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公开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

卫生部

环境保护部

目录

前 言 (3)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5)

(一)“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展和成效 (5)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6)

(三)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调查评估 (18)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和规划分区 (25)

(一)规划依据 (25)

(二)规划范围 (26)

(三)指导思想 (26)

(四)基本原则 (26)

(五)规划目标 (27)

(六)技术路线与规划分区 (28)

三、主要建设标准和内容 (35)

(一)建设标准 (35)

(二)建设内容 (35)

(三)建设规模 (42)

(四)不同类型问题采取的技术措施 (42)

(五)水资源供需分析 (50)

四、管理与改革 (51)

(一)工程建设管理 (51)

(二)工程运行管理 (52)

(三)管理体制改革 (55)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7)

(一)编制依据 (57)

(二)投资估算方法 (57)

(三)人均综合投资估算 (58)

(四)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4)

六、效益分析 (66)

七、环境影响评价 (69)

(一)评价依据 (69)

(二)评价原则及目的 (70)

(三)评价工作程序 (71)

(四)评价标准 (71)

(五)环境现状分析 (72)

(六)环境影响评价 (74)

(七)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影响的措施 (79)

八、保障措施 (81)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建管责任 (81)

(二)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建设资金 (82)

(三)加强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 (83)

(四)完善有关政策,确保长效运行 (84)

(五)推进用水户参与,接受社会监督 (85)

(六)加强技术推广,做好宣传培训 (86)

九、展望 (87)

前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饮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帮助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安排投资100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90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发展改革、水利、卫生、财政、国土、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质检测、水源保护等工作,推进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有效提高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

尽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目前农村不少地方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12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以下简称“三部委”)联合部署了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工作。为全面、真实、准确地确定规划人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地以县为单元全面开展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对地方上报的调查结果,“三部委”组织专家进行了逐县内业数据分析、逐省现场复核评估和部分省重点现场

复核,同时分别与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对农村学校和国有农林场饮水不安全人口进行了复核,在与地方多轮沟通协调和确认的基础上,核定了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并据此组织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同时,为进一步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合力建设清洁水源,着力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后期增加环境保护部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指导监督的主要部门之一,对《规划》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在京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论证会,并正式征求了各有关部门意见,根据专家论证和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对《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同意《规划》,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对《规划》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报请国务院审定,2012年6月,国务院以国函[2012]52号文批复《规划》。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技术路线、目标任务、建设管理重点和保障措施。“十二五”规划解决全国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林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供水质量和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规划》实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显著改善项目区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生活和卫生条件,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72%的山丘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很多地区缺乏水源或取水困难,不少地区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中氟、砷、铁、锰等含量以及氨、氮、硝酸盐、重金属等指标超标,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或寻找优质水源才能满足饮水卫生安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民饮水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已累计解决了4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十一五”期间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展和成效

1、“十一五”规划重点

2007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40%提高到55%,供水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有较大提高。其中,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是饮用水中氟大于2mg/L、砷大于0.05mg/L、溶解

性总固体大于2g/L、耗氧量(COD Mn)大于6mg/L、致病微生物和铁、锰严重超标的水质问题,以及水量不足、水源保证率低、取水极不方便的问题。优先安排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疫区、涉水重病区村、华侨农场和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一五”末,使现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其它涉水重病区村以及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华侨农场以及项目区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2、“十一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2006~2010年,国家累计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计划100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90亿元,计划解决2095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际完成总投资105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90亿元,地方政府投资和群众自筹439亿元,社会融资24亿元,解决了19万个行政村、2120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受益人口在20人以上)22.1万处,新增集中供水能力2628万m3/d,受益人口2.02亿,集中式供水人口受益比例由2005年底的40%提高到2010年底的58%;同时新建分散式供水工程66.1万处,受益人口1040万人。

《“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见表1-1。

表1-1 《“十一五”规划》实施完成情况表单位:亿元、万人

地区总投资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及

群众自筹

解决人数

全国 1053590439

21208东部 24468164

5013中部 400227168

8450西部 409295107

7745到2010年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以及其他涉水

重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3、取得的成效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9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实施进行了中期评估,调查了5万户农户,结果显示,农民满意率达96%。2010年审计署对19个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审计调查认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1)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以及其他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广大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介水疾病传播风险,提高了健康水平,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据新疆自治区调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介水传染疾病和水质地方病的传播,项目区肠道传染病、伤寒等发病率明显降低。据宁夏自治区和浙江省义乌、温岭、平阳等项目区测算,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群众年户均节约医疗费开支100~250元。湖南、湖北等省调查结果也表明,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有效地改善了环境卫生,遏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2)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增强了抗旱防灾能力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新增日

供水能力2628万m3,有效地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大幅度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我国北方15省发生的严重春旱,受旱面积是2002年的近2倍,但发生饮水困难的人数只有2002年的1/4,充分表明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挥的重大作用。

到“十一五”末,全国农村集中供水受益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供水保证率大幅度提高。此外,集中供水入户后,农民群众不仅喝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出现了灶台清洁、居室整洁、厕所干净、庭院绿荫的新景象。

(3)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饮水条件的改善,不仅使农村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出来,很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为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据重庆市估算,每年可解放用于挑水的工日2833万个,按每个劳动工日20元计算,每年可产生5.67亿元的经济效益。据测算,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区户均年节省53个挑水工日。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用于供水管道、水泥、钢筋、水处理设备等材料设备购置和施工,直接拉动了内需;自来水到户的地方,近一半的农户购置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间接拉动了内需。各地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结合修建垃圾池、沼气池,整修乡村道路、排水沟,房前屋后绿化等,形成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北京、浙江、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同时,统筹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问题,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明显好转,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

差距。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范围广、受益人口多,让亿万农民群众和农村学校以及农村公共事业单位用上了与城里人一样清洁、卫生的水,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有力推进了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同时,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通过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受益农户全过程参与,使农村群众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5)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五”期间,对老、少、边、穷地区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特别是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倾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而且有效地减少了群众因争水而引发的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与团结。通上自来水的村寨,干群关系密切,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边疆地区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同时,还改善了部分边防哨所的饮水条件,提高了军民身体健康水平,有利于巩固边防。

4、主要做法和经验

(1) 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狠抓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饮水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考虑城乡饮水,统筹考虑水量水质,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

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近年的每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了增加工程建设投入、加强饮水水源保护、让农民尽快喝上放心水等明确要求。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方各级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实责任并实行目标管理。多数省(区、市)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入省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或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省级主管领导为组长,发展改革、水利、卫生、财政、国土、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参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多数省(区、市)政府与市、县政府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不少省(区、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规范了建设和管理行为,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 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报批、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商卫生等部门做好工程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卫生部门负责项目建成前后的水质检测、监测,并提出饮水型砷中毒、饮水型氟中毒病区、血吸虫疫区需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

况的调查评估和监管,制定实施了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导性文件,协调利用中央财政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提出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范围内农村学校饮水工程建设的建议,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工程项目的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城乡供水,在有条件地区将城区供水服务延伸到农村。具体工作中,在编制规划时,发展改革、水利、卫生三个部门联合编制,并充分吸收教育、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意见;在政策制定方面,发展改革、水利、卫生三个部门协商配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计划管理和工程建设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协商一致后下达工程投资计划,共同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在供水水质保障方面,卫生部、水利部密切合作,通过建立健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制度,有效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供水水质卫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水质卫生合格率逐年提高;在资金管理上,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审核下达预算、拨付资金、监督管理资金、审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年度项目计划、审查项目实施方案、监督工程招投标过程和组织竣工验收等工作。科技部和水利部安排开展了“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科技支撑项目研究,对农村饮水安全特殊水质处理技术、消毒技术、管网优化设计与标准化信息化技术集成进行科技攻关,并组织推广。

(3) 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

为探索与不同自然地理、水源状况、经济发展等条件相适应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在全国安排了100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在辽宁、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四川、甘肃、宁夏等11个省(区、市)的26个县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通过示范和试点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如在离城镇较近的乡村,兴建城镇管网延伸工程;在人口稠密的乡村,结合村镇发展规划,兴建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在居民点分散、水源规模较小的乡村,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在缺乏优质淡水水源,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水等水处理成本较高的地区,实行分质供水。

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重庆市把年度饮水安全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区县党政领导班子任期考核和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年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督促各区县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甘肃省针对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地形地貌复杂的情况,坚持“寻找稳定水源,以水源定工程,按水量定规模,总体规划工程,一次统一设计,分期分步实施”,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合理利用当地有限的水源,尽量兴建集中连片、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供水工程,实现整乡、整片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入户率。江苏省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区域供水、水源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与改善其它人口饮水条件相结合,把水利部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城建部门实施的区域供水相结合,捆绑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区域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等资金,推进全省统筹区域城乡供水。四川省建立了项目实施全过程社会公示与群众参与、政府督办与群众测评、专业审计与社会监督、

政策宣传与群众诉求、问题整改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五个结合”监督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有关方面的监督作用,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行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在饮用水水源和供水水质检测与监测方面,陕西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配备能够满足检测21项指标的水质检测设备及取样车辆,对水质检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源水、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检测,确保群众喝放心水。广西自治区针对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较低状况,水利、卫生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消毒卫生达标方案,争取自治区财政资金16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所有集中式供水工程配备了消毒设施。浙江省编制了水源保护规划和水资源配置实施方案,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合理划定水源保护区,财政安排专项生态资金补偿关停并转污染企业;组织实施以改善农村水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加强面源污染防治。

在运行管理方面,河南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县财政每年按10~30万元的数额拨付,另外按每吨水0.1~0.2元的标准从供水工程水费中提取),基金实行专户存储,逐年积累,由县水利局监督使用,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缺乏日常维护费和大修费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27%的县建立了维修养护基金,积累资金2.29亿元。吉林省应用信息技术对水源地、供水工程和受益村镇等信息实时监管,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在机构能力建设方面,全国有8个省(区)水利厅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湖北省政府成立了“湖北省农村饮水安

全工程领导小组”,下设由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组成的副厅级“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同时,各市、县也相应成立了相应机构。山西省水利厅成立了供水排水处、贵州省水利厅成立了饮水安全处、陕西省水利厅成立了供水处,均为正处级建制。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69%的县成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构,有力地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水利部有关单位先后组织培训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8000多人次。

(4)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程建设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行社会公示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通知》、《关于印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

各省(区、市)也结合实际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如陕西省2008年颁布了《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对规划建设、水源与水质、设施管理与维护、供水与用水、法律责任做出了详细规定;山东省2009年以政府令发布了《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饮用水供水条例》;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江苏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浙江省财政厅、水利厅印发了《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考核办法(试行)》等。

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对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严格执行“四制”;对于小型供水工程,则推广“六制”,即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资金报账制、材料设备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制、明确工程管理责任和水价制度。

(5)提高项目决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特别是农民的监督

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决策的透明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行社会公示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国家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全部在当地新闻媒体进行公示,省级年度计划在省级报刊上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县(或工程项目)名称、工程类型及处数、主要建设内容、工程投资、受益范围和人数、责任人等。县级年度计划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地点、建设方案、资金筹集、水价、受益人口等,接受当地群众的监督。目前,各省都能做到建设项目公示,绝大多数县也做到了公示,对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如重庆市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三公示”制度(工程开工、竣工和违纪违规查处情况公示),打造“阳光工程”。重点公示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构成、建设工期、质量要求、行政和技术责任人、举报电话等,为群众参与、媒体介入、政府核查的公开监督创造了条件。浙江省每年将农村饮水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投资、受益人口等在浙江日报、

浙江水利网等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样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赋予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用水户的责任感。工程建设前广泛听取用水户对工程建设方案、资金筹集、管理体制和供水价格的意见;工程建设中由用水户选举代表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工程建成后吸收用水户代表参加管理,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如四川省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民主参与、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公开,把缺水对象、国家政策、设计方案、建设管理过程、财务决算、干部责任等进行全程公示,增强工程建设透明度,调动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供水设施总体上依然薄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然繁重。截至2010年底,全国还有4亿多农村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采取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分散供水方式,占全国农村供水人口的42%,其中8572万人无供水设施,直接从河、溪、坑塘取水。除原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核定剩余饮水不安全人口外,由于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农村水源变化、水污染以及早期建设的工程标准过低、老化报废、移民搬迁、国有农林场新纳入规划等原因,还有大量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需要纳入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然繁重。

2、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受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形地

质条件复杂、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低、支付意愿不强等因素制约,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供水成本高、水价不到位,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难度很大。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的52万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平均每处日供水能力154m3,受益人口1061人。在集中供水工程中,有90%是单村供水工程,平均每处日供水能力仅50m3,受益人口仅522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均水价为1.63元/吨,运行成本为1.45元/吨(仅考虑电费、人员工资和日常维修费),全成本平均为2.3元/吨。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无法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不具备大修和更新改造的能力。另外,一些地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电价偏高、税费多等因素又增大了运行成本。与城市供水相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3、部分地区现行工程建设人均投资标准偏低。由于近年来建筑材料和人工费持续上涨,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增加较多,现行人均投资标准难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特别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和青海、甘肃、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西北高寒、高海拔、偏远山丘区、牧区,建设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工程投资高,现行补助标准明显偏低;广西、贵州等大石山区、喀斯特地貌区,山高坡陡,地表蓄不住水,只能兴建分散的水柜、水池,人均工程投资高出全国平均投资的数倍,现行补助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4、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工作薄弱。农村饮用水水源类型复杂、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加之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问题严重,进一步加大了水源地保护的难度,甚至南方部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很难找到合格水源。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涉及地方政府多个部门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解决难

度大,特别是受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制约,水源地保护措施难以落实。目前部分农村供水工程,特别是先期建设的单村供水工程存在设计时未考虑水质处理和消毒设施,或者设计了但未按要求配备,配备了但不能正常使用等现象,造成部分工程的供水水质不能完全达标。由于缺乏专项经费,一些地方缺乏水质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水质检测工作十分薄弱。

5、部分地区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由于一些地方对前期工作重视不够,投入的技术力量不足,前期工作与项目管理经费不落实,部分地区缺少科学合理的县级供水总体规划,有的地方虽然也编制了总体规划,但与建设、扶贫、卫生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缺乏衔接,造成有的工程水源可靠性论证不充分,部分工程设计规模不合理,一些地方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因移民搬迁而废弃现象,不少工程供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良性运行难以实现。

6、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基层水利部门机构和人员状况与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适应。造成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村镇供水工程大规模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滞后,技术储备不足;二是村镇供水工程大多地处偏远乡村,条件差、待遇低,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适宜农村特点、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特殊水质处理技术仍然缺乏。在缺乏优质饮用水源的高氟水、苦咸水地区,饮用水必须经过处理,但目前成熟的除氟等特殊水处理技术制水成本高、管理复杂,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需加快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特殊水处理技术。

(三)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调查评估

农村饮水安全需要解决农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饮水问题。本

规划调查评估的农村供水人口,是指各省(区、市)的乡镇(不含县城城区)、村庄、学校、国有农场和林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和连队的农业户籍人口。汇总分析各地上报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供水总人口为9.7亿人。其中,采取从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供水受益人口在20人及以上的集中式供水人口5.6亿,占58%。

1、原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核定剩余人数

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核定2004年底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为3.23亿。2005年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和《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共计解决了2.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0年底,原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核定的饮水不安全人数还剩余1.02亿。

2、调查评估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

2009年8月,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的通知》(办农水[2009]347号),要求各省以县为单元,组织开展“三到村”(已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人数、原调查评估核定剩余人数、新增饮水不安全人数全部落实到行政村)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规划人口调查工作,采集水样进行化验,省、市、县组织专家逐级复核并将调查成果汇总上报。

(1)调查复核范围、依据和程序

调查复核范围:包括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不含县城城区)以下的乡镇、村庄、学校,以及国有农(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和连队饮水不安全人口。不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郑州市旅游资源介绍PPT

郑州市旅游资源介绍PPT 前言:郑州多媒体专业公司,专业制作的郑州旅游资源介绍PPT 内容,涵盖郑州市主要旅游资源以及郊县旅游资源,内容全面详实,体现最新最权威的时代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介绍: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她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自然地貌复杂多样,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郑州市旅游局日前整合了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市旅游资源,推出了黄河风光休闲游、古都文化游、新区观光游等8条“城市游”线路,以适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及游客需求变化的新情况。这8条“城市游”线路包括了近郊沿黄生态休闲、新东新区现代都市风光、历史文化载体及工业旅游等欣赏城市、体验城市和品味城市的景点。此外,还有

欢乐亲子、科普修学、都市赏春、温泉度假等以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景点。从传统的景区观光旅游走向以欣赏、体验和品味为主的城市旅游,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会郑州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精品加以打造并向海内外游客推介,以推动全省旅游业大发展。 郑州市旅游景点: 黄河游览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郑州著名旅游景区。 河南博物院:坐落于农业路, 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中原古代灿烂文明的窗口。 二七纪念塔:郑州标志性建筑,矗立于市中心,原址为长椿桥,该为纪念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所建造,原塔为木质结构,后因为木质腐朽,改为砖石双塔结构。 二七纪念堂:原为普乐园会场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会所,位于钱塘街 郑州商城遗址:大部位于管城和二七两区,距今3600年,为商代亳都遗址,国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早商时期城墙,宫殿遗址,烧窑遗址等。 城隍庙:城隍庙街路北,是郑州市现存最大的明清建筑群。 文庙:郑州孔庙,位于东大街,建于东汉, 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兴建时期最早的儒教庙宇。 郑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路,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紧邻市政府及绿城广场。

卫生部2006-2010年护理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附件: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征求意见稿) 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卫生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步,紧密围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任务,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护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了护士队伍建设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护士126.6万名,是解放初期6万名护士数的20倍,与1985年63.7万名护士数相比,翻了一番。护士总数已经占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4%。在护士队伍

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3%,具有大专学历的占24.3%,具有中专学历的占64.5%,与1985年相比,具备高等护理专业学历护士的比例显著增长,中等护理专业护士的比例显著下降。提高了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护理教育发展迅速 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的基础。自1984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99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32所,开办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达到13所,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总数达到52120人,招生总数达到59174人。一直占据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同时,护理继续教育发展较快,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以及危重症护理、糖尿病护理、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1996年以来,护理教育改革工作不仅涉及到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也涉及到了对各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专业技术性逐步增强 护理是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专业,其基本属性是医疗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设计纲要全文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CN人才小编特整理出关于2016年甘肃省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最终还是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近日由中共甘肃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通过。本报今日将为您详细解读《建议》确定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大理念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以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为方向,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推进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着力打造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统筹用好内外市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八大目标 《建议》明确,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易错题集(十二)旅游地理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易错题集(十二)旅游地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问答题 (共21题;共156分) 1. (12分) (2018高二上·武威期末) 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迪士尼乐园是世界知名的现代主题公园。世博结束后,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悄然启动,将于十二五期间建成。建成后将带动总计上万亿的GDP总值预料,可为当地创造5万个新职位。消费市场方面,中国内地80%以上客流将被吸引至上海,甚至包括大量的亚洲游客。 (1)迪士尼乐园属于________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出________方面的意义。 (2)简述迪士尼乐园选择落户上海的原因。 (3)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成对上海有哪些影响? 2. (5分) (2018高二下·应县期末) 格陵兰岛(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3. (10分) (2018高二上·武威期末) 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

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黄山市外省市游客构成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4. (5分) (2019高三上·广东期末)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西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说西湖之于杭州来讲是一座“金矿”。但在 2002 年 10 月,杭州却悄悄拆除了环湖围墙,西湖免费为世人开放,真正做到了“还湖于民”。虽然少了门票的收入,可西湖并没有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是中原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央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5次、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累计有200余次到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之,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论坛、座谈会、研讨会,中原经济区迅速引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认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增长区域,国家已经给予中原经济区一个明确的肯定和功能定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由此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用四个―载体和平台‖概括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纲要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doc

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卫生部“十二五”时期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2015年我院护理发展规划。 一、总目标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依法执业;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行为,拓展护理服务;更新理念,改变模式,继续推行优质护理,努力为病人提供全程、连续、专业、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领导满意、大夫满意、护士满意,最终实现“五满意”之目标。 二、具体工作任务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完善护士准入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2、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2011-2020年)》和卫生部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加强临床一线护士人力配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提高护士队伍总量和护士配备。根据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到2015年,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要求达到0.8:1,病区护

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0.6:1,ICU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2.5-3:1,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床比达到3:1,母婴同室、新生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0.6:1,NICU、PICU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1.5-1.8:1;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的比例≥95% ;建立护士机动库,机动库人数占全院护士总人数16% ;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及以上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根据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到2015年,全院大专以上学历护士≥80% 。 (3).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完善用人和收入分配机制,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3、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各科室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逐步落实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 4、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努力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有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各省(区、市)按照深化医改和护理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实施护理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改革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 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卫办医政发[2012]47号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12.04.19 【实施日期】2012.04.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及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于2012年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现将《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及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结合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以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和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工作原则和目标 坚持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实施临床护士对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坚持以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落脚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坚持以加强科学管理为关键点,充分调动护士队伍积极性,建立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按照“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的工作原则,促进护理工作适应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2012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优质护理覆盖60%以上的病房,并在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在全院推广;6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30%的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要率先垂范,在全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任务。 1.认真组织实施。地方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原则和目标,对辖区内医院实施目标化管理。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掌握医院工

郑州市高新区规划

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分布规划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区建设等多方面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城市中学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保障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体现着她的公益性与服务性,同时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与发展目标的集中表现。城市中小学资源是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适时调整城市中小学布局,制定规划管制策略,可以帮助城市政府用好、管好教育资源,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管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 本文是以郑州市高新区中学布局规划为例,通过对城市中学选址规划相关因素的分析,主要考虑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学校规模、服务面积、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四个指标,进而对郑州市高新区现有的中学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学校以及高新区的现实情况,通过空间分析给出综合的评价,用逼近理想点法得出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是四所学校中最逼近理想点的学校,详细分析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的现有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合理化模型分型规划高新区中学的布局。 关键词逼近理想点法标准差方法中学规划布局

问题重述 随着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该区域新的开发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假设你们是高新区建设规划负责人,根据高新区建设的现行状况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你们模型的结果,给出整体规划。你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1、搜集(调查)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关中学的情况,对当前中学规划的 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 2、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设计中学规划,并根据设计布局和数据进行模拟; 问题分析 现状分析 就郑州市高新区而言,虽然近几年来对中学建设的重视程度及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中学规划布局不均衡,有些地区用地不足,有些地区则出现了学位过剩的现象。学校选址不合理,部分地区学生就学不便,随意占用教学用地的现象仍有出现等等。现将郑州市高新区基本情况陈述如下,高新区总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现有中学4所,在校学生总数量4900人。

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容【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 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 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 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 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 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 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 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 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 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动向 (7)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 【农业部:编制 948 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 【“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主要省市“十二五”规划进程 (24)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成浙江省政治协商重点】 (26) 【海南省:将跨海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 (26)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 (27)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九大关注重点】 (28) 【西藏“十二五”规划:立足实际超前谋划】 (29) 【香港自请纳入“十二五”规划】 (30) 【“十二五”规划聚焦 10 大城市群】 (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