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

习题1

一选择题

A型题

1.现存最早的经络文献是:

A.《灵枢》《素问》

B.《内经》《难经》

C. 《甲乙经》

D. 《脉书》

E.《脉经》

2.十二经在腹部的有关经路由内向外依次是:

A.足少阴, 足阳明, 足厥阴, 足太阴;

B.足阳明, 足少阴, 足厥阴, 足太阴;

C.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厥阴;

D.足太阴, 足少阴, 足厥阴, 足阳明

E.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少阳

3.手足三阴经穴位能治疗头面部疾病, 主要是因为:

A.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

B.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关系

C.阴经与阳经有交会关系

D.心, 肝经经脉上达头部.

E.经脉与络脉的内在联系

4.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

A. 十二经脉

B.十五络脉

C. 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E.以上均是

5.《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滑伯仁

E.杨继洲

6. 《针经指南》的作者是:

A.王执中

B.王惟一

C.滑伯仁

D.窦默

E.杨继洲

7.《十四经发挥》的主要蓝本是:

A.《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C.《针灸资生经》

D.《金蓝循经取穴图解》

E.《针灸大成》

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内经》《难经》

B.《灵枢》《素问》

C.《脉经》

D.《脉书》

E.《甲乙经》

9. 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A. 无名指

B. 小指

C. 中指

D. 食指

E. 拇指

10. 关于针灸经络著述最多的朝代是:

A.唐

B.宋

C.元

D.明

E.清

11.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

A. 杨继洲

B. 皇甫谧

C. 华佗

D. 李学川

E. 高武

12 .《针经》是指:

A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B 《素问》

C 《灵枢》

D 《针灸甲乙经》

E 《针灸大成》13.十二经的命名,主要包涵了哪些内容?

A 阴阳、五行、脏腑

B 五行、手足、阴阳

C 手足、阴阳、脏腑

D 脏腑、手足、五行

E 以上均非

14.《针灸逢源》的作者是:

A 李学川

B 王叔和

C 华佗

D 孙思邈

E 皇甫谧

15.足三阳经在躯干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位后

B 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位后

C 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位后

D 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位后

E 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位后

16.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

A 肝与心

B 胆与心包

C 肾与大肠

D 心包与三焦

E 脾与肺

17.在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 额头部

B 头面部

C 上肢部

D 胸部

E 下肢部

18.在经络系统中,离、入、出、合是指下列哪个的循行特点?

A 奇经八脉

B 十二经筋

C 十二皮部

D 十五络脉

E 十二经别

19.十二经筋的命名,主要包涵哪些内容?

A手足、阴阳B阴阳、手足C 手足、阴阳、脏腑 D 手足、脏腑、阴阳E 阴阳、手足脏腑

20.《奇经八脉考》的作者为:

A 杨继洲

B 高武

C 何若愚

D 李时珍

E 孙思邈

21.同名经在下列何处连接

A 胸

B 腹

C 手足

D 头面

E 背部

22.在心中衔接的经脉是

A 足厥阴肝和手太阴肺

B 足少阴肾和手厥阴心包

C 手少阳三焦和手少阴心

D 足太阴脾与手少阴心E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23.在无名指处连接的是

A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B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D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E 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

2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

A 心中

B 肺中

C 小指

D 大趾E面

25.营气从足阳明胃经流注到的下一条经是

A 胃经的同名经

B 胃经的表里经

C 足少阳胆经

D 足少阴肾经

E 手太阳肠经

26.从足太阴脾经运行到的下一条经是

A 脾经的同名经

B 脾经的表里经

C 足少阳胆经

D 手少阴心经

E 手阳明大肠经

27.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

A 一对表里经

B 一对同名阳经

C 一对同名阴经

D 一阴一阳经

E 以上都不对

28.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B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C 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D 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E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29.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衔接于

A耳旁B 耳中C 外眦D 内眦E 目中

30.位于腹部第三侧线的为

A 胆经

B 膀胱经

C 肾经

D 脾经

E 胃经

B型题

A 《黄帝内经》

B 《灵枢》

C 《素问》

D 《难经》

E 《针灸大成》

1 其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2 《内经》中最详尽记载经络的书为

A 364

B 354

C 360

D 365

E 361

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

4 《针灸逢源》载穴

A 《扁鹊神应玉龙经》

B 《针经指南》

C 《圣济总录》

D 《明堂灸经》

E 《针灸聚英》

5 “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初见于

6 属明代的针灸专著

A 《医学指归》

B 《针经指南》

C 《针经》

D 《明堂流注》

E 《脉书》

7 将经络与药物结合起来的书为

8 《九卷》又称

A 《黄帝针灸甲乙经》

B 《针经指南》

C 《难经》

D 《经络分野》

E 《奇经八脉考》

9 “流注八穴”初见于

10 首先提出“奇经八脉”名称的是

A 阴跷与阳跷脉B足少阴与足太阴脉C 手少阴与手太阳脉D 任脉与督脉

E 手太阴与手少阴脉

11 有表里关系的为

12 无所属穴位的脉是

A 十二经别

B 十二经脉

C 奇经八脉

D 十五络脉

E 十二经筋

13 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14 不进入胸腹腔的是

A 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

B 足少阴肾与手厥阴心包

C 手太阴肺与足厥阴肝

D 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经

E 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经

15在胸中连接的有

16在内眦连接的为

A 足阳明胃

B 手阳明大肠

C 手少阴心

D 手少阳三焦E足少阳胆

17 接续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是

18 接续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是

A足太阳经别 B 任脉C足太阳经脉 D 带脉 E 手太阴经筋

19 加强与心和头联系的是

20 与胸膈联系的是

A 十五络脉

B 十二皮部

C 十二经脉

D 十二经别

E 十二经筋

21 均起于四肢末端,不属络脏腑的是

22 具有“离、入、出、合”分布特点的是

A枢儒B害蜚C关蛰 D 枢持E害肩

23 阳明皮部名称为

24 少阴皮部名称为

A关中 B 关折 C 关枢 D 枢儒 E 枢持

25 太阳皮部名称

26 少阳皮部名称

A 手少阴经筋

B 足少阴皮部C冲脉D手太阳经脉 E 脾之大络

27 别道奇行的为

28 加强表里及脏腑联系的是

C型题

A 从四肢部开始

B 手足各经脉互相衔接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 《脉书》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

2《内经》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

A 李时珍

B 叶天士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3 注重分经辨证用药的医家是

4 《奇经八脉考》的作者是

A 胸

B 腹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 足三阳联系

6 手三阴联系

A 身前

B 身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7 足阳明经行于

8 足少阳经行于

A背腰第二侧线 B 胸腹第一侧线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9 肾经

10 胃经

A 肝经

B 胆经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1 循行于胁侧的经脉是

12 循行于阴部的经脉是

A 手阳明

B 足阳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3循行于肩部的经脉是

14循行于面周的经脉是

A 肺

B 脾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5 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上的经脉是

16 循行于颈部的经脉是

A 手少阳经

B 足少阴经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7 与手厥阴经互相衔接的经脉是

18 足太阳经的表里经是

A 2 寸

B 4寸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9 躯干前第一侧线距胸正中线是

20 躯干前第二侧线距正中线是

A 直属脏腑

B 具有沟通表里作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21 阴维脉和阳维脉

22 少阴络脉与太阳络脉

K型题

1 “一源三歧”指的是

①任脉②督脉③冲脉④带脉

2 经络理论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包括

①分经用药②分经辨证③循经取穴④分经切脉

3 经络系统的主干是

①奇经八脉②十二经别③十五络脉④十二经脉

4 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循行线距正中线为

① 2.5寸② 1.5 寸③ 2寸④ 3寸

5由于经别的联系,突出了哪个器官的重要性

①头②耳③心④咽喉

6下列属于奇经八脉的是

①带脉②阴维脉③阳蹻脉④瘛脉

7 属于络脉的为

①脾之大络②任脉络③督脉络④冲脉络

8 胸腹第三侧线上的经脉是

①心包经②肺经③心经④脾经

9在躯干部的第二侧线有经脉

①胃经②脾经③膀胱经④肝经

10 在四肢末端衔接的经脉有

①手太阴与手阳明②手少阴与手太阳③手厥阴与手少阳④足太阳与足少阴

11 在头面部衔接的经脉有

①手阳明与足阳明②手太阳与足阳明③手少阳与足少阳④手少阳与足太阳

12 “联系内脏,沟通表里”是下列哪个的特点

①十五络脉②十二皮部③十二经筋④十二经别

X型题

1 被称做“十四经”的是

A 手太阴肺

B 足阳明经筋

C 手少阴经别

D 任脉

2 于四肢末端衔接的经是

A 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B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C 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D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3从脏走手的经脉是

A 手太阴肺

B 手阳明大肠

C 手少阴心

D 手厥阴心包

4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 足太阴与足太阳

B 阴跷脉与阳跷脉

C 手太阴和手阳明

D 足厥阴与足少阳

5到达头目的经筋是

A 手太阳经筋

B 手少阴经筋

C 足太阴经筋

D 足少阳经筋

6 经络理论在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

A 分经用药

B 分经辨证

C 分经切脉

D 分部诊络

7 能加强表里及脏腑之间联系的是

A 足少阴肾经

B 手厥阴络脉

C 手阳明经别

D 足阳明经筋

8 下列哪些书是针灸学专著

A 《医学指归》

B 《针灸大成》

C 《针灸聚英》D《甲乙经》

9 从头面走足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

B 足太阴脾

C 阴维脉

D 足少阳胆

10 多血少气之经有

A 小肠经

B 肝经

C 心包经

D 膀胱经

11 经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续的经脉有

A 手少阳经

B 手太阳经

C 足少阳胆D足少阴经

12 少血多气之经是

A 足太阴脾

B 手少阳三焦

C 足少阴肾

D 手太阴肺

二填空题

1.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

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寸。

2.经脉的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在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部衔接,阴经与阴经在部衔接。

3.循行于胸腹第一侧线的经脉是,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

距离前正中线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寸。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5. 经在手足部衔接,经在头面部衔接,

经在胸部衔接。

6 . 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的经脉是____________, 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正中线

____________寸, 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____________寸.

7.《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_____,外络于________。

8.临床使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法治病是运用了皮部理论。

9.《针灸甲乙经》是汇集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10.《针灸甲乙经》的全称。

11.经络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1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3.阴阳经脉中阴气最盛为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再其次为________。阳气最盛为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再其次为________。

14.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对应为三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5.经络的作用有、、、

16.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为下列四方面:、、、。

17.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此处“支节”是指。

18.手三阴在上肢的排列前为中为后

为。

19.足三阳在下肢的排列前为中为后为。

20.足三阴在下肢的排列至内踝上寸处,经脉和经脉交叉后排列为在前在中在后。

21.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和作用。

2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起作用。

23.“阴脉营其藏”之意是,“阳脉营其府”之意是。

24. 皮部具有、和、作用。

25. 任脉和督脉不再有皮部名称是因为、。

三名词解释

1.脈

2.氵目皿

3.脉

4.一源三岐

5.经络

6.关枢

7.浮络

8.孙络

9.血络

10.关蛰

11.药物归经

12.六合

13.枢持

14.十四经

15.奇经八脉

16.分部诊络

17.害蜚

18.枢儒

19.害肩

20.关枢

21.筋

22.腱

23.正经

24.衇

25.别行之正经

四问答题

1.简述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有何异同?

2. 试述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3. 试述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4.为何分经辨证有临床意义?

5.举例说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6.十二经脉间的流注关系是怎样的?其“脉行之逆顺”有何规律?7.何为十二皮部?皮部理论有何临床价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 D

2 E

3 A

4 A

5 D

6 D

7 D

8 E

9 B 10 B 11 B 12C 13 C 14 A 15 E 16 D 17 D 18 E 19A 20 D 21D 22 B 23 D 24 B 25 B 26 D 27 B 28 C 29 C 30D

B型题

1A 2B 3B 4E 5A 6E 7A 8C 9B 10C 11C 12A 13B 14D 15B 16D 17C 18D 19A 20E 21E 22B 23B 24A 25C 26E 27C 28D

C型题

1A 2B 3B 4A 5D 6A 7A 8D 9B 10D 11C 12A 13A 14B 15C 16D 17C18B 19A 20C21D22B

答案分析:15C

肺经在胸部循行在第三侧线的上端。

答案分析:17C

与手厥阴经衔接的是两条经肾经和三焦经。

答案分析:20C

“躯干前”包括胸部和腹部。

答案分析:21C

阴维和阳维脉虽以阴阳命名,但它们属奇经八脉,无表里属络关系。

K型题

1A 2B 3D 4C 5B 6A 7A 8C 9B10E 11B 12D

答案分析:9B

“躯干”包括身前和身后的两条第二侧线,所以涉及胃经和膀胱经。

X型题

1A,D 2B,D 3A,C,D 4C,D 5A,D 6B,C,D

7A,C8B,C,D 9A,D 10A,B,C,D11B,D

12A,B,C,D

答案分析:7A,C

络脉虽联系表里二经,但不入内脏,经筋与内脏无连属关系。

答案分析:10A,B,C,D

太阳经及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

二填空题

1.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 4 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 2 寸。

2.经脉的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在手足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3.循行于胸腹第一侧线的经脉是足少阴肾经,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 2 寸,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 0.5 寸。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面,足三阳经从头面走足。

5. 阴经与阳经在手足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衔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6 . 循行于胸腹第三侧线的经脉是_肺经和脾经__, 其分布在胸部的穴位都距离正中线

___6_____寸, 分布在腹部的穴位都距离前正中线_____4_______寸.

7.《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_支节_。

8.临床使用皮肤针、刺络和敷贴等方法治病是运用了皮部理论。

9.《针灸甲乙经》是汇集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10.《针灸甲乙经》的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1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__手足______、___阴阳_____和_脏腑_______组成。

13.阴阳经脉中阴气最盛为_太阴_______、其次为少阴、再其次为_厥阴_______。阳气最盛为_阳明_______、其次为___太阳_____、再其次为__少阳______。

14.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对应为三组:___太阴_____和_阳明_______,_少阴_______和_太阳_______,____厥阴____和少阳________。

15.经络的作用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为下列四方面:经络诊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药物归经。

17.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此处“支节”是指经脉在所属部位的分支和穴位。

18.手三阴在上肢的排列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19.足三阳在下肢的排列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20.足三阴在下肢的排列至内踝上8 寸处,足厥阴肝经脉和足太阴脾经脉交叉后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1.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沟通表里经和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作用。

2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23.“阴脉营其藏”之意是手足三阴联系脏,“阳脉营其府”之意是手足三阳联系腑。

24. 皮部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

25. 任脉和督脉不再有皮部名称是因为任脉合于少阴皮部、督脉合于太阳皮部。

三名词解释

3.脈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4.氵目皿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3.脉指血管。

4.一源三岐是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5.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6.关枢是太阳皮部的专有名称。

7.浮络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8.孙络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9.血络是指细小的血管。

10.关蛰是太阴皮部的专有名称。

11.药物归经是把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它是经络理论在临床应用的一个方面。

12.六合是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此称“六合”。

13.枢持是少阳皮部的专有名称。

14.十四经是手足阴阳十二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的总称。

15.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其具有特殊作用,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16.分部诊络是指诊察皮部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17.害蜚是阳明皮部的专有名称。

18.枢儒是少阴皮部的专有名称。

19.害肩是厥阴皮部的专有名称。

20.关枢是少阳皮部的专有名称。

21.筋是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

22.腱是“筋之本”,指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

23.正经是指手足阴阳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

24.衇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25.别行之正经:是指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故称。

四问答题

1答: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一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通过“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躯干部三络则分别分布于身前、身后和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所不同者: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而且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浮络”,“孙络”,“血络”。

2. 答:十二经筋,是指人体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可分成手足三阴三阳。“筋”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虽然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脏腑。其分布特点:手足三阳之筋都到达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胳,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3. 答: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在头项部出来称“出”。出于头颈部后,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手

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4.答:经络“内联府藏,外络支节”。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分经辨证就是按经络来分析病症。如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说明本经一旦发生病理变化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这其中包括其循行所过部位的所称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如手少阴络脉“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手阳明经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等。通过这些病症表现,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用穴。皮部之病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以反应疾病的性质和传变。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其所主病症又有其特殊性质,故而主疾病之变。

所以通过分经辨证对于经气虚实、经气厥逆甚或经气终厥等症候的观察,可明确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5.答: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即排列于足太阴之前,至内踝上八寸处再交叉到足太阴之后而循行于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

如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的内侧,其中,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上肢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上肢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手三阳经与之对应分布于上肢的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的内侧。其中,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为足少阴。足三阳经则分别对应分布于下肢的外侧前缘、中间及后缘。

6.答:

②手阳明·大肠

④足太阴·脾③足阳明·胃

○14

⑤手少阴·心⑥手太阳·小肠

⑧足少阴·肾⑦足太阳·膀胱

⑨手厥阴·心包⑩手少阳·三焦

12足厥阴·肝11足少阳·胆

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其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6.答: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按手足三阴三阳划分,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于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所以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的作用。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由外向内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应到皮部。因此临床上的应用一是通过在皮部的诊察以推断内部的疾病,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二是在临床上使用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治疗疾病。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 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

2017年基层大专 《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Ⅰ前言 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 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 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 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 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

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 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 给学生自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 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 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 时比:1.8︰1。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 月。 II 正文 绪言 一教学目的 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精品】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doc

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 细目:针灸学发展简史 要点: 针灸学代农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点 第二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纽?成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屈络衣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二: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功能 细目三: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2.十五络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二经别 耍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别的作用 细目五: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筋的作用 第三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要点: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第四单元腌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五单元脸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六单元特定穴 要点: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第七单元脸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第八单元手太阴肺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九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嚅、肩關、扶突、迎香 第十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要点: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学》试题A卷

《针灸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可携带文具可携带文具和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外奇穴 2、骨度分寸法 3、灸法 4、行针 5、阿是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针刺印堂采用进针方法____________。 2、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3、太溪穴位于、外关穴位于。 4、常用的火罐法包括、、和。 5、.三棱针古称_________,常用的三棱针刺法包括、、和 刺络法 6、.针具高压消毒在_____kPa大气压,_______高温下,保持______分钟。 7、合谷穴的定位在,血海穴的定位在。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_ A《内经》 B《素向》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2、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______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3、胸剑联合至脐中的骨度是______ A 7寸 B 6寸 C 8寸 D 10寸 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是______ A 13寸 B 14寸 C 16寸 D 15寸 5、口角旁开0.4寸,向上直对瞳孔的腧穴是______ A颊车 B颧髎 C地仓 D承泣 6、前正中线、脐上4寸的腧穴是______ A梁门 B中脘 C上脘 D膻中 7、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的腧穴是______ A太溪 B昆仑 C三阴交 D阴陵泉 8、刺法古称______ A砭刺 B艾灸 C针灸 D针砭 9、捻针法的角度一般应掌握在______ A 90o左右 B 270o左右 C 180o左右 D 360o左右 10、行痹配穴是______ A合谷、太冲 B风门、列缺 C膈俞、血海 D肾俞、三阴交 四、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腧穴的主治特点有______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特异治疗 E双向治疗 2、针刺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______ A年龄 B体质 C病情 D部位 E季节 3、行针基本手法有______ A提插法 B弹法 C捻转法 D刮法 E摇法 4、灸法的作用有______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法 D防病保健 E解毒杀虫 5、施灸的禁忌有______ A病情禁止 B部位禁止 C穴位禁止 D睛明 E承泣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大学真题试卷

针灸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60个小题,每小题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 ) A:《难经》 B:《素问》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 ) A:皇甫谧 B:王惟一 C:杨继洲 D:徐凤 E:李时珍 3.“阳脉之海”是指( )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以上都不是 4.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 ) 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B:依靠络脉联系 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 5.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 (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6.督脉的别络的分布特点是( ) A: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B:阳经别络走向阳经,阴经别络走向阴经 C:散布于胸胁 D:别于鸠尾,散布于腹部 E:别于长强,散布于头 7.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大体分布规律是( ) 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胸腹 C:头、胸、腹 D:头、胸、腹、胫 E:脑 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 A:至目内外眦,人耳中 B: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9.阿是穴是指( ) A: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病变局部的穴位 D:病变部位中心的穴位 E: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 10.下列特定穴中除哪项外基本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 A:八脉交会穴 B:五输穴 C:十二络穴 D:八会穴 E:原穴 11.以下不属于指寸法定位的是( ) A:中指同身寸 B:拇指同身寸 C:横指同身寸 D:手指同身寸 E:一夫法 12.参照动植物命名( ) A:光明. B:腕骨 C:天井 D:攒竹 E:日月 13.十四经穴也称( ) A:经穴 B:天应穴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 A:9寸 B:8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5.足阳明胃经的主干线止于( ) A:足大趾 B:足次趾 C:足中趾 D:足四趾 E:足小趾 16.下列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符合原文的是( ) A:起于大趾内侧端 B:上踝,循胫后 C:循股内前廉 D:人腹,属脾络胃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

B 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③脱肛、阴挺。 C 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②口眼歪斜。[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②遗精、疝气、遗尿。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D 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①腹痛、泄泻。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学考试卷1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慢性泄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胃肠气机,针用泻法。 ( ) 2、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 3、徐疾补泻泻法操作要点是徐入疾出。 ( ) 4、顶颞前斜线可治疗中风失语。 ( ) 5、胃痛选下脚端是按临床经验选穴。 ( ) 6、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穴。 ( ) 7、砭石是最早的针刺工具。 ( ) 8、腹痛选天枢、足三里穴治疗,是属表里配穴法。 ( ) 9、耳穴穴位注射常用剂量为1ml。 ( ) 10、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 ) 二、A型题: 1、募穴中的中脘是:( ) A 脾之募 B 心之募 C 肝之募 D 胃之募 E 肺之募 2、俞穴中的肺俞是:( ) A 心的背俞穴 B 肺的背俞穴 C 肾的背俞穴 D 胆的背俞穴 E 肝的背俞穴 3、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 A 大敦、大陵 B 太溪、中冲 C 期门、肝俞 D 涌泉、委中 E 以上都不是 4、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 A 太白、丰隆 B 太白、公孙 C 太白、冲阳 D 公孙、丰隆 E 冲阳、丰隆 5、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 A 少商 B 鱼际 C 经渠 D 尺泽 E 太渊 6、在三阴交处交会的经脉是:( ) A 心、肝、肾经 B 肝、脾、肾经 C 肺、肾、心经 D 脾、胃、肾经 E 脾、肺、肾经 7、督脉的络穴是:( ) A 长强 B 腰俞 C 腰阳关 D 命门 E 悬枢 8、腧穴分三类是指:( ) A 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 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C 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E 十二经穴、五输穴、阿是穴 9、尺泽至太渊是:( ) A 9寸 B 8寸 C 18寸 D 14寸 E 12寸 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 A 木、火、土、金、水 B 火、土、金、水、木 C 金、水、木、火、土 D 土、金、水、木、火 E 水、木、火、土、金 11、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 A 中脘 B 阳陵泉 C 太渊 D 章门 E 膈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