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作者

学籍批次0909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北京大钟寺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51毕业论文网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市场环境中以往各种紧缚逐渐被放松,这种发展趋势也突出体现在我国的利率环境上。中国利率市场化是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实施利率市场化会产生一系列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一过程实施得好,则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流畅,如果不好,则会导致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有鉴于此,本文以阐述利率市场化相关概念作为切入点,积极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了解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的各种影响作用。本文认为,我国的市场利率化进程不但会使得利率调节经济杠杆作用加强,提高调节的灵活性,从而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利率波动过大,导致经济发展萎缩和发展不平衡并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等不利影响。在全面审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为了发挥利率市场化有利的一面,抑制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利弊分析

目录

前言 (1)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2)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2)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2)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3)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4)

(一)积极影响 (4)

(二)消极影响 (5)

四、我国对利率市场化采取的对策 (6)

(一)构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主体 (6)

(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 (6)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6)

(四)循序渐进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 (6)

(五)强化对金融客户的宣传教育 (6)

(六)加快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改革 (7)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前言

回顾历史,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19世纪末就已经展开,由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自由化中的核心位置,直到现在也一直是国内外政策层面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学术界在分析危机产生根源时又将注意力放到了美国的利率政策上,利率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就我国而言,我国中央银行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这项工作。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再次强调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事实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最早于1993年出现在中央文件中。近年来,中央的许多重要文件中都在强调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久前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不例外。“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申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提速。”央行现任行长周小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要按照稳步协调的原则,逐步在今年和今后几年进一步向前推进①。可见,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选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利弊分析》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应对不良影响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一个变量,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

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因此,银行存款利率就是存款者让渡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贷款利率就是企业或个人获得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所支付的报酬,因此,通俗的说,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②。

①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3618412.html,/2011-04-22/128960178.html

②百度百科,利率市场化,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3618412.html,/view/696508.htm#sub696508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③: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第二阶段(1989年-199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1978年-1989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

表1

从1949年至1978年,我国利率水平受国家严格管制,利率水平长期偏低。1978年之后,政府开始意识到利率水平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主动的利用利率杠杆来干预经济。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尝试:

1986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1986年9月,原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浙江省温州市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各商业银行浮动贷款利率的范围,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的规范。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1989年-1993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

表2

在这一时期,国内物价大幅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不③该部分的主要事件资料来源于各年的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断调高存贷款利率。从1991年的4月到1993年7月,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就从7.56%上升到10.98%,升幅达45%,有效的抑制了国内物价的飞速上涨,确保了宏观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控利率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完整的界定。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下放了利率的浮动权,并且适度扩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出台了利率补贴措施,以实现国家的优惠利率政策。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1993年-至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表3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表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直到1993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才正式开启。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次年,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第一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同年,国债方面,财政部第一次通过交易所平台实现了多种方式、多种价格的市场化发行,

完成了1952亿元的发行任务。我国国债完全采用招标发行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决定发行价格,实现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7年6月,债券回购业务开始在银行间市场正式运作,现券交易价格和债券回购利率由交易双方通过协商方式确定,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一次通过银行间市场,市场化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1999年,财政部首次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相关通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2007年1月4日,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正式上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有望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经过十多年循序渐进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渐行渐近。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功能增强

在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下,资本市场就体现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控制传导渠道,从而使得社会资金和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更强,而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杠杆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种变化将改变我国过去因为非市场化因素影响而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与资金市场的利率之间脱节的问题,从而消除了金融资产定价中失真或扭曲的现象。从而使得利率不但可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使得资金分配更加合理,流动更加顺畅,使用更有效率,而且更深入的是可以改善和调节我国社会价格总水平,并优化市场的价格结构。

2.有助于建立有序竞争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竞争的本质在于价格竞争,不过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会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不但体现这种机制,从而使得各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出现无序化趋势。而如果出现市场化变化,则可以有助于消除金融市场竞争中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的运用。这种有利的改变使得首先会有利于控制存款单位的小金库问题和治理存款经办人员的灰色收入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可以更新自己的合法经营意识,帮助金融机构切实成为一个彻底的社会市场经济主体,可以更加平等的进入市场竞争,使得我国银行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和壮大。

3.促使我国金融行业经营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成为他们的利润的主要来源,而这一状况是人民银行对利率严格管制所形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实质上形成了对商业银行利益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是一种过度保护,会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相应的惰性并不断加强,这种问题导致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符合发展的需要。而如果有市场化,那么这种过度的保护作用将可以被消除,利用市场机制促使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观念和竞争意识得到很好的改善,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环境可以规范化;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更为科学核算成本,合理设立价格,强化经济核算管理;有利于市场上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银行的价格竞争被落实,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造成利率波动过大的风险

我国虽然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存款余额总量和增速都在较高水平上运行,目前资金环境宽松,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资金相对短缺的国家,引进外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造成利率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很大。同时,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我国金融市场现有的各种利率间的衔接还不能够确切地反映资金使用的时间差,对于利率实现的管理也并不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也较为欠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较为单薄,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适应刚开始不久。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放开利率,极有可能导致我国利率的大幅度升高。而快速升高的利率有可能会导致以下的不良影响:

(1)高利率抑制国民经济增长。高利率导致高技术投入型的项目运营成本提高,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从低技术向高技术转变,限制了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能为我国进一步实现经济腾飞提供充足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导致与外来资本竞争能力不足,有碍于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壮大。

(2)高利率会导致资本市场低迷。高利率提高了筹资成本,导致企业对市场出现悲观认识,对利润预期没有向好的趋势,从而导致企业组织的投资意愿降低,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因而大为减少。

(3)高利率将导致外资流入过度。过度的高利率会将大量的境外投机性游资进入我国市场套取利差。这种情况下,虽然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可能处于管制中,则外部金融资本会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流入我国金融市场,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3)高利率会导致国债负担家伙总。高利率使得政府发行国债成本上升,造成国债发行不容易实现,从而会降低国债发行总量,增加政府财政的困难,导致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导致国有经济可能萎缩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同时,对国有企业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利息在我国被当作是一种生产成本,因此,一旦利率管制环境宽松,则利率水平上升将相应增加我国国企运营成本,并进而影响和减少国企的利润,有的可能出现亏损,越来越多的企业可能因承受不了不断增长的利率压力而崩溃。

同时,我国非国有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融资主要属于“内源融资”,国有企业则凭借天生的“政策禀赋”,主要采取以银行间接融资融资为主的方式。而一旦率市场化,必然打破这种资金配置上的所有制歧视,一部分资金将会从国有企业中转移到赢利高的非国有企业领域。同时,一部分非国有企业还因为具有灵活的经营手段的特点实施资金“寻租”活动,争夺了国有企业的金融资源,这就会导致国企投入不足,在机制摩擦和利益冲突中,将有更多的国有企业失去银行的资金支持而退出历史舞台。

3.带动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风险

如果利率被市场化,则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区域激烈,会使得银行这种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经济组织,亏损和倒闭的风险会有所上升。同时,利率市场化,因为争夺社会存款资源导致的高存款利率在导致银行筹资成被不断推高的同时,银行还要在较大的风险下从事高息贷款,或贷款倾向于一些高收益但是具有高风险的行业,使得金融市场乃至社会出现不稳定;此外,会迫使一些相对安全稳健的借款方因为高利率被迫退出对贷款的竞争而放弃借款,使得金融市场上只剩下那些冒险的借款人存在,成为贷款的主要承担者,从而更加增大了社会和金融风险。

四、我国对利率市场化采取的对策

(一)构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主体

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承担起确立市场利率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定价范围之外。2003年开始开展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基于改革进程的差异性,银行各自形成的自我约束不同:有的已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得到保证,资本约束机制较为健全;而另外一些银行在这些方面较为不足。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存在不对称问题。现在由于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有所改善。我国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补充了资本,而且成功上市,公司治理更加成熟。以2010年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所标志的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为利率市场化深入夯实了重要基础。

(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

按照宏观审慎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达标金融企业的硬约束条件,从而将一些不合格的,约束程度不够的金融企业找出来。一方面,对于这些企业,暂时不给予它们过大的市场定价权,控制由于自我约束不足导致的高息揽储、搅乱市场等行为。而相对来说,对于具有自我约束力的金融机构则给予更多的市场定价权。从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促使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对金融企业自我约束标准的制定可结合我国新的金融改革方向,把宏观审慎性原则的几项标准转化为衡量的标杆,建立我国满足宏观审慎管理需要的金融市场稳健性发展的标准。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要推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核心在于实现金融市场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既要推动银行的公平竞争,也要促使客户等市场竞争者也形成公平竞争。选择具备正当公平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可以依据对该主体的历史问题和未暴露的表外问题的审查结果来加以确定。对于金融交易的双方,对于存在一些历史问题的机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它们的定价行为可能存在不符合公平竞争的行为,应暂时被排除利率市场化范围之外,通过改善这些主体的管理等来逐步使得它们进入到市场化进程。

(四)循序渐进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

逐步放开一些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推动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在逐步实施存贷款利率放开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得一系列的金融上、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定价权也同步市场化,从而全面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

(五)强化对金融客户的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除了一些大型客户对金融产品具备一定议价能力外,多数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

现在还只能是市场金融价格的接受者,还不能完全适应竞争性市场的金融价格。因此需要通过诸如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教育那样的措施来加强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保证他们了解自主选择和自我保护的权利。

(六)加快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改革

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导致实际利率偏低,利率对于政府作为所有人和出资人的国有企业投资所起的作用不大,国企投资的利率弹性依旧比较低;贷款的优惠利率仍然向国有企业倾斜,尽管国有企业的投资利率弹性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有企业仍然普遍患有“投资饥渴症”,重视投资额度而轻视投资成本,导致国有企业对利率依旧缺乏敏感度,从而导致利率传导不畅。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应对国有企业投资对利率敏感程度有清楚的认识,加快以成本和收益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可以适当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实现“民进而国不退”的投资格局多元化,同时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不再运用行政级别和手段管理国有企业,实现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真正建立以成本和收益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结束语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可能导致好的市场效果,也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利的结果出现。因此,利率市场化进程需要是一种有规划、有步骤,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进过程。我国还处于全面转型阶段,金融结构的自身建设问题还存在不小的范围里,而我国政府参与金融市场的角色也需要进一步转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需要得到优化和健全,另外,还应该对参与金融市场的客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育,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就要求在我国多个领域通过互动和相互促进来发展利率市场化。在后续的长期规划纲要中,要进一步细致划定利率市场化的范围、建立有效激励、强化行业自律等思路,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2.王颖,李浩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

3.吴琼,王国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与步骤安排”,《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5.张红梅,杨明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机制研究”,《上海金融》,2007年第3期。

6.王晋斌,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

7.戴国强,梁福涛,“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4期。

8.李扬,殷剑锋,“中国的利率体系:现状及其改革”,《中国金融》,2005年第6期。

9.李小秋,关向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策略”,《金融时报》,2007-02-26

10.贾德奎,“告示效应:基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实证研究”,《财经论坛》,2007年第4期。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经济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利率市场化改革己逐步推进。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利率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利率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在对利率风险四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 相应地提出了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淡薄,即使意识到了利率风险,也不知如何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尚未上升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矛盾。政府利率管制下存在的较大的存贷款利差收益仍然存在, 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造成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例如,我国从1996年起,连续7 次降息,存款利率从10.98%降到2.25%,平均降息达到1.47 个百分点,如此大幅度的调息足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相当高的。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仍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 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尚不如信用风险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大而且直接。利率管理并未受到重视, 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 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和觉得机制,以利于准确、及时的决策。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几经建立起了资产负债管理会,但是这种部门的职能分散,或者是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或者是负责资金的调配,缺少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 3、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和方法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较弱,。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中国目前的投资工具品种极少,还没有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市场套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商业银行缺乏分散转移利率风险的有效渠。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充分,基础数据匮乏, 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滞后。 4、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 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利差收入为利润主要来源, 难以抵御利率风险,同时,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二、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1、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或者放弃对利率的管制,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自主决定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科论文

武汉纺织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成期限: 2014年12月 1 日至 2015 年 1 月 8 日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金融学(双学位) 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发挥程度是以健全完整的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同步推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也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市场化和积极地竞争的同时也在考验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管制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其弊端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利率管制维持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利润,但导致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由此造成一大批新兴企业出现资金缺口,造成金融压抑实体经济,迎合中小企业融通的需要,民间借贷金融趁势发展,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虽具有灵活,快捷,简便的优势,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本文通过介绍利率市场化,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研究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进而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国民经济;利率

ABSTRAC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effect is based on market integrity as the premi se, therefore in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 y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related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 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teadily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te rest rat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which in china’s banki ng market and bring for the active competition also test in the commercial ban k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business struc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 he overall strength.The current practice in China is "lower loan, deposit cap" contro l of interest rate policy, the interest rate control is a system arrangement to fit in with t 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 l period, but with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has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its disadvantag es gradually exposed,interest rate control to maintain the business bank monopoly pro fit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power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small and medium-si zed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emerging corporate financing gap,causi ng financial repression to cater to the entity economy,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fi nancing needs,taking advantage of civil finance development, folklending as a widesp read financing way, is flexible, fast, convenient advantage,In the market economic sys tem of our country is developed, but the interest rate reform was not perfect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financ ial reform further deepening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is paper thro 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viewing interest rate m arketization process,research the general ideal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whi ch system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oble ms and effect,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Keyword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 commercial bank; national economy; interest rate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存款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关系模型,并以存款利率市场化实现的政策虚拟变量为自变量,利用FGLS方法对16家商业银行2013Q3-2017Q3的非平衡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体银行存款市场和个人存款市场上,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都对国有商业银行不利,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利,将导致在这两个存款市场上银行存款从国有商业银行转移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且转移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例都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在企业存款市场上,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不利,只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利,将导致企业存款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转移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流出”的企业存款要多于城市商业银行。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市场份额FGLS 非平衡面板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等有所发展,但是,由此获得的收益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部收益中所占的比例仍一直很

小,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仍是由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这种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所获得的利差收益。贷款是银行的盈利性资产,充足的贷款发放必须有足够的银行存款作为基础与前提,这使得能否在存款市场份额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决定着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与发展。因此,对影响银行业存款市场份额竞争的因素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学者基于定性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存在着不公平竞争(Soussa,2000),尤其是在我国,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大,“大而不倒”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享受到较多的政策和国家信用的支持(张杰,2003),导致存款市场份额竞争能力很强,因此,资产规模是影响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在实证分析方面,梁媛和余翊华(2006)基于10家商业银行2000 ~2004年的数据,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因素,结果发现分支机构对于银行市场份额具有重要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众多,使得其市场份额高于股份制银行。徐艺和李静婷(2015)基于15家商业银行2009Q1-2012Q4的季度数据,研究了存款保险对银行业存款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存款市场份额提高的角度来看,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只对国有商业银行有利,而对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则非常不利。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财政政策,中国,利率]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即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纵观近20 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管制也于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目前仅剩下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2014 年11 月22 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 1 倍调整为1. 2 倍,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盛朝晖( 2010) 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 个国家中,有1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 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 个国家中,有17 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 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因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下降。[1]金中夏( 2013) 研究指出,随着均衡存款利率的上升,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2]但其研究框架未包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其有效性会如何变化呢? 这一问题国内还鲜见研究。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政府支出对居民福利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解决该问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模型的构建,因利率市场化为政策性改革,引起联立方程组中具有经济意义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卢卡斯批判,所以传统的计量模型很难解决该问题。二是对政府支出一般都是作外生化处理,很难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当政府购买作为内生变量处理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政府购买的政策效应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拟将突破以上两个难点。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卢卡斯批判问题,参考Tsung - wu Ho( 2001) [3]的分析框架将政府支出的目标定位于居民效用最大化,以此来内生化政府支出。故而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引入政府支出的居民效用函数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并解释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上升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第三部分模型构建; 第四部分对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与估计; 第五部分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结构及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政府支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 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 2004) [4]、McGrattan Ohanian( 2006) [5]、王明成和尤思梦( 2013) [6]、张延( 2010) [7]等。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 Schabert( 2006) [8]、Gali et al. ( 2007) [9]、贾松明( 2002) [10]、李永友和丛树海( 2006) [11]、张龙和贾明德( 2008) [12]、王文甫和朱保华( 2010) [13]等。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 ( 1)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 2) 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 特别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存贷利率收窄,挑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迫使银行改变原有运营模式,加快综合经营发展步伐。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收入结构模式,重新定位发展目标,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同时,有效管控金融资产风险,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控 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应对6月17日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时的强硬态度,表明银行对中央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银行业的冲击不会太大,但这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改革的信号,中国已经开始了利率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利率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元素,关系到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央行此次宣布的利率改革政策,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引导银行业遵循市场化的运作规律深化改革,建立起与金融市场发展相一致的信贷资源分配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银行业存贷利差空间缩减,盈利模式承受冲击。长期以来,我国的存贷款 利率受到人民银行的严格管制,存贷利差长期稳定在3%左右。在这种由官方确定并严格监管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下,商业银行仅仅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就可获得高额利润,利差收入也因此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78.5%,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18.4%,其他收入占3.1%”[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种依靠就可获取高额利润的经营模式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冲击。首先,利率市场化将逐步缩小存贷利差。对我国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利差保护逐渐消失、政策红利渐行渐远的过程。其次,利率市场化会削弱间接融资的主体地位,商业银行持续经营能力面临考验。长期以来,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中一直占据着接近90%的绝对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只要按部就班的经营传统业务,即可获得丰厚利润。 2.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管理能力面临风险。利率市场化会提高资金的市场成本,储户会选择收益更好的储蓄存款项目;相应的,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偏好也会上升,会增加对房地产等具有较高风险行业的投资。房地产显著地特点是收益快,风险高。为了争夺客户,银行会增加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利息收入会减少。银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保持利润的持续增长,更加偏好高收益率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水平。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形成严峻考验。 3.负债波动加大,挑战银行资金定价能力。负债稳定是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前提。如果负债不稳定,如负债大幅增加,而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商业银行将面临亏损的境地;反之负债大幅降低,以致于出现挤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有稳定的存贷利差,依赖吸收存款筹集信贷资金情有可原。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展,资金逐利性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过高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必然之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显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银行的产品价格——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自主决定贷款的价格及存款成本,极大地促进我国银行的市场化运作。然而,一旦价格的自由度增加,在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是否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呢?如果展开价格战,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如何?对利率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是我国金融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论点,广大群众各持己见,有较为激进的观点,也有思维理智的部分。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所需的对应策略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我国现状具体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作为“不得不玩的一个游戏” (the only game in town)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利率的管理一直遵循的都是行政体制管理。不得不说这种严格形式的管理体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管理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行,我国的利率构架和传导体制上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经济金融化的普及不完善、金融抑制的程度又过高,导致现存的金融资产机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形成利率无法正常反馈资金供求情况,从而没有对配置社会资金起到基本调节的作用。国际贸易织的加入,也表明了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必要程度。 一、利率市场化的产生及其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学术界的新生词汇,它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最初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R.I.Mekinnon),他把政府的所有隐形税收定义为金融抑制,其中金融抑制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利率管制,自从利率管制一词被学术界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利率管制大多都持持否定的态度,其普遍认为进行利率管制会带来如下弊端:一是进行利率差管制不能发挥相应的最优效应,会造成相关利益的损失;二是狭隘的利率管制会限制储蓄,从而导致银行的收益低下;三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中资金价格体系的革命,是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必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出发,从息差、利率风险、利率定价和产品研发四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的影响,并得到了利率市场化将会增加风险控制难度和管理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中国银行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自从二战爆发以后,大部分的国家都经历了从利率的管制到市场化的进程。从发达的国家来看,利率的的市场化只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原有的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在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景荣创新的浪潮在规避着传统的利率的管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旧的利率管制的方式进行否定。从发展中的国家来看,他们为了追求经济的超常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低利率的管制政策,然后通过强制储蓄的方式来将工业化的资金集中起来,长此以往下来,不仅降低了储蓄的积极性,还刺激了投资的需求,所以就会产生资金紧缺和资金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这种金融的压抑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效率的发挥。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积极探索建立利率的调整机制 我国的利率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4次,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了20多次的调整。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政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而且利率的调整依据也从物价上涨的幅度转向了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的幅度、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等等因素。 2.逐步实现部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 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共中央银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最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基本设想进行了确定。1996年国债发行的市场化促进了市场化的国债发行的利率的形成;全国的银行 2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