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艺昆虫学考点总结

园艺昆虫学考点总结

园艺昆虫学考点总结
园艺昆虫学考点总结

园艺昆虫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拒避剂: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或驱避,在害虫

防治上这类药剂称为拒避剂。

2、脉相: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3、翅钩列:后翅前缘具有l列小钩,用以钩住前翅后缘的卷褶,如蜜蜂——翅钩连锁。

4、翅缰和翅缰钩:大部分蛾类后翅前缘的基部有一根或几根鬃状的翅缰(通常雄蛾只1根,

雌蛾多达3根),在前翅反面的翅脉上有一簇毛状的钩,称翅缰钩。飞翔

时翅缰插入钩内,使前后翅连接在一起——翅缰连锁。

5、胃毒剂:指那些由害虫取食后在胃里中毒而死的药剂。用来防治咀嚼式口器昆虫的杀虫

剂。

6、血淋巴:即昆虫的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以血浆为主。

7、气门:气管在体壁上的开口(昆虫一般有10对气门,分布在腹部的1~8节,中胸和后胸

还各有一对)。

8、气门气管:自气门伸入体内的一小段气管。

9、扩散作用:昆虫生命活动需用的氧气是借氧压力差,从大气中直接获取的。由于代谢的

作用,使组织内部消耗了氧,产生CO2的分压,所以氧气能向气管内扩散,

CO2则能向气管外扩散。

10、通风作用:也叫换气运动,是指昆虫依靠腹部的收缩、扩张,帮助气体在气管系统内进

行气体交换的一种形式。

11、反射弧:传导一次冲动的途径。由此引起的反应称为反射作用。

12、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13、内分泌器官:产生和分泌激素的组织。

14、授精:昆虫在交尾时,雄虫把精子射人雌虫生殖腔内,并贮存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

授精。

15、受精:授精后雌虫不久开始排卵,当成熟的卵经过受精囊时,精子就从受精囊中释放出

来,与排出的卵相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受精。

16、两性生殖:绝大多数昆虫通过雌雄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

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或称两性卵生。这是昆虫普遍存在

的一种生殖方式。

17、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也叫单性生殖。

18、孤雌胎生:不经过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

后才从母体中产出,这种孤雌生殖的方式称卵胎生,又叫孤雌胎生。

19、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

种变化叫做变态。

20、表变态:成、幼虫外表相似,体节数目相同,只有性器官的成熟程度和大小的差别,成

虫期一般还要继续脱皮,如衣鱼。

21、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称卵期。

22、孵化: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即破卵壳而孵出,称为孵化。

23、若虫期:不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时所经过的时间。

24、幼虫期:全变态类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过的时间。

25、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阶段,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

26、蜕:蜕下的旧表皮。

27、龄期:幼虫和若虫从孵化到第l次脱皮及前后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28、龄:在每一个龄期中的具体虫态称为龄或龄虫。

29、化蛹:蛹是全变态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虫期。幼虫老熟以后,

即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同时体躯逐渐缩短,进入预蛹期。预蛹脱去皮变成

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30、蛹期:从化蛹时起发育到成虫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蛹期。

31、羽化: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脱皮变为成虫或全变态昆虫的蛹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的行

为,称为羽化。

32、成虫期:成虫从羽化开始直至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

33、补充营养:某些昆虫羽化为成虫后,即能交配和产卵。有些昆虫必须继续取食一段时间,

获得完成性腺和卵发育的营养物质后,才能交配产卵。这种对成虫性成熟不

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称为补充营养。

34、繁殖力: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的数量,称为繁殖力。

35、性二型: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一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

触角、身体大小、颜色及其它形态上有明显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36、世代: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止的个

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或一化。

37、世代重叠:多化性的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而造成前一

38、越冬代:多化性昆虫越冬的一代常称为越冬代。

39、昆虫的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是指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40、年生活史:在一年中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

41、假死性:有些害虫(如金龟子)在受到突然的震惊时,足立即收缩,身体卷曲,或从植

株上掉落地面呈假死状,这种习性称为假死性。

42、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起的冲动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

43、种群:在生境内占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生殖、繁衍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44、群落:在一个生境内相互联系着的各个种群组成。

45、群落演替: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过程、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原来占主要

地位的种群被其他种群所代替,使一种群落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

程。

4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生境的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即自然界一定空间

范围内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与非生物的物理因子(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气候因子等)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综具有一定的结

构,并能凭借这一结构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起着相互依赖和相互抑制

的功能。

47、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质含的能量占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总量

的比率,叫做光能利用率。

48、可利用光:红黄光和蓝紫光,占总光能的0.5-3.5%,绿色植物对光能利用率平均为0.14%。

49、生物量:一定时间内地球单位面积存在的有机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总量。

50、出生率: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51、死亡率: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死亡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率。

52、rm内禀增长率:有关物种增长力的内在的生物特点,是在给定的物理和生物条件下,

具有稳定的年龄组配的种群最大瞬间增长速率,即为瞬间出生率与瞬

间死亡率之差。

53、积温常数:各种昆虫完成其全世代或某一虫期的生长发育都需要一定的温热积累(热能)。

发育所经历的时间与该时间内温度的乘积,理论上为一个常数,叫积温常数。

可用公式来表示:K= NT,K代表积温常数(日度);N代表完成发育所需要

的时间(日);T代表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

54、园艺生态系:指人类从事各种园艺生产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为的生态系统。

55、经济损失允许水平:指人们可以容许的作物受害而引起的产量、质量损失水平,亦即指

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作物受损失程度(经济

损失量或损失率)。

56、经济损失允许密度:与经济损失允许水平相对应的害虫密度,称为经济损失允许密度。

57、经济阈值(ET)又称防治指标,为害虫防治适期时的虫口密度、为害量或为害率等达到此

标准时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为害损失超过经济损害水平。如用害虫密度作

防治指标,一般应略低于经济损失允许密度。

58、自然平衡位置:在园艺生态系中,由于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种群因素的影响,害

虫种群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因子的控制作用,其种群数量将在

某一位置上下波动。这一位置常称作自然平衡位置(EP)。这一位置对不

同的的害虫来说是不同的。

59、主要害虫:我们把害虫种群平衡位置常超过经济损失允许水平,而需要常年防治的目标

害虫称为主要害虫。

60、偶发性害虫:大部分害虫的自然平衡位置低于EIL,虫口密度较低,一般不需防治,为

次要害虫。而虫口密度常起伏波动,有时发生量会超过EIL,这类害虫称

偶发性或间歇性害虫,如斜纹夜蛾等。

61、物种:一群与其它种群在生殖上隔离的繁殖群体或繁殖种群。

62、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

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63、俗名:是指用不同的语言,按照人类的不同认识,给予生物种类的名称。

64、学名:在生物学上,为每一生物或每个分类学上的分类群,命名一个全世界通用的拉丁

文或拉丁化的名称。每个学名各有其本身的命名者和命名日期,各有其一定的试

用范围。

65、命名法:关于生物分类单元命名的法则。

66、双名法:是指昆虫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属名在前,

种本名在后,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在种名之后通常还附上命名人的

姓,姓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67、异物同名:以前已被用于别类动物。

68、同物异名:已经在另一名称下描述过。

69、新组合:第一次把一物种名称的属更动到另一个属时称为新组合。

70、检索表: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是为了便于分类鉴定而编制的引导式特征区别表。

71、正模:是指新种发表时,由作者指定作为载名模式的一个标本。

72、副模:是指除正模以外的模式标本。

73、害虫综合治理(IPM):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从生态系的角度出发,综合协调地运用多种

手段对害虫进行治理,使害虫种群数量有效地控制在经济阀值以内。其采

用的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控制因子,使

得对自然生态系的影响达到最小。

74、总体:一定区域内,同一性质的事物的总和。

75、样本:抽取的用以估计总体的个体。

76、样本单位:面积、长度、株、容积或重量、时间、器械等。

77、期距:某种害虫两个世代之间或同一世代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间隔期的经验值。

78、历期: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时间距离的平均值,通常通过饲养观察单个个体来求得。

二、填空

2、昆虫有头、胸、腹三大“体段”,每一段又分为若干“体节”,体段上着生的一些附肢、附

器(如触角、口器、足、翅等)。

3、昆虫没有骨骼,是无脊椎动物,但它的体壁高度硬化,起着支撑作用,并着生肌肉,称

为“外骨骼”,一些硬化的表皮称为“板”:背板、侧板、腹板。

4、身体左右对称,具有外骨骼(体壁)的躯壳,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有些体节上具有成

对的分节附肢;循环系统位于身体背面,神经系统位于身体腹面。

5、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以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由于上面着生有触角、复

眼、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所以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6、昆虫头部一般具有1对触角,位于头部前方或额的两侧。触角的基本构造由三部分组成:

柄节、梗节、鞭节。柄节、梗节直接受肌肉控制,鞭节的活动由血压调节,受环境中气味、湿度、声波等因素的刺激而调整方向。

7、触角的形状、分节数目、着生位置以及触角上感觉孔的数目和位置等随昆虫种类不同而

有差异,因此触角常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

8、昆虫复眼越大,小眼数目越多,其视力也越强。小眼的表面一般呈六角形。

9、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对昆虫的取食、觅偶、群集、避敌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昆虫复眼有两种成像方式:1)重叠成像;2)镶嵌成像。复眼功能:A、分辨物像,感觉移动和距离;B、感受光的强度、波长和颜色等,尤对3300—4000埃的紫外线有很强的反应,并呈现正趋性。

10、背单眼位于头部的背面或额区上方,通常3个。侧单眼是完全变态昆虫幼虫的单眼位于

头部的两侧,一般每侧各有1-6个。单眼的有无、数目以及着生位置常用作昆虫分类特征。

11、口器是昆虫取食的器官,由属于头壳的上唇、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上颚、下颚和下

唇)组成。一般分咀嚼式和吸收式两类,后者又因吸收方式不同可分为刺吸式、虹吸式和挫吸式等几种主要类型。

12、咀嚼式口器为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所具有。其中以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由以下

五部分组成: (l)上唇;(2)上颚;(3)下颚;(4)下唇;(5)舌。

13、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个体段,由膜质的颈部与头部相连。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

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胸节的侧下方生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在中胸和后胸的背面两侧,通常着生一对翅,称为前翅和后翅。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胸部为了适应承受足和翅肌的强大牵引力和配合翅的飞行动作,一般都高度骨化,具有复杂的沟和脊。昆虫的每一胸节,均有4块骨板组成,背面的称背板,两侧的为侧板,腹面的称为腹板。

14、胸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分节附肢,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

15、昆虫的足大多用来行走,有些昆虫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胸足构造和功能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足,包括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攀悬足、停息足。

16、昆虫的翅分为三边(前缘、后缘或内缘、外缘);三角(肩角、顶角、臀角);四区(臀

前区、臀区、轭区、腋区);三褶(基褶、轭褶、臀褶)。

17、由于纵、横翅脉的存在,将翅面围成若干小区,称为翅室。若翅室四周全为翅脉所封闭,

称为闭室;如有一边无翅脉而达翅缘,则称开室。翅室的命名是以形成翅室的前面纵脉称谓。

18、昆虫纲的分目常常依据翅的大小、质地、覆被物、对数等将翅的类型划分为如下:鞘翅

目-鞘翅;直翅目-复翅;鳞翅目-鳞翅;半翅目-半鞘翅;缨翅目-缨翅;毛翅目-毛翅;双翅目-平衡棒;膜翅目—膜翅。

19、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包藏着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腹部的环节构造也适于内脏活动

和生殖行为,所以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昆虫的腹部一般由8一11节组成,只有原尾虫才有12节。腹部1-8节的侧面具有椭圆形的气门,着生在背板两侧的下缘,是呼吸的通道。在腹部第8节(雌)和第9节上(雄)着生外生殖器,是雌雄交配和产卵的器官。有些昆虫在第11节上生有尾须,是一种感觉器官。腹部的体节只有背板、腹板和侧膜(不象胸部具发达的侧板);各腹节间以环状节间膜相连。

20、腹部上的附肢主要有外生殖器、尾须,幼虫有的种类有腹足—是蛾、蝶类和叶蜂幼虫的

临时器官,成虫期即消失。

21、昆虫的外生殖器是用来交配(交尾)和产卵的器官。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性外

生殖器称为交配器,主要用于与雌虫交尾。

22、雌虫的生殖孔多位于第8、9节的腹面,生殖孔周围着生3对产卵瓣,合成产卵器。腹

产卵瓣,由第8腹节附肢形成;内产卵瓣,由第9腹节附肢特化而成;背方的称为背产卵瓣,是第9腹节基片上的外长物。

23、整个昆虫纲中只有鳞翅目及膜翅目中的叶蜂科的幼虫具有腹足。腹足构造简单,由亚基

节、基节和趾节所组成,末端具有能伸缩的泡,称为趾。趾的末端有成排的小钩,称趾钩。趾钩数目和排列形式种类间常有所不同,可用作鉴别特征。这些幼虫的腹足亦称伪足,到幼虫化蛹时便退化消失。

24、昆虫体壁是一个构造极为复杂的组织体系,担负皮肤和骨骼两种功能,称为内外骨骼。

决定了昆虫的体形和外部特征,而且能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和阻止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侵入;由体壁特化的各种感觉器和腺体,还可用于接受环境因子的刺激和分泌各种化合物,调节昆虫的行为。所以体壁既是昆虫十分重要的保护性组织,又能通过它调节昆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25、除极少数昆虫的体壁是无色透明外,一般均有颜色,并且变化很大,因此也常可据此辨

识昆虫。根据体色的性质可分为以下3类:色素色、结构色、混合色。

26、昆虫体壁所包成的腔,称为体腔,又叫血腔。昆虫所有的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腔内。

整个体腔由两层膈膜分隔成3个血窦,即背血窦、围脏窦和腹血窦。

27、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1根自口到肛门、纵贯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道有关的唾

腺等。

28、根据发生来源和功能的不同,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又分为咽喉、

食道、嗉囊、前胃。前肠是由胚胎时期的外胚层内陷而成的,因此其组织结构与体壁很相似。中肠又称胃,管状构造。胃盲囊的功能是增加中肠的分泌和吸收面积,而半翅目昆虫的胃盲囊可作为细菌繁殖的场所。中肠主要功能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部位,由胚胎时期内胚层的中肠韧演变而成的。后肠分成回肠(小肠)、结肠(大肠)、直

肠三个部分。主要功能:吸收食物和尿中的水分及无机盐类,并排出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以调节血淋巴渗透压酸碱度等。

29、与消化有关的腺体主要有:唾腺,有些昆虫(如蜜蜂中的工蜂)还有咽喉腺,某些鞘翅目

昆虫在直肠后端还有肛腺。

30、昆虫排泄器官的主要功能:排除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CO2和氮素废物等,以调节体液

中无机盐和水分的平衡,保持血液一定的渗透压和化学成分,使各种器官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排泄器官和组织包括:体壁、呼吸系统、马氏管、脂肪体内的尿盐细胞及围心细胞等,其中马氏管为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

31、马氏管着生于中肠与后肠的交界处,基端通入消化道内,为浸浴在血液中的长形盲管。

昆虫的马氏管来源于外胚层。

32、背血管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可以分为动脉和心脏两部分。动脉是背血管的前端部

分。心脏是背血管后端连续膨大的部分。膨大的部分即为一个心室。每个心室皆有l对心门,它是血液迸人心脏的开口。

33、当心脏扩张时,背血管的血液由心门进人心脏;当心室由后向前依次收缩时,将血液不

断推向前进,通过动脉压入头部。因此,在虫体前端的血液压力较高,驱使血液在体腔内由前向后流动。

34、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绝大多数昆虫是靠气管系统呼吸。气管系统

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气管有主干、分支和微气管,着生在组织间或细胞内。气管在体壁上的开口,称为气门(昆虫一般有10对气门)。自气门伸入体内的一小段气管为气门气管。气门气管分3支分别伸向虫体的背面、腹面和中央,依次称为背气管、腹气管和内脏气管。各节气管之间还有纵行的气管相连。连接所有气门气管的为侧纵干;连接各节背气管的为背纵干;连接各节腹气管的为腹纵干;连接各内脏气管的为内脏纵干。

35、气体在气管系统内的传递,主要靠气体的扩散作用和气管的通风作用来完成。

36、昆虫的神经系统来源于外胚层,联系着体壁表面和体内各种感觉器官和反应器。昆虫的

各种习性及各生理感觉都受神经系统的支配。

37、昆虫的神经系统是由许多神经细胞及其发出神经纤维所组成。每个神经细胞及其分支称

神经原。按在神经传导中的作用分:感觉、联系和运动神经原。

38、昆虫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腹神经索。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是控制肌肉的运动和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口道神经索、中神经和腹部最后一个复合神经节,主要功能是控制内脏器官的运动。周缘神经系统为除去脑和神经节以外的所有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形成的网络结构。一般位于体壁下,用以接受环境刺激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再把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传到运动器官,使运动器官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

39、昆虫的感觉器主要分为感触器、听觉器、感化器、视觉器。

40、一次传导途径: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经由感觉神经原传到运动神经原包括肌肉、腺体或

其它反应器而发生相应的反应。

41、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包括:神经原内、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以及神经原与肌肉(或反应

器)间的传导。

42、神经细胞分出的主支为轴状突,轴状突的分支为侧支。轴状突及其侧支的顶端发出的树

状细支称端丛。在细胞体四周发生的小树状分支,称树状突。

43、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者,称化学突触;借

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者,称电突触。

44、昆虫体内的各种内分泌活动,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也间接受到神经控制下

某些组织器官所分泌激素的支配和调节。昆虫的内分泌系统包括:脑神经分泌细胞群、

心侧体、咽侧体、前胸腺、咽下神经节、绛色细胞、脂肪体及某些神经节等。分泌系统包括二大类:内分泌器官和外激素腺体。

45、昆虫的外激素又称信息激素,是昆虫体表特化的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其它个体

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一种化学物质。主要有以下5种:性外激素、性抑制外激素、标迹外激素、报警外激素、集结外激素。

46、生殖系统是种的繁衍器官,主要功能是:繁衍后代、延续种族。位于消化道两侧或背面。

雄性生殖系统开口在第9腹节腹板上或其后方。雌性生殖系统开口于第8或第9腹节腹板后方。雌性内生殖器官包括一对卵巢、一对侧输卵管、受精囊、生殖腔和附腺等。雄性内生殖器官由l对睾丸(或精巢)、l对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和生殖附腺组成。47、昆虫的交配又称交尾,是雌、雄两性成虫交合的过程。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已成熟,

即可交尾。但不少昆虫在成虫羽化后,性器官尚末发育成熟,需要继续取食,获得补充营养,待性器官成熟后才能交尾。

48、昆虫是卵生的,但在复杂的环境下经过长期适应,生殖方式也表现多样性,主要有两性

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和多胚生殖等。

49、昆虫的个体发育由卵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可分为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

发育依靠母体留给营养(一般由卵黄供给营养)在卵内进行的发育阶段;胚后发育从卵内孵化开始发育成长到性成熟为止,这是昆虫在自然环境中自行取食获得营养相适应环境条件的独立生活阶段。

50、卵是一个细胞。由外各内依次为:卵壳、卵黄膜、原生质和丰富的卵黄、细胞核。一般

在卵的前端卵壳上有一至数个小孔,称为精孔,是雄性精子进入卵内进行受精的孔口。

51、昆虫的产卵方式随种类而不同:单粒散产,集聚成块,覆盖茸毛,具有卵囊或卵鞘。多

数将卵产在植物的表面;有些产卵于植物组织内,金龟甲类地下害虫则产卵于土中。52、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衍后代。因此,昆虫的

成虫期实质上是生殖时期。

53、一个世代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或卵、若虫和成虫等虫态,习惯上常以卵或幼体

产离母体作为世代的起点。

54、昆虫的休眠是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所引起,一旦这些不利因素消失,昆虫几乎立即可以

恢复活动,继续生长发育。

55、昆虫的滞育主要受光周期的控制,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同种昆虫的大部分或全部个体

中止发育,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就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滞育期,并要求一定的刺激因子,再回到合适的条件下,才能重新继续生长发育,因此,滞育是种在遗传性上较稳定的一种生物学特性。

56、滞育可分为兼性滞育和专性滞育。兼性滞育昆虫是多化性的,即一年发生数代,滞育不

出现在固定的世代,随地理环境、气候和食料等因素而变动。专性滞育又叫做绝对滞育,都发生在一年l代的昆虫中,不论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只要到了各自的滞育虫态,都进入滞育。从滞育昆虫的研究中证实,光周期(昼夜光照、黑暗时数的节律)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和食料等。昆虫滞育的生理机制与内分泌系统的分泌活动有关。因为诱导昆虫滞育和解除滞育的环境因子,是经过内分泌的调节而发生作用。57、昆虫的趋性是较高级的神经活动,也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趋性是昆虫对任何一种外部刺

激来源(光、温度、化学物质等)产生的不可克制反应运动。按刺激物的性质可分为:趋光性、趋温性、趋化性、趋湿性、趋地性等。

58、大多数昆虫都是分散着生活的,但也有一些昆虫在田间经常可见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生

活,这种群集现象,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类:暂时群集、长期群集。暂时群集一般发生在昆虫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往往是由于有限空间内昆虫个体大量繁殖或集中的结果。

长期群集群集时间较长,包括着个体整个生活周期。群集形成后往往不再分散,如群居型飞蝗。

59、迁飞有助于其生活史的延续和物种的繁衍。昆虫的迁飞和滞育是适应环境变更的两种方

式,是不同种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对策。

60、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

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61、群落演替是定向的、序列的。其发生的主要动力有:(1)移居某一地区的植物;(2)不

同迁移者在不同时间内到达。顶极群落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生物种最多,结构最完善,总生物量最高,稳定性最强。

6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物生产是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经过动物的生命活动转化为动物能的过程。它经过两个过程:植物性生产(第一性生产/初级生产)和动物性生产(第二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分配按前进方向进行,是不可逆的。(2)能量输入逐级流通直到输出,为单流程,数量逐级递减,直至以热能形式全部散失为止—-生态学金字塔。(3)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生态系统中循环着的物质有两重作用:(1)贮存化学能的运输工具;(2)维持生命进行生物化学活动的结构基础。

63、昆虫的天敌主要包括致病微生物、天敌昆虫和食虫动物3类,它们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

变动的重要因素。

64、温度是气象因子中对昆虫生长发育速度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因为昆虫体内各种酶和激素

的生物化学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有升高而加快,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因而缩短。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昆虫发育速度呈正相关。

65、湿度与降水对昆虫的影响:一是直接杀伤;二是非直接杀伤。

66、光对昆虫生长发育、生存及繁殖的影响不显著,主要影响昆虫的活动和行为,并能决定

昆虫的滞育协调生活周期,因此光对昆虫主要起讯号作用。光对昆虫的影响决定于光的性质(光波)、光照强度和光周期(日照长短)。

67、风会影响昆虫的迁移和地理分布;改变空气温、湿度,影响热交换和水分交换,影响体

温和体内水分平衡;造成风倒木、风折木,次生性害虫发生危害。暴风将树上幼虫吹落地面或水中,数量大下降。

68、园艺昆虫类别:园艺害虫、害虫天敌、媒介昆虫。

6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发生效果受物理环境(气候等)、生物环境、种内及种间(天敌等)

的反馈作用所制约:特别是人类的农业活动对害虫影响很大。其主要害处有:1)主要害虫能快速反弹;2)害虫产生抗药性;3)次要害虫、偶发性害虫也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

因此在害虫防治时,要尽量兼顾生态系统的平衡。

70、物种具有一定遗传基因组成的生殖集团,与其它生殖集团具有隔离性;具有遗传上稳定

且持续具有的形态、生理、生态上的特征,并以此与其它种类完全隔离;与其它种分离而进化的一个系列,具有固定的进化方向。

71、生物命名法分为植物命名法、动物命名法、细菌命名法和病毒命名法。

72、界、门、纲、目、科、属、种。

73、强化农业防治,尽可能地发挥自然因子的控害作用;创造出适合作物而不适合害虫的生

态环境。坚持科学的害虫防治标准——经济域值。综合协调防:1)不否定农药的使用,调整用药时间。2)推广选择性及低毒、高效及低残留农药。害虫防治的多种手段包括: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及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五大类。

74、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包括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主要包括寄生蜂和

寄生蝇类;捕食性昆虫主要包括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目的昆虫。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天敌来防治害虫有以下三条途径:1) 保护利用自然界天敌昆虫;包括在恶劣环境下帮助天敌昆虫安全度过。2) 大量繁殖和饲养释放天敌昆虫;3) 引种、定殖;澳州瓢虫防治吹绵蚧。

75、病原微生物治虫:细菌——芽孢杆菌属;真菌;病毒;线虫及其它。

76、化学杀虫剂分传统化学药剂、行为化学药剂和生长抑制剂。传统化学药剂包括有机氯、

有机磷、有机氮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行为化学药剂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及报警信息素等。生长抑制剂包括灭幼脲类杀虫剂。

77、常见的昆虫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嵌纹分布型。

78、害虫的发生周期: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终见期。预测方法:期距、历期

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

三、判断重点

1、动物界只有昆虫是3对足。

2、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3、触角的形状随昆虫的种类和性别而有变化,其变化主要在于鞭节。

4、A.丝状(飞蝗);B.念珠状(白蚁);C .锯齿状或栉状(锯天牛);D .羽状或双栉齿状(樟

蚕蛾);E .膝状或肘状(胡蜂、象甲);F .棒状或球杆状(白粉蝶);G .锤状(长角蛉);

H .鳃叶状(棕色金龟子);I .环毛状(库蚊);J .具芒状(绿蝇);K .刚毛状(海蜻蜒)。

5、金龟科触角为鳃叶状;蝶类触角为球杆状,而蛾类触角则为丝状、羽毛状;蝽总科触角

为5节,缘蝽总科的触角则为4节;叶蝉科与飞虱科的触角均为刚毛状,但前者着生于复眼之间,而后者着生于复眼之下。

6、一般认为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但也有人认为,单眼是近视的,

能在近距离的一定范围内造成物像。近来认为单眼是一种激动性器官,可使飞行、降落、趋利避害等活动迅速实现。

7、鸟类的翅和昆虫的翅属于同功器官。

8、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有别于脊椎动物,因为脊椎动物的循环器官(心脏)是位于腹面,而

神经系统(脊髓)则位于背面。

9、昆虫的食物必须经过消化作用,使大分子降解或水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中肠的肠壁细

胞而被吸收。

10、消化作用主要依赖于中肠肠壁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的作用。这些酶除唾液中含有少量之外,

几乎所有的消化酶都是由中肠分泌的。

11、中肠的消化作用必须在一个稳定的酸碱条件下才能进行。pH值一般在6一8之间。许

多蛾、蝶幼虫肠液pH值在8一10之间。

12、食物颗粒由前肠进入中肠后,经消化作用形成液态的营养物质,可被中肠的吸收细胞和

胃盲囊吸收,由中肠的前端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将其营养成分输送到各个组织中去。

13、胃毒剂和拒食剂是通过害虫的消化道而起作用的。

14、中肠是昆虫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分。

15、由于绝大部分昆虫血液中不存在红血球与血红蛋白,所以血液循环不携带氧气,与呼吸

作用没有关系。

16、两性生殖的昆虫,卵在母体生殖腔内完成受精过程并产出体外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

便进入胚胎发育时期。

17、头宽是区分幼虫龄别可靠的特征。掌握幼虫(若虫)各龄区别和历期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

和防治必不可缺少的资料。

18、昆虫的发育不是从0℃开始的,而是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进行,因此K= NT

中(T)应减去发育起点温度(C),才是发育有效温度。

19、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有一个科学名称,这个名称的确定,应以最早正确出现的名称。

20、命名优先律之适用于总科以下,总科以上的分类阶元不再在其实施范围之内。

21、根据优先律,只能最先发表的可用名才是被正式采用的名称,并称之为有效名。

四、简答与论述

1、昆虫纲的特征有哪些?

答:1)体躯由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两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消化的中心;

5)有变态现象。

注意:昆虫纲的特征,是针对成虫而言的。

动物界只有昆虫是3对足。

2、昆虫的头式类型及其对应的取食特点。

答:昆虫的头部,由于口器着生位置不同,分为三种头式:

(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

性昆虫,如蝗虫、蟋蟀等。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

昆虫,如步行虫、瓢虫等。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

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蝉等。

3、简述昆虫口器的类型,不同口器的危害特点及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性在害虫防治上的意义。

答:咀嚼式口器为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所具有。其中以直翅目昆虫(蝗虫)的口器最为典型。

刺吸式口器为吸食植物汁液或动物汁液的昆虫所具有。如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目蚊类等的口器。

虹吸式口器为蛾、蝶类所特有。其主要特点是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成卷曲呈钟表发条状的喙。此外,除下唇须仍然发达外,口器的其余部分均退化或消失。

咀嚼式口器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主要表现为:叶缘蚕食成缺刻、叶片中间的孔洞、蛀食叶肉、断枝、落蕾、落铃、枯心、白穗、缺苗、断垄;卷叶。

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会使植物变色斑点,或枝叶生长不平衡而卷缩扭曲,或因刺激形成瘦瘤。在大量害虫为害下,植物由于失去大量营养而生长不良,甚至枯萎而死。许多刺吸式昆虫还传播病毒病,使作物遭受到更严重的损失。

意义:1、根据为害状来判断害虫的种类;

2、针对害虫不同口器类型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咀嚼式口器—胃毒剂;刺吸式口器—内吸性剂;舔吸式口器—用胃毒剂+蜜

糖类;虹吸式口器—液体胃毒剂。

3、据为害方式,选择适宜的用药时机。某些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须在

尚未钻人或造成卷叶之前进行防治。

4、昆虫的翅的类型及特点。

答:膜翅:翅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蝇、蜻蜓等;

鳞翅:翅质地为膜质,翅面上密布鳞片,如蛾、蝶等。

复翅:前翅半透明,革质(或称皮纸质),狭长,翅脉明显存在。直翅目蝗虫、螽斯、蟋蟀等。

缨翅:翅狭而小,边缘生有很多长缘毛。如缨翅目,蓟马等。

毛翅:在膜质的翅面上密生细毛,如毛翅目等。

鞘翅:翅角质全部骨化,坚硬不透明,无脉序。常不用来飞翔,多用来保护身体和后翅如天牛、金龟子、叶甲、瓢虫等。

半鞘翅:前翅基半部角质,坚硬不透明,无脉序,另半部膜质,透明,有翅脉。如半翅目昆虫,蝽象。

平衡棒:后翅特化而成,呈短棍棒状,如蝇、虻、蚊等。330HZ

5、昆虫的内脏器官分为哪几类?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昆虫各内脏器官按生理功能分为: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生殖等系统。

⑴消化系统呈管状,纵贯于体腔的中央部分;

⑵消化道上方是背血管,为血液循环的搏动器;

⑶神经系统除脑外,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之下方;

⑷呼吸系统位于消化道的两侧及背面和腹面的内脏器官之间;

⑸生殖系统卵巢或睾丸位于腹部消化道的背面,输卵管输精管

则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⑹排泄管(马氏管)着生于消化道中、后肠之间;

⑺内分泌腺体位于内脏器官相应的部分。

6、马氏管的功能有哪些?

答:⑴排泄代谢废物;

⑵有些昆虫的马氏管能分泌丝质、石灰质及泡沫和粘液等,可看作是广义的排泄作用。

7、昆虫的循环系统特征?

答:⑴开放式循环;

⑵昆虫的血液不担负运送氧气的功能;

⑶构造简单。主要循环器官是一根背血管。

8、血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⑴贮存与运送养料、酶、激素以及代谢废物;

⑵吞噬、愈伤、调节体内水分含量;

⑶传递压力以助孵化、脱皮、羽化、展翅及气管系统的通风作用等。

9、杀虫剂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答:⑴杀虫剂要依赖血液循环把药剂送到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中,才能发生作用。

⑵血液循环愈快,药剂运载效率愈高,杀虫效率愈大。

⑶杀虫剂破坏循环系统,对昆虫起着毒害作用的表现主要是:扰乱血液循环,如烟碱类;

破坏血细胞,如无机盐类;使心脏搏动率下降,减低血液循环压力,如氰氢酸等。10、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答:杀虫药剂,无论是神经毒剂、熏蒸剂或一般性毒剂等,对昆虫的呼吸都有一定的影响。

⑴在使用熏蒸剂毒杀仓库害虫时,加入少量的CO2可加速气门的开启,从而提高毒剂

的杀虫效果。而同时昆虫气门闭合与一定的温度有关,温度愈高,气门开口愈大,呼吸运动愈剧。所以在气温较高时应用熏蒸剂防治大田作物害虫的效果较佳。在防治仓库害虫时,适当提高仓库内的环境温度,既可增加害虫的呼吸作用,又有利于药剂的挥发。

⑵杀虫剂剂型中的油乳剂有阻塞气门影响气管系统中气体运送的作用,使昆虫缺氧,窒

息而死。

11、神经系统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答:防治害虫的化学药剂大部分属于神经毒剂,从多方面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

⑴有的化学物质对乙酰胆碱酯酶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突触部位积累大量的乙酰胆碱,引

起痉挛等,使突触部位的正常神经冲动传导受阻,如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⑵有的与化学传递物的受体发生竞争性的结合,这些药剂与受体结合后对神经冲动传导

产生了阻塞作用,如杀虫双、烟碱类;

⑶有的影响动作电位在神经原上传导,阻止或促进神经未梢释放化学传递物质,如拟菊

酯类农药。除虫菊醋类农药还能使神经束分裂或溶解。

12、昆虫主要内分泌器官及其分泌激素与作用。

答:⑴脑神经分泌细胞群的主要分泌物是脑激素,脑激素的主要功能是: 激发和活化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控制昆虫幼期的蜕皮作用,因而脑激素又叫促前胸腺激素;脑激素还可以影响调节昆虫许多内部器官的生理作用。

⑵位于前胸后方及背血管前端的两侧或上方,是一对光亮的乳白色球体。心侧体的功能:

产生一种心侧体激素,影响心脏搏动率以及消化道的蠕动;产生高血糖激素、脂激素、刺激脂肪体释放海藻糖,激发磷酸化酶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与分解;还有利尿、抗尿和控制水分代谢的作用筹。

⑶咽侧体及保幼激素

大多数昆虫的咽侧体是一对卵圆形或球形的结构位于咽喉两侧,紧靠心侧体,并各有一神经与心侧体相连。咽侧体受脑激素的刺激,可分泌保幼激素。

保幼激素的主要功能是:

a、抑制成虫器官芽的生长和分化,从而使虫体保持幼期形态;

b、保幼激素与一定的蜕皮激素共同作用,可引起幼虫脱皮;

c、血液中保幼激素有刺激前胸腺的作用,即在昆虫幼期保幼激素存在的条件下,前

胸腺不会退化;

d、能促进代谢活动及控制幼虫和蛹的滞育等生理作用;

e、保幼激素对成虫卵细胞的发育及昆虫的多型现象等生命活动起作用,因此保幼激

素又称促性腺激素。

⑷前胸腺及蜕皮激素

前胸腺受脑激素刺激后可分泌蜕皮激素(前胸腺激素)。

蜕皮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激发昆虫蜕皮过程。

幼期在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幼期变幼期的脱皮;在蜕皮激素的单独作用下,发生幼期进人蛹或成虫期的变态脱皮。此外,脱皮激素还具有激发体壁细胞中各种酶系的活性,激发蛋白质基质和酶系的合成及提高呼吸代谢的作用等。

13、昆虫激素的应用有哪些?

答:⑴用微量的保幼激素类似物可适当延长蚕的幼虫期,使虫体肥大,提高丝产量。

⑵用略微过量的保幼激素或保幼激素类似物或过量的脱皮激素防治害虫,则可干扰虫体

生理机制,出现幼虫至蛹,或蛹至成虫的中间型的畸形虫体。

⑶性外激素及其类似物可应用于害虫的测报与防治。利用性外激素迷向法使田间弥漫人

工合成的性诱剂,可使害虫无法准确地找到配偶,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降低其发生数量,达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

⑷外激素在植物检疫上也有应用价值,在港口和海岸设置诱捕器能正确鉴别是否有检疫

性害虫侵入。

14、多胚生殖的进化意义是什么?

答:可以利用少量的生活物质和在较短时间内繁殖较多的后代;有利于扩散蔓延,有利于种群生存延续的重要生物学特性。

15、昆虫变态的类型有哪些?

答:根据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进化关系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⑴增节变态:成虫、幼虫体形上无显著区别,只是腹部体节的数目随脱皮而逐步增多,

9-12节。如原尾目昆虫。

⑵表变态:成、幼虫外表相似,体节数目相同,只有性器官的成熟程度和大小的差别,

成虫期一般还要继续脱皮,如衣鱼。

⑶原变态:从幼虫变为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仅体

色较浅,足较短,呈静休状态,亚成虫期历期较短,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幼虫水生、成虫陆生,如蜉蝣目昆虫。

⑷不全变态:只有三个虫期,成虫期的特点随幼虫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体

外发育。

渐变态:发育过程可明显分为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近似于成虫,而且成、幼虫生活环境和习性也相同,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

半变态:成、幼虫生活和习性不同,幼虫均水生,具直肠鳃等临时器官。这种幼虫称稚虫,如蜻蜒。

过渐变态:幼虫和成虫期之间有一个不取食的相当于蛹期的静止时期,形态上与成虫近似,如蚧壳虫。

⑸全变态:具四个虫期,翅在体壁下发育。

⑹复变态:卵、幼虫、蛹、成虫均经历,幼虫在不同龄期形式和习性不同,再经过蛹期

到达成虫期。

16、全变态昆虫的幼虫类型有哪些?

答: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期随种类不同,其幼虫形态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昆虫幼虫主要有3种类型:

⑴多足型:这类幼虫的特点是除具有发达的胸足外,还具有腹足或其它腹部附肢。如鳞

翅目的蛾和蝶类幼虫以及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等。

⑵寡足型:幼虫具有发达的胸足,但没有腹足和其它腹部附肢。如鞘翅目的金龟甲、瓢

虫等。

⑶无足型:幼虫没有胸足和腹足行动器官,有时甚至头部也都退化。如双翅目的蝇类幼

虫,膜翅目的寄生蜂幼虫等。

17、昆虫蛹的类型有哪些?

答:蛹的形态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

⑴离蛹:又称裸蛹。特点是附肢(触角、足)和翅等不紧贴主体,能够活动,大多数或全

部腹节也能活动。如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蛹。

⑵被蛹:蛹的附肢和翅紧贴于蛹体,不能活动,大多或全部腹节也不能活动。如蛾、蝶

类的蛹。

⑶围蛹:实际上是一种裸蛹,由于幼虫最后脱下的皮包围于裸蛹之外,形成圆筒形硬壳。

如蝇类的蛹。

18、昆虫变态的生理机制。

答: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变态类型、幼期的生长、蜕皮及从幼期变态发育到成虫期,除受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等)的影响外,主要受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调节和控制。这三种内激素在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起着相互联系和相互抑制的作用,

其中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都受脑激素所控制。

在昆虫整个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激素同时存在和共同作用下,昆虫幼虫的组织和器官不断生长发育到最后一龄时,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量相对减少,甚至停止,此时,成虫器官芽迅速生长发育,蜕皮后变为蛹态。蛹期咽侧体仍处于不活动状态,成虫特征充分发育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成虫期又以保幼激素为主,保幼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的发育。

19、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⑴物种多样性;⑵生长形式与结构;⑶优势种;⑷相对丰富度;⑸营养结构。

20、生态系统特征?

答:⑴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⑵具有发育、繁殖、生长与衰亡等生物有机体的特征;⑶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特征;⑷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功能。

21、种群间的作用关系有哪些?

答:⑴中性作用;⑵竞争、直接干涉型;⑶竞争、资源利用型;⑷偏害作用;⑸寄生作用;

⑹捕食作用;⑺偏利作用;⑻原始合作;⑼互利共生。

22、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与防治的关系:

答:r对策:昆虫具有强的繁殖能力和高的扩散能力、高的死亡率。如沙漠蝗和桃赤蚜。

k对策:低的繁殖能力、强的竞争能力、高存活率和窄的食性。如天牛、苹果蠹蛾。

r-k对策:介于两者之间。

防治:r型害虫;农药防治。

k型害虫:遗传防治、抗虫育种技术、农药防治。

r-k型害虫:天敌控制。

23、植物对昆虫的影响。

答:⑴植物的分布影响昆虫的分布。

⑵食性专化是昆虫对食物选择性的一般表现,不同食物对生长发育速度、成活率、生殖

率都会发生影响。

⑶同一种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或不同的器官,营养成分不同,而且不同发育阶段的虫态

对营养的要求也不同。

24、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具有哪些特点?

答:⑴对产卵或觅食有招引作用;

⑵对取食有助长作用;

⑶充分满足昆虫营养的需要;

⑷充分满足昆虫的特殊需要

25、植物的抗虫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抗虫的三大机制。

答:⑴不选择性:昆虫对植物的忌避现象,主要是由视觉、嗅觉、触觉等器官感受而引起忌避行为。

拒降落:多数迁飞性害虫的降落受光谱影响,它的视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光谱使其选择性行为表现为正或负趋性。

拒产卵:植物和昆虫的相互关系中抗性表现是拒虫产卵,植物表现出具有抑制产卵的刺激。

拒取食:生物物理与生理生化的影响。

⑵抗生性:昆虫在取食抗生植物后,由于生物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慢性中毒或死亡的

效果,这种植物的抗性称为抗生性。

⑶耐害性:植物依靠自身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机能的健壮,或对损坏部分能尽快地恢复

或修补能力,其产品在遭遇害虫同等为害的情况下,比同种植物的不耐虫品

种少受损失的一种忍耐现象。

26、研究食物因子在实践上的意义

答:⑴引进新作物时,应根据害虫对食物的选择及当地的害虫种类,推测新引进入作物可能会发生的害虫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⑵了解当地主要害虫食性的最适宜范围后,可以根据作物生育期确定需要防治的田块。

⑶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工作。

27、生物因素对昆虫种群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答:⑴一般情况下,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只涉及到种群的某些个体,只在很少情况下,一个地区种群的全部个体被某种寄生物寄生或被某种捕食性天敌取食。

⑵生物因素对于种群的影响程度通常与种群的密度有关。

⑶昆虫与生物因素的关系,表现出适应的关系;

⑷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不但涉及本身的两个种,而且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其其它种群也

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8、有效积温法则应用的局限性

答:(1)有些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有滞育阶段,地区不同但发生代数不变。

(2)有些有效积温的研究是在实验室恒温下观察计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在变温下昆虫的发育较在恒温下快,

(3)昆虫的发育不仅受温度一个因子的影响,还受湿度、食物等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

因此在应用有效积温法则时,必须注意以上的情况,恰当地应用。

29、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种群的作用特点

答:⑴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基本一致,其中可能与某些个体所处的微环境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某些差异,但相对来说还是不明显。

⑵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

⑶昆虫对非生物因素只有单方面的适应,即昆虫适应气候条件。

⑷非生物因素的作用遍及整个生物群落的各个种群,对不同种群之间的影响不同,是由

于不同种群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而表现出来的。

30、园艺生态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⑴生态系统是一个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上开放的系统。

⑵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⑶园艺生态系生物结构与层次的单一,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和不平衡。

⑷人为管理常导致系统中食物链的改变,从而影响到生物群落(包括害虫及其天敌)的结

构和数量消长。

⑸害虫在园艺生态系的适生条件下易于酿成灾害。

31、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答:⑴有机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的种与种之间,类群与类群之间,都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通过错综复杂的途径,演化出相互的关系;(分类的本质)

⑵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分类学哲理的中心的概念)

⑶分析特性与归纳共性;(分类的基本方法)

⑷研究事物的类型与类属关系;(分类的主要任务)

32、可用名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⑴必须符合双名法;

⑵必须符合拉丁文字或已经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

⑶必须是已经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的名称;

⑷近代发表的新种、新亚种的名称,必须附有相应的描述、鉴别特征,并标明模式标本

的情况及存放地点。

33、科学治虫的方式有哪些?

答:⑴以虫治虫;⑵病原微生物治虫;⑶利用信息素和激素治虫:

⑷遗传不育治虫;⑸其它有益动物的应用。

34、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

答:⑴必须是在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失而防治又是极为困难的危险性病、虫、草害。

⑵必须是主要依靠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草害。

⑶必须是国内或地区尚未发生或分布不广的危险性病、虫、草害。

35、检疫的内容

答:⑴对外检疫:1)进口检疫;2)过境检疫;3)出口检疫。

⑵对内检疫:1)调查和区划;2)封锁与保护;3)产地检疫。

36、农药的杀虫作用方式:

答:⑴胃毒作用;

⑵触杀作用;

⑶内吸作用;

⑷熏蒸作用;

⑸拒食和忌避作用。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总结以及题型归纳

整式的加减 【本将教学内容】 整式的基本概念、加减运算、代数式求值等 整式知识点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 、b 、c 、p 、q 是常数)ax 2+bx+c 和x 2+px+q 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整式分类为:???多项式单项式 整式 .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11. 列代数式 列代数式首先要确定数量与数量的运算关系,其次应抓住题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和、差、积、商、平方、倒数以及几分之几、几成、倍等等.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认真推敲,列好一般的代数式就不太难了. 12.代数式的值 根据问题的需要,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所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2016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各科重点总结--药理学(必背)

第一部药理学 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1、酸性药物过量中毒,为加速排泄,可以(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 2、药物进入经胸最常见的方式(脂深性跨膜扩散)。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一、毛果芸香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 作用:直接作用于受体。 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用途:治疗青光眼。 二、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药) 作用:影响递质的代谢。 兴奋骨骼肌、胃肠、膀胱平滑肌;减慢心室率;对抗筒箭毒碱和阿托品的作用。用途:重症肌无力。尿潴留。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阿托品+AchE复活剂 2、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产生M样症状的原因(胆碱能神经递质破坏减少)。第四单元抗胆碱药 一、阿托品 作用:1、对眼睛:散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 2、解除平滑肌痉挛 3、抑制腺体分泌 4、解除迷走神对心脏的抑制。 5、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6、提起抗诉乙酰胆碱 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用途:1、虹膜捷状体炎 2、内脏绞痛 3、全身麻醉前给药;胃、十二指肠溃疡 4、缓慢型心律失常 5、感染性休克 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禁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 二、山莨菪碱 三、东莨菪碱――中枢性抗胆碱药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一、a和b受体激动药

(一)肾上腺素 用途:心跳骤停; 抗休克; 支气管哮喘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局麻、制止鼻粘膜出血和牙龈出血。 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室颤 (二)麻黄碱 用于腰麻术中所致的血压下降 二、a受体激动药 (一)去甲肾上腺素 用途:休克和低血压,用于药物中毒致低血压 上消化道出血 延长局麻药的局麻作用。 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用酚妥拉明) 急性肾衰。 (二)间羟胺 三、b受体激动药 (一)异丙肾上腺素 用途:心室自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衰竭 II、III房室传导阻滞 支气管哮喘 休克 (二)多巴酚丁胺 用途: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 四、a、b、DA受体激动药 多巴胺 用途:用于血容量已补足但有心收缩力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 充血性心衰:用强心甙、利尿药无效的难治性心衰 急性肾衰常合用利尿药。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一、a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苄胺唑啉) 用途: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 休克(感染性、出血性) 充血性心衰和急性心梗 防治手术时发生高血压危象 二、b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用途: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 急性心梗早期 甲亢(辅助用药) 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 偏头痛 禁忌证: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我不是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产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也能产生类似效应。

整式的加减知识点总结以与题型归纳

整式的加减 【本将教学容】 整式的基本概念、加减运算、代数式求值等 整式知识点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 、b 、c 、p 、q 是常数)ax 2 +bx+c 和x 2 +px+q 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整式分类为:?? ?多项式 单项式整式 .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11. 列代数式 列代数式首先要确定数量与数量的运算关系,其次应抓住题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和、差、积、商、平方、倒数以及几分之几、几成、倍等等.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认真推敲,列好一般的代数式就不太难了. 12.代数式的值 根据问题的需要,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所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总论名词解释及题解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 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 为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或 反跳现象。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反应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药物依赖性:是指连续使用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 求现象。可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完整版)初一整式的加减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一整式的加减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 知识点: 1.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2.单项式系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5.多项式的项与项数: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 6.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若a、b、c、p、q是常数)ax+bx+c和x+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22注意: 7.多项式的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 多项式的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降幂排列。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8.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即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单项式? .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9.整式分类)整式?多项式?10.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11.合并同类项法:各同类项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12.去括号的法则:(原理:乘法分配侓)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变;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13.添括号的法则:(1)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 (2)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14. 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整式加减的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添括号(4)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加减:一找:(划线);二“+”(务必用+号开始合并)三合:(合并) 常考题: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药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及记忆口诀

药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及记忆口诀 药理学重点总结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小编知道大家通过药理学重点总结这篇文章已经对药理学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药理学归纳总结各章节名词解释汇总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表现。 5、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以上内容是对药理学名词解释的重点总结,接下来我们看看怎么记忆药理学知识,口诀是什么? 你必须要要掌握的药理学记忆口诀抑制胃酸分泌药: ①、胃酸分泌机制:内源性组织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与胃粘膜壁细胞组织胺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能受体结合后能刺激胃酸分泌; ②、壁细胞分泌H+,是通过H+-K+-ATP酶将细胞内H+泵出细胞外。 ③、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与组织胺H2受体结合,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阻断胆碱能M1 受体,H+泵抑制药(奥美拉唑)抑制壁细胞H+-K+-ATP酶,皆能抑制胃酸分泌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中药药理学总结(考试重点)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6)镇静作用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完整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8、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20、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1、毒性作用:是有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22、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后作为抗原而引起的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免疫反应,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23、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24、药物的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5、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称半数致死量。 26、ED50:对50%个体有效的药物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8、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或95%有效量~5%致死量 29、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30、受体的功能:与配体结合、传递信息。 31、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32、受体的调节:增敏调节和脱敏调节 33、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效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定量作用定律;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