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科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编码:K59.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参照FC罗马Ⅲ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临床常见证候:

实证:肠道实热证

肠道气滞证

虚证:脾胃虚弱证

阴虚肠燥证

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的患者。

2.年龄6月~18岁。

3.知情同意、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有器质性病变,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腹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消化道钡餐,腹部彩超、尿常规、便常规、血微量元素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清热润肠通便。

(2)肠道气滞证:顺气导滞通便。

(3)脾胃虚弱证:益气润肠通便。

(4)阴虚肠燥证:滋阴润肠通便。

(5)脾肾阳虚证:温阳补肾通便。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中药经皮离子导入仪。

5.耳穴治疗。

6.自制膏剂穴位敷贴疗法。

7.中药保留灌肠。

8.护理调摄。

9.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生活习惯指导、饮食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大便顺畅。

(2)排便时间每日一次。

(3)没有需要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肠梗阻,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TCD编码:BNP000、ICD-10 编码:K59.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联系电话: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完成路径时间:年月日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IO编码: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3.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TCD编码:BGS000、l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乙肝、丙肝、艾滋、梅毒。 (4)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抗“0”、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等。 (八)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2.推拿疗法 3.颈椎牵引疗法

儿科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200mg/dl);或随机血糖》 l(200mg/dl)。 2.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

缘缘老师评论:关于宝宝便秘,通常我们会分析一下引起便秘的原因。 第一个常常出现也是很多妈妈们忽略的就是小宝宝肠蠕动能力差,所以饮食不节制,特别容易导致宝宝积食,消化不良引起便秘,还有就是蔬菜比例太低。这种情况,采取7分饱的喂养原则,配合能促进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手法,最简单的就是 通便四大手法: 1、顺时针摩腹5分钟。以肚脐为圆心,用手掌或者食中指指端顺时针方向在宝宝的肚子上缓缓转圈。 2、揉天枢穴1-2分钟,100-150次。用大拇指指腹揉腹中部、肚脐旁开2寸的天枢(肚脐旁开宝宝的2个拇指宽度)。 3、推下七节骨100-300次,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从宝宝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推至尾骨最低段

4、揉龟尾穴100-300次分钟。用手顶住宝宝尾骨最下端,往上方向按揉,力度适中,不要太轻,单页无需太重 还有不少宝宝是因为火气大引起的便秘,通常拉出来的便便很黑,很硬,有时呈现羊屎蛋,那么这种情况则建议给宝宝加上清热的手法:清大肠经(食指侧面指根推向指尖)300-500次,退六腑300:推三关100,作为阴阳平衡法帮助清五脏六腑之实热。这套手法配合上面的通便四大手法效果也是很不错。

而今天留言的这位妈妈的宝宝便秘已经2年之久,便秘已经不是单纯蠕动能力差以及内火大的问题了,而是无水行舟,阴液不足。所以她按着我博客里面我给别的妈妈的建议按摩方案收效甚微,后来给我留言后,我给她改了一下方案,加上滋阴特效穴:揉二人上马穴(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头间)和推涌泉(涌泉穴往足跟方向推)之后很快就见笑了。今天收到她的留言,我也很开心,故此,把这个便秘的按摩方法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马穴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小儿便秘治疗浅谈

小儿便秘治疗浅谈 发表时间:2013-04-11T11:33:20.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葛国岚[导读] 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小儿便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葛国岚(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河南郑州 450053)【摘要】便秘为小儿常见疾病,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机体气机、津液运行失调也与本病发病有密切关系,笔者运用脏腑辨证理论治疗本病,调气机,布津液,取得较佳的临床疗效。【关键词】小儿便秘肺热下移肝气郁结肝郁脾虚中土虚寒积滞内停阳气不振冷积内停胃肠燥热【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41-02 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小儿便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多可自行缓解,症状重者则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诸多困扰。长期便秘大便停滞大肠,引起腹胀不适,可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大便干结不畅,排便疼痛,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自行排便,甚者排便每依赖开塞露等泻下药物帮助;便秘日久可能并发肛裂、痔疮等疾病。故便秘虽为小疾,亦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丰富的经验,如能准确辩证施治,多获良效。《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粪便的排出与大肠的传导有直接关系。但只有脏腑气机调和,津液输布有序,才能维持大肠正常传导功能。故治疗本病不能一味通腑泻下,而应辨脏腑,分虚实,明证论治,气和、津润则大便自通。笔者试从近年来临床案例浅谈本病治法如下: 1 肺热下移 患儿,男,4岁,2010年4月就诊。近一月来间断发热,咳嗽,咳痰,流浓涕,咽红,时有腹胀,腹痛,大便3到5日一行,干结难出,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右寸稍大。证属:风邪犯肺,痰热内郁,肺热移于大肠。治以宣肺化痰,清热通腑。方用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宣白承气汤加减。处方:炙麻黄4g,杏仁9g,生石膏15g,浙贝9g,地骨皮6g,桑白皮6g,生大黄3g,瓜蒌皮9g,山楂9g,炒枳实6g,甘草3g,4付。服后咳嗽减轻,大便通,舌红,苔薄黄,脉滑,继用上方去生大黄、山楂加北沙参9g,麦冬9g,3付,咳嗽止,大便正常。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素灵微蕴》:“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本例患儿伤于风邪,肺失宣降,痰热内郁,症见反复发热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宣则津液失布,肠道失润,肺气不降,则大肠传导无力,肺热下移,则肠燥津伤,大便干结。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宣肺泄热,宣白承气汤清肺通肠,三方合用,使外邪、痰热上下分消。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由肺病而致大便干结者当重在调肺,补虚泻实,以复肺之宣降,为下病而治上法。 2 肝气郁结 患儿,女,3岁,2011年3月就诊,大便干结半年余。患儿面色可,脾气急躁,纳食量多,多饮,大便3到5日每用一行,干结排出,舌边红,苔腻微黄,脉弦滑。证属:肝气郁结,腑气不利,阳明燥结。治以: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6g,清半夏6g,芍药9g,生大黄3g,枳实6g,火麻仁10g,瓜蒌子9g,桃仁6g,青皮6g,玄参6g,生地9g,5付。服药期间大便2日一行。继用上方7付。服药后大便正常。3月后,便秘又发,仍遵疏肝调和之法,先以大柴胡汤加减双解少阳阳明,继用小柴胡汤加减疏通三焦气机,便秘至今未发。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小儿肝常有余,且情绪多变,喜怒无常,易致肝气郁结;肝胆气郁,疏泄失常,三焦不畅,使大肠通降无力,津液运行失调。大柴胡汤疏肝通腑,通调三焦气机,泻下大肠燥结,标本兼治,对肝气郁结,胃肠燥结者效果极佳。如经泻下后,大便得通,阳明邪去,苔白者,可继用小柴胡汤疏肝健脾,疏通中上二焦气机,使津液下,胃气和,则大便自调。 3 肝郁脾虚 患儿,男,13岁,2010年6月就诊,便秘一年余。患儿面色稍黄,眉心窄,脾气急,少语,纳食量减,大便2到5日一行,便干不畅,时难排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右关稍弱。证属: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方药:柴胡10g,白芍10g,茯苓10g,薄荷5g,当归10g,枳壳6g,火麻仁12g,白术10g,制何首乌15g,决明子9g,青皮6g,焦栀子9g,生姜3g,炙甘草5g,6付。在诊,服后大便通畅,纳食增加。上方去枳壳、栀子加熟地10g,6付,大便正常。 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脾气的升清和运化依赖肝木之调达疏泄。肝失疏泄,则脏气通降失调;肝木克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津液失布,大肠失润,糟粕燥结。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生津,可调气润肠,复大肠之通降。 4 中土虚寒 患儿,男,5岁,便秘3月。家属诉,既往大便正常,5月前因发热感冒服药治疗后,腹泻一周,服止泻药物继而大便干结至今,期间曾多次服用润肠通便泻下药物,便通又复干结。面色黄暗,自汗,盗汗,偶有腹痛不剧,大便2到3日一行,干结难排,舌淡,苔白,脉无力。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药:黄芪10g,白芍10g,桂枝6g,生姜6g,炙甘草3g,大枣6g,酒大黄5g,4付。服后大便一日一行,排出顺畅。继用上方减大黄为3g,加当归9g,5付,服后大便正常。 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纽,脾胃健运,清阳得升,浊气下降,则腑气通畅。本例患儿感冒服用寒凉药物,中阳受伤。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土虚寒,脾不升清,津液亏损则肠燥失润,大便干结;化源不足,营卫虚弱,见自汗盗汗;胃失和降,浊阴停滞,腑气不通,大便难行。黄芪建中汤健脾温中,补虚和营,复阳气推动,使阴津充盈,大便自通。若虚实夹杂见积滞内停症著者,可加大黄消积通便,大便干结明显者,加当归、苁蓉之品润肠治标。 5积滞内停 患儿,男,3岁,2011年4月就诊,大便干结2月余。面色稍黄,鼻根部见横青筋,夜寐不安,磨牙,头汗多,发竖乏泽,脾气急躁,纳食量减,大便干结3到4日一行,时难排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证属:积滞内停。治以:消积导滞。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方药:炒枳实6g,炒白术10g,清半夏6g,大黄3g,黄芩6g,黄连3g,炒六神10g,莱菔子10g,茯苓10g,泽泻10g,山楂10g,青皮6g,大腹皮6g,4付。服后大便排出,纳食增,磨牙减轻,舌淡红,苔腻微黄。上方去黄连、青皮加连翘6g,陈皮6g,4付。服完大便正常,仍有磨牙,予口服肥儿疳积颗粒,健胃消食口服液一周,便秘未发。

脾胃科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门诊患者。 一、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编码:K58.9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肠道气滞证 肠道热结证 肺脾气虚证 脾肾阳虚证 津亏血少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6)肛门直肠测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下消化道造影、结肠CT、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顺气导滞。 (2)肠道热结证:清热润肠。 (3)肺脾气虚证:益气润肠。 (4)脾肾阳虚证:温润通便。 (5)津亏血少证:养血通便。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便秘、腹部不适等主要症状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大建中汤治疗小儿便秘的经验

?300?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年第26卷第5期 常厚度,对照组肠壁恢复正常厚度时间平均需要5.6d。 上述结果表明,大建中汤可明显缩短缺血性结肠炎腹痛、便血、禁食、肠壁恢复正常厚度的时间。对照组缺血性结肠炎愈后常出现的肠管局限性扩张不良,而大建中汤组未见扩张不良的病例,表明大建中汤可提高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康复质量。 (柽坤摘译) 285 大建中汤治疗小儿便秘的经验〔日〕/福富悌…∥汉方医学. -2003,27(2).-23~25 以便秘为主诉,给予饮食疗法和规律性排便指导仍无改善的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6个月~5岁),每天给予大建中汤0.3g/kg、分2或3次服用。 结果:服用大建中汤后5例全部症状改善,便秘评价分数由治疗前的(6.20±1.79)降至(2.80±1.30)。其中1岁以下者平均降低1.5分、1岁以上者平均降低4.25分。 病例1:2岁男童,每周排便1次,便质硬、量大,无腹痛。属于轻度便秘,因饮食疗法未见改善,给予大建中汤1周后好转。 病例2:4岁男童,每周排便2次,便质硬、量少,时伴有腹痛。属于中度便秘,使用刺激性泻药只能一时性改善,给予大建中汤2周后症状改善。 病例3:8个月大女婴,每周排便1次,便质硬、量少,无腹痛。属于中度便秘,用饮食疗法、规定排便时间以及灌肠治疗仍反复不愈。给予大建中汤2周症状改善。 病例4:6个月大女婴,每周排便2次,便如泥状或水样便、便量少,无腹痛。属于中度便秘,饮食疗法无效,给予大建中汤1周后症状好转。 病例5:5岁男童,每周排便1或2次,便质硬、量少,常有腹痛。属于中度便秘,应用饮食疗法及刺激性泻药便秘反复不愈,给予大建中汤1周后改善。 据报道,用大建中汤治疗90例便秘患儿,有效率为79.2%,其中6个月以内的患儿无明显改善,3~6岁者87% 改善。本次治疗中约3/5中度以上改善,大建中汤治疗1~2个月后停药,只有1例因与排便习惯有关出现反复。表明大建中汤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安全有效。 (柽坤摘译) 286 97 733例患者针刺不良反应的前瞻性研究〔英〕/Melchart D…∥Arch Intern Med.-2004,164(1).-104~105 2001年7月共有9 429名至少经过140h正式针刺培训(19%>350h)的德国医生被委派参加试验工作。53%的人为普通医生、20%为矫形外科医生、9%为内科医生、18%为其他各类专家。每次治疗结束,医生都要报告是否发生了不良反应(任何可能与针刺有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出血、针刺痛、血肿、感染、忘记起针和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须在24h内向研究中心报告。 结果:截至2002年4月5日,共获得7 050名医生报告的97 733例患者[平均年龄(55.0±15.5)岁;女性80.5%]的资料。平均每例患者针刺的次数为(7.8±2.4)次,总次数超过了760 000次。平均每次用针12.6根。6 936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7.10%),最常见的有:针刺痛3 202例(3.28%)、血肿3 114例(3.19%)、出血1 346例(1.38%)、忘记起针242例(0.25%)、其它674例(0.69%)。另有局部皮肤刺激症状173例、症状加重118例、头痛38例和疲劳26例。出现严重的潜在不良反应6例:其中气胸2例,抑郁加重、急性高血压危象、血管迷走性神经反应、急性哮喘发作伴高血压和心脏病各1例。医生报告不良反应的百分比有很大的变异性:58%的医生未报告单个病例,22%只记录了10%,15%记录了10%~50%,3.9%记录了50%以上(分析限制在至少有10例患者记录的2 900名医生中)。 研究结果证实了一些早期报告的针刺治疗的有关结论,即合格的行医者采用针刺治疗是安全的。只有德国医生中的针灸师参加试验,轻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频率与其他国家的医生、理疗师和传统针灸师的所见略同,尚未见有关于严重不良反应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近五年来儿童功能性便秘中医进展

2012年9月 摘要:近五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医生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治疗该 病提供了依据。关键词: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95-03 近五年来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陈奇志*韩新民**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00)2012年7月1日收稿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 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 亦称便闭、秘结、大便不通。便秘既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病在儿科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属于中医学便秘 的范畴[1] 。1中医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诊断依据是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①每周排便2次或不到2次;②有大量粪便滞留史;③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④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⑤排出的粪便粗大以至于堵塞厕所下水道。符合以上5项中的2项并持续1个月即可确诊。 有研究者采用《实用中医儿科学》[3] 所提出的儿童便秘诊断标 准:经常性排便困难,大便干燥如羊屎,大便次数减少, 2~5d1次。也有研究者采用各地颁布的地方性中医诊疗常规,如《上海 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 。瘀证和痰阻心脉证,单纯证型易出现单支病变而合并气虚、阳虚及相关病理产物的复杂证型易出现冠脉多支病变。气虚血瘀证与右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痰阻心脉证与前降支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心血瘀阻证与回旋支高度狭窄相关性紧密。朱萱萱[23]等研究表明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CHD 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CAG 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张鹏等[24]将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结合,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重,多支病变者中医证型多以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阻心脉型、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型等为主,而冠状动脉病变较轻者,单支病 变者中医辨证多以气滞血瘀型、 气虚血瘀型为主。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血瘀型、痰浊型、气阴两虚型、阳气虚衰型增多,而气滞血瘀型减少。林钦等[25]研究发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以上研究均表明,CHD 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冠脉造影结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一定参考并指导冠心病的中医诊疗。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形成和病理过程已有了系统全面的认 识,中医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对中医症候分析有了较多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症候也有许多研究,但是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两方面结合与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研究较少。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证候研 究是中医科研的基础。 将中医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及实验室数据融为一体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把三者结合起来,中西医优势互补,有利于明确胸痹的定性、定量等客观化依据,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方法和手段。参考文献[1]李彦斌,张志花,韩立民.冠心病(胸痹心痛)中医文献及病证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2):321-322. [2]吴启相.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概述[J].光明中医2010, 25(4):672-673. [3]郑峰, 曲丹,徐浩,陈可冀.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辨证与超敏C 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485-488. [4]赵益业, 林晓忠,邓铁涛,等.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5-6.[5]李鹏,沈宝藩,何立人,等.心痛宁加味方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记分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4,35(4):43-45.[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37.[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8-109.[8]钟新林,匡肇,刘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6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5):672. [9]王阶, 邢雁伟,陈建新,等.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因子分析方法的分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44-346. [10]邢丽, 李鑫.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39. [11]Giral P , Bruche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382562.html,efulness in predicting coronary disease byultrasound ec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 in asymptomation by per-cholesterolmic patient with positive exercise stress tests[J].AMJCardi -ol ,2004,84(1):14-17. [12]KotsisUT ,Pitiriga VCH ,Stabouli SV ,et al?Carotid artery in -tima -mediathickness could predict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m JHy-pertens ,2005,18(5Pt1):601-606. [13]Takash W ,Tsutomu F ,Kentaro F.Ultrasonic correlates ofcom -m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ngiology ,2002,53(2):177-183. [14]Demircan S ,TekinA ,TekinVG ,et a.l Comparison of ca -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with stable anginapectoris versus patients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Am J Cardio ,l 2005,96(5):643-644. [15]Ksblak-Ziembicka A , Traez W ,Przewloeki T ,etal ,Association ofincreased ,mil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 -yartery disease[J].Heart ,2004,90:1286-1290. [16]程康林, 覃勇,陈仁山,张敏州.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痰浊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新中医, 2006.8(38):20-21.[17]王玉燕,杜武勋,魏营,宋启刚.冠心病不同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2):34-36.[18]魏峥,富蓉.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颈动脉彩超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8):899-900.[19]邢亚楠,田金洲,时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 2008,6,(27):413-416.[20]Dewood A.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disease [J].Circulation ,1975,51(1):40. [21]ShishehborMH ,BhattDL.Treating patientswith non-STEMI:stent the culpritartery only or address all lesions [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 , 2008,10(1):93-97.[22]朱翠玲,闫奎坡,朱明军.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12,(34):3289-3291.[23]朱萱萱,秦晓康.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8,(28):1579-1581. [24]张鹏.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2,5(2):101-103.[25]林钦.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 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8,6(8):893-895.9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