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政府性质

国民政府性质

各个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政权,一般指在国民政府。本文着重论述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

国民政府,本质上是三民主义的,委员会制的,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政权。三民主义,指孙文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委员会制,指国民政府负责军事的机关始终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党专政,这里的意思是实行一党独霸制,类似今天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军事独裁,因为蒋中正在国民政府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蒋中正以军人起家,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五场战争,并在此期间建立起了蒋个人的独裁统治。

在这长达二十三年的时期里,经历了军政和训政两个阶段。所谓军政、训政、宪政,是《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的治国三步构想。军政,即国民革命军扫荡军阀,宣传主义,开化人心;训政,即国民政府派训练有素人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实现民选,兴办实业;宪政,即制定宪法,结束党治,实行宪政,主权在民。

1广州(1925年7月1日——1926年12月5日)

1925年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及省政府组织大纲》。7月1日在广州正式成立国民政府,最高决策机关为国民政府委员会,汪兆铭、胡汉民、戴传贤、于右任、徐谦、张继、谭延闿、许崇智、林森、廖仲恺、伍朝枢、古应芬、朱培德、孙科、程潜十五人为委员,以汪兆铭为主席。聘任鲍罗廷为高等顾问。最高军事机关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蒋中正、汪兆铭、谭延闿为常务委员,汪兆铭为常务主席,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移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到武汉。12月5日,国民党中央正式宣布中央党部和政府停止在广州办公,各机关工作人员分批前往武汉。

本时期国民政府的任务是通过黄埔军校培养国民革命军的军事指挥人才,以进行北伐战争。国民政府希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国民政府组成人员以国民党员为主(包括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此外还有苏联人。国民革命军则是国民党师法苏共缔造的党军,就如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共师法苏共缔造的党军。此军队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领导。蒋中正在本时期已进入国民政府军事领导层,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

2、武汉(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19日)

1927年2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办公。武汉国民政府不设主席,以汪兆铭、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为常务委员。

同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开始“分共”。月日,蒋中正在汪兆铭的压力下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8月19日,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解散。

武汉国民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只有半年。本时期国民政府的任务是延续广州时期已开始的北伐战争。在前五个月,国民革命军打到了长江流域。惟此时国民党右派认为苏联人和中共党员的加入使国民革命越来越象“共产革命”,三民主义会演变为“共产主义”。于是在最后一个月,苏联顾问鲍罗廷、第三国际驻华代表维丁斯基被“礼送”出境,大量中共党员则被清除出国民政府。

笔者认为,国民政府“分共”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来说是个错误的行为。因为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史达林相对于中共而更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第三国际远东局要求其支部中共服从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所以北伐战争胜利后只可能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国民政府没有必要视中共为敌人。实际上,在“分共”中,国民党本身的损失并不亚于中共的损失。而在政治体制方面,武汉国民政府与广州国民政府大同小异。武汉实行党政合一即“党治”,

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和监督,而由国民政府委员会统一行使。委员由中央党部、国民政府、省党部、省政府、市党部与商会等部门组成委员会,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简单说明就是“以党治国”、“以党领政”。当时武汉先后面对北洋军阀和中共两大敌人,所以武汉始终以军事工作为中心。

3、南京(1927年4月18日——1937年11月17日)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攻克了上海与南京,4月12日蒋中正决定实行“清党”,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并立,直至宁汉合流。

19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由蒋中正、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钮永建等十二人为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胡汉民主持国民政府,钮永建为国民政府秘书长,蒋中正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吴稚晖为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政府辖区包括华东和中南一部分。

1928年,北伐战争继续。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国民政府在6月15日发表全国统一的宣言,12月29日,北洋军阀奉系将领张学良,因为父亲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谋害的国仇家恨,遂通电南京,公告东北易帜,放弃北洋军阀五色旗。改立青天白日红旗,名义上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至此北伐战争胜利结束,中国重获统一。蒋中正领导人的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获得国际承认为中华民国政府。

在此期间,1928年9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由国民政府执行训政职责,并决定以五院制组成国民政府。同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设主席一人,委员十至十二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三军统帅时,任命蒋中正为国民政府兼三军统帅。至此,国民政府的政权组织形式渐趋完善。

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又进行了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两场内战。

1931年沈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先后占领了东北和华北,对南京国民政府构成严重威胁。1937年北平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同年上海八一三事变为起点,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战役爆发。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南京岌岌可危。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

这一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连同下文提到的46年-48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的主体。它是由蒋中正实行“清党”后产生的。“清党”与上文提到的“分共”同义。笔者对于“清党”的态度及原因上文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但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事实证明,只有南京国民政府才有能力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训政时期国民政府要“以三民主义建设民国”。28年-37年,中国在经济、基础建设、政治、外交、教育、国防上都有明显的发展。当时中国官方称为“艰苦建国的十年”,西方则誉为“黄金十年”。

就政治而言,南京国民政府较之以前的国民政府的进步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政权组成形式。所谓现代政权组成形式,指在启蒙运动中,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机关既分工又互相制衡。孙文在其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增加考试和监察机关。上文提到国民政府设立的五院就是“五权分立”思想的体现。但国民政府五院不完全等同于孙文的思想,因为它只有分工而没有权力制衡。实际上,五院统一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领导,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蒋中正。所以训政时期实际上确立了蒋中正个人的军事独裁统治。

4、重庆(1937年11月21日——1946年5月5日)

1937年11月21日,国民政府正式迁至重庆办公。1939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陪都。1946年5月5日,国府还都南京。

重庆国民政府的性质同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相同。又增加了一个国民参政会。他是一个政治

咨询机关。今天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实是由国民参政会演变而来的。我们知道政协委员按党派划分有中共,八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于1945年,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于1945年,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于1930年,中国致公党成立于1925年(另: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于1948年,九三学社成立于1946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立于1947年),有五个民主党派都成立于重庆国民政府时期,也就是说他们都参加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的建立,是国民党在坚持一党专政的前提下为其他党派提供一个参政议政的舞台。今天中共也一样。此外,中共禁止人民筹组政党(即“党禁”)。1998年王有才、徐文立等人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民主党立马遭到镇压就是明证。

5、南京(1946年5月5日——1948年5月20日)

1946年5月,“迁都令”发布,国民政府宣布“凯旋南京”。同年制宪国民大会召开,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元旦公布、12月25日生效,正式实施宪政,国民党一党训政时期结束,迈入宪政时期。

于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第一届国大代表于1948年3月29日正式召开,是为“行宪国民大会”,4月20日由其投票选举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副总统。蒋中正、李宗仁分别当选正副总统。

蒋中正、李宗仁于5月20日于南京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副总统,国民政府主席一职被中华民国总统取代,国民政府的机关主体则转型成为总统、副总统的幕僚机关——总统府。自此训政时期结束,宪政时期开始。国民政府一词从此走入历史。

还都南京的国民政府性质同重庆国民政府完全相同。只不过正值训政末期,其所进行的工作多为走向宪政时期做准备。

以上就是各个时期国民政府的性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委员会制、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始终贯穿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蒋中正从掌握军权到攫取党国军大权的历史。这种威权体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政权的稳定、各方面的发展;消极的一面,则是自由、民主、人权缺乏,官员是主人,百姓是仆人。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现代政治体制,但并没有采用现代政治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