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礼仪教育文献综述

礼仪教育文献综述

礼仪教育文献综述
礼仪教育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他们从小进行良好的品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重视礼仪教育,尤其是小学礼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东西方礼仪教育特点的研究

礼仪融合东西方伦理观,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历来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是与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东方国家的礼仪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西方礼仪教育特点[1]: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礼仪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礼仪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礼仪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及社会责任心;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注重多样化全面渗透性,不允许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东方礼仪教育特点[2]:儒家文化影响深厚,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国家忠诚教育,重视东方道德传统、观念教育;礼仪教育知行合一,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追求单纯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质;系统教育管理体制显示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大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保证道德教育严格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礼仪教育的有效性;[3] 注重礼仪在道德生活中运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强调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将礼仪作为道德教育重要项目。

(二)国外礼仪教育方式的研究

国外对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普遍非常的重视,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有一些的成果。就当前来说,世界各国对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方式各异,但都是相当的重视。与我国颇有渊源的新加坡的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从小学就开设“公民与道德教育”来进行的。日本则实行“国家全方位德育”,学校设立特别活动课、友爱课、垃圾课、安全课等课程。美国同样没有专门的礼仪课程,正如大家所知,美国是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国家,因而他们的德育教育也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有的学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有的则是将德育渗透

到各门学科当中。法国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来进行。英国和德国同样属于宗教德育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在各门文化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求受教育者要养成正直、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三、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一)礼仪教育概念研究

就查阅的文献资料看,目前研究者对礼仪教育概念的界定不一。赵玉梅认为,礼仪教育是传授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4]。她认为礼仪教育与学科教育处于同样的地位,与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礼仪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王瑞平指出“礼仪教育是指人们交往的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能彼此友好接受的外在表象方面的道德规范。” [5]他认为礼仪教育从根本上是道德规范的外在化。也有人将礼仪教育定义为“礼仪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根据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 [6]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礼仪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保持了大致的认同。他们认为礼仪教育与德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但较之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具有更强的外在表现性。

(二)我国礼仪教育特点的研究

1.礼仪是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礼”是节制人们社会生活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视礼仪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强调礼仪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时,把礼仪还当作人际交往的准则和联络人际关系的纽带,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7]主张“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8]

2.礼仪教育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教育史上,历来重视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把“礼”置于首位,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要“齐之以礼”,对人的日常行为要“约之以礼”。作为历代士人必学的教材四书、五经,礼仪教育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我国历代采用、流传甚广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童子礼》、《孝经》等蒙学教材中,礼仪教育内容也占相当篇幅,自始至终贯穿着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治学修身等方面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要求。我国历代名人还留下了大量的诫子书、家训、学规、学则等。

(三)小学礼仪教育的方法的研究

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关于礼仪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1.榜样示范法[11]:是以他人的正确行为来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规范、礼仪行为的模仿榜样。

2.制约训练法[11]:制约训练法是指用行为规范,常规等手段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3.集体教育法[11]: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孩子们乐意在集体中表现。于是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中,教师须极大限度地运用儿童对集体的向心力,把个人与集体拴在一起进行教育。

4.情境法[12]:通过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做出正确规范的礼仪行为。

5.交流法[12]:是把学生在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经验,通过交流加以推广,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只要规范教育、礼仪教育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我们均采

用此法。

6.评议法[12]:是针对教材中某个角色的行为,或在课堂上设计小品演示,让学生对这些角色行为的正确与错误作出评议,并帮助改进和纠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为规范。

(四)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关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种观点:

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9]

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德育的内容理解狭隘,把礼仪教育排斥在外。有些学校即使重视礼仪教育,但教育方法简单单一,教育形式机械,措施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礼仪观念的形成。

2.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9]

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只要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的家庭风气,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因素,也取决于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和做法。如:有些家长听不进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一个“不”字,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抵制,养成了孩子的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

3.礼仪教育内容缺乏统筹安排[10]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4.礼仪教育方式缺乏多元选择[10]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五)小学礼仪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关于小学礼仪教育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四种策略:

1.抓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礼仪教育氛围[13]

在礼仪教育中,应该重视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介宣传的文明礼仪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作为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在各种评优活动中,应突出文明礼仪的要求,大力宣传礼仪教育,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或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

2.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13]

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教学内容做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13]

每一个教师都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导员,要非常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不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要从自身仪表、语言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影响和熏陶着学生。在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语言举止自然也会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4.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13]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实施家校联系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通电话、通信等。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四、启发与反思

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了解到目前礼仪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礼仪教育的概念、礼仪教育的特点、礼仪教育的内容、礼仪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上,而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理论而空谈理论。泛泛而谈居多,个案研究很少。相对而言,笔者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的研究是基于理论而开展个案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研究的实际价值更高。当然,在做个案研究时,笔者也会多借鉴和参考其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1] 张吟年.礼仪教育的资源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张吟年.礼仪教育的资源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朱永新,王智新,尹艳秋.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 赵玉梅.初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市一所完全中学初中班级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5] 王瑞平.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1.

[6]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主编.礼仪常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

[7]《礼记·曲礼上》

[8]《礼记·曲礼上》

[9]王兆昕.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10]王小净. 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1999,(04).

[11]黄淑娟.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点滴谈[J].成功(教育版),2009,(11).

[12]王飞武. 小学实施规范教育、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1999,(08).

[13]王兆昕.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参考文献:

[1]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2] 胡锐.现代礼仪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 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大学,2006.

[4]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5] 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宋莉萍.礼仪与沟通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6.

[7] 孙乐中.实用日常礼仪[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 葛晨虹.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M].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9]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主编.礼仪常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

[10] 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小爱大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 朱永新,王智新,尹艳秋.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 顾明远.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3] 《礼记·曲礼上》

[14] 赵玉梅.初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市一所完全中学初中班级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15] 王瑞平.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1.

[16] 叶建朋.小学生礼仪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4.

[17] 严薇.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18] 戴龙.中小学礼仪教育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9] 张吟年.礼仪教育的资源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 黄淑娟.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点滴谈[J].成功(教育版),2009,(11).

[21] 王飞武. 小学实施规范教育、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1999,(08).

[22] 李宏亮.礼仪教育不能一个“应”字得了[J].班主任之友,2003,(02).

[23] 王兆昕.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24] 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1999,(04).

[25] 张红英.浅谈小学生礼仪常规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

[26] 黄学科.礼仪教育“四结合”切实提高教育实效[J].广西教育,2010,(19).

[27] 朱元军.对学校礼仪教育现状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8,(16).

[28] 董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2).

[29] 白丽.小学生礼仪教育“四法”[J].青海教育,2005,(Z3).

[30] Punya Mishra.Etiquette and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4,47(4).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03368.html,/NSTLQK_N STL_QKJJ024881198.aspx

[31] 蒋成理.A Comparison of Chinese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the Western Etiquette Education[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02(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03368.html,/Periodical_wkahz201003143.aspx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学者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影响因素,基本阶段以及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途径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 刘湘溶在《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成为教学的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1] 周慧霞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一文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是适应当今时代潮流与改革潮流的。”[2] 2.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很多资料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得出:就专业发展而言,语文教师应有什么不同数学教师之处,小学老师应有什么不同之于中学老师之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方面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而这样的分学科分学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周慧霞主要从语文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阐述小学语文的专业发展。她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魅力;再次语文教师要树立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最后,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努力在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周慧霞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背景支持下,通过反思基本认同或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并不断扩充、更新原有专业结构,主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作为主体性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实现如理论上所提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实的影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人为的氛围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周慧霞认为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1、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综述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情况综述

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项目自实施以来,围绕示范校会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任务书》和《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校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财经管理专业部教师团队及合作企业的协同努力建设下,本项目已经进入任务验收完成阶段工作。现从项目概况、建设过程、完成情况、建设成果等方面总结如下: 一、项目概况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包含 1.培养专业带头人;2.培养骨干教师;3.培养“双师型”教师;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四个三级项目,14个四级子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坚持“培养、引进、外聘”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师资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梯队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促进师德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学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我们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在学校财经管理专业部会计专业团队教师的努力下,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完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项目工作。目前专业部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生师比达到合理标准;教师年龄结构呈偏正态分布,作为教学科研骨干的中青年教师稳定,年轻后备力量十分充足;具有高学历学位教师数量增加,专业梯队已见规模,在教学科研特别是专业建设方面较好地发挥了“领军”作用;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增多增强;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师德修养较高,敬业精神强。总而言之,我专业部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势态良好,符合学校目标定位要求,适应教学、科研及专业发展需要,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进度完成了约95%,总预算资金66万元,截止2015年7月30日,已经使用万元,使用率为 %。 表1 会计专业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及使用情况表 建设内容合计(单位:万元)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电力企业想达到自身经营效益和外部社会效益的双赢,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还需要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以提高 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重建后的组织模式围绕着会计的业务流程 而展开,职能单元则是为业务流程的有效运行提供服务支持。因此,基于会计业务流程而重构的会计组织其实是一种二维的组织结构———流程维和职能维,一方面需要建立与会计业务流程相适应的流 程小组;另一方面,各个会计业务流程小组统归于会计服务中心,服 务中心实现相关的职能。流程小组目的在于满足与业务流程相关的 录入、处理和控制等相关工作,服务中心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和提 供有关的会计专业人员并参与解决流程上的执行问题,在纵向上保 证组织内进行核算与管理的系统性。图2显示的是在ERP环境下, 基本财务数据的采集工作由各个业务部门自身所设的数据处理中心 完成,故需要在每个独立的业务部门下设立数据录入员,数据审核 记账员和数据文档管理员这三个职位,分别负责部门数据的录入、 审核记账和存档等基础财务工作。图3显示的是会计部门在以流程 为中心重组后只需要设立AIS系统部(主要负责ERP系统财务模块的 使用和数据库的维护及管理)及财务小组(主要负责对有关要素进行 管理和监督等职能)。 重建后会计组织的结构特征 (1)以流程为中心。会计组织的传统分工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其一,相对于组织任务的多样复杂性,雇员的工作能力往往被视为是 不能匹配的;其二,组织中的管理层被视为控制中心,对部门业务活 动行使管理职能,对应到会计部门,部门内的分工越是详细其相互 牵制力就越大,从而内控就越强。这两种假设强调对员工的控制, 均将员工视作低能、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管理者的作用就是监督 和控制员工。建立在这两项职能基础上传统会计组织模式所获得的 利益远远低于所花费的费用,而违规的风险依然存在。与以管理职 能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不同,ERP环境下的会计组织结构围绕着相关

教师专业发展之文献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卢乃桂钟亚妮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探讨教育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文章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目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出教师学习和学习社群在西方学术讨论中已经成为探讨焦点。国家和市场对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变革教师学习国家市场 20世纪中叶以来,战后的经济扩张、冷战、民主权利运动以及史无前例的科学与技术革命——从空间探索到计算机时代的崛起——皆深深影响着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Lieberman, 1998)。[1]随着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质量便成为国际竞争中致胜的关键。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教育改革。在众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中,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旨在提高所有学生学习成就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关键(Fullan & Hargreaves, 1996)。[2]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着许多重大变化。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教育外部来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内部来看,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理念、制度、政策和实施等层面上,都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袁贵仁,2005)。[3] 综观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及我国自身的发展需要,西方国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对中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并讨论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文章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目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出教师学习和学习社群在西方学术讨论中已经成为探讨焦点。国家和市场对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战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全球社会日趋复杂,这需要人们不断学习以应对各种挑战,同时也对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建立本国或者本地区潜在的、庞大的人才库,从而提高综合国力,维持或增强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卢乃桂,2000)。[4]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进行了三波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第一股浪潮旨在通过国家指令性课程和考试提高成绩和成就;第二股浪潮旨在改进教学和教师教育;第三股浪潮在重构学校的同时,为学习设定更加富有挑战性的标准,以达至更好的结果(Speck & Knipe, 2001)。[5] 在上述诸多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中,各地学者都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在改进教育的各种努力中的重要性。如果要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质素的教师、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在所有教育改革策略中居于中心地位,是所有学校改进计划的中心 作者简介:卢乃桂(1949-),男,广东新会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讲座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钟亚妮(1976-),女,湖南澧县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博士生。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 述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和会计学会成立以前的30年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历了在挫折与阻碍下的缓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多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充分表明,它对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深人,并向实用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对三大基金中会计类项目的立项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对促进我国现阶段会计科学研究乃至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目的在于以时间为主轴,将发展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会计研究,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近十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研究这三个纬度,从不同侧面简述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1949-1978) 建国之初,一场关于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争论开始了,争论的结果是会计具有阶级性,为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50年代后期,会计对象的研究成为主角。而对会计对象的研究又促进了我国自主会计学原理一类的著作的繁荣(葛家澍,2000)。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后,会计研究又几经停滞和倒退(孙铮和贺建刚,2008)。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会计理论研究在曲折中成长的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会计学会成立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研究(1978-2001)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创新性变革助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迎来空前繁荣,也使会计理论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孙铮和贺建刚(2008)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视角,为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特征,并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发展加以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会计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与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推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会计专业期刊的发展等。 葛家澍(2000)提出,自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产生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此争论带来了会计职能的研究;引进并开展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关于企业准则的研究;组织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以及会计若干新领域、新学科的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后,不仅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同时还促进会计的若干新学科、新领域的探索。 这一阶段可以称作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和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2001-2012)

关于教育改革的障碍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改革的障碍文献综述 xxx (xxxx大学xxx学院,xx ) 一、前言 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改革与发展同步,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相应的改革中取得的,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些阻碍会影响教育前进的步伐,此篇文献检索的目的在于总结归纳教育改革的阻碍,使教育改革的阻碍清晰化,进而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障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阻碍、不通畅;阻碍物”。教育改革中的障碍应指阻碍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各种要素,阻碍在任何一个情境中都可能是无数的。这些要素有人称作“矛盾”、“阻抗”、“阻碍”、“阻力”等。本文综述的对象为中国这个区域,主要总结归纳教育改革的障碍主要的来源及类型和一些措施和手段去克服这些障碍。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存在许多阻碍,主要包括心理障碍、工作方面的障碍、社会方面障碍、经济方面障碍。这些障碍对教育有不用作用的影响。 二、主题 通过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大致总结出关于教育改革的阻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方面的障碍 心理方面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教育改革想有突出成就,必然要突破人们的心理障碍,纵观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现人们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在 1.守旧,安于现状: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新事物不理解、不接受,因而反对改革。 2. 对失败的顾虑、担心前途的忧虑心理:许多教职工担心他们对改革的调整能力,担心自己能否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维持和改进自己的业绩;有些人感到不踏实,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达到新的业绩水平。所以对改革顾虑重重,进而反对改革。 3.性格弱点:如有的人气量狭小,容不得别人提出新见解或率先作出改革,因而,只要不是他自己提出的改革,他都会一概反对。再如,有的人厌恶强制性的改革,你要我这么做,我偏要那么做。所以,学校提出改革要求时,他就对着干。 4、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满足心理: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满足心理。 第二、工作方面障碍 工作方面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工作方面。教育改革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变革,而一些老教师长期使用原始的教材,原始的教师教学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

文献综述:有关信息化教育 刘洋 (天津和平区研究生课程班4班) 一、绪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迄今为止,“教育信息化”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 信息化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将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传授知识的方法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又能再现宇宙大爆炸等宏观过程,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多媒体手段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网上提问、网上答疑、网上考试都成为可能。尤其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图书资料信息量成倍增加,检索更加方便。其次,信息化教育将推动办学模式向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各级各类教育将从校内到校外,甚至进入家庭。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通过城市宽带网建立的全国首家网上大学。这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远程教育采用“网上学习、网下考试、学分积累、个性教学”等灵活的学习方法,提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多种网上教育服务。大学课堂进入千家万户,为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为实现人的终身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不光是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的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例如电子商务、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等。 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关键要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在全国35所大学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预计未来10年,计算机、通讯、软件、网络技术等领域将面临巨大的突破,教育信息化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目前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才,在于培养大量的高层次软件和网络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采用新的思维和超常规的方法,跨越发展,加快培养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 二、历史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国内一些学者曾尝试过给教育信息化下定义,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对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一)主要的观点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403368.html,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外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外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00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

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新旧高校会计制度对比实践》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会计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创新。本文主要从会计基础、会计科目及会计财务管理三个层面,对新旧高校会计制度进行 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有效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教育领域,新的高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经在2021年开始正式实施。与1988年开始施行的旧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新高校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这种新型的会计制度改变了以往会计制度中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不仅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效能,也更 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通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高校会计制度,可以使高校快速适应新会计 制度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落地机制,有效提升运用新高校会计制度的能力与 水平。 一、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的比较 一会计基础方面比较 旧高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而新高校会计制度则采用权责实 现制。具体来说,权责发生制就是指依据实际业务处理的现金责任及获取现金权利的标准,明确当期收支费用及债务、债权。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权责实现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有负债的项目来说,其应付账款主要是用来对项目未支付或应支付的账款进 行审核计算;二是累计折旧纳入到固定资产审核中,根据相应的要求,每期都需要进行折 旧核算;三是明确了应收账务的审核计算范围,本期收入款项全部纳入本期收入账款,经 营业务类、学费及科研等收入和未收账款等,如果收到账款,则全部列入当期审核计算中;如果没有收到账款,则不进行记账。 二会计科目方面的比较 在会计科目上,新高校会计制度明确了会计科目的应用领域,并对收入、净资产、负 债和资产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化。同时,还根据高校事业单位性质而增设了预算收支等项目。与旧高校会计制度相比较,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负债 确定的方式来计算负债类项目的长期借款,高校教职工的报酬采用应付职工薪水的项目来 进行支付,国家非税收性收入采用应缴纳非税收性项目来支付;二是在资产类项目方面, 根据新会计制度权重发生制的实施所需,增设了累积折旧摊销及固定资产清除等科目。定 期审核高校资产,对外资本投入要采取长期性股权资本投入方式;三是在费用类项目方面,根据高校实际工作所需,增设了教学费用支出、科研项目费用支出及其他形式的费用支出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 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绪言 在这一部分中,着重介绍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发生的历史背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原有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并预测其走向和趋势,最后给出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部分历史发展 在我国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过去课程普遍反映为繁,难,偏,旧,很不适宜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的特点,所以课程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自2003年起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思路,2007年开始加大了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着重分析几个重点问题,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希望管窥蠡测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明白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当今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新现象中,我有一些明显的感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过程重合作探究,轻独立思考。从而在一些课程上造成了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三新课改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构建和谐校园,追求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终极追求。所以,它的基本观点有: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验的基本途径有: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殿堂;优化家校合作。对于现行体制,有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范式。 四对于教师对于新课改的冷漠态度的审视 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教师个体被动,专业自主权欠缺;竞争专制的学校文化氛围;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如下建议仅供参考:倡导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合作民主的学校氛围;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创立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 五新课改推行过程中的欠缺 难以拿捏指导的力度,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担心失去尊严;难以整合过去的经验,教师对知道缺乏信心;难以通晓评估的理念,教师指导压力重重;难以整合多元化学习经历,教师的理解更添困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教师的专业需要为起点;关注教师是环境互动的产物,伙伴协作致力于改变情景脉络。

教育学文献综述

学科分类号(二级) 88014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市先锋小学四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 姓名唐秋成 学号104010041 院、系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 10教育学 指导教师(职称/学历)冯丽婷(讲师/硕士)

市先锋小学四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现状调查 文献综述 摘要: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家庭作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可以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查缺补漏。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对省市先锋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家庭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探寻学生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家庭作业;数学;小学;作业类型;有效性 一、概念界定 作业,《辞海》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而《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教育大辞典》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独立的学习活动。《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也指出,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且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新的问题。因此,课堂作业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也称为家庭作业。 数学家庭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数学教学容的延伸,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一,有效的数学作业能及时强化学生课堂所学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数学作业有效性首先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作业的设计应该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际,让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数学作业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好。数学家庭作业往往被误认为是一些基本习题操练,成为一种机械化的题海训练,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即可。但是毕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逻辑思维,开发创新思维才是数学学科的目的,而不是应付考试,所以数学作业也应该向思维靠近,而不是向训练靠近。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相关研究现状 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在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业观念、作业类型、作业针对性以及对作业的评价已经不符合当代教育的要求。认为大多数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需要进行创新、有效的改进。 国有的学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家庭作业,还是追求“重负高质”,仍然延续着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的传统,使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的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可实际上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