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

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

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
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

82

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 建筑创作

该方案是对包括以天安门、故宫为中心长8Km的历史中轴线在内的南北长35Km南北向的北京中轴线所作的城市规划方案。共有7家设计公司参加了此国际设计竞赛,北京市将根据这7家的方案,归纳成一个实施方案,作为面向2008年的奥运会及北京市的长远规划方案。

日建的规划方案,并不仅仅是设计“北京固有的形象”,作视觉上的都市景观评价;而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城市形象: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不断变化而富有生机、多样而有活力、舒适而充满文化气息。在日建的方案中,北京的经济价值并不仅仅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北京城的功能也并不仅仅是以汽车优先,而是提出了一个优先考虑历史场所及空间在文化、时间上的价值,以人为本的全新的城市保护主题。在尊重东方文化和空间特征的同时,为了使具有历史传统的北京城能与新世纪相交接,在规划方案中通过引进新的水系系统、地下基础设施等高科技的环境技术与LRT等公共交通,实现步行者优先的交通计划。中轴线的主题有如下4个概念。

交通的时间轴:将横切中轴线的东西向城市道路干线改为地下交通,以排除去往区域内的经过交通;在中轴线的周围设置迷你型环状道路,形成以步行者为中心的空间;对环状道路内的经过交通或是停车收取费用,以减少中轴线周围的交通量;中轴线的南北交通由地下街、公交大巴及LRT等交通工具提供有效的交通服务,以保护历史街区。

环境的时间轴:大气污染、水源不足及能源问题是北京市所面临的严重城市发展问题。水系规划、环保型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是将来的中轴线的新主题。通过南水北调及海水淡化项目,从玉渊潭和南苑生态湖向北京供水,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使北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历史发展的时间轴:旧城墙内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南北方向建设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中轴线以2008年的奥运会为目标,建成IT产业及国际商务区,南中轴线以南苑生态湖为

北京中轴线城市规划

THE URBAN PLANNING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中心,建设未来型的生态循环城及距离在30分钟以内的都市型空港。

以人为本的时间轴:方案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重视人们生活中其他时间的活动(余暇时间的流动),如居住在市中心的重要性、社区的复兴、市中心多种功能混合的魅力、由具有个性与魅力的小村庄组成的集合体式的大街,人们在形形色色的路上的活动的重要性、历史性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等,为了重新焕发市中心的魅力,扩大与发展周围的街区。

对于从北二环、钟楼周边、前门周边、天桥到永定门等处,特别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区域,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划。对于历史遗产,如各个重要的城门和城墙,作了附加交通枢纽站、地下停车场、地下街及历史博物馆等现代化城市功能的保护规划。 在北京固有的时间概念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北京的历史文脉。同时,对于将来的空间,丰富已有的时间概念,这样既具有活力,又强化了特色。日建的方案,将使北京成为一座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气息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The urban planning scheme is made to cover the area along the8km section of the 35km Beijing central axis with Tiananmen Gateand the Imperial Palace as the center. There are 7 design firms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Beijing Municipalitywill work out an implementation scheme for preparation of the 2008Olympic Games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Nikken`s scheme not only the inherent image of Beijing isdesigned but also a new city image is created. It shows broadhistorical accumulation, full of vigour and variety, and culturalatmosphere. Considerations have been made on the values of historicalplaces and spaces. The theme of urban conservation is taken withman as the dominating factor. To integrate historical customs withthe new century new water system,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s,

NIKKEN SEKKEI 日建设计

登坂诚 文/图

83建筑创作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

84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建筑创作

85建筑创作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

86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建筑创作

87建筑创作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

high-tech environmental and LRT technigues are introduced. There are 4 conceptional ideas on the central axis:

Transportation: Change east-west trunk roads crossing the axisinto underground to avoid interchanges, plan mini-type circularroads around the axis to form pedestrian spaces, charge transitvehicles and parking in the circular road areas to reduce traffic load,the north-south transportation to be undertaken by underground streets,buses and LRT.

Environment: Atmosphere pollution, shortage of water andenergy resources are the three issues facing Beijingdevelopment. Water system planning, development ofenvironment-sense energy and new energy will be the maintheme of the new axis line.

Through the water divertion project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and desalination of sea water will be supplied to Beijing fromYuyuantan and Nanyuan Lakes to improve Beijing ecologicalenvironment and make Beijing a sustainable ci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workwithin the old city walls and north-south development tosuit future metropolis. The north section of the axisline will have the staging of 2008 Olympic Games as thegoal and be built into an area of IT industry and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south section will have theNanyuan Lake as the center and be built into an ecological city andmetropolitan port within 30-minute distance.

Taking man as the dominating factor: the scheme is made withman as the dominating factor. Importance has been paid to leisureactivities, vitalization of communities, multi-functions of city centersand collective streets consisting of small villages.

Detail planning has been made for the important areas along theaxis, such as north second ring road, clock tower area, Qianmen,Tianqiao and Yongdingmen areas. At historical relic areas likeimportant city gates and walls transportation terminals, undergroundparking and streets and historical museums have been designed. On the existing basis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context will be protected and developed. Nikken schemewill help to make Beijing a modern world metropolis ful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88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建筑创作

89建筑创作06.03 architectural creation

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商圈的概念 什么是商圈?商圈是指以店铺座落点为核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而形成的一个方圆范围,是店铺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它由核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构成。核心商业圈是离商店最近,顾客密度最高的地方,约占商店顾客的50 %—70 %,核心商业圈的外围,则顾客较分散,市场占有率相对减 少。一般讲,商圈有四种形态: 一、商圈的定义 商业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商业企业的经营能力所决定的,而商圈是商业物业吸引顾客的空间范围,也就是消费者到商业场所进行消费活动的时间距离或者空间距离。确定商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商圈需要从体量、目的、位置等方面定义。商圈是一个群体,它的层次是多元化的。第二,消费群体。一个商圈若没有消费力,消费组合只是盲目地打造,也不能称为成功的商圈。第三,位置。商圈的关键要素在于便利性和消费环境,所以位置非常重要。第四,目的。打造商圈肯定有一个目的,开发商的目的是如何体现商业价值。第五,城市规划。通过商业的改造形成消费环境,聚集人气,这也是打造商圈的重要目的。 二、商圈的要素 商圈必需的要素,包括消费人群、有效经营者、有效的商业管理、合理的发展前景和政府支持,此外还有商圈的形象、功能、建筑形态以及建筑成本等。 第一,消费人群。第二,有效经营者。这两者需要有机结合。第三,有效的商业管理。第四,商业发展前景。打造商圈需要多方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入驻,商圈未来的形象、概念都是打造商圈的主要手段。第五,商业形象。商圈必须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特色。环境、包装、对外宣传都是商圈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第六,商圈功能。商圈按功能分为传统商圈和主题、概念商圈。赛特商圈、王府井商圈等属于传统商圈,而像电子城等属于主题商圈。 北京市老商圈分析 王府井商圈:王府井商圈主要是由一条步行街带动的,而且客流量不小,外地人不少”,定位具有传统色彩,北京市商业规划中,王府井商业将由一条街转为一个区域的繁荣。

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

北京规划展览馆 参观报告 根据建筑学学习计划和要求,2011年10 月26号上午,老师组织了参观学习北京规划展览馆的活动,感受发展中的北京,同时初次感受下建筑与城市规划。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展示内容包括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奥运场馆规划,以及未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等方面的规划蓝图。 一进一楼大厅,一件“北京湾”铜雕呈现在眼前,作品以1:60000的比例真实再现了北京小 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的地理环境特征。上面清晰 地展现了浓缩的北京。 第二层为北京市区县规划、临时展区等,在二三层间悬 挂在墙上的是《北京旧城》青铜浮雕,立体反映1949 年的北京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共表现房屋11.8万 间,树木6万棵, 大量胡同和河湖 水面,活脱脱的展 现了旧北京的风 貌。 第三层为北 京古城变迁区,模 型展区。有一个巨 大的北京城市规 划模型,据介绍,这是200多人工作六个月,暗战1比750的比例尺,将北京每一栋房屋都搬上来的模型,展现了未来北京的现代化风采,也表现了历史名城的古老风韵。 第四层为北京城市总规划展区,低碳生态城市展区、和多媒体影厅等。 有一个低碳房屋的展品,该厅内墙采用的原生态稚内层硅藻页岩壁材,具有深呼吸、高吸放湿、隔热保温等特殊功能。炎炎夏日,如果将空调温度设定为28摄氏度,由于该墙面的放湿作用,室内可以达到26摄氏度的制冷效果。这样一来,可以适当降低能源消耗,进而减少碳排放。 墙上的一扇新型双开窗也是亮点之一。笔者体验了一下,通过旋转开关把手,可选择平开和下悬两种方式。所谓平开就是整扇窗户向内打开,下悬则是指窗扇下端固定、上端向内侧倾斜留出约10厘米的缝隙。平时,当室内需要快速通风的时候,只要选择平开,呼呼的风就能够穿堂而过。而夏天室内一直开着空调时,人们会为开窗太热、不开窗又太闷而烦恼,无奈之下往往大开着冷气也大开着窗,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现在,只需要转动把手开一点点窗,新鲜空气就能从缝隙中缓缓流入,而室内的冷气下沉也不会从上面跑掉,这样不仅提高了室内舒适度,也在无形中节约了能源。除此之外,低碳保温墙面、地热供暖系统、节能马桶等都一一展现了现代北京提倡的低碳居住方式。在“低碳生态城市”

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城中轴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概括说明的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京中轴线的概况及特征。 (一)引入: 课文导读的引入就很精彩,可借鉴采用。 (二)指名朗读课文 1.扫除文字障碍 处理(chǔ)什刹海(chà)俯瞰(kàn)池沼(zhǎo) 对称(chèn )承袭(xí)峋峙(xún zhì)序幕(xù)俯瞰(kàn )累积(lěi )部署(shǔ)贯通(guàn) 抑扬顿挫(yìcu?)气魄(p?) 2.理解词语 部署气魄峋峙承袭俯瞰气魄 3.介绍作者: 梁思成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思考并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 第一段:介绍北京凸字形平面是逐步发展而来及对它的评价。 第二段: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规模、价值、建筑布局,突出北京城的中轴线雄伟气魄的特征。 第三段: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及北京城四周的建筑特色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要说明的事物是什么?(北京中轴线) 2. 作者抓住了北京中轴线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的?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3.中轴线伟大在何处呢?朗读课文第二段回答。 启发他们思考体悟中轴线蕴含的人文内涵:

(1)、看课文,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度都一样吗?高度相同和不同各给人什么感觉? 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中轴线的设计重点突出、起伏有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以中轴线是伟大的。 (2)、看课文,注意“据为己有”这个词,是谁把谁的什么东西据为己有? 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中轴线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伟大力量,所以说中轴线是伟大的。 (五)再读课文,体会北京中轴线的特征。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学会从这些方面把握说明文。 2、感悟北京中轴线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引入: 复习提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授: 一、齐读课文第二段: 1、根据作者介绍的中轴线的建筑布局,请同学们画一张平面示意图。 阅读说明文,目的不是掌握说明文用了什么方法,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等说明文文体知识,而是让学生读懂说明文,了解说明文中介绍的知识和信息,体悟文中渗透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画出来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也就理解了。 2、让学生拿出来展示并做的讲解,作者介绍了中轴线上的哪些建筑?有何特点?(见课文研究第二部分) 3、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是怎样加以说明的? 重点介绍的是中华门、天安门,突出创造性的设计和雄伟的气魄,有描写有议论,并且表达了赞美之情。对其他建筑略写或一笔带过。 4、北京中轴线上有很多建筑,作者是怎样把它们说清楚的? (由南到北的顺序) 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明确:这种顺序属于空间顺序,它常用于说明建筑物,空间顺序还包括由东到西,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等等。 5、“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这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主管总工:王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 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城段街景界面,加强绿化,建筑秩序化,并且整合设计公共开敞空间使其系统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

品读大地 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化 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 文/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在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很早的时候,“中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投射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上。而城市中心形似脊梁、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更是这种思想影响下最直观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 “城市精髓”的中轴魅力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说:“中轴线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形成于元大都时代。1267年开始建造,一百年后南北延伸成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构图的中心,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其两侧的重要建筑同样是以这条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的。” 自古以来,北京城址虽有变迁异动,但基本格局始终由一个重要的原素——城市中轴线所控制,这是中国城市尤其是都城的突出特征。正如史籍对北京地形城势的宏观描述:冀都是正天地之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形胜甲于天下。正是源于府瞰国土疆域而形成的都城营建思维,“都为国中,中为城脉”延续千年。北京在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建设中博采众长,让这条世界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的中轴线以历史向人类现代文明和未来不断延伸,让她成为承载历史、文化、生态、都市生活品质的现代轴线。 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新世纪之初,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奥运会址毫无争议地选择了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格式定稿) 精品

北京市规划调研报告城市规划调研报告(格式定稿) (二)学生毕业设计调研报告书课题名称沅江市泗湖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姓名莫悠学号1101101-27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教师曾志伟(职称)设计题目沅江市泗湖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 一、概况1.1基本概况湖山镇位于沅江市北部,共双茶垸内,地处美丽富绕的洞庭湖畔.2019年通过镇域规划调整由原来的泗湖山镇、华田乡、洞庭红乡、光复乡组成新的泗湖山镇. 镇域总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57万人,辖一个社区居委会,37个行政村,4个商品鱼养殖基地,拥有规模工业7家,劳务输出达0.8万人.泗湖山镇北边有赤磊河道与南大,黄茅洲镇相望,南边有蒿竹河与东南湖芦苇场相望,东北与共华镇毗邻、西边隔河与净下洲相望. SWOT分析2.1优势分析2.1.1区位优势泗湖山镇位于沅江市北部,共双茶垸内,地处美丽富绕的洞庭湖畔.泗湖山镇北边有赤磊洪道与南大,黄茅洲镇相望,南边有蒿竹河与东南湖芦苇场相望,东北与共华镇毗邻、西边隔河与净下洲相望. 纵观经济发展格局、益阳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沅江市在长沙至常德沿线处在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泗湖山镇是沅江市北部的交通枢纽,是泗湖山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 2.1.2资源优势土地资源:镇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泗湖山镇水资源丰富.植物资源:泗湖山镇物产丰富,农作物盛产稻谷、花生、、黄豆、玉米等;2.1.3生态优势泗湖山镇境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势,地势平坦,海拔在27-31米之间,系冲积平原. 境内地貌由平地、水面、沟渠和道路形成.地处洞庭湖畔,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景观. 泗湖山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土肥水便,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1.4产业优势泗湖山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土肥水便,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麦、、高粱、蚕豆、黄豆、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苎麻、棉花、油菜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 授课人:武海燕授课时间:2011-11-18 教学目标:1.介绍作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概况。 2.指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学会从这些方面把握说明文。 3.感悟北京城中轴线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见课下注解)梁思成,我国的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戊戌变法中梁启超的长子。(1901-1972)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三)问题探究: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第一段有何作用? 3.阅读第二段,找出作者抓住了北京城中轴线的什么特点进行说明的? 4在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那些建筑物,请同学们找出位置变化的词语,并画出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 5.中轴线上这么多的建筑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清楚的。

6.中轴线上的建筑物高度都一样吗?高度相同和不同给人什么感觉? 7.第二段结尾“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将“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一句改成“在世界上是第一的”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来的句子强调了“这样建筑总布局的气魄,这样处理空间的规模”在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改后的句子只是说它是第一,那应该还存在第二、第三等,没有很好地强调出北京城中轴线的唯一性,所以不好。 8.时代在发展,北京也在发展,北京中轴线有没有发展?请同学们根据你搜集的材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四)总结 小结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直线,但它因为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形迹,甚至随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动的乐感。它的伟大不仅在中轴线及沿线的建筑上,更体现在它独有的设计理念和因之形成的城市布局和规模。所以作者盛赞道: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 包书月张宝秀② 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 一、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忽必烈当时对金中都东北郊外金朝皇帝的离宫大宁宫非常欣赏,下令加以修缮,将自己的驻跸之地设在这个叫琼华岛的地方。1267年,在此地建城,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相当于今鼓楼处),设中心台,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于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始。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m。中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结束点,与南端的起点——丽正门遥相呼应,大内主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配殿和其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侧,从而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图1)。 ①本文是北京学研究基地课题“《北京流影丛书》之北京城中轴线”(BJXJD-KT2011-ZD03)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包书月,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张宝秀,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③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建筑学报.2003(5):24。 ④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1。 ⑤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2009(1):35。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问题

观察中国古建筑遗址,从城市遗址发掘后的考证可以发现,无论是建筑单体、建筑群体,还是城市,都有一条中轴线。北京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传统礼制规划建造的城市,其主要特点便是城市的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已经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好事。 传统的城市中轴线有悠久的历史 奴隶社会的城市轴线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各部落都在忙于封国建侯,作邑作邦,广为营都建邑,筑城的主要目的是“卫君”。建城思想的代表作是“周王城”。 据《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即城市是方形,每边九里,四边城堵上各设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与九条横街(或三条三块板的路)。街道的宽度是车轨的九倍。城市前为朝廷,后为商市,朝市均为百步之宽,城之左方有祖庙,右方为社稷坛,这种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为历代王朝的都城建设所依循,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奴隶社会第一次建城高潮出现在西周初期,国君起居、上朝的宫城往往都有明确的中轴线。 西周前的二里头夏都(河南洛阳)(公元前12世纪),早期商朝都城(河南偃师尸乡沟)都表现出明显的轴线。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最初建都长安附近的泮、镐,但因偏于西部,不利于对东方的统治,选择在伊水、洛水之滨另建新都王城(今洛阳市区)(图1)。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奴隶制度基础开始动摇,战国时期烽火连年,周王朝开始衰微。到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又出现了第二次建城高潮。进入封建社会建城的指导思想由“筑城以卫君”发展为“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与廓开始有了分工,出现了手工作坊、平民聚居区。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问题王 东 图1 西都东都洛邑、北魏洛都城市规划 图2 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平面图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39081121 陈竹l949~l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l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央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首都地位的确定自然就面临新中国首都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首都规划明确方向。故制定了以下规划思路: 第一.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 业城市。。当时北京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60多万城市人口有30万人失业(占就业年龄人口的40%左右),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生计.就无法巩固政权。因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从接管政权的第一天起首先抓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作.认为城市要摆脱贫困必须从实现工业化开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第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首都规模不可能太小,规划应该留有余地.定为500万人。 第三.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标准不宜过低.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道路过窄造成交通阻塞、绿化过少使得环境恶劣等教训.要为后代子孙留有余地。至于勤俭建国方针是要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在近期建设中采取由内向外紧凑而有重点发展的措施加以落实。 第四.要保留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与优点.但必须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部分.以适合社会主义城市的需要对古建筑采取一概保留.甚至使古建筑束缚我们发展的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虽然由于各方面意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大体经历了四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北京市聘请的前苏联专家工作组到京后开始的。为此,北京市政府撤消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即都市规划委员会),经过l955~l957年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初步方案。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作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和定量分析,在l953年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方案的基本思路与l953年大体一致,只是根据当时国家面临”大跃进”前夕的背景建设现代化大工业基地的决心更大,改造旧城的心情更急,对各项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市区城市规模扩大到600万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要求把北京建设成全国和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也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城市: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还要做到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经济建设要适合首都特点.重工业基本不再发展。据此.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于1982年上报国务院。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个总体规划.并作了重要批复。这个总体规划可以说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全盘继承了前17年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一切好的经验.在这个总体规划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首都建设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机制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矛盾,产生许多新问题。1993年IO 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中广信: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2008-3-3 17:14:39 来源:中广信 商圈的概念 什么是商圈?商圈是指以店铺座落点为核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而形成的一个方圆范围,是店铺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它由核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构成。核心商业圈是离商店最近,顾客密度最高的地方,约占商店顾客的50%-70%,核心商业圈的外围,则顾客较分散,市场占有率相对减少。一般讲,商圈有四种形态: 一、商圈的定义 商业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商业企业的经营能力所决定的,而商圈是商业物业吸引顾客的空间范围,也就是消费者到商业场所进行消费活动的时间距离或者空间距离。确定商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商圈需要从体量、目的、位置等方面定义。商圈是一个群体,它的层次是多元化的。第二,消费群体。一个商圈若没有消费力,消费组合只是盲目地打造,也不能称为成功的商圈。第三,位置。商圈的关键要素在于便利性和消费环境,所以位置非常重要。第四,目的。打造商圈肯定有一个目的,开发商的目的是如何体现商业价值。第五,城市规划。通过商业的改造形成消费环境,聚集人气,这也是打造商圈的重要目的。 二、商圈的要素

商圈必需的要素,包括消费人群、有效经营者、有效的商业管理、合理的发展前景和政府支持,此外还有商圈的形象、功能、建筑形态以及建筑成本等。 第一,消费人群。第二,有效经营者。这两者需要有机结合。第三,有效的商业管理。第四,商业发展前景。打造商圈需要多方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入驻,商圈未来的形象、概念都是打造商圈的主要手段。第五,商业形象。商圈必须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特色。环境、包装、对外宣传都是商圈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第六,商圈功能。商圈按功能分为传统商圈和主题、概念商圈。赛特商圈、王府井商圈等属于传统商圈,而像电子城等属于主题商圈。 北京市老商圈分析 王府井商圈:王府井商圈主要是由一条步行街带动的,而且“客流量不小,外地人不少”,定位具有传统色彩,北京市商业规划中,王府井商业将由一条街转为一个区域的繁荣。 西单商圈:气旺盛,商铺租金增长迅速;以“时尚、品位、休闲”为主题的青春型商圈;? 西单商圈的消费者主要是35岁以下的北京居民,西单商业区是北京市居民众所周知的购物消费场所,人流量大。 燕莎商圈:主要经营国内外高档名牌商品和时尚精品;受CBD和泛CBD商业冲击明显,商业经营效益下降。燕莎商圈是北京最为知名的国际化社区之一,是北京外籍人士主要居住地之一。燕莎商圈是北京较早形成的涉外商圈之一。由于该区域以燕莎商场为核心,东临使馆区,周边聚集了许多北京最早的涉外酒店,燕莎商圈西临东三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