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近现代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和美洲主流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析近现代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和美洲主流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析近代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和美洲主流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摘要:近代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在政治干涉和经济掠夺,尤其在近代早期的殖民主义更是以赤裸裸的经济掠夺为主,在文化方面一开始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强迫殖民地人民接受西方教育,进行同化政策,随着殖民地人民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抵抗,近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注重隐秘性的文化侵略,主要利用宗教来进行文化渗透,对殖民地国家的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非洲伊斯兰教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展演变来进行论述,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文化殖民主义在宗教信仰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殖民主义,非洲,伊斯兰教,美洲,印第安文化,影响

对于殖民主义的研究史学界成果颇丰,但主要都集中在政治殖民主义和经济殖民主义这两个方面,而最为影响深远的文化殖民主义研究尚少,特别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解读文化殖民主义影响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也比较少,所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主要着眼于近代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研究,从宗教角度来解读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伊斯兰教和美洲印第安宗教文化的影响。首先对近现代文化殖民主义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作简要论述;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在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过程中非洲伊斯兰教文化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展演变,从而得出文化殖民主义是如何影响这两个地区宗教文化的发展。

一、何谓文化殖民主义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人类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发展变化,文明之间的差异也凸显出来,这种差异渐渐被人类赋予了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的区别,笔者认为文明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也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不同地区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的人类文明确实存在着强势和弱势的区别,故而也就有了强势文化群体和弱势文化群体,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这也正是文化殖民主义出现的必然原因。

在近代早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强势的基督教文化,所以近代早期的文化殖民主义主要是指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从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向殖民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形式多为宗教传播,开办教会学校实行思想教育,最终达到普及本国文化知识,实现殖民同化的目的,以此来更好的统治殖民地,甚至将其纳为本国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殖民主义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因为非洲地区贫困落后,宗教信仰尚未统一,多种宗教并存,其中伊斯兰教占据很大数量,但宗教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借用这一时机大肆宣传基督教文化,来实行同化政策,影响着非洲伊斯兰教的发展变迁。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强势文化群体逐渐由英国为主的欧洲地区转移到了以美国为首的美洲地区,北美独立之后,美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故而其文化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影响,在19世纪后期,美国的文化殖民主义主要体现在对内文化殖民主义。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清教异徒逃到北美大陆而建立的国家,最先到达美洲大陆的是印第安种族,在北美独立后,美国政府对于印第安人进行了大量的屠杀和迫害,这一举措遭到了印第安人的强烈反抗,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将政治经济殖民转向了文化认同,他们想方设法在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来对印第安人实行同化,在印第安居住地开办学校,教堂,颁布各种文化措施,潜移默化的侵蚀印第安文化,

最终使得印第安文化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本文主要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浅析美国对印第安宗教信仰实行的文化殖民主义。因此,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文化殖民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借其超强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传媒等优势,有目的、有意识地推销自己的经济理念、政治价值、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便在文化上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一种不平等的人类文化交流现象。这种文化信息传播的不对等流动使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文化黯然失色,不仅如此,还使其面临着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排斥、贬损、压制甚至吞没的险恶命运。可见,文化殖民实际上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延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文化殖民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隐秘性和长久性。

以上是近代文化殖民主义主要的两个发展阶段以及其简要的定义,接下来笔者分别以非洲和美洲为例来浅析近代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

二、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伊斯兰教传入非洲大陆之前,非洲大陆的居民主要信仰传统的宗教或是先期传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后起的宗教能在非洲大陆扎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伊斯兰教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可分割。伊斯兰教形成初期,正处于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大变动时期,原始公社解体,阶级社会开始产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当时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极不统一,原始宗教盛行,大多人崇拜自然神教,崇拜自然物,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物,偶像崇拜极为盛行,宗教矛盾冲突不断发生,所以在伊斯兰教形成初期保留了许多传统宗教的印迹,伊斯兰教义的遵守也没有规定的那么严格,大多穆斯林不需要与传统信仰彻底决裂。正如非洲近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利比亚学者布莱登指出“伊斯兰教虽然是种外来宗教,但它并未取代和动摇非洲社会的传统信仰和习俗。”[1]相反,很多伊斯兰教的教义可以与非洲传统的宗教习俗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伊斯兰教在非洲的广泛传播最关键的因素。其次,伊斯兰教能在非洲迅速传播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的内容密不可分。伊斯兰教的教义主张止恶行善,施舍济贫,和平安宁,主张所有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家族皆兄弟,这种理念对伊斯兰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有许多慈善机构或非政府组织,他们对非洲穷人提供帮助。同时,伊斯兰教组织还兴办学校,为非洲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贫困落后的非洲来说不能不说是最为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使得伊斯兰教在非洲民众中广为流传。此外,伊斯兰教还主张平等观念,这就削弱了种族偏见,使得黑人地位得到提高,大不同于基督教在非洲所表现出的种族歧视,奴隶买卖行为。这种摈弃种族歧视,众生平等的观念给非洲黑人提供了一种莫大的心灵安慰,黑人出示穆斯林信仰的标志时,外人再不敢轻视。所以,伊斯兰教在非洲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非洲的主流宗教。宗教信仰本就是一种神性力量,当信仰者崇拜的神能满足其心理安慰的需求,那么他一定会义无反顾的追随他所崇拜的神。再者,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还与阿拉伯人采用以武力征服和和平渐入相结合的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最后,笔者还认为,与伊斯兰文化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有关。穆斯林普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均以伊斯兰文化为骄傲,几乎不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点,更不用说被同化了,而非洲宗教文化缺乏的正是这种优越感,这种文化心理可以说是迎合了非洲民众脆弱的心理,是他们得到了发展自己的精神力量。但这也是后来随着殖民入侵,伊斯兰文化逐渐没落的深层文化原因。

正值伊斯兰教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迅速传播发展起来之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贫困落后的非洲地区,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带来的负面影响颇多,西方殖民者转变了侵略方式,对非

洲采取隐秘性的宗教侵略,基督教由此开始大量在非洲盛行,给伊斯兰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非洲逐渐形成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传统宗教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给伊斯兰教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首先,基督教的入侵并没有使伊斯兰教的传播受到影响,相反,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到来之时,伊斯兰教已经在萨赫勒地区、撒哈拉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区、红海南岸及印度洋岛屿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了。[2]西方殖民者利用先进的技术改善非洲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基督教的覆盖地区。而穆斯林正是利用了这一时机加大了伊斯兰教的深入发展,交通的发达使得穆斯林人员能够深入到许多偏远地区去传播伊斯兰教,“随着贸易商路由纵贯撒哈拉沙漠改为沿着西非沿海,穆斯林人数在殖民统治早期在沿海地区还寥寥无几,此时则开始增长。1891年至1931年撒拉里昂的穆斯林人数稳步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在那儿,1891年穆斯林占人口的10%,而1901年,1911年,1921年和1931年分别占12%,14%,19.5%和26.2%。”[3]另一方面,在西方殖民者看来,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要比非洲传统教义“文明”的多,因此基督教徒除了通过自身来传教同时还利用穆斯林作向导、代理人和办事员,这就使得伊斯兰教徒与非洲人民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了解,扩大了穆斯林的影响范围。其次,基督教的强势传入非洲,使得具有较大影响的穆斯林教徒在政治生活上走向了“边缘化”的状态。殖民宗主国对于伊斯兰教的态度是矛盾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策,以英法为例,英国殖民当局对穆斯林的态度是合作利用,但又充满敌视,时刻警惕其迫害宗主国基督教的利益;而法国则不同,“在法国政治与管理理念中,有一种天然的反伊斯兰教的因素,法国人对于穆斯林是与生俱来的否定与恐惧的态度”[4]于是法国在最开始采取了打压遏制政策,但是这一做法马上遭到了好战的穆斯林教徒的强烈抵抗,阿拉伯帝国时代的好战是远近闻名,西方人对此深感恐惧,穆斯林教徒兴起了著名的“圣战”运动,最为著名的就是马赫迪起义,一系列的反殖民侵略使得英法当局不得不改变政策,采取缓和的方式进行统治。尽管如此,伊斯兰教的政治地位仍未得到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殖民地时期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基督教徒,穆斯林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加之穆斯林认为自己天生优越的文化心理,他们不愿改变自己已有的传统观念去学习工业化影响下的基督教文明,所以政治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

现如今的非洲仍然是基督教占主导地位,伊斯兰教徒虽然在非洲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但由于穆斯林固守其旧有的传统,不去改变,政治地位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因此穆斯林始终不是非洲地区的主导宗教。与非洲大不相同的是位于美洲的印第安文化,他们遭受了比伊斯兰教徒更为惨烈的迫害。

三、文化殖民主义对于以信仰自然神为主的印第安文化的影响

印第安人作为最早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创造了独特的美洲印第安文化,然而这一切随着西方殖民者的陆续到来而消失殆尽。笔者主要从宗教信仰方面来分析文化冲突引发的后果。

印第安宗教信仰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从总体上看,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属于神灵崇拜性质[5]。主要包括印第安人对于天神和自然神的崇拜。对于天神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电四种,而对于自然神的崇拜,每个部落都有不同的自然神,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印第安人的崇拜物。他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在殖民者到来之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先进理念,使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悠然自得,虽然印第安人骁勇善战,但他们从来没有扩张领土的观念,只求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就可以,只在自己的亲人朋友遭受欺凌才会主动战斗,他们注重亲情和友情。然而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而逐渐变质。从15

世纪末开始,西班牙、法国、荷兰等殖民者陆续入侵北美大陆,打乱了印第安人平静的生活。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财物。直到16世纪中后期,遭受迫害的英国异端教派即清教徒逃离到北美大陆,随即带来了与印第安人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这种清教主义对于北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教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之后,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迫害而逃离到北美大陆,是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对于北美独立以及后来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清教徒多受加尔文学说中改革派的影响,提倡勤劳节俭,勇于开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这些价值观的指导下,在北美荒野之地,清教徒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他们更加坚信只要勤劳就可以享有美好的生活,于是开始雄心勃勃的开拓疆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其次,清教徒受加尔文教派的影响信仰天定预选说,认为上帝早已预订哪些人可以得救,哪些人会被投入地狱。因而认为白人是天生优等种族,资产阶级掌权是上帝的旨意。这种带有偏见的种族歧视主义成为后来美国政府迫害印第安人的原因之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人拯救世界使命感的形成。随着北美殖民地的独立,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在英国清教的基础下形成自己的美利坚民族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基督教普世价值观念的形成。“17世纪遭受宗教迫害而逃离到北美大陆,清教徒视北美大陆为复兴基督教的理想之地,他们认为自己是基督教世界的楷模,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6]所以美国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打着宣传基督教的旗帜对不同宗教信仰的移民实行同化政策。而印第安文化也难逃一劫,最终成为“文明开化”政策的牺牲品。

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相接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殖民者的目的是侵略扩张,他们的烧杀劫掠严重影响了崇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印第安人的正常生活,必然遭到印第安人的激烈反抗。对于印第安人的迫害主要集中在北美独立之后,主谋便是美国人,他们一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大量的驱赶迫害,但是并未使得印第安人屈服,于是美国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的政策,白人在一些保留地传播基督教,建立印第安人的学校,但是主要由白人授课,印第安小孩从小学习英语,渐渐淡化了对于母语的记忆,很多印第安人后代甚至只会说英语。母语的丧失使的印第安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转变,在生活方式上渐渐融入主流社会。其次,美国政府还在保留地建立教堂,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到教堂祷告,而脱离原始部落制的那种生存状态,使一些印第安人渐渐淡化了对于自然神的崇拜情节,因为当下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使者让他们生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演,这些保留地的部族渐渐趋于同化,最终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实际上已与白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有的印第安人甚至因为自己的红皮肤而在白人面前自惭形秽。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同化无疑是成功的,基督教文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印第安人,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在誓死抵抗,但是也只能沦为边缘地带,很多印第安人遭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他们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已于现代文明渐渐脱离,但是其骨子里的自然神信仰又迫使他们不愿做出改变,一旦融入白人社会,他们就会没有归属感,认为是一种耻辱。

然而弱势文化总是被那些政府他们的强势文化所征服。印第安文化也不例外,失去了基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文化已经呈衰落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纯种印第安人口数量锐减,大多印第安人已经被完全同化。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印第安人社会结构的改变,氏族和胞族不再是土著部落的核心,血缘纽带关系至少在空间上已趋于松弛,很多亲属之间由于地理空间上的距离而疏远了来往,血缘纽带只对维系人们的感情具有意义。[7]可见,一个种族的核心文化特征已经趋于消亡。

其次是在美国实行“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在发生着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穿着上,过去印第安人一直赤身裸体,后来学习白人穿衣服遮羞装饰,穿着打扮上已经脱离了土著色彩。饮食结构和习惯也随时代而发生改变,由于生存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变动,加上白人文化的长期影响,印第安人开始蓄养动物,种植蔬菜,牛奶、

咖啡、酒水、面包等纯粹来自白人的食品。在婚姻制度方面,原来的多妻制被美国政府禁止而绝迹,印第安人的婚姻制度逐渐趋同于主流社会。只有一些娱乐活动和节庆仪式,仍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以白人移民为主的欧洲文化对于印第安文化的强制同化政策的后果是使两种文化无限趋同于欧洲基督教文化,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加之印第安人处于被强制的状态,更不可能完全放弃本族文化。只是印第安种族主流的文化特色已经趋于消散。

再者,就是印第安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白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从他们头饰的设计可以看出印第安人对于绘画的独特见解;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历法;印第安人没有私有观念,每个部落就是一个整体;印第安人的音乐被称为“世界最美音乐”[8]。所以印第安人从不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而在经历了种族文化殖民主义的摧残后,印第安人的心理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信仰持一种悲观绝望的态度,虽然内心深处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潮流中,他们已无法回到最初的生活状态,于是许多印第安人陷入两难境地,生活于美国主流社会内心却经受丧失信仰的心灵折磨。种族优越的文化心理已不复存。由此可见,印第安文化已经一步步走向濒临灭绝的境地。

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伊斯兰教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响虽然略有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都使其主流的宗教文化受到了削弱,沦为边缘文化,甚至印第安文化已经基本灭绝。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和美洲的主流宗教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发展了基督教文化而削弱了当地的旧有宗教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殖民主义逐渐成为了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发展中国家应该提高警惕,保护和传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制文化殖民主义的入侵。

参考文献:

[1]See Hollis Lynch, Edward Wilot Blyden (1832-1912):Pan-Negro Patrio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68.

[2]董小川、于群,《世界史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A阿杜·博亨:《非洲通史》(第七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420页。

[4]李维建:《西部非洲伊斯兰教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5][7]李剑鸣,《文化的边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6]杨卫东,《论美国开国先辈的大陆扩张思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8]Nichol Bryan.Indian Americans.ABDO Publishing Company,1958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