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江岸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区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时期。《江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江岸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实施我区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强区、和谐社区、生态文明城区“三区”发展战略,努力探索具有我区特色的发展道路,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1、立足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我区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都市工业向都市产业转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41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59.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84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5倍、2.79倍、2.34倍、1. 49倍,年均增幅分别是15.5%、22.8%、18.6%、18.2%。依托楼宇经济和特色街

区建设,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通讯、专业服务、房地产等产业加快发展。依托堤角都市园区和岱山、十大家工业园,都市工业在转型升级中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312.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74.8%,其中现代服务业占全区服务业的5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28亿元。

2、立足塑造魅力江岸,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以完善城区功能,塑造城区新形象为目标,充分发挥滨江滨湖、首善之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区位特色和人文优势,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由商务商贸板块、现代物流板块、都市工业板块和后湖新城组成的“三块一城”基本格局。沿江商务区、后湖新城加快启动建设,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长江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后湖大道建成通车,三环线、二环线汉口段、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二七长江大桥等市级重点项目在我区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三桥一隧”、“三环一轨”的交通骨架。完成江滩公园三期、黄孝河明渠绿化带、二七明渠一期改造、鲩子湖水体整治、解放公园湿地公园、堤角公园等生态工程。塔子湖水体修复与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后湖公园项目建设启动,三金潭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汉口江滩成为全市“两型”社会建设集中展示区。2009年,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为317天,高于全市平均值,创历史最好水平。

3、立足打造和谐江岸,公共服务不断加强

突出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完善网络,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社会发展呈现和谐进步的态势。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开通创业者“绿色通道”,设立全民创业基金和区级创业基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规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各类住房保障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0元,是“十五”末的1.95倍,年均增长14.2%。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全国第三批社区教育试验区,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保持全

市前列地位。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落实,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塔子湖体育中心、中南剧院等文体场馆投入使用。社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百步亭、大江园、石桥等两型社区试点有力启动,百步亭成为全国文明社区。

4、立足打造活力江岸,改革开放继续深入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所有审批事项纳入政务中心集中办理。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开展事业机构专项清理。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完成22户特困企业改制,全区230户国企已基本完成改制,国企改革改制任务提前完成。全区集体企业共310户,已完成改制293户,改制率达到94.5%。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香港瑞安、凯恩斯等房地产公司增资扩股,明珠豪生酒店、马可孛罗酒店、港澳中心酒店顺利营运,一批成长型出口企业快速成长。“十一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4.06亿美元,累计出口创汇1.99亿美元。

二、发展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显现跨越态势,使我区“十二五”发展既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1、国际国内新形势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应对气候变化、资源价格上涨等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世界科技孕育新的突破,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革命将引发全球产业结构调整。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将继续拓展发展空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蕴藏巨大潜力,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过多依靠外需拉动、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

从全市看,武汉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三大国家战略和十几项“金帽子”聚焦我市,武汉将在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中加快重振雄风的战略步伐,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进位争先和优势领域领先示范,进一步确立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2、发展新机遇

综合国内外及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判断,我区将迎来历史上又一个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在武汉集聚和叠加带来的新机遇。三大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武汉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有利于我区进一步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国家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将成为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有利于我区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强区战略,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娱乐、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提升。

三是全球低碳经济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带来的新机遇。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将会引发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有利

于我区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和城区品位,用生态扬名,借生态招商,以生态聚才,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高铁时代”的到来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武汉率先进入“高铁时代”,我区是江北地区到达武汉客运站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的城区,轻轨一号线全线投入运行,二七长江大桥、江北快速通道、武汉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凸显在全市“交通版图”中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3、挑战和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也将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利因素和资源环境制约的影响。

从宏观发展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出口型企业面临挑战。宏观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影响投资者信心,加大招商引资难度,部分重大项目面临融资困难。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对我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从全市区级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全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各区对资源、项目、市场的争夺愈演愈烈。“十二五”时期,各中心城区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各类区域性功能区,积极争取优惠政策,抢先争位势头十分明显,对我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区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支柱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城市核心圈层商务商贸扎堆效应不高;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不足,项目支撑力度不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资源有效配置的空间有限;城区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区域交通拥堵,中心城区停车困难,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总体上看,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使我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呈现新的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发展信

心,增强忧患意识,把各方面的条件和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加速提升城区功能,加强社会建设,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强区、和谐城区、生态文明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我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整体利益局部利益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我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实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与发展机制体制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举措,强化全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投资效率,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和强区的有机统一。

根据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是:

——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建设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推进和扩大高端服务业聚集区规模,加速促进全区都市工业转型升级,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民生幸福城区的战略性推进。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民生发展战略观,着力攻克民生难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加快生态文明新城区的战略性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区为目标,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城市功能,传承特色历史文化,建设秀美、舒适、便捷的城市空间,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区。

——加快改革开放的战略性突破。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争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和体制创新示范区。大力引进有利于推动全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项目,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新动力和活力。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三区”建设提升到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以区域高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强区、以民生幸福指数为最优的和谐城区、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示范的生态文明城区。

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强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三大先导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创意设计、专业服务等四大优势产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能力。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80%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65%以上,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人数比重80%以上。

基本建成沿江商务区。挖掘租界商贸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商业价值,发挥通达长江两岸滨江活动区的交通优势,创造城、水、绿、景交融的独特滨水商务区,彰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城市气质,努力塑造独具气势与神韵、个性与魅力的品质之城。

基本形成“两型”社区发展格局。把“两型”社区建设摆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突出位置,按照“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广百步亭社区建设经验,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全区“两型”社区建设。

基本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全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政府驾驭经济社会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超8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过百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8.4亿元,年均增幅度均达到15%以上。

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妥善处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以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二环线外“城中村”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同时,积极推动实施一批以沿江商务区域为核心的重大旧城改造项目,实现历史租界和特色老里弄的保护开发与现代都市建设完美融合。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全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 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38平方米,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大学入学

率均超20%以上,每千人医生数4.8人,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全面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到2015年,各类社会保障全面实现全覆盖。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水平。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更加和谐。

综合上述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

第三章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建设

围绕“三区”建设的新要求,按照科学合理布局、强化功能配套、突出特色发展的理念,立足大板块布局、多组团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明晰功能分区,着力形成“一区两城三块”的空间架构,重点建设和提升七个功能中心。

一、构建“一区两城三块”空间架构

提升和拓展“三块一城”功能布局,优化发展汉口沿江商务区,开发建设后湖新城、黄埔新城,改造提升港澳台高端商贸商务板块、二七新兴商居商贸板块、堤角先进制造业板块。

汉口沿江商务区。在沿江商务区一期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方向拓展,形成南至江汉路步行街,北抵二七长江大桥,西接解放大道,东连汉口江滩的汉口沿江商务区。依托优秀历史建筑、现有商贸商务优势和二七片的开发建设,重点打造商贸商务功能。将其打造成延续历史文脉、展示现代都市风貌、集聚高端商务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城市有机更新改造示范区。

后湖新城。精细规划后湖地区用地布局,以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为重点,以塔子湖体育中心、武汉传媒中心、武汉市民中心、竹叶山中环商贸城二期、后湖低碳新城、香港现代服务业园区、相关制造业基地为依托,提升城市功能,完善社会功能,把后湖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绿色生态都市宜居宜业新城。

黄埔新城。以府河南岸新建堤防、张公堤以及长江堤防为界,建设全市主城区东北部的城市空间拓展区和重要城市节点。依托武合高速铁路走廊布局先进制造业新兴区,东西两侧布局商务和居住区。以城市功能扩张与产业结构升级为两轮驱动,依托长江报业园等商贸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以文化传媒、旅游、商住于一体的新兴宜商宜居新城。

港澳台高端商贸商务板块。解放大道以西,武汉大道以南,建设大道以东,江汉北路以北区域,充分发挥金融资源比较优势,依托台北路、香港路、澳门路楼宇经济及竹叶山汽车城改造升级,浙商大厦的建设及台北新天地、香港路建材市场、花桥集贸市场、天马化工厂、汽车自动泵厂等片区土地置换开发,促进金融产业发展,以高端政务、高端商务和高端社区服务为功能和产业主导,提升商贸商务服务功能。

二七新兴商居商贸板块。武汉大道以北、解放大道下延线以西、京广线铁路以南,充分利用二七长江大桥延长线和建设大道下延线、二七路及工农兵路两边

存量资源,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新兴商贸商务工程、科技数码工程、宗教名寺工程,建设新兴商贸商务功能新板块。

堤角先进制造业板块。以江岸经济开发区、堤角都市产业园、幸福垸及丹水池物流园区四位一体为框架。在6.33平方公里先进制造业基地范围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环保产业,加快粗放型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换,构建集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丹水池生产资料大市场和省金属材料市场为依托,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换,建设现代物流基地。

二、构建七个功能中心

构建“一区两城三块”的空间架构,在优化发展和改造提升已有特色街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武汉天地商务中心、二七滨江商贸中心、丹水池—后湖新型物流中心、新荣商贸商务中心、塔子湖体育文化商贸商务中心、竹叶山特色商贸中心、谌家矶文化传媒创意中心等功能中心。

武汉天地商务中心。依托武汉天地现有发展基础和商务氛围,推进商务楼宇的开工建设和业务开发,引进多元化的商业巨头和特色化的时尚品牌,发展高端商务地产和商业服务,打造引领时尚的全市性新地标、新景观。

二七滨江商贸中心。依托二七长江大桥通车形成的开发热潮,以江岸车辆厂地块为开发重点,提升二七片开发档次,发展以金融为特色、以二七铁路文化为载体,以商贸商务为核心的楼宇经济。发挥滨江优势,凸现亲水特色,建设市级滨江亲水型商务商贸中心。

丹水池——后湖新型物流中心。逐步搬迁丹水池以实物运输、仓储为主体的传统物流,加快发展生活类商贸物流、虚拟类电子物流、楼宇类总部物流,改造配套设施,完善物流功能,集聚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升竹叶山中环商贸城和出版物流功能,建设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新型物流中心。

新荣商贸商务中心。以轨道交通一号线通车为契机,依托新荣客运中心业务增长和十大家、岱山、新荣三个城中村改造,快速集聚与客运配套的服务业,逐

步发展商贸商务楼宇经济,开发建设百步亭商业步行街、新荣商贸中心,组团形成解放大道东北端的商贸商务中心。

塔子湖体育文化商务中心。依托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市级政务中心、长江传媒大厦的建设,以香港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及开发区产业提档升级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体育产业化发展路径,争创“体育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区域性体育休闲文化商务中心。

竹叶山特色商贸中心。搬迁竹叶山汽车市场,集聚红旗·家世代、红星·美凯龙、雅庭家居设计大厦等企业,打造全市集家居销售、家居设计、装饰材料、装修施工等相关产业的家居新城,形成以中高档家装销售设计为主体、以家居产业链为特色的商贸中心。

谌家矶文化传媒创意中心。以长江报业园为依托,着力引进文化创意、书画艺术交流、图书发行等企业,合力打造以音像、图书出版发行、艺术字画拍卖、动画漫画游戏制作、文化用品批销为主题的文化传媒创意中心。

第四章现代产业体系与服务业强区建设

按照产业联动、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辐射的思路,坚定不移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服务化转型,构建中心城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区域高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强区。

一、坚定不移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掘我区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等先导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创意设计、专业服务等优势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

——大力发展三大先导服务业

集聚发展金融保险业。重点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金融结构优化、金融机构引进、金融商务区建设、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人才建设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信托业、产业投资基金及相关配套产业。依托沿江地区、建设大道丰富的历史建筑和现代楼宇资源,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服务机构和总部,逐步形成沿江大道金融带和建设大道金融带,以及武汉天地、二七滨江商贸中心、香港现代服务业园区、青岛路片、澳门路武汉金融广场、武汉国际金融中心、中华保险等多个金融业集聚点,把我区建设成为中心城市金融机构聚集区和民间金融试验区。到2015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达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壮大提升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区内通讯服务企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面向消费和面向娱乐的信息服务业。依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服务分公司,以及TCL、波导、华中计算机公司、武汉计算机软件公司等国内知名通信企业,提升大智路武汉数码港、保成路家电电子产品市场品牌,形成中山大道数码信息业特色经济集聚区。依托通信指挥学院、空军雷达学院、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等区内高等院校,吸引、培育国内外头脑型研发机构,建设解放公园路信息通讯孵化基地和二七路科技数码带。广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扶持发展软件业和系统集成业,加快形成区域信息交汇服务中心。到2015年,总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信息服务企业7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18.62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15%。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我区城市空间、历史和文化等资源,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长江传媒大厦、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创意、出版传媒、文艺演出及休闲等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化水平。重点推进吉庆街、古德寺改扩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江岸文化艺术中心、游艇俱乐部等重大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引进和培育中外特色餐饮企业、国际著名酒店和旅行社,

加快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江滩文化休闲旅游带,开发提升沿江时尚休闲文化区、二七红色旅游文化区、台北演艺文化区和塔子湖体育休闲区。打造“老洋房、大江滩、夜汉口”文化旅游品牌。到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

——着力提升四个优势服务业

加快提升商贸物流业。坚持国际化推进、品牌化带动、规模化集聚,进一步增强我区商贸物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大力发展精品百货、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打造业态先进、规模领先、购物环境舒适的国际时尚精品商业中心。加快专业物流市场提档升级,推进中环商贸城、丹水池物流市场群等发展第四代批发零售专业市场,构建服务中部、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新型综合物流中心。依托轨道交通构建商业网点,以提高区域商务功能。以沿江商务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由核心商业中心、区域性商业中心、专业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等组成的分级商业网络体系,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年,全区大型商业卖场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房地产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载体作用,深度开发楼宇经济,提高房地产综合效益。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高标准商务楼宇、高档次宾馆酒店建设,吸引高层次商务服务机构集聚。注重高品位聚居区建设,加快永清片、球场片、二七片、四唯片、八医院片和百步亭片开发。加快老建筑置换改造。推进房地产延伸行业发展,引导发展建材家居、建筑设计、装饰装修等衍生产业和物业管理、房产中介、房产租赁等专业服务。注重引进品牌响、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进一步提升房地产业总体水平。到20 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超80亿元,年均增长15%。

深度拓展专业服务业。发挥我区商务楼宇资源丰富优势,发展各类专业服务业,构建专业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特色明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业体系。拓展专业商务服务业领域,引进发展经济鉴证类、业务代理类、技术支持类、管理营销类等各种知识型、功能型中介服务企业。发展科技服务业,

依托江岸区经济开发区、堤角都市工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节能服务等专业特色化产业。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鼓励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以及物流、金融、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到2 015年,专业服务业增加值超3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产业。以加速集聚、形成规模为导向,发展知识型、创新型、有特色的创意设计产业。依托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武汉市工程咨询中心、武汉市经济研究所、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何显毅建筑工程(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设计咨询产业,形成劳动街、四唯路建筑设计创意街。改造提升中山大道兰陵路至黎黄陂路沿线的文化画廊,发展工艺时尚、设计服务等创意产业,形成兰陵路——美术馆视觉艺术创意街及扬子街时尚婚庆创意街。依托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晚报集团和文化出版中心,发展新闻出版业,打造谌家矶数码传媒创意产业园。扶持青岛路、外滩里创意文化产业园、堤角服装设计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发展。到2015年,创意设计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年均增长1 5%。

二、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智能机电、生物医药、印刷包装和珠宝加工等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机电制造。依托武汉正远铁路电气、北京四方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金运激光公司等龙头企业,支持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器件技术、城乡电网控制技术、智能化仪器仪表技术和新传感器技术等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机电自动化、智能化系统。

生物医药。依托长联来福生化、百草园药业等重点企业,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推进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食品添加剂、保健制品及活性微生物等技术产业化。加大重组力度,培育知名品牌。

印刷包装。依托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兴纸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引进世界先进的印刷生产线,推进纸箱包装生产技改,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和效益,满足高质量、多品种消费需求。

珠宝加工。依托武汉市金凰珠宝有限公司等企业,突出时尚特点,集聚品牌资源,加强三维首饰设计、自动成模一体化、钻石激光打标防伪等技术研发,发展珠宝饰品生产、加工、批发产业链,打造首饰博览示范加工生产基地。

新兴产业。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金融市场、股权投资、信息服务、软件研发、电子商务、创意产业、新型物流、激光产品、电气装备、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后续能源、清洁生产、环保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环境与污染源监测等环保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三、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楼宇经济、特色街区和产业园在促进集聚发展、强化特色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引导产业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

提高楼宇经济发展水平。科学统筹楼宇经济发展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努力培育总部经济,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化楼宇经济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吸引各类企业和机构集聚,培育特色,创立品牌,全力提高商务楼宇的入驻率和产出率。充分发挥楼宇经济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吸引高层次、高水平的楼宇开发商和经营者参与我区楼宇开发建设,完善规划布局,强化功能配套,降低商务成本,不断优化楼宇经济发展环境。

提升特色街区和商业片区。依托历史路街的商业资源和新建道路的商业环境,差异化推进特色街区建设。加强黄孝河特色路街项目规划,引进龙头商业企业,突出主题商业轴线,重点发展购物中心、主题商城、特色餐饮等。注重扶持百年老字号品牌,吉庆街民俗美食街着力打造独具汉口清末民初式建筑风格的汉派美食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国内品牌商业街。沿江大道金融商务街依托沿江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恢复沿江原租界内金融功能。江滩影像旅游街利用防汛设施和广场资源,发展婚纱摄影、会节活动、长江旅游等。青岛路创意文化街串联南京路美术馆、兰陵路油画街,形成融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黎黄陂路酒吧及健身精品街重点布局世界美食、时尚酒吧、茶艺文化等集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一体的休闲消费场所。老火车站地铁艺术中心策划以大智门火车站博物馆为核心,吸引散落各地的老字号扎堆发展,打造百年老站和百年老店相得益彰的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借助市文物市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发展文物市场。在后湖新城、黄浦新城及二七、新村片区结合城市开发建设,策划兴建一批新兴特色街和商业片区。

提升都市产业园集聚功能。以创建“百亿园区”为目标,提升江岸经济开发区、堤角都市产业园和幸福垸产业基地等园区集聚发展功能,打造集区域总部、科技研发、信息物流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型集聚园区。江岸经济开发区依托华中图书交易中心、武汉新华书店出版物流、金凰珠宝、正远电气、四方继保等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图书出版、文化创意、机电制造、高新科技融合发展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堤角都市产业园形成创意、食品医药、机电制造等特色园区。创意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服饰设计、建筑设计、动漫等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产业。机电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水电控制设备、电站设备、高低压电器等产业。幸福垸产业基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科研中心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基地雏形。加大“城中村”改造后产业园区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升级,打造岱山国家级科技创业城。

第五章城区建设与城市管理

围绕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和城市综合品位,抓住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城区改造投资大幅提升的黄金机遇期,加快全区建设和改造步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促进城区功能布局的优化。

一、加快新城建设和城区改造

加快建设后湖新城和黄埔新城,有序实施“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城市生活环境和品质的整体提升。

新城建设。加大城市核心区片的人口疏散力度,推进综合组团大型居住区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后湖新城,逐步培育黄埔新城。后湖新城突出配套完善、功能复合、紧凑发展的宜居特色,以幸福大道、轨道交通三号线、建设渠路为发展轴,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后湖公园。以塔子湖体育中心为核心,以塔子湖南路为拓展轴,以武汉大道为城市对外景观发展轴,重点建设塔子湖服务中心、塔子湖居住区、市级政务中心。黄埔新城重点置换和改造工业用地和老旧住宅,建设沿江高品质居住区。以百步亭和谌家矶为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和提升居住新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商贸商务、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公用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到2015年,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80万方。

城中村改造。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部署,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强‘城中村’改造的还建用地、开发用地和产业用地规划控制,制订科学的方案,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切实改善撤村建居群众的居住环境。研究和推进‘城中村’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村提供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以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二环线外城中村改造,同时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现代新型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

完善社区配套用房和多层公寓小区外部市政配套,逐步落实撤村建居社区“同城同待遇”政策。到2015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

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以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硬件条件。

城市路网体系。立足于支撑重点地区发展和缓解交通拥堵,推进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连通道、微循环路共同组成的路网体系建设。建成二七长江大桥、武汉大道、二环线江岸段,加快江北快速通道、解放大道下延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城市主干道和环线道路交通能力。以沿江商务区青岛路片、吉庆街片为重点,加快区域性道路新建和改造,改善城市内部交通设施。策划新增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联通道,重点解决好后湖地区市政道路建设滞后的问题,缓解居民出行难,加快后湖、谌家矶以及解放大道下延线、临江片等地区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后湖新城主要路网体系和黄埔新城骨干路网框架;加快解放大道与沿江大道间连通道路建设。围绕快速路和干道路网,新建和改造一批连通道和微循环道路,进一步落实排堵保畅工作。到2015年,城区主干道和环线骨架路网畅通,交通梗阻明显缓解,城市新区道路设施初具规模,重点功能区道路设施有效改善。

公共交通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和公交优先原则,逐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出行的比重。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8号线建设,以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公交枢纽和停车换乘系统为重点,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加大城市步道系统、自行车专用道、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等慢行和静态交通系统建设力度,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积极配合市政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开展连江支流堤防整险加固、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增强河道防洪能力。加强管网、明渠、泵站等骨干排水工程新建、扩建、更新改造和配套项目建设,新增排水主管渠,改扩建黄浦路泵站、北堤泵站。改善老城区排水设施,综合治理黄孝河明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范文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5.02亿元,增长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149.96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14.25亿元,增长18.5%。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巩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增长20.42%;实现利税460.11亿元、利润272.24亿元,分别增长37.49%和43.54%。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税收总收入214.04亿元,增长25.41%;境内财政总收入245.51亿元,增长2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86亿元,增长21.26%。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9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各项贷款余额96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7%。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

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4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6.2亿元,增长37.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个百分点。工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内有10个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24个产品进入山东名牌产品行列。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现代物流、旅游、批发和零售等正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50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6.83亿元,增长2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8.7%,总量和增速创下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全市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29.97亿美元,分别增长24.8%和19.5%;全年实际引进外来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亿美元、增长16.9%,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超过5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全面展开,年内落实关停机组总容量44.375万千瓦,完成省下达的"xx"压小任务的88.8%,并向国家申报4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22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土小"企业1734家。148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70.67万吨标准煤。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啬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 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x”时期,是x乡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落实x精神和“x”战略布局,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x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推进x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赶超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x乡“x”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一、“x”发展现状 x期间,x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融入新城区,建设美集镇,发展大物贸,打造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以瑞阳新区建设和昌栗高速及货运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x新集镇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大经济总量、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集镇大变样、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乡域经济有新增长。x 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524万元;全乡共有工业企业26家,其中国员实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固定投资达到1.5亿元,其中X食品2000多万扩建部分已经竣工,“e 家阳光”商标被评为x著名商标,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大力扶持汽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全乡共有汽运公司24家,其中玲波汽运公司被交通运输部授予“4A级物流”称号,汽运公司全年累计上缴

税收22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79元,城乡居民x年末储蓄余额16323万元。农业产业有新提升。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扎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扶持白茶生态农业园、官田无公害蔬菜、丹台苑农业开发园、白沙农庄等绿色休闲产业,初步形成了官田无公害蔬菜、况家有机白茶、米岭优质贡米、团山大族油茶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集镇建设有新突破。启动老集镇优化工程,规划东外环路,实施x粮管所“退镇进郊”工程,在其原址打造休闲文化广场、X公园;增铺人行道彩地砖,组建城管队加强集镇管理。大力推进x新集镇建设,投资1.7亿元的X新城第一期7幢商住楼和投资1.6亿元的红墅湾50套高端住宅已经建设完成;X 新城商贸区农贸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对X公路x段进行绿化、亮化,有效提升x形象和品位。人居环境有新变化。在认真做好x市区饮用水源——X水库保护的同时,全力抓好生猪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秀美x建设。社会事业有新成效。完成全乡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积极开展夏季清淤和水利冬修,新建中小学学生宿舍楼、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和公租房,水利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二、“x”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x”时期,x的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工业基础弱,招商引资缺乏动力,无法引进大型工业企业,造成我乡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发展后劲和强劲动力。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总体原则:一是坚持目标的可行性和奋斗性相结合。充分考虑与“十三五”规划保持衔接、落实对标找差工作要求,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提出更高目标追求;二是结合我区发展态势。立足总量小、基数低的区情,确定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同时自加压力争取薄弱指标有所突破;三是强调生态环境指标的约束性。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根据以上原则,提出我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如下: 预期性指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力争1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目标,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在15万吨以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省市考核的“水十条”地表水断面达到考核目标;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达80%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0微克/立方米左右;安全生产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0.08以内(责任单位:经信局、环保局、安监局)。 201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计划。 A.宏观性 B.指导性 C.战略性 D.纲领性 答案:D [解答]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纲领性计划。它主要根据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应用的发展趋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估计、未来时期经济发展可能达到的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提出一个总体的奋斗目标,概要地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步骤。 2. 国家规划的指导性首先体现为。 A.规划的预期目标是动态的 B.要兼顾需要和可能,进行预期目标的确定 C.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应是导向性的 D.规划可随着经济运行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变化进行调整 答案:C [解答] 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自然、经济、政治因素的变化,都有许多难以准确预见的影响因素。因此,国家规划的指导性首先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应是导向性的,是向社会传递的宏观调控意图。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A.国企 B.私企 C.企业 D.乡镇企业 答案:C 4. 是政府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具有明确的意图和愿望,对企业的决策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A.经济规划 B.国家规划 C.发展计划 D.企业规划 答案:B 5. 下列关于国家规划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国家规划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导向性 B.国家规划的指导性还体现在计划与市场的优势互补上 C.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D.企业需要政府的规划信息,政府规划是惟一确定的,企业不能改变 答案:D [解答] 企业需要政府的规划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能改变政府规划,政府规划更多地体现其指导性。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