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证研究_邹薇

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证研究_邹薇

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证研究_邹薇
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证研究_邹薇

第38卷第2期2014年3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8No.2

Mar.,2014

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证研究*

邹薇,宋洁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金融创新的发展影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影响、金融创新影响下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问题。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以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M

2

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优于货币供应

量M

1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4)02-0051-05

一、引言

自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首次推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以来,全球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的发展是否会削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备受争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创新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欧美国家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大背景下,研究在金融创新影响下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外对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上。20世纪50年代以弗里德曼(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支持采用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他们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低,利率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35-44。而以威尼让(Weiniranb)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不可控,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其他目标相关性低,而利率作为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控性,它与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其他目标紧密相关。随着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以Kevin X D Huang[2]4-6、戴梅新[3]13864、尼克里拉(Niculina)[4]10-1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国内对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是否需要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上。李春琦、王文龙(2007)[5]1-2,张泽福(2009)[6]13-18等认为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合适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供应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以需要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或对货币供应量目标执行时进行改进。刘俊等(2002)[7]20-22,刘明志等(2006)[8]1-3指出金融创新背景下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和有效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必然趋势。夏斌等(2001)[9]33-43、索彦峰(2006)[10]31-37则认为从长期来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会因金融创新而失败,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而范从来(2004)[11]123-129、陈利平(2006)[12]2-3、黄飞

鸣(2009)[13]46-52则认为央行在执行货币供应量目标时进行改进即可。他们提出,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调整,采用以货币供应量M

2

和贷款量为主的多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影响了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选取我国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的相关变量,利用VAR模型分析研究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测性减弱

金融创新使央行越来越难以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准确地定义和监测。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总量定义的方法已难以应付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问题[14]19-25。因为

一些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既不能归入M

2

又不能归入

M

3

,金融创新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刺激了用于支付或提供

*收稿日期:2013-10-14

作者简介:邹薇(1970-),女,湖南长沙人,经济学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项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1YBB347)。

DOI:10.137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877443.html,ki.jxupss.2014.02.011

特定期限不同等级流动性的金融工具的增多,各种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程度难以区分,货币层次的定义变得困难。

另外,在金融创新出现以前,央行可以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准确地测量和分析货币供应量。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管,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将资产移至资产负债表外,使央行获得货币供应量数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二)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控性减弱

金融创新的发展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货币供给各组成因素的影响上。

第一,金融创新使得央行对于基础货币的调控效率降低。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更多地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筹资,同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模糊,存款创造功能不再专属于商业银行,从而导致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力不从心。

第二,金融创新降低了现金在活期存款中所占的比率。金融创新使得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转账结算速度和便利程度的提升使公众持有现金资产的意愿降低。

第三,金融创新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际缴存率降低,增大了货币乘数。由于央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比定期存款准备金率要高,间接激发了商业银行创新负债种类来降低实际缴存的准备金额,使央行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控制力降低。

第四,金融创新降低了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金融创新使同业拆借变得更便利,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提高;同时公众对现金的偏好降低,对银行库存现金的需求下降,使其倾向于降低超额准备金的持有[15]137-138。

第五,金融创新降低了转化后的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货币乘数变大。由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市场上出现许多发挥着支票存款账户作用的金融产品,银行定期存款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公众会将部分定期存款转为持有其他金融产品。

(三)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性减弱

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为例,要确定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是否与最终目标一致,先得确保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基本稳定,金融创新不仅使货币乘数更加不稳定,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变得不稳定。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货币流通速度和名义国民收入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因此,货币需求只由名义国民收入决定。但是,货币流通速度是常数意味着货币需求必须和名义国民收入保持固定比例。如果公众持有货币仅仅是为了交易,这种固定比例的假定有可能成立[16]23-29。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当人们在货币和其他金融工具之间进行调整时,就会使这种固定的比例关系受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不再稳定使货币供应量和经济间的相关性降低。

三、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检验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本文运用VAR模型,选取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GM

1

和GM

2

、CPI增长率GCPI、实际GDP增长率GY、金融创新度FI(Fi-nancial Innovation)等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样本区间为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其中,GY反映经济的增长情况,将CPI取对数差分得到的GCPI反映物价的稳定性;,FI 越大,说明金融创新程度越高①。同时,由于本文使用的是季度数据,为剔除季节变动因素对GDP和FI的影响,用Eviews6.0中的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对这两个变量的数据进行了调整。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的ADF检验

首先使用Eviws6.0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以验证其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表1表明,在5%的显著

性水平上,GM

1

、GM

2

、FI、GCPI、GY都是水平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直接运用这些平稳序列进行VAR检验。

表1变量ADF检验结果

水平

变量

检验形式ADF检验临界值(1%5%10%)

GM1(C,0,4)-3.365945-3.596616,-2.933158,

-2.604867

GM2(C,0,1)-4.434836-3.584743,-2.928142,

-2.602225

FI(0,0,2)-4.332317

-4.175640,-3.513075,

-3.186854

GY(C,0,0)-6.298899

-3.581152,-2.926622,

-2.601424

GCPI(0,0,7)-5.596160

-2.625606,-1.949609,

-1.611593

说明:(C,T,L)分别用来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C=0,T=0分别代表无常数项、无时间趋势。滞后阶数采用AIC准则确定。

2.格兰杰因果检验

FI、GM

1

、GCPI、G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为表2

所示。检验结果表明:

(1)FI是GM

1

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金融创新对M

1的波动有影响;

(2)GM

1

不是GY的格兰杰原因,也不是GCPI的格兰杰

原因,说明我国M

1

在传导至CPI、GDP增长的过程中不通畅;

(3)GM

1

、GY、GCPI的联合效应不是FI的格兰杰原因;

FI、GCPI、GY是GM

1

的格兰杰原因;GM

1

、GY和FI是GCPI

的格兰杰原因;GM

1

、GCPI和FI不是GY的格兰杰原因,这

①Arrua(1991)在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影响时选择时间趋势变量T作为金融创新的替代变量,同时,他们还认为可以用M2/M1来代表一国的金融创新度。

从侧面反映了金融创新从长期来说会破坏货币供应量与经

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同理,可做FI、GM

2

、GCPI、GY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

结果表明,FI是GM

2

的格兰杰原因,我国金融创新对实际货

币供应量M

2有显著影响;GM

2

是GCPI的格兰杰原因;我国

GM

2不是GY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实际货币供应量M

2

的变动对价格有影响,而在传导至GDP的过程中不通畅。

表2FI、GM1、GCPI、GY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因变量原假设x2统计量自由度P值GM1不能Granger引起FI1.78269220.4101 FI GCPI不能Granger引起FI3.06881920.2156 GY不能Granger引起FI0.27637320.8709

联合效果不能Granger引起FI10.1480560.1186

FI不能Granger引起GM14.62429320.0990 GM1GCPI不能Granger引起GM19.14984920.0103 GY不能Granger引起GM12.30808920.3154

联合效果不能Granger引起GM118.0435560.0061

FI不能Granger引起GCPI7.71437320.0211 GCPI GM1不能Granger引起GCPI1.88276720.3901 GY不能Granger引起GCPI0.84468020.6555

联合效果不能Granger引起GCPI26.3778060.0002

FI不能Granger引起GY6.95892020.0308 GY GM1不能Granger引起GY0.05282720.9739 GCPI不能Granger引起GY0.67237620.7145

联合效果不能Granger引起GY7.51925360.2755

3.VAR模型的建立

建立VAR模型的关键在于模型滞后期的确定,滞后期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滞后项的选择一般使用赤池信息量,即通过AIC准则和施瓦茨信息准则(SC准则)的最小值来判断,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AIC和SC的选择不一致,而LR的最小值在2阶上,所以本文选择的滞后阶数为2。

表3GM1、FI、GCPI、GY的VAR滞后阶数判断结果

Lag LogL LRFPE AIC SC HQ 0406.7712NA198e-13-17.90094-17.74035-17.84108 1494.5233156.00378.17e-15-21.08993-20.28696*-20.79059* 2512.043928.03295*7.78e-15*-21.15751*-19.71218-20.61870注:*表示根据本标准选择的滞后阶数。

使用VAR之前,必须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见图1。GM

1

、FI、GCPI、GY所构建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都小于1,并且都位于单位圆之内,因此,所构建的VAR模

型都是稳定的。同理,GM

2

、FI、GCPI、GY的VAR滞后阶数为2,所构建的VAR模型也是稳定的

图1模型特征方程的根图

4.脉冲响应分析

图2、3中的横坐标表示以季度为单位的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阶数,纵坐标表示冲击变量对被冲击变量的反应程度(百分数)。图中的虚线代表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2(a)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FI残差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GM

1

在第1期没有反应,到第2期转为负,从第3期开始转为正并达到最大值0.007583%,之后一直为正,直到

第8期GM

1

转为负,第13期转为正,之后一直为正,并且逐

步趋于平稳。这说明我国金融创新短期内对中介目标M

1的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影响逐步减小。

我国GM

1

与经济的相关性可以从图2(b)中看出。当在

本期给GM

1

残差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GCPI在第1期为0,第2期转为正,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0.00314%,到第6期转为负,第13期又转为正,第18期转为负数,并一直为负。

当在本期给GM

1

残差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GY在第1期为0,第2期为正,第3期转为负,并一直为负。这意味着我国

M

1

的增长对物价有影响,但其增长不会马上使物价上涨,从第2期开始,对刺激物价的上涨产生作用,但是持续时间不长,从第6期开始又转为负数,刺激物价上涨的作用消失。

这说明M

1

的增长短期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不大且维持的时间很短

图2(a)FI冲击引起GM1

的响应函数

图2(b)GM1冲击引起GCPI、GY的响应函数

从图3(a)中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FI残差一个标准偏

差的冲击,GM

2

从第2期开始产生反应,并在第4期到达最大值0.3256%,之后从第6期开始减小,围绕0轴做小幅度的波动直到影响逐渐消失。这说明我国金融创新短期内对

M

2

的稳定性有影响,但比对M

1

的影响小,因为由图2(a)中

看出金融创新对M 1的影响持续到第8期才开始逐渐减小,比对M 2影响滞后两期。

我国M 2与经济的相关性可以从图3(b )看出。当在本期给GM 2残差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

GCPI 在前2期开始产生反应,第2、3、4期为正,到第5期转为负,第11期又转为正,第16期为负并一直为负,且逐步趋于0,短期影响从第5期开始逐渐减少,而图2(b )显示GM 1冲击会影响GCPI 变动直到第6期才减弱。

当在本期给GM 2一个正的冲击,

GY 从第2期开始产生反应且达到最大值0.00338%,在第3期转为负数,之后一直围绕0轴上下波动,从第11期开始一直为负,且逐步向0轴接近。这说明我国M 2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维持时间不长且逐步消失。我国M 2的增长从第2期开始对刺激物价上涨产生作用,但从第5期开始转为负数,刺激物价上涨的作用逐步消失。但M 1刺激物价上涨的作用从第6期开始才为负并逐步消失。因此,在维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M 2的效果优于M 1

图3(a )

FI 冲击引起GM 2

的响应函数

图3(b )

GM 2冲击引起GCPI 、GY 的响应函数

从图4可以看出产出反馈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影响。当在本期给GY 残差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

GM 1前7期一直围绕0轴上下波动,从第10期开始逐步趋于0。在本期给GY 一个正的冲击,

GM 2前12期一直围绕0轴上下波动,并逐步趋于0。这说明产出反馈对我国M 1和M 2都有影响,但是在受到产出残差一个标准偏差的冲击后从长期来说是收敛的

图4

GY 冲击对GM 1、

GM 2的响应函数5.方差分解

接下来通过对GY 和GCPI 进行方差分解来说明模型系统内每个结构冲击对二者贡献度的变化,以此来说明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见图5、

6。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在模型系统内不考虑自身扰动的贡献,GM 1和GM 2对GY 的贡献度很低。但是,在金融创新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下,

GM 1和GM 2对GY 的贡献程度是逐步上升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金融创新对M 1、M 2与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影响不大。不考虑自身扰动的贡献,我国GM 1和GM 2对GCPI 的贡献度较高,而考虑金融创新对物价的影响时,

M 1和M 2对物价波动的贡献度在第2期急剧下降,从第3期开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从侧面反映出短期内我国的金融创新对实际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稳定这一最终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影响较大,但影响会逐步减小。总体来说,短期内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影响不大,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相关性则产生了一定影响

图5(a )GY 的方差分解(M 1)

图5(b )GCPI 的方差分解(M 1

图6(a )GY 的方差分解(M 2)

图6(b )GCPI 的方差分解(M 2)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M 1、M 2的稳定性已经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可测性和可控性,所以我国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供应量M 1、

M 2的可测性和可控性。货币供应量M 1短期波动幅度大于货币供应量M 2。因而,与M 2相比,M 1的可测性和可控性受金融创新影响更大。

2.从短期来看,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影响不大,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认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不仅与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关,还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单一、现行的汇率制度使我国货币供应量内生性增强等诸多因素有关。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

供应量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相关性会产生影响。

3.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我国的M 1对经济增长的

促进作用不明显,而M

2

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

用。M

2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优于M

1

。从短期来看,我

国物价在受到M

1和M

2

冲击后反应较大,且物价对来自M

2

冲击后的反应强于对来自M

1

冲击的反应。从长期来看,物

价受M

2波动的影响,不受M

1

影响。因此,与M

1

相比,M

2

用来维持物价稳定的效果优于M

1

4.在考虑产出反馈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作为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满足受到产出冲击后在时间序列上是收

敛的这一条件[16]。我国的M1和M2在受到GDP反馈冲击下,其变化在时间序列上是收敛的,且与最终目标保持一定相关性,而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等目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可以继续作为我国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

2

目前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

效果优于M

1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但

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以继续使用,M

2

作为我

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优于M

1

(二)政策建议

1.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进行改进。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外币存款、短期国库券、货币市场基金等业务的崛起,还应依据实际情况考虑外币存款、短期国库券、货币市场基金等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适时地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范畴。

2.加强对货币供应量加权计量方面的研究。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是简单加总计算而成,它给不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赋予的权重是相同的,由于货币定义中各种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是有差别的,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资产流动性差别将会逐渐变大,因此央行应该加强对货币供应量加权计量方面的研究。

3.更加关注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等辅助指标的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介目标应逐步由单一货币供应量向包括利率在内的指标转化,因为中介目标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主,以利率、通货膨胀等指标为辅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过合理界定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其他指标的统计范围来适应货币调控的需要。参考文献:

[1]Chih-Hsiang Chang,Kam C Chan,Hung-Gay Fung.Effect of Money Supply onReal Output and Price in China[J].China&World E-conomy,2009(5).

[2]Kevin X D Huang,Zheng Liu.InfIation Targeting:What InfIation Rate to Target?[R].Federal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Working Paper,2004.

[3]Dai Meixing,Sidiropoulos Mo se.FIexibility in InfIation Targeting,Financial Market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R].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MPRA Paper,2005(13864).

[4]Apetri Anisoara Niculina,Mihalciuc Camelia Catalina.InfIation Tar-geting-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ofRomanian Na-tional Bank[J].EuropeanResearch Studies Journal,2009(3).

[5]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2).

[6]张泽福.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检验[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刘俊,丁加华,吴云松.金融技术发展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上海金融,2002(1).

[8]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应性[J].金融研究,2006(1).

[9]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5).

[10]索彦峰.金融创新、基本普尔分析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11]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12]陈利平.货币存量中介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13]黄飞鸣.货币政策的新中介目标-加权货币总量指数[J].中国货币市场,2009(12).

[14]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15]黄安仲.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6]Patric Arrau,Josb De Gregorio,CarmenReinhart,Peter Wickham.The Demand for Mone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ssesing TheRole of Financial Innovatio[R].Working Papers,1991(7).

责任编辑:廖文婷

Research on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

ZOU Wei,SONG Jie

(Business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Abstract:Financial innovation affect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on money supply intermediate target and whether money supply is continue to be proper as China’s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stability and controllability of money supply intermediate target has been affected by financial innovation,the relevance of money supply with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y policy has also been affected by financial innovation.Besides,money supply can continue to be used a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meanwhile,money supply M2has the advantage over M1when served as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Keywords:financial innovation;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VARmodel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877443.html,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作者:王莹莹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 【摘要】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作为中介目标的标准 鉴于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并不能作用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它既不能直接拉动经济,也不用直接抑制通胀,而只能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消费、投资、供给、需求等变量作用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来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作为中介目标,必须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一)可测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每月对外公布的可以衡量的量,通过和前几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利率虽然也是由银行每天对外公布的,但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的利率水平,目前银行外的借贷占市场总借贷的比例不断上升,且一些民间借贷缺乏政府的监管,利率高涨,这使得真实的利率水平难以衡量。 (二)可控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来决定的量。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主要靠吸收居民存款来获得可运用的资金,这样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可放贷金额,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对于利率,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确定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但是没办法控制银行体系外的借贷利率,而这部分利率恰恰是需要控制的,因为它们对货币政策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三)相关性 货币作为购买的手段,货币供应量直接构成社会的总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和通胀程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利率作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在中国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仍然低于通货膨胀率,这就导致了提高利率不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后作业任务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 B. 有效—无效—有效 C.无效—有效 D. 有效—无效 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 B.财政部 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1)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1) 内容摘要: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转换,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出发,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货币政 策中介目标理论简介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利率,因为利率的高低 是货币供求状况的反映,经济的繁荣致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反之则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同时利率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利率高则投资消费少,经济运行趋冷;而利率低则投资消费多,经济可能过热。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过热,利率上升之时,央行应该发行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而在经济过冷,利率下降之际,则买进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凯恩斯还认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所以只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逆经济风向行事,稳住利率,就大抵可以熨平经济的波动。对于货币的供给,认为只有当它影响到利率的变动时才是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介目标的利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反映和调节经济的运行。所以中央银行可以以利率为瞄准目标,将经济运行调节在期望的水平上。弗里德曼则认为经济运行的本身 是稳定的,货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能以利率,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即不管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应该把货币供应量定位在经济增长幅度与物价上升幅度之上。 弗里德曼还认为管理层对经济运行的状态存在着认识的时滞、决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失效的时滞。这就意味着即便管理层在完全正确的时间采取完全正确的政策,也可能因为时滞的存在,而使本该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间生效,因此货币政策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熨平经济的周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党派政策的影响。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近50年的时间里,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先后主导了美国经济理论界。在货 币政策的实践上,美联储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了以利率或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届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这期间美联储以利率为控制目标,经济发展一帆风顺,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而零售物价指数在1948—1967年仅由87.9%上升到106.1%。然而进入60年代后期,美 国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同时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即滞胀。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的挑战,凯恩斯 主义者束手无策,货币主义则趁机而起。美联储在70年代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经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金融当局管理观念的 变革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大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同时经济全球化把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新的金融环境下,货币主义者所倡导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被打破,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严重削弱。1994年7月美 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向国会递交经济状况报告时说: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美

货币政策参考答案

第七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4、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5、菲利普斯曲线 6、统筹兼顾相机抉择政策搭配 7、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8、保持货币的对内价值的稳定 保持货币的对外价值的稳定 9、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10、存款准备金政策 11、公开市场业务 12、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13、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4、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15、凯恩斯 16、货币 17、流动性陷阱 18、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B 6、A 7、D 8、C 9、C 10、B 11、B 12、A 13、B 14、C 三、是非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 8、错 9、错 10、对11、对 四、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货币政策目标: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4、菲利普斯曲线: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5、自愿失业: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7、摩擦性失业: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8、相机抉择: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9、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10、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以下是关于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 2.1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1)主要标准。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可测性: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 ·

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选择中介指标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 2.2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价? 通过计算说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M2与GDP 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测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还存在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我国对M2的定义不同。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等并未包括在央行对外公布的M2之内。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提前随时支取,这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存在困难。 (2)可控性分析。 货币供给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额波动较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难以体现。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 ·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一)

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目的是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关的、可控的、可测的具体指标(体系)。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与中介目标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与作用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应当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传导途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市场环境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我国自1996年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此为中介目标的弊端逐渐显现,重新选择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降低 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进行了几次统计口径上的调整,但从其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可控性及可测性要求来看,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效力弱化,作为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降低。 (一)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减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只有与最终目标保持直接、稳定的关系,才能成为判断最终目标变化及其趋势的依据。而从我国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来看,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就业的相关性不强,尤其是2000年以来相关性下降的趋势愈加明显。通过对1996年到2005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1996年到1999年,M1、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和0.19,2000年后均下降到0.1以下,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相关。1996年到1999年,M1、M2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8和0.99,但2000年后急剧下降到0.2以下,表明200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正在逐步偏离。货币供应量与就业率的相关度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货币供应量总体上不能有效反映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变动,即使货币供应量目标得以实现,也无法有效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操作工具的影响,并按货币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然而,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存在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进行控制的效力较弱,而且近几年受政策导向、公众预期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公众的持币意愿发生了较大波动,货币乘数很不稳定,操作工具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 (三)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存在问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有比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迅速给中央银行提供准确的资料数据。就我国而言,一方面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日趋模糊。如某些理财产品既具有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又具有定期存款的收益性,若不将其计入货币供应量不合理,因为它确实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若将其计入货币供应量,则既可计入狭义货币M1,又可计入广义货币M2,这种不确定性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准确测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众多且不易控制,造成局部货币供应量规模测度困难,中央银行分支行难以掌握辖区内的货币供应量,无法通过货币供应量了解货币政策在辖区内的实施情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局部范围内失效。 由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均出现了问题,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力弱化,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长率与每年年初制定的目标增长率出现较大偏差。1996年到2004年9年间,M1、M2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度各有3年达到20%以上,其中1998年M1的偏离度达到了30%,2002年M2的偏离度达到29.23%.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已不适合作为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二、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效力弱化的理论根源探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基于货币学派的货币数量论。货币学派提出货币数量论时,做过几个重要的前提假设。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具备这些前提,这是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的根本原因。

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

汇率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目的是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关的、可控的、可测的具体指标(体系)。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与中介目标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与作用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应当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传导途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市场环境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我国自1996年开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 以此为中介目标的弊端逐渐显现,重新选择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货币供应量效力弱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降低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进行了几次统计口径上的调整,但从其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可控性及可测性要求来看,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效力弱化,作为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降低。 (一)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减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只有与最终目标保持直接、稳定的关系,才能成为判断最终目标变化及其趋势的依据。而从我国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系来看,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就业的相关性不强,尤其是2000年以来相关性下降的趋势愈加明显。通过对1996年到2005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1996年到1999年,Ml、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16和0. 19, 2000年后均下降到0.1以下,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相关。1996年到1999年,Ml、M2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相关系数

分别高达0. 98和0. 99,但2000年后急剧下降到0. 2 以下,表明200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正在逐步偏离。货币供应量与就业率的相关度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货币供应量总体上不能有效反映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变动,即使货币供应量目标得以实现,也无法有效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操作工具的影响,并按货币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然而,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存在内生性, 中央银行对其进行控制的效力较弱,而且近几年受政策导向、公众预期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公众的持币意愿发生了较大波动,货币乘数很不稳定,操作工具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 (三)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存在问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有比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迅速给中央银行提供准确的资料数据。就我国而言,一方面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日趋模糊。如某些理财产品既具有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又具有定期存款的收益性, 若不将其计入货币供应量不合理,因为它确实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若将其计入货币供应量,则既可计入狭义货币Ml,又可计入广义货币M2,这种不确定性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准确测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众多且不易控制,造成局部货币供应量规模测度困难,中央银行分支行难以掌握辖区内的货币供应量,无法通过货币供应量了解货币政策在辖区内的实施情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局部范围内失效。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 摘要 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习题集 答案教程文件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习 题集答案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习题集 [日期:2009-05-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包括确立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掌握政策工具,检测政策效应等内容。 2、货币政策目标 一国当局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3、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律上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吸收的各类存款必须保证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一定比例。 4、充分就业 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指为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变量。 6、消费信用控制 是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用于消费的贷款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消费者信用包括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贷款、允许透支的信用卡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等。

7、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主要的干预措施有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制、流动性比率。 8、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选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整个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两种,即凯恩斯学派的间接作用传导机制和货币学派的直接作用传导机制理论。 9、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指货币作用力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三个要素:货币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真实资产需求的利率弹性。 10、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从颁布、具体执行到取得预期效果的时间差,即货币政策的时滞 1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2、再贴现 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票据转让,称之为再贴现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简史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简史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上世纪50至6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率;接着,上世纪70至8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大体一致,即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进入1990年代以来,各国大都屏弃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转向以利率作为货 币政策中间目标。 在1986年以前,我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1986年至1993年这段时间,现金计划和贷款规模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中国人民银行1994年正式对外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开始,到1998年正式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制为止这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1998年以来,央行主要以单一的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国内外两相比较发现,单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已经赶不上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潮流。早在2001年,时任央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的夏斌就指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与体制环境下,仅仅依靠货币供应量指标反馈的信息来指导货币政策操作已经行不通。” 2003年底,已经就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夏斌,正是凭着《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篇论文,荣获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夏斌在这篇论文中指出,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和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均已出现明显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期待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是不切实际的。首先,货币供应量本身不好控制。除基础货币难以控制外,货币乘数难以捉摸更是当前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指标可控性差的支配性原因。其次,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与物价、就业增长等 宏观目标的相关性日渐疏离。 (2004年)2月3日,今年第6期央行票据发行。不出业界所料,这期票 据仍然采取了数量招标的发行方式。 自去年11月11日以来,连续两个多月时间、总计21期的央行票据都是采 用的数量招标 方式。其间,虽然这种招标价格固定而多次出现流标的情况,但央行依然痴心不改,坚持采用数量招标方式发行。而此前央行票据的发行方式则大多采用发行 数量固定而对利率进行招标。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频繁使用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票据发行方式出现的微妙变化——由盯住货币数量改为盯住利率,实际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正由货币数量悄然转为利率,而这无疑是中 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重大转型。 公开市场操作锁定利率 作为春节后发行的第一期央行票据,2004年第6期票据的期限为3个月,面值100元,招标价格固定为99.39元,参考收益率为2.4617%。最高发行数量上限为200亿元,而具体发行数量由招标确定。

应用文-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 ' 内容摘要: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转换,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 的持续 。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出发,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简介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利率,因为利率的高低是货币供求状况的反映,经济的繁荣致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反之则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同时利率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利率高则投资消费少,经济运行趋冷;而利率低则投资消费多,经济可能过热。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过热,利率上升之时,央行应该发行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而在经济过冷,利率下降之际,则买进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 凯恩斯还认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所以只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逆经济风向行事,稳住利率,就大抵可以熨平经济的波动。对于货币的供给,认为只有当它影响到利率的变动时才是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介目标的利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反映和调节经济的运行。所以中央银行可以以利率为瞄准目标,将经济运行调节在期望的水平上。 弗里德曼则认为经济运行的本身是稳定的,货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能以利率,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即不管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应该把货币供应量定位在经济增长幅度与物价上升幅度之上。 弗里德曼还认为 层对经济运行的状态存在着认识的时滞、决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失效的时滞。这就意味着即便管理层在完全正确的时间采取完全正确的政策,也可能因为时滞的存在,而使本该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间生效,因此货币政策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熨平经济的周期。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党派政策的影响。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近50年的时间里,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先后主导了美国经济理论界。在货币政策的 上,美联储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了以利率或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届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这期间美联储以利率为控制目标,经济发展一帆风顺,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而零售物价指数在1948—1967年仅由87.9%上升到106.1%。 然而进入60年代后期,美国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同时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即滞胀。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的挑战,凯恩斯主义者束手无策,货币主义则趁机而起。美联储在70年代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然而,经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金融当局管理观念的变革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大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同时经济全球化把各国经济紧密的 在一起。在新的金融 下,货币主义者所倡导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被打破,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摘要】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但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1998年到2008年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以后,从影响的显著性来看,贷款和M2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但是一方面贷款对产出的影响略高于M2的影响,另一方面贷款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略低于M2的影响。从稳定性来看,信贷渠道也优于货币渠道。另外M1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很不稳定,关系不明显。因此,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应该选择将贷款和M2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贷款为主,M2为辅,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渠道将越来越大。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ohansen协整检验VAR 中介目标 一、引言 调节货币供给与信贷资金总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运作形式,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世界性趋势相一致,名义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为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在实践中,由于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依赖于各国具体经济环境,如经济规模、利率市场化程度、存贷款规模、金融运行主体和客体、金融结构和制度安排以及宏观预期、金融服务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动态性,从而决定其在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中始终是一个常研常新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有效性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学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就针对仍然存在分歧的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分析。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实行间接调控以来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分别对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分析,对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二是在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终极财政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物价稳定的因素;三是分别对M1、M2建立了两个VAR系统,从而分析M1、M2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三部分定义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给出实证结果及分析;最后给出本文结论。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较多,因此传导机制也相对复杂。米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陈青青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选择中介目标时的局限性如何体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通常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可控性,即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密切的联动性,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操作工具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二是可测性,即中介目标易于测量,有关部门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三是相关性,即所选择的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调控中介目标能有效地影响最终目标,并且明确地显示货币政策倾向;四是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因此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所以应该选择那些受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目标。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优点为:一是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可随时观察市场利率的水平及其结构。二是可控性强。利率这一经济变量明显具有管理上的优势。通常中央银行可直接变动再贴现率来改变利率水平,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势。另外,凯恩斯主义也认为,中央银行可以确定利率水平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因而,不仅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供应来影响利率,而且也能够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货币供应。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原因。三是相关性强。一方面,利率对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更直接,因为它直接影响信贷、投资、消费和储蓄等经济因素,对实现货币政策宏观目标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资本市场获得迅速发展,资产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实际经济发展过程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广泛,而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极为敏感。所以调控利率能够有效地影响资本市场,进而影响实际经济过程。当然,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有其缺点,在本文的最后还要详细地加以论述。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主要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而作为政策变量则是与经济周期逆向变动。因此政策性影响和非政策性影响一般来说比较易于区分。其主要缺点:一是可控性较差。近年来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来越强,中央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可测性较差。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越来越差。三是相关性较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不稳定,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相关性这一指标。 如果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则货币需求的变动会立即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如图所示。 中央银行以货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如果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那么当货币需求发生变动时必须改变货币供 应量才能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