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泥鳅专养池技术(一)

泥鳅专养池技术(一)

【泥鳅专养池的建造】




一、砖池或水泥池先按设计挖好土池,四周池壁用水泥板或砖砌,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池塘砌成后,水泥抹面。池底用水泥抹平或石碴夯实,上铺淤泥。在排水口附近挖集水坑。注、排水口要安装防逃设备。

二、土地池壁和池底不需用石砌砖铺,只在夯实即可。一般用三合土构筑。进排水口铺设铁丝网或尼龙网防逃。池壁坡度要小,池底夯实后铺淤泥。发有条件,最好在池底先铺一层油毡,再在池底及池周铺一层塑料薄膜,在薄膜上面堆30~40厘米厚淤泥或有机质土层。

三、进出水口和集鱼坑不管采用哪种结构的养泥鳅池,都要有进出水口和集鱼坑(面积小时,也可不要集鱼坑)。(1)进水口。进水口要安装防止污物及野杂鱼跟水流进入泥鳅池的金属网或尼龙网。进水口设在泥鳅池一端,另一端留出水口。(2)出水口。出水口的高度要适当低于进水口,这样便于换水、排水。出水口也要设置拦鱼网,以防池内泥鳅顺水逃跑。(3)集鱼坑。又称鱼溜、集泥坑。为便于泥鳅在高温季节躲藏以及方便捕捞,要在泥鳅池中间或出水口附近挖设集鱼坑。集鱼坑面积为全池面积的1/10,比池底深30厘米。集鱼坑四周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如泥鳅池面积过大,可在靠近排水口的池底挖开50厘米宽、200厘米长、30厘米深的沟。

四、池中水面泥鳅池建成后,可在池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水浮莲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泥鳅冬季暂养技术】





泥鳅是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每年的秋季,特别是稻田放水时,泥鳅大量集中上市,价格最低。而其它季节,泥鳅价格相对较高。如果在秋季稻田放水,泥鳅价格较低时,收购泥鳅暂养越冬,在冬季或春季价格较高时销售,赚取差价,则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泥鳅暂养越冬不失为一条好的致富门路。佳木斯的王恒喜来电话询问泥鳅暂养越冬技术,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池塘条件

如果泥鳅暂养至春季销售,选择室外池塘即可。池塘面积以0.6~0.7hm2为宜,池深达到1.2米即可,池底软泥厚度为20厘米,池埂要坚固。如需在冬季销售,鳅池则应建在室内,如塑料大棚内和房屋内。鳅池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均可,以100~150平方米为宜,池深1~1.2米。最好建成水泥池。如建土池,池埂要夯实。另外,水泥池在池底铺20厘米厚的软泥,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水泥池也可不铺泥,放置人工鱼礁,放置方法参照成鳅养殖技术部分。水源采用江河水、湖(库)水、泉水、井水均可。

如采用自来水,应在室外凉晒4~5天后再使用。

放养前的准备

在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块灰用水化成浆全池泼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块灰0.15公斤消毒2天后,室外池塘注水1米深,室内池塘注水0.6~0.8米深。

泥鳅放养

收购的泥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对于暂养时间太长的泥鳅不宜收购,宜收购暂养时间短的泥鳅,一般不过1~2天。池中泥鳅可一次放足,也可随收随放,放养前一定要进行鱼体消毒。泥鳅可用30~50g/l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时间为5~10分钟。室外池塘每平方米放养泥鳅3~5公斤,室内池塘每平方米放养泥鳅5~10公斤。

日常管理

室外池塘要勤扫冰面上的雪和灰尘,如池塘漏水还应补水。室内池塘保持水面不结冰或结较薄的冰即可,每半月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池水水深保持0.6~0.8米。









【无公害泥鳅养殖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水体无公害养殖泥鳅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领.
本标准实用于池堂、稻田、网箱等淡水水域环境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义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实用于本标准。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标准。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用残留限量。


3.池溏养殖

3.1 池塘条件

面积以1亩-2亩为宜,进、排水方便、避风向阳的土池,池的四周有高出水面40CM防逃设施,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网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网布下埋至硬土层,上高出水面15-20CM。池深要求80-100CM,底层淤泥15-20CM,水深保持在30-50CM。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溢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处,排水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溢、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低于池底30-35CM。池中投放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3.2 放养

3.2.1 清塘培水
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平方米,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45KG/100平方米,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CM。待

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CM后,即可投放泥鳅苗种。

3.2.2 苗种放养量

3.2.2.1 培育鳅种
鳅苗出膜第2D便开口进食,饲养3-5D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游,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增加。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经过30D左右培育,可长成3-4CM的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3.2.2.2 成鳅养殖
鳅种放养前可用8-10MG/KG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摄氏度时浸洗时间为20-30MIN。每平方米放3-4鳅种50-60尾。在泥鳅池中可适当培养草、鲢、鳙等中上层鱼类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鲫鱼等。

3.3 投饵与日常管理

3.3.1 投饵
刚下池的鳅苗,需投喂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用适口饵料,同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口昆虫、有机物碎屑等,并可投喂煮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2-3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5-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经发酵的鸡、鸭粪等有机肥,每次用量约50KG/100平方米。饵料要符合NY5072-2002要求,下同。
3.2.2 日常管理
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到30摄氏度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养,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人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水质要符合NY5051-2002要求,下同。


4.稻田养殖

4.1 稻田选择与设施建造

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降雨时不会溢水的稻田均可。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000平方米左右为宜。养鳅的稻田要筑好田埂,并在埂内侧埋下聚乙烯网布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或在四周插上钙塑板(入泥30CM)等防逃设施。进、排水口要建二道栏网,外侧可用聚乙烯网,内侧用金属网。田内挖适度大小的鱼溜,鱼溜可分为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鱼溜或坑和沟的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5-10%,便于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同时易于集中捕捞。

4.2 苗种放养

4.2.1 施肥培水与鳅种放养时间
稻鳅轮作养殖方式:在早稻收割后,晒田3-4D,每100平方米撒米糠、菜子饼20KG,次日施腐熟的有机粪肥40KG/100平方米,再在日光下晒

4-5D,使其腐烂分解,然后蓄水,放养鳅种。
稻鳅兼作养殖方式:一般在插身后放养鳅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初次耘田后为宜;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
4.2.2 鳅种放养量
以养殖成鳅为主,一般放养规格3-5CM的鳅种3000-4000尾/100平方米。由于稻田养鳅疾病较难治疗,故在放养鳅种时,必须经过检疫或采取鱼种消毒等预防措施。

4.3 投饵与日常管理

4.3.1 投饵
泥鳅苗、种放入后,第一个月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各一半的混合饲料,一日一次,每次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4%,一个月后,每隔15D追肥一次,每次追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5KG/100平方米,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饼、动物下脚料等饲料,后期最好在集鱼坑内施肥投饵,这样有利于集中起捕。
4.3.2 日常管理
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水位应根据稻或鳅的需要适时调节,从插身到分蘖,用水要适当浅些,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水稻拨节期要适当加深水位,这样的水位管理既能促进水稻的生长,也适宜泥鳅的生长.在大雨涨水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泥鳅逃出田外.


5.网箱养殖

5.1 网箱材料与面积

网箱分为苗种培育箱和成鳅养殖箱两种。苗种培育网箱,采用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25平方米;成鳅饲养网箱,采用3*3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为0.5-1.0CM,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

5.2 网箱设置

网箱可设置在池塘、河边、水渠、湖泊等水体。箱底着泥,箱内必须铺上10-15CM左右的泥土或适量的水生植物。

5.3 苗种放养量

苗种培育箱每平方米放养体长7MM左右的鳅苗3万尾;成鳅养殖箱每平方米放养体长为3-4CM的鳅种1000-2000尾,体长为5CM的放养500-1000尾。此外,根据网箱设置的水体肥度适当高速放养量,水肥放养量可以增加,水瘦放养量可适当减少。

5.4 投饵与日常管理

5.4.1 投饵
网箱养殖泥鳅基本上全依赖人工投饵。泥鳅食性广,可投喂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植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配合体重的4-10%投饲料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度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度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度或低于12度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投饲料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与池塘养鳅的方法相同。
5.4.2 日常管理
勤刷网衣,保持网箱内水体流通,溶氧丰富,并使足够的浮游生物进入箱内,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天然饲料。经常检查网衣,防止泥鳅逃逸。

5.5 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害比较多,分成敌害和疾病两大类。其中,敌害主要是指危害

性生物、农药和公害物等,此外是各种疾病。病害的防治以不产生公害为原则,并符合NY5071-2002和NY5007-2002要求。
5.5.1 防止敌害
5.5.1.1 防止危害性生物入侵
泥鳅苗、种期的敌害生物主要有蝌蚪与蛙类、水生昆虫和幼虫、鸟类及其肉食性鱼类(如鲶鱼、鳜鱼和乌鳢)等。为了防备这类生物的危害,养殖环境必须设置防护设备,以防备蛙类侵入,如果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杀,捞出蛙卵;养鳅环境必须清除肉食性鱼类,并设防备进水时混入。
5.5.1.2 防止农药和公害物的流入:凡是农田(喷洒农药后)排放水,污染的工业用水等公害物,一律严禁流入养鳅水体。养鳅的稻田也仅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
5.5.2 疾病防治
水毒症
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防治办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操作;2.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3-5MIN.
赤鳍病
症状: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
防治方法:用1PPM浓度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5MG/KG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
打印病
症状:由病原菌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防治方法:用0.5MG/KG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可达到治疗目的.
寄生虫病
症状:主要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所致。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
防治方法:1.用0.7G/平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2.用0.5G/平方米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气泡病
症状:病鳅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防治方法:1.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2.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












【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泥鳅属温水性鱼类,2003年以来,笔者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泥鳅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亲鱼培育

1.池塘选择
池塘场所选择要求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电力设施配套,且池塘面积一般要求在2000平方米左右较为合适。

2.网箱设置
共设置聚乙烯网箱24个,每个网箱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网箱面积约18平方米,最小网箱面积只有6平方米,总面积为298平方米,且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池塘中。每亩池塘设置网箱总面积在220平方米为宜。


3.池塘消毒
采用带水消毒,投放生石灰150kg/亩,以彻底杀灭水中病原体。消毒时间在亲鱼放养前近1个月左右,目的是让网箱附着部份藻类,避免网衣擦伤鱼体。

4.肥水
将猪粪经过堆放发酵后,于亲鱼放养前5天按300kg/亩用量投入池塘肥水。

5.亲鱼选择
一般选用2冬龄以上的大鳞副泥鳅,要求亲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体色鲜艳。雌性亲鱼体长10cm:左右,体重在15g~25g,腹部膨大、松软且富有弹性,卵巢轮廓较为明显;雄性亲鱼体长8cm左右,体重10g以上,游动灵活,轻挤压腹部则生殖孔有精液流出。

6.亲鱼消毒
亲鱼在放入网箱前,将亲鱼投入一个大木桶中,用15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鱼体5分钟~8分钟。

7.亲鱼放养
将消毒后的泥鳅投入网箱中,放养密度约8kg/平方米。

8.水质管理
亲鱼入箱后,要加强对池塘水质的管理,这是提高亲鱼培育成活率的关键。正常水色为黄绿、褐绿色,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cm左右。一旦发现水质变清,就应及时加大饲料投喂量,同时向池塘内投入经过发酵的粪肥,正常情况下应每隔3天~5天施入1次粪肥,每次投放量为80kg/亩。

9.饲料投喂
放养后的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投喂量分两种情况:一是水体透明度保持在16cm~25cm之间时,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二是水体透明度大于25cm 时,投喂要加大,按鱼体体重的5%~8%投喂。饲料投喂方法为全箱遍撒,上午8时投喂日饲料量的1/3,下午7时投喂日饲料量的2/3。

10.日常管理
一是坚持堆放猪粪肥;二是坚持早中晚巡塘,防止泥鳅发生浮头现象,做好鼠害、防盗工作;三是要将游动缓慢、死亡的亲鱼及时捕捞上来;四是密切关注亲鱼性腺发育情况;五是做好亲鱼摄食、活动、水温及水色变化情况的观察与记录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11.病害防治
在亲鱼培育过程中,坚持以防治为主,并定期在池塘中泼洒生石灰,一般用量在9kg/亩左右,不仅可以调节水体的月巴瘦程度,还可以有效地杀灭水中病菌和抑制病菌的生长。

亲鱼培育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寄生虫病,采用0.5ppm的硫酸铜杀灭;水霉病采用3%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10分钟治愈。

二、人工繁殖

1.产前准备工作
准备好6个网箱,采用20ppm漂白粉浸洗消毒,设置在水质清新的池塘中,以备将催产后的亲鱼放入网箱中。根据亲鱼体重,备足促性腺绒毛膜激素,注射器准备也应充足,且带有精确刻度,针头备用5号针头和4号半针头,并且在催产前用高温消毒。用高温

法将毛巾和纱布处理,然后晾干备用。所有孵化设施和用水于产前2周全部消毒,孵化巢在一周前用15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人工催产
6月8日开始第一批人工催产。在催产前,利用小水泵从外塘打水进入亲鱼培育池,形成水流,刺激亲鱼性腺成熟。流水刺激后,将一些围绕在网箱边游走、甚至在水里上下翻动的亲鱼用网兜捞出。雌性亲鱼应腹部圆大,生殖孔处有卵粒突出,轻压腹部有微黄色甚至无色卵粒流出;雄性亲鱼生殖孔孔径变大,轻轻挤压有乳白色精液流出,这样的亲鱼可以用于催产。

人工催产时,用手掌心抵住泥鳅头部,四指合拢抓住泥鳅颈部以下部位,使泥鳅见不到光亮,将带有激素的注射器成45°角轻轻插入泥鳅背部肌肉,将激素注入泥鳅体内。雌性亲鱼注射剂量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50国际单位~1000国际单位,雄性亲鱼剂量减半,然后将雌性亲鱼和雄性亲鱼分别放入已设置好的网箱内,观察发情情况。雌性亲鱼出现少量排卵或轻轻挤压亲鱼有卵粒流出即可以进行人工授精,效应时间在9.5小时~12小时。

人工授精时,将亲鱼捕捉上来后用毛巾或纱布将亲鱼体表水轻轻拭去,然后从上腹部向下用适当的力度挤压亲鱼腹部,将卵粒挤入碗中,再用同样方法挤入精液,用手或羽毛搅拌,使卵粒充分受精,然后将受精卵撒入水花生、四季草做成的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

人工孵化过程中,将粘满受精卵的鱼巢用砖系住后沉入孵化缸、孵化池内,距水面20cm~30cm,受精卵密度在1.0万粒/平方米~1.8万粒/平方米,水温23℃~24.5℃时,72小时~75小时即可孵化出鱼苗。

三、 自然繁殖

产前只需将网箱设置好和进行孵化设施消毒,具体操作如下:

1.将成熟的亲鱼移入设置好的网箱内,放进已准备好的鱼巢,然后用流水方式刺激亲鱼交配。雌雄比例为2∶1,亲鱼放养密度为2kg/平方米。

2.加强巡视。由于是自然繁殖,亲鱼产卵时间长,且断断续续,这就要求加强巡视,并及时将粘上卵粒的鱼巢取走,重新放入新鱼巢。

3,大雨或雷阵雨后的第二天清晨为泥鳅多产卵时期,一定要加强管理。

4.在自然繁殖过程中,同一网箱内泥鳅发生交配的时间会持续3天~5天,异性亲鱼间相互追逐,并不时用身体缠绕在一起,完成受精过程。

5.选取40组泥鳅放入瓷钵、白色瓷盆中,经过仔细观察,整个受精过程约为30分钟。

6.孵化方法与人工孵化相同。

[pagecute]

四、苗种培育

1.夏花培育
刚孵化出的鳅苗紧紧叮附在草把和池壁、缸壁上,此

时其依靠卵黄营养,不需要投喂,至鳅苗不再叮附在附着物上时开始投喂。开食后的鳅苗培育应将肥水与投喂方式相结合,即将培育池的水体培育成绿色以后,水体透明度在20cm左右时将鳅苗移入培育池中,用煮熟的蛋黄投喂;待鳅苗生长至体长1cm时,经常不断地投喂轮虫、水蚤等浮游生物,再辅以鱼糜等自制饵料。投喂方式为一日多餐,上午投喂2次,下午投喂3次,晚间投喂3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鳅苗吃完为宜。10天~15天以后,鱼苗体长至1.0cm~1.5cm时要及时分池,培育密度应控制在8万尾/亩~10万尾/亩以内。

2.鱼种培育
夏花分池前10天,鱼种池应进行消毒。鱼种放养密度为2万尾/亩~3万尾/亩,条件好的鱼种池还可多放养一些。在鱼种放养前,鱼种池水质要求达到黄绿色,并经常注意水质变化,投放经过发酵的家畜肥,投入量为60kg/亩~100kg/亩,若发现水体透明度低于16cm,可用生石灰调节,其用量为5kg/ 亩。饲料投喂量以鱼种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方式为上午10时投喂日投喂量的1/3,下午6时左右投喂日投喂量的2/3,全池遍撒成鱼配合饲料,至鱼种体长至5cm以后,投喂量可按鱼体体重的8%~10%进行投喂,鱼种体长10cm以后进入成鱼养殖阶段。日常管理中,一是要加强巡塘,防止水质变化;二是防鼠害、敌害;三是勤注水,但水深宜保持在1.2m~1.3m左右。

3,病害防治
在鱼种培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夏花时,由于洪泽湖周边地区降雨量较大,水温一直在23℃左右,所以鱼体有一定程度的水霉病发生,可用2%食盐水浸浴鱼苗5分钟进行治疗。

五、小结与讨论

1.在亲鱼培育过程中,水泥池培育亲鱼的方法不适用,一是亲鱼在池壁游走,对亲鱼吻端磨擦过大,导致亲鱼受伤,容易感染水霉病;二是水泥池投喂培育违反了泥鳅生长在肥水环境的习性,使亲鱼性腺发育迟滞;难产比例较高。

2.亲鱼培育不宜仿效四大家鱼亲鱼培育模式,不适用“秋培春壮”,只宜春季培育。原因是泥鳅的亲鱼多从市场上收购,体内寄生虫疾病多发,一经越冬,亲鱼死亡率较高。

3.亲鱼培育应适应泥鳅的生活习性,坚持肥水培育为主,人工饲料投喂为辅。

4.孵化期间,要经常向孵化池、缸添加新水,防止受精卵缺氧,造成胚胎死亡。

5.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是培育浮游生物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适口饵料。

6.鱼种培育密度不宜过大,在规模化繁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泥鳅苗种规格与养殖效果的关系】







最近几年人工养殖泥鳅的越来越多,有好多养殖者都有

这样的经验,无论是购买的野生鳅苗种还是人工养的鳅苗种,在放养 5 一 7 天内大批死亡,放养时间越迟,小鳅苗种有死的,大鳅种死的更多,不大不小的鳅种倒是死的不多,具体规格是:体长 1 . 5 一 2 . 5 厘米的鳅苗死亡较少;体长 3 一 5 厘米的鳅种,放养后几乎没有死亡;体长 6 一 8 厘米的鳅种,放养后有部分死亡,操作不当,死亡会更多。
分析认为,体长 1 . 5 一 2 . 5 厘米的鳅苗,刚完成体形结构的变态发育,进入食性的转变阶段,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比较差,这时候出塘放养,容易引起死亡;体长 3 一 5 厘米的小规格鳅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已明显加强,已能适应人工饲料,这种规格的鳅种已具钻泥习性,但钻泥不深,容易起捕,这时出塘放养比较理想。体长 6 一 8 厘米的大鳅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它的活动能力也很强,在受惊吓后会钻入较深的泥土层,给起捕出塘造成困难,且捕捞过程中极易受伤,受伤后又易感染细菌而生病死亡。因此,泥鳅苗种 3 一 5 厘米,放养效果最好,成活率高,比较大规格的鳅种还要便宜、实惠。






【泥鳅的繁殖方式有几种?哪种方式最佳】






1.泥鳅的繁殖方式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①自然繁殖 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又叫诱集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产卵群体并获得受精卵的方法.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崖边的水草丛中产卵,相应地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2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施0.6~0.8kg的猪、牛、羊等畜粪水,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应对此自然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等敌害侵入,影响繁殖效果。也可利用人工鱼巢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以提高孵化率。
半自然繁殖: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此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好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1.5或1︰2,若雄鳅体长仅10cm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3~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10组。为保证正常繁殖,水温宜稳定在18℃以上时进行。
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

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
②人工繁殖 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是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泥鳅的方法。选择成熟亲鳅,按雌雄比1︰1.2~1.5组成。注射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每尾鳅用1~2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注射8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每尾注射80~150微克。最近几年有不少试验者和生产者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以上催产药物单独使用没有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效果好,并总结出几种方法:第一种是用LRH-A8毫克/尾加上HCG500国际单位/尾,催产效果好,催产率达85%以上;第二种是用LRH-A5毫克/尾加上地欧酮3毫克/尾,催产效果较好,催产率达80%以上;第三种是HCG300毫克/尾加上地欧酮3毫克/尾,催产效果最好,催产率达90%以上。以上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雄鳅的剂量在雌鳅的基础上减半。
人工催产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中产卵。亲鳅在水温20℃时,约经18个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水温在25℃时,约12个小时左右开始产卵、受精;若水温在27℃时,只需9个小时左右即能产卵、受精,其后的操作与半自然繁殖方法相同。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人工催产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人工授精前,应准备鱼巢和授精所用的器具,并将用具清洗干净,放在阴凉处。授精操作不能在太阳下直接进行,以免阳光杀伤卵子和精子。
人工授精的方法,是将人工催产后的亲鳅按雌雄比放入网箱或其他较大的容器中,经过12~24小时后,当亲鳅发情、剧烈追逐时,手持纱布将亲鳅捕起,用手从前向后轻压雌、雄泥鳅腹部,把卵子和精子挤入瓷盆或脸盆内,并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子和精子混匀,待充分受精后,撒在鱼巢上即可进行孵化。注意获取鳅卵和精子的工作要同步进行。因此,要预计好雌雄鳅发情的时间和操作时间,尽量一致。
授精过程中,在容器内放入少量生理盐水,让精、卵结合为温法授精;或不放生理盐水,直接让精、卵结合为干法授精,两种方法均有较好效果。
2.泥鳅繁殖方法比较泥鳅的繁殖方法虽多,但采用完全人工繁殖方法较好。自然繁殖方法虽较简便,但因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受精率低。另外,会有一些受精卵未粘附在鱼巢上而受损失,影响出苗率。采用半人工繁殖方法,常会因雌鳅个体小数量又不多,导致受精率较低。此外,泥鳅自然产卵受精属间歇性产卵行为,产卵活动延续时间较长,会出现亲鳅吞卵现象,也影响交尾时的受精率,效果不佳。完全人

工工繁殖方法可弥补上述方法的不足,只要掌握好适宜的采卵、授精时间,就能有较好的产卵率和受精率,获得更多的泥鳅鱼苗。







【泥鳅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1.生活习性
 (1)底栖性 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水区,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一般情况,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2)喜温性 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4℃,冬天水温低于6℃,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它都会潜到10-30厘米深的泥层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在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有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这是因为,泥鳅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呼吸。
 (3)耐低氧 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当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呼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体外。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在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因此,增产潜力很大。在运输过程中也不会因缺氧而死亡。
 (4)善逃逸 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是否有堵塞现象,要及时排水,防止泥鳅逃逸。
 (5)夜食性 泥鳅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无论是幼鳅还是成鳅,对于光的照射都没有明显的趋光或避光反应。
 2.食性 泥鳅对食物的要求不十分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植质、其它动物吃剩下的碎物都是它的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水生的动物、植物等。泥鳅在全长为3-5厘米时,喜食腐植质,其次小型甲壳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泥沙和腐植质比例高达70%左右,生物饵料的重量只占30%。全长在5-8厘米时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也食藻类、小食物碎屑和水草的嫩叶与芽等。当全长在8-10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碎屑、硅藻、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经及大型浮游动物,也食部分藻类和微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投喂价格较低廉的商品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三等面

粉等,此外还有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及禽内脏等。泥鳅与其它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残渣,所以泥鳅被称作池塘中的清洁工。
 泥鳅无论是摄食天然饲料,还是摄食人工饲料,都表现对动物性饲料有明显的喜食性。
 由于泥鳅的食性杂,所以来源广而又丰富的饵料对其快速生长、增加产量十分重要。
 3.摄食与消化 泥鳅随着个体的增大,食性也在增大,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泥鳅因贪食而吃得饱饱的,特别是在饵料生物丰富的情况下,肚子都吃得圆溜溜的。
 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要快得多,其中对浮萍的消化速度最慢,约需7个小时,消化蚯蚓较快,约需4个半小时。
 4.生长 一般刚孵化出的鳅苗,体长约0.3厘米,生长1个月可达3厘米左右,再生长1个月可达5.5厘米左右。当年的泥鳅可以长至10厘米。体重9.6克以上达性成熟。成熟以后的泥鳅生长速度自然就会减慢(当年泥鳅的日增长速度在5月份为0.1867厘米)。因此,泥鳅的养殖周期为一年。第二年的生长速度较第一年慢得多,体长可长到13厘米以上,体重50克左右。泥鳅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
 5.生殖(繁殖习性)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份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8℃。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二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正常。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为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000粒。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卵圆形,卵径0.8-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1.5毫米,卵黄色、为半粘性,粘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
 泥鳅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磨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体腹,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授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

次以上。受精卵先粘附在水草或其它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泥鳅饲养管理技术】





1.投饵施肥
 (1)饵料和肥料的种类 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
 蚕蛹是泥鳅最理想的食物,用蚕蛹养出的泥鳅,个体肥短、肉厚、含脂量高、骨胳较软、食用价值高。
 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
 肥料:与饲养其它鱼类一样,施肥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水生的天然饵料,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有机肥料)或化肥(无机肥料)。
 采取渔-畜-农综合经营措施来养泥鳅,可多渠道自给自足地解决饵料和肥料。
 (2)投饵施肥的方法
 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植土混合成粘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上。要注意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时泥鳅对饵料的不同要求,以调整饵料的种类及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约占60%-70%,20℃以上时,逐渐调整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也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投饵量是:3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1%-2%;4-6月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的3%-5%;7-8月份,投饵量可增加至泥鳅总重的10%-15%;到9月份,投饵量则逐渐下降至泥鳅总重的4%,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减少投饵量或不再投饵。水温适宜时每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让泥鳅"少吃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只分上下午投喂二次。饲料可做成团状或块状的粘性饵料放入饵料台沉入离池底3-5厘米处。切忌连续几天内投喂单一的高蛋白质肉类饲料,因会导致泥鳅在池中群集,并引起肠呼吸次数急增。由于肠吸入的空气无法畅通而排出体外,致使泥鳅群集而浮于水面造成病害,大量死亡。
 施肥:在放苗种之前一周,在池边角处堆肥,方法是按每平方米2公斤畜禽粪,2公斤青草计算,堆一层粪肥,铺一层青草,再洒一层生石灰,最上面用薄土夯实。经发酵沤烂肥水自然流进池中培养水蚤、丝蚯蚓等。在饲养过程中补施堆肥。要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的丰欠情况来决定,饵料生物少时,再施堆肥。
 2.防逃 遇梅雨季节或暴风雨,要检查防逃设施的安全,进出水口的栅栏是否通畅,防止泥鳅在溢水时逃跑或从漏洞逃跑。
 3.水质管理 静水饲养泥鳅,水质要清新,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0-25厘米。当水色开始变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时,必须换水,以免夜晚溶氧不足。流水养泥鳅时,以微流水为主,流速、流量均不宜过大,水流过大过急

,不仅使饵、肥流失,最不利的是使泥鳅体能消耗过大,增重较慢。
 4.防止敌害 在饲养地四周清除害兽易潜伏之地,并撒上杀鼠剂或安放捕鼠器具;要有驱赶鸟兽的设备;同时防止野杂鱼,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进入池内。
 5.防病治病 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将食台上的残饵及池中的死亡个体捞出,以防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染。在发病季节,应定期用生石灰按每平方米30-50克的量,化水泼洒。







【泥鳅的越冬管理】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除我国南方终年水温不低于15℃地区,可常年饲养泥鳅,不必考虑低温越冬措施以外,其他地区一年中泥鳅的饲养期为7-10个月不等,有2-5个月的低温越冬期,此间需做好以下工作:
 1.挑选体质健壮、无疾病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越冬时成活率高。
 2.越冬池先要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撒入适量农家肥料,铺上20-30厘米的软泥,软泥以上有10-20厘米净水深,在结冰地区,冰下水深需加深至20-30厘米,水温要保持在2℃以上。
 3.稻田泥鳅越冬。要将泥鳅集中于鱼溜中,并在鱼溜里铺设和加盖稻草,让泥鳅钻进鱼溜底部淤泥和稻草中避寒。
 4.越冬池放养的泥鳅密度。可高于饲养密度的2-3倍。
 5.采用人工泥鳅设置越冬箱的方法,效果也很好,越冬箱的规格为100×30×20厘米,每只箱放6-7公斤泥鳅,装箱方法是:先在箱底铺上30厘米左右厚度的细土,再装2公斤泥鳅,然后装好3厘米厚的细土,再装2公斤泥鳅,如此三层,最后装满细土,细土在用前拌好适量的农家肥料,钉好箱盖并在箱盖上打若干个洞,在背风向阳的水面沉入水底即可。






【泥鳅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泥鳅亲鱼的来源:一是从池沼、稻田、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捕捉;二是从水产收购部门购买;三是专池培养。三种方法都要求对泥鳅进行选择。
 1.亲鳅的选择 亲鳅除了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正常等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雌鳅 1冬龄的雌鳅已达性成熟。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8克以上,最好是30-50克,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桔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明显的个体。
 (2)雄鳅 也要选择2-3冬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20厘米;体重12克以上,最好是20-40克,行动敏捷的个体。
 2.亲鳅的培育 选择泥鳅亲鱼后应设专池培育。培育前可以用20ppm的四环素液浸泡,以杀灭病原体,培育时每666平方米(即1亩)放养量不宜超过

200公斤。应加强施肥。保持水质中性或微碱性,水色呈黄褐色或绿褐色。可投喂蚯蚓、蝇蛆、畜禽下脚料或豆粕、麦麸等饵料。适当添加酵母粉及维生素。在水温15-17℃时,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0%左右,植物蛋白在30%左右;水温在20℃以上时,动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为泥鳅体重的5-7%。
 3.亲鳅的雌雄鉴别 在泥鳅的生殖季节,雌雄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征,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用肉眼来鉴别:
 (1)体型雄鳅较小,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雌鳅较大,背鳍末端正常,无肉质突起。产过卵的雌鳅腹鳍上方身体还有白色斑点的产卵记号,未产卵的则没有。
 (2)胸鳍雄鳅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
 (3)腹部产卵前雄鳅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泥鳅的养殖形式】





目前,国内外泥鳅的养殖有多种形式。
 1.池塘养鳅 在池塘养殖成鳅,是我国目前大规模养殖鳅的一种主要生产方式。有单养和混养两
种。
 (1)单养 一般选用水泥池或粘土池,或石砌护坡的池塘,密养成鳅。具体方法为:
 放养苗种前要建好防逃设施,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主要用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方法、剂量与种苗池的方法相同。
 浅水培肥水质。池塘消毒一周后即应注入新水至20厘米深,这时,要遍撒预先备好的混合基肥培肥水质。基肥配方为每平方米用畜禽粪2公斤,杂草堆肥2公斤,米糠50克等,拌匀太阳晒干后即可。也可在干池后日光曝晒池底,再在池底铺放畜禽粪、杂草堆肥、米糠等混合配方基肥,经太阳晒干后,注入新水至20厘米深,以此消毒并培肥水质。
 加深水体并放养鳅苗。施足基肥2-3周后,水体中即会产生大量水蚤(红虫)。这时,水质的肥力已可适合鳅苗生长。把水体加深至40厘米左右,即可放养种苗,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30尾长10厘米、重10克左右的鳅苗(约合0.2-0.3公斤)。
 (2)混养 一般是1亩左右(500-700平方米)的土池或石砌护坡池,以饲养鲢、鳙、草、鳊、鲤、鲫等鱼种为主,混养泥鳅,对主养鱼种投饵、施肥,而对泥鳅就不必另外投饵了,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尾。
 2.稻田养鳅 稻鳅互生互利,既增产稻,又收获鳅。
 一般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能旱涝保收、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的稻田,都可养成鳅,不过稻田还要加工整理,第一要加固和筑高田埂,设置防逃板,用水泥做板高70厘米,埋入田泥15-20厘米,露出田泥50厘米左右,各水泥

板相连处用水泥勾缝;第二要在稻田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可挖成"田、十、井"型,沟宽30厘米、深30-50厘米;鱼溜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央,溜深40-60厘米,沟溜相通;鱼溜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鱼溜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鱼溜是避暑防寒的场所;在水稻晒田和喷农药及施肥时,鱼可暂栖鱼溜内避让;给鳅投饵或施药时可投入鱼溜;鱼溜在起捕时便于集中捕捉,也可作为暂养池。在稻田中设置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也是必不可缺的。稻田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设在相对应的田埂两端,便于水均匀畅通地流经整块稻田。拦鱼栅可取铁丝网、条、柳条等材料制成。拦鱼栅应安装成圆弧形凸面正对水流方向,即进水口弧形凸面面向稻田外部,排水口则相反。拦鱼栅孔大小以不阻水、不逃鱼为度。
 (3)稻田饲养方式 稻田养成鳅有"鳅-稻"同养,也有"鳅-稻"轮作。
 ①"鳅-稻"同养水稻田翻耕、晒田后,在鱼溜底部用有机肥10-15厘米厚,其上再铺10厘米厚的稻草与10厘米厚的泥土作基肥,主要用来培养饵料生物供泥鳅摄食。然后整田。
 泥鳅种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养,单季稻田最好在第一次除草以后放养,双季稻田最好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放养。放养量为每平方米15-20尾,规格为3厘米左右,要求大小一致,以免小鳅苗被吞食。
 稻田饲养成鳅的饲养管理技术,基本上与池塘养成鳅相近,管理内容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既要种好稻子,又要养好泥鳅,同时兼顾两者的关系。矛盾焦点是施农药,稻田养鳅要尽量减少用农药,若非用农药不可,则应注意:
 一是必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用药时适当加深水位;
 二是农药不能直接放进水中,要尽量把农药喷施在稻叶上,喷雾药剂宜选在稻叶露水干之后,喷粉药剂宜在露水干之前。
 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施有机肥为主,施化肥为辅。有机肥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化肥则用作追肥为宜。有机肥与化肥混用,能取长补短,增进肥效,增加产量,但须注意,有些肥料是不能混合使用的。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200-250公斤,配施磷酸氢铵15-20公斤,或钙镁磷肥30-50公斤,或氨水25-50公斤。施追肥:一般在稻秧青苗期追一次苗肥,每亩每次施碳酸氢铵2.5-5公斤或尿素7-10公斤,或硫酸铵12.5-15公斤,或钙镁磷肥15-20公斤。
 田间管理:早晚巡查鱼溜、鱼沟是否畅通,尤其在稻田晒田、施肥、施药前要仔细检查。连阴雨或暴雨时,除了防汛、排涝,还要检查田埂的安全,观察稻田水位,清除进排水口拦鱼栅上的杂物。
 饲养4个月左右达大规格鳅种。在水稻收割后,泥鳅可继续在

田沟里饲养直到春节前后起捕上市,可产成鳅每平方米0.8-1.2公斤,亩产可达500-800公斤。
 ②鳅-稻轮作 水稻收割后晒田3-4天,按每亩施有机肥400-500公斤,再曝晒4-5天后,蓄水至40厘米深,投放泥鳅种苗,每平方米20-30尾。
 饲养方法,同池塘养成鳅,待泥鳅养成捕捞后,再开始下一个水稻生产周期。
 3.池沼养成鳅 池沼中不便栽种其它农作物,但水草及水生动物较丰富,有利于养泥鳅。方法与稻田养鳅稍有不同,要点如下:
 (1)水草生长太盛的池沼要除去一部分水草。周边高低不平的埂坡要尽量修平整。池水保持在30-50厘米,安装好防逃设施。
 (2)每平方米池沼用生石灰45-75克清池消毒,同时,将清除的水草和有机肥堆铺在池沼向阳岸的半水坡边,令其腐烂,用以肥水培养水蚤,经10天左右即可投放鳅种。
 (3)按每平方米池沼面积放鳅种300克(20-30尾,每尾10厘米左右)。
 4.洼地、水凼、坑塘等 地块小而且分散,却因水质肥,易管理,成为泥鳅良好的养殖水体。不过,饲养泥鳅时,要求将池壁挖陡,四周夯实,用三合土护坡,进出水口有拦网,池底铺25-30厘米泥土,水深50厘米左右。
 每平方米放养鳅种30-50尾,体长3厘米左右,大小规格要基本一致;并可混养少量鲢、鳙鱼。
 用施有机肥的方法繁殖天然饵料。
 5.流水养鳅?
 (1)网栏流水养鳅 水源丰富、水流不断、场地狭窄的溪流、河沟,可利用起来养泥鳅,方法是在上、下设网或栅栏;或者用网或栅栏围圈起来,水流通过,但又防止泥鳅逃跑。
 网及栅栏的大小,随地形和养殖面积而定,一般不宜太大,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以下较好,放养量为每平方米150-200尾鳅种,体长3厘米左右,投喂精、粗饲料或配合饲料,每天2-3次,每平方米产成鳅1.8-2.4公斤。不过,用网栏流水养鳅,因流水保肥能力差,需投喂的饲料较多,饲养成本较高。
 (2)木箱流水养鳅 木箱流水养鳅是在较大的河沟、溪流边以及有流水的水域中用木箱饲养。国内和日本的一些养殖户自行设计的木箱养鳅,一个木箱一次可产成鳅8-15公斤。
 养殖所用木箱的规格,一般为长2-3米、宽1米、高1米左右,要求用杂木制作,内壁光滑。箱的宽面对准水流,并在两个宽面开设直径为3-4厘米的进出水口各一个,口上和箱上均安装网目为2毫米左右的金属网,防止泥鳅外逃。进水口开设在木箱上部,出水口的开设稍低于进水口,箱底由泥土、粪肥、切碎的稻草或蒿草等草类间铺而成,最上面再铺一层泥土,注水深度以漫过土层30-50厘米为宜,可单箱养殖,也可若干箱并联饲养。
 流水中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

阳、水温较高之处,木箱内每平方米可放养鳅种150-200尾(体长3厘米左右)。
 投喂饲料和日常管理:一般情况下和池塘管理差不多,只是在管理上要注意暴雨涨水时进排水口受阻和木箱溢水。另外,每隔10-15天将下层泥土搅拌一次,饲养6个月左右增重6-10倍达到成鳅规格,经济效益可观。
 6.无泥土饲养鳅 传统的饲养泥鳅方法离不开淤泥环境,前面介绍的几种饲养方法,也是由人工营造一个淤泥环境来供泥鳅栖息、生长。但是,在淤泥单位面积上泥鳅的栖息量少,不仅对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低,而且采捕时的效率也不高。
 无泥土养泥鳅,可以不用淤泥,这种方法的立足点,是用多孔塑料泡沫或木块、水草等非泥物质,提供一个可给泥鳅钻入洞孔隐蔽的栖息空间。既可多层次立体利用水体,又便于捕捞商品鳅。
 (1)多孔塑料泡沫,每隔5-7厘米钻直径2厘米左右的孔数个,每块塑料泡沫大小不定,厚度以15-20厘米为宜,重叠为立体,加以固定,让其浮于水面以下,不露出水面。
 (2)多孔木块或混凝土块,大小、厚度、间距同多孔塑料泡沫,只是重叠后铺排在水中,从底部往上排。
 在无泥养鳅池中放水草(水葫芦等),漂浮在水面,为泥鳅遮阳隐蔽,夏热时节不仅可以吸收强紫外线对泥鳅的直接照射,还可调节水温;水草根系发达,不仅给泥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而且还可净化水质,改善饲养池内的整个生态环境。
 多层饲养每立方米放养5-7厘米鳅种80-100尾,成活率80%左右。若有水草隐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无泥土饲养泥鳅是一种集约化养殖,可以帮助农民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这种方式对设备要求简易,农民朋友们可以试一试。如经济条件许可,进行规模养殖;如经济条件稍差,可3-5人联合进行规模养殖。






【泥鳅的捕捞】





一般在秋末冬初捞捕泥鳅,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掌握起水时间。泥鳅有底栖钻土习性,比一般鱼类较难捕捞。不同水体环境采用不同的捕捞方法。
 1.成鳅池 有三种捕捞法:
 (1)食饵诱捕 即把炒米糠、蚕蛹与腐植土混合,装入麻袋、须笼或其它鱼笼中,傍晚沉入池底,翌日太阳出来之前再取,经一夜时间可捕捞大量泥鳅。装食饵的麻袋等选择在下雨前沉入池底最好。
 (2)冲水法 在出水口外系好张网,夜间排水,在排水同时不断往池中注入水,泥鳅顺水流进入张网内,约可捕到池中60%的泥鳅。流水剌激捕捞法,根据泥鳅有逆水上溯的习性,在进水口处底部预先铺一渔网,当泥鳅在流水刺激下,群集到进水口附近网上水域时,即可起网捕到大量泥鳅。
 (3)干塘法

排干池水,使泥鳅集中到集鱼坑内再网捕,或在泥鳅钻入池土后,将池底划若干小块,挖排水沟,使泥鳅集中到排水沟内捕捞。
 2.稻田 有三种捕捞法:
 (1)食饵诱捕 选择晴天用炒米糠或蚕蛹放在深水坑处诱集泥鳅后再捕捞。诱捕前应在傍晚把稻田里的水慢慢放干,再将诱饵装入麻袋或鱼笼内沉入深坑,此法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中午效果好,在8月夜间的效果也较理想。
 (2)干法 秋后放干稻田内的水,使泥鳅集中到深坑后再网捕。
 (3)茶饼聚捕法 选用存放时间2年内的茶饼焚烧几分钟,当茶饼微燃时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加适量清水制成团状,泡5小时左右,将稻田的水调整至刚好淹没泥时为止,再于稻田四角用田泥堆成斜坡并逐渐高出水面的聚鱼泥堆,面积0.5-1平方米,面积较大的稻田,中央也要设泥堆。将制泡好的茶饼兑水后在傍晚全田均匀泼撒,聚鱼泥堆上不撒,其后不能排水和注水,也不要在水中走动,在茶饼的作用下,泥鳅钻出田泥,遇到高出水面的泥堆便钻进去。第二天早晨将泥堆中的泥鳅捕出,效果较高,成本低,一般每666平方米(1亩)稻田用茶饼5-6公斤,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
 3.天然水体 天然水体中的泥鳅可采用鳅笼或麻袋捕法。若将笼、袋放在流水处,则要根据不同季节泥鳅的逆水性确定鳅笼的设置方法。4-5月份,泥鳅随水而下,笼口要朝上游设置。也可在稻田、沟渠边挖几个小坑,在坑内放入炒米糠,盖上杂草诱集泥鳅寄居,然后再用网捕,此外还利用泥鳅夜间活动习性灯光照捕。





【泥鳅的暂养】





泥鳅捕起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贸出口都须经数天暂养。暂养的目的是:排除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去除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的口味;将分散捕起的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泥鳅的暂养方法不少,常用的有:
 1.鱼篓暂养 用上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鱼篓放入静水中暂养,每篓放泥鳅7-8公斤。如在微流水中暂养,可放10-15公斤。鱼篓置于水中要有1/3部分露出水面,以便泥鳅进行肠呼吸。
 2.网箱暂养 网箱规格可按2米×1米×1.5米制作。网箱应放置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河道或池塘上。暂养视水温高低、网目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暂养30-40公斤。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勤检查、
勤刷网箱。
 3.木桶暂养 各类木桶均可暂养泥鳅。如用72升容积的木桶,可放泥鳅10公斤,暂养第一二天,每天换水4-5次,第三天后每天换水2-3次,每次换去水体的1/3左右。
 4.布斗暂养 选择水质清新的河川或湖沼,设置布斗时,布斗上端约1/3的部分要露出水面

。一只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深24厘米的布斗,在静水中可暂养7-8公斤泥鳅,在流水中可暂养15-20公斤泥鳅。
 5.水泥池暂养 需养殖较长时间或出口转运时用水泥池暂养。要特别注意换水,一般刚起捕的泥鳅每隔6-7小时换水一次,待泥鳅将泥土和粪便排清后再转入正常管理,夏季暂养时,每天换水不能少于2次,春秋每天1次,冬天隔天换水一次。为提高成活率,暂养时要投喂大豆和辣椒:大豆能增强泥鳅体质;辣椒是刺激剂,可减少暂养时的死亡。投喂量为每15公斤鳅重投生大豆100克,辣椒50克。
 此外,暂养池宜建在方便搬运、通水性好的地方,面积以能容纳每次的出货量为宜,并注意防止鱼病的污染和鸟类等敌害生物的危害。







【泥鳅的运输】





1.泥鳅苗种运输
 (1)运输工具 泥鳅苗种在运输前需先拉网锻炼1-2次,运输前一天停止投喂饵料,装运前先将苗种集中于捆箱内暂养2-3小时,令其排出粪便,减少体表分泌的粘液,以利于提高运输成活率。
 (2)装运泥鳅的规格与密度 运输装水量为容器的1/2-1/3。每升水体的装鳅数量要按鳅体的规格大小而定,一般是1厘米的鳅装3000-3500尾;1.5-2厘米的鳅装500-700尾;2.5厘米的鳅装300-350尾;3.5厘米的鳅装150-200尾;5厘米的鳅装120-150尾;6.5-8厘米的鳅装30-40尾;10厘米的鳅装20-30尾。
 (3)运输管理 运输中需注意容器内水体溶氧情况,如鳅苗浮头则应及时换水,每次的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左右,换水时的温差不要超过3℃。如途中换水有困难,应用可击水的物件在水面上下推动,运输中还应及时捞出死鳅,用塑料管虹吸排尽水体中的鳅粪和剩饵。
 2.成鳅运输 因成鳅的皮及肠道均有呼吸功能,运输较为方便,按运程及运时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无水湿法运输 常温25℃以下,运输时间在5小时以内的,可采用无水湿法运输,方法是:用水草置入袋子或容器,再放入泥鳅后泼洒些水,使其能保持皮肤湿润,即可运输。
 (2)带水运输 水温在25℃以下时,运输时间在5-10小时,需带水运输,其运输工具同苗种运输工具,运放密度为每升水体1-1.2公斤。还可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运载用的塑料袋规格为60-120厘米、双层,每袋装1/2-1/3清水,放8-10公斤成鳅,装好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再放入硬质纸箱内可起运。
 (3)降温运输 可在运输中加载适量冰块,慢慢融化、降温,保持泥鳅运输途中的半休眠状态。还可把鲜活泥鳅置于5℃左右的低温环境内运送,一般采用冷藏车控温,可长距离运输。
 附:活饵料的培育技术
 泥鳅在幼体成长过程中均要食些活饵料才能保证快速生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