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加澍:在课堂重演人类科学探索之路

吴加澍:在课堂重演人类科学探索之路

吴加澍:在课堂重演人类科学探索之路
吴加澍:在课堂重演人类科学探索之路

吴加澍:在课堂重演人类科学探索之路

求真、从善、臻美

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三序合一

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

回旋加速器

□义乌中学吴加澍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结构,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在现代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人们往往利用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各种原子核,以观察它们的变化规律。为了大量地产生高能粒子,就要用到一种叫做加速器的实验设备。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吧,它就是我国于1989年初投入运行的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它能使正负电子束流的能量分别达到28亿电子伏。

加速器究竟是怎样产生高能带电粒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吧。

[由加速器的重要应用以及我国科技新成就导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求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角色,旨在将他们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加速带电粒子?

生:利用电场可使带电粒子加速。

师:(板画图1)根据图示条件,带电粒子加速后可获得多大能量?

缺图示,具体见《教师周刊》第86期

生:Ek=mv2/2=qU

师:回答正确。由此看来,要获得高能量的带电粒子,就必须尽量提高电压。但我们知道,实际能达到的电压值总是有限的,因而用这种方法加速粒子,获得的能量也不够大,只能达到几十万至几兆电子伏。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突破电压限制,使带电粒子获得更大的能量呢?

[疑问是思维的源头,问题是探索的中心。教学中及时、巧妙地存疑设问,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生1: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几个电场,让带电粒子逐一通过它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图1改画成图2。)

师:大家认为这种设想有道理吗?

生2:我认为有道理.这样一来,每个电场的电压就不必很高。尽管带电粒子每次加速得到的能量不是很大,但最后的总能量却可达到Ek=nqU。只要增加电场的数目n,就可使粒子获得足够大的能量。

师:说得对。采用多个电场,使带电粒子实现多级加速,这确是突破电压限制的好方法。同学们能提出这样富有创见的设想,十分可贵;但是,我们看一看图2,再仔细推敲一下它的可行性。

(学生陷入沉思。顷刻,有部分同学恍然大悟。)

生3:这个方案不可能获得高能量的带电粒子!

师: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3:从图上可以看出,在相邻两级加速电场的中间,还夹着一个反向电场,当带电粒子通过它们时,将会受到阻碍。

师:你考虑问题很全面,不但看到了加速电场有利的一面,同时还注意到了存在减速电场。那么我们能否兴利除弊,设法把加速极板外侧的减速电场消除呢?

生:……

师(进一步启发):请大家联系已学的知识思考,要防止外界电场的干扰,可采用什么措施?

生:采用静电屏蔽。

缺图示,具体见《教师周刊》第86期

师:对。我们可用金属圆筒代替原来的极板。(在图2上改画成图3)这样,既可在金属圆筒的间隙处形成加速电场,又使得圆筒内部的场强为零,从而消除了减速电场的不利影响。

师:再让我们讨论一下电源。为了简化装置,我们可用一个公用电源来提供各级的加速电压。(在图3上改画成图4)如果我们要加速带正电的粒子,若电源的极性保持恒定(例如始终A正B负),你认为这个粒子能够“一路顺风”,不断加速吗?

生:不可能.因为按这样的极性,带电粒子在第一级电场中能得到加速,但到了下一级就会减速。粒子从加速电场得到的能量,将在减速电场中丧失殆尽。

师:说得很对。有什么办法可解决?

生:如果能及时地改变电源的极性,就可以解决了。

师:好主意!你能对照图4具体说明一下这“及时”的含义吗?

生:设开始时电源极性为A正B负,带正电粒子在第一级电场中加速,当它穿过第一只圆筒即将进入第二级电场时,电源极性应立即变为A负B正,使粒子又能继续加速。同理,当它穿过第二只圆筒刚要进入第三级电场时,电源又及时地改变极性……以后也是如此。

师:分析正确。可见,为了实现带电粒子的多级加速,应该采用交变电源;并且,电源极性的变化还必须与粒子的运动配合默契,满足同步条件,这是确保加速器正常工作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使交变电源以恒定的频率交替改变极性,能够满足同步条件吗?

生1:不能满足。因为带电粒子加速之后的速度越来越大,若金属圆筒的长度相等,则它每次穿越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如要保证同步,电源频率应该越来越高才行。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认为当电源频率恒定时,也有可能满足同步条件,只要使得金属圆筒的长度随着粒子速度的增大而相应地加长就行了。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可谓异曲同工。在具体实施时,人们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案。那么,各圆筒长度之间究竟应符合怎样的关系才行呢?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但运用我们所学的有关知识,也是不难解决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弹性,注意留有余地,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师:通过以上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实际上已经勾画出一台加速器的雏形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包含着一般加速器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做小结。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①利用电场加速带电粒子;

②通过多级加速获得高能粒子;

③将加速电场以外的区域静电屏蔽;

④采用交变电源提供加速电压;

⑤电场交替变化与带电粒子运动应满足同步条件。

[此段小结很有必要。它不仅可将前段探究活动的成果及时整理、提炼,充实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为接下来学习回旋加速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师:刚才讨论的这类加速器,人们通常称之为直线加速器。例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注入器部

分,就是一个全长200多米的直线加速器。这类加速器固然有其优点,但它的设备一字儿排开,需要占用很多空间。我们能否寻找一种既可使带电粒子实现多级加速,又不必增加设备长度的方法呢?

(学生思考、议论。)

师:如果只用一个电场,带电粒子经过加速后,还会再次返回就好了。用什么方法能使粒子自动返回呢?

生:外加磁场!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特点,可使它重返电场,再次加速。

师:好,这确是个巧妙的构想,说不定它还会导致一种新型加速器的诞生呢!

(学主豁然开朗,信心骤增。)

师:下面就让我们按着这条思路,来具体分析一下工作原理。(板画图5)

缺图示,具体见《教师周刊》第86期

设位于加速电场中心的粒子源发出一个带正电粒子,以速率v0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如果它在电场和磁场的协同配合下,不断地得到加速,你能大致画出粒子的运动轨迹来吗?请每位同学都动手试试。要边画图,边思考,并注意联系前面归纳出的几条结论。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多数学生完成之后,抽一人在图5上板画,得图6所示轨迹。)

师:同学们都已把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画出来了。接下去,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从画出轨迹看,它是条半径越来越大的螺旋线,这是什么缘故?

生:根据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公式R=mv/Bq,随着粒子不断加速,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因此半径也相应增大。

师:对。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使带电粒子不断得到加速,提供加速电压的电源应符合怎样的要求?

生:要采用交变电源,并且,还必须使电源极性的变化与粒子的运动保持同步。

师:你能对照图6,再具体说明一下吗?

生:带正电粒子以速度v0进入磁场,当它运动半周后到达A1时,电源极性应是“A正A′负”,粒子被电场加速,速率从v0增加到v1。然后粒子继续在磁场中运动半周,当它到达A2’时,电源极性又及时变为“A负A′正”,使粒子再次加速,速率从v1增加到v2……以此类推。

师:很好。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场的作用是使粒子加速,磁场的作用则使粒子回旋,两者的分工非常明确。同时它们又配合得十分默契,电源交替变化一周,粒子被加速两次,恰好回旋一周,这正是确保加速器正常运行的同步条件。(板书如下)

缺图示,具体见《教师周刊》第86期

师:还有第三个问题,随着粒子不断加速,它的速度和半径都在不断增大,为了满足同步条件,电源的频率也要相应变化吗?

生:不需变化,因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周期T=2πm/Bq,它与速度无关。

师:说得对。对于给定的带电粒子,它在一定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周期是恒定的。这样我们就可避免随时调整电源频率以求同步的麻烦了。

早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仑斯正是沿着与我们相仿的巧妙思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从而使人类在获得具有较高能量的粒子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为此,劳仑斯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时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似乎他们也分享到了其中的一份。]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结构。(出示挂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回旋加速器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板书),D形盒、强电磁铁、交变电源、粒子源、引出装置等。其中,两个空心的D形金属盒是它的核心部分。同学们能说明它的作用吗?

(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回答。)

生1:这两个D形盒就是两个电极,可在它们的缝间形成加速电场。

生2:它还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使带电粒子在金属盒内只受磁场力作用,从而做匀速圆周运动。

师:说得对。书上还提到一个细节“两个D形盒之间留一个窄缝”,想一下,为什么要留窄的缝?宽些就不成吗?

生3:如果缝很宽,粒子穿越电场所用的时间就不容忽略。而这个时间是要随粒子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化的,从而使得粒子回旋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将随之变化,这就会破坏同步条件。如果是窄缝,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可以不计,就可避免不同步的麻烦了。

师:说得很对。看来同学们对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和结构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再讨论一个问题,假如由你来设计一台回旋加速器,要求能使带电粒子获得更高的能量,你打算采用哪些措施?

[提出这种设计性问题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思维,活化物理知识,使学习活动跨上更高的台阶。] 生1:可以提高电源的电压。由公式Ek=qU可知,电压值大了,粒子获得能量也大。

生2:还可以加大D形盒的半径。使带电粒子有更大的回旋余地,随着加速次数的增多,粒子具有的能量也就大。

生3:也可以增加磁感应强度。根据公式R=mv/Bq,对应于一定的速度,B值越大,粒子的回旋半径B就越小,这样它在D形盒内就可以兜更多的圈,从而获得更大的能量。

师:对于上面几位同学的意见,大家有没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

生4:我认为生1的说法不对。因为提高了电压后,尽管可以使粒子每次加速获得的能量增大,但相应的回旋半径也要增大,这又会使得加速次数减少,最后粒子的总能量不见得就大。

师:同学们能发表不同的见解,这很好。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在回旋加速器的最大半径和磁场都确定的条件下,带电粒子所达到的最大速率为vm=BRq/m,则相应的最高能量就是Em=B2R2q2/2m.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给定的带电粒子来说,它能获得的最高能量与D 形电极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磁感应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而与加速电压无直接的关系。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如果尽量增强回旋加速器的磁场或加大D形盒半径,我们不就可以使带电粒子获得任意高的能量了吗?但实际并非如此。例如:用这种经典的回旋加速器来加速粒子,最高能量只能达到20兆电子伏。这是因为当粒子的速率大到接近光速时,按照相对论原理,粒子的质量将随速率增大而明显地增加,从而使粒子的回旋周期也随之变化,这就破坏了加速器的同步条件。

为了获得更高能量的带电粒子,人们又继续寻找新的途径。例如,设法使交变电源的变化周期始终与粒子的回旋周期保持一致,于是就出现了同步回旋加速器。除此之外,人们还设计制造出多种其它的新型加速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已能使质子达到10000亿电子伏以上的能量。

我国在高能粒子研究方面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多项世界瞩目的成就。希望同学们树立志向,奋发学习,将来把祖国的科学技术推向世界的最前沿!

【教学说明】

一、关于课题选定

回旋加速器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实验设备,学生往往对其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到当今科学的前沿“圣地”去涉足一番,哪怕是十分粗浅,也将会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志趣。同时,回旋加速器又是洛仑兹力应用的著名实例,藉此机会,可使学生对电磁学的有关知识作一次较广泛的复习和运用。因此,本课题虽属选学内容,但在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仍然值得一学。

二、关于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教材组织及教学流程,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缺图示,具体见《教师周刊》第86期

在顺序上,把直线加速器提在前,而将回旋加速器置于后,这样是否有悖史实?在内容上,回旋加速器是课题的中心,但却要花相当篇幅去讨论直线加速器,这样会否喧宾夺主?

教学过程应该是有序的,这就必须牢牢把握两条脉胳:一是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为此,教师应能驾驭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一番必要的剪辑或加工,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本节教学作如上的安排,正是为了体现这种有序性。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直线加速器与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因此可将前者作为后者的铺垫。在理解直线加速器原理的基础上,一旦突破“磁场回旋”这个关键,回旋加速器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对直线加速器的理解,一般要比回旋加速器来得容易,于是可把前者当作后者的桥梁。学生在解剖直线加速器这只“麻雀”的过程中,发现了加速器所应具备的若干重要条件,并经过他们自己的总结、整理,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以此为依托,有关回旋加速器的内容就可以通过与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互相作用,实现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三、关于教法设计

这类课题如果沿用“讲解原理,介绍结构”的传统教法,很可能造成教师呆板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静态的知识(现成结论),而那些蕴含于研究过程中的动态知识(科学方法等),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这是教学资源的流失。

本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过程为主线”的教学设想,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教材内容有机地划分成若干个探究阶段,并辅之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铺设通往知识高地的台阶,并尽量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力求拓展课题的探究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拾级攀登,又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及时调控。通过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不断地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还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

【专家评鉴】

一堂和谐、精致的物理课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教研员

特级教师梁旭

看到吴加澍老师的《回旋加速器》这个教学实录,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这种“震撼”源于吴老师教学设计的精致和完美对心灵的触动。

与某一个精彩的实验设计或问题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案例不同,吴老师这个教学实录中的“大美”需要我们细细品尝,慢慢体会。这是一种将知识目标落实、学生思维发展和教学过程展开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是一种将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人格培养紧密结合的教育艺术,实录所体现的物理教学内涵远比“探究”“合作”“建构”等概念来得丰富和生动。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境界引领着灵动、和谐和精致的物理教学,并使之逐渐成为浙江省中学物理教学的风格。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物理教学的这种“由内而外”的美定会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个人简介

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教育工作,在义乌廿三里中学任教26年,曾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后调入义乌中学任教至今。从事物理教学40余年,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育思想,在省内外物理教学界有较大影响。相继被授予浙江省“五讲四美”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

优秀党员、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教坛二十杰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聘为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和物理教育硕士生导师。

从教感言

▲郑板桥曾有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画到生时是熟时。”我也仿效写了两句,以作自勉:“四十年来教学子,教到生时是熟时”。新教师是要将课从“生”教到“熟”,老教师则贵在把课由“熟”教到“生”,力求教出新意,做到常教常新。

▲理想的教育固然无人可及,但是教育的理想却应人皆有之。理想的教学境界,好比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我们个人努力的轨迹有如一条渐近线,虽然不能达到它,但可以无限地逼近它。

▲学校教育好比一盘磨:上磨是科学,底磨是人文,磨心是哲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学术底蕴,即:理科教师要有人文的素养,文科教师要有科学的背景,所有教师都要有哲学的头脑。

▲农民种地要做到“不违农时”,学生读书同样应“不违学时”。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有许多东西在小学、初中学为时过早,到大学补则又太晚,必须在高中打好基础。我们教学生只有3年,但要想到他们今后的30年。

学术成果

论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尝试》发表于《物理教学探讨》1991年第1期;

论文《意识?功能?方法——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教学月刊》1993年第3期;

论文《改进演示实验,渗透思想方法》发表于《物理教师》1993年第3期;

论文《以思维为中心》,连载于《教学月刊》1997年第7、8、9、10期;

论文《优化教学过程,培养科学素质》,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1997年第6期;

课题《实验?启思?引探——吴加澍优化过程物理教学模式》,获首届浙江省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论文《物理教学漫谈》,刊于浙江教育出版社《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一书;

论文《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我的物理教学观》,刊于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学特级教师教学思想与方法》一书;

《关于CAI的若干思考》,在全国第四届物理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

《漫谈物理教学境界》,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上作专题报告;

《面对新课程的思考》,在全国第五届物理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

多媒体课件《电磁现象》,获1998年浙江省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多媒体课件《双缝干涉》,获1998年全国首届教学软件大奖赛基础教育组一等奖(第一名);

多媒体课件《电动势与内阻的测量》,获1999年全国首届物理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

此外还参与《高中物理方法教育》、《高中物理精编》等书的编写,以及人教社教材教参的审稿、修订等。

吴加澍教育思想要点

浙江省教育厅人事处、师范处、教研室及省特级教师协会等单位曾经联合举办了吴加澍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这是我省第一次为在职特级教师举办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从吴加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提高浙江省物理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这次研讨会上对吴加澍物理教育思想的精髓达成了共识,以下是摘录的部分要点:

【教学理念】

●通过物理教学,应致力于实现以下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二是把前人从事科学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真、善、美是物理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物理课堂教学第一要“求真”,达到科学境界;第二要“从善”,体现人文境界;第三要“臻美”,具有艺术境界。

●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有着两种形态:外显的学术形态和内隐的教育形态。前者具有实用价值,后者则有教化功能。当教学活动仅仅在知识的学术形态层面上徘徊时,知识多半只能体现其有限的功利价值,只有深入到它的教育形态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出知识的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

●从细胞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高等生物要经历一个胚胎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该物种长期进化历史的迅速而短暂的重演,此谓“生物重演律”。与此类似,学生从“未知”达到“真知”,需要经历一定的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是以浓缩的方式,在短暂而迅速地重演着人类漫长的认识发展历程——不妨称之为“教学重演律”。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他们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因此,物理教学应尽量让学生去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和“再创造”的过程,使他们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启迪心智,培育品格,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着三条基本序线,即: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知识序,与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认知序,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序。只有课堂教学的有序化,才会有教学过程的高效化;任何一堂能称之为过程优化的好课,无不都是“三序合一”的结果。

【教学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教学不仅要“动手”(培养操作技能),还要“动脑”(渗透思想方法),更要“动情”(关注情感态度)。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在教学中应做到:再现设计过程,突出思想方法;拓展操作过程,丰富物理内容;加强分析过程,观察思维同步。

●以思维为中心

物理教学中要追根溯源,深入揭示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要还原稚化,充分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要诱发引导,及时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这三种思维活动开放交融,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

●以过程为主线

要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对于物理概念,要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物理规律,要坚持延迟判断,让学生探寻规律的发现过程;对于物理实验,要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过程;对于物理解题,要注重过程分析,让学生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以变式为手段

概念变式:提供变式材料消化概念,进行变式训练活化概念;规律变式:正面讲清(来龙去脉、物理涵义),反面辨析(适用条件、注意事项),侧面沟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实验变式:变更实验条件,突出物理本质;编制操作程序,准确感知现象;改进演示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习题变式: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

我对物理教育的哲学思考

□义乌中学吴加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自觉站在教育哲学的层次上予以剖析和审视。因为哲学处于教育的上位,它对教育有着最终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谢密斯所说:“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

对于物理教学而言,最为本原的问题不外乎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物理(本体论问题);第二、

为什么教物理(价值论问题);第三、怎样教物理(方法论问题)。人们对于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就构成了物理教育哲学的主体内容。

一、什么是物理

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这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慧。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瑰宝。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慧,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之,却从未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慧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再次,物理还是一类文化。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为了造福于人类,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二、为什么教物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那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尽管课堂所传授的物理知识,不少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和方法,却在他们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诚如教育家斯金纳所说:“当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他们回头审视,如果物理没有给予他们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批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意愿愈显强烈。但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也少之又少。正当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对此,多数人断言这是物理教育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

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

经过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的聚焦点,既不能在知识本位上,也不应在学科本位上,而要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去面对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回答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当前,有社会学者借鉴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的巨大作用,提出了“文化基因”概念,将其视为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并认为它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我以为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

三、怎样教物理

我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围绕“怎样教”的问题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与方法。但如果将它们置于教育哲学的高度,并加以理性的过滤,那最后留下来的,大概只是“关注过程,优化过程”这几个字了。我认为这正是教好物理的关键之所在。

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有着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前者具有实用的价值,后者具有教化的功能。如果我们把知识比喻为一座冰山,它的学术形态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它的教育形态则犹如淹没在水下那浑厚的山体。知识的学术形态往往是一些符号,单凭符号的学习是无法提升智慧的。有的学生即便看懂了课文字面的意思,甚至也会做题目,但到头来却不理解学这些知识的意义是什么,价值在哪里。

我们知道,知识具有功利价值(为个体实现其目标提供方法与手段)、认知价值(用以训练心智,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以及发展价值(陶冶情操,修炼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构成了一组由低到高的价值层次。教学实践表明,知识价值的发挥与知识所处的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当教学活动仅仅在知识的学术形态层面上徘徊时,知识多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功利价值,只有一旦深入到知识的教育形态之后,才能使它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由于知识的学术形态通常以结果的形式来呈现,而它的教育形态则蕴含于过程之中,因此,教学就必须关注过程、突出过程,坚持以过程为主线的原则。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引导他们去探寻知识的源泉,揭示知识的本质,进而体会物理的价值,感悟物理的美感,这才是成功的物理教学。

正如玻利亚“教学发生学原理”所指出的:“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因此,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我们知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和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教学结构),而它们的规律则分别反映为三条基本序线,即: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知识序,与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认知序,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序。实践表明,只有课堂教学的有序化,才会有教学过程的高效化;任何一堂能称之为过程优化的好课,无不都是“三序合一”的结果。为此,我们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顺藤摸瓜的分析,理清知识本身历史的、逻辑的演化脉络,进而挖掘依附在知识载体上的富有教育、教学价值的课题或素材,以形成一条有关教学内容的知识序;其次,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尽管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我们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和现代学习理论,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水平,并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以形成一条切合学生

学习规律的认知序;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学设计,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诸多教学要素加以整合,构建一条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最优化的教学序。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围绕优化物理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以过程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以变式为手段”的优化策略。总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按照认识的重演规律,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和“再创造”的过程。

用哲学眼光洞悉物理教学过程

□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原会长

功勋教师徐承楠

当今浙江省中学物理教师中具有系统的物理教学思想,堪称名师、专家的,当推吴加澍。

吴加澍具有深厚的物理学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物理实验技能,深谙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执著地探寻教学规律,具有洞悉物理教学过程的哲学眼光,这些都是他的过人之处。

吴加澍关于“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科学素质”的教育价值观念,对“教学重演律”等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以“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三序合一”的思路和“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他所追寻的“求真、从善、臻美”的教学境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对我们的物理教学正起着推动作用,对浙江省乃至全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吴加澍不愧为浙派名师!

吴老师,我的引路人

□永康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胡君亮

记得是在1992年,我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吴加澍老师,第一次聆听了他的专题报告。吴老师系统阐述了物理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并强调物理实验可以“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吴老师的报告使我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

1999年国庆节,为了研究光的吸收现象,我一连几天关在实验室,对比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光源和吸热材料,终于使气球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爆炸。对这个实验,我倾注了心血,也寄予了期望。可在当年的浙江省物理年会上,只获得了二等奖,我觉得有点失望。吴老师可能看出了我的想法,他问:“你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觉得有所收获?”我说:“有很大收获,而且我已经将这个实验运用到课堂上,学生反映相当好。”吴老师笑笑说:“那就够了,其余都是次要的。”回家后,我仔细琢磨吴老师的话,才意识到我是为了获奖而研究实验,功利主义思想太严重了。吴老师总是在我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气馁时给我鼓励。

1998年吴老师应邀到我校为全体教师上示范课。可惜那天我有特殊的事情未能参加听课。事后,我与几位教师交谈,了解吴老师上课的情况。语文老师说:“‘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是物理老师说的话吗?”言外之意,想不到一个物理教师会把毛泽东诗词引用到物理课堂中来;化学老师说:“吴老师上课会调动人,鼓舞人,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他也有肯定的地方”;英语老师说:“物理的知识我不太懂,但我和学生一起学到了研究的方法”;政治老师说:“吴老师爱学生,相信学生,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吴老师以他精湛的教学艺术,获得了不同学科教师的共同赞誉。

我系统地学习吴加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艺术,是从参加金华市青年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始的。从1995年起,金华市教研室连续举办了6届这样的培训班,每次都请吴老师来唱压台戏。吴老师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刻的教育理念,再加上他的讲座风趣幽默,深受青年教师的欢迎。后来几届实际

上成了全省规模的培训班,好多外地市的老师大老远跑到金华来,就是冲着吴老师的讲座。

当现代教育技术刚刚兴起,大多数老师都还处于观望状态时,吴老师在1997年浙江省物理年会上,首次运用多媒体手段,上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第二年,他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光的双缝干涉”,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多媒体课件评比第一名。我们在为吴老师所取得的成就赞叹的同时,不得不深思,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又落伍了?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我国物理教育前辈朱正元教授曾经提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必须具备“学术、技术、艺术”。吴老师正是这样的典范,他具有深广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实验技能,又有全面的教学艺术。吴老师更是一位不断地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并以他的实际行动激励着我们这些年轻人。

是绿叶,更是春泥

□义乌中学校长朱斌

吴加澍是我校一位德高望重的物理特级教师。他从20岁开始走上讲台,屈指算来已度过了46个春秋,至今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这样一段漫长而被许多人视为苦差的教师生涯,他却过得有声有色,其乐融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工作中自得其乐,生活上知足常乐,对同志助人为乐。”

在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吴老师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在省内外物理教学界享有盛誉。为了使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到物理课堂教学中,他从现代教学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其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提炼,总结出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体系,通过运用“实验、启思、引探”式教学方法,有效地促成了物理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使我校的物理教学质量始终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作为一名老教师,吴老师对同事,尤其是对待青年教师,始终恪守助人为乐、甘为人梯的信条。一方面,他采用“师徒结对、同步帮教”等方式做到“教案流通,资料共享”,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他又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虔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教学态度去影响他们,促使他们迅速成长。

通过吴老师和其他教师的共同努力,一个优秀的青年物理教师群体已在我校形成。义乌中学物理教研组被授予金华市劳动模范集体的称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连续10年来,浙江省青年物理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一名的桂冠均被我校教师摘得;先后有6位教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青年物理教师优质课评比,均获大奖;共计有5位青年物理教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其中又有两位成为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同一个教研组里,接连涌现出这么多位青年才俊,这在全市乃至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在青年教师迈向成功的征途中,无不饱含着吴加澍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40余年的教书生涯,吴老师付出了很多很多,然而年届花甲的他,始终无怨无悔。他说,我会加倍珍惜这最后的宝贵的工作时间,不断追求,锐意进取。要尽力给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浙派名师”专栏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

浙江教育出版社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文昌华侨中学---尤国锋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题报告完整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Array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课题主持人:杨凌云 联系电话: 所在单位: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 填报日期:2017年12月 宜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是经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省级一般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向大家汇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选题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因其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课堂教学。 为此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宜昌市西陵区在2016年教育工作专题调研会上,专门提出智慧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我区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不仅如此,早在2015年,营盘路小学就成为了现代课堂试点综合实验校,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信息技术和课

堂教学融合有一定基础,此时申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有助于我们将零散的经验整合成系统理论,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对学校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是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为基础的研究。它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社会进步而服务的一项教学信息技术类综合研究。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如何将这一技术很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为提高更高效,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机遇,将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丰富的资源,将为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供必要条件,也将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平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将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题主要是充分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并与各个学科乃至学校的管理上,学生发展上的整合,最后加以运用的研究。其重点是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应用进行的研究,属综合研究。 三、理论依据 以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把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方法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更新教学的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要重点以新课程的理念作为指导,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三维目标去实现。突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改变在整合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此模式能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张扬学生的个性,为构建和谐课堂服务。四、研究目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更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我校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数学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其他教师各抒已见,大家献计献策,达成共识,完善教学设计,然后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后大家想一想,议一议,相互交流,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动,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改动后再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一轮的教学需要。但不能千篇一律,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特色、个性。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比如备《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时,力争这样备课:1、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2、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3、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都有所收获,并知道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4、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

精选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第七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严重失误不包括(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大跃进运动的是( )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D、共产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图是某地的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其中1958年的亩产量远高于其他年份。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C、杂交水稻技术的使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具有历史震撼力的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期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开展土地改革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行文化大革命 D、进行大跃进运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那一年: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中共“八大”胜利召开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XX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盐河镇中心学校(小学部)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拓展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工作: 组长:邵其国 付组长:韩宝委胡正朋 组员:孙振宝马卫陈静 2.领导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本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领导、组织,总体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各种制度、职责、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②做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宣传工作,具体组织对高效课堂教改理论的学习、研讨和执行,并做好推进教改实验的日常工作,认真组织教师的教改培训、教法研究等校本培训工作。 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项教改实验工作会议。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④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⑤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供保障,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教改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1.构建高效课堂,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 2.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率。 3.以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备课方式的转变,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学习效益高的目标。 4、引导教师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理解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通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5、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准确理解课标要求,系统掌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特点,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加强新课程教学实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及措施: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典型带动,模仿适应阶段(9月1日—10月30日) 本阶段主要目标为: 1.做好全体教师的理念转变工作,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全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性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实践自学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我认识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研究、探索和网上讨论交流,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1、情境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邮件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邮件”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电子邮件”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例如,在创设“美化工作表”这一课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部分知识点多且杂,部分知识点与Word排版类似,容易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感觉没兴趣、不熟练的学生又跟不上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本班的成绩表为操作样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组为单位,形成组内合作、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整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

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 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 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上级领导的积极倡导下,今年初,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为了尽快融入改革的队伍之中,并在课改中积极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今年,主要与本组语文教师研究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在研究、编写和使用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一、相互切磋,集思广益 传统教学中,教案的编写主要是教师自己研读教材、自己编写教案。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学案的编写,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每一单元备课前由备课组长精心安排,谁负责出哪一部分的知识点和导学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研究的内容集中、资源也可共享。导学案的编写在学校总的“研---展---质---点---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包括自研环节、展示环节。展示环节又包括学习目标。课堂流程有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和课堂反馈当环节。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们的聪明才智,让每一节导学案都成为精品,成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在主备人阐释自己教学构思的同时,集体讨论、质疑和补充,最后形成定案。长期坚持这样研究,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也提升了教师们的业务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学生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部分。通过预习就理清了学习的思路和线索,明白了自己的学习障碍在哪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有目标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学生可以从导学案上看到教师教学设计预计的课堂全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教师呈现问题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看完了课文依然理不清思路的情况。甚至部分学生还能够在学案上补充问题,给其他的学生回答,真正的做到了举一反三。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便可计日而待。 三、监督检查,巩固提升 传统教学虽说是以讲授为主,但是孩子们基础知识夯得很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活起来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常常是课堂上侃侃而谈,而作业本上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分析原因,主要是课堂上巩固部分没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潍坊市电教馆刘德超 (2004年4 月讲稿)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 … 结论:1、只能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 2、多媒体投影是教的辅助手段 3、是现在乃至将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教就有学,有学可以无教)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择的课题内容不能发挥多媒体投影教学的优势 2、代替其它常规媒体(板书、实验、投影器、录音、录像等) 3、课件质量不高 (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技术性、艺术性) 结果:提高了教学成本,却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三)今后应用建议 】 1、认真选择课题 在备课时,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反复比较,选择使用多媒体投影教学效果好的课题,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精心设计课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并呈现出来。 3、尽量采用成品课件 对成品课件采取“一引、二用、三改”的使用原则,减轻教师的负担。 “引”――引进;购买、交流、网上下载(包括小工具、小软件)等多种渠道。 “用”――使用;引进后必须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体会和鉴别。不能以任何理由束之高阁。 “改”――改进;使用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完善,成为自己制作的精品课件。 4、支持并服务于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 要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发挥作用;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秉承创新、自主的原则,以兴趣培养为载体,以创新应用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概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更多的初中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教学策略与教学思路的调整。 标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直观入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真实性 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计算机的如何运用,互联网的如何使用,电脑游戏的如何造作上,而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知识与软件知识并不了解,甚至连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都无法区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需要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相关部件产生正确的认识。而说到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相关硬件设施时,为了操作方面,往往会通过PPT的形式将各个部件展示出来,虽然PPT在这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却并不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因此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介绍时,教师不妨真正将这些实物带入课堂,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各部件的名稱以及在计算机运转中所发挥的功能。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青岛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计算机探秘》时,教师就可以将计算机主机带入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将计算机主机进行“解剖”,分别将计算机的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显卡、网卡、电源等拆解出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去了解这些计算机部件。这样的教学形式要比PPT展示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2、激发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普及,初中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但只是处于一种“会用”的状态中。一些操作并非是科学、合理的,错误操作会对计算机本身造成伤害,甚至造成系统瘫痪;一些不规范操作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规范操作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以为然,增加了教学难度。基于以上问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所在,并能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升学习兴趣,学会规范操作。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计算机素养。 比如,在“信息与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信息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读报纸、看新闻、听广播,是否读取信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走进课堂。教师抛出问题,让学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测→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教学重点是

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七

2019-2020年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课后辅导练习七 第1题【单选题】 某一年,《人民日报》曾刊登署名为“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拍摄的一组照片《欢跃在早稻“卫星”上》,图片说明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似的。”该期人民日报发刊于(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公而忘私,艰苦创业 C、善于改革,勇于创新 D、反腐倡廉,崇尚节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全国开展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袁隆平被提名为候选人。他们身上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A、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B、清廉执政,一心为民 C、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D、会战石油,艰苦创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稻谷赶黄豆,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 ) A、“最可爱的人” 邱少云 B、“铁人” 王进喜 C、“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D、“两弹元勋” 钱学森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洋布、洋钉、洋油……”这些带洋字样的东西已经深深留在了那个时代,那么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历史的标志是( ) A、大庆油田的建成 B、胜利油田的建成 C、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 D、新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抗美援朝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大跃进时期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

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指导中的作用

精心整理 重视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 "? 1、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

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把课堂的教与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 ” 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二、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创建信息化学习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而做到这些,要突破时空限制,惟有借助网络优势。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设施,以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课题作为教研内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促使新理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今天我看到一篇余文森先生的文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感觉很有收益,所以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对应的品质。能够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一、有效性的界说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升、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就其内涵来说,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个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提供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使用,才能得到提升;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有的价值。总来说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

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而有所侧重。就教学来说,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 就其层次来说,发展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理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因为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点。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尚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协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动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持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就其形式来说,发展存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基本任务和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注重和学习。 就其机制来说,发展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是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能够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岀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 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 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 岀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 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 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 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从致力于鉴定、选拔转向改进或形成功能。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全面而具体的 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 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 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