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毫升和升的认识教案3

毫升和升的认识教案3

毫升和升的认识教案3
毫升和升的认识教案3

毫升与升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容器与容量的概念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并且知道毫升和升可以描述液体的容量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1升=1000毫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视频中的实验过程,初步产生毫升和升的量感。

2、通过微视频重中的实验增加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理解1升=1000毫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微视频,ppt等,一次性杯子,水杯,水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A同学你们一天要喝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有关重量液体容量单位的新知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段微视频。

看事先制作好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引入,了解我们这节课大致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探求新知

(视频回顾)

师:看完了前面那段视频,老师问大家几个问题,现在老师手里有个杯子,这个杯子我们把它叫做?那么老师这个杯子可以装水的多少叫做这个杯子的?

生:容器,容量

师:视频中通过两个场景告诉我们容器和容量的概念。

请同学总结

容器就是能容纳其他物体的物体

容量是能乘水或者是其他液体的多少

师:那杯子里面水的多少我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啊?

生:升,毫升

师:没错,升也可以用字母L表示,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板书)那么在容器容纳液体的多少时间,我们什么时候用升?什么时候用毫升呢?

(可以做适当的提示)

比说老师的杯子可以容纳的水应该用升还是毫升?水桶里面可以装的水应该用什么作为单位呢?

学生两两之间进行交流

小结:在表示较多液体的时候,我们用升来表示,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也知道了一升水大约就是我们平时喝的五个一次性杯子,在表示较少液体的时候我们用毫升来表示,一毫升也就是差不多十滴左右水。

师:L和ML都是容量单位那么这两个容量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L=1000ml

师:没错,前面我们看到把1L的水正好可以倒入两个500ml的杯子当中,1L=1000ml,也就是L和ml之间的进率是1000,。(板书升与毫升的关系)

看来同学们对视频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掌握,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几道习题进行巩固。

三、巩固练习

1、估算身边的容器填写适当的单位

一瓶果粒橙应该是500ml,一盒牛奶是1L, 一支洗面奶是400ml,一个水桶可以装水12L(如果有回答错误的同学可以用视频中的实验来加以纠正)

2、填一填

根据1L=1000ml 我们可以进行计算,在这里老师已经教大家用到一个法则大化小乘以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板书)

3、比一比

比较两个不同单位,我们先要把他们化成统一单位,根据1L=1000ml来进行换算。哪个单位化简简单就化简哪个单位

4、算一算

要进行计算,我们也要把他们先化成统一单位。

第一题最后的结果是升,所以我们要先全部化成升来计算。

所以在做这个类型的题目前先看我们最终得到的是哪个单位就先化成这个单位。

第二题的结果是毫升,所以我们要先全部化成毫升来计算

下面四道题同学们坐在2号本上

5、将微视频中的巩固练习转移到这里,减少微视频中的练习数量

四、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的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毫升和升的关系,不仅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升和毫升的量感,也学会了利用升和毫升的进率来进行实际的运用。

板书设计:

升和毫升

毫升(mL )

升(L )

1升=1000毫升

1L=1000ml

大小, ×1000

小大,÷100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升和毫升教案

徐州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教学案 教师学生年级四年级下授课时间授课课题认识容量和升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授课内容分析、推导(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 知识点一:体会“容量”的含义 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课堂教学 (1)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 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1、让同学可估一估某一容器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 近,大约是几升? 2、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理解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能够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理解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理解?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能够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理解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能够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上下、前后 教学设计

认识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描述事物位置关系的习惯,初步建立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解决问题: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历。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初步建立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描述事物位置关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 师:谁能告诉大家,讲台上面有哪些东西?(书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书的下面) 2. 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谁?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分清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与顺序,今天我们一起来认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观察挂图,感受位置 1. 出示第10页的主题图。 图中画的是什么? 粉笔在什么东西的上面? 扎蝴蝶结的女孩在谁的后面? 2. 说一说你还能从图中看到什么? 三、摆一摆

1. 老师说,学生动手在课桌上操作。 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上面,把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把垫板摆在数学书的下面。 2. 4人小组合作操作。 组长说操作要求,另3名组员操作,最后互相检查操作是否正确。 四、看第11页第3题的插图说一说 1. 小动物赛跑,你们看,谁跑在最前面? (1)小狗的前面是(),后面是()。 (2)小松鼠在()的前面,后面是()。 2. 电冰箱。 瞧!冰箱里的食物可丰富啦!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在鸡蛋的下面,又在白菜的上面。 五、动脑筋 小朋友排队(P11第4题)。 芳芳说:我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 (1)其他小朋友可以怎样说? (2)这一排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认识升与毫升教案

《认识升与毫升》教案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我想: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 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借助水杯,用水杯装水的多少,来说明容器的容量有大有小。这个单元的内容共 2 课时,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升"和"毫升"。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计量物体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后接触的容量单位。四年级小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学生刚刚结束暑假生活,心还有些散,课堂"玩水"活动是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3页《认识升与毫升》。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测量工具。 2. 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 3. 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升与毫升,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积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旧知、揭示课题 1、计量物体用哪些长度单位? 2、计量物体重量用哪些质量单位? 你们知道吗?我们喝的牛奶、饮料是用什么做计量单位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活动、探索新知 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 问:哪个杯子装水多? 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Understanding ml teaching plan and reflectio n

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认识上下和前后教案 人教版

人教标准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认识上下和前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教具准备 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9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李林在王英的()面,王英在李林的()面。 ②张宁在李林的()面,王英在张宁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王英的位置关系(对李林来说,王英在李林的后面;对张宁来说,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3)完成练习二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看图想一想,填一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案上传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建立1升的概念。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学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 难点:建立1升的概念。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认识容量 问题(1)导入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教材1页例1(1)] 过程讲解 1.解读容器

水桶、鱼缸、杯子这些物体都能盛装液体,像这样能盛装液体的器皿,都可以称为容器。 2.初步理解容量 这两个玻璃杯都是容器,都能盛水。玻璃杯能盛多少水就是玻璃杯的容量。 3.直观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量 能盛的水多,它的容量就大;能盛的水少,它的容量就小。 从而得出: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4.解决问题 能盛的水多

问题(2)导入你知道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两个冷水壶,一个细高,一个矮粗,所以从外观上看,无法比较出它们容量的大小,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2.实验方法 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入另一个冷水壶,观察第一个冷水壶里有没有剩余的橙汁和第二个冷水壶有没有被倒满,从而比较出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 3.操作过程 操作ー在冷水壶①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②里,如下图: 操作结果:冷水壶②被倒满,并且冷水壶①里的橙汁有剰余。得出结论:冷水壶①能装的橙汁比冷水壶②能装的橙汁多,冷水壶①的容量大一些。 操作二在冷水壶②里装满橙汁,将橙汁倒人冷水壶①里,如下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认识毫升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 m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2)估计勺子的容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比较的方法,估计约10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拿出碗、杯子”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仔细观察水面,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 (2)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杯子容量约200毫升,碗的容量是350毫升。 (3)说明: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4)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四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升和毫升 1教案 冀教版

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说明: 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 “()”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 (),再(),然后 ()。二是先把(),再 (),观察、比较(),判断()。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话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在课堂活动中,不要先介绍(),而要(),在分组“玩”的过程中,()。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教材出示了两个()不同、()相同,而且装饮料的()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的要求。同样教材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同时,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的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苏教版认识毫升教案

《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二)教学方法及思路: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们力图带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玩一玩、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甚至动口“喝一喝”,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 第一层次是体验1毫升,体验毫升和升相比,是个很小的计量单位。 第二层次是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并估一估多少毫升。 第三层次是再次实验---探索1升=1000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第四层次是生活应用---活化毫升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实验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升的概念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填空:下面的容器里大约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2)金鱼缸(图) [设计意图:学习新知前,适当复习升的有关知识,对进一步建立升的概念,很有帮助。同时,为本课学习毫升的认识做了一定的铺垫准备。] 3.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1毫升的概念 (一)初步认识毫升 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 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100 mL酸奶…… 谈话:这是老师在超市里拍摄到的一些图片,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板书:mL) (二)逐步体验1毫升 1.引导描述: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毫升有多少吧,先猜猜看,你认为1毫升大约有多少呢? 教师演示: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2.学生实验: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 [设计意图:很直接地切入本课学习内容后,请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毫升,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紧接着的认识1毫升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帮助学生对1毫升建立有形的直观感受。]

《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教学反思 唐燕香学习内容是: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按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该分两课时来上,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我就把它们合二为一。整节课下来,虽然看到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总感觉孩子有点浮躁,学习状态不够好。现在我就把这节课中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就是,也许是因为刚刚从寒假走过来,有极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入状态,尤其是在让其他学生来发指令时,有几个学生就只顾着自己说个不停,而根本就不听台上的学生的指令,似乎这与自己无关。在指名发言时怎样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习惯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2、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上下楼梯怎样走、找座位、汽车方向盘在哪侧、左右手的分工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得使得孩子们情绪高昂,立刻产生讨论的兴趣,表现欲望极强。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终生受益。不足之处就是立足点过小,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座位用时过多,导致原本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即北京、香港的汽车行驶的不同规则,没能来得及出示,如果能够把立足点放得再稍宽一点,就可以让学生既学会生活中的左、右,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巩固练习展开力度不够大。 由于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对应练习只只是局限在教室内的情景,安排了“说出你座位的前后左右是谁?”、“课桌、板凳、地面、天花板、电棒的位置”、“自己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这三个练习,在练习环节中孩子说的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孩子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还需要多一些引导和锻炼。此外,练习环节的设计可以再开放一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获得 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量杯和量筒、两个杯子、水槽、饮料、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水杯、水槽、量筒和量杯。p1EanqFDPw 教学过程: 、仓假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两个(粗细大小不同)的杯子,里面装满饮料。师:“今天聪聪和亮亮用这两个杯子每人喝满满一杯饮料,同学们猜一猜谁喝得多?说说你的判断理 ,r . ” 由。” DXDiTa9E3d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亮亮用的杯子高,他喝的多一些。 学生2:不对,聪聪喝的多一些,他的杯子虽然矮,但它粗一些。…….) 2、师:“这两个杯子不像人一个较高但很瘦的人和一个较矮但较胖的人比体重一样,我们仅凭高矮或胖瘦是不能直接比出来的。该怎么办呢?” RTCrpUDGiT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感知容积的意义。 (1)小组活动,利用手中的工具比较谁喝的饮料多。 学生活动 (2)交流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边说边演示。) 教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哪个杯子装的饮料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毫升教案

认识毫升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科书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主要教法:讲授法,实践法 学法指导:实践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篇一: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但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当然课前的准备也相当重要,课前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带来,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篇二: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升和毫升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之所以在四年级就安排这一

部分内容,是因为1、这部分概念和日常生活结合的比较紧密,比如:一袋牛奶,一瓶酒、一桶油等,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容易产生现实生活的'需要。2、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九月初天气比较适宜孩子们和水接触。需要孩子们通过玩水了解容量,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我提前做了前期备学:我是小小调查员调查内容:家中液态物品的包装上是如何标注液体的多少的。根据调查,你认识这两个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应用。 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可以直接进入主题了,这节课我们在科学实验室进行,先来认识测量液体所需要的工具:量筒、量杯、烧杯,每个同学拿一个工具认真观察刻度的是如何标注的,()尤其要注意的是量杯上的刻度标注有什么特点,同样的100毫升,上面和下面标注的高度是否等高…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知。 这节课,我加了一个“估一估”的环节,每个小组一个纸杯,里面装着多少不一的睡,先让每个人根据自己提前感知的经验来估一估这杯水的多少,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这一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 不太理想的部分就是探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没有达到探究的意义。因为最大的烧杯虽然可以装一升水,但是它上面标注的是1000毫升,不用探究学生也能够知道用100毫升的量筒来倒水需要倒十次。所以这次探究的过程感觉缺少了一些实际的意义。 篇三:升和毫升教学反思范本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上下》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认识上下》含反思 中班教案《认识上下》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认识上下》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 2、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能积极思考,提高认识上下能力。 活动准备: 1、猴子图片一个,一座大山,一棵大树,桃子若干。 2、各种小动物若干。(如:小鹿、小熊、小猫等。) 3、准备游戏时用的伞、床、桌子、椅子、蘑菇桌等物品。 活动过程: 1、以小猴找食物,导入活动。 瞧!是谁呀?(小猴子)小猴子肚子饿的咕咕叫,多想找些吃的来掂掂肚子呀!他走呀走,找呀找,看!他走到了什么地方?(小猴走到了山下面,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让我爬上山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小猴现在又在什么地方了呀?(小猴到了山的上面。)让我看看前面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有棵树,树上有桃子。)小猴要去摘桃子,先要干什么?(小猴先要走到山的下面。)(小猴再走到大树的下面。)桃子在哪儿呀?小猴能摘到桃子了吗?(不能)怎么办呢?(小猴子爬呀爬,爬到树上)摘个桃子吃饱了,咕噜咕噜滑下树。 2、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1)小猴子吃饱了,找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他们要和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让我们赶快闭上眼,让小动物藏起来吧! (2)小朋友,小动物都藏好了,我们快来找找看他们都藏在什么地方呀?(请每一位幼儿说一说,能说出谁藏在什么的上面,谁藏在什么的下面。并请他把小动物找出来。) 3、幼儿参与活动,一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小动物藏的这么好也都被你们找到了,你们的本领真大,这回我们也来藏起来,让小猴子来找找我们,好吗?小朋友在藏的时候要记住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藏好,一声不响,一动不动,让小猴子找不到。(教师扮做小猴子,“小朋友,你们都藏好了吗?我要来找了?”)(2)小猴子找小朋友,“咦,怎么一个小朋友都找不到了,他们都藏到哪去了呢?我实在找不到你们,你们还是出来吧!” 你们刚才藏的这么好,谁来告诉我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说出上下方位。) 4、结束活动: 哦!原来小朋友藏的这么好呢,所以小猴子都找不到你们了。你们瞧,在我们教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教者:第周第课时单元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目标: 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 教(学)具准备: 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 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 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 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 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 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 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 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 (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 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 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 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 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个性化意见

认识毫升教案 (3)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5.可见,毫升是在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实用文档

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时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实用文档

小学数学《毫升与升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沪教版26-28页《毫升与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初步掌握 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 2、在建立毫升与升量感的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并正确运用 单位。 3、在联想、推测与验证等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数学与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数学学习的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毫升和升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天气热的时候特别容易口渴,通常我们会怎样呢? 这里就有两壶饮料,一壶橙汁,一壶苹果汁,猜一猜:哪个壶里的饮料多?学生预设1:橙汁多。 学生预设2:苹果汁多。 学生预设3:一样多。 学生预设4:无法判断。(因为瓶子大小不一样) 师: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知道么?(学生汇报) 学生预设1:直接倒在测量工具中进行测量比较。 学生预设2:把两个壶里的饮料分别倒入同一种壶,比较饮料高低。 学生预设3:倒在同样的杯子中,然后再比较杯数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么?倒入同一种杯子,其实是为了统一标准,这样比较才合理,一起来看一下。 师:恩,你的想法不错,倒入同一种杯子,其实是为了统一标准,这样比较才合理。那么倒在同样的一次性杯子中可以比较么?一起来看一下。 2、激发需求、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想到了把两壶饮料倒入同样的杯子。 现在大家知道苹果汁比橙汁多多少了么?(多一杯) 师:是啊,那么这样一杯苹果汁到底是多少呢? 我们在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会用到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表示物体重量的时候会用到重量单位,如吨、千克、克。 那么表示这样一杯饮料的多少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是啊,表示这样一杯饮料的多少要用到“毫升”这个单位。 “毫升”还可以用英文字母“mL”来表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毫升这个计量单位。 二、探究体验,建立量感

认识上下前后教案

认识上下前后教案(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挂图,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二、探究新知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学生交流。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练习 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文具盒上面。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3、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

r认识升和毫升的说课稿与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认识上下前后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上下 学习内容: 学习教科书第9页,认识上、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辩别空间方位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掌握方向上、下以及谁在谁上,谁在谁下的方向。 学习重点:主要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设计思路:首先对话引出课题,再通过课件体会主题图上下的含义,并理解以谁为准的上下关系。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愿意。)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聪聪和我门做个小游戏。对话: “鼻子下面是什么?” 学生指并回答:鼻子下面是嘴巴。 “嘴巴上面有什么”?(可以是鼻子,眼睛等。)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你们想问什么呢?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2.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使学生理解上下含义,并理解谁在谁上面,谁在谁下面的上下含义。 三、活动 1.拍手游戏。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4.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上下的理解并找出生活中的上下例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