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礼貌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礼貌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第22卷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V o1.22 2004年6月JO URNAL OF TAIYUAN INSTITUT E OF EDUCATION Jun.2004

礼貌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陆正海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在汉译英中,为了成功地实施礼貌这种特殊语言层面的转换,必须充分重视两种语言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注重两种语言中礼貌称谓的语用文化差异,以求最大限度地达

到语用等值,并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礼貌原则;社会文化;原语;译语

一、礼貌概述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也是“缩小话语冲突,维护社会平衡以及友善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类交际的潜在冲突和对抗,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类交际。因此,“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礼貌准则是语言的使用规则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是社会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礼貌:(一)礼貌作为现实生活的目标,表现出对他人友善,反映说话者的个人动机和心理状态,这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礼貌反映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礼貌原则,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常有言语体裁,人们常将之与尊称等同。如在中文用“您”代替“你”。(三)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礼貌涉及到原则问题与面子问题。对于原则问题,美国语言学家L akoff提出了两项语用准则:清晰与礼貌,而其中礼貌包括:不勉强他人、可以选择、保持友善。关于面子问题,G offman,Br ow n和L evinson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面子”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交际人通过他人假定他所表现出的行为,为自己有效求得的社会正价值。面子是人们所认可的社会属性”。面子有“正面”(positive face)和“负面”(neg ative face)之分。由于几乎所有的交际行为都有可能伤害“面子”,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语言策略来“抵消威胁面子的行为”,这就是礼貌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的基本任务是让译语文化环境中的读者体验到在原文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原文的各种功能。英汉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种文化系统。在礼貌原则上,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第一点显然与翻译理论与实践没有关系,在处理英汉翻译中我们既要借助于礼貌的共性又要依靠礼貌的个性来指导翻译实践,实现礼貌原则对等。

二、礼貌原则与翻译策略

在汉译英中,为了成功地实施礼貌这种特殊语言层面的转换,必须充分重视两种语言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注重两种语言中礼貌称谓的语用文化差异,以求最大限度地达到语用等值,并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由于英汉在礼貌问题上的诸多差异,因此对于礼貌因素的翻译应从语用角度出发,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以求“神似”。下面就从英汉在礼貌原则上的几个差异谈谈在翻译处理上的几个策略。

104

1.对称呼的不同用法。

在中国长幼尊卑一直以来都是很受重视的问题,而在称呼上英汉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例1.T om(so n):Phillip,come her e! P hillip(father):I'm co ming!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在英文化中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但在汉语中却是绝对不可以的,因此这里就不能照字面翻译,而应把其对应的身份反映出来。汤姆:爸爸,来一下!菲力普:来了!

2.对赞语的不同反映。

在日常的交往中,真诚地称赞、赞美对方,会使双方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加亲切。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承认。然而,在对赞美语的反映上,英汉存在着非常差异。在英文化中,英美人受到赞美时,总要感谢一番,以示对发话者观点之赞同,达到求同效果,就表示了礼貌。而在汉文化中则不同,受“贬己尊人”准则的影响,中国人受到赞美时,往往是否定对方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

例2.A:What delicio us fo od yo u'v e made!B:T hanks,I'm glad you like it.

在这里,就要充分考虑汉文化的“贬己尊人”的原则,将其翻译为:

A:你做的菜真好吃!B:哪里,几个家常小菜而已。

3.谦称、敬称的翻译。

谦称是指对己谦逊的称呼,而敬称是指对人尊敬的称呼。可以说,汉语礼貌称谓纷繁复杂,数量众多。相比之下,英语礼貌称谓较为简单,数量较少。在英国,敬称分为王室和非王室两种,美国的敬称则更单一;另一方面,英语中几乎不存在谦称,英语民族崇尚自信,他们并不通过贬低自己来向对方表示恭敬。我们先看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一段文字:

例3.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三国演义》)

译文:“o n the river,ar ro ws ar e best”said Zhuge L ia ng.

“I agr ee w it h yo u.But we ar e r ather shor t o f ar r ow s.Wo uld y ou under take to supply a hundr ed thousand fo r o ur nex t fig ht?Since this is fo r the co mmon g oo d,I am sure y ou w on't r efuse!”

就杨、戴译文来看,译文充分考虑到英语民族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所以把原文“先生之言,甚合愚意”的“先生”和“愚”均略去,“敢烦”译成“W ould y ou...”句式,既尊重对方,又不失身份。因此根据英汉语用的特点,中国人喜欢用的像“略谈”、“浅谈”、“初探”、“拙作”、自称“敝人”、“寒舍”、“敝公司”,抬高他人的如“大作”、“贵府”、“贵姓”等,在译成英语时可不考虑词头字的字面意义,因为英语民族文化中没有这种文化习惯。在敬称、谦称的语用翻译中,为了确保“言外之力”的等值,即译语和原语在交际功能上的等值,有时不得不牺牲原语的语义内容、文化信息和文体色彩。因为只有译文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或等同于原文的效果,译文读者才能接受译文,翻译才算达到目的。这是最大的“得”,而且这种交流价值上的“得”大于语义及文化等方面的“失”,这可谓是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当然礼貌的差异不仅仅就这几点,像隐私话题的不同标准(如年龄,收入,婚姻等)、社会地位的不同解释等诸多因素,在实际翻译处理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各自的礼貌准则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

总之,由于礼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一个时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重视礼貌因素。既要分析原文中蕴涵的原语文化礼貌特征,又要系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礼貌规范,并根据译文的语篇类型,其在译语文化中所居地位,翻译目的及目的语读者层次而慎重、准确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得体地传递原文的礼貌因素。译者要力图在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与译文可接受性之间保持平衡,既避免文化欠额翻译,也防止文化超额翻译。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