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并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

人的发展:天资、教育、自由自主。

教学原则:(1)遵循自然原则,遵循儿童天性。(2)遵循文化原则。

(3)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4)直观教学原则。

罗蒙诺索夫俄国创办莫斯科大学设:法律、哲学、医学三个系。

乌申斯基(1824-1871)俄国

《人事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本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观: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教育学中以“生理学和心理学”最为重要。

贺拉斯*曼(1796-1859)美国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对师范教育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

《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主张大力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的主张。主张培养国家观念和独立意识。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

《大教育论》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

《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

教育目的: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指导性原则。

自然原则:(1)、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2)、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从“泛智”的思想,提出普及教育思想。

提出统一的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观察实际事物

2、巩固性原则经常练习和复习

3、量力性原则

4、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重视道德教育,德育重于智育。

普遍设立学校,国家设立督学。

卢梭(1712-1778)法国

《爱弥儿》教育上的“哥白尼”

人的天性:“性善论”者

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身强体壮,心智发达,能力强胜的“新人”

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

教育的四个阶段:

1、婴孩期(出生-2岁)身体养护和锻炼

2、儿童期(2-12)感觉教育

3、少年期(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

4、青年期(15-20)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影响:斐斯泰洛齐、杜威。

斐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

要素教育论: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

体育:

道德教育:教育体系的核心。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数目、形状、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这一思想进行实践的教育家。

新庄孤儿院

斯坦兹孤儿所

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1)语言教学(2)算术教学(3)测量教学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之上。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教育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其中实验哲学就是伦理学。

(1)伦理学基础:内心自由、完善、仍次、正义、公平或报偿。(5种道德观念)

(2)心理学基础:统觉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

教育学体系:

管理论: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重要地位

教学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德育论: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

课程理论:

课程的选择必须与经验和兴趣相符合

兴趣分为两类六种

(1)经验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

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相关”和“集中”

儿童的发展

婴儿期感官训练

幼儿期《荷马史诗》,想象力

童年期数学、历史,发展理性

青年期数学、历史,继续发展理性

传统课程三中心:课堂、书本、教师

教育心理化的代表人物、明确提出要将教育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福禄贝尔(1782-1852)德国

《人的教育》首创幼儿园,近代影响最大的幼儿教育家“幼儿园之父”

教育原理:

(1)统一的原则自然、人性、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3)发展的原则人性不断发展

(4)创造的原则像上帝一样创造

幼儿园教育理论:

家庭和母亲在幼儿教育中作用巨大。有些母亲没有时间和经验,创立幼儿园。

教育方法:自我活动,直观性教学原则,亲身观察,游戏的的教育价值。

课程:活动、歌谣、游戏。创造“恩物”

雷迪英国

新教育运动之父标志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乡村寄宿)强调自由,但自由服从法律

尼尔(1883-1973)英国

夏山学校(萨默希尔学校)①摒弃权威,还儿童自由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梅伊曼德国

拉伊德国

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强调从实验结果中寻找教育方法;主张用测量统计方法研究缺点: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

凯兴斯泰纳(1854-1932)德国

1、公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的产物→教育目的:培养国家公民

2、劳作学校: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劳作学校(目的、手段、机构关系)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

《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幼儿发展: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在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把遗传与环境、教育统一起来。

主张:手脑结合,身心和谐的幼儿活动,重视早期教育。

创办儿童之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贝尔齐名的两大著名幼儿教育家。

帕克(美国)

昆西教学法进步教育之父

1、儿童为学校中心

2、重视学校社会功能

3、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精神

约翰逊(美国)

有机教育学校费尔霍普学校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

沃特(美国)

葛雷制学校四部分:体育与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

独创二重编法

帕克赫斯特(美国)

道尔顿制个别教学制度废除课堂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

缺点:过于强调个体差别,对老师要求过高。

华虚朋(美国)

文纳特卡计划与道尔顿制一样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华虚朋是帕克的学生)

克伯屈(美国)

《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之父”

核心:强调儿童自发的、有目的的活动

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优点: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符合儿童发展。

缺点:过于强调儿童经验学习,削弱系统知识的学习。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

《教育诗篇》、《塔上旗》

1、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对象:集体方式:集体教育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核心思想,被称为“平行教育影响”。

2、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

纪律首先不是教育手段,而是教育结果,当纪律形成后才是教育手段。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纪律教育方法: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体罚。

3、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不可缺少,也是全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凯洛夫(1893-1978)苏联

代表作《教育学》

教学工作原则: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

4、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

5、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赞科夫(1901-1977)苏联

《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受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影响。

“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在学习时高速前进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

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杜威(1859-1952)美国

《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结合②学校要与儿童生活结合

学校即社会: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以上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相同的,即:

①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

②不仅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同时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条件

③儿童的教育发展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而且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有明确社会定向。

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说”

教育无外在的目的,有内在的目的。

课程与教材

在经验论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要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式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思维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做中学。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5个步骤:

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推断出那个假设能解决问题⑤验证假设

道德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反对个人至上论,反对社会至上伦,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英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教会控制学校教育)

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

中等学校有三类:文法学校、公学、新型中等学校。(有“双轨制”痕迹)

19-20世纪初

①教育领导体制发展

《初等教育法》又叫《福斯特法》的颁布,标志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19世纪末完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②初等教育

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

《福斯特法》又叫《初等教育法》→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中等教育

公学改革、现代中学创办

④高等教育

1828伦敦大学学院创立1829国王学院1836合并为伦敦大学

新大学运动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繁荣城市

新大学特点: 私立,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受影响,牛津剑桥进行改革)

《巴尔福法案》1902

进入20世纪颁布的第一重要法案

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与地方教育局的结合。

《费舍教育法》1918 (初等教育)

首次提出教育立法要关注为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建立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哈多报告》1926 (中等教育)

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思想,明确提出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主张

《斯宾斯报告》1938 (中等教育)

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变为三轨,文法学校,现代学校,技术学校。技术学校成为中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

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方针,是英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法令。

“罗宾斯原则”《罗宾斯报告》1963 (高等教育)

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如何服务社会这一问题

《雷沃休姆报告》1981 (高等教育)

《1988年教育改革法》

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国家课程

该法被认为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又一部里程碑式法律

法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的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

《康多塞方案》1792 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方案》1793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19世纪

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全国分为29个大学区

①初等教育

《基佐法案》1833

每个乡设立一个小学,教师经过培训方可任教

《费里法案》1881

奠定初等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个原则

②中等教育

中学国立中学统称为中心学校实科性中学?现代中学

市立中学1864 1891

文实之争:既保留古典传统科目,又增设现代科学知识科目。

③高等教育

20世纪

统一学校运动1919

冲击了双轨制教育,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比例,推动法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阿斯蒂埃法》1919

职业技术教育方案“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

《富尔法案》又称《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1968

确定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

《哈比改革》1975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

《课程宪章》20世纪90年代

德国近现代教育

17、18世纪

最早把教育权转移到国家手中的是德国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

大学分为文科、神学、法学、医学四科,其中神学是大学的支柱。

19世纪初

洪堡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学校充满极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19世纪后期

中等学校: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等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兼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帝国主义推行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效忠国家放在首位

魏玛共和国(1919-1933)

魏玛宪法废除了德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双轨制教育

《改组和统一普通公立学校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1959

标志联邦德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开始

《高等学校总纲法》

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

美国近现代教育

独立战争后至20世纪初

高等教育

——州立、专门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美国第一所公认的州立大学

——增地学院的出现莫雷尔法案颁布(1862)

——研究型大学大学出现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

——初级学院的兴起芝加哥大学将该校一二年级分为独立部分,成为初级学院的雏形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

“八年研究”“三十校实验”(1933-1941)

研究四个方面问题:①教育目的②教育管理③关于课程方法的选择④评估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06

《史密斯-休斯法案》

使普通教育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国防教育法》1958

①加强普通学校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的教学(新三艺)

②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力量

③加强职业教育

④强调“天才教育”

⑤曾拨教育经费,资助高等教育,发放贷款和奖学金

生计教育1971 《生计教育法》1974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

公众对公立学校教育不满,其措施实质上是恢复传统教育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

影响:①恢复了学术型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

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改造主义教育

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

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五个方面:

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不同的是,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

2、要素主义教育(复古派)

“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

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2)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努力专心。

(4)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3、永恒主义教育(复古派)

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哈钦斯、利文斯通(英国)和阿兰(法国)。

比要素主义对“进步教育”的批判更加激进。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都倾向于传统教育

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复古派)

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教育课程核心应该是宗教教育,教育应属于教会。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5、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奈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6、新行为主义教育★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和加涅

20 世纪30 年代产生,60 年代是繁盛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法,设计了教学机器,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按照程序进行教学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4)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意义:新行为主义教育有助于学识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它忽视人类学识和动物学识的本质差别,把人类学识归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具有机械主义的特性。

7、结构主义教育★

以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为基础。20 世纪60 年代,布鲁纳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

8、分析教育哲学

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教育理论,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的分析。

分析哲学二个特点:一是哲学的任务是对名词和概念进行分析;二是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清思。

逻辑实证论的目的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发展一种比普通语言更加确切的逻辑符号语言。逻辑实证论的分析教育哲学的特点是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之中,以英国的奥康纳为代表。

语义分析学的目的是试图发展澄清名词和概念的方法。相应的分析教育哲学的特点:一是把教育概念的普通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以美国的索尔蒂斯为代表;二是把教育概念的逻辑前提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以英国的彼得斯为代表。

9、终身教育思潮

法国教育家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

其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10.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缺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忽视了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5×3’=15’) 产婆术: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方法 古儒学校:设在印度古儒,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家中,教学渗透婆罗门教的神学精神。 哲学王: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中成就卓越,特别是在哲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人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兼政治家 智者派:智者泛指有智、有才的人广泛出现构成了所谓的挥着学派 骑士教育:旨在培养身体强壮、虔信上帝、忠君爱国的武夫 教师大学: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学生大学:大学主要部分由学生管理 城市学校:新兴市民迫切希望其子弟能够接受对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有所准备的世俗教育,城市学校应运而生 《大教学论》学年制:除特殊情况外,各年级应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在其他时间接收儿童入校,务使全班同学的学习程进度意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过考试,升入更高的年级 导生制: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大且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 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双轨制:劳动者所受的简陋的教育和贵族子弟所受的精英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是极不相同的 星期日学校:专门招收贫民儿童和童工,在礼拜日上课 公学: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寄宿制学校 《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共5卷,用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写成,卢梭在书中尖锐地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消极教育法:“自然后果教育” 文实中学:偏重实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 《初等教育法》:英国会议于1870年通过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 又称<福斯特法> 形式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洛克 实质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斯宾塞 城市学院: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英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所以在工业城市建立了许多新大学 大学推广运动:利用大学的师资优势创办一种巡回授课大学,在各地开设课程,扩大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新大学运动: 泛智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但一切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目的不同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近代各国教育制度 英国: 1、4R:是西欧各国中世纪以及近代初等学校的基本课程。包括宗教(Religion)教育,以及读(Read)、写(Write)、算(Reckon)的基本技能。因这4科的英文名称的第一重音均为R,故称“4R”教育。 2、导生制:起源: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招收各种基督教派儿童时采用;同时,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在英殖印度招国教派儿童办类似学校。做法:选拔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师,由教师培训后转教其他学生。效果:大大增加了学额,适应了对贫民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需求;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影响:在英国盛行(1803年取代了主日学校)30年之久,后又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由当时的下议院议员福斯特(Forster)主持制定,故又称《福斯特法案》; 规定:国家拨款,设立公立学校;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督学;实施5-12岁强迫教育;承认此前的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不拨款;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不能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意义:宣告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国家负责、公私并存)正式形成的标志。 4、1868年汤顿报告 1868年,以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的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内容:把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古典型学校: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升学; 现代型学校:培养军队、义务、法律、文官、工商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下层子弟,普通职员和文书。 意义:奠定了此后英国三类中学的基础;推动了新型学校的开办。 美国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 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 新英格兰地区—— 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 1642年、1647年,马萨诸塞强迫教育法 高等学校:1636年哈佛学院,1702年耶鲁学院 中部殖民地—— 教区学校 文实中学(1751,富兰克林,“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南部殖民地—— 家庭教育+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 牧师学校:1740,詹姆斯?莫利牧师创办寄宿学校,华盛顿、麦迪逊、杰斐逊等都从这里学习 高等学校:1693年,威廉-玛丽学院 2、公立学校运动(P186) 19世纪初~1860年,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common school)、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

外国教育史00945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法国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 统觉理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 第十三章福禄培尔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简答):统一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发展的原则创造的原则 二、福禄培尔恩物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三、历史贡献:在幼儿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幼儿园,并在长期的幼儿教育时间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近代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他的幼儿教育方法一直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各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幼儿教育。福禄培尔的影响超出了学前教育范围。他对儿童积极主动活动的重视,对游戏的教育意义的强调,对手工教育的推崇以及对于家庭、社区和儿童集体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评价,不近为后来许多教育思想家所肯定和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小学乃至中学课程的设置。 第十四章 德国教育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特色:首先,拥有充分的办学自自主权。教师与学生享有研究与学习的自由,即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其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到校任教,切实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术声望。再次,重视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影响: 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法国教育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教育机构:帝国大学 《费里法》三大原则: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 英国教育斯宾塞《教育论》 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为实现此目的,应切实适应社会生活与生产的需要。 五种类型的课程1、生理学与解剖学2、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4、历史5、文学、艺术 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2、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人类的教育相一致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2.壬子一癸卯学制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7-8.苏霍姆林斯基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 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 “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 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 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 这种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 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 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 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 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 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 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 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 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 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 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 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 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 “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 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 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 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 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

最新外国教育史考研要点总结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教育权利平等。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单一、简单)。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教育具有象征性。④以个别教学为主,有利于因材施教。⑤体罚盛行。⑥出现了专科教育的萌芽(专科指专门学科)。 3.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大众化。③教育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⑤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②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③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 ⑤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育具有象征性。 ⑦其他文化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断层,唯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二、古希腊的教育 1.雅典和斯巴达教育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重视教育,肯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进入一个青年军事训练团体进行军事训练。 (2)不同点: 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私人教育盛行。 ②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训练。(其目的是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另一目的是,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防守本土的职责。)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③雅典不重视女子教育。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 (一)巴比伦学校 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 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 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 2、僧侣学校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 (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 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三、古代硬度的教育 (一)波罗门教育 1、古代印度等级制 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 3、教学内容:《吠陀》经 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教育 1、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佛经 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 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 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 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 ——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智者学派 ——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的特点:(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

外国教育史习题附答案

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 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教育起源论(B.心理学起源论) 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 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D.古巴比伦)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 进位计算法的是(D.古埃及) 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沛西.能) 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C.等级性) 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D寺庙或僧侣学校) A.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

B.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 C.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一般儿 童5岁上学,一直到16、17岁。由学校实行收费,贫民 子弟很难进入 D.寺庙或僧侣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 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 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9.古儒学校是印度(D.婆罗门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 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 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 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B.原始大众教育 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 D.资本主义教育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的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时代 二、斯巴达的教育 (1)教育背景(军事化的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的三个社会阶层构成的国家) (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3)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的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的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 (7)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三、雅典的教育 (1)民主化的商业社会 (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 (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 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 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的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请思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 四、西方三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长官。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 《外国教育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等。 A、寺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 2、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 A、A.苏美尔文化 B、B.雅利安文化 C、C.哈拉巴文化 D、D.迦勒底文化 3、什么时间苏美尔已产生了文字?() A、A.公元前2000年 B、B.公元前2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4000年 4、古埃及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奴隶制国家?() A、A.公元前4000年 B、B.公元前3500年 C、C.公元前3000年 D、D.公元前2500年 5、佛教创始人是() A、A.悉达多?乔答摩 B、B.阿育王 C、C.摩西 D、D.犬卫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面哪些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A、A.24个辅音字母 B、B.纸草 C、C.相当精确的太阳历

D、D.十进制的计算法 E、E.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2、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包括() A、A.宫廷学校 B、B.僧侣学校 C、C.职官学校 D、D.文士学校 E、E.宗教学校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生物学,心理学起源论在西方有一定代表性 B、B.古巴比伦在科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 C、C.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祠,非祭司不能享有。传习这些知识也是僧侣的特权。 D、D.古苏美尔人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E、E.巴比伦人在医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制作木乃伊,第一次提出“大脑这个术语 4、下列与婆罗门教育有关的是() A、A.《吠陀》 B、B.古儒学校 C、C.导生制 D、D.《摩西十诫》 E、E.《圣经》 5、史前社会的概况了解途径有() A、A.考古学和人类的科研成果 B、B.民族学的资料 C、C.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资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