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摘要]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效果显著,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施用有效成分90g-112.5g/ hm2,即制剂量600-750g/hm2,兑水750升于小麦锈病发病初期间隔七天分两次常规喷雾防效达73.56-77.04%,其中供试药剂高剂量防效明显高于同等剂量的对照药剂,同时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 氟环唑;悬浮剂;小麦;锈病

冠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达90万亩,小麦锈病又是小麦生育期间的重要病害之一,有效控制小麦锈病,对小麦的产量品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灌溉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田间湿度更加适宜小麦锈病的发生和蔓延。据调查:我县小麦锈病的田块发病率达65%,三级以下病害发生率达35%,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达5.5%。为验证15%氟环唑悬浮剂对小麦锈病的田间防效及适宜用量,特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为小麦(wheat),品种为:济麦22。防治对象为小麦锈病,主要是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esm.f.sp.)。

2.供试药剂及来源

15%氟环唑悬浮剂由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是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的125g/升氟环唑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

pd20070365(市售)。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 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 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 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 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 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 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 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 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 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

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 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 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 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 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 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以下的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 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 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 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 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 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 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 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 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 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

完整版本分离定律常见题型包括答案.doc

因。 孟德尔分离定律中常见题型归纳 一、有关显性与隐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Ⅰ :根据子 不同性状亲代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显性性状 代性状判断 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 Ⅱ : 根据子代性 一对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 1→ 状分离比判断分离比为 3 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显性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Ⅰ : 自交的方式。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 ;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 , 则可能为纯合子。此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 但只适合于植物 , 不适合于动物。 Ⅱ:测交的方式。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 , 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 则一定为杂合子 :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 , 则可能为纯合子。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 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 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例 1.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 紫花 +101 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 紫花 +102 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例 2. 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1) - ( 3)的遗传问题( ) ... ( 1)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体(2)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叶和狭披针型叶的显隐性关系 ( 3)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 A.自交、杂交、自交B.自交、测交、测交 C.杂交、测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 二、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推断方法 1.正推型: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②隐性突破法: 若子代出现隐性性状, 则基因型一定为aa, 其中一个来自父本, 另一个来自母本。 ③后代分离比推断法: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 1, 则亲本基因型为Aa 和 Aa, 即:Aa × Aa→3A∶ 1aa。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 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 Aa× aa→ 1Aa∶ 1aa。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 则亲本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即:AA× Aa 或 AA× AA或 AA× aa。 例3.番茄的红果( A)对黄果( a)为显性,两株红果番茄进行杂交,F1中全部都是红果。这两株 红果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 AA× Aa B .AA× AA C . Aa× AA D . Aa× Aa 例 4.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 a 控制 , 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 3 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亲本表现型 F1 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黄果红果 1 红果×黄果49 2 504 2 红果×黄果997 0 3 黄果×黄果1511 508 A. 番茄的果色中 , 黄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 1 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 aa ) C. 实验 2 的后代黄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 实验 3 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 或 AA 三、关于自交与自由交配计算问题 1、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对于植物,自花传粉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自交方式; 对于动物(雌雄异体)自交更强调与交配的雌雄个体基因型相同。如基因型为2/3AA 、1/3Aa 植物 群体中自交是指:2/3AA 自交、 1/3Aa 自交,其后代基因型及概率为3/4AA、 1/6Aa 、 1/12aa ,后代 表现型及概率为11/12A 、 1/12aa 。 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即交配。仍以基因型为2/3AA、1/3Aa 的动物群体为例, 进行随机交配的情况如下:♀2/3AA×♂ 2/3AA、♀ 2/3AA ×♂ 1/3Aa 、♀ 1/3Aa ×♂ 2/3AA 、♀ 1/3Aa ×♂ 1/3Aa 。其后代基因型为25/36AA、 10/36Aa 、 1/36aa ,表现型为 35/36A 、 1/36aa 。 2、杂合子 Aa 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Ⅰ . 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第n 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n 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亲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比例 F 所占比例 Aa× Aa Ⅱ . 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Aa× aa AA× AA或 AA× Aa 或 AA × aa aa× aa 2、逆推型:由子代推亲代的基因型 判断搭架子:显性大写在前, 隐看后代表现型填空 显隐性性小写在后 , 不确定就空着有无隐性性状 ①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 A 来表示,隐性由图中曲线得到启示: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即aa,根据子一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主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但病害一直是限制着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已经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重。小麦锈病为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严重损失。如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kg,随后十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近几十年内锈病虽没有大面积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 小麦条锈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在我国,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省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较轻。流行年份产量降低20 %~30 %,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叶片受害,初期表面出现褪绿斑,随后产生长椭圆形黄色夏孢子堆,较小,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 病原 病原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 ℃~15 ℃;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 ℃~3 ℃,最高温度20 ℃~26 ℃,最适宜温度7 ℃~10 ℃;侵入适宜温度9 ℃~12 ℃。病菌致病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1号。 3 发病规律 条锈菌不耐高温,越夏是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据测定,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 ℃~23 ℃,条锈菌便不能安全越夏。条锈菌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寄主上越夏。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

小麦锈病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 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 中文别名:黄疸病 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 为害作物:小麦 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 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 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 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锈病发生为害分秋苗和春季两个时期。秋季发病: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以东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东、陇南一带10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原地区10月下旬以后可以见到病叶,淮北、豫南一带在11月以后可以见到病叶。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为害到小麦收获前。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均温不低于一6℃,或有积雪不低于一lO℃的地方,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 小麦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

生物育种知识总结及典型例题

生物育种知识归类 一、育种知识详解 根据高中阶段所学习遗传变异的内容,可归纳以下育种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植物激素育种等。 1、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 (3)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4)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 例题:已知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易染锈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要求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操作方法:①让纯种的高秆抗锈病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得F1 ;②让F1自交得F2 ; ③选F2中矮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F3;④留F3中未出现性状分离的矮秆抗病个体,对于F3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再重复③④步骤 2、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脂、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所处理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组织、器官或生物。) (3)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4)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 (4)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 3、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 (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茎秆粗大,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糖类、蛋白质营养含量高。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a.三倍体西瓜种子种下去后,为什么要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 西瓜三倍体植株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未形成正常生殖细胞,因而不能形成种子。但在三倍体植株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色氨酸转变为吲哚乙酸的酶体系分泌到西瓜三倍体植株的子房中去,引起子房合成大量的生长素;其次,二倍体西瓜花粉本身的少量生长素,在授粉后也可扩散到子房中去,这两种来源的生长素均能使子房发育成果实(三倍体无籽西瓜)。 b.如果用二倍体西瓜作母本、四倍体西瓜作父本,即进行反交,则会使珠被发育形成的种皮厚硬,从而影响无子西瓜的品质。 4、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试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507521.html, 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试验 作者:冯建峰朱晓群孙会锋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7期 摘要通过对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与4种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进行田间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900 mL/hm2对杂交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在67.95%,是目前防治稻曲病比较好的农药。 关键词 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水稻稻曲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111-01 稻曲病又名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及青粉病,还称其为“丰收病”,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近几年浙江省稻曲病每年都发生较重,特别是杂交稻的甬优系列,发病尤为严重,严重田块穗发病率达80%~90%,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1-2]。杀菌剂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是由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为了探索此 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受公司委托,2015年在水稻杂交稻甬尤12进行田间稻曲病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浙江省海盐县武原街道华星农场一农户承包田,试验土壤的土种为青紫泥,土壤肥力中等,速效钾89 mg/kg,有效磷18.1 mg/kg,全氮1.5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32 g/kg 左右,pH值为6.5。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苏麦188),中耕机旋耕2次,平田1次,6月11日进行机插秧。供试药剂: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45%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美国益农陶氏益农公司生产);18%噻呋·嘧甘素悬浮剂(浙江桐庐汇丰生 物科技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试验作物为杂交稻,品种为甬尤12;防治对象为稻曲病。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18%噻呋酰胺·嘧苷素悬浮剂600 mL/hm2(A);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B);4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600 mL/hm2(C);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600 mL/hm2(D);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E);40%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 【标准文件】 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病虫害防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 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 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 /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

小麦病害节节试题

第二部分小麦病害试题 一、请译出下列英文的中文名称 1. Wheat Stripe Rust 2. Wheat Leaf Rust 3. Wheat Stem Rust 4. Wheat yellow dwarf 5. Wheat head blight 6. Wheat Powdery Mildew 7. Wheat Sharp Eyespot 8. Wheat Take-all 9. Wheat Common Rot 10. Wheat Scab 11.Wheat rosette stunt 二、请写出下列学名的中文名称和引起病害的名称 1.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2. Puccinia recondita f.sp. tritici 3. Gibberella zeae 4.Pucci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5. 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6. Rizoctonia cerealis 7.Gaeumannomyces gramims 8. Ustilago nuda 9. Bipolaris sorokiniana 10. Tilletia caries 11. BYDV 12. Tilletia foetida 13. NCMV 三、请写出下列病原的拉丁文名称 1. 光腥黑粉菌 2.网腥黑粉菌 3.散黑粉菌 4.禾顶囊壳菌 5. 禾谷丝核菌 6. 禾本科布氏白粉菌 7. 条形柄锈菌 8. 小麦隐匿柄锈菌 9.禾柄锈菌 10.玉蜀黍赤霉菌 11.大麦黄矮病毒 12.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四、请将下列病害名称译成英文 1. 小麦秆锈病 2.小麦赤霉病 3.小麦白粉病 4.小麦黄矮病 5.小麦丛矮病 6. 小麦根腐病 7.小麦全蚀病 8.小麦纹枯病 9.小麦条锈病 10.小麦叶锈病 五、填空题 1.小麦丛矮病的传病媒介昆虫最主要的有,而小麦黄矮病的传病媒介昆虫 是。 2.引起小麦黄矮病的病原是一种_______,在田间由________传毒,不能经种子和______传。 3.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病原菌形态有、、和;其远距 离传播是。 4.引起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菌和菌。 5.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传病害,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和部,病菌主要以 在上越冬。该病害存在明显的现象,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和,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的作用。 6.小麦的病和病是幼芽鞘侵染的系统性病害,而小麦的病是花器子房 壁侵染的系统性病害。 7.麦类黑穗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来自带菌的,和。麦类黑穗病 均为只有侵染而没有侵染的病害。 8.小麦的3种黑穗病包括、和。其中和危害子房,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杆锈三种。 1、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 2、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 3、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 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茎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一、小麦锈病症状 1.叶锈 症状表现: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绿色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夏孢

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发病规律: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 2.条锈 症状表现: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染病后,初呈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危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使病害易于发生;染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秆锈 症状表现: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发病为主,有时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

2020年江西省吉安市五校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相关实验表述正确的是 A.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 B.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密度梯度离心和假说一演绎的研究方法 C.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彩球进行模拟 D.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会改变2.图1表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其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丙细胞中的M、N代表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2中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图1 中的AB 段、CD 段、EF 段 B.若图2 丙细胞中N为Y染色体,则M为X染色体 C.图1 中CD 段细胞名称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D.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主要体现在图2 中的乙细胞和丙细胞中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多位科学家长期研究得到的结论,下列有关这一探究历程的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种物质的遗传效应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实现了细菌的转化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关系4.某被子植物的性别受一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共有三种,分别是a D、a+、a d。a D是决定雄性的显性基因;a+决定雌雄同株,只对a d为显性;a d是决定雌性的隐性基因。对该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雄株有三种可能的基因型 B.雌雄同株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纯合

氟环唑

氟环唑 氟环唑,制剂SC、SE。作用机理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适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甜菜、油菜、豆科作物、蔬菜、葡萄和苹果等。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防治对象防治由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纲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如可有效的防治苹果上的主要病害如苹果黑星病和苹果白粉病,对以下病原菌如白粉病菌、链核盘菌、尾孢霉属、茎点霉属、壳针孢属、埋核盘菌属、柄锈菌属、驼孢锈菌属和核盘茵属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方法氟喹唑具有保护、治疗及内吸活性。主要用于茎叶喷雾,使用剂量为125~375g(a.i.)/hm2(蔬菜),125~190g(a.i.)/hm2(禾谷类等大田作物),4~8g(a.i.)/hm2(果树)。 苯醚甲环唑: 制剂DS、EC、FS、SC、WG如3%悬浮种衣剂、10%水分散颗粒剂。 分析方法OLC或HPLC。 作用机理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杀菌谱广,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应用 适宣作物与安全性番茄、甜菜、香蕉、禾谷类作物、水稻、大豆、园艺作物及各种蔬莱等.对小麦、大麦进行茎叶(小麦株高24~42cm)处理时,有时叶片会出现变色现象,但不会影响产量。 防治对象对子囊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抱属、尾孢霉属、刺盘抱属、球座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菌,白粉菌科,锈菌目和某些种传病原茵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活性,同时对甜菜褐斑病,小麦颖枯病、叶枯病、锈病和由几种致病菌引起的霉病,苹果黑星病、白粉病,葡萄白粉·病,马铃薯早疫病,花生叶斑病、网斑病等均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 应用技术(1)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因为钢制剂能降低它的杀菌能力,如果确实需要与铜制剂棍用,则要加大苯醚甲环唑10%以上的甩药量。苯醚甲环唑虽有内吸性,可以通过输导组织传送到植物全身,但为r确保防治效果,在喷雾时用水量一定要充足,要求果树全株均匀喷药。(2)西瓜、草莓、辣椒喷液量为每亩人工50L。果树可根据果树大小确定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 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 3、3-5月份雨量较多; 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等级性)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等 级性)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孟德尔、萨顿、摩尔根实验方法对应正确的是..A. 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类比推 理 B. 假说演绎、假说演绎、类比推理 C.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D. 假说演绎、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2.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A. Y与Y B. A与b C. F与f D. F与g 3.下列关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 产生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常相同 D. 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 4.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 是DD的概率是 A. 1/4 B. 1/2 C. 0 D. 1 5.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 杂交 B. 观察 C. 测交 D. 自交 6.纯种甜玉米与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的子粒,而非甜玉米果 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子粒,这说明 A. “甜”是显性 B. “非甜”是显性 C. 子粒混杂 D. 与传粉有关 7.两对遗传因子均杂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得到的后代是 A.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1:1 B.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3:1 C.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 D.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8.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9.人类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卵细胞中常染色体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A. 44,XX B. 44,XY C. 22,X D. 22,Y 1 10.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①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②先针对一对 相对性状,后对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③运用统计学方法④实验工具较先进,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能适用于下列哪些生物 ①噬菌体②乳酸菌③酵母菌④蓝藻⑤蘑菇 A.①② B.③⑤ C.②③ D.①③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4页文档资料

1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冠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达90万亩,小麦锈病又是小麦生育期间的重要病害之一,有效控制小麦锈病,对小麦的产量品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灌溉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田间湿度更加适宜小麦锈病的发生和蔓延。据调查:我县小麦锈病的田块发病率达65%,三级以下病害发生率达35%,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达5.5%。为验证15%氟环唑悬浮剂对小麦锈病的田间防效及适宜用量,特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为小麦(Wheat),品种为:济麦22。防治对象为小麦锈病,主要是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esm.f.sp.)。 2.供试药剂及来源 15%氟环唑悬浮剂由青岛中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是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的125g/升氟环唑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070365(市售)。 3.试验田条件 试验田小麦面积1850m2,地势平坦,土质为壤土,有机质含量8.1g/kg,有效磷40.2g/kg,速效钾91.4mg/kg,减解氮69.3mg/kg,pH7.1,排灌条件良好。小麦于2010年10月5号机播,每亩播种量7kg。试验当日天气晴,日平均气温18.7℃,最高26.7℃,最低10.0℃,相对湿度37%,无恶劣天气发生适宜试验进行。试验田前茬作物为玉米,常年“小麦—玉

米”轮作,锈病发生较为严重。 4.试验设计 15%氟环唑悬浮剂每hm2有效成分90g、101.25g、112.5g,对照药剂125g/升氟环唑悬浮剂(巴斯夫)101.25g/hm2和空白对照5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0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2,小区边沿设有保护行。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施肥、耕种、行距等)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业栽培实践(GAP)相一致。不同处理小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 5.试验方法 采用HD-400型喷雾器,工作压力45psi,进口圆锥雾喷头,流速 615 mL/min,药液残留≤0.02L,常规茎叶喷雾处理。于2011年4月28日病害发生初期开始每隔七天喷施一次,连喷三次。先喷清水,然后是供试药剂,依次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喷药要求各小区均匀施药,不重喷,不漏喷。 6.调查方法 采取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20株小麦植株,每株调查顶部3 片叶,以每片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病叶数,计算其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用DMRT法检验其差异显著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 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 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卷.doc

高三生物模拟考试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共50 分。) 1.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 ) A . 25% B . 50%C. 75%D. 100% 2.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②黑×黑→ 2匹黑③棕×棕→ 3匹棕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3.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 因型为()高 A . DD×dd B. dd×Dd 矮 C. Dd×Dd D. dd×dd 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F2中能 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 A . l/16 B. 2/16 C. 3/16 D. 4/16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由于() A .着丝点的分裂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DNA 的复制D.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6.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印证 7.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A.25% B.50% C. 75% D. 100% 8.在下列 4 个遗传系谱中(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 传病是() A. B.C.D. 9.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B.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C.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10.“ DNA 指纹技术”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 具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