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

出生与家庭

陈嘉庚先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生于1874年10月21日。1890年当他17岁时就南渡到新加坡。在父亲陈杞柏经营的米店学习经商。不幸在1904年家道中落,重振家业的担子就落在他的肩上,他筹足资本,开始创设黄梨厂,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由于他的奋斗努力创业,在1925年,他的资产已达1200万元,所雇员工达一万人以上,成为早期东南亚社会的工商业先驱。

在陈嘉庚奋斗建业的同时,他积极推动提倡教育工作,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大力兴办学校,振兴教授。在新加坡,他从1907年至1947年的40年内先后创办道南、爱同、崇福、崇本等小学,华侨中学,南洋师范及南侨女中。在中国,从1913年至1920年,前后在他的家乡集美创办了一群学校和学院,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成立著名的厦门大学,并单独创办与维持厦门大学达16年之久。

虽然,陈嘉庚企业在1930年结束了,但是陈嘉庚"倾家兴学" 的美誉永存,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榜样。

在振兴教育之余,陈嘉庚先生也以社会改革为己任,多方改革华族社会的组织与陋习,并提倡慈善事业不遗余力。抗日战争爆发,陈老先生四方奔走,团结广大南洋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支援抗战,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

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并得到中国政府赐予国葬礼以纪念陈先生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BIRTH AND FAMILY

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Mr Tan Kah Kee's legacies have inspired man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humble immigrant origins, he rose to a prominence which few can match. Best remembered as an eminent entrepreneur, social reformer, political activist, philanthropist, community leader, and educationist,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in Beijing on 12 August 1961 and was accorded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Born on 21 October 1874 in Fujian, China. At the age of 17, Mr Tan arrived in Singapore to join his father, Mr Tan Kee Peck in the family's rice business.

Business reponsibilities came early as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ed in 1904, leaving him much on his own. With extraordinary fortitude, enterprise and risk-taking ability, he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business of his own which began in pineapple canning, then diversified into rice milling. He eventually found the mainstay of his fortune in rubber plantation. The switch from rubber plantation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was a move he made boldly, and it established him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overseas businessme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

By the 1920s, he thus came to preside over a huge business empire which extended into mos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ities, employed over 10,000 persons. It spanned areas as diverse as rubber pla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brokerage, real estate and rice trading.

His business success put him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from which he originated. He held advanced views about social reform and criticised several outmoded practices then prevalent, such as gambling, opium-smoking and ritual extravagance.

An abiding interest that underpinned Mr Tan Kah Kee's multi-faceted public activities, sprang from his firm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his village in Jimel. In the decades, thereafter,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

In Singapore Tan Kah Kee'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imbued by the same missionary zeal and vision that had inspired him to found the Xiamen University.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here,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generously donated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

在新加坡创业

1890 年,17 岁的陈嘉庚第一次出洋来到新加坡,在父亲的米店协助族叔管帐兼当书记,直到1892 年族叔回国后,他便接任顺安号米店经理,并主持财务工作。能干的陈嘉庚常受到父亲的夸赞。

1903 年顺安号米店倒闭后,陈嘉庚便自立门户,在三巴旺建立" 新利川" 黄梨罐头厂。1904 年,他买下柔佛" 日新" 黄梨厂一名已故大股东家属名下的全部股份,又在" 新利川" 附近买下大片空芭地,建成当地最大的黄梨种植园" 福山园" 。后来福山园被用来种植树胶,为日后陈嘉庚在南洋的工商企业王国扎下牢固的根基,并使他在20 年代获得了" 马来亚的亨利福特" 之美誉。

此后,他的财产日益增加,1904 年6 月间,他在顺安号原址创立" 谦益" 号米行,并在10 年后发展成为他的商业中心。那时,已乔迁至利韦韦里路1 号二层商业楼里的谦益号有180 名职员,分掌他企业王国辖下的白米,树胶,黄梨,航运和工业制造等业务的财务与营销活动。1905 年,陈嘉庚在梧槽河口创立了第三间黄梨厂,取名" 日春" ,利用周围各地生产的新鲜黄梨,加工制造。拥有了三家黄梨厂,再加上他刊登了自产黄梨产品的广告,他的生意大有斩获。不料这年冬季,黄梨罐头行情下跌,销路大减,他只能惨淡经营。这一挫折使陈嘉庚有了新的想法,认为单靠黄梨罐头制造发家是不行的,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必须善于抓住市场的脉搏,向多方面经营,才能开拓新的局面。

1906 年,他转向树胶种植业发展,这使他的经济开始腾飞。早期的树胶种植业被视为欧洲人的行业,少有华人参与。陈嘉庚向马六甲的陈齐贤询问了有关胶籽的情形后,买籽撒播于福山园。后来,这些胶籽成为他日后发家的基础,使他成为了胶业巨子,华社领袖。

以后,陈嘉庚便在柔佛的笨珍港和老谢港开辟两个树胶园,此时正值胶价大涨,同时,米店与黄梨罐头的生意也为他带来大笔财富。至1910 年,陈嘉庚在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益,已使他成为百万富翁。之后,他继续兴办罐头食品厂和米磨坊,开拓海外市场,取得巨大成功。

20 世纪初,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兴起,南洋各地的华侨积极响应,在新加坡开始有兴中会的活动。陈嘉庚当时对大清王朝早已失去信心,目睹了西方列强的猖獗与清廷的腐败无能,他更认定?"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革命书报的影响下,他开始向往孙中山的革命事迹。

1909 年的一个晚上,陈嘉庚通过友人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并参加了同盟会会员在晚晴园的秘密聚会。第二年,他便正式加入同盟会,剪掉辫子,与清廷断绝关系。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成功。11 月8 日福州光复的消息传到新加坡,福建华侨均兴奋万分,拥到直落亚逸路天福宫福建会馆,商议筹款救济和支援福建革命政府。大会一致同意展开" 保安捐" ,推举年方37 岁的陈嘉庚为保安捐主席。当他证实福建全省已光复时,便立即汇去银元2 万。此后,陈嘉庚落力发动华侨踊跃捐款,先后汇回20 余万元。同年,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嘉庚立即汇去5 万元以示支持。从加入同盟会到支持辛亥革命,体现了陈嘉庚爱国的政治热情。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S

Tan Kah Kee migrated to Singapore at the age of 17. He obtained his working experience as an apprentice in his father, Tan Kee Peck's rice trading company, Soon Ann. Tan proved himself to be an exceptional worker and was promoted to manager of the rice company. Unfortunately, Soon Ann did not do well and eventually failed in 1904. The young Tan Kah Kee resolved to be an entrepreneur to regain the family's fortune.

One of his first businesses was a small pineapple canning factory which he managed to start with a small capital of seven thousand Straits dollars. He was rather successful at the business and managed to get additional funds to open another firm. This time, it was a return of his family's old trade. Named Khiam Aik, the rice company was situated at North Boat Quay.

Tan's fortune really turned for the better in 1905. It was then he bought a 500-acre undeveloped forested land in Singapore. He started to open up the land, removing the thick foliage and started the Hock Shan Plantation there. Tan Kah Kee was already aware of the growing pineapple industry and that demand outstripped supply. He was determined to get into this business.

Tan's pineapple canneries for Southeast Asia had wider implications than just building up his personal fortunes. His industries were seen as the forerunners of an indigen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outheast Asia. It showed the rest in the region that industrialization is possible given the commercial impetus to do it.

Tan Kah Kee was also aware of the potential that the rubber trade had in 1906. He allocated part of the cleared land to plant rubber saplings. He also had the vision that he would go into rubber manufacturing and wanted to have his own supply of raw rubber. An ambitious man, not only did he want to go into the rubber industry but also he wanted to enter it in a big way. At his peak, Tan Kah Kee had more than 10,000 acres of rubber plantations.

Tan's business showed results by 1910. Between the years 1904 and 1910, he obtained a profit of

S$730,000 from his businesses. He was subsequently given the nickname 'Henry Ford of Malaya'.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an Kah Kee owned three pineapple canneries, rubber trees and a network of trading firms in Southern China and Hong Kong.

倾家兴学

陈嘉庚久居新加坡,对当地的教育问题特别重视。他在新加坡的兴学,始自1907 年联合闽帮侨领创办道南学校。从1911 年开始,他先后领导华侨创办5 所华校,资助2 间英文学府。除了道南学校,1912 年创办的爱同学校,1915 年创办的崇福女校,1918 年创办的南洋女校,陈嘉庚都是创办人之一。他于1918 年发动创办新加坡第一间华文中学,即南洋华侨中学( 华中) ,并担任多届校董会主席。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陈嘉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办学上,像这样长时间,大规模,倾全力兴办教育事业,在整个华人教育史上,可说是前无古人的。

陈嘉庚对于推动福建省的教育发展,更是不遗余力,他认为把家乡教育办好是促进国家强盛的第一步。1913 年,他决定在集美兴办一所小学,其后又和胞弟陈敬贤陆续在集美和厦门开办中学,高级学府,师范和职专等。1927 年春,集美将原有各部独立为校,统称" 集美学校" 。

1919 年7 月,陈嘉庚发起兴办厦门大学的热潮,并将自己所有的资产,报国商业楼宇,栈房,地产及树胶园转让至集美学校名下,而这些资产的盈利全拨为厦大和集美二校的经费。他当场认捐100 万元作为厦大的创办费,还承诺另外300 万元的常年经费。当时,厦大是中国唯一独资兴办的大学,又是全国院系最多的五所大学之一。创办厦大使陈嘉庚名扬整个中国和南洋,巩固了他作为新加坡华社领袖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作为社会领导的声望。

除了长期支持厦大集美二校外,陈嘉庚还慷慨资助中国及新加坡的许多学校。其" 倾资兴学" 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受到后人的肯定与景仰。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

Mr Tan's energy and drive were refocu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still infant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collapse of his business empire. In his view, money should also go into educ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he made a public declaration that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willing to donate his entire fortune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ingapore.

Mr. Tan has a strong belief in the ability of education to enable people for social upliftment. He founded Amoy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for this purpose. His dedication to Amoy University is admirable, continuing to maintain and fincance Amoy University even when his business empire wa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1926 to 1937. At the point of his death, he had donated $20 million to education in Fukien, having financially supported Amoy University for sixteen of its formative years.

Besides, Tan's educational grants and donations also covered the entire spectrum of education in the Fukien province of China. He founded the Chi Mei (Jimei) School in 1894, and expanded Chi Mei school into a chain of schools that covered the full spectrum of education.

Other than mainstream education, Tan also started specialized institutes that produce graduates in the fields that China was lagging behind. They included business, marine and navigation, Chinese language, agricultural as well as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s. Altogether, it is estimated that Mr Tan Kah Kee put in no less than ten million dollars for his educ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Fukien province.

China was not the only beneficiary of Tan's philanthropic quest in education. Many Chinese schools in Singapore, including Tao Nan (1907), Ai Tong (1912), Chung Fook Girls School (1915), Chung Poon

(1915), Singapore Chinese High School (1918), Nanyang Normal School (1941) and Nan Chiao Girls High School (1947) were founded by Mr. Tan Kah Kee. After establishing these schools, he did not neglect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that they needed, Tan created an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the Hokkien Huay Kuan to centralize the control and subsidize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the above-stated schools. Mr. Tan did not restrict his generosity to Chinese schools. Some English-speaking institutions that are benefit from Tan's generosity included Anglo Chinese School and Raffles College.

Even after his death, Tan Kah Kee remained a symbol of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publ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抗暴反侵略

1928 年5 月3 日,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在向北京挺进时,在山东济南遭到日军的野蛮干涉,中国军民死伤惨重,中国外交人员蔡公时也被日军拷打至死。这一血腥的" 济南惨案" 激起新马华侨的爱?民族主义精神。陈嘉庚领导了" 山东筹赈会" ,抵制日货,周济蒙难军民。11 日,怡和轩发出一张通告传单,提出在中华总商会召开一次大会,商讨赈济山东难民的问题。有千余人出席了大会,陈嘉庚担任大会主席,发动讨论如何让" 死者可葬,伤者可医,散者可聚" 。大会还选出了以陈嘉庚为首的跨帮性工作委员会,成立了" 山东惨祸筹赈会" 。这一项募捐运动不久席卷了新马两地的华人社会,形成了一项跨帮跨派,深入民间的政治性群众运动,促进了华社民族主义思想的蔓延与深入。

陈嘉庚当时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出发,坚决支持南京政府。他不但积极开展反日宣传,抵制日货,而且还向华侨筹募巨款,汇往上海支持抗战。

1937 年的" 七七事变" 拉开了中国八年抗战的序幕。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加坡华人情绪高涨,各界人士纷纷起来组织各类筹款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 简称星华筹赈会) " ,由陈嘉庚担任主席,直到二战前夕。在1937 年到1942 年间,东南亚华人为各项用途而汇回中国的款额超过55 亿国币。

其后成立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简称" 南侨总会" ) ,也由陈嘉庚担任主席职务,在东南亚各地组织筹赈,一年一度为中国集送棉被,冬衣,药品,卡车和汽车等。像南侨总会如此大规模的组织,在南洋华侨史上还是第一次。

抗战期间,陈嘉庚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救亡活动。他协助武汉合唱团,新中国剧团,中国歌舞剧艺社等抗日文化团体到马来亚各地演唱募捐,他还发动华侨司机与机械维修工人回国服务。他也以?建会馆名义,募捐并组织营救华侨罢工工人和因反日示威而被当地政府拘捕的爱国华侨。

由于陈嘉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卓越贡献,在日军侵占新加坡后,他不得不避难东爪哇,从1943 年起居住于东爪哇的山城玛琅并开始撰写回忆录,直至1945 年日军撤离后,他才重返新加坡。1946 年?版的《南侨回忆录》即是介绍华侨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中所作的努力,抒发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操。

ANTI AGGRESSION

A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roke down, Mr Tan Kah Kee wa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mobiliz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He was very active in the Shantung Relief Fund and was later appointed as the chairperson of the China Relief Fund Fed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he raised millions of dollars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for the benefit of war-torn refugees in China. Under his leadership, the Shantung Relief Fund turned into a Japanese goods boycott movement with its headquarters in Ee Ho Hean Club. Tan also formed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an anti-Japanese group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After 1936, Tan led the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and the South Seas China Relief Fund Union, mobilizing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to contribute financially to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as it consisted of over 300 branches and mobilized over 300,000 Chinese in Singapore to ensure the widest and deepest reaches in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The fund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400 million Chinese yuan donated by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between 1937 and 1942.

Tan's ability to mobilize the masses did not escape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in Singapore. British Governor Sthenton Thomas requested for Tan's leadership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Mobilization Council to assist in

the militia and civil defence of the island. In addition to assisting in manpower mobilization,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also asked Tan for help in selling war bonds to raise money for the war efforts. He was approached to sell $40 million worth of bonds that had been allocated to Malaya. Tan himself bought $100,000 worth of bonds out of patriotism and through his efforts and those of other personalities within Malaya, the British eventually sold $15 million worth of bonds, a remarkable sum in view of the harsh times then.

Because of Mr Tan Kah Kee's prominent role in anti-Japanese war, when the Japanese troops occupied Singapore, he had to escape to Java where he sought sanctuary for the duration of World War II. He lived quietly in Indonesia throughout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Singapore, starting from 1943. It was during this phase of his life that he started writing his memoirs that was published later on in the postwar years as the "Memoirs of the Nanyang".

东南亚华人领袖

1929 年,陈嘉庚被选为福建会馆主席,并一再蝉联直至1950 年他定居中国为止。在他的带领下,福建会馆逐渐成为一个势力庞大,凝聚力强的华社团体。

新加坡怡和轩是陈嘉庚最为倚重的新式社团。怡和轩在1928 年以前已是人所共知的东南亚中国民族主义中枢,陈嘉庚秉承此项传统,以怡和轩为基地,指挥1928 至1941 年间的救国赈灾运动。为使怡?轩成为一个超帮派的组织,陈嘉庚不断劝请他帮领袖入会,也有意识地把新马华侨中的优秀人物聚拢在自己身边,形成一个稳固的社会团体。

1915 年至1941 年间,陈嘉庚亲自领导了五次规模巨大的募捐活动,分别有1917 年中华总商会成立的天津水灾筹赈会,1918 年同济医院成立的广东水灾筹赈会,1924 年粤剧社海天俱乐部发起的周济闽广二省灾民的筹赈运动,1925 年海天俱乐部发起的" 新加坡婴儿保育会" ,以及1934 年中华总商会与福建会馆共同发起的河水山募捐赈灾活动。陈嘉庚毫不吝惜地把钱财投入教育,慈善事业与救亡工作,这种豪情义举,有助于他建立社会领导地位。

陈嘉庚在华社的领袖地位,也得到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肯定。1916 年,他为了要成为一名注册船主,向英政府申请归化为英籍民,马上得到批准,这是当局确认其社会地位的显示。1918 年,他被赐封为太平局绅,这是英国人对他进一布的确认。1923 年,他又受委为华人参事局委员,这表示英国人承认其社会经济地位。1924 年日军入侵新加坡前夕,他受海峡殖民地政府汤姆士总督邀请,动员全体新加坡华族人民参加抗日民防工作,显示了他在华社难以匹敌的领导地位。在中国政府方面,他先后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侨务委员会名誉顾问,侨务委员会委员,及授予二等采玉章。?庆国民参政会还委任他为海外参政员。TAN KAH KEE'S LEADERSHIP IN SOUTHEAST ASIA

Because of Tan's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s affairs as well as national reforms in China, he could not help but be embroiled in the politics of the day. In fact, he was a key player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o overthrow the Qing Manchurian imperial rulers to restore Han democratic leadership. Tan's revolutionary fervour started at a young age. He joined the Tong Meng Hui to further his vision of a republican China.

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revolution, Tan did not relent in his efforts to build a strong China. He knew that the work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ad just begun with the overthrow of the Qing authorities. To maintain law and order in Fukien in the heady days following the 1911 revolution, Tan raised a sum of S$120,000 to hire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In Singapore, Tan was an accomplished debater in Parliament. He was consistently outspoken on community affairs. Being critical of the proposed Income Tax Bill in 1916 in the council, he debated eloquently and firmly against it, even rallying support from business organizations like 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He argued so convincingly during an extraordinary meeting in the Chamber that 181 out of 184 members supported his cause against the Bill. Such unity was rarely seen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the Chamber had diverse interests and was an umbrella outfit for different, sometimes antagonistic, dialect groups.

In 1938, he was elected as the Chairman of the Federation of China Relief Fund of the South Seas, a post to which he was re-elected two years later. Tan's prestige in Southeast Asia was demonstrated when he was elected by 168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areas in Southeast Asia to coordinate the fund-raising campaigns in Southeast Asia.

The fact that Tan straddled between the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the mob as well as the communist while enjoying tremendous prestige in the mainstream Chinese society indicated his tremendous public relations skills as well as his ability to relate to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陈嘉庚年表

1874 年十月二十一日( 阴历九月十二日) 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

父亲陈杞柏是新加坡侨商。

1882 年在南轩私塾就学。

1890 年奉父函召,首次出洋到新加坡。

1891 年在其父所营顺安米店学商。

1893 年回中国与张氏成婚。

1895 年二次出洋新加坡,是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予日本。

1898 年回中国奔母丧。

1899 年携妻张氏第三次出洋,仍在顺安米店营商。

1900 年归国葬母。

1903 年第四次出洋新加坡。

1904 年在此后三年间,创业颇有成果,奠定一定经济基础。有黄梨厂、

米店和橡胶园。

1910 年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及道南

学校总理,向闽侨募捐五万多元建筑校舍,这是致力教育事业的

开始。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福建光复,被推举为福建省保安会会长,筹款二

十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

1912 年携眷回国,筹办集美小学校。

1913 年集美小学正式开学,购地扩建校舍和操场,第五次出洋新加坡。

1915 年租轮四艘,经营航运,获利颇巨。

1916 年购进三千吨轮船一艘,命名为" 东丰号" 。

1917 年购进三千七百五十吨轮船一艘,名为" 谦泰号" 。因两年来营业

顺利,派胞弟敬贤回国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筹款救济

天津水灾。

1918 年集美师范和中学正式开学。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筹款

救济广东水灾。

1919 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回国筹办厦门大学。组织同安县

教育会,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受益者三十多校。捐助新加

坡英华学校。

1920 年集美学校增设女子师范和商科。创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1921 年厦门大学在集美开学,聘林文庆为校长。

1922 年第六次出洋新加坡,积极扩展橡胶制造业。

1923 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出任怡和轩俱乐部总理。

1925 年创业有成,资产达一千二百万元,是他一生中登峰造极,得利最多资产最巨之时。筹助" 新加坡婴儿保育会" 。

1926 年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其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

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

1928 年五月三日,日军侵占济南,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募款救济受难同胞。

1929 年当选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捐助莱佛士学院。

1934 年筹款救济河水山火灾。

1937 年" 七七事变" 发生,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被推举为主席,捐募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1938 年被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致电汪精卫反对其主张同日本和谈。

1939 年在新加坡倡办水产航海学校。

1940 年组织" 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 ,并率团返国到重庆、延安等地视察慰问。回福建视察,反对陈仪祸闽暴政。

1941 年被推选为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组织南洋闽侨总会。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动

员总会。

1942 年新加坡沦陷,避居爪哇三年,写成《南侨回忆录》。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重返新加坡,调查华侨在战争中损失。

1946 年创办新加坡《南侨日报》,支持尼赫鲁争取印度独立。

1947 年召开新加坡华侨大会,反对荷兰殖民军屠杀印尼巨港华侨暴行,议决准备对荷兰实行经济制裁。为集美各校开拓经费来源,在香

港创办集友银行,实行以行养校。

1949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首次回国。

1950 年最后一次出洋新加坡,结束未了事务。回国定居故乡集美村,亲自主持集美、厦大两校校舍的修建,建议修建福建铁路。

1955 年视察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1956 年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1959 年创立厦门华侨博物馆。祝贺新加坡自治邦成立。

1961 年在北京逝世,遗体移集美鳌园安葬。

TAN KAH KEE'S TIMELINE

1874Born at Ji Mei village in Tung An District, Fujian Province, China on 21October

1882Received traditional education at Nan Xuan Private School in the village

1890Arrived in Singapore for the 1st time

1891Join his father's rice business and obtained his working experience as an apprentice

1893Back to China and married Mdm Teo

1895Came to Singapore for the 2nd time. In the same year, Taiwan was ceded to Japan

1898Back to China for his mother's death

1899Came to Singapore with his wife Mdm Teo and worked in the Soon Ann rice company

1900Back to China to attend his mother's funeral

1903Came to Singapore for the 4th time

1904From then till 1907, he laid his sound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paved the way for his assumption of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He businesses consisted of

pineapple canning, rice firm and rubber plantation.

1910Joined Tung Meng Hui set up by Dr. Sun Yat Sen to go against Manchurian regime in China.

1911Elected to be President of the Preservation of Peace Society. Raised more than 200,000 to help Hokien Province Recovery Regime and 50,000 to

support Sun Yat Sen's democratic government.

1912Back to China with his family. Prepared to establish Ji Mei Primary School.

1913Founded Ji Mei primary School. Came to Singapore for the 5th time.

1915Rented four ships and succeeded in his shipping business.

1916Purchased a 3000/ton vessel, named "Tong Fong".

1917Purchased a larger vessel of 3750/ton, named "Khiam Tai"。Asked his younger brother to prepare for setting up of Ji Mei Secondary School and Ji Mei Normal School. Raised fund for Tientsin Relief Fund.

1918Official Opening of Ji Mei Secondary School and Ji Mei Normal School.

Initiate founding of Singapore Chinese High School. Raised funds for

Guangdong Relief Fund.

1919Official Opening of Singapore Chinese High School. Back to China and prepared for setting up of Xiamen University. Organized Tung An Education Committee to provide annual financial help to more than thirty primary

schools in different areas. Sponsored for Singapore Anglo Chinese School.

1920Founded Ji Mei Women's Normal School, Commercial School and Marine School.

1921Official Opening of Xiamen University. Lim Boon Keng was appointed as the

president.

1922Extended his rubber plantation business in Singapore.

1923Established "Nanyang Siang Pau" in Singapore. Chairman of Ee Hoe Hean Club.

1925Reached the pinnacle of financial success and was recognized as one of he earliest industrial pioneers in Southeast Asia.

1926Extended Chinese High School campus. Founded Ji Mei Farming and Forestry School. His company faced rising liquidity problem due to

depressed rubber prices, heavy bank borrowing and increase in the

payment of interests to local bank for loans. While trying his best to

maintain funding to school, he was forced to stop part of the building

project for Xiamen University and Ji Mei School.

1928Japanese occupied Jinan on May 3. Tan Kah Kee chaired the Shandong Relief Fund committee.

1929Elected to be the president of Singapore Hokkien Huay Kuan. Endowment for Raffles Institution.

1934Participated in the Bukit Ho Swee Fire Relief Fund.

1937Headed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Raised ten million Singapore dollars to support Chinese war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sion.

1938Elected as president of the Relief Committee of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for China's Refugees. Write to oppose Wang Jingwei who suggested holding peace talk with Japanese government.

1939Initiate to establish a Marine and Navigation School in Singapore.

1940Organised the Overseas Chinese Consolation and Inspection Team, visited Chongqing and Yanan.

1941Re-elected as president of the Relief Committee of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for China's Refugees. Founded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Normal School. On 7th December, the Japanese army launched a surprise attack

against Pearl Harbour, erupting the Pacific War. Led the Committee of

Mobilization of Singapore Overseas Chinese against enemies.

1942Left Singapore and came to Marang of East Java, Indonesia. Started writing "Memoir of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1945Returned to Singapore after war.

1946Published "Nan Chiao Jit Poh". Supported Nehru for India's independence movement.

1947Held meeting with Singapore Overseas Chinese, criticized Dutch colonists' crucial treatment to Indonesian Chinese. Decided to impose economical

sanction to Dutch Government. Sourced for funds for various schools in

Jimei. Founded the Jiyou Bank in Hong Kong to support schools.

1949Back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war against Japan.

1950Came to Singapore for the last time and after that return to reside in Jimei.

Carried out the supervision work for the building projects of Jimei Schools

and Xiamen University. Proposed to build Railway in Hokien.

1955Started long travels in China, covering 16 provinces in the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1956Being elected as Chairman of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

1959Established Overseas Chinese Museum in Xiamen.

1961Passed away in Beijing. The bier was sent back to Jimei Village where a

state funeral was held. It was buried in Ao Yuan.

陈嘉庚精神传承

陈嘉庚去世后,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都耸立起他的铜像,华侨大学也修建了陈嘉庚纪念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大礼堂命名为" 嘉庚堂" ,福建会馆与南洋华侨中学也塑建起他的铜像。

陈嘉庚一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阶段,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活动诸方面的大成,形成了一系列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统称为" 嘉庚精神" 。

嘉庚精神的基本涵义是丰富多元的,既含有他所服膺向往的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国爱乡诸点,也包括他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艰苦创业,倾资兴学,刚直无私,勤勉俭约等。

陈嘉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他终其一生,全力支援祖国的革命,抗战,复兴的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是嘉庚精神的本质特征。

陈嘉庚的倾资兴学,培育人才的可贵精神,最为世人所称道。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热诚刚毅,百折不挠。他倾资兴学数十年的沦桑历程,集中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一生为社会服务的牺牲精神,这是嘉庚精神的重要体现。

1990 年3 月31 日,中国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 年11 月9 日新发现的第2963 号行星,命名为" 陈嘉庚星" ,象征着嘉庚精神像" 陈嘉庚星" 一样,永远在太空遨游,与日月同辉,与宇宙共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嘉庚精神进一步在国际上发扬光大。1992 年在香港成立的" 陈嘉庚国际学会" ,其宗旨为:" 弘扬嘉庚精神,凝聚各界精英,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

1993 年4 月,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兴建了一座以陈嘉庚名字命名的" 陈嘉庚( 化学) 大楼"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幢以华人名字命名的教学大楼,是嘉庚精神走向世界的新的里程碑。

TAN KAH KEE SPIRIT INHERITANCE

Mr. Tan died on 12 August 1961 in Peking (Beijing) at the age of 87 and was given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ven at his death, Tan was still fervent about his public education cause. He willed all his money (1million renminbi) to be given to the schools in his hometown.

Tan left behind Jiageng Park, a national monument in China that was formerly a little island on the southeast seaside of Jimei.

On 11 March 1990, the International Asteroid Centre of China named Asteroid 2963, discovered by Zi Jin Shan Observator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fter Tan Kah Kee to commend his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al causes. The naming ceremony of the "Tan Kah Kee Star" was held at Xiamen University.

Other than monuments and the "Tan Kah Kee Star", he has such a high status amongst overseas Chinese that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prominent Chinese got together in Hong Kong in 1992 and established the

Tan Kah Ke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society aims to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culture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 Society.

Just as he is remembered in China through national monuments, Mr. Tan Kah Kee is remembered in Singapore through his donations, foundations and scholarships.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specially erected a bronze statue of its founder, Tan Kah Kee, in front of the clock tower for remembrance. His generosity continues to benefit future generations of Singaporeans. Mr Tan's Young Inventors' Award continues to fund budding scientists as well as inventors in Singapore, playing a role in spurri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s well as Singapor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Other than Asia, Mr. Tan Kah Kee's name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United Sates. On 28 April 1993, Professor Lee Yuan Tseh and Professor Tien Chang-Lin recommended and fought for a building named "Tan Kah Kee Hall" to be built in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e completion of the Tan Kah Kee Hall signified that Tan Kah Kee's noble spirit and philosophy had been introduced to the West, expanding further and root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公——永无止境的奉献精神

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

——陈嘉庚语

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陈嘉庚对钱财的看法

穿过归来堂,就是陈嘉庚故居了。当我们惊叹于集美学村建筑之宏伟壮观时,不能不对嘉庚先生生活条件的质朴简陋而感慨万千。破雨伞补了再用,断柄瓷杯翻过来当烛台,一件破棉背心从抗战时期穿到解放后……这一切,似乎很难让人和那位名冠南洋的富商联系在一起。先生倾尽一生所有兴办教育,留下了许多佳话。

在集美校委会,我们了解到,直到如今,嘉庚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为集美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先生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

信步在嘉庚先生倾注了无限心血的集美土地上,我们静静地回味、感念,愈加为先生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动。许多人和我们一样,不时会到这里凭吊嘉庚先生。

“什么是伟人?这就是伟人!是咱中国人的偶像,追星,就该追这样的人!”在集美陈嘉庚纪念胜地采访时,我们的耳畔突然响起这样一段慷慨激昂的话,旁边还有人也在激动地附和着。记者循声过去,发现说话的是三名中年妇女,一位走在前面的正在介绍嘉庚先生的事迹,另外两位频频发出赞叹之声。上前一问,原来她们是一家人,祖籍黑龙江,走在前头的谢女士早些年在厦门买了房子,这次特地带来厦游玩的妹妹和堂妹参观集美。“凡是到厦门的亲朋好友,我首先都会向他们介绍陈嘉庚,都要带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谢女士说,“陈嘉庚的事迹太感人了。你想,刚刚解放的时候咱们国家多穷啊,陈嘉庚如果不回来,就能在国外舒舒服服过日子。但是,子不嫌母丑,他立志报效祖国,把自己的产业全部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不留给儿女一分钱,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谢女士的妹妹也说,陈嘉庚精神让人“从骨子里感动”,她告诉记者,“我们有学习他的义务,你们则有宣传他的义务,应该让大家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嘉庚先生的高尚情操。”

许多慕名到集美参观的游人都和这三名女士有同样的感受,都被嘉庚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正如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所说的牶“发了财的人肯全拿出钱来办教育的,只有陈先生。”一个人要发财并不难,难的是发了财肯捐出来,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全部钱财捐出。

据陈嘉庚研究会的理事陈少斌老人介绍,校主一生节俭,他为集美和厦大建造了许多高楼大厦,自己定居集美却住在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房。物品只有一张古老的床,半新不旧的写字台,一副不对称的沙发,破旧的牙杯和脸盆,七拼八凑的凳子,两只破旧皮箱,一床用了十多年、补了好几个补丁的蚊帐,一件穿了十多年、棉絮已多处露出的棉背心。他每天粗茶淡饭,给自己定的伙食标准的一天五毛钱,大多是地瓜粥再佐以青菜、花生米、豆类、小鱼小虾等几样小菜。他很少吃鸡鸭鱼肉,也不抽烟喝酒,逢年过节也不过加几样小菜。即使来了贵宾,如陈毅、方方、蔡廷锗等人,也只用家乡风味比如蚝煎、炒米粉和猪蹄芋头等待客。

陈嘉庚曾说过,“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去。”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都不要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他用钱的最重要原则,是处处为国家为社会着想,而不是为个人和子孙打算。据早年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陈嘉庚从1904年(30岁)独立创业到1931年(58岁)企业临近收盘的28年间,其各种费用总支出1331万元(叻币),其中捐资兴学支出837万元,为兴学而支付银行利息380万元,两项合计共1217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捐赠其他公益事业、还债及佣金等合计74万元,占总支出的6%;家庭费用30万元,仅占总支出的2%。解放后,他依然尽己所能倾资兴学,并把所有的遗产留给家乡的教育事业。有人统计,陈嘉庚一生中花在办教育方面的钱超过一亿美元。时至今日,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家乡教育事业提供资金。

先生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后来人。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李尚大、李陆大……无数的海外华侨受嘉庚精神影响,回到祖国斥资兴学,为集美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忠——永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家可以牺牲,是非不可不明。

——1948年陈嘉庚为缅甸《新仰光日报》

创刊三周年纪念题词

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

日。

——1919年陈嘉庚于厦门陈氏宗祠倡办厦门大学的演讲

沿着龙舟池畔的花岗岩石板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归来堂。堂前的嘉庚铜像正翘首眺望远方,仿佛期盼着海外亲人的归来。集美上了年纪的乡亲告诉我们,陈嘉庚先生生前有个志愿,为了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应该让他们归来时有个落脚的地方,因此,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周恩来总理在陈嘉庚先生逝世后获悉这一情况,认为此事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陈先生意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1962年,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归来堂”落成。40多年来,已有不计其数的集美乡亲受先生那永不动摇的爱国之心感召,从海外归来。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震惊。侨居新加坡的陈嘉庚认为:日寇得寸进尺,步步进逼,这是祖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国人必须奋起抗战牎他为抗日奔走呼号,自己出资出力,同时也号召海外华侨共同行动起来。为此,日军曾一度视他为全南洋反日的“总头目”,对他加以追捕。期间,他随身携带一包毒药,随时准备以身殉国,绝不向日军屈服。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经历各战场,访问国共两党,“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辛苦”,在亲眼对比蒋介石政权的腐败无望和延安苏区的清明政治后,他心情激动地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新中国诞生,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看到伟大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内心充满喜悦与兴奋,报国的热情更高了。他把自己在新加坡的产业变为现款加上筹款共汇回10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同时,他以年迈之躯,积极参政议政,甚至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祖国各地,历时97天,行程25000华里,亲历16个省55个城镇及其工厂企业,考察祖国建设情况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或建议。

先生的爱国情怀是永不动摇,有始有终的。张其华老人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1961年春,嘉庚先生病危之际,记忆力已严重丧失,常常昏昏沉沉,甚至神志不清,惟独台湾回归一事,永不忘怀。他在弥留之际的遗言里也提到,要尽快解放台湾,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守候在他身边的人员无不为之感动落泪。他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斗争了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嘉庚先生对祖国的忠诚,还集中体现在他为建设家乡集美所做的努力。集美镇第一任镇长陈顺言告诉记者,校主倾资发展家乡教育自不用说,更难得的是他对普通群众的生计问题也十分关照。上世纪50年代,在极力主张填海修建厦门—集美海堤时,嘉庚先生细心地想到了当地渔民的生活出路问题。由于集美三面环海,当地群众多以捕鱼、养殖为生,而海堤的建设使得一些渔民收入受到影响,嘉庚先生便特意嘱咐陈顺言与厦门水产局局长陈春生联系,输送了一些人跟渔船到外海,培训外海捕捞;当年兴办学校征用大量土地,嘉庚先生就让失地村民参与学校建设,或到学校当校工维持生活,以工代赈,解决了他们的出路,这些人后来退休后大多都能领到丰厚的退休金。鹰厦铁路快完工时,先生想到3万多名建筑工人的出路,便向上级汇报,争取到一些工厂项目落户集美,其中包括能安置大量工人的纺织厂项目,大大解除了这些工人的后顾之忧。陈顺言到集美工作一两年后,有一天嘉庚先生突然问他:“你来集美没有搞什么建设吧?”陈顺言赶紧向上级争取,由市委拨出专款在集美建了6个饮食店、两个市场、两个百货店,银行、邮电局、粮食局也建到了集美。此后,嘉庚先生还特地于1956年6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把陈顺言带到北京,让他多看多学,回来把集美的建设搞得更好。

毅——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念

畏惧失败,才是可耻。

——陈嘉庚教育文集

……非常事业要达成功,亦应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当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厌心,安能成事哉?!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陈嘉庚办学最艰难时期

致集美学校校长陈村牧的信

到厦门,不可不看集美学村。而这大多是当年嘉庚先生带着工匠们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先生一生经历过不少挫折。然而,无论是校舍毁于战火,还是自己的企业遭受重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他都没有动摇过倾资兴学的理想。没有资金,宁可“出卖大厦,维持厦大”;校舍被国民党炸毁,就再建起来。

如今,集美文教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集美人立志继承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刚勇毅志,继续先生“教育兴国”的伟业。

穿过集美学村,我们来到位于海边的鳌园。鳌园内陈嘉庚墓围四周的青石浮雕,记录了先生一生中平凡却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海地探物”、“扯取花生”、“削取海蚝”、“掘取地瓜”,是少年陈嘉庚勤劳生活的写照;“搭船出洋”、“米商服务”、“黄梨罐厂”、“栽黄梨园”、“栽树胶园”、“熟米机厂”记录的是陈嘉庚在新加坡艰苦创业的往事;“办集美学校”、“购三轮船”、“办厦门大学”说的则是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情况……先生的一生,是坚持理想、艰苦奋斗的一生,是从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一生。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世界市场一片混乱。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大环境下,陈嘉庚企业连年大亏,到1930年初期,陈嘉庚有限公司的处境更是窘迫。有人劝嘉庚先生要考虑减少逐月汇给集美和厦大的经费,但他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我担心!”在陈嘉庚入不敷出、向外国银行举债数百万的艰难时期,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利用债权人的地位,企图强制他将产业改为股份公司,并提出以停止维持集美、厦大两校经费为条件。亲友中也有人好心劝他停止供应学校经费,以维持企业。但他认为:“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所以他断然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就这样,陈嘉庚独力维持厦大16年,直至1937年春,他为了全力维持集美学校,才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改私立为国立。

抗战期间和解放初期,集美学校先后遭到日寇炮轰和国民党飞机滥炸,校舍毁坏大半,满目疮痍。陈嘉庚先生没有被困难吓倒。1950年9月,他回国定居后,立即着手集资修理、扩建集美学村。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所有大小工程的设计、施工、进度、经费调拨,都亲自指挥和精打细算安排;他不论风雨寒暑,每天都到集美工地巡视、指挥和解决工地上出现的问题,每个星期还一至两次乘坐普通的渡船到厦门大学建筑工地检查,并定期到各个石料厂和砖瓦厂现场解决问题……

在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集美、厦大一幢幢绿瓦飞檐、巍峨壮丽的学村建筑群拔地而起。在厦门大学,从1951年到1954年,建起了31幢大楼,共计62600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前的一倍;在集美,从1950年开始着手修复遭战争破坏的校舍,1955年起又扩建了新校舍以及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医院、电厂、自来水厂、电影院和集美解放纪念碑,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前的三倍多。

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

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

——陈嘉庚1946年《南侨回忆录弁言》

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与正义,要明是非,要为社会做事。再多的钱可以花光,但诚实、正义却永远受人尊敬……有的人,伤天害理的事敢做,乌七八糟的钱敢挣,这样的富翁受人唾骂,遗臭万年。

——陈嘉庚归国后对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诲

在集美穿街走巷,我们不时能看到一些以“诚”命名的庭院或店铺,如诚园、谦诚书屋等等,还有不少商家打出“诚实经营”、“诚信是金”等标语。

“君子必诚其意”,嘉庚先生无论经商还是做其他事,历来铁骨铮铮,永不毁诺。1918年,先生和胞弟陈敬贤亲自将“诚毅”二字定为集美学校的校训;如今,集美的不少商铺都在讲求诚信,集美的学堂也在讲授诚信,陈嘉庚先生一生崇尚的诚信美德,正在集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在集美中学道南楼里,几名初中女生正在出一期关于纪念嘉庚诞辰130周年的黑板报。“知道陈嘉庚是什么人吗?”记者问道。“知道,老师上课说过。”女孩们回答。“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记者又问。一名女孩歪着头想了想,回答说:“我记得他替自己的爸爸把欠人的钱还了。”小女孩们或许还不能理解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伟大情怀,嘉庚先生的故事给她们留下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做人要诚实,要信守诺言。1904年,陈嘉庚父亲所营企业破产,欠印度债主哈利20多万元巨款。按照新加坡的法律“父债子免还“,况且陈父当年便因破产而抑郁成疾不幸去世,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白手创业的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当时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并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亿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46年3月,尼赫鲁访问新加坡,陈嘉庚在欢迎会上致词,题为《领袖与诚信》,指出无论商界政界,“诚信”都是无价之宝,是成功的保证。

先生回国定居后,也常常教诲身旁的人要诚实守信。采访中,嘉庚先生生前秘书张其华先生对两件小事印象深刻。一件发生在1958年,当时集美各校要筹办农场,但校区土地有限,学校有人建议,把几年前赠给农业厅的天马农场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张其华认为有道理,便请示先生,结果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先生说,已经赠送给别人的东西又要讨回,出尔反尔,是不诚实之举,并责怪张其华没有当场批评学校的这种错误主张,还要照搬来提什么建议。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同样长期追随在嘉庚先生身边的总务主任叶祖彬身上。1956年10月,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里的一些乡亲回到集美,嘉庚先生请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家里一起吃地瓜稀饭,并叮嘱叶祖彬多做一些饭。结果叶祖彬忘了通知,让客人们饿了肚子。尽管事情不大,嘉庚先生却认为,叶祖彬在这件事上对他失了信,同时也让他失信于客人,因此,要求叶祖彬写出检讨,并给予停薪一个月的处罚。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95周年校庆临近,近日,我校与《厦门日报》联合开设“厦门大学走进世界”校庆特别报道专栏。首篇于3月22日推出,题为“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今起,该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选取我校国

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厦大一路走进世界的足迹和进程。 敬请关注。 (宣传部) 附:《厦门日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95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解密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楼群采用“一字形”设计,蕴含着带领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 陈嘉庚(左一)、林文庆(右一)等视察建设中的厦大校舍。

当年,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字排开的群贤楼群。 现在,群贤楼群仍是厦门大学的标志之一。 【开栏的话】 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今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95周年,今年校庆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进世界”。厦大校方昨天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国际性、学术性、文化性”,二是由师生校友唱主角。 从今天起,本报启动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系列报道,介绍厦大国际化办学行进轨迹,并将及时报道校庆活动。 【手记】

从“走向世界” 到“走进世界” 10年前的厦大85周年校庆,校方确定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向世界”,10年后的95周年校庆,厦大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从字面上看,过去十年,在办学国际化道路上,厦大只完成一个字的改变——从10年前“走向世界”到今年的“走进世界”。不过,朱崇实认为,从“向”到“进”,虽然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是大学的一大步。 他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从“走向世界”的起跑线,跑到了“走进世界”的另一个起跑线,开始国际化办学又一个新的旅程。 如果从更大背景的视角,或许可以更好理解厦大今年确定“走进世界”主题的意义——在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去年国家启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战略,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朱崇实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学科,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呢?首先就要国际化,要去认识、承认、尊重国际规则,要有能力和人家“说得上话”,“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国际化一定是它的一个发展战略”。 他说,厦大“走进世界”,蕴含的是它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 文/本报记者佘峥通讯员李静 图/厦门大学供图 掌舵者的国际化思路 陈嘉庚亲手设计群贤楼群有深意 希望外轮来往厦门港时,从海上一眼就看到厦大 在厦门大学看来,几乎所有厦大故事,都可以追溯到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即使是今天国际化办学道路的起点,也是要穿过95年时光隧道。厦大校长朱崇实说,厦大有国际化办学的基因,这一基因是陈嘉庚先生从决定创办厦大时就注入的。 为了群贤楼设计,和邓萃英“闹翻” 例证信手拈来。朱崇实说,从今天厦大校园里的群贤楼群,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嘉庚95年前拥有让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靠近演武路校门的群贤楼群,是厦大第一批校舍。1921年1月,厦大首任校长邓萃英带回上海滩洋设计师的设计——作为厦大主要建筑的群贤楼群五座大楼被安排在演武场西北的一角上,构成“品字形”组合。不料,陈嘉庚“毫不犹疑”地否认了洋人的设计。厦大校史记载说,陈嘉庚自己动手将“品字

读陈嘉庚事迹有感

1.简朴的陈嘉庚 看了关于陈嘉庚的种种事迹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在陈嘉庚的故居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发黄的帐子,自制的烛台,被褥、衣服、礼帽、皮鞋,一切事物看起来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他家财万贯,却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当陈嘉庚的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企业”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集美,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他边集资边办学,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经费不间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匮乏时,他甚至于贱卖了自己的橡胶园!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一分钱也没留给子孙。 回想陈嘉庚的事后,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我是家中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我转,十分疼爱我,每天都塞给我钱,可是我身上一有钱,就会马上将它花的一贫如洗,毫不保留!我的脑子里根本似乎就不知道节俭是什么意思,更别提陈嘉庚先生一生的简朴了。现在我反思了自己,还真是不应该啊,我要好好的向陈嘉庚爷爷学习,虽然不能像他那般伟大,但是我要开始学习如何节俭! 陈嘉庚先生,你一生简朴,公而忘私,我向你致敬! 2.“一诺万金”的陈嘉庚 看了关于陈嘉庚的种种事迹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陈嘉庚“替父还债赢诚信”是令我感触最深的。 陈嘉庚在17岁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其父晚年实业失败,于1904年停业,欠了20余万元。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菠萝“苏丹”、橡胶大王,陈嘉庚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这件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回头想想自己,比起陈嘉庚,那可就真是大巫见小巫了。答应同学明天去她家帮她补习,结果因为和妈妈的朋友吃一顿饭而没去;答应同学要给他带某本书,结果一连拖了5天…… 看完了他这“一诺万金”的事后,我羞愧的无地自容。平常的我总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去面对诚信,可陈嘉庚就不同了。

学习陈嘉庚事迹材料从校友们学习陈嘉庚

学习陈嘉庚事迹材料(从校友们学习陈嘉庚) 学习陈嘉庚事迹材料 精彩导读:倾资兴学,这是嘉庚精神的精髓之一。我们有两位校友在捐资兴学方面非常突出,值得宣传。一位叫蔡继琨,一位叫施金城。先说蔡继琨,他是福建泉州人,1908年出生。曾就读集美小学,肆业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第七组,后转入集美高级师范第五组。毕业后留校任军乐教练一年,获福建省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东京帝国音乐学院作曲指挥专业。1936年以管弦乐作品《浔江渔火》获得国际交响乐曲公募首奖,这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大奖的交响乐作曲家…… 集美的航海教育,是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20年创办以来,虽然经历过许多坎坷,但始终没有间断。集美航海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以其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为母校争得了极高的荣誉,他们不愧是陈嘉庚先生的学子。许多校友的生动事迹,就是一部学习、弘扬嘉庚精神的、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介绍如何从校友身上学习嘉庚精神,每个方面都用一两个校友或一部分校友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些校友老中青都有,有最早毕业的校友,有中期毕业

的校友,也有去年才毕业的年轻校友。 一、对发展嘉庚遗业不遗余力 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创办了集美学村,如何让陈嘉庚先生的遗业不断延续发展下去,这无疑是弘扬嘉庚精神的具体体现。许多仁人志士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里要介绍一位大家十分熟悉的校友,他就是集美航海学校50年代毕业的老校友、现任集美校友总会的理事长、王景祺先生的信托人任镜波老师。 任镜波老师是集美水产航海学校29组的毕业生,在校时是学生会主席,是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集美学校发展的第一个党员。他沐浴过陈嘉庚校主的恩泽,聆听过校主的教诲,对校主无比崇敬。他在省教育厅工作多年,十年浩劫之后,他返回母校工作,先后担任集美航海学院党办、院办主任、统战部部长,被选为省、市政协委员。他对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升格为航海学院、对维护和发展陈嘉庚遗业,提出许多好的提案和建议,并为其实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海内外校友的赞许。 任镜波老师94年退休后,有几家公司和学校拟用高薪聘用他去任职。但他为了校主的事业,毅然谢绝礼聘,参加到集美大学的组建工作中来。他说:“十年浩劫,大好时光虚掷;如今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实现陈嘉庚校主的夙愿尽一点微薄之力,感到莫大的荣幸。”

小学语文《陈嘉庚》阅读题和答案

小学语文《陈嘉庚》阅读题和答案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筒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嘉老,您让我想起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用“‖”给短文分段。 (3)用两三句话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4)读一读短文中画线句子,想一想,此时陈毅心里会想些什么?根据短文的有关内容,想像一下当时陈毅的心里活动,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5)读了短文后, 你觉得陈老先生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你有哪些想法? 用一两句简要的话写出来。 参考答案: 1)这句话说的是陈老的生活非常俭朴,就像红军战士当年在延安一样。 (2)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6自然段)第三段(最后一段) (3)从陈毅拜访陈老先生的所见所闻,表现了陈老为了祖国,甘于清苦的高尚思想。(4)答:陈老啊,您太清苦了。您是一位爱国的富翁,怎么能这样生活和工作下去。我们一定要关心您,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永远记住您的。 (5)答:陈嘉庚先生生活简朴、兴办学校、振兴祖国的高尚品德是永远值得学习的。我希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一):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用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简介(二):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陈嘉庚简介(三):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

陈嘉庚先生故居巡礼

1、陈嘉庚先生故居巡礼 从鹰厦铁路集美站出来,走进上书“集美学村”四个遒劲大字的牌楼式大门,沿着花岗岩方块石砖铺垫的大道,边走边看:左侧是航海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钟楼、敬贤堂、小学、医院、财经学校、幼儿园;右侧是华侨补习学校、福南大会堂、水产学院、内池中池外池、中学、游泳池、鳌园……黉舍林立,道路纵横,碧波潋滟,花树芬芳。漫步约里许,便到“陈嘉庚先生故居”门前了。 嘉庚先生故居(见照片一),是一幢朴素的二层小楼房,建成于一九一八年六月。一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一九一二二年春,陈嘉庚先生曾住在这里亲自擎划厦门大学之创建与集美学村之扩展。抗日战争期间,本楼被日寇烧夷弹所毁,仅余残垣断壁。新中国建立后,遵从陈嘉庚先生意见,尽先修复校舍,本楼延至一九五五年才修理。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九月,陈嘉庚先生临终前的这几年,他老人家又居住在这里。 踏着少楼左侧狭窄的楼梯,登上二楼走廊,走到中间,便见陈老先生当年的小会客室:后壁悬挂陈嘉庚先生遗像,左右两壁分别悬挂巨幅油画—集美学校全景和厦门大学全景。厅里整齐排着会客的桌椅。 从走廊左侧走进陈老先生当年的工作室:靠左摆着一台双档连架办公桌,桌面的玻璃砖里显现一张陈老先生晚年在这里草拟的“鹰厦铁路改道计划图”(手迹);靠后及靠右摆着靠背椅、藤椅和两只沙发。这两只沙发一旧一新,样式也不同,旧的一只,陈老先生坚持不让翻新,只让换了一块坐垫,他还亲自找来一块弃置不用的木板,需要时便搁在扶手上,作为活动书写板,他晚年便常在这块板上写作;新的一只是一九五三年上海集友银行赠送的。两块沙发椅之间放着一块连小橱的茶几。(见照片二) 从通向工作室的一个小门走进陈老先生当年的卧室,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张普通的眠床,上铺台甲草席,席上放着普通的棉被、毛毯和一条陈老先生用了十多年的蚊帐——上面留有他当年亲自缝补的针迹。床头摆着一块小茶几,上面搁着热水瓶等和一只蜡烛台。(见照片三)啊,这只蜡烛台原来是个破瓷茶杯,那上面还有一段陈老先生尚未用完的红蜡烛!据说,解放初,集美学校的电灯用的是自己电厂发的电,夜间十点钟停电熄灯,陈老先生就点起这台烛继续工作;后来虽然昼夜供电,但当夜间偶而停电熄灯时,他还是使用这台烛。在这张茶几面板的右侧,有一块可以抽出推进的活动硬木板,需要时就抽出来搁电炉,用完后拿走电炉,把活动板再推进去,这是陈老先生自己设计而由木工制成的。正对床前靠墙放着一张陈旧的硬木梳妆桌,桌上搁着小桌钟、温度表、橙汁绞(绞橙汁为药)以及各种家用药品多瓶,其中那瓶五香丸是治胃病良药,陈老先生生前曾大量配制,供各地群众索取服用。紧靠梳妆桌的是一个乌色玻璃书橱,橱里放着他生前阅读的书籍。紧接着是个有九个抽屉的文件橱,陈老先生晚年把各处来往文件分为纪念碑、厦美、集友银行、博物院、报告表等类,分别放入他手写标签的抽屉里。在卧室前面两侧的角落里,右角是个衣架,左角是个箱架,上叠陈老先生从南洋带回来的两只旧皮箱,收藏着他晚年穿用的衣服二十余件。(见照片四) 室后右侧有个小门通往卫生间。卫生间里设置自来水盥洗盆和抽水马桶,放着个衣

陈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

陈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要建设怎样的国家、建设怎样的社会、教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陈嘉庚先生一生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是为了彻底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人民大众的愚昧无知;是为了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民主;是为了祖国社会的文明、公正、和谐。他撰写了《住屋与卫生》、《民俗非论集》,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他倾资办学,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共同建设强大的祖国。他希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是现在我们所希望和正在建设建设的中国。陈嘉庚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的重要向导之一。 陈嘉庚先生在侨居海外长达半个世纪中,曾多次大无畏地进行斗争,大力促进广大侨胞的团结。他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在南阳能遵守侨居地各种法律法规,在祖国居住期间也大力推崇知法守法。在《集美志》一书中,列举了陈嘉庚的遗教十二则,是陈嘉庚先生关于家族、社会的处世经验和为人之道,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极具现实意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当下,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陈嘉庚先生一生中有许多突出事例,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在爱国方面,陈嘉庚先生对祖国无限忠诚热爱,他曾发电文劝告美国应立即撤军驻华军队,停止对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援助,义正词严的电文震动了全世界。无论祖国处于各种困境,他都没有放弃尽“国民一份子”的社会责任。在敬业方面,他有忘我工作的态度,积极进取的激情,身体力行的风范,成为敬业者的模范。在诚信方面,陈嘉庚早年“替父还债”为人传颂;他以诚信为立身处世准则,成为诚信的实践榜样。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三个倡导”中第一个倡导的内容,契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在友善方面,陈嘉庚能团结广大华人华侨和衷共济,成为独树一帜的华侨旗帜,包括是团结的旗帜、友好的旗帜。 总之,陈嘉庚先生堪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嘉庚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社会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标准的精神。作为集美大学的学生,我们应时刻牢记嘉庚精神的深刻意义和内涵,秉承“诚毅”校训,不断的升华自己。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精选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一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二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

陈嘉庚课本译文2定稿

陈嘉庚课本译文2 第四部分旅游胜地 33.鳌园 集美鳌园是陈嘉庚的科学思想和闽南民间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鳌园坐落在一个小岛上,一座叫鳌头宫古庙的旧址,因此得名。该庙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的炮火摧毁。鳌园的建设花费了陈嘉庚最后十年的心血。鳌园占地一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从浅海滩围垦而成。鳌园的布局呈汉字“圖”字型。园内,除了关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石雕外,还有中国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石刻。 鳌园的故事还得从陈嘉庚1949年6月到1950年2月历时9个月的新中国之行说起。事情是这样的:陈嘉庚在游历山东省广智院时,看到一组包含许多提倡文明、进步、卫生的雕塑,大受启发。于是,他决定在集美建一座公园,规模比广智院更大,内容更丰富,艺术品位更高,以便人们在娱乐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思想。 1950年,陈嘉庚谢绝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要他住在北京的美意,回到集美着手进行他大规模的建设计划。他决定先建一座纪念集美解放的纪念碑。陈嘉庚一刻也没有忘记是毛泽东领导的党和人民军队,经历了十年的“土地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解放了包括集美人民在内的5万万中国人民。这对人民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永久纪念。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建一座纪念碑。因为毛泽东是他在抗战时结交的可靠朋友之一,所以,他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让集美人民永记毛主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恩德。纪念碑设计为鳌园的主体,四周的围墙镶嵌上精美的石雕,叫博物观,以便人们观赏、学习。他这样描述鳌园:“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 鳌园建筑工程于1951年9月8日动工,陈嘉庚亲自主持开工仪式。鳌园原先的计划不包括陈嘉庚墓。陈嘉庚墓是后加的。纪念碑快竣工时,一位老师傅偶然发现建筑工地附近的海滩上有一块巨石,他认为此石用作坟地,大吉大利。根据他的建议,鳌园加上了陈嘉庚墓。因此,鳌园的收尾工程一直到1961年8月陈嘉庚去世下葬后才最后完成。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浩大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竟然是陈嘉庚本人。他成竹在胸,挥动手杖,指挥工程建设。 34.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喜爱集美的景色胜过任何其他地方。他到过东南亚好几个国家,游历过中国20几个省,遍访名山大川,城镇都会,但在他眼里,没有一处名胜比得上集美。高集海堤和杏集海堤的建成,为他的故乡增添了新的亮色,使他更为自己的家乡感到傲。他想把这著名的文化区建设得更加引人注目,想为学生,主要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他已计划每年花20到30 万元用于美化各校校园。此外,他还有个想法:在鳌园附近建一个公园,以便村民、学生有个娱乐的地方。于是,1955年,鳌园建设初成规模之时,他又买了22亩地,供建公园之用。 不幸的是,不久陈嘉庚患了癌症,于1961年去世。公园的建设久久没有动工。直到1994年,为纪念陈嘉庚诞辰120周年,地方政府和集美学校委员会决定完成陈嘉庚的遗愿,建造他想建而未建的公园。公园按陈嘉庚原来的计划兴建,但比原计划大得多,环抱了整个鳌园;定名嘉庚公园。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带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带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带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做好每一道阅读题,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成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一)陈嘉庚... 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做好每一道阅读题,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成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一)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筒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

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 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陈毅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 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 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嘉老,您让我想起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用"‖"给短文分段。 (3)用两三句话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4)读一读短文中画线句子,想一想,此时陈毅心里会想些什么?根据短文的有关内容,想像一下当时陈毅的心里活动,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5)读了短文后, 你觉得陈老先生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你有哪些想法? 用一两句简要的话写出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答案 1)这句话说的是陈老的生活非常俭朴,就像红军战士当年在延安一样。

陈嘉庚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 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伟大 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 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 米号经理。1904年起自立门户。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 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集美学校。 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1924年起在新加坡高举反日斗争旗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40年3月回国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等。 二、人物侧记 1、“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

最新陈嘉庚的爱国事迹650字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650字五篇 陈嘉庚是侨居新加坡的一位大实业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致力于兴实业办教育。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嘉庚的爱国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一 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二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表达给妻子,并不厌其烦的对妻子说:“钱花掉了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陈嘉庚说服妻子,拿出积蓄,在集美办了很多学校。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就在想:要是没有陈嘉庚先生,集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校,福建也不可能有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真不愧是一位爱家乡爱祖国的华侨。 陈嘉庚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陈嘉庚先生坚持一个真理,这就是只有兴办良好的教育,才能传播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科技才能进步;科技进步了,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裕和

《陈嘉庚》阅读答案

《陈嘉庚》阅读答案 】《陈嘉庚》及答案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筒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嘉老,您让我想起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用“‖”给短文分段。 (3)用两三句话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4)读一读短文中画线句子,想一想,此时陈毅心里会想些什么?根据短文的有关内容,想像一下当时陈毅的心里活动,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5)读了短文后, 你觉得陈老先生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优秀作文1 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我看了一本书––《陈嘉庚精神》,我便对陈嘉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嘉庚是一位着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感人事迹和他的精神教会了我很多。 陈嘉庚教会了我诚实守信。当初,陈嘉庚家道中落,家里少了许多的债,他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担起家庭的重任。他大力发展企业,最后还清了债务。他的诚实守信在商界中赢得了良好的赞誉。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诚实。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让诚信扎根在我们的心里,让诚信遍布祖国的每个角落!我相信:只要人人都讲诚信,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陈嘉庚教会了我勤俭节约。陈嘉庚一向崇尚俭朴。他说过:“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穿的衣服,用的烛台,都是缝缝补补的,从不舍的买新的。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对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就是不浪费。 陈嘉庚教会了我爱国爱乡。陈嘉庚是着名教育家,他在奋斗创业的同时,又积极倡导教育事业,为了培养教育下一代,他兴办学校,创办了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陈嘉庚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募捐支持革命活动。抗战期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捐款援助祖国的抗战。他呼吁祖国统一。他的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想,中国梦的实现,就是需要弘扬我们中华民的伟大精神。而从陈嘉庚先生身上,我学到了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爱国爱乡等的伟大精神。作为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学习他的精神,还要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这样,中国梦的实现,我们也尽了一份小小的力量。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优秀作文2 大家都知道厦门市许多著名的学校吧,如,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它们呀,全部都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建造的,他就是陈嘉庚。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叶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 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 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 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 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 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 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 条上冒出来,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 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 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 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 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 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 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

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 ⑧新叶青青,我忽然想起:______ _____ __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帘幔()的嫩芽()的生机()地等待()地冒出来()地缀满 2.文章第⑤段在全文中有作用。 3.你喜欢短文中的哪些语句描写,摘抄下来,写一写你喜欢的理由。(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结尾处补全。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水 我们村后是密密的树林。 阳光透过树阴,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叫“一碗水”。 这眼从石缝里浸出的泉水虽然小到只有一碗,可是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涸。有趣的是,它总是满满的一碗,既不浅下去,也不浸出来。你可以一口气把它喝干,它呢,又会不紧不慢的浸得满满的。 小小的泉水虽然只有一碗,可是我们很喜欢它。我们上山割草或者采蘑菇,一定到这里歇息、喝水。我们来到树阴下,坐在石墩上,吃着各自带的午饭:粑粑、团饭,或者架起刺柴烧洋芋……你吃一点我的,我

《陈嘉庚办学》教学设计及评析

《陈嘉庚办学》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从陈嘉庚的语言、行为中,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想法,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想的, 怎样说的,又怎样做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 教学重点: 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将来想上哪一所大学?我想首先跳入你们脑海的就是清华、北大吧!其实我国的福建省也有一所有名的大学,那就是厦门大学。(课件出示厦门大学图)你们知道它是谁创办的吗?(引出陈嘉庚,简介陈嘉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请同学们翻开14课《陈嘉庚办学》。 2、板书课题,读课题,质疑。(不需回答)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归纳,课件出示问题,齐读问题。)(1)陈嘉庚是个什么人? (2)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3)他是怎样说的?

(4)他是怎样做的? 二、学习生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拼读几遍。 2.小组内循环读课文,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4.师生合作读课文。(老师读一个自然段,学生读一个自然段。) 5. 交流: (1)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你是从那句话了解到的?在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课件出示: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 引导理解:华侨、实业家 (2)这句话中哪个词概括出了陈嘉庚的精神? 生回答,课件出示:爱国 (3)本文又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的爱国之情的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兴办学校心怀祖国 三、深入朗读,感悟精神。 1、师:我们知道,陈嘉庚是一位华侨,他十七岁就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他又是怎么想到要为家乡办学校呢?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课件: ?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当走过小时侯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门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 2、此情此景,让陈嘉庚心里非常着急,他是怎样想的呢? 指名读有关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3、指导朗读句子。 4、陈嘉庚的心里十分着急,回到家后他是怎样对妻子说的? 指名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5、多么简单朴实的话语,一字一句却无不透露出他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对祖国前途的(关注),不能不让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吧! 6、学校办起来了,陈嘉庚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再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图上这一情景的呢?指名朗读有关内容。 7、看着同学们读书是越来越投入了,老师也想表现表现了。这一次,老师想让你们当小听众了。请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