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苏南模式_制度变迁

_苏南模式_制度变迁

_苏南模式_制度变迁
_苏南模式_制度变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管理与沟通》期末作业

对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探究 一、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 (一)青岛模式 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它拥有十个中国驰名商标,三十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也是最早拥有国际品牌的城市,其中海尔是中国本土唯一入选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个品牌之一;并于2004年跻身世界五百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牌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评比中,青岛入选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全国拥有名牌最多的城市。同时青岛还有一个独特的“企业家扎堆”现象,在2004年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中,青岛同时有三位企业家入选。一个沿海中等城市,短短十几年内,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家,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把这种大企业云集、名牌集聚、企业家荟萃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青岛模式”。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中国最具民营化特色的区域性模式,在温州“人人讲经商,家家有企业”,形成了“以户、村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民营企业为支撑,以小商品市场为交易中心,以农民能人为创业带头人”的经济发展格局,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发展起步于家庭经济,民营经济是其主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初,促进了温州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同时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创造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神话,被经济学界称为“温州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差异 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两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不同之处下面予以浅析: 1、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看 青岛的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在青岛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从国有或集体小企业壮大发展而来,如:海尔、海信、双星等十大集团,目前这些大企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整个青岛工业经济的50%以上,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与活力。而在温州几乎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经济活力十足,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量占温州经济总量的98%左右,除了电信、银行、电力等国家垄断领域,民营企业几乎无不涉足。温州的民营经济具有显著的家庭经营的特点,在这些民营经济中,不仅个体经济、独资业主制私营经济而且股份合作企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一、比较发展模式的几个理论假说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政治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评判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比较发展模式先提出如下假说。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根据此定义,我们的假说是要澄清以下问题: (1) 模式是不变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 (2) 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吗?我们的回答是,根据存在 就是合理的哲学思想,只要充分考虑相关约束条件,比较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地要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最有利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发展。离开这种客观性,先验地评判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的模式的优劣

是没有意义的。 (3) 模式可以照搬吗?我们的回答是:对已有模式的宏观选择即整体移植是行不通的,除非可以规模经济地改善约束条件本身。具体地说,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采用相同的模式未必都有效。 (4) 模式差别永恒吗?我们的回答是,某种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发展途径也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趋势是差异的日益缩小,即模式的淡化和趋同化。 二、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 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对苏南模式的特征应该分起始阶段和现在阶段进行概括。其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一发展模式雏形于计划经济时代,在整个80 年代最为典型,但90年代以后发生了重要变化 乡镇企业能首先在苏南地区异军突起,“苏南模式”能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苏南农村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工业城市,苏南农民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存在密切的血缘和非血缘联系,接受经济、技术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全国农村的发展积累了典型经验,作出了贡献。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模式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关键词: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农民为谋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创举,是苏南农民集体智慧结晶,并曾一度成为最具特色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样板。它在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小城镇的不断涌现。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之中,苏南模式开始陷入困境,甚至穷途末路。与之相伴而生的小城镇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变迁的剖析透视了苏南小城镇发展,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城镇探寻新的出路,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铸苏南辉煌。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也有增无减。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首先,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了买方市场,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乡镇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的优势因此而丧失殆尽,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步萎缩。其次,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产品水平一般的乡镇企业不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第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地域劳动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他们与乡镇企业一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瓜分市场份额。乡镇企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但乡镇企业“论实力不如国有企业,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论活力不如个体私营企业”,因此,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三者的夹缝中步履艰难。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内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形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1993年,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阔步,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就逐步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大,成为乡镇政府创办的“小国企”。同时,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模糊,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不够多样化,机制运行举步艰难,不能够真正作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苏南模式正是在以上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前景黯淡。1995年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权制度改革,到1999年苏州市9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使产权人格化、经营者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所有权、乡镇政府退出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切实增强了企业活力,使苏南模式得到改善和发展。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小城镇经过80年代、90年代初的普遍繁荣之后,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下,苏南模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小城镇在苏南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1.2.1 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但存在着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题。苏州市建制镇密度大,全市平均每37.4km2就有一个建制镇,但城镇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全市154个建制镇中还有28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足两万,镇区人口不足2000人,建成区面积过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匮乏。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充分作用,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据1996年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办在农村集镇的乡镇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41.3%,集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数的12.7%,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形成,大多数乡镇人气不足、街道冷落。随着苏南模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出现了一线希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使小城镇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消失,农民的户籍观念也在淡化,许多小城镇出现了人口回流农村的现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城镇就业空间狭

青岛与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问题 1、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在哪里? 2、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分析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优缺点。 3、参考其他企业的发展模式,结合本专业,为相关企业设计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发展 模式。 案例分析 一、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 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两种比较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企业的规模方面 青岛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支撑,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如:海尔、海信等十大集团,他们的贡献占整个青岛工业经济的50%以上,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与活力,而民营经济却不怎么发达。而温州主要靠小企业支撑,几乎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经济活力十足,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量占温州经济总量的98%左右,除了电信、银行、电力等国家垄断领域,民营企业几乎无不涉足。温州的民营经济具有显著的家庭经营的特点,在这些民营经济中,不仅个体经济、独资业主制私营经济而且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也都保留着家庭、家族的色彩。 2、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青岛的大企业以品牌产品为基础,致力于实现国际化经营,向世界品牌目标迈进。如2001年第二期美国《家电》杂志对全球前10位家电制造商进行了排名,海尔集团名列第九强,位列日本日立公司之前。温州经济是集群经济,所谓集群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生联系密切的企业在空间上积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形成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一个镇或几个镇形成一类或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从而体现了温州集群经济的优势。 3、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 青岛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是理性的决策人,他们在同一个城市中共生共荣,相互借鉴,良性竞争,合作共赢,“君子和而不同”,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精)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 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这才有了地方的相对独立行为主体地位,有了地方的相对独立行为主体地位,才也为地方之间的横向竞争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竞争之加剧埋下了伏笔。通过权力的地方化(localization),一部分原有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转入了地方政府手中,形成了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国企产权主体的"地方产权制度"(regional property rights of local governments )(何梦笔,2000年,第1页)。 另外一个方面,80年代乡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本文的语境中,乡镇企业是指广义的乡镇企业概念,即“除了包括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的企业外,还包括农民联户办和户办企业,以及各层次的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农村股份制(含股份合作制)企业”(唐忠等,2000年,第3页);乡镇集体企业是指内含集体股份、其份额大到乡镇村足以控股或者对其经营活动(包括利润分配)行使各种干预的企业[2].但是,乡镇集体企业虽则属于民营企业范畴,其产权制度是一种集体产权制度,实际上可以与地方政府的国企产权制度相比拟。在本文中,我们把乡镇集体企业的集体产权制度称作为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安排”。与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国企产权主体的“地方产权制度”一样,乡镇村作为乡镇集体企业集体产权主体的“地方产权制度”都是企业产权的“地方化”形态。 我国的“抓大放小”战略实际上是把我国的中小国有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改制推向市场,实行“民营化”(包括私有化)、“市场化”(指任何政府控制成分或程度的减少),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我国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也是沿着通往市场化的同样逻辑理路进行,实现同样的目的。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的诸种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关注“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以这些模式为切入点,本文将从侧面(而非正面)证实两个判断。判断之一为:经济领域的“地方化”现象要被“市场化”所取代。 判断之二是:随着我国引入竞争机制,地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各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加剧,而治理结构较差的企业一般来说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如支农成本)较高,治理结构较好的企业的经营成本较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治理结构的竞争,即制度竞争。在竞争压力下,治理制度差的企业淘汰出局或者亏损的可能性更大。我国企业大量改制的动力也源于此。 从上述判断出发,作者在本文中正面提出并初步论述五个方面的命

【论文】谈谈对温州经济模式的认识

序号:09 说说对温州经济模式与温州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温州经济的衰退现象探究 关键词:温州经济模式赚钱建议 摘要:有专家将温州人获得成功的模式,总结为“温州模式”。温州人精神如今已成为一种品牌和经济文化现象。那么这些温州人是怎样成功的、当前经济衰退的状况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呢? 正文: 一、概况: 温州人引以自豪的是“温州人精神”,是温州模式的核心。然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随着区域经济全球化,温州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先发优势逐渐弱化。 那么,怎样正确的理解温州当下的经济的状况呢?所有的优势怎样发展而来而困难又该怎样解决呢? 二、温州模式: 1.概括:需求幼稚型:“小商品大市场” 所谓模式,是人类个体或群体在回应各种挑战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回应挑战的实践就是将各种资源组织起来,以实现其目标和获益的最大化。所谓温州模式,就是温州人(包括温州企业和温州政府)动员和组织各种资源回应压力和问题时所取得的经验。 温州人时刻将商机看在眼中,抓住商机投入市场。这些被温州人所利用的商机大多数为小商品。他们将看似没有价值的小物件批量加工然后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去销售。由此造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瑞安、乐清、永嘉等城市的发展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2.特点: ①“两头在外、一头在内” “两头”——原材料、销售 “一头”——生产 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

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温州受资源限制大,原材料缺乏必需从外面引进:温州市土地资源缺乏,人均耕地只有0.31亩,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域总面积比例达24.9%,是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地资源短缺导致温州地价上涨,投资成本增高,建设用地对温州市招商引资的制约越来越大。水资源供求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市区饮用水已经严重缺乏,需要从飞云江的珊溪水库引水。永强平原的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水位下降严重,地面沉陷,咸水向淡水推进速度加快。 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人们没有许多的可支配财产用来消费他们所生产的商品;温州临海,对外贸易方便。有不错的海上交通,价格便宜节省了一定程度上的费用。 温州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生产。 随着时间的发展,温州“原材料、销售在外、生产在内”的特点就产生了。 ②“前店后场” 前店后场概括起来其实是家族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家族企业。 “前店后场”的形容十分形象:将店铺开在前面,不远处的后院就是加工工厂。人们智慧的利用了区域规划减少了运费的花销,节省了部分费用。加工工人使用自己的家人等,大家一起劳作一起分享利润。但是这种发展在家族的形式十分局促,扩大起来比较困难。这种发展特点最大的生成因素就是历史上人们自给自足发展形成的手工小作坊了,自从这种习惯生成便奠定了温州模式基础。 1980年颁发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4年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③“产业集群” 这种特点的标志就是——专业化的分工 温州的打火机销售量在整个世界上的排名也是屈指可数的。他们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使工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一部分工作,这样他们的工序就不会特别的繁琐,提高了速度也减少了事物的几率;另一方面,温州人将商品的价格定的比同一行业的商品价格要低许多,坚持薄利多销。他们将小商品销往温州以外,市场十分大,购买他们商品的顾客就相对多些。这充分说明了温州的销售能力是十分好的。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经济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文/黄玺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融合,苏南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和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面对新的问题,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20 多年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又好又快,那么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提质增效。本文就新苏南经济模式下如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苏南经济模式;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黄玺,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 以开放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志, 新苏南模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其演变发展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苏南模式形成的动因 在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就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特征是凭借乡镇政府来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利用集体资本兴办企业,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方式,构成了苏南模式特定的内涵,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苏南5市(含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抢抓历史发展机遇,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市制宜,从人的观念上、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互动并进的道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苏南各市合理空间布局,将苏南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去发展,形成新苏南模式特有的多元结构,如以国资、民资、外资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以产业集聚、园区经济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以市场管经济、政府管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结构等,充分展现了新苏南模式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创新。 二、新苏南模式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苏南经济从纺织、电子、化工等行业起步,新苏南经济则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而新苏南模式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新苏南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三位一体”,仅以2012 年为例,苏南5 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81.66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1.8%。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时期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即将发展到5万家,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这些规模企业铸就了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配套齐全、关联性强、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仅以2012年为例,江苏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383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位,仅苏南5市就有24600家,占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6.7%。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苏南5 市在产业集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人才集聚、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冯鹰 “苏南模式”这一名称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当时的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有了“苏南模式”的提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苏南模式”经历了由诞生、异军突起,到自我改制、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为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诞生于苏南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交通方便,运输畅通;商品生产起步早,历史上是商贾云集之地;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有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而致富的客观要求;矿产资源少,除农副产品加工外,工业性加工必然依靠横向经济联系,“供销两头在外”;集镇星罗密布并紧靠上海,易于城乡沟通和发展工业;多年来的高积累、低分配,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工业。上述苏南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集中地表现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的开拓性,所以早在60年代苏南就有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萌芽。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思想指导下,农村搞家庭副业也要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苏南社队企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苏南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人文条件所蕴藏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迟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恢复了实践标准的权威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针对“左”的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现实,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 ①《“苏南模式”的变革研究》,黄福宁,《江苏统计》,2005年第1期。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一,“温州模式”说到底,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发展市场经济还是坚持计划经济。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提倡“市场经济”还是“违禁”的,居主流地位的观念是,必须坚持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必须“为主”,市场(还谈不上“市场经济”)只能“为辅”。“温州模式”之所以最终被认同,是因为经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从“温州模式”的实践中看到,与僵化的计划经济相反,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效率很高。市场经济植根于温州,温州经济的发展便加快了,就业的途径拓宽了,市场供给丰富了,人民迅速地富起来了,政府财政的日子也好过了。 第二,“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发展民营经济。当时居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在关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争论中,人们对“温州模式”贬斥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市场的无序。确实,在温州出现过大量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温州的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柳市生产的伪劣低压电器给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并受到国务院联合检查组的检查。这种市场的无序状况理应受到谴责和处罚。但也要指出,在计划经济秩序依旧占统治地位,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温州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秩序”发展市场经济,一度出现市场无序是必然的,人们对温州一些违反市场规则的种种无序现象严加谴责,也是正确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时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分析

无论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其关键都是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和涌流,只不过路径不同罢了。在所有人都开始相信宁波人修建杭州湾大桥是为了与上海接轨,与正宗的长三角联动时,宁波人在窃笑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但典型的苏南模式不仅仅在于此,还有浙北的萧山、绍兴、鄞县。只不过随后的温州模式更具备无中生有的魅力,让人们误以为苏南模式仅仅开始于江苏。而浙江省在1993年后向浙东和浙北地区大力推广温州模式,有先见之明地改造了浙东北的“苏南模式”。苏南在占得了无尽的先机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误会。于是,提到江苏就是苏南模式,提到浙江就是温州模式。江苏把吴越核心区域的乡村化模式抢先冠以“苏南模式”的称号,在赢得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被这种胜利冲昏头脑。 第一次的优劣互换 的往往超出人们想像地改变生活,改变地域竞争态势。变化比计划来得快,这是工业化加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1980年代武进曾是苏南模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在1992年第一届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它名列第二,仅次于无锡县,而高于第三的江阴县。当时的苏南内部并非如今天人们想像的那样,越靠近上海就越发达。无锡县、武进县和江阴县的铁三角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发达的三极,他们都不属于江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经典的苏南模式的创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的。那时昆山还很平庸,张家港也才小荷露角。而且在苏州所辖的六县中,当时最发达的、发展最快的都不是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和吴江。此时也是苏南模式声誉最著和实惠最多并存的黄金时期。尽管溧阳、金坛稍次,但那时提到苏锡常,不仅强将无弱兵,而且彼此也不敢小瞧。不论声势还是人均,基本上是无锡第一,而常州与苏州相差并不悬殊。可仅仅过了几年,苏锡就渐渐无“潮了。伴随这种变化的,还有武进甚至宜兴的相对衰落,和苏州总量和人均的节节攀 升“苏锡无潮并非是江苏的胜利,而是上海的胜利。苏锡特别是苏州的繁荣得益于上海而不再是内生的结果。这样,常州遥遥领先镇江等地的盛况亦已不再。镇江对常州也不是望而不及。经典的苏南模式从1995年风光最无限的巅峰突然滑落不仅让中央始料未及,也让苏南人和江苏人无法理解。 很多人谈论传统的苏南模式从万众欢呼滑落至举步艰难时,仅仅停留于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的性质。这虽不肤浅却不深刻。如果在苏南模

旅游文化的整合_创新及其启示_以无锡市为例

旅游文化的整合、创新及其启示———以无锡市为例 郭 胜 内容提要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合,两者是交融的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整合创新 启示 郭 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14153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要与周边区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既保留了原来优秀的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散布在城乡各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无锡城市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全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创新,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成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一、旅游文化的整合 整合是文化的重要机制,旅游文化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外部优秀的文化成果,淘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完成文化的整合,促进文化的创新。[1]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继承本地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2]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且能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造成一种心灵的激荡,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 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007-12-15 23:30: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

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

台资模式与温州模式之碰撞文档

台资模式与温州模式之碰撞文档Collision document between Taiwan funded model and Wenzhou model 编订:JinTai College

台资模式与温州模式之碰撞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由温州市森泰公司出资十二万余元组织的——眼镜、锁具、烟具、卫浴等制造厂商与电镀加工企业,免费赴广东参观考察活动(共23家企业26名负责人),使受邀参与者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深受业界同仁欢迎与赞誉。森泰公司系温州市眼镜商会主要创会单位之一,对电镀行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及眼行业和本会的成长、壮大,作出一定的贡献。为此,特发李伟森总经理与市电镀协会会长董方钰先生合作撰写的参访纪实,与会员及读者朋友共 享。 为了提升我市电镀企业新技术应用与电镀流程管理水平,由xxx有限公司主办,市电镀协会协同组织温州市泰恒集团、鸿升集团、天宇集团等我市23家卫浴洁具、眼镜、锁具、烟具企业所属电镀厂及专业电镀企业相关负责人,一行

26人于4月17~19日赴广东省江门、中山、佛山、南海等市 学习考察自行车、五金、卫浴洁具生产基地及专业电镀企业。承蒙台资企业瑞期精细化学工程有限公司、中共江门市杜阮镇委员会、镇人民政府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款待,使得考察~成功,收获甚丰。对此,代表团成员均深表感激与欣慰。抵 达广东后,我们首先赴瑞期公司参观考察,听取了瑞期公司董事长洪条民先生所作的本企业发展概况及《当今国外电镀技术发展趋势》专题演讲。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还就近半年新推出的铜、锌、铁、铝无氰镀铜,三价铬电镀,三价铬钝化,油酸切水剂及系列挂具、各种金属不良品剥离剂等作了工艺流程、技术应用报告。同时展开疑难技术问题互动交流及免费设计电镀流水线(自动、半自动、手动)。瑞期精细化学工 程有限公司为跨国集团台湾玉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陆的子公司。该公司不仅拥有全套国际先进的检测仪器及生产设备,而且更具有一批高素质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拥有高品质的前处理、铜镍铬、贵金属、abs、pc/abs添加剂、后处理剂等电镀 工艺技术配套药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较多品质优良的产品居于世界同行前列,领导表面处理技术行业高科技发展潮流。18-19日我们先后在杜阮镇、中山、佛山、南 海等市参观考察了天任车料集团、冠隆电镀公司、美标卫浴洁具公司、吉事多卫浴洁具公司、台冠金属制品公司等台资企业。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在这三十三年的政策实行中,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兴起到自我终结,再到新苏南模式的重新崛起.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人作为来自苏南农村的一名天大学生,刚好有这个契机,来谈谈我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的浅陋见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产权不明,新苏南模式,教训和经验 一、苏南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后,江南属于应天巡抚(江北江浦,六合二县属京师金陵应天府),江北属于凤庐巡抚。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江南属于驻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1952年九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新江苏省,南京被降为省辖市;1958年苏南划9县苏中—苏南崇明县共10县划归上海,江苏省由此得来。2000年,为了更好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江苏省把南京、镇江也划入苏南范围,苏南正式变成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地区。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战略在全国实施之前,苏南人民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改革开放前期——苏南模式的兴起 苏南模式是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范围的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以T 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而促成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运行过程的特征和全貌的概括。乡镇企业初始阶段称做“社队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就悄悄地发展起来,到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遇下。与当时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立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劲生命力,出现了以总量统计的农村工业赶超城市工业的奇迹。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苏南工业的“半壁江山”,其后又迅速扩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之快,被赞称为惊人的“苏南速度”.由此引发了人们关注和探研,促成了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和乡镇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转型与演变。推进这个进程,不只需要安排好乡镇企业自身投入与产出以及外向开拓供销渠道等关系,而且涉及T业为主导与农业为基础的关系,工业一马当先与各业兴旺的关系.更要协调好T农利益矛盾以调动务丁队伍创业积极性并稳定务农人心.处理好先富、后富、共同富的问题。实践还表明:苏南模式的成功,突出地表现为苏南农村在长期保持综合发展好势头基础上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1992年江苏涌现9个乡镇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即无锡县、江阴市、武进县、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县、昆山市、吴江市和吴县,全部集巾在苏锡常地区。根据1992年资料评出的1993年度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排名榜巾,这些县(市)大部位列前十名;以后几届全国百强县排名前十位内,苏南始终能保持五、六个县(市)之多。苏南就是以加速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正确

医学模式演变

医学模式演变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 )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5、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医学也在发展和演变。这种变化体现在不同时期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即医学模式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 段。 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原始社会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观念,并

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疾病观与健康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体现。公元5~ 15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确立了神灵主 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在公元前数百年间,在西方的古希腊、东方的中国等地相继产生了朴素的辨证的整体医学观,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5 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在古希腊,人们依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4 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 3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从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起,随着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出现了“机械论医学模式” ,认为“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 。把健康的机体比作协调运转加足了油的机械。这一机械论的思想,统治了医学近两个世纪,直到18 世纪,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双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 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 化学的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另一方面机械论又使解剖学、生物学获得了进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4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 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建立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起点,生物科学在这一时期相继取得了很多巨大成就和发现。此时期的医学建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