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建设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建设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建设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建设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建设

摘要:涪陵地处重庆东部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的美称,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东大门,三峡工程蓄水后,是长江上游万吨级轮船终年停靠并离重庆最近的深水港。但是,就涪陵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要求差距较大,只有深刻领会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科学内涵,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优化发展环境,突破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建成工业涪陵、港城涪陵、安商涪陵、宜居涪陵、人文涪陵,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成为重庆市领先领跑的"第一方阵"。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

涪陵区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把涪陵建设成全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意义重大。在此,笔者就涪陵经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中的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掘见:

一、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的科学内涵

当前,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尚无确切的定义,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比较分析,将其界定为:所谓内陆是指与沿海和沿边城市相对而言,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边境线的部分城市。开放型经济是指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本区域通过与其他区域进行持续不断的资源交换,以实现本区域和他区域共同发展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态势,它主要包括本区域的优化、本区域与他区域资源交流的动态优化、本区域与他区域持续发展三个层次。因而,开放型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封闭的经济状态。它是一种面向全球的开放的经济体系,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基本经济形态,其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型经济既出口,也进口,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为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或地区的主流选择。简而言之,内陆开放型经济指具有内陆地区发展特点的开放型经济,相对传统的外向经济而言,特别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由大进大出的低附加值的外向型经济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经济转变,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提高贸易质量和科技含量,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整体功能,从而更好地结合外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门户前沿,顾名思义,就是先进的思维、思想、观念、理念、模式、方式等信息综合的正门、入口的简称。综上所述,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概念,而是经济全球化、改革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涪陵新一轮经济发展新战略、新思想、新模式。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个方向,更是一条新路,是提高涪陵在重庆的注意力、全国的注意力和全球的注意力的必然选择。为此,涪陵要成为重庆内陆开放性经济门户前沿,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置身于大开放的前沿,确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开创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跨越的新路,才能实现涪陵"加快"和"率先"的目标,才不愧于上天给与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恩赐,不愧于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不愧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

二、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涪陵曾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区,是管辖10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其他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涪陵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长江、乌江的交汇处,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85公里,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东大门、"一圈两翼"的结合部,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的美称,是重庆中部和乌江流域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是重庆主城区连结渝东南20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三峡工程蓄水后,涪陵是长江上游万吨级轮船终年停靠并离重庆最近的深水港。

二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涪陵的水、电、气、路、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建成了一批诸如长防大堤、滨江大道,李渡长江大桥、黄旗集装箱码头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一城、两区、五片" 的城市格局已成雏形。渝涪高速公路、渝怀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渝利(川)铁路、南(川)涪(陵)铁路、渝长(沙)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七路、三环、一港、一铁"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三是经济基础较为扎实。改革开放以来,涪陵人民发扬"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先后培育了一批诸如太极集团、涪陵卷烟厂等知名企业,形成了一批诸如"乌江"榨菜、"建峰"尿素等知名品牌,打造了李渡、龙桥、白涛三大市级工业园区,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92.27亿元,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全国、全市增长幅度的2.7和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9:54.1:34,人均GDP达到18966元。

四是人文优势比较突出。重庆直辖后,现涪陵区由原地级涪陵市、县级枳城区、李渡区合并而成,干部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同时,涪陵拥有涪陵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第三卫生学校等大中专学校,科研人才较为积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基本具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文条件。

(二)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不大。从涪陵国民经济结构来看,涪陵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和重点企业上,园区经济、商圈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尚未形成气候,产业经济、集群经济能量不足,作用不大,效果不好,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从经济总量来看,2007年,涪陵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虽然分别排在重庆市各区市县中的第5位和第6位,但是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人均GDP明显不足,同时,离标兵太远,离追兵太近。归根结底,就是"涪陵现象"没有与时俱进,缺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改革创新的勇气。

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涪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涪陵地处重庆中部,居长江、乌江之滨,具备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条件,但目前只有一条渝怀铁路、一条渝涪高速路,连接各区市县的公路等级差、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影响、带动、辐射功能,已经成为涪陵能否建成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后劲发展不足。当前,子女异地读书、职工异地培训、干部异地学习、企业异地注册等现象十分突出,导致高科技人才、高管人才、有实力的大企业、有潜力的大项目纷纷流向重庆主城等其它地区,以至于涪陵的固定资产投入长期偏低,工业园区大规模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建设档次不高,速度不快,质量不好,与新一轮经济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形成综合实力的竞争能力。

四是精神状况不佳,创新能力不强。由于历史等原因,涪陵的干部队伍长期荣耀于"涪陵现象"、"地厅级领导"、"县团级干部"光环之下,骄傲性与悲观型同在,有不思进取、萎靡不振、保守落后的,也有持"昨天功,今天过,明天错"的,还有多干不如少干、得过且过的,进取意识有待于增强,发展环境亟待于改善。

三、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的战略措施

(一)强化一个意识,打造五大环境

"开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内陆城市,特别是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涪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树立"开放才有机遇、开放才能发展"和"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不发展"的观念,牢固确立"开放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思想,不断强化"无外不快"、"区外即外"的意识,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开放思维,加大开放型经济的步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以出入境通道建设为着力点,创建内陆一流通关口岸,建成国家内陆二类开放口岸,营造便捷的口岸环境;以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营造高效的物流环境;以改革和完善政策促进体系为着力点,调整政策支持方式,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以建立健全涉外中介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营造规范的服务环境;以构筑"投资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经营城市平台为着力点,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二)坚持两轮驱动,推动四外并举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必须结合涪陵实际,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紧紧瞄准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大力引进其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设立境外技术研发中心、市场销售网络等,千方百计扩大吸收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对外贸易、吸收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范围内的商品大流通;主动参与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不断提高涪陵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总量和水平,提高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的综合实力。

(三)实现三个统筹,建立四换机制

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关键在开放,核心在统筹,重点在产业,根本在体制,动力在机制。因为涪陵地处中国内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自身有限的经济存量、市场条件、城市承载能力和社会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区域性开放、全国性开放、全球性开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共资源重新配置和再分配目标。因此,涪陵需要通过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以开放型经济、开放型市场、开放型城市、开放型社会,在继续发展出口的同时,更加注重进口外部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智力;在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此,要树立以资源换技术的思想,坚持资源开采、流域治理与环境保护三统一原则,改革资源开采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建设技术密集型的资源基地,使技术落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小企业向技术先进、经济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大企业转型升级;要树立以产权换资金的思想,加快国有资产改革步伐,完善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尽快走出计划经济体制阴影,大胆出让国有企业股份、国家重点工程使用权等;要树立以市场换项目的思想,敢于让出市场来吸引跨国公司来投资换代产品项目,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推进本土产业升级转型;要树立以存量换增量的思想,打破条块管理体制,鼓励跨地区、跨部门的名牌产品企业或技术资本等优势企业托管、兼并、重组涪陵传统劣势企业,实现产业重组优化。当然,"四换举措"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四个侧面,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互相割裂和对立起来。如市场可以换项目,也可以换技术,资源不仅可以换技术,也可以换来项目和资金,在具体工作中,要全面分析,争取一个项目引发多重效应。

(四)突出四个重点,打造五个涪陵

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门户前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开创性的复杂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见成效"的要求,扩大开放窗口,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机制,拉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群经济效能作用,提高涪陵经济竞争实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培养一批精明能干,务实敬业的招商队伍,储备和推介一批投入产出大,财税贡献多,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改革借势发展方式,提高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变上门招商为网上招商,变政府招商为企业招商,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以人才队伍为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战略思想,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选拔任用体制机制,营造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氛围,改革机关、部门、乡镇领导干部任用方式,实现机关、部门主要领导必须从乡镇主要领导中挑选的制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领导水平,着力建设科技、管理、社科、政务、党务和复合性人才队伍,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变人浮于事为效能人才;以平安稳定为保障,积极打造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政务环境、发展环境、法制环境,积极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征地拆迁、企业改革、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突发性和集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让投资者放心、安心;以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民间资本活跃为契机,大力引进国内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形成与国有经济三轮并驾齐驱,竟相迸发的涪陵经济新模式,做特李渡、白涛、龙桥三大产业集群,做优生物化工、食品、药品、建工建材、轻纺制造、电子电器、装备制造七大支柱产业,做强太极集团、建峰化工、中化涪陵、宏声卷烟等重点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着力打造工业涪陵;以涪南、渝利和渝怀复线三条铁路,渝湘、沿江和江南三条高速公路,以北拱、黄旗、白涛码头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出境大通道,激活黄金水道,形成四通八达,快捷高效的水陆交通综合体系,进一步加强海关通关和物流环境建设,设立涪陵保税仓库,畅通进出口通道,降低物流要素成本,着力打造港城涪陵;以发展环境整治,阳光涪陵行动为契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的思想,完善行政审批中心管理体制,切实改变行政审判中心只接件不审批的不良格局,着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阳光型政府,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助商、富商、活商氛围,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着力打造安商涪陵;以旧城改造、城区扩展、李渡新区建设、乡镇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按照"减量、留白、增绿、添色"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引进诸如金科集团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开发新型城区,经营现代农业,变城市经营为经营城市,变农业粗放型经营为农业集约型开发,建立林业产业化基地、生态屏障防护林体系、村庄绿化美化体系,提升人居生活质量,着力打造宜居涪陵;以健康重庆活动的开展、文明城市的创建为契机,深入挖掘和宣传古巴文化、程朱理学、白鹤题刻、百年榨菜等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挥影剧院、体育中心、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作用,进一步弘杨"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引导干部群众知荣耻、树新风、求和谐,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打造人文涪陵。

参考文献

[1]张鸣,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把涪陵建成全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前沿[Z],2008年9月1日

[2]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局编制、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学会,涪陵统计手册(2008)[Z],2008年3月20日出版

[3]《四川开放型经济研究课题组》;四川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与制度创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30-34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人口学给城市化的定义,流行的是美国人口学家威尔逊主编的《人口词典》的解释:“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显然,他们强调“人口城市化”。也有的人口学家直接用“城市化”替代“人口城市化”,如美国著名人口学者赫茨勒就这样说:“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经济学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强调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口和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一个世纪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 在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给出这样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仅突出了农村人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城市型转化,而且还强调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既着眼于农村发展,又着眼于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城市化定义。 上述对城市化含义的几种经典表述,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国度而对城市化涵的认识,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城市化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城市化深刻涵的认识也应该不断丰富。上述几种经典表述,是对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动态一: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纵观管理理论发展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管理理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管理史上通常把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传统管理,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强制性,家长式,无标准,凭经验。 18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实践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西方管理思想,促成了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思想酝酿诞生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这些人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生产管理、人事、工资、成本管理方面。此外这一阶段还有詹姆斯·小瓦特和马修·博尔顿、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安德鲁·尤尔等人。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克里德·泰罗、“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泰罗的追随者们有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和亨利·福特分别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与美国的卢瑟·古利克。此外还有亨利·路易斯、勒·夏特里尔、詹姆斯·道奇、约瑟夫·刘易斯、汉斯·雷诺、哈林顿·埃默森、安德烈·米什林等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经济责任制,统一指挥,标准化,科学学习,优质生产。它不仅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而且还确认了管理的领域,职能和原则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为管理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的工作,为管理理论发展打下了实践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在于:(1)“经济人”观点。把人当作机器附属物,忽视了人性的一面。(2)封闭性。只着眼于企业内部工作效率,不能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它只适合于当时比较简单的企业组织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对宏观经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NEW THOUGHTS IN MANAGEMENT THEOTY)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启迪。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由3位教授共同承担,每人承担三分之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也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 1 章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及其改进 一、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 1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1: 两个等级体系,每个等级体系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相等。 2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相等。 3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3: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归委托人拥有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相等。 4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4: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都相等。 5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5: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2次函数。 二、对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的改进 1改进后的假设1:两个等级体系中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不一定相等。 2改进后的假设2: 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不一定相等。 3改进后的假设3: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前者是后者的函数。 4改进后的假设4: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不一定相等。 5改进后的假设5: 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一般函数,其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都为正。

第 2 章 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 一、“联合确定基数法”模型简介 1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及其证明 定理1 设委托人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 , 代理人自 报数为S ,合同利润基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最大努力的实际完成 数为A ,超额奖励比例(歉收分摊比例)为P 1,少报受罚比例为P 2。则代理人 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期末最大实际完成数(此 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 到期末实际能完成多少),即S=A 2 参数关系的总结: 0<21 P

P 2>WP 1 3 从“歉收分摊”到“歉收不补” 定理4 当联合确定基数法中的“歉收分摊”规定变为“歉收不补”时,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4 从确定利润基数到确定费用基数 定理5 把联合确定基数法从确定利润基数转为用于确定费用基数时,设 委托人要求的费用控制水平为D , 代理人自报费用控制水平为S ,合同数C= (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费用控制水平为A ,节省奖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 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

目录 摘要---------------------------------------------------------3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1.1交通枢纽作用-----------------------------------------------3 1.2增长极作用-------------------------------------------------4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 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 4.2时间错位差异------------------------------------------------6 4.3生态位扩充差异----------------------------------------------7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 5.1发展水平----------------------------------------------------8 5.2发展能力----------------------------------------------------8 6.总结-----------------------------------------------------------8 附录: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的几个前沿理论 摘要:20世纪末,国外战略管理学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因而对国外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作综述,讨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指出我国在战略管理前沿问题上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对其 进行更为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顾客价值 “战略”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证明:许多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制定了适合 企业发展的战略.所以企业管理界将战略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使其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1] 涉 及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主要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等,其发展趋势为:战略重点 —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到企业内部能力的关注;战略目标——追求短期利益到寻求长期优势.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学者哈默尔与普哈拉在1990 年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成功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原因,也指明一条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企业核心竞 争力(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有的、支撑企业 保持持续核心竞争力的能力.[2]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并得以发展就 必须培育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

理论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沃纳菲尔特,1984)和“企业能力基础论”(提斯·匹斯安欧和舒 恩,1990; 兰格路易斯,1992) 这两大分支.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是:更加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 资源基础理论 该理论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地建立在彭罗丝(E.Penrose) 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的基础上,接受彭罗丝的 “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的认识.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资源被划分为三类: 有形资源(如厂房、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商标)和知识资源(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器或其他 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尽管资源 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核心 竞争力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 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 1.2 企业能力基础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竞争力”才是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差异调控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地带性差异显著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按照重庆直辖以前的行政区划,可将重庆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带。西部为直辖前的小重庆市,东部则为原涪陵、万县、黔江三地市。重庆西部地区面积不到全市的30%,人口约占全市的一半,但2003年GDP占全市的比例达70.9%,而东部仅占29.1%;西部地区人均GDP达10086元,而东部仅4228元。重庆市经济重心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其次,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重庆市的“十五”规划进一步根据经济地理特点将市域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主城区再加上近郊的渝北区、巴南区9个区;渝西经济区主要由原重庆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12个区县构成;三峡经济区主要由原涪、万、黔三地的绝大部分区县组成,共19个区县。2003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为5273元,加权变异系数为0.584,加权变异系数也略高于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水平。2003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句的绝对差异为8882元,相对差异为2.31倍;渝西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绝对差异为2660元,相对差异为1.59倍;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绝对差异达11542元,相对差异达3.68倍。重庆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中尤其以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差异最显著。 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 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 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单位:(万人)

运营管理理论前沿

第四章运营管理理论前沿 第一节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概述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同时TOC也是对MRPII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 戈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TOC,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的基本要点如下: 1.企业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应当十分明确,那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2.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 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帕拉图的原理,对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少数几个约束,为数不多,但至少有一个。约束有各种类型,不仅有物质型的,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以上这些,也可称为策略性约束。 3.为了衡量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TOC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TOC认为只能从企业的整体来评价改进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库存投资和运行费用虽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产出才有可能不断增长(见下表)。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研究

Management Vision ?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管理视野能源消费实例的预测计算表明:该模型对能源需求预测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准确度。从预测结果看,该模型抛开影响能源消费的不确定性的多种因素,预测精度较高、所需指标变量少、计算简便,便于实际应用。 任何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都不可能期望用纯数学的方法加以精确描述,必然会出现误差,作为未来能源的需求预测,必定受到宏观社会发展的较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正。 目前影响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一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将逐步实现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这必将大大减少能源的需求;二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节约型、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逐步占主导地位,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将远 低于目前的水平;三是节能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械程度的加大等又将使能耗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对能耗量影响最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及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第二产业目前占有能耗较高,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能源的实际需求较之原有的预测值要低得多。无论怎样修正,本模型是就能源消耗的具体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是就数找数,无法从影响能耗的内部因素去分析这一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预测的结果只能从宏观上加以评估。 因此本文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依据,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组合模型预测,对于该问题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毅.沿海地区能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6):509-517. [2]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2). [3]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王文明,王文科,杜东.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水文预测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7,29(2):11. [5]罗强.中国的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能源供求分析与能源资源战略性开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SJB790024)。 作者简介: 成艳(1985—),女,河南济源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管理。 聂锐(1958—),男,山西原平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与能源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研究 孟 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大型工程项目在管理中的前沿应用——项目信息门户,并对PIP的应用特点、功能进行分析。【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前沿问题;项目信息门户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 项目管理的研究有两大体系,即: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和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 1.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1.1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伴随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管理国际化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就工程建设领域而言,外资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加,海外建设市场也会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国际工程将会进一步增加。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看,这意味着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融资、工程招标、合同管理等均要求国际化和国际惯例接轨。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使得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目前人们把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用Internet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虚拟化,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 1.3 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 所谓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工具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它将工程项目的利害关系者集合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研究,揭示了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是工程项目内在本质的要求。 1.4 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 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成为一个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代建制)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工程项目管理前沿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工程管理研究的主题。从70年代开始广泛运用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到9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项目信息门户与项目信息平台。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erta1,简称为PIP)是国际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前沿研究成果,国际上许多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成功都得益于PIP的应用。PIP是在项目主题网站(Project-Specific Web Sites)和项目外联网(Project Extrane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软件产品或信息系统,而是国际上工程建设领域一系列基于Intemet技术标准的项目信息交流系统的总称。它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存储和管理的基础上,为项目参与各方在Intemet平台上提供的一个获取个性化(按需所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从而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项目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 2.1 项目信息门户下信息交流的特点PIP较多采用的是将工程项目信息集中存储在Intemet上的项目信息库中,从而改变了传统工程项目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方式,实现了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见图1)。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经济学2班201451240 陈永兰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州;西南邻梁平;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公路距万州区78千米,距云阳新县城70千米,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千米,距巫溪县198千米,距城口县240余千米,距达州市160千米。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均占重庆市的1/20。辖40个镇乡街道、437个村、72个社区。东汉建安21年以“汉丰”为名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开州区距重庆市280公里。北依巴山,南近长江,西与四川省接壤。开州区是一个人口大区、资源大区、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大区,三峡工程建成蓄水以后,受淹陆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淹没搬迁总人口15万人,比整个湖北省受淹人口的总数还多,是库区内最大的淹没县。而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开县旧县城,也将沉入水下。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开县,设立开州区,并于7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 开州目前的发展状况: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59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可比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25284万元、1651438万元、108306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14.6%、10.3%。三次产业对开县生

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1%、62.1%、31.8%,分别拉动开县生产总值增长0.7、7.2、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6.1:51.3:32.6调整为16.1:50.7:3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 年末全县县内就业人员70.26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29.23万人,比上年减少3.8%;第二产业就业21.67万人,比上年增加2.6%;第三产业就业19.36万人,比上年增加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扶持6500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6万人。 开州的发展优势:开州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重点开发区,30分钟内可到达万州机场、长江深水港、火车站。市场辐射广,2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达3000多万;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3亿多,是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四地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潜在区域性市场巨大。气候较好,因为盆周山地阻挡,寒潮不易入侵,故气温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略高,冬暖春早,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温暖空气,夏季雨量充沛、温湿适度。开县能源非常丰富,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全县发电机容量达76.2万千瓦;天然气探明储量2650亿立方米,属国家大气田,中美合资的川东北天然气项目年采输气在40万方以上。今日开县,文化厚重,资源丰裕,享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后续扶持、城乡统筹发展、扶贫开发等叠加优惠政策,加上开县综合以上政策,出台一系列推动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创业兴业服务平台齐备,投资环境优越,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政策最优的地区之一。 开州存在的问题有:开州四面环山,城市扩展有大量的山地,大大的加剧了建设成本。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管理规范化欠缺,旅游宣传力度不强。交通不便利,离主城较远,只有公路交通,无铁路、轻轨,道路规划差,容易造成道路瘫痪。然后,教育水平低,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外出务工,就业水平低。因此,需要(一)以实施生态涵养建设为重点,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二)以实施浦里工业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三)以实施环湖开发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四)以实施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六)以实施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发展新格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