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第三单元生活与哲学联系观发展观测试

用:第三单元生活与哲学联系观发展观测试

高二《生活与哲学》联系观、发展观测试题2014-10-30

一、单项选择题(2*50)

A组:

1.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是我国目前技术标准最高、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的建成使得鄂湘粤三地的联系更为便捷,促进三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这说明( )

A.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的联系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一切联系的基础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D.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也是全面的

2.电影《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来临的场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发、富士山因附近地质活动频

繁出现可能喷发的迹象、由于地月距离接近而出现的“超级月亮”等等这样那样的自然现象,让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怀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么?

若你要劝慰这些人,你可以对他们说 ( )

A.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并非是唯一实在

B.现实世界仅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而已,它是不会灭亡的

C.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些现象只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的表现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3.2010年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指出,过去的两年,世界经济经受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对中国经济冲击非常巨大。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③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在中国文化中,发展的观念由来已久。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古语有( )

①前人种树,后人乘凉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④失之毫厘,谬

以千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水利改革。这说明( )

A.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6.幸福指数是用来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的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的,即人们的幸福感。除了幸福指数,我国还将推出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方面的要求。这蕴涵的哲理是( )

①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

变③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④想问题、办事情要立足整体,统筹兼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若将“腐败”二字拆解开来,就是“广(病)”、“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

六个偏旁部首,将这6个各具含义的字串起来,加以提炼,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便跃然纸上——“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8、漫画中的母亲把自己牌桌上的失利(“输”)迁怒于

身后看“书”的孩子,这一

做法 ( )

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

④违背了事物规律的客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9、现代家居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感的往往是部分而非整体,一个“点睛之笔”的创意设计

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这表明 ( )

A.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

B. 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 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关键部分会发挥整体的功能与效果

D.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往往大于整体的作用

10. 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改革开放30年,就是要把这30年放到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样做

符合下列哲理 ( )

A.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B. 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了

C. 部分统率整体,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D.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11. 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板桥诗句中的寓意是 (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新生事物都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12. 嫦娥工程第一步: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落,

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车进行探测:第三步: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表面软着陆采样,将样品带回地球。与“嫦娥工程三步走”体现的哲理一致的选项是( )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3. 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新雷》一诗中写道:“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

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其中,“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可寓指 ( )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 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 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变

14.著名诗人雷抒雁曾有一段描写枯树和柔藤的诗句,读来令人感动:“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

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这段描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

B.任何事物都存在联系

C.事物间都有本质联系

D.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15.“书破万卷方成攀柱妙手,冰冻三尺始有扑鼻花香。”这副对联告诉我们

①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量变必然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④要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2010北京东城区综合练习)读漫画《下猛药》。有人

认为,解决网吧问题,要取缔社会网吧。下列成语和它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A.叶落知秋 B.择邻而居

C.智子疑邻 D.过犹不及

17.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 )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③要注重系统内

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8.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无人能对,王安石借用王籍原诗“鸟鸣山更幽”来对,这样对仗体现了 ( )

①联系的观点②静止和运动是统一的③静止和运动是对立的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B组:

19、(2013全国Ⅰ)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

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

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氧时,同样出现

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

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 )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13上海).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番茄的生长过程实施全程监控,从而使消费者放心

食用。“全程监控”与“放心食用”之间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1、(2013江苏)“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

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

这表明 ( )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④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2、(2013江苏)某视频中,一只小猫头鹰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显得傻气而

乖巧,网友皆呼“萌”。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

C.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 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23、(2011浙江卷)9.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质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

海水的平均熔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4.(2013福建)下列与图11漫画蕴含哲理相近诗句有

( )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养成勤正衣

冠的习惯,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能体现该论断所蕴含哲理的选项是

( )

A.自高必危,自满必溢 B、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C.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D.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二. 材料题(50)

26.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各

国迅速蔓延,并进一步波及全球实体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重消费轻储蓄,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和风险防范缺失等等都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要解决此次金融危机,就要分析和把握这些条件。而各自为战、不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利益,又加大了危机的危害和防范化解的难度。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12分

27、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以全国10.3%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为全国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中部地区却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凹陷之忧”(科技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在1980年时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2003年时只有75%;在GDP总量上,中部与东部之间的差额在20多年间增加了6倍。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析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8分)

28、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和风险。我们一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

29.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科学分析我国“三农”现状的基础上,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运用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的哲学依据。

30、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要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小家庭不悦,邻里间争吵,误解引起的口角,无理挑起的“战火”等每一件小事都要管,而且要管到底。只有这样,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形成大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从每一个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12分)

高二《生活与哲学》联系观、发展观测试题参考答案2014-10-30

一、选择题

1-5 CDABD 6-10 BCABA 11-15 CACAB

16-20 DBADD 21-25 BDBBB

二. 材料题:

26.①事物都处在普遍的客观联系之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面对金融危机,各国应加强国际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2+2分)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趋利避害,利用有利。克服不利。要加强金融合作与监管,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关系。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

③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其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各国不能各自为战,要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才能使整个世界摆脱金融危机的困境。(2+2分)27、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中央适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着眼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证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4分)

②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关键部分有时甚至还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塌陷"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正确的。(4分)

28、(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都需要长期的奋斗体现了这一点。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的必胜信念体现了这一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等都是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从而不断前进的。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们在奋斗中存在困难和风险,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前途是光明的,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体现了这一点。

29.(1)在科学分析“三农”现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新部署,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新部署,体现了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3)从重视加强“三农”工作,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2)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必须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30.(1)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6分)

(2)从每一个人做起,从“鸡毛蒜皮”抓起就是量的积累的过程,通过每个人的自觉努力,每一件小事的积累,最终能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6分)

例:

31. 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

的直观印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6分)

答案 34 (2)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32.(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根据改革方案,撤销铁道部,将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材料二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3月挂牌成立,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注册资金为10360亿元,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

(3)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0分)

答案38.(3)事物是有若干部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3分)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4分)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而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整体改革。(3分)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辨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一、选择题 1、随着龙年的来临,有着深厚“属相”情结的中国人正以高涨的热情掀起壬辰龙年的婴儿潮。专家预计,扎堆生育将使龙年出生的婴儿较往年增长5%。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是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iPhone手机一上市,就掀起了人们的抢购热潮,除了打电话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它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玩网络游戏、收发邮件、传输音像、收看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 )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的变化发展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肯定中有否定 D、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 3、为加大创卫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卫的浓厚氛围,2010年8月份,“东山创卫办”组织揭阳市东山中学学生走街串巷,向东山区沿街商铺开展为期一周的创卫宣传活动,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卫工作,共创省级卫生城市。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依赖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变化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 A、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实质就是发展 B、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发展是事物变化的趋势,事物的变化决定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6、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是()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清新三中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2012、3、18 1、 (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子 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 “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0年高考?天津卷 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3、 (2010年高考?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 有关部门提出, 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 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 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4. (2009 ?上海,23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5、从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至懊运会吉祥物“福娃” ,从金玉合璧的奥运奖牌到纸 卷轴状的祥云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从 哲学上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因为 A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其存在的深刻根源 B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C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6. (2009 ?江苏,27)“5.12 ”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 板上写下了 “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②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B. ③④ C.①②④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A.①② D.②③④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的生活需要哲学的指引.这是因为() A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科学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已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真正的哲学就是生活本身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析学的贫闲》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这是因为 (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1 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同的世界成为可能。可见( )- A、哲学就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科学家只有学哲学.才能取得辉煌成就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4、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 ) ①哲学可以代替艺术②艺术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艺术具有指导作用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一定科学 B、前者是自觉形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零散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是人人都有的,后者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 6、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的有( )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就是方法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目论证了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了解)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 【原理】: 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C.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4.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以其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所产生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征服了上亿观众,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精品力作。回答5--6题。 5.《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艰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导学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也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说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就其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它把具体的物质当成世界的本质,则是错误的。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基础梳理 和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后有, 决定。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详见互动探究)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的,依赖于,不是决定,而是决定。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详见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第12页第一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问题 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2页第二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3、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你知道是哪三种形态吗? 4、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5、阅读教材第12页最后三自然段,完成下表。 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3页第一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王守仁认为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他的观点对吗? 2、王守仁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王守仁的观点“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A 2.联系的含义 A 就是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 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 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选修)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选考)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生态保护与开发中找到相对平衡点,就红线达成一致。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因为( ) ①事物间的联系可以推动发展 ②保护和开发是相互促进的 ③事物的量变必会引起质变 ④保护和开发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保护和开发是对立统一的,过度的开发不利于生态保护,②错误;③中“必会”说法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20·济南外国语学校阶段测试)漫画主要告诉我们要( ) ①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做到“尽力而为” 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破釜沉舟” ③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 ④看到道路的曲折性,做到“勇往直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漫画中文字“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主要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定意志,做到“破釜沉舟”,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②③符合题意;漫画主要强调的是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强调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①与题意不符;材料不强调道路的曲折性,④与题意不符。

3.(2020·嘉兴期初)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2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④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是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也就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不选;材料不是阐释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而是阐释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③符合题意,④不选。 4.(2020·成都摸底)2019年5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预计约有1 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的约2 80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此举( ) ①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抓住了服务县域的中小型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 ③把握了银企间的斗争性,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①错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错误;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举措抓住了服务县域的中小型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②④符合题意。 5.(2020·长春质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智能手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使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XX年3月29日,从巴西开始,沿大西洋、北非、中东、中亚这一1.45万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人们观测到了日全食这一罕见的天象。据此回答1—2题。 1.据科学家预测,下次日全食将在20XX年8月1日出现。这一事实说明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C.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D.世界依赖于人主观精神而存在 2.在我国古代,人们把日全食视为不详之兆,如今,人们则对此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这说明 A.认识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B.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C.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世界随人的认识而变化 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的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主要体现了 A.思想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形成的,回答5—7题。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纲及高考试题汇编练习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考纲及高考试题汇编练习 一、考纲内容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1、(08北京29)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 1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2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 3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12B.14C.23D.34 2、(08山东2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釜底依次是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1234B.3124C.2413D.2143 3、(08北京26)为了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宏观调控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这体现了 A.事物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影响部分D.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4、(08北京30)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5、(08四川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予?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1“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2“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3“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4“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13B.24C.23D.14 6、(08广东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总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美 生活处处有哲学 好 生 活 的 向 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生 活 智 慧 与 时 代 百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 舸 神争 流 的 思 想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哲学的本义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是什么 可知论 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 对哲学的影响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辩 证 唯 物 论 世界的 物质性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认识运动 质 把握规律 意识的 本质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妙 意识的 作用 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性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 运动的含义 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 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辩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 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点 唯社会历史性 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义 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 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识 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具有上升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2.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我们 A.要在对立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4.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5.图中的漫画,蕴涵的道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 矛盾是主观自生的 D. 人脑是认识的来源 (1)(2) (1)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2)吃饱后生出无数烦恼 6.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从哲学上看,这两句话都强调了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