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的有哪几个层次和水平

教育研究的有哪几个层次和水平

教育研究的有哪几个层次和水平

教育研究的有哪几个层次和水平?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可以把教育研究分为经验和理论两个层次。经验层次是提供的是描述性知识。理论层次提供的是规律性知识。教育研究的两个层次可分为四种水平。

1.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的是“发生了什么”的问题。如小学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是多少?

2. 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的问题。如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是因为采用了新的识字方法。

3.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如新的识字方法在城市可行,农村是否可行?

4. 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 如新的识字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符合汉字结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教育研究的含义: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伦理原则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与分析 教研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有研究价值:1、满足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意义或价值,即学术价值。2、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意义或价值。 2、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4、问题表述必须明确具体:1、课题表述主要是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要明确显示课题的范围和变量。 2、陈述要精确和无可置疑。 3、陈述应该简洁明了 假设的类型:按复杂性程度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操作定义的作用:1、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统一性。3、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4、有利于研究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系统随机取样: 优点:1、比简单随机取样方便。2、能在总体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使抽取到的样本较分散,一般抽样误差比随机取样小 缺点:当总体排列顺序与抽样间隔具有对应的周期性特点时,系统抽样会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 分层随机取样: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部分,然后从各个部分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 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课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优缺点:1、可以在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以收集研究资料。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报告可能失实的材料。 3、在研究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下可用观察法收集资料。 4、采用特殊设计时课在隐蔽的情况下进行自然观察,得到真实资料。 5、避免被试自陈时由于被试的偏见等导致的误差 缺点:1、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者的能力水平及心理的影响。2、对不能预知的现象采用现场观察优势难以奏效。3、有时观察会使被观察者不自然,使观察结果失真。4、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5、对观察谁及要求高,观察法的新都、效度难以保证 时间取样法:是研究者在特定的时间内专门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特定的行为 时间取样观察法中研究者收集以下三方面内容:1、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出现或发生:2、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频率如何:3、该行为或事件出现或发生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检核表的编制方法:1、列出重要项目。2、根据主要项目列出具体项目。3、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项目编制行为检核表。 教育调查法:实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法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来划分:1、现状调查。2、相关调查。3、发展变化调查。4、预测调查 问卷法:是研究者以按照一定要求和程序编制的问卷为工具,收集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基本结构:前言指导语问题和答案 问卷法种问题的内容与表述的要求: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2、问题要尽量简短。3、避免双重含义。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6、不提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7、不直接提问敏感性问题 问题的顺序:1、把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放在前面。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放在

教育研究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过程 我们前面把“研究”界定为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谋求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说明研究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套符合科学规律要求的程序步骤,因此,对教育研究过程的一般步骤作简要说明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在其《思维方法》(How We Think)一书中谈到,人们解决问题一般需要经过5个步骤:(1)发现疑问或问题;(2)认定疑问之所在并加以清楚界定;(3)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提出“假设”;(4)推演“假设”的结果;(5)验证“假设”。杜威所提出的思维5步骤,揭示了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大有系统的步骤。 人们的教育研究活动,同样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一般过程能常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一、确定问题 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工作是选择研究问题。对于一个研究新手而言,确定研究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这里涉及到所确定的问题的价值、与研究主体的关系、研究问题的条件等。当研究的问题确定以后,整个研究有了方向,后续的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 一般研究问题的产生,可透过理论或相关文献的探讨,也可由自己的实际经验中寻找,此外,亦可通过向人请教来确定。然而不管研究问题的来源如何,有了问题之后,接下来必须确定的是问题的性质与范围。 二、提出假设 所谓“假设”指的是理智的猜测。假设并不是随便乱猜胡设的,而是根据理论、往昔的研究发现、自己的经验或是逻辑的推理而针对问题提出的暂时性解答。 在侧重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中,一般均有假设的呈现,然而在侧重文字描述的质化研究中,并非一定要有研究假设。 三、设计或选择研究方法 在确立了研究主题与假设后,接下来所要着手的是研究设计,亦即考虑使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较为合宜、研究工具如何设计与实施等等。如果研究者所从事的是量化研究,则另须考虑各项研究假设该用何种统计公式进行分析。 四、搜集资料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此步骤所涉及的是实际动手搜集实证资料。资料的搜集必须以研究问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pdf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研究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的研究报告、理论性的学术报告。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常用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关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研究法。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 课外、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 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途径和形式: 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3、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深度学习”教学研究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2463152.html, “深度学习”教学研究初探 作者:刘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 摘要: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是一种更加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学习 形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将旧有知识与新知进行关联架构,通过新知的学习激活先前知识,并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重新搭建,重组完善属于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通过确立高阶教学目标、创设深度学习思考环境、整合链接知识内容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展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构建深度学习教学模式 自2013年我们开始了基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先学后教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实践,其间形成了全学科主模式,各学科、学段、课型子模式的教学研究成果。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学主体更加凸显,学生的话语权更为充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出现的频次不断叠加,然而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表层,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深度广度未能得到提升。如何使学生自觉地把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进行关联和构建,形成问题解决的深层动机;如何开展触及心灵深处、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探究性课堂教学如何从虚假的繁荣场面中突围。我们开始了“深度学习”教学研究。 一、小荷渐露——初识“深度学习” 为保证“深度学习”的持续有效进行,首先要了解其内涵。近几年来,深度学习被提及更多的是它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继而被应用到教学领域备受关注和认同,然而深度学习又绝对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早在中国古代,《论语》中提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朱熹提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其背后就蕴含着深度学习的思想。现代教学理论中把“深度学习”定义为与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过程中,记忆、理解两个层面为浅层学习,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则为深层学习。 二、拨云见日——借助“三小”厘清研究方向 依据三小科研流程“提出问题--引入观念--预设方法--课堂实践--反思提升-形成结论”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 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一是教学未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难以触发学生深层的兴趣、情感和思维,课堂因此丧失了生命活力。二是教师的教学研究停留于教材表层,很少深入知识内核。课堂教学大多窄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三是专注于知识获得,难有活学活用。课堂教学大

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答: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母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作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当前早已有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它用理论而即使则是创造创造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 .2.简述科学的特点.答:科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客观性②实践性 ③理论性④逻辑系统性⑤真理性⑥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答: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②具有自觉性的继承性与创造性.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答:科学研究的类型: ①探究性研究②叙述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准备阶段②研究设计的发展阶段③搜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答: ①按它用方法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②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③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問题提出的一般途径.答:①一般只有经过对人类教育行为

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研 究的問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②寻求何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③探究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④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⑤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問题⑥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⑦社会实际問题的探讨⑧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問题的一般分类.1) 科学問题与非科学問题2) 有意义問题与无意义問题3) 常规問题与突破常规問题4) 具体問题与抽象問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問题时的原则.1) 价值性原则,即問题是否在理论与使用上有价值2) 科学性原则,即問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答: ①语文智能②逻辑一数学智能③空间智能④肢体一动觉智能⑤音乐智能⑥人际智能⑦内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第三章简答题 1.研究时机的工作内容答: ①取样时机②工具设计③分析设计④策略设计 2.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法2) 分层随机取样法3) 等距随机取样法4) 整群随机取样法 3.简述建党随机取样法.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 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噎到的可能性.并要求个体一件都相互独立

“三度”教研促成长

“三度”教研促成长 发表时间:2019-04-08T16:16:57.01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作者:刘光琼[导读] 摘要:“团队合作,三度教研”的校本研修方式,实现研修过程人人参与、研修成果人人分享,从不同纬度和广度将主题研究不断深入、不断透彻,关注教学模式、关注核心素养、关注微型课题,夯实了教研基础、突出教研了实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第二小学校刘光琼 摘要:“团队合作,三度教研”的校本研修方式,实现研修过程人人参与、研修成果人人分享,从不同纬度和广度将主题研究不断深入、不断透彻,关注教学模式、关注核心素养、关注微型课题,夯实了教研基础、突出教研了实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词:“三度教研”;广度教研;深度教研;效度教研在构建多级教研网络中,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是最常见,最实用,最经济,最见效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教研的主阵地。我们学校一直重视教研这项工作,并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先后进行了说课比赛、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都是语数教师全部参与,行政担任评委,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都是以个体形式参赛,同伴之间的探讨思考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听课制度,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不够;评课的时间预留不够,教师的思维碰撞不够。 一、广度教研:从“个体”到“团队” “三度教研”实现了研修过程人人参与、研修成果人人分享。这也是笔者所在学校在落实校本研修大环境下做出的积极尝试。为了体现教研活动的成效,我校提倡“教研团体”的教研方式:即一人承担教学,众人参与研究。校本研修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所有组员参与其中,共同经历这三个层次。全校展示时,教研组的一位老师负责上课,一位老师负责介绍磨课经历,其余老师负责评课的方式来进行教研活动。这样有三个生动的“面”就围成了一个教研共同“体”。第一是老师们带着思考选主题,第二是带着疑问磨过程,第三是带着主题办教研。由此我们的课堂不再“平板”,它注入了这个团体老师所有的心血,配上了学生思维之花的绽放,使我们课堂变得更加 “立体”。以中段语文组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一度教研:由组内6名教师共同选择研讨主题四年级上册“观察与发现”单元的一篇课文《蟋蟀的住宅》,每人各自备课,设计一份教案,再进行集中研究,形成一份凝聚所有组员智慧的教学设计。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召开课前会议,确定一名青年教师在组内上课,其他成员进行课堂观察分工。二度教研:承担上课的老师进行试讲,其余老师按照分工,各司其职,认真听课,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观察。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汇报观察结果,评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教学意见,进一步完善教案,进行深度磨课。三度教研:教研组在全校展示汇报,先前试讲的青年教师执教汇报课;再由教研组长介绍磨课经历《慢磨出好课》;组员自由发言,真诚评课。在“三度教研”中,由于全组教师全程参与,互动碰撞,每个组员对教学内容都有深度思考,教研时更具针对性。一个教研组就是一个研究成长共同体。团队教研,同伴互助,资源共享,这样的教研活动,每个教师既是首席参与者,又是第一受益者。 二、深度教研:从“零散”到“整合”。 为了让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找到了打开的“金钥匙”——深度研究:将延续主题、丰富内涵、完整过程开展教学活动为老师的教学打开思路,使教学的触须走得更深。 主题的延续性。为了把散落在身边的主题教研串联起来,老师们从不同纬度和广度将主题研究不断深入、不断透彻。例如在数学教研组“简约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针对老师们指定的目标过于宽泛这一现象,其教研组就“目标简约”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发现经过几次这样针对性的活动,老师们的教学目标越来越明。遇到了好的开头,数学教研组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一鼓作气,又进行了“材料简约”和“过程简约”这两个教研活动。在这样层层深入的过程中,老师由起初的“徘徊”延伸到了“懂”简约。“三度教研”引领教师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使课堂教学更精美、更完善、更高效。“三度教研”不仅会促使教师去思考一些平时不细想、不全想的环节,而且执教者会主动寻求同事的指点,这就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研究共同体。团队教研,同伴互助,资源共享,这样的教研活动,每个教师都有收获。也在不经意间形成了校园的和谐。因此,校本研修不仅是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它是我校实现“梦开始的地方”的主要抓手。 三、效度教研:从“形式”到“本质” 给予了教师后台的保障,提供了教师发展的方向,搭建了成功的平台,我校的校本教研更注重有效教研的“炼丹炉”——效度教研:关注教学模式、关注核心素养、关注微型课题。 我校的“三度教研”创新了传统校本研修重理论重讲座重测评、轻教师教学实际、忽略教师个人教学所需的形式,做到了研修内容紧扣教师、教学实际,紧接地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破了传统校本研修参与面广但并非人人受益的局限,能让教师普遍受益。全校教师,人人投入三度教研,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修,互相学习,个体群体普遍受益,提升发展专业素质。突破了传统校本研修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限,做到了深度研讨,能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效果显著的发展。教研组对一堂课的研究,至少在二——三周以上,至少经历独立备课、资源共享、试讲会诊、观课议课四个阶段,“实践——反思——研究——重构”走几个来回,这样一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法的选择、策略的实施等就会有深度的思考,大家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直面问题,在真诚的互动心态下认识自我,在真诚的团队合作中超越自我,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团队研究的能力互补共进,专业素质得很快提升。突破了传统校本研修听命于上级安排、教师被动参与、时紧时松的局限,三度教研紧扣教学实际,教师们都尝到了参与的甜头,因而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三度教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贯穿于每个学期,能保障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三度教研不是一次性的研修,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联想。”在三度教研中,因为有了团队力量,同伴互助,凝聚着集体智慧,所以,这些经过打磨的课,精彩纷呈,保障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度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田沃土,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实行“三度”教研,优化课堂,不断提升教研品质,为老师们走上专业成长幸福路“保驾护航”。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人员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以教育现象、教育存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寻求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为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正确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涵义,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研究是一种自觉的科学认识活动。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教育工作中的认识。2.教育科学研究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创造。) 2、基础研究:也称为理论研究,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以发展、丰富或修正、完善教育理论为主旨的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3、应用研究:是指以为着改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寻求教育对策、制定教育方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等为主旨的教育研究活动。 4、定量研究:指对教育教学现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量化资料,并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的准确性或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一类研究。 5、定性研究:也称为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类研究活动。 6、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或者说是研究结果能被证明的充分性程度。在实验研究中即指对实验结果进行归因分析的明确性程度,亦即能否肯定实验效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 7、外在效度: 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大小。一项研究结果其所推广的总体范围愈大,外在效度愈高。 8、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操纵某个或某些教育变量,观察其引起的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9、内容分析法: 是对教育文献所承载的内容、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方法。内容分析是把文献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的,是对文献的定量研究。 10、思辨性研究:主要是指依靠研究者的“哲学沉思”而寻求教育问题答案的研究。它不需要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系统的经验事实。 11、观察研究法: 就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程序,在自然情景条件下,运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对有关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考察,从而获得系统的关于教育教学现象的资料,进而进行分析整理,深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名词解释 研究群体:指为适应特定研究任务的需要而将专业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 科学方法:主要是一种诉诸观察与实验,将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以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因果律或自然法则的方法 基础性教育研究(纯研究):主要是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法则或规律 量的研究(定量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研究的结果反映研究对象情况的真实程度 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中可以精确解释的范围,反映了研究结果所达到的科学性 内容效度(表面效度、逻辑效度):用来衡量一个测量工具的各个部分是否真实而全面地测量了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 描述型效度: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考察后所作描述的准确程度 纵向课题:指由国家、省市(区)等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或招标)、个人或集体申报、有关部门及专家审查批准的项目 横向来源(委托课题):指由一些企事业单位或非直接的上级部门委托实施研究的项目 研究者自选课题:虽说主要是个人行为,确实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源,许多有价值的选题及成果出于其中 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 轶事记录法(记事法):以记事为主,即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的记录下去 事件取样法: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 事件取样法:是研究者在特定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特定的行为 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般调查:指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教育的一般情况或搜集与心理、行为或教育有关的代表性数据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教师提问有深度,学生思维才有深度

教师提问有深度,学生思维才有深度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拥有的知识。从心理专家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获得的知识,能长时间保持记忆的达90%。这充分表明了学生自主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让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定的高度,靠得是是教师精心设置的提问。 好的提问难度要适宜。浅了,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脱口而出,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是毫无作用的,只是课堂热闹罢了;深了,学生也会感到无从下手,让课堂冷场,教学陷入尴尬的局面。如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在需要认识少年闰土的性格时,一般会问: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少年闰土的?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就太平淡了,激发不了学生多大的兴趣。如果问成: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等,这个问题似乎又太直白了,只需要对号入座就行了。如果将问题设计成:文中有许多“我”和闰土的对话描写,但在表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就有深度了,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我”的对话简短,而闰土的对话丰富多彩,他总是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善谈,健谈,不正表明了少年的闰土是多么地富有生气,纯真健康。如果在此处解决好了这个问题,那么在学习下文中年闰土时,我们就会明显地感到中年闰土的语言是那样的简短,并且都是吞吞吐吐的,这是因为他苦啊,他是苦不堪言。这样,一个木讷、迟钝的中年闰土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而,我们就可以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因素了。 好的提问要问得巧妙。问得巧妙,才能扣住学生的心思;才能将思考引入一定的深度;才能使思维的火花碰撞开来。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到文章结尾处,杜小康发现鸭下蛋了,他惊呼的语句: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语句就很值得玩味。但教师在此不巧设问题,学生是不会多想到什么的。在此处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原句改成:爸爸,鸭子下蛋了。行不行,为什么?多数学生一读,明显地摇头,改句,根本不足以表达杜小康喜悦的心情,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不得不去比较语言,有的会发现原句是感叹句,感叹句的情感强烈,能发现到这个地步,也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再进一步去发现:原句是四个特别简短的句子,但到这儿,学生不能再发现什么了。这时,我才进行分析:杜小康发现鸭蛋,他是多么地兴奋,想想哪个暴风雨的夜里,这里面凝聚着杜小康的多少艰辛。看到鸭子下蛋了,他能不高兴吗,因而,不自觉地就叫了出来,但正是这直观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表现,表现出他的兴奋和喜悦;他又急于将这一喜讯告诉父亲,因而,又急切地叫到:爸!在极度的兴奋后,思维意识才渐渐明了,因而才又叫到:鸭蛋!鸭子下蛋了!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人在极度的兴奋中,会产生失语的现象。而杜小康这么激动,不仅仅是鸭子长大了,更主要的在于什么呢?他历经磨难也长大了,这是成长的自豪和喜悦。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只有这样深入地去品味语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研主题确定(供参考)

一、教研主题的确定 一般而言,教研活动的主题每学期以1-2个为宜,主题过多容易导致教研深度的缺失。主题来源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回归教学原点 教研主题可以从教学改革实践的“原点”问题着眼,如“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如何深度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是教学针对性的基本逻辑起点,“教法学法一体化”是每个教师长期思考的现实问题,等等。教学“原点”问题大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教研活动主题。 2、反思学生需求 教研主题一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诸如从教学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中寻找。“以学论教”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要搜集平时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经过筛选明确问题的价值。以此确定的教研活动主题,才有可能解实际问题。 3、关注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中选教研主题:如果在教学重点、难点上多琢磨,研究大纲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研活动的主题就会在此过程中孕育而成。 4、了解教师需求 教研活动的主题策划,也可以从教师关心的现实性问题入手,大家关心的教学话题,才能激发最大程度的教师参与,才会有实质性的互动。 二、教研主题分析 教研活动主题确定的必要性分析就是分析确定此次教研活动主题的背景,写明为什么确定这个主题、对这个主题的基本认识是什么,针对本教研组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想教师专业发展之所想,急教师学术发展之所急”。 三、教研活动目标 如果是系列教研活动,要写清总目标和子目标。以往教研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是太大、太多、太空,过分注重功利,建议撰写教研活动目标时多用“揣摩”“了解”“体味”“感受”字样,慎用“学会”培养……能力”“达到”字样,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反思、实践和学习的积累,一次教研活动很难看出其显性效果,目标的制定能激发某些意识就很不容易了。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 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 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 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 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

“深度”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定稿)

“深度”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张晗芬【摘要】教研组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们立足于专家的专业引领,聚焦于促进学生真实发展的研究,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在“主题式互动教研”的基础上,教研组开展了听课调研、智囊团磨课、名师陪同研课、小组协同观课、专题互动研究等教研活动,还推出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研承包制,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成了研究和学习共同体合作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专业成长深度教研教研模式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教师持续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和教研。我们倡导数学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工作,在专家的引领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聚焦于学生的发展,开展了有深度、有实效的一系列研究活动,逐渐从“关注形式”走向“发展内涵”,从“感觉研究”走向“专业研究”。在常态下的专题教研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教研形式,不断生成研究主题,即时展开深度教研,促进全体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成教研组学习和研究文化的形成。 一、理念引领:从“关注形式”走向“发展内涵” 校本培训和教学研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但很多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培训和研讨定格在形式上,以为大家坐下 来一起听课就是教研,就能促进教师的专 业成长。这样的活动也许能带给老师们一 些帮助和启发,但究根问底还是一种形式 上的教学研究。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的教研应该是基于“内涵发展”的教学研 究。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校本教研;无 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都应该淡 化形式,而应加强内涵引领和有效发展。 (一)专家因需聘请,理念引领 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实践只能是低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试题(自己整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 名词解释 一、抽样: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P13 二、观察研究(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地感知、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四、问卷调查: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各种问题表格,是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答案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测量手段。 五、访谈调查: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和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 六、实验法(教育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的目的,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七、前实验:是一种不够规范的实验,实验前缺乏清晰的假设,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多(无关变量),实验结果具有或然性。 八、真实验:在试验中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有效操纵实验变量并能严格控制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实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影响的实验。 九、准实验:对实验变量的控制不能像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广泛,对被试的选择不能像真实验那样做到随机取样,在试验中所使用的各被试组往往是那种已经形成的现成团体(如现有的两个班级、两所学校等)的实验。 十、实验控制:在试验过程中要对无关变量和X、Y进行控制。 十一、实验效度(基本目的:提高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程度,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反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揭示程度,外部效度是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十二、校本(教育)研究(school-based research):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 十三、行动研究:由教育情景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或者: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有时与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根本目的一种研究方法。 十四、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和生产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脑力劳动。 填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研活动方案

四间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此次活动,是为了深入贯彻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关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提高三通二平台的使用效能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我校参加第二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的培训质量,以期达到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向与途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提高“班班通”的应用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 1 .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

三、参与学科和人员 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美术、音乐 教师:孙瑛,胡润,刘莉,苏红日,孙立志,潘秋梅,吴铁静,姜艳华 四、参与课型: (一)说课。在10分钟之内,向参会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目标与困难、解决教学困难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思路与方法所确定的整合点、为整合点所选择的资源与软件、应用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等,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整合点教学。 (二)展示课。参会教师展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课例,应重点展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给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方面的应用效果。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各方面技能如板书、口才、组织才能、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课堂展示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信息技术应用是提高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五、课程情融合活动安排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静然 副组长:武艳新 成员:全校任课教师 技术支持:刘文龙 具体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实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