中精力、仔细观察、提前预防。

准备好行囊再出发

行囊已经备好,我们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可路途漫漫,翻检行囊却发现,很多我们想用的东西都未曾准备。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在出发之前将东西准备的尽善尽美再出发?要明白,“唯有万事俱备,方可笑迎东风”。

准备好行囊出发,是让你自己胸有成竹的保证。在漫漫人生之路上,并不要求你前进的有多快,走得有多远,而是希望你前进一步时都无拒前方的艰难险阻,都不惧身后的寒风冷雨。黄旭华曾经说过:“唯有做好万全准备的人才能无所畏惧。”而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为何并没有出现每日“战战兢兢”“杞人忧天”的场景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对于地震的安排部署已经详尽到极至。每一个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考虑到了地震的因素。可以说在日本这个国家正式发展之前,国家早已对地震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也正因为此,日本发展的每一步都像对待地震的安排那样,稳健而又坚定。

准备好行囊出发,是给你一张出类拔粹的入场券。从来都没有无准备的成功。司马迁用三十年遍交天下豪杰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用一生游历名山大川遍尝百草终成一本《本草纲目》。他们的出众,他们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思泉涌,是“万事俱备笑迎东风”的气定神闲。没有这无数历史典籍积累与准备,这太史公再精妙的笔触写罢也味同嚼蜡。机会向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等到机会来临却无处可抓时才懊悔不已。“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的恨,或许就是因为毫无准备而诞生的遗憾吧。

准备好行囊出发,是为自己未来不留遗憾的保证。打开背包,将多样东西排开仔细寻找,终无可用之物。当未曾准备的我们迈步走向远方时,发现自己走的越远,内心的遗憾就越多,有的想用却未

曾准备的失意比任何困难都要消磨斗志。就像此刻在高考考场,有的人文不加点有的人眉头紧锁。只有做好了完全准备的人才能迎接这一切狂风暴雨,从容应对。

华为的老总曾经说过,华为没有春秋,只有寒冬和酷暑,只有有准备的企业才能坚持下去。达尔文也曾说过,我在科学方面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因为勤奋、刻苦与完全的准备。这一字一句未尝不是在向我们揭示一个真理:“做好完全的准备后再出发。”

如果现在的你是即使开启人生新征程的旅者,请不要着急前进,迈开步子。站在起点,打开你的背包,将一切都准备好,自有一阵清风将你吹向成功的彼岸。

阅读的三重境界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匡超人3

《匡超人》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 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课:《范进中举》 二、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作出惊世之作《儒林外史》。至于小说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 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课文: 1、概括上下片内容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下片写了梳妆打扮的过程。这首词塑造了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的形象。 2、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3、感情探究: 假借写女子,实际写作者自己仕宦之途的不得意,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悲哀。 【迁移训练】 眼儿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语言表达要得体导学案

《语言表达要得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能够较好完成语言表达“得体”题,遣词用语得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及训练,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把话说的得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一个语言得体,具有良好人格的人。 学习重点:学习语言表达“得体”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较好完成语言表达“得体”题,遣词用语得体。 学习方法:点拨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某地选美,一位小姐被选中。这位小姐打扮漂亮,言谈涵养却不尽人意。当男主持人问她“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时,她竟然答道:“什么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主持人因此十分尴尬,但他镇定了一会之后,彬彬有礼的向小姐深深的鞠了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观众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想一想:这位美女的话得体吗?主持人话隐含怎样的潜台词?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 二、怎样才能做到得体 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说话写文章首先要看对象,即考虑谁是听话者、阅读者,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特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心理情绪、生活经验等不同,人际关系又有亲疏、长幼之分,针对这些交际对象的差别要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一般来说,家庭亲朋用亲昵语体,同事同辈用随意语体,长辈宾客用恭敬语体,知识分子用郑重语体,工人农民用俚俗语体。 同一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 材料1:《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材料2:《悲剧是这样产生的》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神经科治的都是些什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象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 护士不耐烦了,回答:“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么,神经科神经科,活得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晚就跳楼自杀了。 你能说说造成悲剧的原因吗? 2、分清场合,巧妙用语 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①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②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③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④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 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 材料3:假如你在全省的作文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备加赞赏,在下列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你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①、与你平时很要好的一位同学在私下的场合向你祝贺时,你的回答是: ②、在庆祝大会上,面对向你祝贺的广大与会者,你的回答是: 材料4:《标语的位置》 不久前,我去参加追悼会,在火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总觉得不太舒服。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3、把握语体,用语妥帖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 不同文体的语言差异: 议论文——准确严密记叙文——流畅生动说明文——平实严谨 新闻稿——简洁扼要广播稿——明白清楚广告词——通俗凝炼 合同——严密清楚贺辞——热情洋溢 语体又分: 口头语和书面语 口头语:通俗易懂书面语:庄重典雅 材料5: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①②③④

最新匡超人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匡超人》主备:田阳、刘晓琴、王宝龙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主题、艺术成就。 2、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 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 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 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 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 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 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 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 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 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

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 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1)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2)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 (3)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 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 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 心灵漂泊的悲凉。 3、字音辨识 可憎()踌躇()诰命()盘桓()妆奁()衣衾()装殓()丝绦()孝悌()泥淖()睿智()藩司()茧绸直裰()缮写() 二、课堂研讨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 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 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他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 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 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感受其凝炼、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四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 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抑制祸端),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陈鸿《长恨歌传》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初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等。 3、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家显贵: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伯叔兄弟杨钴官鸿胪卿,杨镝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封为右丞相)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赏析指导】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是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所说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孟子原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与古人为友。这被称为一种“作家批评”或者“传记批评”,现在此很多人反对这种阅读的方法。例如英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艾略特就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当着眼于诗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回眸( ) 粉黛( ) 骊宫( ) 霓裳( ) 衾被( ) 鼙鼓( ) 仙袂( ) 衣钿( ) 凝睇( ) 钗擘( ) 萦纡( ) 马嵬( ) 阑干( ) 绰约( ) 迤逦() 2、填空 白居易(772~846)___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他与_______世称“元白”主张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以意逆志是一种的诗歌鉴赏方法。(2)知人论世是一种的诗歌鉴赏方法。 第一课时思路整理

语言表达得体学案

语言表达得体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生活经历等不同途径掌握常见谦辞敬语; 2)、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高考原题或模拟习题例析,探讨高考的试题改革趋势,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2)、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得体的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二、考点分析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符合内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主要包括交际的场合、对象、目的等。说话、写文章遣词造句必须从内外部语境考虑,表达才能得体。 高考对“用语得体”的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的形式有依据语境进行转述说明、选词填空、指出并修改不得体的材料﹙广播稿、留言条、启事、通知﹚等,其中最后一种为主要形式。 三、高考例题分析 (09全国)王孝椿准备6月16日在阳光饭店为爸爸过七十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中午十二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孝椿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辞文雅。(不超过40个字) 老叔: 定于6月16日中午十二点在阳光饭店,我为我老爸开一个生日派对,你们荣幸被邀参加,务必前来,o k ! 椿 6月8日 四、知识点梳理 ㈠、谦敬准确,褒贬一致。 1.正确使用谦词敬语。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口诀:“大”、“小”、“外人”。 (1)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用“家”。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2)对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时用“舍”。如舍侄、舍弟、舍妹等。 (3)称呼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时用“令”。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 例题: ?(2003浙江卷)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唯妙唯肖,栩栩如生。 (4)或用“小”、“拙”、“鄙?”、“寒”等等字表谦词。 常见的谦辞有“小女”、“犬子”、“拙见”、“拙作”、“鄙见?”、“鄙人”、“寒舍”、“愚兄”等等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见--称自己的见解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舍--称自己的家愚见--称自己的意见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正批评。 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 口诀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常见的一些谦辞敬语: 求人办事说拜托,请改文章说斧正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 看望别人说拜访,送礼给人说笑纳 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 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赴约说赏光 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所说寒舍 请人谅解说包涵,宾客来到说光临 等候别人说恭候,未及迎接说失迎 请人勿送说留步,请人决定说钧裁 高考试题剖析: 例.(05.黑、吉、桂卷19题)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你”,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2.恰当地使用褒、贬、中性词。 例: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不少官员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积极进取,甚至阻挠改革的发展。(《冤哉,南郭先生》)(二)、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例:从前有个秀才到集市上去买柴,他对挑柴的客气地说:“荷薪(挑柴火)者过来。”挑夫只听懂了“过来”二个字,就过去了。秀才又问:“价钱几何?”挑夫只听懂“价钱”二个字,就开了个价。秀才于是讨价还价了:“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降价)。”这回挑夫怎么也听不懂,于是挑着柴火走了。 例: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写给一位语言专家的信的正文,有三处措辞不妥,请把不当之处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匡超人》 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匡超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课文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 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学习难点】 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法导航】 1、依托文本理清情节线索;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学习过程】 一、作品及作者 1.介绍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

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八(初二)年级下册

长恨歌导学案1 2

长恨歌第1课时导学案 1.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因其祖、父俱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是中唐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人民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词尖锐,主题鲜明。作品主要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作此诗也为了 。 3.字音识记 ①云鬓.()②马嵬.()③龙驭.() ④衾.寒() ⑤鼙.鼓() ⑥骊.宫() ⑦玉扃.() ⑧钗擘.() ⑨回眸.() ⑩霓裳.() ?临邛.() ?仙袂.() 4..词语解释 ①可怜 ..光彩生门户:___________________②尽日君王看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云栈萦纡 ..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剑阁: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到此踌躇 ⑤天旋地转回龙驭 ..星河欲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耿耿 5..名句赏析请赏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简要梳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野人送朱樱杜甫

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

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 考点一: 一.例题导引(指出下面文章在哪些方面表达不得体) 在齐鲁大学的演讲韩复榘([jǔ]) 诸位,各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个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 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 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象……就象……对了,就象对牛弹琴。”今天兄弟我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举双脚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还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都在北京的东交民巷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也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第三个纲目是讲他的进校所见,就学生的篮球赛,痛斥总务处长道) …...要不是你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再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挣我抢的。 文章在哪些方面表达不得体? 答:

二.解题: “说话得体 ..”的“得体”二字如何理解? 答: 三.方法指导 (一)说话要注意“” 例.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06安徽卷)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巩固训练】 有这样一件事,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 李太太怎样回答好呢?请你设计一下答案。 答: (二)说话要注意“” 请继续完成下列题目: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势,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人先在厨师家碰头。 厨师说:“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赶车的接过话茬: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锦瑟》 【学习目标】 1.理解内部结构;背诵这首诗。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3. 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参考《金版学案》P42 2.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3.解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

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 近代人梁启超读李商隐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4.读下面的话,了解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表达得体 导学案

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表达得体的具体内涵。 2、了解语言表达得体的主要考查形式。 3、掌握使语言表达得体的答题技巧。 【导入学习】 故事一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故事二 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医生,神经科治的都是些什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些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像我这样的病多久能治好? 护士不耐烦了,回答:“你只管好好养病,问这么多干啥。没听说么,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故事结果会如何呢? 【自主学习】 一、考点解读: “能够恰当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和不同的语体特征,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分清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等要素,使语言发挥最佳效果。 二、解读考纲,剖析“得体”的内涵: “语言表达得体”是《考试大纲》在表达运用层级(D级)上对考生提出的一项要求。《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明确,“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1、体现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要求,就是说话用语要①掌握谦敬②分清对象③注意场合④明确目的。 2、体现内部语境(上下文)要求,就是要分清语体,做到语体(口语、书面语)色彩和文体(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色彩得当。 三、考题形式 语言表达得体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2017年全国高考三套试卷全部以四选一的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重点是谦敬辞的运用。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以修改题形式对这一考点作考查。考查重点不局限于谦敬辞的运用,而是从更广的层面上考查日常用语交际和特定场合下书面语表达能力(具体情境中运用不同语体色彩词语的能力),考查范围扩大。这就启示我们,复习备考,语言表达得体要作重点复习,不可偏废。 四、真题体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