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A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我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于如此大的投入,使我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我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我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在我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比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

在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俄罗斯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下降,其经济实力正由二流国家沦为三流国家。日本近20年来经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步履维艰,实力地位不进则退。欧盟进入新世纪后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勉强维持低速增长。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

第四,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第五,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

第六,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B

中国对世界贡献增大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并不是排他的,而是开放包容的。这不仅符合中国对长期稳定发展环境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应该讲是因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舞台。很明显,现在中国的出口加上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是跟世界经济结合最紧密的一个大国。可以讲,如果没有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这30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这么成功。既然结合这样紧密,中国或者世界经济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然要做一个有责任的大国,一方面要把国内的经济搞好,另一方面,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其他国家地区把经济搞好。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日趋多元化,亚洲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中国经济不仅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具有优势,更应看到的是,由于工业基础好,相关行业在一个地域内通过专业化分工,配套能力齐备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率,是中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和贡献所在,这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全球生产链的重要一环。

有利世界经济稳定

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银行有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仅次于美国。过去5年里,中国以年均10.6%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良好,经济波动表现相对稳定,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利益相关国,在稳定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在谈到全球化,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忽视中国的力量,只要往前看,几乎所有人承认,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在要素市场中的地位会更大更强。

发展经验值得世界参考

中国有哪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于中国经验的理解,我自己的体会就是三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打个比喻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有两层含义:一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目标是毫不动摇的,二是在过渡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前行。

中国的发展经验是值得世界参考的,国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别国的发展经验有些原则性的东西可能对自身发展思路有帮助,但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做。

各国国情不同,中国特色道路是适合中国的,我们不强行推广我们的经验,但有些东西不是中国独有的,比如改革开放是全球共同的命题,中国在当中表现出来的后发优势、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这些都可以和世界分享。

试探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一、中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逐步提高。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地。2003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2.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由于拥有13亿人口,进入小康水平的中国呈现出巨大的消费能力:世界第一大铁、钢、铜消费国,第一大手机销售市场,第二大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第三大汽车销售市场;第五大白金消费国……旺盛的需求吸引跨国公司纷至沓来。2003年中国成为外资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显然,中国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进口的激增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增长的引擎。

中国正在走向富裕,正在成为一个消费大国和某些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她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或世界强国。较高的失业率、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仍未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正在向地区经济强国迈进

虽然,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她正在向地区经济强国迈进,政府明确表示要为地区和平与繁荣承担起义务。

首先,中国国内充满活力的需求不断地为地区创造出新的市场,其次,“上海论坛”、“10+1”等政治与经济上的区域合作,以及“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中国在推进地区和平与繁荣上的承诺与愿意承担起地区大国的责任。

三、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进程中的阻碍因素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但是国内外一系列因素不断地在阻碍着中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安定;某些官员的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艾滋病和“非典”等传染病;水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能源消费和能源价格;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脆弱;海外资本直接投资的缩小;台湾海峡及其他冲突等成为了主要的阻碍因素。

能源紧张。其中以煤、电、油、水的短缺尤为突出。经济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旺盛,带来了原油、成品油、铁矿沙、塑料等原材燃料和粮食进口量的猛增。

燃料需求的旺盛,刺激了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也带来小煤窑安全事故的不断。由于运输问题造成铁路运输压力过大和运输能力不足。而这一压力又转移到公路运输上,带来公路运价的不断攀升,粮食、蔬菜、肉类等农畜产品价格大幅度的上升。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还来自农作物的减产。高速公路的修筑,城镇规模的扩大,开发区的一哄而上,都使农业耕地日益减少。中国已经从粮食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原材燃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汽车、家电厂家的生产经营环境变得严峻,尤其是对那些已将销售价降到成本价接近点、微利生产的企业,不涨价意味着亏损,而行业的竞争,又迫使这些企业不愿将价格大幅度上涨。

另一方面,经济的过热,也带来电力供应的紧张。能源瓶颈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所需的必要条件与现有的出口贸易方式。

生态环境。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付出环境代价,在世界银行所列的20个空气质量最差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环境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经济增长

D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多。有人看好中国的未来认为中国必将崛起有人不看好中国的未来认为中国行将崩溃。还有人提出无论是中国崛起还是崩溃对世界都是一个威胁。这些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掩蔽了正确看待中国的目光。中国还远远没有崛起也不是行走在崩溃的边缘因此谈不上对世界的威胁。如果说中国一定会对世界产生影响的话那也是好的影响。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会成为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会成为世界文明继续向前的推手。

一、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国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的梦想就建国时就开始了。但由于冷战的关系中国不被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纳最终选择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站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才重返联合国并相继与美国、日本等国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中国成为世界大家庭中一名成员的破冰之旅开始启程。中国之所以迟迟没能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也与自己对世界情势的认识相关。从列宁于1917年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战争的阴霾就笼罩在社会主义国家头上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让自己立足的想法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和苏联一样的威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边界之战、中苏边界之战以及美国长期驻兵台湾、韩国、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屯兵于中苏、中蒙边界。这种情势强化了中国对战争威胁的认识。这种认识自然也影响了中国加入世界大家庭的脚步。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力量越来越大。同时以欧洲为代表的和平力量也越来越大爆发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就具备了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资格。然而由于受国际环境制约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把对外贸易看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将其功能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上。因此不能充分利用国家分工和交换不重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也不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世界市场。1953-1978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上的所占位次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审时度势认为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中国应该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机会积极引进技术和外资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回归到世界大家庭中与世界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贸易。从1982年开始中国踏上了回归之路。1982年9月中国提出获得关贸总协定观察员资格的申请186年7月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经过15

年复关和入世的谈判中国于2001年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会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良性循环最终在整体上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中国能够在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国也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扩大国际市场运行机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完善市场机制和培育市场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中国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来发展经济同时也让世界经济因中国而精彩。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组织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任何国家若要经济发展都不能逃离这个趋势。孙中山先生曾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必然会顺应这个历史趋势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大家庭中。江泽民强调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2中国看世界的思路是清晰的目光是敏锐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既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再也不会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对外开放又是独立自主的不以牺牲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机会为代价。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崛起道路不同中国不会采用武力殖民的做法去获取资源和市场中国只能走和平崛起之路。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是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F

市场化程度提高:经济转轨加速的标志

加入WTO之后,中国加快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占GDP的60%,说明中国60%的经济活动和国际市场密切相关。中国市场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格局转变。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当前备受关注的是金融领域及其资本流动市场化的推进。

第一,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央行最近出台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的决定,是利率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表明中国的贷款利率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生产、生活资料价格都早已陆续放开,但是最重要的资金价格(即利率),长期以来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没有开放。尽管中国正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放开了货币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债券现券买卖利率,所有的国债、金融债都通过市场化招投标的方式发行,但是存贷款利率一直是由国家管理。央行有关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利率改革举措。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以一年期贷款为例,商业银行可以在4.78~9.03%的范围内,自主地按照市场原则决定贷款利率,形成资产定价。可以说绝大部分

贷款利率都落在这个区间,超过这个范围的贷款比例非常小。所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中国的贷款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这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第二,引进境外合格投资者(QFII)。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不断创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QFII制度的引进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的一项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随着2003年5月26日瑞银、野村的QFII 资格获证监会批准,中国证券市场首批QFII诞生,这意味着中国股市正逐步向国际化迈进。据最新统计,中国已批准12家QFII进入本国资本市场,投资额度总计为17亿美元。“小荷才露尖尖角”,今后将会有更多的QFII外资获得QFII 资格。引入QFII制度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引进增量资金,更重要的目的是:培育机构投资者,引导理性投资理念;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积累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

QFII制度的引进,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理念,即可控制、可预测、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另一方面充分证明,在引入QFII制度后,中国与境外股市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其关联度将逐渐增大,中国境内的股市不再是完全封闭的市场。

第三,资本市场日趋活跃。“9·11事件”发生以后,国际直接资本流动的全球增长速度显著下降。然而,流入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增加。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1~10月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是: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69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7.99%;合同外资金额88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5.56亿美元,同比增长5.81%。截至2003年10

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6892个,合同外资金额9167.4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15.22亿美元。

概括起来,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在中国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过去外资关注的主要领域是非金融服务业,现在包括零售业、金融服务业的各行各业都有外资的进入;(2)外资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在制造业中,组装方式重新活跃,在汽车业世界各大企业制造商都来到中国,几乎都卷入到CDK组装方式;(3)外国投资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独资企业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比以前有显著的增加;(4)外资在华企业的并购活动有所增加,中国政府鼓励和允许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5)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活动从2003年开始出现局部复苏。

2

资本账户自由化:时机、条件有待成熟

资本账户的自由化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这次会议给予了重点的关注和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的总体看法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科学性有所加强,金融宏观调节方式初步实现了从直接调节向间接调节的转变,对调节宏观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在中国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自由化,条件还不成熟,可以进行局部的尝试性改革。

(1)从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应该慎重对待资本项目的放开。如果中国在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之前,过早地放开资本项目的

管制,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国内资本为应对可能发生银行体系崩溃的风险选择汇出国外,这不仅会危及到中国的金融体系,而且中国20多年所取得的改革开放的成就也会毁于一旦。

根据公认的经济理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中国已经选择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道路。当前继续实行资本管制的理由,不仅是在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维持汇率制度稳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中国金融体系、维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在实行资本管制的前提下,中国有时间整顿金融秩序,消除金融领域一系列不稳定因素。这些是资本管制彻底废除、资本自由化最终实现的前提条件。在这些条件尚未实现之前,中国不宜实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但是,可以稳妥地实行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例如小幅度的、尝试性的变动是可以的,这样做至少比开放资本项目要安全得多,危险要小得多。

(2)从实施改革的具体步骤考察,与会学者建议,根据中国目前的条件,可以把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性作为一个长期目标。目前可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时间表的长短,取决于我们推进资本自由化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熟。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存在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考虑到中国存在的不良债权、企业负债率、隐型债务以及M2对GDP之比(170%)较高等问题在短期内不易解决,中国现阶段还需要维持资本管制。

有学者认为,过快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可能导致资本账户和整个国际收支顺差的过度积累,造成本国货币收支的压力,甚至成为一系列金融动荡的根源。因而,在未来2~3年,尤其需要对资本流入进行有效控制,基本停止推出任何新的资本流入自由化措施;相反,从恢复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和提高外汇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可以适当放松某些资本流出项目的管制,特别是放松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另外,中国目前亟需尽快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政策优惠,同时彻底改变地方政府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依据的不恰当做法。

有学者强调,中国应该在渐进的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资本账户自由化,两者之间不能完全的割裂,否则,资本管制会扭曲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在资本管制的条件下,采取浮动的汇率制度是没有意义的。

(3)从金融监管的力度分析,有学者指出,尽管中国对资本项目实行一定管制,但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实际上不仅波动大,而且波动快。这一点仔细考察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就可以看出,特别表现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其他投资”项下波动大而快。国际上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比资本流出的管理有效,实际上,对资本流入的管理也面临很大挑战。

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国际政策协调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政策将会更多地受到外部制约。尽管中国的资本流动管理适度有效,但面对资本流动中的挑战,有必要提高中国的资本流动监测和政策快速应变能力。要点在于: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建立实时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提高对资本流入的监管效率,对称开放流入和流出;增强对心理预期的认识,逐渐学会干预和引导心理预期;采取切实可行的监管手段,减少套利行为。

3

国际资本流动与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中国从2003年12月1日起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已从9个增加到13个,并进一步扩大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与此同时,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最高比例从15%提高到20%。可见,外资银行的挑战日趋严峻,防范外资银行扩张带来的风险,必须给予重视。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扩张对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及其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外资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母公司或者联行及附属机构的拆借,其短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给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2003年1~6月,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指外资银行)新借入外债327.09亿美元,同比增加148.39亿美元,增长83.04%。还本付息291.48亿美元,同比增加62.88亿美元,增长27.50%。外资金融机构外债流量由2002年上半年的净流出49.9亿美元转变为净流入35.61亿美元,相差85.51亿美元。2003年1~6月,外资金融机构新借外债占全部新借外债的77.54%,还本付息占全部还本付息的75.98%,外债净流入占当期全部外债净流入38.23亿美元的93.15%。外资金融机构外债中80%属于短期外债。

(2)外资银行可以同时参与国际和国内货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两个市场。尽管外资银行在国内同业拆借市场上的交易金额还较小,所占比例不到2%,但国内和国际货币市场互通的渠道已经打通。对于外资银行的这部分资金流动,利率平价实际上已经在发挥作用。

(3)外资银行的业务扩张,为合法、非法的资金流动提供了便利。外资银行在其母国乃至全球拥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和成熟的支付体系。非法资金有可能利用外资银行的中介安排,绕开国家外汇管制。

(4)外资银行业务扩张可能加剧货币替代。外资银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允许居民在境内从事资本外逃”,即居民可以把外汇存放在本国的外资银行而无需转移至境外。外资银行提供的各种外汇产品会逐渐派生和扩大对外汇的需求,潜在加重了货币替代。货币替代最直接的不良后果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动与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防范QFII引入带来的风险。QFII制度引进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境外股市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其关联度会逐渐增大,从而使得影响境内股市运行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也就是说,境外股市的波动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波及到境内股市,不排除在境内基本经济因素完全正常的情况下,境内股市由于受境外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剧烈波动的可能性。

对此,与会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境外经济因素的变化,研究其对境内股市的传导机制和波及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弱化其对境内股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引入QFII制度后境内股市的运行除了受境内基本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境外股市的波动以及汇率、利率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使投资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研究判断和把握股市运行趋势的能力。

在实行QFII制度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汇入、汇出本金或收益会引起外资的大规模流动,从而导致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影响。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在实

行QFII制度后,应当对外资的大规模流动可能引起的人民币币值的波动给予高度重视,并在保持外汇平衡时加以充分的考虑。在引入QFII制度的初期,应当对资金的汇入、汇出进行严格的监管,等到QFII制度实施一定时期以后,再逐步放宽外汇管制措施。目前境内证券市场的运行尚不规范,不成熟,与国际通行惯例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防止出现境外机构投资者集中撤资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维持一个公平、高效和透明的市场秩序,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

可持续发展:稳定、协调发展的支点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无庸置疑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扬。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增长35%以上。以全球经济为视角,2003年,中国的GDP仍然稳居世界第六的位置上,并且更加接近位列第五位的法国;对外出口从2002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2004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国内一系列政策会更有利于促进开放,加入WTO的正向效应进一步显现。尽管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和日本经济都会有所好转,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与会者认为,在经济快速增长面前,最应该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经济不发展,不可能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了,也未必就一定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有学者尖锐地指出,中国经济确实保持了高增长,但却是建立在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基础之上。2003年,我国消耗了2.6亿吨钢铁,超过全世界消耗量1/4强;消耗了15亿吨煤炭,占世界总消耗量30%;消耗了8.2亿吨水泥,超过世界消耗量1/2;消耗了占世界消耗量13%的电;还消耗了2.5亿吨原油。然而,我国的GDP才仅仅接近于全世界GDP总和的1/30。中国现在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日本,而GDP却只有日本的1/4。如果我国继续靠高消耗换取高增长,将不得不面对发展的“瓶颈”,这样的增长方式更无法支撑我们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着高投入以及资源耗费过大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研究报告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经济翻两番,届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反映到能源领域,中国面对的情况要比发达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经历的挑战严峻得多。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3年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

与会学者指出,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和节约各

种资源。事实上,中国的人均资源非常有限,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个核心任务,放到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之上,中国现有的能源等基础设施本身就能发掘出很大潜力。

与会学者拥护“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各项改革才能向纵深发展”的观点。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难以推进;相反,不加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建立不起好的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基础和动力。

与会学者指出,从近两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看,中国经济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时期。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和消费不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协调问题也日益突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应该关注的不是速度问题,而应该是经济发展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高,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用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方法,走高增长、低消耗的路子。

与会者认为,只要中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坚持走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道路,就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保证中国经济运行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便宜,市场比较大,在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更加充满活力,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在产权清晰、所有制多元化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中国都会迈出新的步伐。只要中国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中国未来增长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和可持续的。

5

中国与亚洲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的亮点

“中国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近期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次会议围绕这一问题重点讨论了“中国与亚洲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转变中的东亚经济关系”。关于“中国与亚洲经济格局的变化”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亚洲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亚洲贸易格局发展;如何应对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关于“转变中的东亚经济关系”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东亚经济增长链条的脉络;贸易投资链条的缺位;贸易投资链条的转换;中国经济增长与东亚经济之间的联系;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障碍以及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等等。主要的观点和争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亚洲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亚洲对中国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贸易方面考察,亚洲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据统计,2002年中国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美国仅为15.7%,亚洲却达到了57%以上(其中日本为16.4%,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为41%)。从国际收支角度考察,据中方统计,2002年中美贸易顺差为421亿美元,但同期中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盟国家的贸易逆差为573亿美元,远远超过对美国的顺差。

从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考察,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占10%,欧洲占8%,拉丁美洲占14%,其他国家占6%,而来自亚洲的直接投资占62%。亚洲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是亚洲国家主要的出口市场。如2002年亚洲出口增长的60%左右是由于中国进口的增加。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但是仍然占主要的部分。亚洲的经济增长,2004年会好于2003年,未来中国的外部市场继续看好。在如何应对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方面,中国应继续扩大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加强贸易谈判,扩大共同开放市场;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特别强调到周边国家去,积极参与和促进亚太经济合作、次经济区域合作、双边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区以及东亚共同体等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亚洲经济检测系统及其资本市场、金融新秩序的建设。

(2)中国的“增量因素”在东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东亚地区的合作意义重大,它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战后东亚经济合作在相当一个时期的特点是:梯度转移和分工,自上而下的雁型模式。但是,日本经济始终保持对东亚国家的顺差,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始终没有成为内需型的、稳定的进口市场。随着贸易投资链条的转换,中国成为新的集中的投资贸易转移中心,中国成为网络结构链接的扩散点。出现了“四小龙”与美国、日本的逆差靠与中国的顺差弥补的状况。中国作为投资-生产转移中心,从东盟进口增加(投资性关联中间产品)导致逆差增加,中国因转移性投资积累出口激增,导致的进口也增加迅速。尽管FDI流向中国对其他国家有一定的替代影响,但中国通过“转移的”和“增加的”贸易对本地区经济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的进口1/2来自东亚地区,进口是出口的两倍,中国发挥了独特的贸易转移平衡功能。

中国的“增量因素”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2001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与东亚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弱的联系,2002年以来,联系凸显。目前中国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吸纳地,虽然还不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确实起重要的拉动作用,是一种主要的“增量”因素。据统计,东亚地区向中国的出口占东亚地区出口增加部分的近1/2。

有学者评论到,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东亚自由贸易区能否形成新的三足鼎立局面,关键取决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能否发展起来。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中日韩三方的合作,其中关键在于中日两国的态度,为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负有特殊的使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日本资金、技术实力将继续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也可使日本充分受益。总之,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合作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为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后两国应该为加强东亚经济关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一辆开起来的列车”,但“方向还不明确”,现实的合作态度是“合作进程的本身”,合作进程会产生一种增量作用。东亚地区合作起于应对金融危机,目前的发展带有两大特征:一是“区域主义”(RE鄄GIONALISM);二是“竞争性”推动。这些特征来自不同考虑,经济利益是东亚地区合作的基础,事实表明经济上的网络型连接产生了经济一体化的内推动力。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FTA)成为区域合作的催化剂。日本和韩国都没有准备好与东盟签订FTA。中日韩合作宣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搞三国自由贸易区比较难。最好是启动关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尽早提出行动方案。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可能会推动东亚地区走得快一些。另外,FAT还需要政治动力和支持,可以说“东亚共同体”是一个政治进程,目前多数国家还没有准备好,各国政府还没有真正拿出决心来。中国的参与和作用取决于本身经济的发展程度。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可以起“启动性”作用,但必须谨慎面对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要考虑自身的承受力。

也有学者认为,对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应持谨慎态度,认真探讨东亚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国家和地区自身经济发展多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增长能否产生人们所期望的影响。由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应具体分析一体化对中国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对一些问题应进行可行性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旦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能否独立地对宏观经济的变量给予有效控制等。

关于建立货币同盟问题,有学者提出,亚洲地区应该像欧洲一样探讨实行统一货币。亚洲各个国家之间既有竞争,又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只有通过共同货币才可能达到政策一体化。在东亚建立最优货币或实现货币同盟,有利于该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优势互补,提高这一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积极加强与亚洲各国的金融合作,拓宽合作的领域与形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亚洲货币的统一是相当复杂的事情,这主要在于亚洲地区的差别太大。除了“清迈倡议”,目前还没有政府间关于货币合作的正式协议,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讨论。总之,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三国)有形成最优货币区的潜力。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解析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重要影响世界发展国际事务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 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形象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5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 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两年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专家拉迪预言,“2004年,中国将成为在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经济。” 他指出,中国的贸易迅速增长,对亚洲造成尤其重大的影响。 拉迪说:“其他亚洲国家认识到中国是它们的头号出口市场,又因为中国的进口增长也很快,所以中国对亚洲国家,包括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经济增长,起了重大作用。” 正因为近十年中国在区域和国际经济、贸易和外交层面的角色日益显赫,打破了国际间原有的势力均衡,由此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中国威胁论是其中最明确的一种。 未知数但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室的东北亚事务专家季北慈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因为还有不少未知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国际社会和中国是否能互相容纳和适应对方。 他说:“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国际间出现一个新的力量时,有时会造成破坏,因为现有体系中的力量需要接纳和适应新的力量,而新的力量,现在是中国,显然要寻求更大的影响力,要扮演更大的角色。至少历史表明这个过程不会一直顺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2、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3、圆周率。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4、“祖公理”。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字:国际地位、挑战、机遇、力量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1.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 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 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 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 2.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 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 3.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 4.“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3.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

论文: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试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种体现,世界意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 如何看待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在此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也提升了自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中国的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

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形势与政策

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谈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认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 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一形势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有效地开展国际斗争,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应把国际形势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向大家讲清楚,使干部和群众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既要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主流及我国面临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增强信心,抓住时机,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也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及我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二、如何辩证看待多极化和全球化问题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趋势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发展,既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也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它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不能自动促成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它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弱化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强化由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目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在加快,这是我国在应对全球化问题上作出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三、如何看待当前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

中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而中国在当今世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性的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将在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格局,地位,作用,影响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打过也是小国。 一、中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准确定位 世界上很少有人否认中国是一个大国,尽管视角不同。中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大国,让我们来看一看邓小平同志的说法。邓小平在1984年说过:“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又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算一个。中国这一票是第三世界的,是名副其实属于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81页)1985年他又说:“上的人在议论国际局势的大三角。坦率地说,我们这一角力量是很单薄的。我们算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大是地多人多,地多还不如说是山多,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同时,他毫不含糊地表明,“们对自己力量的估计是清醒的,但是我们也相信中国在国际事务里面是有足够分量的。” (一)中国是战后率先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发展中经济大国

30.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前景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变化之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消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中国正在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世界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相对实力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稳步上升的重要基础。 中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也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有关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国在面临巨大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学院:商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新媒体1班)姓名:郭琳学号:12140940102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际对比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呈现新特点,危机论、威胁论、此起彼伏,渗透与反渗透,诸如此类,从未间断。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这种相对稳定又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又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稳定周边环境,加深区域合作,增强自身在国际机制之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国际地位 正文: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形式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并且,我国外交兼顾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国际现象在不断提升。 我们所知道的最近,也就是2013年6月11日至1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隆重召开了“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届高端会议”,会议重要内容之一是评选“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军国家”。会议中宣布评选结果:北京科学家田治华先生荣登“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世界领航者地位,中国荣登“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军国家”世界核心国地位,会场顿时间爆发井喷式的欢呼!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黄皮书中指出,作为国际格局中日益受到关注的角色,一年多来,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更加自信,中国在地位与影响在进一步上升。我想,这证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地提升,并且,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真正的认同。黄皮书认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力量在增强,在全球治理和国际机制中的作用在进一步上升,与美国的互动所形成的C2(相互协调)机制已成为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确面临了诸多的问题,比如领土问题。中国面对和解决领土争端是坚决而理性的。中国在黄岩岛和钓鱼岛问题上维护主权的行为,反映出中国在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特别是海洋管理意识。中国公布实施的相关海洋制度,也清楚地体现了出来中国的态度。同时,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影响增大,一年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确保和平发展的环境,中国军力的影响在增大,军备建设和军事训练水平在进一步提升,并且开展了积极的军事外交。 在军备方面,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的新型驱逐舰和新一代战机的发展媒体多有报道,而最受关注的则是导弹力量的发展。报道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认为这样的报道与领土纠纷相关,“威慑力超过一场军演”。一年来,为提高军队训练水平,中国军队进行了多次军演,包括与外方的联合军演。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实力的稳步上升,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将日益扩大,中国对国际组织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多,同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将会深入扩展。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建设的程度,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各项事业的负责任态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确立。 对于今天中国来说,经济的飞速和持续发展正在改变中国的世界形象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应包含国家主体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主体的外部认识和定位两个方面。就理论视角而言,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判断,有利于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本质与方式,有利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力量、国家利益的追求、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等因素,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与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力量和国家追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是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都很低。在经济基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差。从国内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很大。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意义。 应该说,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身份,无论在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她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独立一极,是和其他大国、强国享有平等地位的一极,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一极,是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社会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和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和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和。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视角

时事报告 48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视角 1820年,中国占世界 经济总量的25%;2008 年,这一数值约为7.25%;到20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 黄仁伟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 朝“闭关锁国”和“天朝大国”的双 重角色。 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 “9·15”金融海啸,中国已成为 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 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在持续上升,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势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他们认为,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分量可能恢复到25%。也就是说,近200年的时间中国的发展历程呈U 型,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过程。具体来看,它有几个历史考察点。 第一,1840年鸦片战争。18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程度最高、实力强大的国家之一。1750年,中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英、法、德、意、俄欧洲五强加在一起仅占7%。进入19世纪,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的势头也越来越猖獗,而此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和“天朝大国”的双重角色。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是战胜国,但被作为战败国来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第三,冷战时期,中国成为打破雅尔塔体系、最先走出冷战格局的主角,中美建交打破了旧的中、美、苏战略格局。 第四,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从单项的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建设,再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这一时期是中国进入世界体系非常关键的阶段。 第五,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9·15”金融海啸,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9·11”之后,中美确定了新的战略共同利益,而且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2008年“9·15”金融海啸,中美之间战略共同利益的结构性发生转变,从过去中国单方面地依赖美国,变成中美相互依赖,甚至在危机中美国要更多地依赖我们。 第六,如果还要延伸的话,2020年到2050年中国可能成为改变国际体系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上对近200年的历史过程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回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阶段在国际体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性质的不同,都发生了性质的突变。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国际竞争变化处于重大的历史机遇,要重视国际地位上升面临的障碍和挑战。很多

谈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谈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中国有着一段不可忘却的过去,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年抗日、国共内战......过去的耻辱历历在目。如今,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它以崛起者的身份屹立在东方之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十七大报告中有两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两点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国家。 虽然世人对于中国有着不同的观点,持不同的立场,但是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地位明显上升。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七位,但2008年就跃居至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可谓发展之迅速。综合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 中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俄;中国在航天等科技领域也有相当大的突破;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这些足以让全世界华人为之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乃至中国历史感兴趣,这点也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三,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降反升。这足以说明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一些主要的国际力量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导致地位发生变化。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因其而受到严重冲击,欧盟一体化的进程明显放慢,日本经济发展因其而面临着挑战,俄罗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同时,中国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积极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自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二.世界对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态度。 无论是身处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高管,人们都在感叹中国奇迹,感叹中国发展之迅速。 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这点已得到了强烈的共识。中国在经贸关系与国际局势中,已经与西方形成了相互需要、全面合作的格局,以至西方不敢企图以“胡萝卜加大棒”来施加压力,不然必会引起对方的反压力,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不可一世的西方权威杂志——《外交》杂志曾报道说:拥抱中国,西方才有未来。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 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中国的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也希望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情况。2008年是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影响扩大最快的一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实力地位显著上升。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二、国际体系转型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机遇。 整个国际体系转型是和平转型,而不是战争转型,这个和平转型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对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是非常有利的。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在缓慢地走向衰落,但仍有相当大的主导能力。美国缓慢走向衰落的过程,正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