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预习·导引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啜菽

..(tǎnɡ xiàn)楛.耕(kǔ)雩.而雨(yú)..(chuò shū)党见

骋.能(chěnɡ)

2、理解词义

(1)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2)星队.、木鸣(“坠”的本字)

(3)故君子以为文.(动词,修饰,文饰)

(4)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著)

3、通假字

(1)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通“讻”,形容喧嚣)

(2)非知.也(“知”通“智”,聪明)

(3)小人错.其在己者∕故错.认而思天(“错”通“措”,废弃)

(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5)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党”通“倘”,偶然地∕“见”同“现”出现)(6)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曾经)

(7)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袄”同“妖”,古时称一切怪异的事物或现象)(8)枯.耘失岁.(“枯”通“楛”,粗恶不精∕“岁”同“秽”,荒芜)

(9)其说甚尔.(“尔”通“迩”,近)

(10)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

(11)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晖”同“辉”,光辉)

4、古今异义

(1)风雨之不时

..(古义:不合时宜<地发生>)。今义:①时时;经常不断地;②随时;不是预定的时间)

(2)愿于物之所以

..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古义:自然的规律。今义: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

5、一词多义

禹以治(治理得好,太平)

应之以治则吉(合乎正道的措施)

治水(治理、管理)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

治共治曹操(对付)

6、词类活用

(1)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怪)

(3)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名词用作动词,符合天时)

(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名词作状语,把……当成物质)

(5)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使动用法,使……变化增多)

(6)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东西)

7、特殊句式

(1)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状语后置)

(2)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否定判断句)

【问题导读】

荀子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天?

参考答案:

制天命而用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成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译文】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

【赏析】这是作者明确提出的以人力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意思是说,放弃人的力量而指望天,那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真情实况的。

【合作交流】

1、如何理解荀子的这种自然观?

参考答案:荀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天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荀子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主义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这种思想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代表了先秦思想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科学认识。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1)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本文以历史事实与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为例阐明问题,做到了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2)朴实精炼,说理透彻。本文在语言上富于变化,多用短句、排比句和疑问句,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规律、必然性)

B.怪星之党.见(偶然)

C.固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施展、发挥)

D.思物而物.之(以之为物,把它当作物)

解析:“物”为使动用法,使它成为己物。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治乱天邪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B.星坠、木鸣,国人皆恐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C.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解析:A.邪——耶,畜——蓄;B.见——现;D.错——措。

答案:A

3、下列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B.因物而多.之

C.思物而物.之

D.大.天而思之

解析: D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D

4、下列各句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B.孰与物畜而制之

C.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D.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解析:物,名词作状语。

答案:B

5、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B.禹以治,桀以乱,治以乱非时也

C.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解析:其余三句均为省略句

答案:A

6、上下句填空:

(1)繁启、蕃长于春夏,。

(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1)蓄积、收藏于秋冬(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不常

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光辉不赫.(则:那么;赫:光明、显耀)

B.蓄.积、收藏.于秋冬:(畜:牲畜;藏:储存)

C.怪星之党见

..(党:通“倘”,偶然地;见:通“现”,出现)

D.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是:这;常:通“尝”,曾经)

解析:“畜”通“蓄”,储存。

答案:B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道路

..有死人

B.珠玉

..不睹乎外

C.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

..决大事。

D.故君子以为

..文,而百姓以为神。

解析:D项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相当于“把……当作”。

答案: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B.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C.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D.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解析:A极∕见到、到;B形容词,奇怪∕动词,觉得奇怪;C不是∕不对。

答案: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

译文:。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繁”“启”“蕃”的翻译。

答案: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起来。

(2)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译文:。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明”“平”“伤”的翻译。

答案: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便这些现象一世之中一同发生,也没有什么妨害。(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

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11、下列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编之以发,系.之苇苕(系:拴着)

B.而临.百仞之渊(临:对着)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渐:浸)

D.庶人

..不服(庶人:“庶”通“无”,无人)

解析:庶人,百姓。

答案:D(百姓)

12、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解析:A项“苇苕”前省略“于”;B项“麻中”前省略“于”;C项“滫”前省略“于”。

答案:D

13、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南方有鸟焉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A项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C项中的“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中的“焉”是代词,代师;例句和B项中的“焉”都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答案:B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 喻人的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性。

答案:D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直”“俱”的翻译。

答案: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作为一种公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

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全文翻译

课文翻译: 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谷,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四时造成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我说:“万物有了大地就会生长,万物没了大地就会死亡,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可见)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诗经》说:“上天创造了高大的歧山,周太王加以开垦,经过他的经营,周文王继承后,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着,地有着常数,君子有着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楚王后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于志意修美,德性深厚笃实,生于当代而有志于古道,那是(完全)操之在我的啊!所以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小人会放弃那些属于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属于天的事情.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小人放弃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样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没有什么.这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太阳,月亮有亏蚀的现象,风雨有不合时的情况,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那个世代不曾出现过的啊!在上位者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使是同时兴起,也没什么伤害;在上位者昏暗而政治险酷,那么即使没有一项出现,也没有什么助益.星辰坠落,林木怪呜,是天地变动,阴阳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 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酷会失去民心,,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致于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做“人祆”.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于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祆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却非常惨重,可以觉得奇怪,也应该感到畏惧.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兴趣特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并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2、通过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从而明白成功需要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 2.学生准备能展现自己特长的作品。 3.制作课件:海伦?凯勒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畅谈兴趣 1、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看,他来了。(出示课件) 2、师提问:谁愿意先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事?(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 小结:听了大家的话,老师心里特别高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了解到大家的兴趣是健康的、有益的。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中,你最拿手的是什么?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结成小组,在一起说一说,看一看。一会儿每个小组选出最棒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二、小组合作,展示自我 学生根据兴趣结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特长和作品。 三、师生互动,因势导行 1、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谁愿意第一个到前面来亮亮你的绝活儿? 2、学生展示特长:舞蹈、绘画、书法、唱歌、弹琴…… 3、课件出示:《海伦?凯勒的故事》(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广泛的兴趣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而要使兴趣发展成为特长,需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 四、广泛交流,拓展兴趣 1、把你搜集的小故事在小组中讲给其他同学听一听,每个组选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讲给全班同学听。 2、学生讲故事。 小结:这些名人的成功告诉我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品格,陶冶情操。老师真希望你们能继续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相信,将来你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五、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同学们,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咱们班是一个小家庭。正因为同学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才使我们这个家庭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我们在这个家庭中生活得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称之。唐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的一种文体,又称、,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简能而任之()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初中思品教学设计与反思(1)

活动一: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节日 活动二:现场采访---畅所欲言谈感受 活动三:猜想并说说自己所知的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 活动四: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活动五:学生表演情境剧 活动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七:情境问答 活动八:出谋划策学生以小记者身份报道自己所掌握的中 外不同国家的节日及习俗(教师大屏幕展 示部分节日的相关图片资料) 部分学生纷纷发表感想并思考为什么同 样是节日却有着不同的习俗呢?节日的 相关图片资料) 大屏幕出示代表某国文化的人和物,由学 生猜出国名。学生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思考:(1)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千差万别 的文化都统一起来?能不能推行一种文 化标准?(2)否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刚来华不久的杰克在散步时,碰到了这样 一件事…… 讨论:杰克为什么会生气?如果你是杰 克,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同样的问 候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 大屏幕显示情境。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 多的误会呢?我们不与“老外”交往行 吗? 讨论: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与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交往? 以小记者报道的形 式出现,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锻炼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课前搜集、 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关注文 化习俗的多样性的现 实,并去探究它们形成 的原因 通过活动进一步明确文 化的多样性,为理解文 化的差异做好铺垫。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全球化”不是“标准 化” 用学生喜爱的情境 剧表演能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 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进 行讨论,使学生有话可 讲。 创设情境,让学生 主动思考,自己得出结 论。 小组讨论分析,培 养合作精神。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 本科所学知识和掌握情况 学以致用,巩固基础。 课后小结请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面对不同的文化、面对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怎么做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完整版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与反思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节约用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谷城县庙滩镇熊营中心小学张启堂年龄37岁三年级学科 一、指导思想 节约水电、节约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让学生了解我国水电资源短缺的现实、感受水的宝贵,从而使 学生从小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是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 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品德与生活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 参与性、突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去亲身体 验、亲自感受水的重要与水资源的匮乏,从而形成自觉的、持久 的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节约水和电是一个老话题,尽管如此,在我们依然存在着严 重的浪费水电的现象。这一主题主要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水的 宝贵,了解我国缺水的现状,学习节水的方法,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制止浪费水的行为,在生活中能够 向家人、朋友宣传节水知识、节水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这些生活在乡村里的学生,他们很少能感受到水资源的缺 乏,很多学生没有感受过缺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所以很难 理解水的宝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和年龄低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我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水资源匮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懂得节水的重要,激发学生自觉节水的行为。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提前了解水资源相关知识,收集一些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和节水方法的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2)了解本年级学生对水的了解程度,及学生中易出现的浪费水的现象。 (3)准备海水、河水、糖、金鱼、纸杯、图片 学生准备: 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应该说早以有了一些节水的知识,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认识的了解,使教学更加的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由家长同学生共同完成,在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问卷的过程其时就是一种共同学习的过程,我想,这应该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 节水调查问卷 (1)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了解水的用途及浪费水的现象?(2)节约用水的小窍门。 (3)请你写一句或几句节约用水的广告语。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1小学思品眼睛与耳朵的诉说教学设计+实录+反思

6、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耳朵是接收信息的重要通道。教师在引领学生倾听眼睛与耳朵诉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护眼睛与耳朵的正确情感,培养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好奇心。 2、行为与习惯: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和用耳的卫生。养成保护眼睛和耳朵等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了解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防治近视和沙眼、如何保护耳朵,从而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各种器官。 4、过程与方法:通过交谈和讨论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眼睛与耳朵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眼睛与耳朵,从而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各种器官。 活动难点 培养爱护眼睛和耳朵的正确情感,养成保护眼睛和耳朵等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活动课件、医生帽、诊疗牌、板书 活动过程: 活动二:倾听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教学实录 使用教材: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六课《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耳朵是接收信息的重要通道。教师在引领学生倾听眼睛与耳朵诉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护眼睛与耳朵的正确情感,培养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好奇心。 2、行为与习惯: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和用耳的卫生。养成保护眼睛和耳朵等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了解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防治近视和沙眼、如何保护耳朵,从而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各种器官。 4、过程与方法:通过交谈和讨论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了解眼睛与耳朵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眼睛与耳朵,从而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各种器官。 活动难点:培养爱护眼睛和耳朵的正确情感,养成保护眼睛和耳朵等的良好习惯。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黜.恶()谬.赏()滥.刑()豫.游()垂拱.()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 ..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品德与社会-《让我们学会合作》教学设计及反思

品德与社会《让我们学会合作》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联小学陈美丽 [教材分析] 《让我们学会合作》取材于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四课《我们的班集体》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侧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习。从父母、自我到学校的伙伴,从老师和同学到社会上的人们,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助友爱。本课正是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过程中架起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是学生的生活实践,有了它会使先后所学的知识衔接得更加紧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的意识与正确的方法。现在家庭环境好,孩子少,在家里是孩子说了算,从来不为别人着想,与人合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学校自然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好的东西不愿与同学分享,在活动中更不愿与别人合作。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当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认同时,就会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还没有学会善于倾听或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目标] 1.通过录象、故事和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合作的事例,了解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学会怎样与人合作。 2.通过学生分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3.通过活动获得感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怎样与他人合作才会取得成功。认识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产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能够进行良好的分工。 难点:知道合作成功的条件以及合作失败的原因。 [活动准备] 橡皮泥若干,课件,纸板,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过程]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桀.(jié)以乱辍.(chuò)冬 礼义之不愆.(qiān)啜.(chuò)菽.(shū) 楛.(kǔ)耕伤稼籴.(dí)贵民饥 雩.(yú)而雨卜筮.(sh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大王荒之(“大王”,同“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 (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知”,通“智”) (4)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 (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6)怪星之党见(“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 (7)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 (8)人则可畏也(“”,同“妖”) (9)枯耘失岁(“枯”,通“楛”) (10)田稼恶(“”,同“秽”,荒芜) (11)其说甚尔(“尔”,通“迩”,近) (12)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 (13)则光晖不赫(“晖”,同“辉”)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作???天作.高山(生,动词)彼作. 矣,文王康之(建筑房屋,动词) (2)错???小人错 .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三者错.,无安国(交错,动词)举直错. 诸枉(通“措”,安置,动词) (3)道??? 天有常道.矣(规律,名词)君子道. 其常(遵行,动词)策之不以其道.(方法,名词)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4)其???君子道其.常(他的,代词)故君子敬其.在己者(那些,指示代词) (5)之?????? ?日月之.有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助词)礼义之 .不愆兮(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助词)物之 .已至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助词)文王康之.(代指百姓,代词)若夫君臣之. 义(的,结构助词) (6)以???禹以 .治,桀以乱(凭借,介词)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用,介词)则王公不以. 为宝(把,介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地有常数.. 矣 古义: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 今义:指表示常量的数 (2)本事.. 不理 古义:指农事 今义:指本领

小学品德公开课《爱护植物》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小学品德公开课《爱护植物》教学设计 及教后反思 宁德师范附属小学林品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知:知道植物是人类的朋友,离开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要爱护植物。 情感:怜惜被蹂躏、被破坏的植物,对人类不爱护树木的行为感到自责。 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争当校园、社区的“绿化小卫士”。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解题。 1、播放课件:小朋友给花浇水;小朋友给小树设置护栏并插上警示牌;小朋友不踩草坪;…… 2、问题:屏幕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3、相机播放课件:第十二课爱护植物(师生齐读课题)。应该事迹 二、披景入情,引发思考 “植物真奇妙”栏目。(景象、思考题) 1、学生登录宁德师范附小“学习之友”网站,点击“植物真奇妙”栏目。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下列问题:

①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②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不美在哪里吗? 3、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学习课文,自悟明理。 “植物心声”栏目(课文录音朗读、情境图、讨论题) 1、学生点击“植物心声”栏目,边倾听录音朗读课文边看情境图(情境图为书中三幅插图,且已化静为动)。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①小强下课时是怎么做的? ②老树、小树、大树都说了什么?

③小强后来是怎么做的? ④植物有什么作用? 3、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四、搜寻探究,升华情感。 “植物聚焦”栏目(本栏目植物以食衣用赏分类,要求学生寻找。食:稻、麦、玉米、蔬菜、油料、水果、药材等;衣:植物的纤维;用:造房屋、桥梁、枕木、作矿柱、家具;赏:四季盛开的鲜花、风景如画的公园、树荫浓郁的街道。供学生操作的表格或其他的形式。) “结识新朋友”栏目(本栏目有濒危植物、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二级保护植物)。 1、小组合作点击“植物聚焦”“植物大观园”栏目,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公元643年,魏征病死。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 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shē)殷忧(yīn)载舟覆舟(zài ) 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谬赏(miù)弘兹九德(zī)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字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形容词使动,使……稳固)其根本 ..(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极其愚 昧无知),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 ..(指帝位)之重.(重权),居域中之大,将崇.(推崇)极天 ..(指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①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 反面论证:根不固→求木长→源不深→望流远→德不厚→思国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本、泉源)→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国之安、国之治)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三、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凡百 ..(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 ..(深深忧虑)道著 ..(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大概)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竭尽诚心)以待下;既得志 ..(成功),则纵情 ..(放纵自己的情感)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在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实现治道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作者及作品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著名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自主学习】 1.阅读“单元概览”(练习册)、“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思品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反思

思品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反思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用教学目标来导航。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从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出发,才能使整个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当前,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只重视知识目标,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多年来,思品课忽略了其首先是德育课的特点。德育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要让学生在“行”中提高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氛围,将学生带入包含感情的情境之中,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让其主动地发展自己。 2、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每一课时的目标都一样,看不出其所依据的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如:初一都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其主题是珍惜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初二都是帮助、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主题是学会交往合作,做尊重法律的公民。初三都是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和明天。其实,就每一个具体单元和课时来讲,它们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将它们区分开来。 3、目标设定过高过大,不切实际。思品课主要是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具体的话题,进行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法律常识和国情教育,使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目标的设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能过高过大,不切实际。 4、教学目标之间缺乏衔接和层次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然而,很多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互相孤立的,或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体现不出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