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生理学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

病理生理学总结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 (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

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此出现临床的症

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

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又称次

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 ~ 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 2)有效循环血量↓ 3)应激

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Na+,排 H+、 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 (2)血Na+降低 (3)血K+增高

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 (Dehydration)

概念: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体重),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征:失盐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1、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失液,只补水未补盐;

2、经肾丢失

(1)长期使用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等,抑制髓袢升支对Na+的重吸收

(2)肾实质性疾病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对机体影响: 脱水,只补水而未补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液先盐水后糖水,二盐一糖

(二)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hypertonic dehydration)

特点:失水大于失钠,,血浆渗透压大于310 mmol/L,血钠高于150mmol/L的脱水。原因:失水过多加上饮水不足。

对机体的影响: 失水多于失盐,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液进入细胞外,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防治原则:1.防治原发病 2.补液先糖水后盐水,二糖一盐

(三)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特点:水盐成比例丧失

血清[Na+]=130~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 /L

对机体的影响:脱水,水盐成比例丧失,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均减少

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液先盐后糖,一盐一糖

二、水肿 (Edema)

(一)概念

1、水肿:过多液体(等渗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积水(hydrops):液体在体腔内过多积聚。

3、细胞水肿(cellular edema):细胞内液积聚增多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常见原因:静脉淤血、阻塞、受压迫;动脉充血(2)血浆胶体渗透压↓常见原因:血浆蛋白减少(合成障碍丧失过多分解代谢增强)

(3)微血管壁通透性↑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常见原因:各种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4)淋巴回流受阻常见原因:淋巴管阻塞或摘除主要淋巴结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水、钠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原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如充血性心衰)→肾血流量↓

(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①心钠素分泌↓②肾小球滤过分数(FF)↑ FF=GFR/RBF(肾血浆流量)(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①醛固酮增多②ADH增多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三、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水摄入过多或排出减少,使水在细胞内外大量潴留,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并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特点体液明显增多,水潴留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Na+浓度<130mmoI/L 原因: 过多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 1 水摄入过多 2 水排出减少

第三节钾代谢障碍

一、正常钾代谢

血浆钾:~L

钾生理作用:维持细胞新陈代谢;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及心脏正常功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钾平衡

1.来源:食物 2. 去路:肾脏排泄(90%)-主要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3. 钾的跨细胞转移

影响因素:激素细胞外液钾浓度酸碱平衡渗透压

二、钾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一)概念:血清[K+] < L,并伴有低血钾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低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不足胃肠梗阻、手术禁食

2、钾丢失过多经肾丢失(利尿剂、肾小管病变、醛固酮增多、镁丢失)

经消化道丢失(呕吐、腹泻、肠瘘)经皮肤失钾(大量出汗)肾小管性酸中毒

3.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碱中毒、应用胰岛素或输入葡萄糖过多、毒物

(三)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肌无力、呼吸肌麻痹、胃肠运动功能减退;

2.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升高→心律失常(三高一低)

房室早博、心动过速甚至室颤;心电图:T波低平,出现U 波;

3.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4.肾功能障碍:尿浓缩功能障碍-多尿、低比重尿。

(四) 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钾

尽量口服,必要时静脉滴注;见尿(尿量>500ml/d)补钾;低浓度、缓慢补

三.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一)概念:血清[K+] > L,并伴有高血钾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高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

1.摄入过多

2.肾排钾减少(1)GFR下降(2)醛固酮分泌↓

3.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大量溶血或严重创伤;酸中毒;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药物影响;高钾血症性周期性麻痹

(三)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先高后低

2. 心律失常,停搏

心肌兴奋性(轻↑重↓)、传导性下降、自律性下降、收缩性下降→心脏停搏

心电图的变化:T波高尖,Q-T间期缩短,P波、R波压低,QRS波增宽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酸中毒

机制:细胞内H+释出,肾小管排泌H+减少(反常碱性尿)

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

P-R 间期延长、R波压低、T波高耸、QRS波增宽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降血钾 3.采用钙及钠剂,拮抗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酸碱代谢紊乱

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

pKa:H2CO3平衡解离常数的负对数,

37℃时为

[H2CO3] = PaCO3 × CO2溶解度

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肺的调节:速度最快

※肾的调节:缓冲能力强,但速度最慢※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

(m e t a b o l i c a c i d o s i s)

(一)概念:

由细胞外液血浆H+增加和[HCO3-]丢失引起的[HCO3-]的原发性减少所而导致的pH下降。

(二)原因

主要原因:固定酸过多,

HCO3-丢失↑

1.HCO3-丢失过多

(1)直接丢失过多:(2)血液稀释,使HCO3-浓度下降

2.

固定酸过多,HCO3-缓冲丢失:

(1)固定酸产生过多:①乳酸酸中毒②酮症酸中毒

(2)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3)固定酸排泄障碍

3.高血钾:

K+与细胞内H+交换

远曲小管上皮泌H+减少(反常性碱性尿)

(三)分类

增高性代酸

特点:AG升高,血氯正常

机制:血浆固定酸↑

正常性代酸

特点:AG正常,血氯升高

机制:HCO3-丢失↑

(四)机体的代偿调节

高血钾性酸中毒时:

肾小管K+-Na+交换增加

H+-Na+交换减少,泌H+减少

酸中毒病人排出碱性尿

指标的变化趋势

SB AB?BB均降低,BE 负值加大

继发PaCO2下降 AB

(六)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1)心律失常(血钾增高所致)

酸中毒→高钾血症

?细胞外H+进入细胞内,细胞内K+进入细胞外,血钾升高;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增多,故

H+/Na+交换↑,K+/Na+交换↓,排K+↓导致血钾升高。

?(2)心肌收缩力降低(与钙竞争结合肌钙蛋白;抑制钙内流;抑制肌浆网释放钙)

?(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CNS:中枢抑制 GABA生成增多;ATP生成降低

?电解质代谢:高钾血症

?细胞内外氢钾交换增加;肾脏排氢增多,排钾减少。

?(七)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改善微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

?3?应用硷性药

?呼吸性酸中毒

(r e s p i r a t o r y a c i d o s i s)

?(一)概念:

?由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PaCO2(或H2CO3)原发性升高所导致的pH下降。

?(二)原因

?主要原因:肺通气障碍,CO2吸入过多。

? 1.肺通气障碍

?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胸廓、肺部病变;呼吸机使用不当

?吸入过多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

?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酸主要代偿)?(1)细胞内外H+-K+交换 (2)RBC内外HCO3--CL-交换

?结果:血pH增高,血钾增高,血氯降低

?2?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酸主要代偿)

?(四)对机体的影响:基本同代酸,较代酸严重。

?(五)防治原则

?1?同代酸宁酸勿碱

?2?加强呼吸机管理。

?代谢性碱中毒

(m e t a b o l i c?a l k a l o s i s)

?(一)概念:

?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过多引起的血浆[HCO3-]的原发性升高导致的pH升高。

?(二)原因

?主要原因: H+丢失,HCO3-过量负荷

?+丢失

?(1)经?胃丢失

?丢失H+

?丢失CL-(低氯性碱中毒)

?丢失K+-(低钾性碱中毒)

?丢失体液

?(2)从肾丢失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过量负荷

?+向细胞内转移

?低血钾:K+与细胞内H+交换、远曲小管上皮泌H+增加(反常性酸性尿)?(三)机体的代偿调节

?各调节机制相继发挥作用。

? 1.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

? 2.肺的代偿调节

? 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 4.肾的代偿调节

?(四)血气特点

?pH,SB,ABBB均升高,PaCO2升高,SB

继发BE 正值加大

(五)对机体的影响

1?CNS:中枢兴奋

机制:(1)GABA减少

(2)氧离曲线左移→脑组织缺氧

2.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血游离钙减少)

3.

低钾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 e s p i r a t o r y a l k a l o s i s)(一)概念由于肺通气过度引起的PaCO2(或H2CO3)原发性减少导致的pH升高。

(二)原因

主要原因:通气过度。

1低张性缺氧 2肺疾患 3呼吸中枢受刺激 4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

(三)分类

1.急性呼吸性碱中毒 2.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四)机体的代偿调节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碱主要代偿)

(1)

细胞内外H+-K+交换

(2)

红细胞内外HCO3--CL-交换

结果:血pH降低,血钾降低,血氯增高2?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碱主要代偿)(五)血气特点

pH升高,PaCO2?下降,SB?>AB?

继发SB?、AB、BB降低,BE负值加大(六)对机体的影响

基本同代碱,手足搐弱,在急性呼碱时更易出现;脑血管收缩,脑组织缺氧加重。(七)防治原则

1同代碱;2急性呼碱可吸入5%CO2混合气体。

单纯型ABD小结

1?概念:根据原发变化因素及方向命名。2?代偿变化规律:代偿变化与原发变化方向一致。

3血气特点:

呼吸性ABD,血液pH与其它指标变化方向相反;

代谢性ABD,血液pH与其它指标变化方向相同。

4?原因和机制:

代酸:固定酸生成↑及HCO3-丢失

↑→[H2CO3]降低。

呼酸:CO2排出减少吸入过多,使血浆[H2CO3]升高。

代碱:H+丢失,HCO3-过量负荷,血HCO3-增多。呼碱:通气过度CO2呼出过多,使血中[H2CO3]降低。

5?对机体的影响:

CNS? 离子改变? 其它

酸中毒抑制性紊乱血钾增高血管麻痹,心律失常,收缩力降低

碱中毒?兴奋性紊乱血钾降低肌肉痉挛6?代偿调节

(1)

代谢性ABD,各调节机制都起作用,尤其是肺和肾;

呼吸性ABD,细胞内外离子交换是急性紊乱的主要机制(两对离子交换),肾调节是慢性紊乱的主要机制。

(2)代偿是有限度的。

(3)pH值取决于代偿能否维持[HCO3-]/[H2CO3]比值为20/1。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mixedacid-basedisorders)

概念:同一病人有两种或三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缺氧hypoxia 缺氧hypoxia——由于氧的摄取、携

带、运输障碍导致组织供氧不足,或由于组织中毒或损伤导致氧利用障

碍,而引起代谢、机能、形态结构异常。

常用描述指标:

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氧所产生的压力。血液运输氧气有两种形式:物理溶解(占%)、化学形式结合

(占%)。其中,氧分压是由物理溶

解的那部分氧气产生。

正常值:

PaO2: 100 mmHg ()

PvO2: 40 mmHg ()

PaO2影响因素:

◣吸入气氧分压( PiO2 )

◣肺的气体交换功能

◣静脉血掺杂程度2、★血氧容量

(oxygen binding capacity, CO2max)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

正常值: 20 ml%

影响因素:

Hb的质(Hb结合氧的能力)和量

3、★血氧含量 (oxygen content,

CO2)100ml血液实际所含的氧量

正常值: A血:19ml%;V血:14ml%

影响因素:①PO2;②Hb的质和量4、★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

——即Hb的氧饱和度,是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值。

正常值:A血: 93-95% V血:70-75%

影响因素:PaO2

5、★动静脉氧差(A-VDO2)—动脉血与静脉血氧含量之差

正常值:5ml%

影响因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不同类型缺氧比较

定义原因特征表现

低张性缺氧各种原因使

PaO2?,以致

血氧含量?,

组织供氧不足

而引起的缺

氧。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如高原等

2.外呼吸功能障碍:如

慢支等

3.静脉血掺杂增多:如

先心等

PaO2?;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A-VDO2变化不明显

★紫绀 (cyanosis)

HHb>5g%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

现象。

血液性缺氧由于Hb数量下

降或性质改

变,导致携氧

能力下降或氧

气不易释放

出,所导致的

缺氧。

1.贫血最常见的血液

性缺氧

中毒(煤气中毒)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

和力异常增强

★氧容量?

◣其他:氧含量?,PaO2和氧饱和度

正常

循环型缺氧由于组织血流

量?,使组织供

氧量?所引起的

缺氧。

1.全身性:如休克、心

力衰竭等

2.局部性:如V栓塞、

静脉瘀血等

★ A-VDO2-

◣其他: PaO2,A血氧含量,氧饱和度

正常

组织性缺氧

组织细胞利用

氧的能力下降

所致的缺氧。

1.组织中毒氰化物中毒

2.维生素缺乏核黄素,

尼克酸等

3.线粒体损伤放射线,

细菌毒素等

★ A-VDO2 ?

◣其他:PaO2,A血氧含量,A血氧饱

和度正常

PvO2、V血氧含量、V血氧饱和

度-

缺氧时机体的变化

(一)呼吸系统

轻微缺氧时,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

严重缺氧时,呼吸中枢缺氧,机能障碍,呼吸抑制

(二)循环系统轻微缺氧,心脏正性变力、变时

严重缺氧,心力衰竭

持续缺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持续高压)、RBC增多(肾脏产生EPO)(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轻微缺氧,血液重新分配,保证脑的供血

严重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四)组织与细胞的变化

损伤:(1)ATP减少,糖酵解增强;

(2)线粒体受损;

(3)神经递质合成减少;(4)溶酶体酶释放,细胞坏死

代偿:

(1)线粒体数目-,呼吸酶活性-,使组织对氧的利用-,

(2)肌红蛋白增多。

动-静脉氧差:5ml/100ml血

应激(stress)

神经内分泌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

交感N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升高(一)防御意义:

1、心输出量-,BP-→组织的血液供应-

2、糖元、脂肪分解-,有利于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增加。

3、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供。

4、支气管扩张,提供更多的氧气。(二)不利影响:

1、小血管的持续收缩

2、血小板数目-

3、代谢率-、能量消耗-: 如心肌耗氧量-

4、损伤生物膜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分泌-分泌-的机制: 各种刺激→下丘脑释放CRF →垂体前叶释放

ACTH→肾上腺皮质释放GC

分泌-的生理意义:机体抵抗力-

提高机体抵抗力的机制

(1)升高血糖

(2) 容许作用:有些激素只有在GC存在时才能发挥其效应。

(3)稳定溶酶体膜

(4)抗炎、抗免疫和抗过敏

三、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这是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

(一)抗利尿激素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代谢的变化:

高代谢率(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胰岛素相对不足。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主要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介导:心血管防御性反应、原发性高血压、应激性心律失常或应激性心脏病

三、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应激性溃疡)

概念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包括大手术)、感染及其他应激情况时,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

机制:应激→胃肠道粘膜缺血→

1、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2胃粘液分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功能? 3、胃酸分泌增多4、PGE2合成减少。

→胃粘膜损伤

四、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血液凝固性和纤溶活性均升高。

五、免疫系统的变化:1.急性应激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常有增加。

2.过强过久或慢性应激:抑制免疫功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GC和儿茶酚胺抑制免疫功能

精神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

指受到严重而强烈的精神打击而引起的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一般在遭受打击后数周至数月后发病。其主要表现为:①做恶梦、易触景生情而增加痛苦;②易出现惊恐反应

应激诱导的细胞反应

一、应激诱导的细胞非特异性防御反应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是指细胞在高温(热休克)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诱导生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非分泌性蛋白)。

HSP的生物学特点:

诱导的非特异性;存在的广泛性;结构的保守性

HSP的功能:

帮助蛋白质的折叠、移位、复性和降解——分子伴娘功能.

二、应激诱导的细胞特异性防御反应

不同的应激原能诱导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生特异性的细胞保护作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微循环障碍、动脉灌流不克、器官功能障碍

致病因子的损害→激活凝血系统,血液凝固性-→微血栓形成→

激活纤溶系统

血液凝固性↓→出血

DIC

一.病因:严重感染(最常见)、产科意外、创伤、休克、恶性肿瘤等

二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活化

2.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

3.血细胞破坏、血小板激活

4.外源性促凝物质入血(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单核细胞、血小板→激活凝血

系统)

三.DIC的诱发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减弱2、毛细血管血流缓慢3、血液高

凝状态4、肝功能严重障碍

DIC的分期

1.高凝期:此期特点: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凝固性-。此期持续时间短,临床症状

不明显,易被忽略。

实验室检查: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粘附性增高。

2.消耗性低凝期此期特点:因凝血所致的广泛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使血液凝固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