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PP融资(市政水利)操作实践与风险管理

PPP融资(市政水利)操作实践与风险管理

PPP融资(市政水利)操作实践与风险管理
PPP融资(市政水利)操作实践与风险管理

PPP融资(市政水利)操作实践与风

险管理

本报告以地方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水利建设行业项目风险点以及银行在相关项目实例中的PPP融资模式的操作过程,期望以此找出水利枢纽建设行业平台贷的信贷指导理论,为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该领域项目信贷审批提供可行性参考。

目录

一、【43号文】跟踪 (1)

(一)银行业【43号文】后续解读 (1)

※【43号文】后政信类存量项目安全性提高 (1)

※【43号文】成果验收紧抓政信类信托的尾巴 (4)

(二)视角 (8)

※PPP模式:新型城镇化的融资之路 (8)

※PPP模式深度解读 (12)

二、地方融资平台动态快讯 (15)

(一)PPP模式助力浙江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配套破冰 (15)

※PPP模式推广 (15)

※小城市培育试点 (15)

※嘉凯城样本 (16)

(二)项目PPP推介进程 (17)

※市政公用领域重点推进存量项目PPP改造 (17)

※信托公司盯上地方平台PPP项目 (17)

三、水利建设与地方融资平台分析 (20)

(一)**市水利枢纽项目案例 (20)

※风险点 (20)

※项目建设概况 (20)

※项目建设地点 (22)

※项目预期目标 (22)

※项目资金筹措 (23)

※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3)

※项目建设期及施工进度安排 (24)

※投资估算 (25)

※项目具体融资模式——PPP模式分析 (27)

※银行水利建设项目PPP融资主要业务内容 (38)

※银行水利建设项目PPP融资模式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39)

※**市水利水电项目问题和建议 (41)

(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建设最新投资动态 (42)

※国务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水利、能源、电力等领域 (42)

※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44)

一、【43号文】跟踪

(一)银行业【43号文】后续解读

※【43号文】后政信类存量项目安全性提高

在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叠加期的新常态下,矿产、煤炭类信托危机尚没过去,房地产信托也开始风声鹤唳。在琳琅满目的高收益信托理财产品中,还有一片可以安心立足的“根据地”吗? 聪明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华宇国信等政信合作类产品,但仍然心存疑问:“这个会不会是激流中的安全岛”?

所谓政信合作,即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与各级政府或其投融资平台公司合作开展的固定收益投融资业务,政信合作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项目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城市建设等领域,主要还款来源是政府项目收益、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收入、土地开发收入、政府偿债基金、政府其他收入等政府信用消费收入。

●【43号文】后的政信产品成为稀有资源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下发后,传统政信合作业务趋于消亡,随之目前这种期限适当、收益较高且有政府信用背书的政信合作产品将不复存在。对于投资者,则要适时抓住这一投资时机,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能够被列入“政府应当偿还”范围内的政信类产品。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和城镇化的推进,解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存量问题和增量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中国决策者已接受以市场为基础来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思路,反映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关于地方债务问题的论述之中。2014年8月31号,《预算法》四审通过,为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扫清了法律障碍。

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国务院43号文),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

●市场化是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必由之路

“开明渠,堵暗道”,以市场化方式治理庞乱繁杂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这是沿市场化的方向搭建中国地方政府金融体系的第一步。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目前环境下,政信合作产品是否已到了最后的、最好的投资时机?政信类产品投资价值大么?

认为,目前政信类产品投资风险不高,具有较大配置价值。

目前的模式下政信类产品是很安全的。在现有体制和制度安排下,政府信用是要高于其他机构信用。就全球来看,中国政府的财政情况还是非常健康的,在目前政治体系下,地方政府平台违约的概率极低,因此,政信类投资还是比较安全。

甚至可能认为,【43号文】将促使存量政信类项目安全性提高,因为目前存量政信类项目中,绝大多数附带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项目协议大多包含“优先以财政收入等支付到期债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预算”等条款。

政信产品存量项目风险可控

而未来政信类产品可能出现的演化也值得关注,与现有模式相类似的价值更高。

短时间内政信合作的模式似还不会有大的突破,将来的方向是把平台的政府性债务的剥离。对既有债务进行分类,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平台公司举债,实际投向公益性项目的债务,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可依靠省政府代市县级政府发行债券进行置换;

由平台公司举债,投向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准经营性项目的债务,可将债务和资产打包,由地方政府或平台公司作为主体进行PPP社会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

对于由平台公司自身运营和发展,及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而形成的债务,由平台公司自行偿还,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

比较而言,第一种模式与之前传统的有潜在政府信用背书的政信产品最为相近,而第二第三种则有待观察,是更加市场化的处置方法,对平台公司的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公私深度合作的PPP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可以预见目前的PPP模式将会深远影响社会资本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关系,同时因为基建类项目投资规模大、运营周期长、所涉利益主体众多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业务模式将为资管机构尤其是金融

机构带来巨大的业务投入空间。

政信合作产品凭借政府信用背书、较高的收益率以及中短期的投资期限,受到不少投资者追捧。2014年以来,华宇国信投资政信类项目达近百亿,在湖南、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多个省市均参与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且大多已纳入地方存量政信类项目。

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成为当地城市形象提升、投资环境改善、促进招商引资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强大引擎。“政信合作有力促进了地方政信平台的发展建设能力和运作效率,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企业的项目融资问题,同时又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透明高效的投资渠道,可实现借贷双方的互惠互赢。

政信产品的前世今生

1、政信产品与平台公司

政信产品,一般而言,是基于政府信用的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主要是指政府债或准政府债。

长期以来,除国债以外,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债,直到2014年下半年地方政府债才正式启动试点。2015年1月1日,新预算法生效前,地方政府的直接融资职能主要是由其设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简称平台公司)来承担。所以,简单理解,政信产品就是由政府及其平台公司主导或参与的金融产品。

由此看来,政信产品与平台公司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政信产品与平台公司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了解平台公司的起源、现状与未来发展,也就可以读懂政信产品的前世今生。

2、平台公司的产生发展

平台公司是中国特殊的财政和政府融资体制下的产物,实质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代理人。平台公司产生与发展的根源是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增长过程中出现“两对基本矛盾”。

矛盾一:快速增长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与相对不足的财政资金供给之间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

矛盾二:地方政府丰富的信用资源与相对狭窄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

我国融资平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起初对外融资局限于银行信贷体系内。2001年至2008年,平台公司缓慢发展。2009年至2012年,平台公司开始迅速融资,银行贷款,城投债的规模大幅增长。

2013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及平台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政策调整比较频繁,由于城投债(包括企业债、中票、短融等)、信托、资管计划等融资方式的发展,平台公司对外融资规模整体呈现增长势头。

3、政信产品的风险控制

整体而言,政信产品风险等级低,投资价值高,被金融投资机构视为优质资源,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本世纪最安全的金矿”。政信产品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资金供给的基础性功能,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特殊的社会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近年来,有些地方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过度信用扩张的苗头,信用风险开始显现,若任其蔓延必然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安全的重要因素。

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进行政策调整,包括各种新的政信类产品及金融工具的推出,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同时,地方政府独立发债已完成制度设计,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这将缓解平台公司政信产品风险压力。

4、政信产品的市场前景

2014年5月,财政部主导部分省市开始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8月,全国人大通过新预算法,以法定形式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即国务院43号文),对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和债务管理提出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

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之后,财政部又公布《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简称351号文),对于政府性存量债务的清理甄别提出指导实际操作的技术规范。

政策方向非常清晰:一是要求控制融资平台业务和债务扩张导致的对政府的风险溢出,以及由此导致的自下而上的风险传导;二是要求规范政信产品的投资品种,提高投融资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大背景和新常态下,平台公司的顺利转型是可以预期的,同时有充分理由相信:政信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存量政信产品的特殊投资价值备受关注。

※【43号文】成果验收紧抓政信类信托的尾巴

【43号文】自从2014年9月份出台以后,对信托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讨

论最多的就是与其紧密相关的政信类信托的未来,【43号】文颁发已经有些时日了,下面主要分析它给信托造成的影响。

政信类、房地产类信托是目前信托产品两大主流产品。近两年政信类产品持续保持较高发行量,收益率也很可观,而且不少客户只有政信类产品敢投。但近期这类产品被【43号文】撞了一下腰,后续演变还存疑。

所谓【43号文】,是指国务院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意见》,其中要求地方融资平台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同时不得新增政府债务。市场解读为这将堵上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间接举债的“小路”,政信类信托首当其冲。从数据上看,政信类产品11月发行数量出现小幅下滑。据预测,这类产品可能进入尾声,究竟命运如何还有待政策面明晰。

政信类产品因具备独特的政府信用,且收益率在9.4%左右,目前风险不高、投资价值较大,重点是看融资方的实力,优质产品成为接下来的稀缺品。

【43号文】冲击力强后续边走边看

所谓政信类信托产品,通俗讲就是政府通过其下属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以某个特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由,向信托公司融得资金。【43号文】将对政信类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已经成了业内共识,而近期这类产品发行就出现小幅下滑的状况。

最能代表政信类产品情况的是“基础产业”类信托,这是业内较为认可的指标。中国基金报记者从用益信托网计算显示,自2014年11月1日以来,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发行数为34只,规模为58.1725亿元。而10月和9月,这类产品发行数量分别为115只和98只,11月发行量出现一些下滑。2014年11月第一周的相关周报也显示,当周基础产业融资规模及占比均出现下滑。

政信类产品出现发行下滑,主要还是受到【43号文】影响,根据规定,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必须玻璃,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性债务,平台公司的“代政府融资”职能将不可持续的影响。如果【43号文】严格执行的话,那么未来地方债务的解决方向会逐渐转向标准债,对现有的政信融资模式是一种冲击。

【43号文】是政信类信托现在及未来将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去年下半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出台后,地方债务问题确实过重,因此监管层及信托公司已经在逐渐有意识的收缩先相关业务,对政信业务的风控也更严。但中长期来看,政府的融资需求不会减少,且未来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将超过30万亿,一般缺口将由社会资本解决,这依然是政府和信托合作的机会。

目前政策面还不够明朗,而政信合作空间和机会都很大,未来政信类产品如何走还看政策执行力度。对这类产品后市很难断言,目前发行减少也不一定会成趋势。至少短期来看,目前信托公司对政信类产品的态度是:在全面叫停之前抢先发行成立。不少信托公司年底都在冲刺发行政信类产品,具体发行情况还需要边走边看。

政信类信托的未来

目前政信类信托平均9.4%左右,收益率或下滑。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份以来发行的政信类产品平均年限为1.74年,平均收益率水平9.41%,而10月和9月平均年限也分别为1.84年和1.85年,收益率水平均为9.51%。受到冲击的政信类信托产品,后续收益率如何演变? 认为可能会下滑。

这类产品的收益率应该是下降的,根据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债务问题的导向,是将通过发行债券来置换地方政府的旧债,目的在于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以低息债务置换高息债务,减轻利息负担。

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银行贷款、信托融资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解决今明两年还款高峰的问题。以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拉长还款期限,减轻目前的短期还款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政信类产品的收益率随之下降是情理之中的。

政信类产品收益率重点是看两个方面:市场无风险收益水平和风险报酬率。首先看市场无风险收益水平,而目前货币政策偏宽松,因此这一块收益有下滑趋势。而风险报酬率的下降空间反而不大,因为政信类产品一般对利率不敏感。因此,整体看,这类产品收益率未来可能会相对疲软,但是不排除会有突然变高的可能。

目前政信类信托投资风险很低,未来看模式。在目前环境下,政信类产品投资价值大么?事实看来,目前投资风险不高,具有较大配置价值。

目前的模式下政信类产品是很安全的。在现有体制和制度安排下,政府信用是要高于其他机构信用。就全球来看,中国政府的财政情况还是非常健康的,在目前政治体系下,地方政府平台违约的概率极低,因此,政信类投资还是比较安全。

有一种推测,【43号文】将促使存量政信类项目安全性提高,因为目前存量政信类项目中,绝大多数附带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项目协议大多包含“优先以财政收入等支付到期债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预算”等条款。

而未来政信类产品可能出现的演化也值得关注,与现有模式相类似的价值更高。相信短时间内政信合作的模式还不会有大的突破,将来的方向是把平台的政

府性债务的剥离。

对既有债务进行分类,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平台公司举债,实际投向公益性项目的债务,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可依靠省政府代市县级政府发行债券进行置换;

由平台公司举债,投向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准经营性项目的债务,可将债务和资产打包,由地方政府或平台公司作为主体进行PPP社会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

对于由平台公司自身运营和发展,及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而形成的债务,由平台公司自行偿还,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

第一种模式相对来讲与之前传统的有潜在政府信用背书的政信产品最为相近。而第二第三种则有待观察,是更加市场化的处置方法,对平台公司的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是先选取第一种方式的政信产品。

关注政信类信托融资方能力

选择政信类产品也有技巧,重点是看融资方的实力。目前选择政信类产品重点是看政府融资主体的情况,考察这些是看政府的还款能力,对于财政收入20亿而融资80亿的情况需要谨慎。反而是否有抵押并非很重要的因素。投资者可以首先必须关注第一还款来源情况。

初步选择政信类信托应该从区域、政府财政情况、融资主体实力、产品增信措施等几方面考察。优选大型实力国企融资或担保,地方政府实力强的地区,抵质押物优质充足的项目,即可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从细节来看,政信类产品多半会设置政府作为债务人的债权质押、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关联企业担保等增信措施。债权质押一般债务人为政府,因此主要看政府的财政情况;土地抵押率一般在50%以下;担保公司的综合实力要足以覆盖项目风险,因担保方与融资方类似,多为政府下属国企,因此跟考察融资主体一样,要关注其股东背景、资质、资本实力、市场关系、财务情况、信贷情况等。

若开始执行“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以往市场所看重的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将失去价值,未来平台公司将变成一般性企业,其融资能力将取决于有效资产、未来盈利能力,平台公司债务将不再视作“无风险”。

所以建议在选择时要关注融资方的现金流和创利能力,旗下有能够带来良好现金流的公共事业的平台将会受到青睐,而如果仅仅是通过土地估值来增加资产

的平台,那么偿债能力还要视乎当时的土地政策和市场的表现。

(二)视角

※PPP模式:新型城镇化的融资之路

财政部力推PPP模式

财政部力推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正在全国多个省市推进。哈尔滨和洛阳作为试点城市,已经通过多个项目先行实践总结经验,而黑龙江、河南、浙江、湖南、福建、上海等多个省市正在密集展开调研,着手筹备项目。

PPP是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适用于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PPP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伙伴关系,二是利益共享,三是风险共担。目前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财政部门都专门设立了PPP管理机构,负责推动PPP模式发展,履行研究设计、项目储备、融资支持、招投标管理、争议协调等职责。

财政部力推PPP模式有其背景和深意。我国各地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题,“土地财政”饱受批评、地方投融资平台快速形成巨量的地方政府债务。

预计2020年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目前城市建设资金主要靠转让土地的收入支撑是不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攀升,运用PPP的机制创新,针对适合项目选择性地适当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减少地方债压力。

要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债务融资之外,可以考虑PPP模式。PPP模式可以卸掉财政资金背上的“重负”,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并发挥各自优势,这也是一种混合所有。

作为试点城市所在的省份,黑龙江省2014年年初与亚行合作实施“PPP领导力建设项目”,引导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城市发展、节能环保等领域,与省内有潜力的私有经济体开展直接融资合作,并且先后向国家申报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PPP类项目,引资总额度约合2.43亿美元。

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为例,项目采取PPP模式,政府财力投入一部分、供热企业贡献一部分节能效益、节能服务公司让渡一部分利润、建筑产权所

有者少担一部分,有效“捆绑”整合多种资源,加快了哈尔滨市区超过5000万平方米非节能建筑的改造进程,在不增加社会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四方共赢”。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成立省级PPP工作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同时明确,未来省财政厅在各类专项资金投放上,重点考虑优先支持PPP项目。对于已建成运营的项目,运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项目现有债务,创造更多现金流用于新项目建设。

另一个试点城市洛阳的市政路桥和污水处理打包项目已初步选定为亚行贷款支持项目,亚行计划提供总额1亿美元的主权贷款支持。湖南省财政厅此前也举办PPP模式专题研讨会,并明确提出今年将选取部分市县开展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PPP绝非万灵药,如果不妥善设计和实施,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风险。技术不规范、商业可行性不匹配、风险分配机制缺失、项目准备不充分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造成PPP项目失败。

以高速公路管理的例子来阐释可能的风险如下:政府给私营部门特许权,让其管理运营高速公路,从中获得的利润就流向了私营部门。但是,如果说PPP 项目并不如预期般运转良好,利润变少甚至有所亏损,那么很多情况下政府必须为这些损失提供担保,这就是一种风险。

PPP模式探究:细分各方权利义务边界是关键

2013年年底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9万亿元。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最大区别是,中国的地方债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资。长期来看,这些投资多是可以产生收益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制”,利用PPP模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呼声不断,各地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动试点。

PPP有广义与狭义两个范畴。广义PPP以授予私人部门特许经营权为特征,包括BOT等多种形式。狭义的PPP是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SPV),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期满后再移交政府的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

与BOT相比,狭义PPP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PPP更能够实现政府、社会与企业的“多赢”,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展方向。下一步,该模式的广泛推广仍需要更多配套机制的完善,关键是在实际操作中细分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边界,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

●PPP模式的优势

对政府来讲,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债务负担,减缓地方融资平台压力,还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到规划和监管上。对企业来讲,可以降低参与公共领域项目的门槛,拓宽了私人部门发展空间,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对社会来讲,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能够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PPP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方式

PPP模式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市场化。通过PPP模式,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政府负债转为企业负债;通过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促进政府从以往单一年度预算收支管理,逐步向中长期财政规划和“资产负债管理”转变。同时,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间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那些规模较大、现金流稳定、长期合同关系清楚、比较适合“谁使用谁付费”的项目,如地铁、高速公路、水利、机场、供电等,比较适合采用PPP方式。三中全会之后,强调政府要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所以政府也需要逐步退出一些以往的垄断行业。

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首先应该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因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额比较大;其次这些社会资本应该是追求长期稳定回报、而非短期超额利润的;最后应该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因此,参与PPP项目的私营合作伙伴往往是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与经营丰富的大型工程建筑企业组建的项目联合体。

●PPP存在的障碍

近年来地方政府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采用PPP模式,比如国家体育场项目、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苏州古里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等。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制”。据了解,目前湖南省、江苏省以及厦门市等都已经开始准备开展PPP模式试点,预计在取得一定经验后,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地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PPP模式。

目前来看,国内运用PPP需要解决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PPP项目运作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参与方进行有效约束,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相关经验有待积累。

二是相关的风险分担机制还不成熟。由于项目经验不足,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发起人(建设方、运营方、融资方)、中介机构(规划设计、咨询)等风险共担机制。

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合理定价机制以及对企业的“约束性条款”,导致部分项目出现“暴利”或亏损。

●私营合作伙伴的运营权与合理收益的保障

从各国PPP模式发展经验看,各国已建立清晰、成熟的PPP项目实施程序和流程。关键还是要依赖全社会的契约精神。在PPP项目中政府、私人部门、金融机构等将围绕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等签署一系列合同,细致划分各自的权利义务边界。一旦发生纠纷,合同是关键的法律依据,但在中国,双方合同则普遍比较粗糙,因此,需要有一个法律,技术,财务等强大团队的支持。

在项目建成运营后,政府会成立专门监管机构,定期核定项目运营成本和价格上限,监督私人部门的定价行为。一般来讲,政府会依据合同约定,以下调产品价格的方式防止暴利,或通过涨价、增加补贴的方式确保项目的可持续,保障私人部门获得合理回报。国外一般都会有一个最低收益保障。也就是既要满足了私人资本回报的要求,同时又要维护公共利益。

●PPP风险分担机制

PPP项目参与者众多,公平、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一般来看,PPP风险分担的最优原则是私营部门承担建造、运营、技术等风险;政府承担政治、法律、政策等风险。具体来讲,PPP风险分担机制还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二是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

●政府财政、金融机构支持

在PPP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财政、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为PPP项目融资,金融机构还可以以“综合服务商”身份牵头PPP项目。在项目建设期间,政府可以作为投资主体,承担项目一定比例的资本支出;金融机构可以为项目提供融资与顾问服务。在项目运营期间,政府还可以付费用购买公共服务。此外,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投行+商业银行”优势,主动搭建投资者、政府、开发运营商的SPV

平台,以“综合服务商”身份牵头PPP项目。

另外,建议监管层将银行资本计量中的政府中长期贷款的风险系数调低,这样政府就可以获得银行更长期限的贷款支持。

※PPP模式深度解读

国内PPP模式的最新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大力推行PPP模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

初步梳理,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共先后13次对PPP模式提出了具体举措,推动PPP模式逐步从理论探讨、文件提及向制度设计、操作指南、示范推广等全方位迈进。

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同时发布了3份文件,对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相关参与方的职责分工、风险分担、收益分配及保障等进行了规范说明,推出了涵盖15个省市、30个项目的PPP 示范项目名单,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轨道交通、供水供暖等以“使用者付费”为特征的经营性项目,标志着我国PPP模式已进入实质性推广阶段。

各省区市在推广运用PPP模式上也做了大量探索。其中,江苏、福建、安徽、重庆等10多个省市走在前列,从宣传培训、需求调研、制度建设、先行示范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比如,江苏省,作为全国首批推广运用PPP模式的试点省份,设立了省级PPP试点中心,建立起分类指导的PPP项目库,8月底组织了首批PPP试点项目推介会,推出了总投资875亿元的15个PPP试点项目;福建省,9月份发布关于推广PPP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以特许经营方式实施PPP试点,推出总投资1478亿元的28个PPP试点项目,涵盖交通、市政、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和养老服务等;重庆市,7月底印发了关于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厘清PPP改革的5个边界条件,8月初推出10个PPP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资产总额达1000亿元。

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意见和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操作指南,并公布了第一批总投资709亿元的42个城市基础设施类PPP项目;湖南省,建立了PPP试点项目库,把长沙、株洲、湘潭3市作为PPP试点城市,并在长沙率先推出的县域“PPP项目集群”,包括8个片区开发类子项目和13个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类子项目。

●国家PPP相关文件解读

目前,国家推广和运用PPP模式的主要政策文件包括,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简称《PPP指导意见)和财政部出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简称《PPP操作指南》)。政策要点如下:

1、关于PPP模式的适用项目范围

根据《PPP指导意见》,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类项目,比如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一级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按照这个思路,各地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

2、关于PPP模式的实施流程

对于新建项目,《PPP指导意见》划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3类,分别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PPP项目,分别可以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

对于存量项目,《PPP操作指南》规定可以采取转让—运营—移交(TOT)和改建—运营—移交(ROT)等模式,将原来的政府通过贷款形成的可收费项目,转让给民营部门经营,到期后再转让给政府,从而引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存量项目的运营和改造。

3、关于PPP模式的经济回报和风险分担

对于经济回报,《PPP操作指南》和《PPP指导意见》均规定,政府部门作为PPP项目的“合作者”和“监督者”,社会资本作为具体实施者,承担项目商业风险并获得投资回报。具体地,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研究设立PPP项目中央支持基金;依法依规为准经营性、非经营性项目配置土地、物业、广告等经营资源,稳定投资回报、吸引社会投资。

对于风险分担,《PPP操作指南》规定,项目设计、建造、财务和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风险由政府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担。

●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的几点建议

结合国内先行探索的省区市经验,在推广和运用PPP模式上,对于进度相对滞后的区域,必须要加大力度推进,抢占政策的制高点与主动权。为此,研究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学习

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项目融资方式,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层面“方式更新”,更是深层次的机制变革,涉及的业务流程和机制原理熟悉起来需要一定时间。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积极开展PPP专题业务学习和培训,尽快把握PPP 的内涵、特点和适用领域,深入理解其运作机理和操作流程,为加快推广运用、早日发挥效用打下基础。

2、尽快研究出台支持政策

推广运用PPP模式,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明确适用于PPP模式的项目类型、采购程序、融资管理、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事宜。建议自治区加快修改完善《广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尽快研究出台自治区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方案及PPP模式操作指南。

3、加快建立PPP项目库

主要是做好PPP整体规划,明确适用于PPP的项目类型,并对相关项目进行梳理分类。建议选择收益比较稳定、投资规模比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比较清楚、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PPP项目库。通过梳理项目标杆,不断提炼和总结,形成相对统一的范例。同时,尽快推出一批PPP试点项目,作为自治区引入社会资本的先行示范项目加以重点推进。

4、探索实施财政资金的基金化运作模式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财政性资金支持重点领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建议自治区早对接、早起步,积极引入产业投融资PPP模式理念,探索实施财政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资金的基金化运作模式,以参股引导设立各类子基金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建议进一步发挥自治区创业引导基金作用,特别是管好用好地方铁路发展基金、地方产业投资基金等现有市场化平台,尽快发挥示范作用。

二、地方融资平台动态快讯

(一)PPP模式助力浙江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配套破冰

※PPP模式推广

2015年3月3日,江西省发改委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介项目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总投资1065.17亿元的80个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

在此之前,其他省份也相继出台政策推动PPP。2014年8月,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将积极鼓励运用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加快公用基础设施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审慎稳妥运用BT等融资模式。

PPP模式的推广被认为有利于城镇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少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嘉凯城从2013年开始,就把目光放到小城镇的公共商业形态上,开始打造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客厅项目。2月6日,嘉凯城诸暨店口城市客厅正式开业,该项目高密度布局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体验式商业、餐饮娱乐和O2O等政务与商业功能于一体,构建出一个面对广大城镇居民的生活服务平台。

嘉凯城集团顺应浙江省小城市培育战略,在店口镇打造了全国第一家融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嘉凯城城市客厅,不仅完善店口镇的城市功能,也开创了小城市商业服务新模式。

不过,PPP并非没有门槛。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从项目适用范围、部门联审机制、合作伙伴选择、规范价格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做好示范推进等方面,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提出具体要求。

※小城市培育试点

《意见》提到“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均可推行PPP 模式。各地的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透露,正在起草相关研究报告,为下一轮新型城镇化政策提供基础。其在统计中发现在全国的各类城市中,两头的城市发展最快,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吸纳人口最快。那就说明在中国的未来的城镇化增长趋势中,应该注重两头。

浙江省发改委表示,为了探索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产城发展融合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配置市场化,2007年浙江全面实施200个中心镇培育,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部分中心镇已发展成为特大镇,迫切需要转型发展的时机,因此做出选择27个中心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战略决策。店口镇城市客厅,不仅是嘉凯城第一个城市客厅项目所在地,也是浙江省PPP模式破冰项目之一。

由于2014年小城市培育试点成效显著,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公布了16个新的试点对象,诸暨店口镇是浙江省27个试点镇之一。

※嘉凯城样本

PPP模式已在2015年2月6日开业的嘉凯城(店口)城市客厅得到应用,效果十分良好。店口城市客厅作为嘉凯城推出的首个城镇居民生活平台,其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体验式商业、餐饮娱乐和O2O政务与商业等功能于一体,不仅入了丰富的现代商业资源,还配置有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这些公共服务资源,是整合政府资源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求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店口城市客厅一个星期可以达到1500万的经营收入。城市客厅的特点还在于对O2O特色业态的植入。

政企合作的PPP模式是房企的最佳切入点之一,嘉凯城就把目光放在了长三角星罗密布的富裕小城镇里。浙江长三角城镇发展数据研究院理事长、嘉凯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华才透露,城市客厅作为浙江省重点城镇公共服务配套与生活服务平台工程,已被列入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前嘉凯城集团已在浙江的15个经济发达镇获取了城市客厅项目,并在浙江、江苏、上海有近百个城市客厅项目正在落实之中。

嘉凯城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并从2013年开始,把住宅开发的重心放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一线城市,专注于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安居房的开发业务,同时确立了“城镇生活服务平台商”的战略定位,计划未来几年在长三角区域建成一批“嘉凯城城市客厅”。为此嘉凯城还聘请了原世茂商管总经理王振国为集团副总裁。

(二)项目PPP推介进程

※市政公用领域重点推进存量项目PPP改造

财政部、住建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市政公用领域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道路桥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水利、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公用领域开展PPP项目推介,以完善制度机制,转变供给方式,并改变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

通知要求,PPP项目推介工作应注重强化监管,避免资产“一卖了之”,明确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主体责任。推介项目以使用者付费项目为主,优先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的市政公用项目。为缓解地方债务风险,当前重点推进符合条件的存量项目按PPP模式改造。

对地方政府自建自管的存量项目,可优先考虑按照PPP模式转型;对企业已是投资运营主体的存量项目,可按照PPP模式改造,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风险分担与权益融合;对企业在建但因各种原因停滞的项目,政府可以注入一定资金,与企业合作。对经充分论证确需新建的项目,也可按照PPP模式设计运作。

※信托公司盯上地方平台PPP项目

随着政府信用逐步从融资平台中剥离,此前备受热捧的政信类项目近来呈“退烧”迹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信托公司通过发行基础产业类产品募集资金来投入到地方基建项目的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

截至目前,仅发行132只215亿元此类产品,环比在发行只数和规模上都大跌近6成。不过,基于政府背景和万亿市场的诱惑,近来多家信托公司悄然试水抢滩地方平台PPP项目。

有信托公司项目经理近来都经常出去和地方融资平台接触,试图合作目前风头正盛的PPP项目。PPP于我国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BOT为代表的PPP模式即被引入国内。之所以近年来,特别是自2014年10月份以来,各大信托公司才纷纷来做,这主要是因为PPP合作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2014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43号文等相关政策,明确把政府信用从地方基建项目和融资平台公司信用中剥离。受其影响,以基建项目为主的政信类产品发行大打折扣。

2014年全年共发行1646只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产品,其发行规模为2776.5亿元,其中一到四季度分别为279只、445只、429只和493只,对应的发行规模分别为503.3亿元、657.9亿元、677.6亿元和937.7亿元。

不过时过境迁,2015年以来,68家信托公司发行的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出现“断崖式”下跌。截至记者发稿时止,仅发行132只此类产品,其规模也降至215亿。同比在发行只数上下跌25%,发行规模上下跌30.1%。而环比在发行只数和规模上都大跌近6成。

对此,43号文中明确提出,将PPP模式作为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创新方向,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因而PPP在信托界广受关注。信托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政信类信托正处于转型时期,PPP不失为政信信托转型和创新契机。

未来,万向信托指出,公司将改变以往信托公司以融资打天下的固有思路,逐步蜕变为一家专业的投资驱动型资产运营机构。譬如,将加大与属地资源和市场的无缝对接,结合浙江省政府的产融结合政策,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工程以及新型城市化建设工程中去。

该公司已通过与省内唯一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以及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试点成立水利产业基金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基金。

万向信托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端的社会资源积聚能力,承担投资建设主体和产业运营主体的关键角色,并且借政府对公共事业PPP模式推广以及原有公共事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机,夯实用当下稳定的现金流获取资源型产业长远盈利能力的基础。

不过,由于根据PPP实践经验,项目自身即可实现财务平衡及盈余的黄金项目并不多见,更多是微利或不盈利的基础项目;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管理经验,社会资本缺乏实践经验,市场缺乏足够可推广复制的成功案例,各个参与方都还处在政策磨合期。因此在未来1-2年内,金融机构大规模参与PPP的可能性不高,但此类业务中长期业务前景广阔。

虽然管理层已经明确未来地方平台的基建项目政府不再兜底。但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每年万亿的地方基建资金缺口,不仅是信托公司,就是看重风控的银行也难挡诱惑。

实际上,信托公司要想从PPP项目中分一杯羹也非易事。除没有特别成熟的案例可循外,其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在于,融资方有的提出融资期限近10年,但仅愿意付出8.5%的融资成本——因为有些银行开出了更低的价格。

对此,信托公司参与地方平台项目的PPP项目,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资金成本和回本周期上也不占优势,目前仅仅处在试水阶段。但这是未来信托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只要在寻找项目上注意风险,在产品设计上科学合理,未

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操作风险三十禁

附件3: 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操作风险三十禁 (2012年版) 禁止: 一、重要物品的保管及操作行为 (一)复制、盗用、串用、共用、超权限持有柜员卡∕授权卡∕密码;不执行定期更换密码或操作口令要求;已离行柜员或停用的柜员号不及时注销; (二)在未签退系统、未妥善保管好柜员卡∕授权卡∕密码、个人名章、业务印章、印鉴卡、现金、贵金属、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权属证书和业务凭证等物品情况下离柜∕岗(在营业场所内且在本人视线范围内除外); (三)将个人名章、授权卡、操作卡、柜员号、密码交给他人使用、授权,或使用他人名章、操作卡、柜员号、密码进行业务操作;未履行交接手续,将本人保管的业务印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重要物品交给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业务印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进行业务操作;超越授权范围办理业务; (四)不按规定的频率、方法检查或督促检查库存现金、贵金属、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业务印章等重要物品,不对营业终了或营业期间柜员因故结束工作、离开营业现场的现金尾箱库存情况进行核实;在未审核传票、核实账务的情况下授权、编

押、签章; (五)假作废、假遗失重要空白凭证、空白印鉴卡、有价单证等重要物品,私自留存银行废止的重要空白凭证;违规跳号使用重要空白凭证或事先在重要空白凭证、票据、函件上加盖印章;私自将重要空白凭证带离工作场所,不按规定运送和配送重要空白凭证; (六)私刻、盗用银行或客户印章,私自留存银行废止印章,私自将业务印章带离工作场所;超出工作和授权范围使用单位公章或业务印章,由同一人负责单位公章的保管和使用审批; 二、账户及相关操作管理 (七)违反银行结算账户相关规定为单位及个人开立账户;开户前不核对企业开户证明文件原件,不通过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等手段核查单位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授权的经办人、临时存款账户(验资)投资人的身份,违规离柜办理开户手续或将已受理的开户资料违规交回客户;不严格执行单位结算账户生效日制度; (八)预留印鉴卡的受理、办理和保管为同一人;印鉴卡保管人违规将印鉴卡借用他人或离柜调阅;在未办理交接签收手续前提下将空白印鉴卡交于客户离柜办理业务; (九)不按规定审核对账回执;对不反馈对账信息、对账结果不符以及对账回执有瑕疵的账户,未跟踪对账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未达账和账款差错的查核工作返原岗处理;代理客户进行对账;

银行离岸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

A银行离岸金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 3A银行离岸金融操作风险控制 3.1A银行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2002年境内离岸银行业务重新开启,A银行离岸业务是后首批获准持牌经营 离岸金融业务的中资银行之一,近几年来,A银行的离岸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12年5月末,A银行离岸业务总资产已经突破52亿美元,离岸存款余额高 达51.7亿美元、贸易融资余额和离岸贷款也达26.3亿美元,这些成绩分别是A 银行开业当初的66倍、75倍和51倍。这10年以来年它的平均增幅就分别为52%、 54%和48%,A银行的离岸客户从96户发展到现在的1.9万户,年平均增长高达 约70%。 据调查统计,A银行离岸业务的客户群体是以大中型集团客户为核心,以中 小结算型客户为基础。十年来,借助境内离岸跨境这个金融服务平台,在A银行 中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境内外联动服务体制,已经形成了离岸银行账户服务方 案、离岸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方案、离在岸联动金融服务方案以及离岸贷款和项 目融资等一系列离岸金融服务解决方案。2008年,一家境内大型央企准备进军 某南太平洋岛国,因当地外汇管制严格,该国央行要求在其国内开立资金账户, 但企业希望账户能够开在中国境内,便于管控资金风险,为满足企业需求,A银 行一方面不断地向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咨询,同时也积极地通过各种渠 道和各种方式与该国央行进行一些交流沟通,反复努力做工作,现在A银行已经 获得该国央行的特例批准,使A银行作为企业在该国以外开立唯一的一个境外美 元账户。A银行离岸业务凭借丰富的产品方案、高效的服务速率和严格的风险把 控,这些优势为境内客户“走出去”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延伸服务支撑,满足了客 户多方面、综合性的业务需求,既有效增强客户服务满意度、忠诚度,也带动了 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目前,A银行经营的离岸业务范围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同 业拆借、咨询顾问业务、外汇买卖及人民银行批准的其它业务。为满足离岸客户 灵活的海外贸易需求,A银行根据离岸公司的海外贸易实际运作情况,设计了全 方位的贸易单证服务及贸易融资方案。尤其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传统的贸易服务产品,对于以离岸公司为转单平台的贸易运营模式,A银行还可以通过其在岸分 行与离岸业务部的两个平台,同时为客户提供境内贸易和离岸贸易服务,形成A 银行独特的离在岸联动型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方案。A银行提供的离岸贸易服务 品种包括:1.进口贸易服务:开立信用证,进口托收代收,提货担保,进口押汇; 2.出口贸易服务:信用证通知,信用证保兑,信用证议付及押汇,福费庭,信用 证打包贷贷款,出口托收及买单;3.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投标保函,履约保函, 质量及维修保函,预付款保函,付款保函,借款保函;4.结构性贸易服务:信 用证转让,背对背授信开证业务。 A银行离岸资产规模和资产收益率不断上升,截止2012年6月末,A银行离 岸资产总额达到56.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76亿美元,增幅为77.54%,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16亿美元,增幅为62%。离岸存款余额达56.35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24.62亿美元,增幅77.6%,日均存款43.51亿美元,较去年同 期增长17.11亿美元,增幅65%。离岸贷款业务17.16美元,同比增幅37.5%, 离岸代付余额10.32亿美元,同比增幅123%,同业拆借和上存总行款合计29.08 亿美元,同比增幅为95%。累计实现离岸国际结算量397.69亿美元,同比增长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审批稿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 办法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2010〕13号,下称“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延伸,由总行风险管理部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相关原则进行制定与更新,并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第三条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分为公司治理层面和职能管理层面两个层次。公司治理层面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组成操作风险管理的领导机构。职能管理层面由业务经营部门、条线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操作风险管理“四道防线”。上述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2010〕13号)的有关规定设置执行。 第四条为有效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总行风险管理部下设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专职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 分行风险管理部下设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总行条线管理部门应指定相关的二级部门,承担本条

线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工作;分行条线管理部门也应指定具有一定业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总行风险管理部下操作风险二级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订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实施办法和程序,并在总分行范围内组织落实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及其办法的实施; (二)作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协助总行各业务管理部门、各分行,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与报告; (三)牵头拟定及修订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偏好和关键风险指标,审核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容忍度; (四)监测全行操作风险并牵头管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五)推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本行的实施,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方法论,并对其进行持续研究和更新; (六)针对条线管理部门的新产品/新业务自评估结果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关意见; (七)按照监管规定和本行实际状况制定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的具体方法,为未来操作风险资本的高级法计量做好准备; (八)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九)为各部门提供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协助各部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案例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案例 《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智能化防控的金融研究-基于银行案例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银行业作为高风险高收益的代表行业之一,风险防控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命脉,现在风险防控已然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堪称生命线。进入21世纪之后,商业银行在风险防控中投入了大量资源,风险防控对于金融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双方都在逐步加强对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今年银保监会还正式出台了资管新规,大大地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时间不算长,对操作风险的量化也还相对不够成熟。近些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频频发生的大案、要案,基本都起源于操作风险,给银行自身收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给银行业造成了声誉影响。因此如何尽快提高国内银行业金融操作风险管理水准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头号课题。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操作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方面存在较大漏洞,主要体现为人工防控为主、智能防控为辅,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分析国内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识别机制与改善防控手段,借鉴先进金融机构的研究成果,结合防控上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中小银行现面临多元化风险,包括政府监管、市场动荡、行

业内竞争和内部管理,急需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操作风险识别管理系统,探索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加强智能化防控手段。 1.1.2 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操作风险逐渐受到银行业重视,伴随着银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快速精准识别、衡量、防控化解操作风险成为政府监管部门和银行业新的研究课题。目前,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银行业由操作风险引起的案件一桩接一桩,损失惨重,许多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而发生损失的案例需要进一步整理归类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 1.2.1 国内研究 21 世纪以来,国内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逐渐增加,大量学者和银行从业者通过对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的研究和探讨,发现银行操作风险会重演,2006 年以中国银行四马路支行9 亿元的票据大案为代表,国内银行业先后发生多起票据大案,中国银保监会为此专门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紧急通知》,在通报案件情况、分析案发原因的同时,提出监管意见。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票据大案仍然不断发生,2016 年农业银行39 亿元票据大案又一次拉开票据案件多发期的序幕,天津银行、中信银行相继爆出票据案件,一度引起金融界的恐慌。最近发生的包商银行被建设银行接管事件在业界引起了巨大震惊,纵观背后,包商银行发展到如此境地归其根本主要还是由于长期的业务操作方向及风险不断累积引起的爆发。

金融风险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全)

金融风险管理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可将风险划为( )。 A.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B.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 C.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D.可量化风险和不可量化风险 2.( )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3.( )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 A.回避策略 B.抑制策略 C.转移策略 D.补偿策略 4.下列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中,采用( )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最为直接、有效? A.风险分散 B.风险对冲 C.风险转移 D.风险补偿 5.依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的贷款为( )。 A.关注类贷款 B.次级类贷款 C.可疑类贷款 D.损失类贷款 二、多项选择题 1.按金融风险主体分类,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 )。 A.国家金融风险 B.金融机构风险 C.居民金融风险 D.企业金融风险 2.金融风险的特征是( )。 A.隐蔽性 B.扩散性 C.加速性 D.可控性 3.信息不对称又导致信贷市场的( ),从而导致呆坏帐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A.逆向选择 B.收入下降 C.道德风险 D.逆向撤资 4.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 )。 A.保证各种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稳健安全 B.保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贯彻执行 C.保证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和较高效率 D.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5.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可以根据市场效率的高低将资本市场分为( )。 A.无效市场 B.弱有效市场 C.强有效市场 D.中度有效市场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对错误的说明理由) 1.风险就是指损失的大小。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的价格风险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3.风险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 4.对于贴现发行债券而言,到期收益率与当期债券价格正向相关。 5.一项资产的β值越大,它的系统风险越小,人们的投资兴趣就越高,因为可以靠投资的多样化来消除风险。 四、计算题 1.一种1年期满时偿付1000元人民币面值的中国国库券,如果年初买入的价格为900元人民币,计算其到期收益率i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内一位小数) 2.如果某公司已12%的票面利率发行5年期的息票债券,每年支付一次利息,5年后按票面价值偿付本金。当前的市场价格是76元,票面价格为100元。请问该债券的到期收益率i是多少?(列出计算公式即可)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

第四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机制 第一节基本策略 风险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时可以选择采用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对冲、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准备金。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来消除本机构对该业务或市场的风险暴露,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1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选择问题,指出金融机构在宏观上和战略上都应该选择风险承担,而不能选择风险规避,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以承担风险为基本使命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特殊企业,在总体上都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获得风险溢价形式的回报,选择风险承担的标准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该风险应该是本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即金融机构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其次,本机构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对该风险的承担,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再次,该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风险溢价),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值得投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微观上和面临具体业务风险时可以选择规避风险,风险规避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基本策略之一。根据上述三项风险承担的标准,风险规避策略的应用对象相应是金融机构不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非目标风险、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承受范围的过度风险和不具有适当风险溢价的不当风险。 在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经济资本配置过程首先将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胃口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对于不擅长因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忍耐度(即风险胃口),从而决定了对该类风险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迫使业务部门降低对该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由于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失去了在这一风险和业务方面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策略,不能成为金融机构主导的风险管理策略。 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风险规避特指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不包括先做业务将风险承担下来,再通过期权和保险转嫁出去,或者通过期货、远期或互换交易对冲掉,最终做到不承担该风险。而后者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风险规避中是包含在内的。

德银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地最佳实践

德银操作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监管背景。 自有银行产生以来,操作风险就同时存在着。但是由于分业经营和控的严密,它的危害性还是没有为世人所认识。直到随着混业经营的开始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剧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催化。操作风险危害性才逐步展现出来。正如一位德意志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专家所言:“操作风险能够使一个银行死亡”。操作风险管理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超授权的业务等等容,对此类操作风险的防还停留在检查-发现-纠正这种“灭火式”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近似于华夏银行目前的操作管理的实践。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融,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应用,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跨国交易和服务要面对更加复杂、更加多变的社会、金融、市场环境,传统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越加不能实现管理的要求,于是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就显得越加必要和迫切。

随着一连串严重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它们所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引起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注意。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稳健做法》提出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资本监管的统一框架,要求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并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操作风险作为一种系统概念的提出表明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越来越置于与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重要的地位,操作风险管理正作为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纳入到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二、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和相互的关系。 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人的因素和自然灾害;人的因素包括:人的能力、业务流程、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包括:地震、飓风、战争等。 (一)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 操作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此外还包括信息系统失真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资产实际或潜在的损失。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员工、业务流程、信息及外部环

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复习整理

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 一、名词解释20 二、填空12 三、选择20 四、简答20 五、计算题28 第一章 1、风险偏好 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企业或个体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投资实体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态度、倾向便是其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 2、风险的种类 3、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R=a+BR M+e R代表投资资产的回报;R M代表市场投资组合的回报;a和B都是常数;e是指回归误差;e项为随机变量。BR M为系统风险,此项为市场投资组合回报的某种倍数;e为非系统风险,此项与市场投资组合的回报无关。 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E(R)=R F+B[E(R M)-RF] 5、股票分析的方法 6、买空卖空的定义 买空,是指投资者用借入的资金买入证券。卖空,是指投资者自己没有证券而向他人借入证券后卖出。

第二章 1、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所交易市场 称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市场,指在交易所外由证券买卖双方当面议价成交的市场。它没有固定的场所,其交易主要利用电话进行,交易的证券以不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为主。 证券交易所有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只有交易所的会员才能在市场内从事交易活动,投资者则必须通过会员经纪人进行交易。 2、IPO 当一家非上市公司想上市,其发行的股票被称为首次公开发行。这些股票的上市一般是通过非包销形式。投行设定的价格一般会低于市场价格。 3、荷兰式拍卖 在一个常规的IPO发行过程中,发行公司要提供一个招股说明书并进行路演,购买股票的客户要注明自身想买入股票的价格和数量,股票首先卖给提供最高索取价的客户,然后卖给提供次高索取价的客户,并依次类推,直到股票全部售完为止。全部成功中标这所得到的最后价格为将所有股票分配完时最后投标者所提供的最低投标价格。 4、银行权益资本的计算 5、做市商 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地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即双向

金融仓储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814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金融仓储风险控制管理办 法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金融仓储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详细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金融仓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风险控制体系,指导、规范风险控制活动,确保公司业务持续稳定发展,以实现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结合国内外通行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风险管理理念,根据公司实际业务需求而制定。 第三条:风险控制是指公司围绕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确定风险控制制度、措施和执行流程,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实现公司风险控制总体目标的一系列行为。 第四条:公司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

(一)有效防范、控制、化解公司业务开展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将风险程度和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为公司持续经营提供安全保障; (二)逐步采用科学统一的风险量化方法,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操作流程,实现对风险的科学管理; (三)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维护公司声誉和品牌。 第五条:公司风险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风险控制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统一,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所有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流程和环节;公司所有部门、所有员工都是风险控制的责任主体,根据部门、岗位职责的要求承担相应的风险控制责任与义务;

中国工商银行A分行操作风险管理

中国工商银行A分行操作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别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各类风险始终伴随其中。在国际银行业成长过程中,对操作风险的理论研究、制度规范相对滞后于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钻研和探讨,直到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后,巴塞尔委员会明确提出操作风险是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存的银行业三大实质性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研究起步晚于国际银行业,自2007年6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文件后,国内学者针对操作风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也以银监会发布的“指引”为标准,逐步构建完善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10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整体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屡禁不止,例如2016年农业银行北京分行38亿元纸质票据窝案,2017年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30亿虚假理财大案等等案件,给案发银行造成的损失惨不忍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工商银行作为国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研究其操作风险管理情况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从工商银行的A分行着手,从A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指标、操作风险薄弱环节、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操作风险特征、操作风险成因、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计量进行了全面详细完整的论述和分析,并创新性地引入监督模型对操作风险监测管理进行场景还原分析,最后针对工商银行A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情况,从日常工作角度出发,提出可实现的、易落地的、有效果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揭示其操作风险管理中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思维,引入监督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测、识别和管理,试图减少工商银行A分行操作风险损失案件数量,提升工商银行A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并逐步构建严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以达到为工商银行A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思路的目标。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引致的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内控体系不完备,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失衡;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以及信息披露制度未能有效贯彻等不足之处,文章就以上缺陷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下列的措施建议:建立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披露制度;实行业务条线管理,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并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资本计量等。 关键词:操作风险;内控机制;信息披露 巴塞尔委员会把操作风险界定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在此定义中,突出强调了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近年来银行操作风险案件的频发才使操作风险的控制逐渐受到全球银行界的高度重视。如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因账务处理错误形成的6000万美元的损失;日本大和银行因操作风险控制制度缺失导致的11亿美元的损失。我国此类案件也不乏其数,如中行的“高山卷款10亿潜逃案”,建行的“吉林金融诈骗案”,农行的“邯郸金库5500万被盗案”等。从表面上看,引发这些案件的原因林林总总,但本质上,均是由于银行业内部混乱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所导致的,规范、科学、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从根本上起到规避和减少操作风险的作用。因此,从内控视角来研究探讨操作风险防范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引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国内外发生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和业务类型来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这2个业务部门,而且一旦发生带来的损失也最大。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以及内外部相勾结的欺诈行为是操作风险发生的最经常形式。这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健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还不够有效。反思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其内控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不完备,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失衡 1、董事会未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操作风险带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得到董事会的充分重视。大多数银行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在经营层面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未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来统一谐调。对于对同一类型的操作风险,即使在同一银行的不同分行做法也各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自发性。 2、操作风险管理主要由各行业务部门按照本部门的理解和工作目标进行管理,缺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息协调、沟通与共享机制。目前,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只是在部分风险点有所突破,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不明确,风险标准不统一,风险偏好和容忍度不清晰,缺乏一套规范的操作风险定义、识别、监控、转嫁等管理系统。 3、管理层与业务部门信息不对称。近年来,尽管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对人事、财务和信贷审批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分支行的控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总行在与分支机构的博弈中依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相反,各分支机构随着行长负责制的推行,使得岗位监督制约成为一种摆设。 (二)内控机制执行力弱,操作风险管理未能实现全面覆盖 内控机制是对银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控制商业银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盗用公款等行为的发生,它属于操作风险管理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段。从我国银行业最近暴露出的操作风险的诸多案件看,规章制度不落实、执行不严格、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比较严重。例如,在信贷管理上,违规向非借款主体发放贷款,超权限违规发放贷款,未按要求落实贷款限制条款,贷款担保抵押不合规,对外出具虚假存款保证金证明,签发无存款保证金或保证金不足的银行承兑汇票;在财务上,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第3章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分析 3.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国际活跃商业银行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抽样统计): 3.1.1贷款业务风险高 从风险发生业务类别u来看,国内贷款风险事件高于零售银行业务。据统计,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事件和零售业务风险事件占比约为70%和18%,贷 款风险事件损失金额占比更达90%以上12。而国际上,零售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占比较贷款业务高。这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中,贷款资产 业务占比重的特点决定的。 3.1.2内部欺诈风险多 从损失事件类型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事件高于外部欺诈事件。在 我国,归因于内部欺诈发生频率为50%,损失占比在60%以上,外部欺诈发生 频率约20%。丽国际上,占比较高的是外部事件和执行、交割以及流程管理风 险事件,损失占比分别为42.3904、35.07%;相比之下,内部欺诈事件则很低,发生频率和损失占比分别为有3.31%、7.23%。这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相对国际商监银行非常薄弱。 3.1.3内部因素大 从操作风险魄成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集中在银行内控 制度不完善,内控管理存在漏漏、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以及内部员工素质不高等 内部因素上;而国际上,操作风险原因主要是外部事件影响及交易流程环节漏 洞。 3.2ⅩⅩ银行操作风险分类与风险点 中国ⅩⅩ银行成立时间短,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还不成熟,与 其他先进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是从邮政储汇局转型而来,ⅩⅩ银行 面临的操作风险有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方面,业务种类相对较少,操作风 险类型相对简单,另一方面,管理基础薄弱,复杂的管理体锚,ⅩⅩ银行又比 其他商业银行多出一些操作风险。ⅩⅩ银行成立前,ⅩⅩ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吸 收存款,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人员操作等方面。银行挂牌成立后, 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负债业务拓展到资产业务,从个人业务拓展到对公业 务、资金业务,风险类型也有所增加,从ⅩⅩ银行的目前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 ⅩⅩ银行的操作风险类别与其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类型大体相同,主要有: 柜面业务、会计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操作系统风险等六大 类。 3.2.1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在ⅩⅩ银行,柜面业务交易仍占总体交易量在80%以上,柜面业务是操作 风险的高发地带,特别是在现金、重要单证、印、押、证管理方面,是ⅩⅩ银 行重点关注点之一。 (一)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是商业银行客户资金变动的主要载体,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必 须严格遵守《人民银行帐户管理办法》要求,对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严格 把关,对个人账户严格执行实名制,坚决防范违规使用账户,利用账户洗钱等

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 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银行因员工知识,技能匮乏所造成的损失,属于操作风险类型中的()。 √ A B C D 可规避的操作风险 可降低的操作风险 可缓释的操作风险 应承担的操作风险
正确答案: D 2. 个人信贷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核实第一还款来源或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充足 的情况下,向客户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主要操作风险点。 √ A B C D 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个人质押贷款
正确答案: C 3. 代理合同文件存在瑕疵、错误和误导销售,属于商业银行代理业务中()操作风险点。 √ A B C D 外部事件 人员因素 系统缺陷 内部流程
正确答案: D 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部欺诈事件的是()。 √

A B C D
多户头支票欺诈 内幕交易 交易品种未经授权(存在资金损失) 银行内部发生的环境安全性事件
正确答案: D 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失职违规情形的是()。 √ A B C D 对客户进行误导 从事超越授权交易 恶意毁损 支配超出权限的资金额度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 6. 在操作风险的自我评估的过程中,依据评审对象的不同,可采用的方法有 ()。 √ A B C D E 流程分析法 情景模拟法 风险地图法 调查问卷法 损失分布法
正确答案: A B D 7. 下列属于可缓释的操作风险的有()。 √ A B C D 火灾 抢劫 高管欺诈 改变市场定位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安全、 息、通信技术集成的处理业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系统。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退出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警和控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机构职责 统事故或突发事件,并按有关预案快速响应; (五)每年经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审查后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年度报告; (六)做好本机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七)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系统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八)组织本机构信息系统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系统有关的业务、技术和安全培训; (九)开展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审计制度,配备适量的合格人员进行信息系统风险审计。 第十一条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信息系统相关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履行信息系统相关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经考核不适宜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专业队 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 第十八条在境外设立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在境内设立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防范由于境内外信息系统监管制度差异等造成的跨境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检查要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检查要点 (一)内控制度的健全性 1. 被检查机构内控制度是否能够涵盖所有岗位和业务环节,对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但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基层行实际管理情况的,上级是否及时制订或修订。 2.是否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 3. 是否制订并实施行(社)务管理公开制度。 4.是否建立基层机构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 5. 是否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等。 6.是否建立举报激励机制。是否对举报查实的案件给予举报人以重奖。 7.是否建立完善适时对账制度。 8.是否建立并落实印章、密押、凭证的分管与分存及销毁制度。 9.是否建立与客户两个以上主管热线联系查证制度。 10.是否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风险内部控制意识。

11.是否制定应急预案,提供适当的应急设施和系统,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二)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1. 现金及库房管理,包括是否坚持定期查库制度;库存现金是否超过核定额度;现金交接及出入库手续是否规范;库房钥匙及密码的保管与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现金收付是否符合规定;对长短款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大额取现是否经过有权人审核审批;大额取现是否核对取款人身份证件;大额取现是否及时准确登记等。 2. 重要会计凭证或单证的管理,包括是否账证核对一致,有无重要空白凭证不纳入账内核算的情况;重要空白凭证是否集中存放库房(柜);是否做到账证、证印、证押分管;是否库内建立“重要空白凭证保管登记簿”,详细记载重要空白凭证的种类、数量、起止号码、出入库时间等内容;是否按种类设置“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重要空白凭证领取是否符合规定,经负责人签章;重要空白凭证使用是否按顺序号,逐份销号,号码衔接情况;重要空白凭证作废时是否加盖“作废”戳记。并在“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上”注明作废的日期、凭证号码,在备注栏注明“此份作废”字样,双人在登记簿上签章;重要空白凭证作废时,是否将凭证右上角号码剪下,贴在“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上;重要空白凭证交接是否符合制度要求;是否

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某商村镇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某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各项业务健康、持续、规范发展,有效控制和规范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各业务条线。 第三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事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以及本行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三)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四)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

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客户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五)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六)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 (七)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 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

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发展与新资本协议 1、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促使人们对市场风险的关注。一些主要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主要进展包括:⑦市场风险测量新方法-ValueAtRisk(VAR)(风险价值方法)。这一方法最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⑦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信孚银行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RettlrnonCapital,简称Raroc)”系统。 (三)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CSFP)的Credit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入注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如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损失的事件)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

金融风险管理资料

金融风险管理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 第1章 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解析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您可以了解或掌握: 1. 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特点; 2. 风险的诱因、风险发生时所可能导致的经济结果; 3. 未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监管资本的定义以及上述概念之间、上述概念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 4.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风险类型的概念、基本特点及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金融风险的定义及特性分析 第二节金融风险的分类 第三节金融市场风险 第四节信用风险 第五节操作风险 第六节流动性风险 第七节其他类型的金融风险 第一节

金融风险的定义及特性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1. 风险(Risk)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2. 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3. 风险度量:方差度量法——即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偏离其期望值的可能性和幅度。 二、金融风险的特点 (一) 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 金融风险的客观性 (三) 金融风险的主观性 (四) 金融风险的叠加性和累积性 (五) 金融风险中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并存 三、金融风险的来源分析 1. 未来收益有可能受金融变量变动影响的那部分资产组合的资金头寸称为 风险暴露(Risk Exposure)。 2. 金融风险来源于风险暴露以及影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金融变量变动的 不确定性。 四、金融风险的经济结果分析 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可能会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 影响着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案例

摘要 鉴于银行操作风险日趋猖獗及其对金融系统的巨大危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f Banking Supervision,BCBS)于2004年6月26日将操作风险监管写入《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计量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工商银行,以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操作风险程度进行估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测定和评价中国工商银行的操作风险程度,分析类似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的类型,揭示导致这些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并按照新巴塞尔协议框架和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环境,提出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收入模型

Abstract As a response to the frequently happened bank operational risk and its devastating impact to the financial field,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 issued operational risk(OR) management in its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 cord”(Basel II)in July 26th,2004.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search results of OR measurement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extent of OR in ICBC using empirical and norms analysis. The purpose is mainly to test and evaluate OR of ICBC, and analysis the type of OR in state-controlled commercial banks which have similar situations like ICBC, and reveals deep-rooted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se risks. Then we recommen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of OR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ramework of Basel II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 Word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ICBC) operational risk income mode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