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词律 天文

古代汉语--词律 天文

词律
? 1.词的名称,常用说法:
? ①曲词(曲子词),孙光宪《北梦琐言》“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西蜀欧阳炯为《花间集》作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二卷。”
②乐府(乐章)。苏轼词集《东坡乐府》,杨万里《诚斋乐府》,柳永《乐章集》,洪适《盘洲乐章》。
③长短句。秦观《淮南居士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
④“诗余”。范仲淹《范文正公诗余》。
⑤歌曲。王安石《临川先生歌曲》,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黄庭坚《山谷琴趣外篇》。
还有大曲、别调、遗音、笛谱、渔谱、渔笛谱、渔唱、樵歌、痴语、语业、绮语绩、倚声等。
大体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词的来源。
b.词的来源
?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 ①源于汉乐府(宋?胡寅和王国)。
? ②源于唐律诗。配乐、加减字数演化而来(朱熹“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称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③源于上古歌谣(清?汪森为朱彝尊《词综》作序时持此说)。
④源于音乐。为音乐的需要而生(刘尧民《词与音乐》持此说)。
词起源较复杂,敦煌出土160多首曲子词,多为民间歌唱,少数几篇是文人写的,其形式有小令、中调和慢词,具备长歌和短歌的各类形式。说明词在民间艺人中广为流传。
归纳起来,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词产生于民间,二是词与乐曲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唐代乐曲与诗分家,词由民间转入文人之手,经历了很长时间。最初进行词曲加工的地方是“教坊”,唐代崔钦《教坊记》载278曲,未存词。从曲名可见多来自民间,如“拾麦子”、“摸鱼子”等。唐代诗人有时勉强把绝句入乐,即让歌者在原诗上加“和声”、“虚声”、“泛声”。
皇甫松《采莲子》:
菡萏香莲十顷陂(举棹),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加括号的字是为乐曲和拍而添的泛声、虚声,与文意毫无关系。
北宋音乐理论家沈括说:
“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某某’、‘何某某’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
(《梦溪笔谈?乐律》)
词发展阶段---“以词制谱”到“按谱填词”
? 第一阶段写词无限制,字数不定,没有曲调束缚。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三、四、

八句是“6-7-7”式,后来是“5-5-5”式。
? 第二阶段,按谱填词,要求很严格,不能随意增减字数。
? 《词谱》,共计826调,2306体,最少的14字,最多的240字。
2.词的体制特点
? ①词调和词题:词调是写词所依据的乐谱乐调,标上某调,表明用某一段音乐演唱,词调就是这段音乐的名称。如《渔歌子》、《江城子》、《摸鱼儿》、《浪淘沙》、《西江月》、《水调歌头》等,每个词调的特定名称叫词牌。这些词调本来都有乐曲,由于古代记写音乐歌谱的水平低,大多失传,仅存词牌而已。
郑樵《通志》总序云: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仲尼编《诗》,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工歌《鹿鸣》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间《鱼丽》之三,笙间《崇邱》之三,此大合乐之道也。古者丝竹有谱无辞,所以六笙但存其名。……至后汉之末,《诗》三百仅能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篇之声而已。太和末,又失其三,至于晋宝,《鹿鸣》一篇又无传。自《鹿鸣》不传,后世不复闻诗。
到隋唐时代产生了一种以工尺谱记乐谱的方法(《辞海》缩印本504页)。工尺谱是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的。
上尺工凡合四一
上尺工凡六五乙
上尺工凡六五乙
还有一些节奏板眼记号:
、×代表板;O .代表中眼。
词牌与词题的关系
? 词牌最初就是词题。
温庭筠《更漏子》四首主要写夜景,其一: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寒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刘师培《论文杂记》中说:
唐人之词多缘题生咏:如填《临江仙》之调者,皆咏水仙;填《女冠子》之调者,皆咏道情;填《河渎神》之调者,皆咏祟祠;填《巫山一段云》之调者,皆咏巫峡,以调为题,此固五代之遗法也。
词调与词的内容分离后,人们填词则另加词题,或加小序。
仍以《更漏子》为例, 晏殊有二首:一为《更漏子?佳人》,写女性;二为《更漏子?早春》,写早春景色,与夜景无关。
大多标明题旨。如:“别忘”、“春思”、“踏青”、“早行”、“咏梅”、“端午”、“上元”、“怀人”、“留别”等。
第四,词调应注意的几点
? ①词调数量虽然有800多个,但常用的不过一百个,最长见的只有30-50个,可参考《宋词选》,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②词调的来源相当复杂,大致有以下来源:
一、沿用古曲调名,如《教坊记》中已有《南歌子》、《浪淘沙》、《兰陵王》等。
二、截取法曲、大曲名

。唐大曲有《水调》、《霓裳舞衣曲》、《六么》;词调中有《水调歌头》、《霓裳中序第一》、《六么令》。
三、用民歌、祀神曲和军歌名。如《竹枝》、《渔歌子》、《二郎神》、《河渎神》、《征郊乐》、《破阵子》等。
四、用前人诗词中的词句为名。如《西江月》来自李白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少年游》来自鲍照“少年宜春游”。
五、用古人名或故事为名。
《念奴娇》是唐代歌女名,《祝英台近》、《昭君怨》,《菩萨蛮》是唐代大中年间女蛮国贡献时人的打扮,号称菩萨蛮队。
六、以词所咏之物命名。《鹊桥仙》咏七夕,《望梅花》、《暗香》、《疏影》皆咏梅花,《女冠子》咏女道士。
七、采地名为名。《六州歌头》、《八声甘州》、《梁州令》。
八、以季节命名。如《春光好》、《夏初临》、《秋风清》等。
九、由乐调、音节而来。如《徵招》、《角招》、《声声慢》等。十、截取本词中的几个字为名。《如梦令》、《大江东去》。
十一、以字数命名。《十六字令》、《百字令》等。
③调名中加“慢”、“添字”、“减字”、“偷声”、“促拍”、“转调”、“摊破”等是不同的词调。
《浪淘沙》54字,《浪淘沙慢》为133字。《采桑子》两阙第四句七字,而《添字采桑子》则第四句9字。《木兰花》56字,《减字木兰花》44字,《偷声木兰花》50字。
④词调中有同调异名,同名异调者。吴藕汀《词名索引》800多词调有1840个别名。同调异名如:
a、《长相思》《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
b、《念奴娇》《庆长春》《酬江月》《大江东》《百字令》《赤壁词》
C、《蝶恋花》《鹊踏枝》《凤栖梧》《一梦金》《明月生南浦》《卷珠帘》《鱼水同欢》等
同名异调的:
《小桃红》又指《平湖乐》、《连理枝》;
《春晓曲》又指《西楼月》、《玉楼春》
⑤词调中还有同调异体的情形:所谓同调异体,是指在一个调式中仅仅是字数多少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一字和少一字,都视为别体。
2.词体的分类
? 一、按字数分,明末清初三分法:
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王力分为二类:62字以内为小令;63字以上为大调。
? 二是按阙分类:
? 单调,一阙。如李清照《如梦令》。双调,二阙。三叠,三阙。如《兰陵王》。四叠,四阙。如吴文英《莺啼序》,全词240字,是最长的一首词。
3.词的句式和声韵
? ①句式。
? 第一、对诗的突破,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差综复杂,所以称“长短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四、五、六、七字句。
第二,词的领字


? “一字逗”。这句法与诗截然不同。
? 一字的有:“任、看、正、待、乍、怕、总、问、爱、索、似、但、料、想、更、算、况、怅、快、早、尽、嗟、凭、叹、方、将、未、已、应、若、莫、念、甚、且、纵、渐、怎、恁、又、尚、须、也、恨、对、望、喜、忆、只、便、记”等。
二字领:“恰似、又是、乍向、闻道、况值、谁料、漫道、只今、那堪、无端、却喜、好是、可奈、试问、那知”等。
三字领:“最无端、君莫问、君不见、当此际、况而今、君知否、怎禁得、又早是、记当时、那更知、似恁般、拼负却”等。
第三,词句中有叠字叠句
? 叠字:陆游:“错错错,莫莫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叠句:《如梦令》“归去,归去”。
《东坡引》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 重叠一部分。辛弃疾:爱上层楼,更上层楼。冯延己:不道帏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第四,词句中用虚词。苏轼《哨编》“但人生要适情耳。”辛弃疾《哨编》“请三思而行可矣”。
第五,句断意不断者。张先《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苏轼《减字木兰花》“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辛弃疾《水龙呤》:无人会,登临意。晏几道《采桑子》“别后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
②词的用韵
? 李清照《词论》中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唇牙舌齿喉),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可见词的押韵严的地方上、去、入也不能通押。但宽的地方,既可一韵到底,又可平仄互押,还可平仄换韵。
那么,词押韵严格的地方,一般是最紧要处,如转折处或结尾处。
万树《词律发凡》:“尾句尤为吃紧。如《永遇乐》之‘尚能饭否’,《瑞鹤仙》之‘又成瘦损’,‘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饭、瘦’必去,‘否、损’必上,如此然后发调。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为不合。”
4.词的平仄
? 词的平仄,可以出现拗字、拗句,无须补救,如:四字句可以是“仄仄仄仄”,五字句可以是“平平平仄仄”,或者是“平平平平平”,或者是“仄仄仄仄仄”。
如程垓《江城?梅花引》“睡也睡也睡不稳”,蒋捷词“梦也梦也梦不到”均用仄声。
5.关于词的对仗
? 褚斌杰说:“一些词作虽然也有对仗,但它并不属于词的格律要求,不必另外提出来说明和讨论的。”
律诗对仗位置固定,(颈、颔联);词的对仗不

固定,只要前后两句字数相同,都可对仗。但用与不用完全自由,没有硬性规定。
其次,律诗对仗严格,词的对仗则宽,不论平仄,不限同字,可见不是词律规定的。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 六十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晏殊
?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醉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天 文
一、三垣
?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以北极星为中心,集合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紫微垣以南是太微垣,太微垣以南是天市垣。
二、七政
七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曜。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水星古称?°辰星?±。火星古称?°荧惑?±。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三、赤道、黄道
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叫黄道,黄道的中心线是赤道。
在天文图中,0°是赤道线,赤道南24°到北24°是黄道。
黄道线在赤道上下摆动就分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
四、四象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五、十二次
十二次 二十八宿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7鹑首 井鬼柳
2玄枵 女虚危 8鹑火 柳星张
3娵訾 危室壁奎 9鹑尾 张翼轸
4降娄 奎娄胃 10寿星 轸角亢氐
5大梁 胃昴毕 11大火 氐房心尾
6实沈 毕觜参井 12析木 尾箕斗
六、星的分野
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国 郑 宋 燕 越 吴
宿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国 齐 卫 鲁 魏 赵
宿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秦 周 楚

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州 兖

州 豫州 幽州 江州 扬州
宿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宿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次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国 吴越 齐 卫 鲁
次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国 赵 晋 秦 周
次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国 楚 郑 宋 燕
历 法
一、日、月、年
太阳一出一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实为地球自转一周),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实为月亮绕地球一周),太阳往返于黄道一周天为一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588天。按阴历大尽一月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十二个月为一年,则一年为354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16天,显然,十二个月不到一个地球公转周期。这是个矛盾,古人用置闰来解决这个矛盾,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闰两次,但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有的阴历年头是十三个月。
二、阳历、阴历
? 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的历法是阳历。以朔望月为一月,平年十二月为一年,三年左右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天数与阳历一年的天数相等,这样的历法是阴历,实为阴阳历(以月象为依据表现为?°阴?±,同时置闰使历年的平均天数与阳历一年的天数相等,表现为?°阳?±,所以叫?°阴阳历)。
?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历,一般称为阴历。纯阴历的年与地球运行的周期不合。纯阳历的月与月象不合。阴阳合历,则月与月象一致,年与地球运行的周期一致。

三、四季
?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称四时) 一季三个月,相应地分为孟、仲、季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叫做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四、二十四节气
月份 节气 中气 十二次
? 二月 惊蛰 春分 降娄 三月 清明 谷雨 大梁 四月 立夏 小满 实沈 五月 芒种 夏至 鹑首
? 六月 小暑 大暑 鹑火 七月 立秋 处暑 鹑尾 八月 白露 秋分 寿星 九月 寒露 霜降 大火
? 十月 立冬 小雪 析木 十一月 大雪 冬至 星纪 十二月 小寒 大寒 玄枵 正月 立春 雨水 娶訾
五、月相
阴历按月相分月,往往用月相来记一月中的时间。
? 朔 每月初一。?°朔?±是个会意字,是?°迎月?±的意思,?°屰?±即?°逆?±,?°迎?±的意思。
? 望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即满月。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与太阳中间,月亮与太阳一升一落,遥遥相望,故称?°望?±。在地球上看月亮为满月。
? 既望 望日的后一天。

已经过了?°望?±,故称?°既望?±。
? 魄 月十六日以后所生的阴影。魄,通霸,表示月亮开始变黑。《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哉生魄:月刚刚产生阴影,指十六日,哉,初。既生魄:在十六日后,月已经产生较多的阴影。 晦 每月最后一天。
? 上弦 每月初七八,月上缺如弓弦向上。 下弦 每月二十三四,月下缺如弓弦向下。
六、纪日纪时法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
天色纪时 地支纪时 现化纪时
夜半 子 23-1点
? 鸡鸣 丑 1-3点
? 平旦 寅 3-5点
? 日出 卯 5-7点
? 食时 辰 7-9点
? 隅中 巳 9-11点
? 日中 午 11-13点
? 日昳 未 13-15点
? 晡时 申

15-17点
? 日入 酉 17-19点
? 黄昏 戌 19-21点
? 人定 亥 21-23点
七、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夏历是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依次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八、记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在位纪年法、王公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等。
1、王公在位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岁星纪年法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岁星(即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例如,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把这一年叫做“岁在玄枵”,下一年就是“岁在娵訾”,十二年周而复始。
3、太岁纪年法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东向西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由东向西运行,每年经过一辰,据以纪年,如“太岁在子”、“太岁在丑”,十二年周而复始。
4、干支纪年法
自东汉元和二年(85年)实行,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至今没有中断。历史学家上推至公元前841年,知道这一年是庚申年,《中国历史年表》排出从公元前841年至公元1949年逐年的干支。公元85年以前的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

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九、古代历法不一致
古代历法不一致,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如《春秋?成公八年》说“二月无冰”,这用的是周历,相当于夏历十二月。《孟子?梁惠王上》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春秋战国的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等。
十、 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这许多节日,是许多年代积累下来的,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加以叙述。
元旦 正月初一日。
人日 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 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亦称“灯节”。
社日 家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的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在秋分前后)为秋社。
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六日,禁火三日。 清明 清明节。
花朝 二月十二日,又称“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在这一天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浴佛节 四月初八日,传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 五月初五日,又叫端阳,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三伏”。据说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言伏日,大都指的是初伏。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中元 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之母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
中秋 八月十五日。
重阳(重九,九日)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腊日 腊是祭名。《

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现在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