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勾践灭吴讲义

勾践灭吴讲义

勾践灭吴讲义
勾践灭吴讲义

勾践灭吴

【背景材料】

一、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助读材料

1.关于《国语》作者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司马迁传》

左丘明……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以为《国语》。

——韦昭《国语解·叙》

昔左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列国之史,国别为语,旋猎其英华,作《春秋传》。而先采集之语,草稿具存,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直俊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盖由当时列国之史,材有厚薄,学有浅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为此重复之书。何也?

——《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经籍十”引

2.关于《国语》的评价

《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释名·释典艺》

《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陶望龄语

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语

左氏《国语》,其文深宏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国语·序》

柳州作《非国语》,而文学《国语》。

——刘熙载《艺概·文概》

此书不专载事,遂称《国语》。先儒太史公变编年为杂体,有作古之材。以余观之,殆仿《国语》而为之也。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引戴元语

三、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弱,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太宰噽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撤兵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

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厉义理。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于是招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这个地方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了吴国。

【示范教案】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赏析文章的方法。

2.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识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从如下两点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疑点:《国语》的作者是谁?

解决办法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论。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这一说法远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后来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从《国语》所记的范围来看,不是当时各国都有专篇,就是所记各国的人物与史实也都各有侧重,如《齐语》主要是写管仲辅佐桓公称霸的政绩。《晋语》突出记载晋公子重耳事迹。《吴语》、《越语》则围绕夫差与勾践争露来展开情节。由此看来,可能当时各国的史实均由史官记录下来,后来有人在这些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在材料上有所取舍、集中,在文字上也进行了加工润色,比较合理的看法,《国语》的作者大约也和《左传》一样,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人。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勾践灭吴》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故事。这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越语》上篇。

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3.有关《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1)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2)在叙事方面,亦时有镇密、生动之笔。如《晋语》

记优施唆使编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阑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3)所谓朝聘、飨宴、辩洁、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如“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召公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水变堤溃,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化,含意深刻。又如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一节,让重耳与子犯的对话,幽默生动。重耳的恼怒,子犯的诙谐,通过对话跃然纸上,读来如睹其人。

《国语》不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就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有许多方面在当时也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子常问蓄华聚马斗且论其必亡》中描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在《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发出了“民不堪合矣”的呼声。在不少文章中,强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展示了阶级的对立和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但也有很多鬼神的记述,历史局限性较大。

4.主要人物介绍

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主要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尽管作者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描写,对人物的对庆也没有加以任何褒贬,但设及到为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伍子管的忠正不阿,直言敢谏;伯额的贪婪好色,招奴纳贿;夫差的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刚腹自用;勾践的抚恤国人,厉精图治,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运用。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

(3)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三、在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2)借助阅读的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

(3)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

(4)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全文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参考答案)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参考答案)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

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2.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参考答案)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总结、扩展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

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化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记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所历时长达20年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巧妙地把关,越两国加以比较,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最后,写夫差向勾践求和,其语调、内容与文始文种代表越王向夫差求和时的话基本相同,人们自然会想到,曾几何时,吴、越的地位已有彻底变化,人们也注意到,二者求和的心清是完全不同的。文种的求和,是越国君臣的深思熟虑,是权宜之计,是兴越灭吴的准备。夫差的求和是一时的苟且偷生,两厢比较夫差自然相形见细。另外上,文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也确别具风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是免——“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毉守之毉——“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絜其居絜——“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2.古今异义词

敬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句意是,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离开。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句意是,夫差与文种达成和议而离开了越国。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

丈夫

..二十不娶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贫病.者纳官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人官府,给以禀食,加以敬养。

爪牙

..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句意是,勇敢的将士。

孰是.吾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

吾将残汝社稷

..社稷,国家。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社”为“社会”“社交”等,“稷”只有古义。

越君其.次其,代吴国,次,舍,驻。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请越君到吴国来驻扎吧。

3.一词多义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丈夫

丈夫

..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

..(男孩)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经)

三江行之.(代间代吴国与越国)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地)

勾践之.地(助词“的”)

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词)

请勾践女女.于王(助词,作婢妾)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4.词类活用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乏,形容词作动词,缺乏,课文中指人材缺乏。句意是,我们

的国君勾践缺乏人材,无人可以派遣。)

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二个“女”名词作动词,作婢妾。句意是,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处置。句意是,任凭您的处置。)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名词作动词,服役)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句意是,现在夫差穿水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

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仇雠敌战之国也。(“也”来判断,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的国家。)

倒装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勾践向越国人民解释说。)

宦士三百人于吴(谓语前置。句意是:派三百多士人到吴国去服役。)

省略句

必庙礼之(缺主语:“必”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总结、扩展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参考答案)

1.标点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

3.加点的词语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

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学评论

题目:试评勾践人物形象的塑造

附:板书设计

勾践灭吴

准备: 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2.扶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

完成: 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

(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

①物资,钱财(《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

②费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

③供给,资助(《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凭借(《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积蓄以备贩卖(“贾人夏则资皮……”)

①完成,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成功(《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③成为,形成(《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旧的。(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⑤讲和(“遂使之行成于吴。”)

①在水中浮行(《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

②流动,流浪。(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

③虚浮不实(游嘴滑舌)

④游玩,游览(《醉翁亭记》:“滁人游也。”)

⑤游历,游学(《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⑥交游(《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①茂盛。

②多(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繁殖(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

④通“藩”。屏障。

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

高考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语文综合知识.doc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总 结|语文综合知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大败越兵,越几亡。整理了勾践灭吴知识点,请考生认真阅读。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四、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勾践灭吴文言知识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用时: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勾践灭吴》《游侠列传》,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学生分成小组,查阅以下内容 ①《国语》相关信息(史书类型、主要内容、文字特点及“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背景) ②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 ③《史记》的相关信息(作者、史书类型、体例、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及《游侠列传》全文的大概内容)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收集并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记》、《国语》、《左传》、《古文观止》中跟勾践灭吴有关的资料。具体有:成语、俗语、文章(文言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整理后在全班小结:推荐有思想内容、有意义、有兴趣、有趣味的文章。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通“执”,掌管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

2019年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考点-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勾践灭吴》原文翻 译及考点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X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 方式的特点。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 为主。 《勾践灭吴》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 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 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 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 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 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 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 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 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 差与之成而去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高考必备)

百校联盟高考资源整理 高中语文全六册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按章节整理共99页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勾践灭吴

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勾践灭吴 导读: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 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勾践灭吴》知识点

《勾践灭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年,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又名《春秋外传》。 3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 二、字音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qī kuài jī 贾人 gǔ 冬则资絺chī 蓑笠suō lì 仇雠敌战之国也 ch?u 太宰嚭 pǐ 南至于句无….东至于鄞:gōu yín 公与之饩 xì 令孤子、寡妇、疾疹 chèn 无不餔也,无不歠也:bǔ chu? 国之孺子:rú 三、重点文言知识包括: 1 、实词: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退守 吾与之共知越过之政:管理,主持 大夫种进对曰:进见 贾人夏则资皮:贾人,商人;资,储备 不可不养而择也:供养,选拔 遂使之行成于吴:使,派;达成协议,讲和 苟闻得子大夫之言,何后只有:如果 仇雠敌战之国也:仇敌 民无所移:迁移的地方 夫上党之国:中原一带的国家 而又与大国执仇:结仇,结怨 乃致其父母:召集 寡人请更:请求改变 吊有忧:慰问 然后卑事夫差: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恭卑地;服侍 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自身 当室者死:嫡子 支子死:庶出之子 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来得及

广运百里:土地面积的长和宽 今越国亦节矣:克制 勾践辞曰:推辞 请姑无庸战:姑且;用 请复战:再 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奴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繁殖,生息 四封之内:边界 旅进旅退:俱,共同 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劝勉、鼓励 遂灭吴:终于 则有常赏:符合规定的 进不用命:服从命令 2、虚词 乃号令于三军:向、对 以待乏也:以便 虽无四方之忧:即使 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 子苟赦越国之罪:如果;赦免 将不可改于是矣:这种状况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比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自己 安于知耻:哪里;知道 3、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蕃通“繁“ 令壮者吾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无不歠也:餔通“哺”;歠通“啜”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4、古今异义: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 今寡人不能:无能——不可以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你们——二三个儿子 丈夫二十不娶:男子——女子的配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 5、词类活用: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用法,使….退、击退 又郊败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使….去,

高中课本文言文知识整理完全版

高中课本文言文知识整理完全版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继续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理解越国终能灭吴的原因,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辩证分析勾践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三)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字词、句式(主要课文无注释又较难理解者或新知识点)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居住) 不可不养而择也(养、培养;择,选择录用) 夫虽无四方之忧(即使) 将不可改于是矣(指代吴越两国长期势不两立的局面) 纳之太宰嚭(进献) 将进之(进献) 卑事夫差(卑,恭卑;事,侍奉) 今寡人不能(两个单音词,没有才能) 公与之母(给予,提供) 三年释其政(免除) 此其利也(有利的机会) 勾践辞日(推辞、不接受)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担心、顾虑) 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离开)

去民之所恶(去降、不做) 时雨既至(已经) ……既栖于会稽之上(已经) 逐使之行成于吴(终于、竟) 逐灭吴(于是、就)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国之父兄请日(请求) ……请报之(请允许我们……) 其达士(指示代词,“那些”)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欲其旅进旅退(句中语气词,表期望,不译) 2、词类活用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却、返回)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各→动词,“积蓄、准备”) 服之而已(使……臣服、认输)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 必庙礼之(庙,名→状,“在庙堂上”;礼,各→动,“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蒙受耻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使……暴露)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动,“穿”)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 又郊败之(名→状,“在国都的郊外”) 3、句式 ……又何求焉?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夫吴之与越也,仇佳谁敌战之国也(……也,……也式判断句) 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寡人之罪也(谓语前加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二)越国战胜吴国的根本原因及本文的主题: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永登一中赵积平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1、越复伐吴。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虚词用法) 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 10、君百家。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死古:①丧失生命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 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 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 4.尝古:曾经今:品尝 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 6.意古:①心意②预料,猜想今:意思 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