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目录

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意义

中国古代主要的教学原则

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中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意义

中国古代主要的教学原则

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中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展开

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能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

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1]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关系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

教学原理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对教学规律的说明或阐述。教学研究工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来对教学规律作出表述和反映。

教学原则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不同于教学原理。这种反映不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取决于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深刻程度,从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表现出了一种“众说纷纭”的现象:第一,在同样的教学规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原则。

第二,由于对同一客观的教学规律认识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学原则也不相同。

第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彼此之间不一定是单义的联系。[1]

编辑本段教学原则

探索历程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研究教学工作兴废成败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各种要求。在中国,公元前6世纪,孔子就提出教学中要经常复习和进行启发等要求。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派普罗塔哥拉提出练习和禀赋同样需要,学习要有相当的深度等要求。到了近代,教育家们明确提出了教学原则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原则。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37条教学原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F.A.W.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1834)中,总结了33条“教学规律”与“教学规则”。随着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等有关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教学论中教学原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断提高了概括化程度,并得到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教学原则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学原则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面临的课题不同,由于教育家的哲学观点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

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因而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内容和体系纷繁不一。例如:夸美纽斯依据感觉论的认识论和当时发展起来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来论证他的教学原则。第斯多惠是从学生、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师等方面提出他的“教学规则”的。当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家Л.В.赞科夫从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等教学原则。美国J.S.布鲁纳依据认知派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等等。

中国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批判继承教育史上教学原则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目的和马克思主义教学论揭示的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关于中小学教学一般提到的主要教学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等等。[2]

编辑本段教学原则的意义

1

.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

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则,它必然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2

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原则确定之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法、手、形式的选择,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巴拉诺夫指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3

.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灵活有效的运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地开展,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2]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主要的教学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教学原则。

(1)启发式原则

在世界教学发展史上,启发式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而启发的标志在于,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启发式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深刻阐述。

(2)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条原则事实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先前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等彼此之间毕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的“教”毕竟是为了学生的“学会”,而学生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的效果。因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4)教学相长原则

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在现代意义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动态的信息互动,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5)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据此来确定教学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的进度。[3]

编辑本段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李秉德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1)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2)启发创造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4)有序性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师生协同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积累与熟练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8)反馈调节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9)教学最优化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3]

编辑本段中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当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别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单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理教学,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建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展开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但主要是按照内容编排、制定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理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系统性原则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僵化地执行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规律制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在基本服从大纲顺序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是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的。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记忆新知识,而人的记忆和遗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工作,通过练习、复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的意义不仅在于强化旧知识,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因为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注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的前提,没有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真正巩固的。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关于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可以提高巩固的效率。教师应当熟悉并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律。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调查、制作、实践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有效地达到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内若干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偏多。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本着对儿童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国家对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和睡眠时间都有正式规定)。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

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的新进展。20世纪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师正确理解和贯彻量力性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小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要具体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准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学生的具体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把握,这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体现,是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解决的问题。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是按照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择安排的,一般地说,在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证的,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作用必然是积极的和肯定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凭借科学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去直接、自动地发挥作用是不够的,需要教育者引导和挖掘,使之充分地对受教育者产生熏陶作用,对于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十分稚嫩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总是会投射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育者在这方面与课程所体现的方向存在差异,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价值,因此需要通过这一原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主动、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公民,教师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能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随意地影响学生。这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那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违背这一原则的,从长远看其效果更是适得其反。

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具体特点,自然地将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许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创造了宝贵经验,广大教师应当善于从中学习。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本学习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产生的,又不能够运用它们去阐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别应当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二十年来所产生的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超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教师对此要有足够清醒和自觉的意识,而不能够简单地以自己的经历套用到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白哪些知识在过去是生活常识,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完全陌生,哪些知识在过去是专业性很强的,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非常熟悉。与此相应,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什么事例,应当设计哪些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进行安排。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理论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儿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发展。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与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再次,应当注重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小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容易流于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及时交流体验,表达感受。特别应当提出的是,总结收获注重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能够人为地拔高小学生的思想和认识。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此因材施教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的教学实践就为后人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值得后人学习,如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因此我要压压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国的小学教育普遍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教师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将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付诸实践。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3.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 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 1 / 4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本工具,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那么识字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而进行,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音、形、意统一原则 汉字是由音、形、意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学生识字不仅要会读字音,还要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互相联系,互相沟通,才能达到见形而知音义,听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字音写字形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原则 小学生的基本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线,把识字与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直观教学。一般地说,入学前儿童在识字方面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的脑海中已经掌握了一两千个与事物相对应的文字,这为识字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实物、图片、课件、语音、动作、模型等等进行直观教学,使文字与学生熟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

让学生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都参与获得知识的实践中,从而获得清明确的概念。 (三)同音、近义、形近字的区分原则。 在学生的习作中,同音字、形近字张冠李戴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防止学生写错别字,就必须帮助他们区分同音字、近义字和形近字,也就是在字的音、形、义统一背景上,突出比较差别细微的部分。音同形异的如“工”和“公”,“在”和“再”等,教学这类字时要结合课件和词句,着重从字义和字形上分析比较,说明各有各的用法。音同形近的如“像”和“象”,“跟”和“根”等,学生更容易混淆,教学这类字时要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课件分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并且要多种练习:组词、扩词、填空、造句等等进行辨别。 (四)识字与写字相结合原则。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因此,写字和识字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字的过程就是熟悉掌握字形特点、笔画、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的过程,教学生写字不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是为了掌握字,使用字。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指导他们书写就会遗忘。因此,学生在初步掌握字的音、形、义以后,通过写来巩固识字。这样,识字和写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五)识字与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教学过程与原则

主题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与原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教学过程的概念。 2、掌握幼儿园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和幼儿园的教学原则。 3、初步具备运用幼儿园教学原则分析幼儿园教学实施情况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幼儿园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幼儿园的教学原则;幼儿园教学实施情况的初步分析能力。教学难点: 幼儿园的教学原则;幼儿园教学实施情况的初步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幼儿园教学的录像、幼儿园教学的教学实录等。 教学方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的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教学过程的概念 【录像播放】:“我爱动画”(中班)的教学活动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看过什么动画片”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第二环节: 第一步,运用多媒体由整体到局部播放动画片的人物形象,请幼儿说出人物名称。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二步,与幼儿共同评价动画片中的人物。 第三步,带领幼儿玩与动画情节有关的游戏,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 第三环节:与幼儿共同探讨动画片的奥秘,如“怎样才能使无声动画变成有声动画”等。 【录像讨论】: (1)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谁 (2)教师与幼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3)教师是如何使幼儿获得发展的 【归纳小结】: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与幼儿。 (2)幼儿园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双边活动的过程,师幼互动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3)幼儿园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程。

有效教学的七项基本原则

有效教学的七项基本原则培训时间:2014年9月8日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课时:6课时 培训教师:左鹏 有效教学的七项基本原则: 1.教师 教师必须清楚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以及所教的学生。 这表示:教师应当── o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学习者 o用心研读,透彻理解所讲内容 o知道学生的能力如何、和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 o力求解答问题,解决疑难,关顾学生的需求 o将讲授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o谨记教导会建立一种师生的关系 o明白一旦自己的教导有错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 2.学生 教师必须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这表示:教师应当── o在开始讲授时便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o用适当方法使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持续(问/答;讨论/对话/挑战)o以自己对课题的感动和热忱感染学生 o表明课题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o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容易参与在其中(避免“说教”) 3.言语 教学的言语必须是师生共同熟悉的。 这表示:教师应当── O清楚确定学生明白用语的含意

o阐释清楚新的词语、术语或短语 o尽量使用那些简洁易懂,且可以具体传达思想意念的词语o调整用语以适应学生的程度和经历 o向学生提问,看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所讲内容 o避免使用冒犯人的话语和难以理解的俗话俚语 o谨记传递的信息是学生所听到的,并非教师所说的 4.课程 课程的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学习新真理的最佳方法是与已知的真理联系起来。* 这表示:教师应当── 力求讲授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事例到理论 了解学生对课题已有多少认识 o将新的课题与已讲授的课题联系起来 o有逻辑地传授新观点──循序渐进

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一、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和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它反映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辩证关系。综合起来可列为下列八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水平必然决定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充实自己,开拓进取。 2、违反学生认识过程规律的教学必然失败。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去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 3、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定夺教学的活动。 4、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5、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必然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6、“两基”的教学必然影响能力的发展,无知必然无能,教师必须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7、知识教学必然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教学永存教育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8、任何一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后面的知识必然学不会。 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准则,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

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依据上述的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教学原则。 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1)教学应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2)教学应体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3)教学应体现增长知识和身心发展的统一; (4)教学应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 2、教学过程的优化性原则 (5)恰当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7)重视学法指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8)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9)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电化教学水平。 3、因材施教的实效性原则 (10)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民主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11)教学的组织应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使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12)深入了解学生,教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白勺放矢,分类推进,抑制分化; (13)帮助学生克月良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具体困难,肯定进步,树立学习信心。 4、循环往复的巩固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既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活动所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 由于中小学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水平不高,所以这一原则比较实用于中小学。 直观性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个体因素在个人发展中起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启发性原则具体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

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三、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原则反映了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应当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中学生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学习要求,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贯彻这一原则,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然后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遵循教学原则

遵循教学原则突破教学难点 ————《油脂》一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陈曼升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510640) 油脂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的一节内容,油脂是人类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油脂的学习安排在糖之后、蛋白质之前,特别是已经学过酯的制取和性质,正好具备学习油脂的基础。本节教材通过油脂组成和结构的教学,重点是油脂的性质,以及油脂的加工和利用,难点是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油脂的氢化和水解。 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遵循针对性原则、设境引思原则和反馈性原则,设计出了以下教学流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遵循针对性原则,侧重知识衔接,降低知识的难度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匹配不同的教学方法。 1.以旧引新切入新课 师:要想深入了解油脂的性质,我们要从这里做起。

[媒体:利用幻灯依次闪入C17H35COOH C15H31COOH C17H33COOH CH2OH CHOH CH2OH ,学生读名称、指出是哪类有机物] 师:酸和醇反应可生成酯,请写出十八酸与丙三醇反应的方程式。 [媒体: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的方程式] 师:学生书写的方程式能注意到除酯外还有水生成且配平,值得表扬。这种由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生成的酯称之为油脂。想一下油脂与酯是两类物质吗?它们的关系? 生:是一类物质都是酯。只是形成油脂的酸必须是高级脂肪酸,醇必须是丙三醇。 上黑板写出:酯?油脂 2.列表比较 以往的教学与实践表明油脂和酯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这两种概念的区分和掌握,有利于突破油脂组成这一教学难点。 正如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搞好教学中的衔接与渗透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方法,这样避免了知识的“跳跃”,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二、遵循设境引思原则,利用多媒体辅助,缓解知识的坡度 设置情境,引发思维原则是指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 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3、分类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4、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 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四)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 (五)量力性原则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赞科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要求

教学策略制定应遵循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八点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探讨,有人喜欢借用教学的一般原则,并稍加解释。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的提出,还要注意各原则的相适性、完备性和原则本身的独立性、简练性、针对性等。据此,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可以表述为如下八条: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该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要避免虚拟学习中的情感冷漠与情景变异,也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少”、“慢”、“差”、“费”。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也要重视具体操作、工具运用技能的学习。既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也要重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涉及可以区分为立足于教师主导为主的设计和立足于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设计。无论是哪种设计,都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激发动机与兴趣──情意原则。 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才能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数学学习?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激发动机与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老师们常常觉得“没招”。这个问题的解决,如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问题性: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同时,通过“追问”等方式,使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保持在一个适度状态。 (2)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采取有步骤地设置思维障碍等方法,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过,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学习基础千差万别,设置的学习任务要适应个别差异,也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的智慧。 上述两方面有内在联系。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 (3)使用“反馈──调节”机制:学习任务难易不当,都不利于学生保持高水平学习热情。应通过教学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调整设问方式,增加提示信息或进一步设置障碍等方法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 2.教学内容结构化,保持思想方法的一致性──结构原则。 结构化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为联结点,精中求简,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2)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联系通畅,便于记忆与检索; (3)具有自我生长的活力,容易在新情境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本文把教学策略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策略,即居于两极的替代性教学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策略,以及属于中间类型的指导性教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介 C.教师和学生 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 B.自主学习 C.间接学习 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 )的过程。 A.直接经验 B.直接知识 C.间接知识 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 B.创新能力 C.科研能力 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 )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 )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 B.系统化 C.最优化 D.紧密化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 2.( )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教学过程是由( )、学生、( )、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的,缺少哪一方面都无法构成系统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 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 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 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 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 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 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

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 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 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 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 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 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 (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 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 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4)、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形态: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3、选用依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规律性进行考查、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认识。语文教学原则是人们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论认识,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也是处理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的主要依据。 一、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也叫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原则。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习的内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是运用的对象。如果我们孤立地看语言文字,它们不过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沟通的工具。但历史证明,语言文字的使命不仅仅如此。吴忠豪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中鲜明地提出: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字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 以前,语文更多被统治者用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我国,语文教育从来就是伴随着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教育一起进行,学生在识字、读文、赋诗作文的同时,也在接受封建道德伦理纲常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法国学者加斯东?米亚拉雷曾指出:“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有过一段时间,思想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功能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完善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思想性仅仅是语文课程人文属性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语文课程全部的人文内涵。因此用“人文性”来概括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比“思想性”更适合。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人文性原则,需要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 1、全面认识人文性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性?第一节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那么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人文教育的具体规定为: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以上提到的内容,课程目标中提到的人文性的具体内涵,涉及到人的社会道德、社会情感、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认识、学科认知和个性发展等方方面面,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意义意欲绝不只限于人们过去多理解的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因此,当今的语文课程要变语言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统一的多功能,变侧重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单一教育为侧重于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 2、人文教育是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 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品德与社会一样都属于人文学科,都承担着人文教育的任务。

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正确评价一节课的标准 我认为正确评价一堂课,必须了解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一节好的课,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只要具备了这些特征,他就是一节好课:一是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实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是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三是否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四是否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五是否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六是否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 评价一节课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造新能力 2. 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 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填空)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四种。 2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发,是中小学生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3讨论法 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解释讨论的目的;进行讨论;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结束讨论。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把全体学生组织到讨论中来;要作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分为四种: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图片、图画的演示;实验的演示;幻灯、录音、教学电影的演示。按教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两类:演示单个的物体或现象;演示实物的

教学十大原则

教学十大原则(上课基本功) 1、趣味:幽默生动、设定悬念。 2、互动:师—生、生—生、个体。 3、激情:全情投入、神态、肢体语言、亲和力。 4、限时:废话、废事禁止,上下课的时间要控制好。 5、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及时做出点评。 6、引导启发:引导:吸引、激发孩子的兴趣。 启发: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7、全员参与:关注兴趣不大,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设“专业 户”。 8、因材施教:视学生个体情况,提出合理要求,有针对性。 9、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规律:如学生:由模仿—掌握—应 用—灵活运用。 10、精讲多练:精练:让学生多练,讲解少,多练。 精: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明白。

沟通服务培训 目标:①与家长、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②会策划、组织活动。 要求:每个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沟通什么。学会如何策划活动。 如家长会、游园会、展示会、期末总结的书面报告。 范例:教学服务 一、教学三沟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 沟通内容:学习情况、教育情况 ①教师与家长沟通方法:面谈、电话、书信 沟通要求:问题具体,有爱心,有针对性,有实效 沟通内容:学习方法,思想品德等 ②教师与学生沟通方法:面谈,电话,书面 沟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内容具体 沟通内容:学科知识内容 ③学生与家长沟通方法:面谈 沟通要求:问题由老师设计、布置给学生 二、沟通技巧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方式:面谈、电话、短信、书信、QQ、Email等 沟通内容:学习情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 沟通技巧:①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课间、课后多与学生交谈; ②学会接纳,包容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与进步,不足给予善意 的批评与纠正,有进步要及时表扬; ③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做到与孩子同流; ④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 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方式:面谈、电话、短信、书信、QQ、Email 沟通内容:孩子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在校学习情况,在家学习情况。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家庭教育等。) 沟通技巧: 1、新学期开始,从新生入手,明确自己沟通的目的,让家长认识自己。 2、重点突出:反映孩子上课表现、不足与进步。孩子的不足给予家长教育 建议,有进步及时告知家长。 3、沟通时多听一听家长需求,了解家长想知道什么。 4、沟通时做好充分准备,针对孩子常见问题。如在家不爱读书,学习不主 动,写作业拖拉等准备一定的材料,以便给家长建议。沟通后作总结, 对家长提出的问题作笔记,及时记录,及时跟踪。 沟通时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既要有自己的专业素质,又不高高在上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与作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方向和思想方法论。遵循教学原则有利于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组织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活动,从而确保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质量。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人们提出教学原则有其客观依据: 1、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3、哲学和其它相关科学理论基础 4、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实践经验不仅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而且是检验教学原则的正确性和实效性的唯一标准。 二、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1、主体性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原则,是教学与发展相统一、教与学相统一规律的反映。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应充分体现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才说明教师的教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2、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根本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