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一课本知识结构

必修一课本知识结构

必修一课本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目)

中央政治制度——————————朝代——————————地方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夏商封侯和伯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西周分封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秦朝郡县制度

皇帝制度(以后各朝代都有)、中外朝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三省制度隋朝州县两级制

三省六部制度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一参二府三司制宋朝用文官治理地方事务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改道为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一省(中书省)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行省制度为首创)

二院(枢密院、宣政院)制和宣慰司制度

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保留内阁、六部,先后有增设清朝行省制度(所设机构基本同于明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与禅让制的区别:传子不传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代替了公天下的局面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历代王权的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

2、地方

封侯和伯:双重身份(既是国家高官,可以代表国家管理地方事务;又是放过首领,臣服于商王,定期缴纳贡赋、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中央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

制度

宗法制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

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庶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但在政治上却是君臣关系

特点:依据父系血缘的亲属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纽带:血缘关系。)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2、地方分封制

目的: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实行分封

分封的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的权力

诸侯的义务

积极方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实习周国

评价消极方面:诸侯权力过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课后思考:分封制余宗法制十一中什么样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分配权力的原则和方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二、统一政权的巩固

1、建立皇帝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自己的至尊地位)

皇位世袭

内容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2、建立中央官制

御史大夫

丞相诸卿

三公九卿制度

太尉

①四者各自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②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③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

3、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①郡县制的确立(全国分36郡)

②郡县制的特点

③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4、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理解)

①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

⑤开凿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⑥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⑦移民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思考:秦始皇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

1、汉代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设郡(太)守;

郡国制并行制

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是颁布“推恩令”削弱

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时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州只是监察区,不是行政部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增添了地方行政和军权;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州变成了地方行政部门)地方全力增加,削弱了中央集权。

思考1:我们该如何评价汉代的刺史制度呢?

思考2: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

所发展、不断完善。

①承袭秦的皇帝制度;

②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

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

④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

2、隋朝→废除汉代的“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3、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时的道还不是地

方行政部门,只是监察部门)

②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4、北宋

措施:

①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②改“道”为“路”,监察州县

作用:

①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②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

5、元代

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②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思考:如何评价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1、两汉→“中外朝”制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措施:

①用布衣为相;

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声六部制的形成

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

理体制。

该制度形成的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一参”“二府”“三司”制

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4、元朝→“一省”“二院”制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元明清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古时的科举制度呢?

本课思考题:

1、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试简述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化?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时间、标志

2、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国家政务由明太祖一人处理,政务繁多。

2、经过: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

3、性质: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思考:中国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有何区别?(提醒:从双方性质和权力来源上考虑)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南书房

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目的:扩大皇权

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

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

1、特点:极大地强化了皇权。

2、评价: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产生

1、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希腊文明产生的重要性)

一方面,古希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多海岸线和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它有利于希腊的发展。

另一方面,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从而形成众多小国。

2、本地区政治特色→城邦政治 1.小国寡民是突出的特点。

城邦政治(国家)的特点: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奠基:索伦改革核心内容:按照财产的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

作用: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核心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制订了陶片放逐法。(特色)

作用: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随着十将军委员会和五百人会议的设立,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时间:公元前5世纪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顶峰:伯利克里改革改革公民大会

内容:改革五百人会议

熟读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

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发放工资和津贴(特色)

作用: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公民集体内部平等

法律至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三、希腊民主的衰落

标志: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征服希腊

衰落原因:(已记)

四、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已记)

作用

缺陷

思考: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美国民主对比如何?

雅典民主体制现代美国民主体

首席将军总统

公民大会国会

五百人大会

陪审法庭最高法院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

一、关于罗马法的概念

广义上: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落马法律。

狭义上:指罗马公民法。

二、起源于发展

1、产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特点及影响(见名师一号第28页)

制定成文法的原因:习惯发的弊端,导致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和斗争。

特点: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第一不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意义:①是罗马第一不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发展: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①公民法的狭义性

原因:②罗马扩张和统一的需要

③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适用对象: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3、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撰完成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立法

原因:

法学家了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立法

标志: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撰完成

用图表示如下: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产生

公民法

↓发展

万民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

四、核心内容:趁人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五、作用:(见课本)

思考: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是怎样影响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见名师一号29页)

第三单元几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法律之上”、“有限王权

1、历史条件:长期的一会传统原则这是英国宪政史上永远的里程碑。

(理解)13世纪封建性的议会制度基本形成,14世纪上半期一会出现里上下两院。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原因:

(2)过程:1640年三级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1649年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在此期间辉格党和托利党出现,英国的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意义: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确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内容:限制王权,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保证一会的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自由。

作用:

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的原则,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

3、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结果:工业

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责任内阁制

1、形成时间:18世纪前期

2、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

3、特点:①选民直选议员组成下院②下院中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③首相提名组成内阁

我们用图表示如下:

国王: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议会(下院):国家最高权力部门,拥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监督权。通过对内阁的不信认案师有权解散内阁。

首相: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行政权并可以影响立法。有权解散议会。

内阁: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首相和议会负责。

四、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产生的影响(记过,要求熟读)

思考:你认为18世纪英国的内阁与中国的内阁只有和不同?(见名师一号33页)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

1、前提:独立的完成(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2、必要性:邦联值得弊端(有哪些?)

3、理论来源: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论发的精神》)

4、个人作用:华盛顿

二、建立

1、1787年宪法的颁布

原因:邦联制的弊端

⑴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各有哪些权利)

内容:

国会:有上下两院组成,核心权力是立法,还拥有对外宣战及弹劾总统的权力⑵三权分立总统:由民间间接选举产生,只向宪法负责。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拥有行政权但需经过国会批准;有权否定国会通过的法律,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 。

最高法院: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产生,终身任职,除非犯罪。核心权力是司

法权。

三权分立的特点:分权与制衡。用图表示如下:

总统(行政)

①③(图中数字都表示什么?)

②⑤④

(立法)国会最高法院(司法)

评价:

3、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三、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特点:两党制

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思考:美国联邦共和制(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

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议会共和制的确立

1、漫长的革命过程(了解)和原因

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法国工业资本之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相对弱小。

2、确立标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时间、机构:1875年,国民议会。

议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又有立法权。

内容:选举负责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政府首脑是总理)

二、德国资本主义制度→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德意志的统一(原因、方式、政策、结果)

2、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内容:宣战、媾和、缔约。

宰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制对皇帝负责。(主持内阁事务)

议会:名义上拥有立法权,但却不能执行。

特点: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评价:

思考1、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

思考2、英德美法代议制有何异同?

思考3、近代以来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有那些共同点?

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3题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第10课鸦片战争(课本P50)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②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资源:

③直接原因:中国人的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危害中国人的身。

2、结果——中国战败(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⑴1942年8月,《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③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的门户;

④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⑵198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⑶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影响——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社会任务和思想发生变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3、影响:政治、经济、思想

三、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见名师一号p53第12题)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本P54)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一、兴起的原因间接原因——外国的侵略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二、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了解)

1851?1金田起义(兴起的标志)——1851年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北伐、西征,夺取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变乱(变乱的原因和影响;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局势暂时稳定)——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李玉成东征苏南,进攻上海受挫——1862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4?7天京陷落(失败)

三、治国方略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⑴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农民的发封建的革命纲领。

⑵内容(熟读)

⑶目的:“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⑷评价: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

2、《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

⑴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熟读)

⑵评价:革命性、先进性、空想性

四、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和教训

五、新特点

1、起义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

2、起义形式——利用外来的基督教思想

3、革命纲领——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担负任务——反封建反殖民侵略

5、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所属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国际意义

六、影响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58)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②列强——默许纵容态度

③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④中国——“避战求和”政策,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2、经过

1894.7丰岛海战——8月清政府正式宣战——1984.7~9黄海海战——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1985.4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影响

①割地——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台湾和祖国分离,掀起了瓜分中国和花粉势力范围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开设工厂,免受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方便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

⑴内因: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根本原因);②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自保;③清军军事力量弱于日本。

⑵外因:日本精心策划,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二、义和团运动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招抚(1898年兴起时)——镇压(1899年底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招抚(利用)——镇压(八国联军侵华)

*目的都是要消灭义和团

2、口号:扶清灭洋——爱国性、落后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夏

1、经过:1900.6,八国——1901.9

2、结果:中国战败,1901.9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见课本p60~61 第13课辛亥革命(P62)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三个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两个中心——东京、上海)

4、组织基础: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和政党(1905.8,孙中山,东京,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6、偶然性:四川的保路运动1911.5

**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统治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新课标第一网

1911.10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了解)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意义: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1、标志:1912.3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2、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由此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无力量;

(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明确反帝,不发动群众,不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且相互勾结。①帝国主义②立宪派和旧官僚③革命党人④袁世凯善于运用权术和阴谋

五、评价辛亥革命——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政治: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P66)

一、五四运动

①政治: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引起国内人民极大不满,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1、背景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壮大了资产阶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经过

阶段时间地点主力口号

爆发 5.4 北京学生(总体上是先锋)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高潮

6.5

上海

工人

①释放被捕学生

4、结果②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5、意义(性质、特点、影响)见课本p67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外部条件

2、中共一大1921.7.23 一大党纲的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确定目标、中心工作、中央机构。

**奋斗目标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而不是把资产阶级作为斗争对象。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备知识框架 一、价值与价值观 (一)人的价值 1、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 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 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 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总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成为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 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这是其社会历史性特征。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 不同。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 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衡量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 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 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 的指导。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必修一知识结构线索

高考过关资料之一:必修一知识结构线索 胡晓莉2013-6-25 关键词:整体结构(发展线索阶段特征概念内涵)内在逻辑(前因后果概念间的联系) 必修一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两种政体,三大阶段,一个发展趋势(由盛而衰) 自从中国进入夏朝,中国就开始产生了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漫长的政治制度演变史中,按政体划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夏商周的分封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秦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包括世袭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等一整套制度设计。该套制度起源于父系家长社会,在夏朝商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在西周达到了成熟。早期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家国同构,血缘关系渗透到政治关系中,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动,分封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贵族世袭社会走向崩溃,经过长达百年的战国变法运动,早期政治制度逐渐崩溃让位于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顺应了战国大变革时代走向统一、社会转型需要,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该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历经千年演变,大致曾现不断强化之趋势(皇权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中国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奠定古代文明的政治基础。其内容包括:皇帝制、中央官制(代表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代表制度有郡县制和行省制)和选官制度(代表制度有科举制)、监察制度等。此制度发展至明清两朝,极盛而衰,其产生的决策失误、政治腐败、文化专制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鸦片战争以来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艰巨任务。 中国近代史:一个趋势(半殖民地化至民族独立)两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史上,由于列强侵略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中国社会性质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七十四年(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发起的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也把中国政治民主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辛亥革命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唯心主义 (物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哲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 唯物物质决定意识。 学主义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 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 概派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主义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主观唯心主义 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 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 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 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 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 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联系 辩 证发展 唯唯物辩证法 物 矛盾 主 义 创新 马 克实践 思 认识论 主认识和真理 义 哲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学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 史 唯 价值观 物价值与价值观 主 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人生观人的价值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 含义 普遍性 特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改造正确意识会 客观世界具 人能够 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 能动地 改造世 意识对于人高昂的精神 体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萎靡的精神 控制作用 要重视意 识的作用、 精神的力 量,自觉树 立正确的 思想意识客观性 辩 规律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证方法论 唯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 物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论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 尊重客观规律和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的辩证关系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 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哲学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要意义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样做到:①②③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分享【五篇】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分享【五篇】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

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⑴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⑶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2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形态: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易错点: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货币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易错点: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③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④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需现实货币 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伴随赊账产生而出现。例:债务、地租、利息、 税款、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随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易错点: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通胀与通缩 实质表现影响 通货膨胀供小于求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 难,经济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供大于求物价下降,纸币升值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 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 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 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支付方式、信用工具和外汇 信用工具:信用卡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水平运动 高空风 近地面的风 季风移动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成因 垂直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圈环流 地转偏向力 地面冷热不均 最终结果 热力环流 季风环流 局部环流 能量来源 地面状况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相互联系的水体 现象 反气旋 气旋 因素 因素 现象 天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 的大气运动 常见天气系统 气候 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策略 影响 气候分布 规律 成因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因素 自然因素 锋的形成 锋面系统 锋的分类 高低气压系统 气流环流 气压状况 水循环 宇 宙 天体系统 大气运动 太阳 地球 太阳辐射 自转 公转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自转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公转 五带 四季 意义 意义 周期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 太阳活动现象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及动力 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其它天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震波 圈层划分及其依据 大气的垂直分层 底层大气组成成分 能量来源 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 差异性 四季更替 回归年 恒星日 太阳日 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更替 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海洋与陆地 水平分异 垂直分异 赤道到两极 沿海到内陆 山地 意义 类型 环节 地标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山地 河流地貌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种类 种类 结果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堆积 侵蚀 风化 搬运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对聚落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 火山 断块山 褶皱山 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冲(洪)积平原 河漫滩 三角洲 河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 动力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调节全球热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因 类型 分布规律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理利用水资源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 知识结构图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11级师范三班第二学习小组制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总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美 生活处处有哲学 好 生 活 的 向 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生 活 智 慧 与 时 代 百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 舸 神争 流 的 思 想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哲学的本义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是什么 可知论 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 对哲学的影响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辩 证 唯 物 论 世界的 物质性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认识运动 质 把握规律 意识的 本质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妙 意识的 作用 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性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 运动的含义 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 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辩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 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点 唯社会历史性 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义 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 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识 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具有上升性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框架分析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外汇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优点、含义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爱护人民币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本质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 奇 的 货 币 货 币 的 职 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含义、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表现 货 币 的 发 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银行卡的发放、作用、使用要求 支票:含义、使用要求、种类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正确认识货币 商品 含义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者缺一不可。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 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价值能否 顺利实现。 起源 本质 职能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 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仍然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政治必修一结构图完全版

人们当前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钱货两清 按交易方式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消费的类型按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按消费目的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消费心理面面观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和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决定的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姓的劳动力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 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 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怎样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1 《生 活 与 哲 学》 总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知 识 体 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世界的 物质性 自然界的 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固 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探究世界的本质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的含义 意识的 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 作用 人能够能动 的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 的认识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把握思维的奥妙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哲学的本义 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百舸争流的思想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与生活的关系 对哲学的影响 为什么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的内容,具体内容: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需要学会对知识的整理与总结,否则基本上属于没有学,高中政治也不例外。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 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需要学会对知识的整理与总结,否则基本上属于没有学,高中政治也不例外。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 集合与函数 1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 ???? ?? ????? ∈??? ????? ??? 确定性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 列举法 集合的表示 描述法常见的数集 N N Z Q R 2,,A B B A A B A B A A A A B A B A B οο φ≠ ??=????? ?????≠??1定义:A=B 2若且则子集: , 集合相等: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真子集: 若且 则 空集φ的特殊性: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结论 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的个数为2n ,真子集的个数为21n - 3集合的基本运算{}{}{}|||U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C A x x U x A ??=∈∈? ?=∈∈??=∈?? 并集:或 交集:且 补集:且 在集合运算中常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注意端点值的取舍) *结论 (1)A A A ?= A A A ?=, A A φ?= A φφ?= (2)A B B A B ?=?若则 A B A A B ?=?若则 (3)()U A C A φ?= ()U A C A U ?= (4)若A B φ?= 则A φ=或A φ≠

4函数及其表示?? ?? ??????? ?????? ?????? 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函数的三要素对应法则值域区间的表示 解析式法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像法 5 函数的单调性及应用 (1) 定义: 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1212,()()x x f x f x <?0) ()(2 121>--x x x f x f []b a x f ,)(在?上是增函数; 1212,()()x x f x f x <>?[]1212()()()0x x f x f x --

高中政治必修4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4单元知识框架高中政治必修4单元知识框架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一种根本的、显着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 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 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 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准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准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理解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