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_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_汪青云

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_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_汪青云

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_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_汪青云
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_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_汪青云

第45卷第2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5No.2 2012年4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Apr.2012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汪青云,范文娟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地震谣言使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不少省份甚至出现公众“等地震”的举动。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的梳理,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地震谣言;谣言传播;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12)02-0045-05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Earthquake Rumors

Spread and the Government’s Strategies

WANG Qingyun,FAN Wenjua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2,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Earthquake rumors appear frequently in many Chinese provinces or cities.The spread of rumors makes the public to produce the panic,even many provinces appear the act of the public’s waiting for Earthquake.Through the combing of Earthquake rumors in China since 2008,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auses of rumors,and puts forward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trat-egies for Earthquake rumors.

Key words:Earthquake rumors;rumors spread;strategy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p114-115)我国有关谣言的传播有很多,如艾滋病针头事件谣言、海南香蕉含SARS病毒的谣言及地震谣言等都使公众出现了恐慌和焦虑的情绪。近年来,地震谣言频繁出现在我国的各省市,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威胁。

一、我国地震谣言的现状、源头及危害

1.地震谣言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频发。以下为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的地震谣言梳理表:

收稿日期:2011-10-2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编号:11TW01)。

作者简介:汪青云(196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范文娟(1986-),女,山西平遥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谣言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地震谣言的源头

08年5月9日四川阿坝州在传达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村干部将“地质灾害”误听

为“地震灾害”而造成

08年9月13日南宁与海南岛之间巴西一位名叫朱瑟里诺的教师,为增加点击率,做出了预言的描述。其预言均来自梦境。后被网民改成“9月13日南宁与海南岛之间将发生9.1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数百万人死亡”的谣言

09年2月11日湖南衡阳衡阳空军某部在训练和演习时产生的尾气造成部分村民房屋轻微震动

10年1月6日—22日山西省内1月6日至13日根据山西省政府安排,山西省地震局对全省地震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很多部门根据预案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被部分市民误认为要发生地震

10年2月20日山西省内5名造谣者。付某在网上看到地震帖子后,发帖造谣;李某将道听途说的消息通过短信传播;其它三人出于提高点击率和起哄分别在网上发帖和以10086名义发送信息来造谣

10年4月1日海南岛愚人节行为

10年4月15日京、津、河北邢台、包头互联网上的论坛流传的地震谣言

10年4月18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在当地的民众中广泛流传

10年5月3日湖北襄樊老河口老河口和周边地区流传着地震谣言

10年5月19日山东菏泽、枣庄、临沂网友在论坛发布地震预告的帖子,并被其他网友转发

10年6月13日河南新乡、南京、陕西兴平、广东佛山新乡:网友改编网上其它地区的地震谣言

南京:丁某在好友QQ空间看到一个标题为“专家预测南京有地震”的帖文,并在“婚后空间”和“浦口论坛”将其转载

兴平:两高中生为提高QQ空间的人气和点击率,炮制地震谣言

佛山:网友抄袭兴平地震谣言的内容

10年8月13日江西抚州、福建泉州抚州:六月份以来,天气异常,受强降雨袭击,抚州抚河干流唱凯堤决口

泉州:有人传言地震学家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大地震带,唯有泉州所处的福建尚未暴发;电影《唐山大地震》在泉州公演完毕,存在对地震恐慌氛围;恶意造谣,提高票价

10年12月7日山东淄博采矿引起的矿震,居民以为是地震进而传播

2.地震谣言的源头

分析各省市所发生的地震谣言,其源头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纯客观因素造成,如山西省内1月22日的谣言、山东淄博及江西抚州的地震谣言分别是由于防震演练、矿震及天气异常堤坝决口等原因导致公众判断错误。

另一种是主观因素,网友为提高空间的点击率、人气或出于起哄、好玩及经济利益的考虑。如2月20日山西省内的谣言是由网友看到地震帖子后,发帖造谣而造成的;发生在北京、天津、邢台、包头、南京、佛山等地的谣言则是网友为提高QQ空间的点击率改编网上地震帖子并将其转发,后被其他网友以短信和10086名义传播而造成;而泉州地震谣言的扩散,则有部分恶意者为了提高票价而对谣言进行传播的原因。

对比发现,除了愚人节这天的地震谣言外,其他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地震谣言选取的日子都在13日这天,这种谣言扩散在各省市中,如08年9月13日的南宁与海南岛地震谣言、10年6月13日河南、南京、陕西、佛山的谣言和10年8月13日的抚州、泉州地震谣言。13是西方最忌讳的数字,代表着苦难和不幸,网民在制造谣言时,选取13日这天,更加剧了公众对地震的敬畏心理,进而增加该谣言的可信度,使得谣言传播更加广泛。

3.地震谣言的危害

地震谣言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途径在人际中广泛传播,由于人类对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还没有准确的预报体系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因此,地震谣言会引发社会恐慌。

谣言的危害性不可小视。2月20日的地震谣言,使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几十个县市的人们挤在街道上人心惶惶地在半夜寒风中“等地震”,此后在山东菏泽、临沂、枣庄,湖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群众6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等地震”的举动,严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此外,地震谣言引发了其他谣言的流传。有些网民试图从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智利大地震中寻求

某种规律,并从这三大地震的发生日期中发现了一个“恐怖矩阵”

:将512、112、227这三组数字排列后横竖读都一样,

从而流传着“横竖都是死”和“2012世界末日说”的谣言,这些谣言的盛传,更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心理,

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人员盲目外逃、抢购生活用品,造成了工厂停产、学校停课等情况。如2010年8月13日,福建泉州的地震谣言,造成了去往江西等地的长途客车票价上涨且往江西的车每天

都爆满,

而外来打工者返乡致使泉州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直接影响当地的工业产值。二、地震谣言传播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印尼地震、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及玉树地震。地震发生频繁,全球进入了地震的一个相对活跃期,而中国大陆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震谣言发生的概率,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谣言更是频繁发生在全国各地。笔者认为地震谣言产生并传播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公众对地震的记忆成为谣言滋生的土壤

哈布瓦赫作为集体记忆研究的开创者认为,人类记忆只有在集体情景中才能发挥其功能,这样的情景可以由重大的社会性纪念日唤起,也可以由家庭或一群人对过去重大事件的述说唤起。谣言与集体

记忆相联系,

当某个事件或细节触发了这件记忆,谣言就会产生,并体现出根据这种集体认识进行的解释。

[2](p28)当国人还没从汶川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2010年连续发生的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及玉树地震不断

加深公众对地震的记忆。公众对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集体记忆是悲痛、害怕、恐惧及毁灭性的灾难等,只要与地震有点关联的事项就会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并唤起对地震的记忆,也因此滋生了地震谣言。典型的例子是2月份发生在山西省的地震谣言,源自1月份山西运城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的恐惧,以及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公众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存在阴影,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江西等地先后出现地震谣言。

2.社会转型期,公众的不安心理增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五个层次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知,在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安全的需求成为主要的考虑,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对于是否会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公众的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安心理加强。

除了频发的地震导致不安心理外,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渐增,少数人迅速地富裕起来,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加重了公众的不安心理,也致使人们易轻信谣言。一个普通的地震讨论会、防震预演等都可以成为引发谣言的源头,如在1月6日至13日根据山西省政府安排,山西省地震局对全省地震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很多部门根据预案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然而部分市民却把地震应急演练误认为要发生地震了,造成了1月22日山西省内地震谣言的流传。

3.政府公信力下降,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

由于口音不同,在四川阿坝州村干部将“地质灾害”误听成“地震灾害”造成了地震谣言,事后阿坝

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了谣言,然而,在谣言平息的三天后,发生了汶川地震。同样,山西省政府部门平息了10年1月22日前在省内发生地震的谣言后,相关部门和专家称山西省内近期没有破坏性的地震

发生,然而,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4.8级地震,虽不是破坏性的地震,但确实有地震发生。

或许是事件的偶然性,但呈现给公众的是

“地震谣言流传—政府相关部门辟谣—地震发生”。如此一来,直接导致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下降。信息虽公开,但是公众仍怀疑其公开信息的真实度。地震局多

次对地震预测的失败,

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感剧增,这使得公众对地震谣言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74第2期汪青云,等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8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其无的态度。因此,2月20日发生在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几十个县市的人们半夜“等地震”便不足为奇,并且这一荒唐的举动随后在山东的菏泽、临沂、枣庄及其他省市相继出现。

4.《唐山大地震》、《2012》等灾难片的上映,加剧了公众对地震的恐惧感

不论是以反省人类对大自然行为的灾难片还是以战胜灾难体现人类智慧的灾难片一般都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并刺激着观众的恐惧感。2010年《唐山大地震》在国内各大影院上映,此片让国人再次集体回忆了34年前那场劫难,加之近两年来,汶川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发生,唤醒了公众对大地震毁灭性灾难的认知和记忆,对地震的发生存有恐惧感。如福建泉州8月13日的地震谣言就与《唐山大地震》在泉州公演完毕有一定的关系。

三、政府应对谣言传播的策略

在处理涉及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地震谣言问题上,政府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谣言止于智者”,因为大多数的公众对地震都存在恐惧感,对地震谣言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为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应对地震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1.及时公开信息和告知公众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模糊度(a)之乘积成正比”即R=i?a(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模糊度)。[3](p133-135)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谣言的产生与谣言涉及事件的重要程度与模糊程度有关,即越是重要的事件,越是不确定的事件,越能够形成强烈的谣言。

地震谣言是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而事件的模糊度与公众的趋众心理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为此,政府部门应做到完善应急机制,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速度,及时告知公众基本情况。对某些可以提前预控的地震谣言,如果政府部门及时告知公众情况,则可以避免地震谣言的发生。例如由空军演习所造成的微震和由矿震而形成的湖南衡阳、山东淄博的地震谣言,若当地政府能及时告知公众事情的情况,则可避免谣言的传播,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2.提高政府的应变力和公信力

谣言开始传播时,相关部门的信息不灵敏,没能作出及时的反应,一些省份只是简单地发出近期没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通告,没有做更多的宣传与安抚公众恐慌情绪的工作。政府在谣言面前表现出行政效率低下,存在信息公开不到位、地震预测低水平和应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一次又一次发生的地震谣言,不同于“狼来了”的故事,谣言一再地被公众相信,源于公众的不安感和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每当有地震谣言时,政府出来辟谣,还应是我国地震预测水平的提高和对政府部门的信任。重新拾起失去的公信力,政府除应做到信息公开、及时透彻地将事件解释给公众外,还应提高应对谣言的应变力并做好对公众害怕、恐慌心理的安抚,增强公众安全感。

3.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批判能力

地震谣言的扩散与多数公众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关,如公众对地震预报和发布信息体系的不知,这与政府对地震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大有关。

公众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批判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对危害社会稳定的地震谣言的认知上,还是要依靠政府深入的宣传与教育。为此,政府应对公众进行地震信息真假辨别的教育,帮助公众懂得如何识别信息,并将地震信息预测和公布形式通过媒体告知给公众。此外,相关各地的政府部门可以就各地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板块活动状况和地震减灾避难知识做宣传。

4.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

谣言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近年来,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给非正式渠道中的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提供

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地震谣言的传播中,网络和手机这类新媒体介入,由于网络信息把关人的缺失,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与覆盖面广的特点,使谣言得到更广泛、迅速的传播。不少省份出现的地震谣言源于网民在论坛的发帖与转帖,并通过短信传播造成。对此,政府部门应该重视新媒体,加强网络信息把关人的建设。

另外,谣言发生后,政府部门也应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辟谣,在各地的地震局官网上发布辟谣的通告,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提醒手机用户不要轻信

谣言,

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除运用新媒体进行迅速辟谣外,传统媒体也应及时有效地对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引导社会舆论。

5.惩治造谣者和宣传法规

一些地震谣言是由于网友们为提高人气而发帖造谣造成的,有些则是部分人为了经济利益而造谣。对这些恶意制造谣言的人应给予法律的惩处,不能纵容以散布谣言为其利益服务的行为,让“谣言止于

法律”,给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形成威慑力。

政府除对谣言制造和传播者采取法律制裁外,还应加强对地震预报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让公众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熟知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

地震谣言的频繁发生已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危害到社会的正常秩序,政府应及时有效地辟谣、释疑,并在谣言预警机制的建立上做积极的探索,让谣言止于公开,止于法律,止于智者。

参考文献:

[1]胡钰.大众传播效果—

——问题与对策[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蔡静.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

D ].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Allport Gordon W.The Psychology of Rumor [M ].New York :Henry Holt ,1947.

(责任编辑:余小江)94第2期汪青云,等我国地震谣言传播的现状、原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地震工程学同济思考题答案

第一、二章地震的基础知识 1、世界地震分布的主要集中区域是什么?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2、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是什么? 地壳(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岩石)、地幔(上、下地幔、岩石和软流层)、地核(外核、内核) 3、4、5、从地震成因、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上划分,地震类型主要有哪些? (构造、火山、陷落、诱发)(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单发型)(浅源、中源、深源) 6、构造地震发生的宏观背景是什么? 板块的构造运动 7、简要叙述地震发生机理的弹性回跳说。 地壳由弹性的、有断层的岩层组成;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在断层中长期积累;当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其岩层变形到达一定程度时,断层上某一点的两侧岩体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弹性应变能释放,产生地震,发生变形的岩体又重新恢复到,没有变形的状态。 8、简要叙述地震发生机理的粘滑说。 每一次断层发生错动时,只释放了积累的应变能中的一小部分,而剩余部分则被断层面上很高的动摩擦力所平衡,地震后,断层两侧仍有摩擦力使之固结,并可以再积累应力而发生较大的地震。 9、什么是震级,一般如何定义? 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 一般以地震仪记录的水平方向地震波最大位移的平均值来测定震级的大小。 10、什么是烈度?震级和烈度有何关系? 烈度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地面和各种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的一个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随地而异。 11、什么是烈度衰减规律? 描述烈度随震级和距离变化而改变的统计规律。实际地震烈度的分布并不十分规则,通常取圆形等震线拟合和椭圆形等震线拟合两种类型。 12、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波、乐夫波) 13、什么是纵波、横波,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差异?试从弹性波动方程的角度进行推导。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为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正交的为横波。波动方程具有同样的形式,但是系数不同,P34,35 14、地震动各分量主要由什么波产生的? 体波产生水平和垂直分量,面波产生转动分量。 15、Rayleigh波和Love波各有什么特点? 瑞利波振幅大,在地表以垂直运动为主,乐夫波类似于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向的振动与波行进方向耦合后会产生水平扭矩分量,具有频散性,其波速取决于波动频率。 16、各种波在固体和液体界面反射和折射的性质如何? 遵从一般的折射反射定律,但是横波不能在液体里面传播。

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五、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一、单选题 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2.由于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 B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3.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 C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年唐山发生级地震,使整个城市的建(构)筑物破坏,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这次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唐山地区的建设( A )。 A.没有考虑抗震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摩洛哥艾加迪尔的一个旅馆,在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它( B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日本新泻地震造成多栋建筑倾倒、下陷,其原因是它(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在离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约400公里的海域连续发生了级和级强

烈地震,给远离震中的墨西哥城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经济损失,其原因是墨西哥城(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建于软弱地基上 8.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 C ) A.越大 B.一样大 C.越小 9.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 A )相结合”。 A.救助 B.抗震建设 C.预报 年4月22日,江苏省溧阳县发生级地震,全县倒塌和毁坏房屋万间。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不少房屋重建或修复时,未考虑( B )。5年后的1979年7月9日,在原地又发生一次6级地震,使34多万间房屋倒塌和毁坏,特别是上次地震破坏的房屋,原样修复,这次又遭破坏。 A.设计翻新 B.抗震设防 C.重新装修 11.我国地震专家认为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是:震时( B )。 A.迅速逃离 B.就近躲避 C.就地不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 A )、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A.地震应急 B.地震预报研究 C.防震减灾宣传 13.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C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个月年年 14.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 A )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

军人应该坚决抵制谣言做到不传谣不信谣

军人应该坚决抵制谣言 做到不传谣不信谣 《解放军报》(4月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警告军队不要听信谣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前几天支队转发了总队《关于认真组织部队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和有关文章的通知》的通知,各单位认真组织了学习、讨论,那么,作为军人应该如何抵制网络谣言呢? 一、首先讲一讲什么是谣言。 《东周列国》第一回有这样一句话:“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通俗的讲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关于谣言有这样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中文语义中“谣言”更具有贬义性,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

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作“造谣”,传播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为“传谣”。由于谣言产生的根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其真实性无从谈起,谣言往往会被真实的信息所揭露。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有些流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我们支队每年士官选改、干部转业、干部调配的时候,也会有很多谣言,给部队建设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二、造谣和传播谣言具备的特点 一是喜欢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一点点小事、一些只言片语,被跟风者接力编造、层层放大,最后变成天大的事,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据网络媒体透露,此次所传“北京开枪”的谣言,原是某作者为电台编写的节目台词:“一声枪响,明天又是特大新闻”,并发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个虚构的句子,被好事者无限联想、编撰,最后变成“北京开枪,出大事了”。无独有偶。几个月前,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某军事论坛的网络编辑看到论坛帖子里有“铁鸟回光返照、化作青烟”的诗句,又结合其他网民的只言片语,竟编造出“空军掉了一架飞机”的“爆炸性”新闻,此消息又被一些喜好谣言的“重口味”外媒广泛转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谣言与所谓“北京开枪”的谣言炮制出笼过程

安全试题

1.下列可能是地震征兆的是: 地下水突然上升或下降 鸡不进窝、狗狂吠 以上都是2.我国1975年2月4日发生的地震是: 唐山大地震 辽宁海城地震 汶川大地震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当井水、动物等出现异常时,一定是要发生地震 当井水、动物等出现异常时,也不一定是要发生地震 当井水、动物等出现异常时,不要惊慌,可以先向地震部门反映4.下列关于地震预测说法正确的是: 现在人类可以准确预测到每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及震级 所有的地震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人类还无法对地震进行预测 地震预报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5.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祖冲之 张衡 蔡伦 1.洪水来临时,如果来不及撤离可以: 逃到附近的山坡、高地、高楼 躲进地下室 往人多的地方跑2.洪水来临时,应该: 不听从家长或学校的组织和安排,独自逃离 可以下水游泳 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积极挥动衣服或大声呼喊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洪水浸泡过的物品不用消毒,冲洗一下就可以了 洪水过后要对所有浸泡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洪水对饮用水没有影响,饮用时不用煮沸消毒4.面对不断上涨的洪水,错误的做法是:如果是楼房,从低层向高层转移 如果没到紧要关头,不要轻易跳入水中逃生 争取主动,尽快跳入水中逃生5.如果被卷入洪水中,错误的做法是: 尽力地挣扎 尽可能抓住周围固定或漂浮的东西 像骑自行车那样不断踩水,双手不停划水,使头部浮出水面 1.雷雨天气时,如果我们在空旷的野外,应该如何避雷: 快速跑到山洞里躲避 躬身慢行,寻找高一点的地方躲避 躬身慢行,寻找低洼处,双脚并拢、低头蹲下2.雷雨天气,以防雷击,正确的做法是:手要拿着金属物品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穿雨衣和塑料雨鞋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雷雨天气时,可以打开窗户看外面的雨景 雷雨天气时,要远离金属物 雷雨天气时,不要到池塘边玩耍4.如果不幸被雷电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下列说法正确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一、判断题 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对)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其他危害人类社会的破坏现象。(对) 3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4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错) 5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差异性。(对) 6巨灾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 7亚洲的巨灾以地震、洪水、风暴、干旱、海啸、山体崩滑为多。(对) 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对)

9次生灾害是由一种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对) 10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自然灾害现象也并非惟害而无利。(对) 11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经济。(对) 12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对) 13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链。(对) 14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卫星遥感技术。(对) 15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 16《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朝廷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这是我国最早对报灾提出的要求。(错) 17秦朝制订的《田律》是关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内容的规定。(对)

18“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由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提出的世界性防灾减灾的战略构想。(对) 19目前,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对) 20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年均因灾平均死亡数万人,到目前年均仅死亡2000余人,这是党和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物力用于减灾工程建设和重视非工程建设的结果。(对) 21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安全奥运”理念,也包括了减灾工作。(对) 22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对) 2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对) 24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一发布灾情。(对) 25因灾死亡30人以上,可以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的4级响应。(对)

地震 题

地震 1 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A按地震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裂度 C四大地震带中,最大的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D距震中越近,裂度越大;反之越小 【解析】选 C C 项错误: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地震带,是三大地震带,而不是四大地震带。A、B、 D 项说法均正确。 2 下列有关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是我国自 1949 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B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C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五个区域 D震源的深度越浅,地震破坏力越大,波及范围也越广 【解析】选 D A、B、C 三项正确。D 项错误,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 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 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 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的深度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3 地震是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B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 C里氏地震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 10 倍 D有纪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是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其震级为 9.5 级 【解析】选 C C 项表述错误,里氏地震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 30 倍,并非 10 倍。

地震波传播原理

菲涅尔体和透射波 摘要 在地震成像实验中,通常使用基于波动方程高频渐进解的几何射线理论,因此,通常假设地震波沿着空间中一条连接激发点和接受点的无限窄的线传播,称为射线。事实上,地震记录有非常多的频率成分。地震波频率的带限性就表明波的传播应该扩展到几何射线周围的有限空间。这一空间范围就成为菲涅尔体。在这片教案中,我们讲介绍关于菲涅尔体的物理理论,展示适用于带限地震波的波动方程的解。波动方程的有限频理论通过敏感核函数精确地描述了带限透射波和反射波的旅行时与振幅和地球介质中慢度扰动之间的线性关系。菲涅尔体和有限频敏感核函数可以通过地震波相长干涉的概念联系起来。波动方程的有限频理论引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在三维几何射线上的点状速度扰动不会不会造成波长的相位扰动。因此,这说明在射线理论下的菲涅尔体理论是波动方程有限频理论在有限频下的一个特例。最后,我们还澄清了关于菲涅尔体宽度限制成像实验分辨率的误解。 引言 在地震成像技术中,射线理论通常在正演和反演中被用有构建正反演波长算子。射线理论之所以收到欢迎部分是由于计算机速度和内存的限制,因为射线理论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并且对于各种地震成像方法的应用也比较容易。而另一方面,地震成像实验清晰的表明,射线理论,由于他对波场传播的近似描述,对于散射效应严重的波场的成像是不完备的。Cerveny 给出了对于地震波射线理论的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地震成像实验中,记录到的透射波和反射波信号都是由一个主要由低频信号组成的宽带震源激发产生的,因为地震波的高频信号在地层中很容易衰减。但是射线理论是基于高频近似的,这表明基于射线理论的成像技术和和测量波场这件之能会存在方法上的冲突。这个围绕射线且对带限地震波的传播起主要影响的空间范围就被叫做菲涅尔体。射线理论在地下构造尺度大于记录波场的第一菲涅尔带的介质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低频反射波(频率成分在10-70Hz之间)和透射波(频率成分在300-800Hz之间),第一菲涅尔体的宽度可以分别达到500m和50m的量级。这个宽度要大于我们在陆地和海洋的反射波地震勘探以及井间和垂直地震剖面中想要成像的地下地质特征。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看到如何将地震分辨率扩展到识别体积小于第一菲涅尔带的不均匀体。我们将展示如把射线理论下的旅行时和振幅公式扩展到更精确的、可以应用与带限反射和透射地震信号波场近似理论。波动方程的有限频理论提出了反射和透射地震波的敏感核函数(也称作Frechet核函数)。这些有限频Frechet核函数将速度扰动和旅行时与振幅的扰动线性的联系起来。有限频波长近似被直接应用到各种地震成

防灾减灾教案

防灾减灾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三年级三班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地震防护知识及其灾害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知识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经验表明,震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避震时要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二、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三、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在家中或办公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容易形成三角区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头部,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震后20秒左右要立即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免受余震的伤害。 2、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 4、在百货商场或超市,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高大的货架或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在工作间,要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6、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所。为防止余震伤人,地震后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7、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避免行李掉下来伤人。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8、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自由畅谈对安全的认识。 四、结束语:同学们,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地震、防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技能,是减轻地震灾害和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学会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2016春华南理工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答案

2016年春华南理工网络教学建筑结构抗震随堂练习答案 第一章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1.1地震的基本知识 1.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提到的地震主要指()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D.诱发地震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2.下列关于地震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震波只有纵波和横波两种 B.纵波相对于横波来说,周期较短,振幅较小 C.横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震动方向一致 D.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3.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表达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大小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 D.震级表达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表达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4.地震烈度和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A.地震的震级 B.地震的持续时间 C.震中距 D.地震的类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5.近震与远震,下列说法中()是正确的? A.近震指距震中距离较近的地震 B.远震的地震影响比近震要小; C.远震是某地区所遭受地震影响来自设防烈度比该地区设防烈度大二度或二度以上地区的地震; D.震级较大、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对周期较短的刚性结构的破坏,比同样烈度震级较小,震中距较近的破坏要重。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6.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A.建筑物类型 B.离震中的距离 C.行政区划 D.城市大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1.2地震的活动性 1.以下地区不是世界主要地震带的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C.南极洲 D.欧亚地震带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1.3地震震害 1.地震的次生灾害有()。 A.火灾 B.飓风 C.海啸 D.泥石流 E.滑坡 答题: A. B. C. D. E. F. (已提交) 参考答案:ACDE 1.4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1.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 A.较大的初始刚度 B.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 C.较好的延性 D.较小的自振周期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2.为保证结构“小震不坏”,要求结构具有 A.较大的初始刚度 B.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 C.较好的延性 D.较小的自振周期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3.多遇地震指50内超越概率约为()的烈度 A.2% B.10% C.63.2% D.80%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4.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

地震谣言分析及处置对策

第3期(总第140期)2011年9月四川地震EARTHQ UAKE RESEARCH IN SICHUAN No.3Sept.2011收稿日期:2010-05-12 作者简介:袁海良(1965-),男,四川省成都市人. 地震谣言分析及处置对策 袁海良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四川成都610042) 摘要:本文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危害进行分析讨论,初步把地震谣言分为泄露型、歧义型、迷信型、肇事型、好事型、恐慌型、外来型七大类,并提出了针对地震谣言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震谣言;分类;对策 中图分类号:P315.0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11)03-0045-03 印尼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国外国内,灾难接踵而至;“2012”、“世界末日”、“地球毁灭”,“内蒙地震”、“山西地震”、“新疆地震”,自古至今,谣言彼伏此起。灾难是已发生的事实,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正设法避免灾难的产生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谣言所描述的是不会发生的幻觉,尽管只是传说,然而,同样会给人类造成恐慌甚至巨大损失。谣言猛于虎,辟谣须谨慎。 1问题的提出 《2012》引发的臆想。影片《2012》是一部根据玛雅人的预言拍摄的科幻片。但凡看过该部影片的人,对其中的各种灾难场景一定会终身难忘。影片本身并没有错,然而,人们却由此产生了诸多恐怖的遐 想,还真有人认为2012就是人类的终结,因而引发出许多传言。山西人“被地震” 。据媒体报道,2010年2月20日下午,一则晋中、长治、左权、太原、吕梁等地21日凌晨6点要发生地震的谣言,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迅速在山西各地传播,部分人拖家带口,走出家门,躲避即将到来的地震。凌晨3点以后,躲避地震的盛况空前,山西省的晋中、长治、左权、太原、吕梁各地共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走向空旷地带,应对即将要发生的地震。造成了部分城市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甚至出现了抢购生活 物品的现象,一度使得局部区域社会秩序混乱。有网友戏称,山西人发明“等地震” 。从农村到城市,从大街到小巷,数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数百万人走上街头,人们更是议论纷纷。竟然还有人说,这不是一起公共事件。在这起事件过程中,由于各种情绪的相互感染,部分人的心态十分复杂,有不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他们当时的担心、苦楚和无奈,也发泄了不解和不满。尽管这起事件最终被平息下去,但却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地震传言、地震谣言都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不加以有效处置或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当,就会危害公共利益,甚至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性分析 在本文章里所讨论的地震谣言是指那些没有科学依据或没有任何根据的预测何时何地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传言。由于地震谣言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 “泄露”型地震谣言。某些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在对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地震活动性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对某个地区的地震趋势判断,而这种判断还没有达到可进行地震预报的程度。但是,这方面的信息在无意间流到了民间,被“知情人士”放大后在当地迅速传播,这类地震谣言最容易迷惑人。

防灾减灾知识点

填空 地震的相关概念: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暴法”,是一种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促进新思想产生的方法。 2.防灾减灾的含义: 减灾狭义:减灾一般指灾害发生后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广义:减灾不仅包含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而且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防灾,顾名思义就是防止灾害的发生,即主要包含“预防”一层含义,在大部分文献中,防灾主要针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策略、防灾工程、防灾规划等 3.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4.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部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灾害分为什么:根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5.灾害系统构成: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3.承灾体4.灾情 6.Mitigation的中文解释:灾害减除 选择 1.人为风险的分类: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的限制性:1.不完整性2.客观性3.与评估人员的经验相关 3.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1.查阅各种与灾害有关的书籍或典籍,如《20世纪水旱警示录》、《灾害管理文库》2.查阅各种报告3.查阅相关论文 4.查阅建国以来的各种年鉴,如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专门的统计年鉴如水文年鉴、气象年鉴、经济年鉴 5.通过互联网搜索各大权威网站,查找有关信息。 6.到有关各部门走访,如公安、消防、安监、民政、交通、环保、气象、农业、林业、海洋、供水、供电、城管、保险险公司等部门,查阅各种纪录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材料 7. 查阅各种古籍,如地方志,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灾害。 4.地震处置中的注意事项: 5.毒气事件中个人避险的知识: 6.灾害管理的阶段: 7.如何让编制事故树: 8.人为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人为影响为主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9.事故灾难的性质:1.人为性2. 因果性3. 突发性4. 破坏性5. 偶然性、必然性6. 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地震演练题

武阳初中地震应急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得分: 1、( A)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A. 板块作用 B. 地球绕太阳运动 C. 星球间的引力 D. 人为对自然的破坏 2、以下的地震应急准备做得不好的是( A ) A. 红红家准备了地震应急包,并写上联系方式,包内物品是固定的 B. 明明家的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使用家中准备急救箱和灭火器 C. 肖华知道燃气节门、电源电闸如何使用 D. 张琳觉得家中悬吊物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掉下伤人,所以安装时就固定好 3、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D ) A. 大家知道的地震预报知识很少 B. 因为附近发生了地震,所以很担心 C. 出现了像青蛙成群结队上岸等误认为是地震前兆现象 D. 省级政府发布了地震预报信息 4、专家推测地球至少有( D)的历史。 A. 15亿年 B. 25亿年 C. 35亿年 D. 45亿年 5、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 B) A. 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 B. 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 C. 洪水.火灾.气候异常 6、因为地震预报没有过关,所以( C ) A. 地震知识学不学都没有用 B. 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就不要再进行了 C. 要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7、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C ) A. 洪水 B. 雪灾 C. 地震 8、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______或趴在排椅下。( B ) A. 站立 B. 蹲下 C. 不动 9、地震时你被埋压后最好的求救方法是(B ) A. 拼命呼唤 B. 敲击等候 C. 安静等候 10、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 A )时候。 A. 尧舜时代 B. 商周时代 C. 秦朝 D. 汉朝 11、我国地震专家认为:震时______,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B ) A. 迅速跳楼 B. 就近躲避 C. 就地不动 12、地震被埋人的施救原则不包括( D ) A. 清除口内异物 B. 自行简易包扎 C. 心肺复苏 D. 喂水 13、地震时,我们往往要躲避,以下对地震时避开危险的地方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 躲避时要远离大镜子 B. 要避开危旧的房屋 C. 要避开海边、湖边 D. 要背离毒气沿顺风方向逃离 14、(多选题)灾后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的主要事项有( ABCD ) A. 不要随便喝生水,水可能已被污染

地震成因学说

地震成因学说 文摘:本文基于强烈地震具有一个呈单一点状震源的事实,以及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能够对强烈地震发生的日期产生影响,提出强烈地震是地壳中的固态岩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岩层,随着地下流动性岩层所受的压力愈来愈高,体积也不断扩大,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大量呈流动状态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如同火山爆发似的在地壳深处岩层最薄弱处迅速膨胀,膨胀造成对地壳深处岩层的持续强烈冲击,振动波传至地面,就产生了强烈地震。 关键词:流动性岩层;强烈地震;流体冲击。 关于地震的成因,正统的观点认为:地壳内存在一种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称为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尚未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时,固态的岩石会产生弹性变形,把能量积累起来;当地应力作用超过固态岩石的弹性限度时,就会在那里发生破裂或破裂带,或使那里原有的破裂带重新活动起来,将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震。 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所积累的能量即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也可微弱到让人毫无感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前后往往伴随着许多小地震或余震,有时在强烈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地声和地光。根据地震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那么,有实验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难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几次强烈地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只有震源处较脆弱;而与此同时,震源附近的岩层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又会产生大范围震动和断裂,在发生强烈地震前震源附近的岩层也可以出现一系列微震或弱震,表明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同样都脆弱不堪,根本经受不了比所发生的强烈地震还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如果强烈地震的能量还有来自远离震源几十公里以外处的大体积固体岩石弹性变

灾害与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 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 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灾害特点 1.灾害成因背景复杂 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2.灾害种类多 我国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火灾等。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 4.灾害群发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众灾丛生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性。 5.地域分异明显 各类灾害在地区上交织发生,但相对以某一主导灾害为核心,伴生其它自然灾害。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出现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沙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集中以西南地区最盛。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logE=11.8+1.5M 因此,震级每增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约31.6)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3(1000)倍。 一、中国是地震灾害损失最惨重的国家 1.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

建筑结构抗震作业一答案12月份教学内容

1.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提到的地震主要指() A. 构造地震 B. 火山地震 C. 陷落地震 D. 诱发地震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A 2.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是表达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大小 B.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C.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 同 D. 震级表达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表达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3.地震烈度和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A. 地震的震级 B. 地震的持续时间 C. 震中距 D. 地震的类型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4.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 A. 较大的初始刚度 B. 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 C. 较好的延性 D. 较小的自振周期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5.多遇地震指50内超越概率约为()的烈度 A. 2% B. 10% C. 63.2% D. 80%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6.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

()。 A.基本烈度 B. 众值烈度 C. 多遇烈 度 D. 罕遇烈度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A 7.建筑抗震设计第二阶段是指() A. 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B. 小震弹性作用下承载力计 算 C. 小震弹性作用下变形验算 D. 中震弹塑性作用下承载力计算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A 8.对于乙类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采用 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用 C.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D.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B.建筑场地选择时,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等。 C.从抗震的角度来看,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都应采用防震缝。 D.结构体系宜有多道抗震设防,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力。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10.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 A. 小震不坏 B. 中震不坏 C. 中震可修 D.大震可修 E.大震不倒 答题: A. B. C. D. E. F. 参考答案:ACE 11.场地土的划分一般依据土层()。 A.密度; B. 地质构造; C.剪切波速;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灾害的定义: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特征:(1)危害性(2)突发性(3)永久性(4)反复性(5)广泛性(6)群发性 分类:(1)灾害形成机制分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 人为灾害可分为个体行为灾害、社会灾害(2)灾害发生过程分为:原生灾害(一次性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3)从过程特性来看,自然灾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突变型(2)发展型(3)持续性(4)环境演变性 2、防灾减灾的概述 防灾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各类灾害的对策,包括灾害预防、预测,管理、防护与监控,灾害报警、应急预案等。 “防灾”就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受灾区所发生的灾害对该区造成难以控制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减灾”包括两重含义: (1)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及频率; (2)减轻灾害对受灾区所造成的损失。减灾工程主要由下面几个环节构成: 1、灾害监测:监测测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变化数据的工作。目的是取得自然因素变化的资料,用来认识灾害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报。 2、灾害预报:根据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及灾害前兆信息和经验类比,对灾害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或判断。灾害预报一般分为:近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防灾:防灾是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避难性措施。防灾的措施主要有: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转移性防灾和非工程性防灾等。 4、抗灾:抗灾是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做出的反应,如抗洪、抗震、抗风等的工程措施。 5、救灾:抗灾是灾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最紧迫的减灾措施。 6、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建设。恢复生产是指在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 第二章地震灾害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 2、震源: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指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地震的分类: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3、塌陷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4、地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推算地震时的能量划分的,它是表示某处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等条件的强烈影响。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 5、各国防震对策的特点: (1)以防为主,各有侧重 (2)全面防御,重点突出 (3)多学科综合研究 (4)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探索地震灾害 (5)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指挥作用 第三章地质灾害

地震谣言论文

目录 吴玉祥地震谣言平息后的思考(代序) (1) 1、吴松江认清地震预报现状,提高识别谣言能力 (5) 2、林建勋从地震谣言成因谈抵制谣言途径 (9) 3、张元琴从我市’99“9.26”地震谣言说起 (13) 4、蔡雅琴克服心理障碍,正确识别和自觉抵制地震谣言 (16) 5、蔡庆发等要善于识别和抵制地震谣言 (19) 6、柳亚彬掌握法律武器,抵制地震谣言 (22) 7、杨光抵制谣言是阻止非正式地震信息传递的关键 (25) 8、蔡振相信科学,自学抵制地震谣言 (28) 9、邓朝辉请擦亮你的眼睛 (31) 10、林义青识别地震谣言减轻地震灾害 (36) 11、郑文通谈地震谣言的识别和抵制 (39) 12、邱文正地震谣言:识别和抵制 (41) 13、冯碧琴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识别地震谣言 (44) 14、程清云地震谣言危害大协力平息谣传绝 (45) 15、傅文山掌握地震谣言特征自觉加以抵制 (48) 16、潘文楼加强心理设防才能正确识别和自觉抵制地震谣言 (50) 17、刘应章提高工程抗震能力谣言面前不惊 (52) 18、张学善地震谣言和社会进步 (56) 19、林育章“9.21”地震谣言引发的思考 (58) 20、陈俊华从“9.26”事件谈识别和抵制地震谣言 (60) 21、谢建荣以快制快紧急平息地震谣言 (63) 22、黄文青地震预报与地震谣言有本质的区别 (65) 23、林丽琴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抵制地震谣言的能力 (70) 24、关国龙弄清地震谣言特征自觉予以抵制 (71) 25、张朝飞地震谣言--危害、识别和抵制 (73) 26、罗碧英实施地震谣传对策平息地震谣言风波 (76) 27、陈国辉正确识别和自觉抵制地震谣言 (78) 28、郑丽清“9.26”地震谣言迅速平息的启示 (80) - 0 -

在线作业答案15秋西交《工程结构抗震》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5秋西交《工程结构抗震》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抗震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谱中,当结构自振周期在~Tg之间时,谱曲线为()、 A. 水平直线 B. 斜直线 C. 抛物线 D. 指数曲线正确答案:A 2.多遇地震指50内超越概率约为()的烈度、 A.2% B.% C.10% D.50% 正确答案:B 3. 关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抗震墙的数量越少越好 B.地震作用主要由框架来承担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C.抗震墙的数量多,结构的震害会减轻 D.抗震墙的数量越多,结构延性越好 正确答案 :C 4.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 三要素()、 A. 加速度峰值 B. 频谱特性 C. 地震持时 D. 地震烈度正确答案:D 5. 地震系数k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 )、 A.地震基本烈度 B.场地卓越周期 C.场地土类别 D.结构基本周期 正确答案 :A 6. 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A.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B.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C.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 D. 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正确答案:B 7. 下列关于防震缝说法错误的是()、 A.合理设置防震缝可以将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划分为规则的建筑物 B.防震缝的设置会影响建筑的立面处理和防水处理 C.防震缝的宽度一般没有限制 D.在抗震区,所有伸缩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正确答案:C 8. 某地区设防烈度为7度,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8度考虑 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 C.地震作用按8度确定,抗震措施按7度采用 D.地震作用按7度确定,抗震措施按8度采用 正确答案 :D 9. 基底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下列何种建筑 ( ) 、 A. 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B. 自振周期T1很长(T1>4s)的高层建筑 C. 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 D. 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正确答案: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