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考研复试)剖析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考研复试)剖析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考研复试)剖析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考研复试)剖析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

第一节

1、环境污染的概述: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3、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4、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第二节

1、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影响迁移的因素:1、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2、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4、污染物的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

5、污染物的分布:是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单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6、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

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8、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水体中的转化主要以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为主

土壤中的转化主要以微生物降解为主

9、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10、污染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后合成植物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有机物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质回到空气、水、土壤之中

11、循环的机理: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污染物质随着营养物被生物吸入体内,污染物在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交换引起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节

1、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2、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

3、污染物的吸收:动物1、呼吸系统吸收:(1)气体和蒸气——化合物,被动扩散(2)气溶胶——被动扩散

2、消化管吸

3、皮肤吸收——吸收途径:(1)通过表皮脂质屏障

2)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直接进入真皮

吸收阶段:第一阶段:穿透相,污染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污染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植物途径:(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2)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

(3)有机化合物蒸气经过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

4、污染物的体内分布:指污染物随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5、污染物的排泄:是指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

6、排泄的方式:(1)肾脏排泄——进入尿液

(2)随同胆汁排泄——进入粪便

(3)其他排泄途径——呼出的气体、汁液等

7、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内源化合物:生物机体能自身合成的物质

9、生物转化的过程:相I—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II—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

10、金属的生物转化:汞、砷的生物转化——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甲基钴氨素)

第四节

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2、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3、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4、生物浓缩系数: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与物质在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比值

第五节

1、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3、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后果:

(1)水体外观呈色,变浊(2)水中散发出不良气味(3)溶解氧含量下降(4)水生生物死亡(5)产生藻毒素(6)污染饮用水源

4、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1、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2、根据水体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3、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

4、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5、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的粪便

(2)降低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

1、生物—生态性措施: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

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水体深层曝气、机械除藻、引水冲淤、注水稀释、底泥表面敷设塑料

3、化学方法:凝聚沉降和化学药剂杀藻

(3)除去污、废水中的营养物质

1、物理化学方法:脱氮有氮汽提法、沸石法和折点氯处理法;除磷有电渗析,反渗透

2、生物生态方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固定池法、流化床法、生物转盘法;除磷工艺有厌氧—好氧法、厌氧—缺氧—好氧法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1、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防护性、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2、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酶活性的诱导、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酶活性的诱导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或可能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酶活性的抑制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共价键结合)、非竞争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

4、抗氧化防御系统:在长期进化中,需氧生物发展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

5、污染物对大分子的影响: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

6、脂质的过氧化: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肪酸,导致膜系统的磷脂不饱和脂肪酸侧链迅速降解,引起脂质过氧化

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1、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1)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细胞膜结构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2)对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2、对组织器官的影响: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直接产生毒作用的器官

效应器官—表现靶器官毒作用的器官

蓄积器官—污染物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3、对植物的影响: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实等的脱落

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1、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2、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回避行为(避开污染)、捕食行为、警惕行为

3、对鸟类行为影响最典型的污染物是有机磷农药;表现:姿态效应改变、对领地的失控和不能照顾后代

4、环境激素: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

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1、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2、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3、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改变、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遗传结构的改变和竞争关系的改变

4、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5、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优势种

耐污种:指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6、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优势种变化、生物量、丰度、种的多样性

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1、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2、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3、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体产生毒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独立作用产生的总效往往低于相加作用,但不低于其中活性最强者

4、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

1、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2、生物测试的方式:短期生物测试—被测试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暴露于高浓度的污染物之下,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中期生物测试—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一类生物测试;

长期生物测试—指在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暴露时间要尽可能长达受试生物的整个生活史的一类生物测试

3、受试生物的条件:

○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要具有敏感性

○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围内可获得

○3、受试生物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

○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较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7、受试生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

4、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5、生物测试标准化的优点:1、在同一类型的不同实验室中进行多有用的测试并把结果一致的测试选择出来2、增加数据的精确度3、测试可以被其他实验室重复4、可方便地将数据进行比较5、可为环境管理、环境立法提供可靠的数据或结果

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2、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3、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4、毒性作用或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

5、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6、危害性:有毒物质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危险性: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7、LD100、LC100:表示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LD50、LC50: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LC0: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EC50:指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

IC50: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第三节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1、加成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免疫法、荧光法、P32—后标记法

第三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1、致突变作用: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致突变试验方法:基因点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DNA损伤试验

3、致畸变作用: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4、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5、癌变过程:引发阶段:即通过致癌物的作用,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过

促长阶段:促长是经过引发的癌细胞不断增殖直至形成一个临床上可被检出之肿块的过程,是癌的增殖阶段

浸润和转移阶段:已形成的癌肿不断发展,逐渐侵害周围的正常组织并扩散到较远的部位

第四节微宇宙法

1、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2、标准化水生微宇宙:是用于实验室测定有毒物质在多物种水平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3、土壤核心微宇宙:是用于研究外源性化合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生长的植物、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影响的一种陆生微宇宙

4、模拟农田生态系统:是模拟农田条件,而没有陆生动物

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第一节环境质量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1、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2、环境质量调查:为了了解环境的质量状况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背景值、自然环境状态、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下的演变规律,以及环境因素的危害效应

3、环境质量监测:为了评价环境质量,人们研究并确定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

4、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5、环境质量预测:对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

6、环境质量调控:采取人工手段,使环境要素变化不超过或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7、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

8、生物监测的优点:(1)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3)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4)监测灵敏度高(5)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

(6)不需要繁琐的食品保养及维修等工作

(7)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生物监测的缺点:(1)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

(2)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

第二节生物监测与评价

1、大气污染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的环境质量状况

2、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方法:

(1)指示植物(2)现场调查法(3)植物群落监测法

(4)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5)地衣、苔藓监测法(6)微核技术的应用

(7)污染量指数法(8)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3、大气污染生物监测评价:

(1)调查污染源(2)观察叶片受害症状(3)观察植物受害方式

4、污染的细菌总数测定方法:(1)沉降平皿法(2)吸收管法(3)撞击平皿法(4)滤膜法

5、评价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

6、指示生物: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7、生物标志物:化学污染物所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

第五章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

第一节环境污染净化概述

1、污水处理的方法:物理法:沉淀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浮选法、吸附法、萃取法、吹脱法、蒸发结晶法、反渗透法、化学法:化学凝聚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2、大气污染净化方法:○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重力沉降、旋风除尘、静电除尘、过滤式除尘、○2气体状态污染物的吸附与净化:气体吸附法、气体吸收法

○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吸收法、生物洗涤法、生物过滤法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物理与化学法生物方法

3、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1、填埋法○2、堆肥法○3、制取沼气○

4、焚烧

4、废水的污染与净化指标:BOD、COD、TOD、TOC、TS、大肠杆菌群数等

5、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

(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

(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

(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

(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

(6)共代谢作用

6、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途径:(1)光降解(2)化学降解(3)生物降解

7、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2)微生物的适应性

(3)化合物结构—可生物降解,难生物降解,不可生物降解

(4)环境因素—温度、酸碱度、营养、氧、底物浓度

8、水体自净包括稀释、沉降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凝聚等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9、废水生物处理的机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有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具有较长的食物链,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

第一节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1、活性污泥法的原理: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处理方法

3、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过程:(1)絮凝和吸附阶段

(2)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谢和增殖

(3)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和浓缩

4活性污泥法的特点:(1)利用生物絮凝体为生化后应的主体物

(2)利用曝气设备向生化反应系统分散空气或氧气,为微生物提供氧源

(3)对体系进行混合搅拌以增加接触和加速生化反应传质过程

(4)采用沉淀方式去除有机物,降低出水中的微生物的固体含量

(5)通过回流使沉淀池法浓缩的微生物絮凝体返回到反应系统

(6)为保证系统内生物细胞平均停留的时间的稳定,经常排出一部分生物固体5活性污泥法的主要类型:推流式、阶段曝气法、生物吸附法、完全混合式、接触稳定活性污泥法

6、生物膜法的特点:(1)微生物多样性高

(2)生物膜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

(3)生物膜中食物链较长

(4)具有较高的脱氮能力

(5)单位处理能力大

(6)系统维护方便

(7)操作运行稳定

7生物膜法的原理:生物膜的表面总是吸附着一层薄薄的污水,称为“附着水层”或结合水层,其外是能自由流动的污水,称为“运动水层”,当“附着水层”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吸收、氧化分解时,附着水层中有机物质深度随之降低,由于“运动水层”中有机物浓度高,便迅速地向“附着水层”转移,并不断地进入生物膜被微生物分解

8、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微后生动物

9、生物膜法的主要类型:(1)固定床生物法: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

转盘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滤池

(2)流化床生物法

第二节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的区别:在于不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而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2、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1)厌氧法可以在较高的负荷下,达到有机物的高效去除

(2)大部分可生物分解的碳素有机物经厌氧处理后转化为甲烷—有价值的副产品

(3)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产量低,因此污泥处置费用少

(4)由于不需要充氧设备,工艺所需的能量消耗相当低,所需要的氮磷养分较少

3厌氧生物处理的缺点:(1)污泥量增长慢,工艺过程启动所需的时间较长(2)对废水的负荷变化和毒物较敏感

4、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第一阶段:水解阶段第二阶段:酸化阶段第三阶段:甲烷化阶段

4、厌氧反应器内的微生物:不产甲烷菌,产甲烷菌

5、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温度、pH、营养成分、有机负荷

6、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

(1)普通厌氧反应器(2)厌氧接触反应器

(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厌氧生物滤池

(5)厌氧流化床反应器(6)厌氧处理的活性污泥

第三节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

1、光合细菌:一大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

2、PSB的特点:能在厌氧光照下以低级脂肪酸、多种二羧酸、醇类、糖类、芳香族化合物等低分子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电子供体,进行光能异养生长,而且能在好氧黑暗的条件下,以有机物作为呼吸基质,进行好氧异养生长

3工艺流程:第一步是高浓度大分子有机物在异养菌的作用下降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即所谓可溶化处理过程;第二步由光合细菌将小分子脂肪酸进一步降解,有机物浓度大幅度降解

第三步用藻类或好氧处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第四节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

1、脱氮:主要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来完成

氨化作用:有机氨—NH3-N(氨化细菌)

硝化作用:NH3-N—NO2—N—NO3—N(亚硝化和硝化细菌)

反硝化作用:NO3—N—N2(反硝化细菌)

2、除磷:聚(积)磷菌

厌氧放磷:ATP+H2O——ADP+H3PO4+能量

好氧吸磷:ADP+H3PO4+能量——ATP+H2O

第五节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

1、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堆肥、卫生填埋、沼气发酵

2、堆肥法:好氧堆肥法、厌氧堆肥法

3、好氧堆肥法的生物学过程:(1)发热阶段

(2)高温阶段

(3)降温和腐熟保肥阶段

4、影响好氧堆肥法的因素:有机质含量、水分、温度、碳氮比、氮磷比、pH

5、厌氧堆肥法的生物学过程:(1)酸性发酵阶段

(2)产气发酵过程

6、卫生填埋主要有:厌氧、好氧、半好氧

7、填埋坑中微生物的活动过程:

(1)好氧分解过程(2)厌氧分解不产甲烷阶段

(3)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4)稳定产气阶段

第六节大气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

1、微生物治理大气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煤炭的微生物脱硫、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处理和微生物对有机废气的处理

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

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概述

1、生物技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2、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3、基因工程:主要涉及一切生物类型的所共有的遗传物质核酸分离、提取、体外剪切、拼接重组以及扩增与表达等技术

4、细胞工程:包括一切生物类型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离体培养、繁殖、再生、融合以及细胞核、细胞质乃至染色体与细胞器的移植改建等操作技术

5、酶工程:指利用生物有机体内酶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技术、生物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新装置,高效优质地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

6、发酵工程:为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发酵条件,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

7、生物技术的特点: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可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遗传特性,甚至创造出新的物种;直接在遗传物质核酸上动手术,创造新生物类型的速度可大大加快

8、生物技术优越性:不可取代,快速、精确,低耗、高效;副产物、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第二节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获取目的基因(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工具酶:用来对基因片段进行剪切和拼接的,包括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第三节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

1、细胞工程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

2、细胞培养的两个关键因素:1、营养2、生长环境

3、原生质体融合方法:(1)亲本的选择(2)原生质体制备

(3)原生质体的再生(4)原生质体的融合与融合子的检出—化学诱导法、电融合法

第四节酶学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

1、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2、固定化酶的特点:(1)固定化酶比水溶酶稳定

(2)固定化酶适合于连续化、自动化工艺,还可以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3)固定化酶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3、酶固定化方法:○1载体结合法——将酶结合在非水溶性的载体上,结合方式有共价结合法、离子结合法、物理吸附法和生物特异结合法○2交联法——共价键○3包埋法——将酶包裹在凝胶格子中或由半透膜组成的胶囊中,可分为格子型和微囊型○4逆胶束酶○5复合法

4、细胞固定化的方法:○1、自溶酶灭活法○2、絮凝吸附法

5、生物强化技术:指在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营养物或基质类似物,达到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第五节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发酵: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过程

2、发酵工程过程:第一阶段是发酵原料的预处理;第二阶段是发酵过程的准备

第三阶段是发酵工程;第四阶段是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第六节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

1、生态工程: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2、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3、湿地:指每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具有浅的表面水层,能维持大型水生植物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简答

第一章 1、试述生长速率对细菌个体大小及其组分的影响。 答:生长速率对细菌个体大小的影响:生长培养基越丰富,细菌生长速率加快,其细胞的个子也越大,在同一种培养基内改变温度也会影响生长速率,但对细胞个子大小几乎没有影响。快速生长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后达到新的平衡。生长速率越快,细胞大小的差异也越大。 生长速率对细菌组分的影响:细胞中的DNA含量随生长速率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来说,细菌生长越快,其个体越大,含RNA越多,其中大部分是核糖体。生长速率随核糖体含量线性地增加。在快速生长的细胞中RNA含量可以达到细胞的30%,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也随生长速率的提高而增加,但程度低一些,因此以细胞质量衡量,DNA 含量是减少的,细胞的外壳厚度通常不变,胞壁和质膜在整个细胞中的比例随细胞个体的增大而减少。 第二章 1、试述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生化机制。 答:微生物分解纤维素通过酶的作用。 1)纤维二糖水解酶,从纤维素链的非还原性末端降解得纤维二糖;2)外葡聚糖酶,从纤维素链的非还原性末端降解得葡萄糖; 3)纤维二糖酶,将纤维二糖水解成葡萄糖; 4)内葡聚糖酶,将长链聚合物水解成寡聚糖。 纤维素降解得第一个产物是纤维二糖,此产物在胞内可由纤维二糖磷酸酶转化为葡萄糖和葡萄糖-1-磷酸酯。 2、有的微生物能在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试阐述它怎样利用乙酸来合成己糖和戊糖。 答:乙酸可以在转酰基酶催化下形成乙酰CoA,乙酰CoA参与到乙醛酸循环中可以合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沿糖原异生途径即逆EMP可以合成己糖。糖原异生途径的甘油-3磷酸和葡萄糖-6-磷酸又可以参与到磷酸戊糖循环中,合成戊糖。

3、腐胺(丁二胺)在细胞内是如何形成的?在细胞内有何生理意义?如何起作用? 答:腐胺可通过精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体鸟氨酸或直接由精氨酸合成。有外源精氨酸供应时,细胞内由鸟氨酸合成腐胺的方式占优势。如供给细胞精氨酸,细胞中精氨酸的合成作用立即停止,并启动由精氨酸合成多胺系统。 生理意义:腐胺可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保证细菌细胞内部的离子强度大致不变。 起作用:细胞内的腐胺浓度的变化同培养基的渗透压成正比。培养基的渗透压增加引起腐胺的迅速排泄和K+的吸收,使细胞的渗透压也增加。腐胺的排泄可以使离子强度保持大致不变,这是由于多价离子引起溶液的离子强度和渗透压强不一致。 4、某些微生物能在2C化合物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它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细胞生长所需的3C以上的化合物,如核糖等? 答:乙醛酸循环途径,2C化合物如乙酸+CoA→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走TCA循环途径生成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克服1、3二个限速步骤,逆EMP途径生成葡萄糖,再走HMP途径生成核糖。 乙酸可以在转酰基酶催化下形成乙酰CoA,乙酰CoA参与到乙醛酸循环中可以合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沿糖原异生途径即逆EMP可以合成己糖。糖原异生途径的甘油-3磷酸和葡萄糖-6-磷酸又可以参与到磷酸戊糖循环中,合成戊糖。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 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 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 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 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9、酶的诱导(induce) 有些XB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统活力增强,或使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了其它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加速或增强 如: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等。 10、酶的抑制(inhibit):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另一化合物的抑制。有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 11、血脑屏障:机体阻止和缓解化学物由血液向脑和神经系统分布的一种机理。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 12、转基因生物:通过人为的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上进行外源基因的插入或移位改造等手段,使该生物体具有了编码某些新的人们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基因或基因组,这种具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13、活性污泥:就是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好氧微生物、夹带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呈黄褐色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14、微宇宙法:微宇宙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包括自然微宇宙(natural microcosms)和人工微宇宙(artificial microcosms)两大类 利用微宇宙法可以系统地观察与评价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对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5、DNA体外扩增: 1)95℃1min,双链单链 2)55℃1~2min,让引物与模板配对 3)72℃在TaqDNA多聚酶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四种单核苷酸配对。4)分离:电泳分离 16、矿化作用:指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最佳方式,可以彻底消除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作用。 17、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大多数降解性微生物是通过共代谢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 18、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就是污染现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处理污染的技术。是采取就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污染物转移。 19、最小生存种群:(MVP minimun viable population ):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目。 20、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特异性很低,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分布在肝脏。 二、问答题 2、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血浆蛋白:亲脂性的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大的亲脂性基团的有机酸、有机碱),结合可逆(主要是氢键、离子键、范氏键),并且平衡会被打破 肝、肾:浓度远超过血浆,肝脏富集毒物的能力与其主动转运系统和肝细胞内蛋白结合能力有关。举例含巯基蛋白 脂肪组织: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如DDT、PCB 骨骼组织: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骨骼作为贮存库的两面性 3、转基因生物的影响 1)转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安全

微生物学考研精解(杨清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标有“ CT”的镜头是:A照相目镜B相差物镜C *合轴调焦望远镜D消色差物镜 2. 下列各项通常不认为是微生物的是: A *藻类B原生动物C蘑菇D细菌 3.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利用其:A合成菌体蛋白质的能力B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C*多种生化转化能力D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4. 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试验 证实了有机质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A厌氧试验B灭菌试验 C *曲颈瓶试 验D菌种分离试验 5. 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分离和确证了:A鼠疫杆菌 B *沙眼衣原体C结核杆菌D天 花病毒 6. 具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约占了: A 1/10 B 2/3 C1/20 D *1/3 7. 在描述过的微生物中,已被人类利用的种数大约还未超过:A 0.1% B 1% C 5% D *10% 二、判断题 1. 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看不见的。(X)周德庆P.10说:1985年以来,科学家 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发现一种巨形共生细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 ,费氏刺尾鱼菌,细胞长度200-500 呵,体积是大肠杆菌的10 2 3 4 5 6 7 8倍。1997年 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西部大陆架土壤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细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细胞直径0.32-1.00mm ,肉眼可见。)最小的细菌1998 年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直径0.05 pm。 2.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胞型的原核生物和如病毒 等非细胞的生物。(X)(应有真核微生物) 3. 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 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V)4. 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X)(列文胡克) 三、填空题 2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依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核、真核_ ______ 和非细胞3大类。 3 目前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和医用微生物。 4 通常把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________ 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等 3大类。 5.2003 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6 自然界各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生态分布,细菌主要分布在水生性环境,酵母菌则以高糖偏酸 等环境较为丰富。 7 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8 最早完成基因测序的大肠杆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啤酒酵母 (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高中生物】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生物 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 基本概念: 1.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3.生物积累:生物在生命代谢活动中通过吸收、吸附、摄食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化合物,随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4.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5.生物标记物:是生物体组织或体液样品中或在个体水平上所能检测到的升华、细胞、生理或行为变化,这种变化可阐明生物体暴露和产生生物效应的信息。 6优先控制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7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类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8半致死浓度:LC50,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受试生物群体半数个体死亡的最低浓度。 9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降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0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 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 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主要内容: 1.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干扰,研究目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1)环境生物研究的目的: ①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生态效应及其机理; ②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其抗性机理; ③研究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④研究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 ⑤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2)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变化规律;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危害及其机理; (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水平) -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原理和方法; ②环境污染的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净化基本原理、方法及影响因素; -研究利用生物学技术和生态学方法提高生物环境中的净化作用; ③保护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 2生物标记物并说明其在环境生物学中作用和意义.

最新微生物学考研精解(杨清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标有“CT”的镜头是:A 照相目镜 B 相差物镜 C *合轴调焦望远镜 D 消色差物镜 2.下列各项通常不认为是微生物的是:A *藻类 B 原生动物 C 蘑菇D 细菌 3.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利用其:A 合成菌体蛋白质的能力B 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C *多种生化转化能力 D 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4.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 )试验证实了有机质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A 厌氧试验 B 灭菌试验C *曲颈瓶试验 D 菌种分离试验 5.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分离和确证了:A 鼠疫杆菌 B *沙眼衣原体 C 结核杆菌 D 天花病毒 6.具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约占了:A 1/10 B 2/3 C1/20 D *1/3 7.在描述过的微生物中,已被人类利用的种数大约还未超过: A 0.1% B 1% C 5% D *10% 二、判断题 1.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看不见的。(×)周德庆P.10说:1985年以来,科学家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内发现一种巨形共生细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费氏刺尾鱼菌,细胞长度200-500μm,体积是大肠杆菌的106倍。1997年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西部大陆架土壤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细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细胞直径0.32-1.00mm,肉眼可见。)最小的细菌1998年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直径0.05μm。 2.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胞型的原核生物和如病毒等非细胞的生物。(×)(应有真核微生物) 3.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 4.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列文胡克) 三、填空题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为: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盛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依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核、真核和非细胞3大类。 3.目前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和医用微生物。 4.通常把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等3大类。 5.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 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6.自然界各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生态分布,细菌主要分布在水生性环境,酵母菌则以高糖偏酸等环境较为丰富。 7.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8.最早完成基因测序的大肠杆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啤酒酵母(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

微生物学(朱军)中英文版期末考试及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成 2.分类:①原核:细菌,放射菌,蓝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特点:①小(体积微小)微米级:光学镜纳米级:电子镜 ②简(结构)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③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真核,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4.发展史:①史前期(朦胧阶段)②发展期(形态描述阶段)③初创期(生理研究阶段)④奠基期(生化研究阶段)⑤发展期(分子生物学阶段) 5.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医疗保健、工业、农业、生产、环保 ①与工业的关系:a.食物罐藏防腐 b.酿造工作 c.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 d.液体的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 f.代谢调控发酵技术 ②与农业大作用:a.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b.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 c.以菌作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 d.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与环保的关系:a.促进许多重大问题的突破 b.促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和技术之一 c.刺进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 d.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快,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细胞的形态可分为三类: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95%乙醇脱色0.5min→番红复染1min 阳性菌(G+)→紫色阴性菌(G-)→红色 4.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肽聚糖单体、网状结构; 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6.磷壁酸:占40%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成分七主链由数十个磷壁酸苷油或磷壁酸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D-Ala和还原糖所组成的侧链 7.磷壁酸的特点: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储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④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⑤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一种酶)的作用 8.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 9.脂多糖(Lps)的功能:①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与磷壁酸相似,吸附二阶阳离子以提高这些离子在细胞表面浓度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4)全球变化生物学 (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 (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 (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 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 (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 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 (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微生物题库(周德庆完整版)考研必备

微生物学试题库 微生物学试题(一) 一、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 1.Gram positive bacteria 2.parasporal crystal 3 ,colony 4, life cycle 5,capsule6,endospore 二、简答题 1,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2,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 _______ 。 2.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_____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_____ 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_____和_______。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________ 。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食用菌是由 ______和 ____ 组成。 8.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 ______ 。 9.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______。 10.根瘤菌可与_________共生固氮 四、学名互译 1.A.niger 2.B.subtilis 3. B.thuringiensis 4. A.oryzae 微生物学试题(一)答案: 一,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当单个细菌细胞或者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二,1,①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②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④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 ⑤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抗菌素,维生素。 ⑥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2,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得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得其保持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细胞壁较薄,外膜层内酯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燃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保留最初的紫色。3.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体积小,面积大 (二)吸收多,转化快 (三)生长旺,繁殖快 (四)适应强,易变异 (五)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微生物的多样性,原因是: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和数量多等原因,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不论在动,植物体内外,还是土壤,河流,空气,平原,高山,深海,污水,垃圾,海底淤泥,冰川,盐湖,沙漠,甚至油井,酸性矿水和岩层下,都有大量与其相适应的各类微生物在活动着。 三.填空 1. 80S 2. 0.5μm x2.0μm3对数生长 4.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5.温和噬菌体6蛋白质,核酸,类脂和碳水化合物 7. 营养菌丝,生殖菌丝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8 灭菌。9. 6/1 10.豆科植物 四.1.黑曲霉 2. 枯草芽孢杆菌 3. 苏云金芽孢杆菌4. 米曲霉 微生物学试题(二) 是非题(共10分。只需注明“对”或“错”) 1.大多数嗜热菌的G-C含量高于中温菌。 2.大肠杆菌属低等原核生物,所以其遗传物质只是一条松散的环状双链DNA,不存在DNA高级结构。 3.当菌体生长、氧吸收和糖利用的比速度下降时,青霉素的合成达到最高值。 4.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都属于部分二倍体。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6.渗透酶( permease)属于诱导酶,而其它种类的酶往往属于组成酶。 7.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培养物群体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 8.将HR病毒的外壳蛋白与TMV病毒的RNA混合,去感染烟草,则会出现TMV型病灶。若在感染前,用TMV抗体处理,则会钝化病毒,不出现TMV型病灶。 9.霉菌的基因重组常发生于准性生殖时,较少出现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10.营养物跨膜的主动运输必需依靠载体和能量,而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二填充题(30分) 1 突变率10-10表示_ _ _ _ a_ _ _ 。 2 我们常采用_ _ a_ _ _ 浓度的NaCl 或0.1M_ _ _ b_ _ _ 来稀释菌液或清洗菌体细胞。因为_ _ c_ _ _ 。 3 在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以氧为电子传递最终受体的方式称_ _ _ _ a_ _ _ _ ;以无机氧化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_ _ b_ _ ;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_ _ _ _ c_ _ _ _ 。 4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_ _ _ _ a_ _ _ _ 、_ _ _ b_ _ _ 和_ _ _ c_ _ _ 等,其中_ _ _ d_ _ 方法保藏菌种的时间最长久。

2018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2018环境微生物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包含体: 细胞膜: 衣原体: 同宗配合: 酵母菌: 生态系统: 碳源: 拮抗: 菌种复壮: DNA的变性: DNA复制: 根际微生物: 物质流: 类菌体: 硝化细菌: 细菌活性污泥法: 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 堆肥化:

自生固氮作用: 二、是非题 原噬菌体是整合在宿主DNA上的DNA片段,它不能独立进行繁殖。( > 细菌的异常形态是细菌的固有特征。( > 真核微生物比原核微生物更能在高温下生长。( > 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 > 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 用来固化细菌培养基的多糖是琼脂。( > 微生物生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 > 碱基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存在于RNA或DNA,但只RNA中有胸腺嘧啶。( > 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有点碱性的。( > 凡是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营养成分均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 三、选择题 1.大部分微生物___。 (a>是原生动物(b>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c>生活在海洋的底层(d>发现于外层空间 2.噬菌体是一种感染____的病毒。 (a>酵母菌(b>霉菌 (c>放线菌和细菌(d>原生动物 3.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___

(a>支原体(b>L型细菌(c>原生质体(d>原生质球 4.下列微生物中,______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大肠杆菌(b>金黄葡萄球菌(c>巨大芽孢杆菌(d>.肺炎双球菌 5.下列能产游动孢子的霉菌是____。 (a>腐霉(b>毛霉 (c>赤霉(d>青霉 6.硝酸细菌依靠____方式产能。 (a>发酵作用(b>有氧呼吸(c>无氧呼吸(d>光合磷酸化 7.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____ (a>5.0-6.0(b>3.0-4.0(c>8.0-9.0(d>7.0-7.5 8.进人三羧酸循环进一步代谢的化学底物是____。 (a>乙醇(b>丙酮酸(c>乙酰CoA(d>三磷酸腺苷 9.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___生长。 (a>在高浓度盐中(b>在低浓度氧中 (c>没有ATP或葡萄糖(d>只在有病毒时 10.深层穿刺接种细菌到试管固体培养基中____。 (a>提供厌氧菌生长条件(b>除去代谢废物的一个机会 (c>增加氧气(d>增加钾和钠离子的数目 11.微生物分批培养时,在延迟期_____ (a>微生物的代谢机能非常不活跃(b>菌体体积增大 (c>菌体体积不变(d>菌体体积减小 12.下面所有特征皆适用于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除了___之外。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说课材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2021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别的话就不多说了,怕耽误你们复习的时间,我就直接说我考研的复习经验吧。 推荐材料:《一本单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可以搜索相关微信号。 做法:首先,暑假以前重在单词积累,暑假以后也要继续重复单词的复习;其次,暑假开始用英语一阅读先做练习,一定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错,要总结。同时翻译阅读,尤其是长难句那里。等到了9月份可以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做英语二的练习。阅读理解的解析可以跟蛋核英语的课程,老师讲的真的很棒。最好英语二刷2遍,英语一2010以后的也可以做2遍,没必要做模拟题。重视阅读中的单词,重视在阅读中学习记忆单词。 翻译;在背诵进行完毕,你会发现你的语感有大幅度提升,解决长难句的能力也要好很多,而考研的翻译部分主要就是长难句的考察,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遇到一定问题,这个时候我想说的是把每一道翻译题都认真做认真总结,这是唯一的复习方法,至于结果,一定不会差的。 作文:作文是很多的朋友头疼的部分?为什么头疼,单词量不够,语感不好。试问背完阅读以上两个问题还存在吗?大家可以试写几篇请老师看一看,如果不太好,参照我以前的方法,背诵高分范文就可以了,而且背诵这些范文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情。 至于政治嘛,推荐大家去听李凡的网课,我有试过面授课其他老师的课,还有试听过其他老师的网课,感觉李凡的课效果最好,可惜发现的太晚,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经历去听其他的课,所以建议宝宝们如果上网课的话,老师最好选择一个最多两个就好。 选择题+客观题:李凡的《政治新时器》和网课中有很多做选择的套路,真的是简单粗暴,用他的方法后真的正确率有提高!另外客观题答题的方法他也有详细的讲解。 客观题背诵:后期的时候买了李凡老师出的必备参考书,然后复习的比较早的宝宝建议可以去跟着李凡老师发的必备资料背诵,因为他给的资料几乎是所有考研老师中要求背的最少的,但是全部都是精华。 我在前期花了挺多时间,只做了参考书的知识框架,而且跟着视频做的框架有一些太过简略了,跟目录差不多,也没有留出空间给后面增添新的内容,到后

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微生物学考研试题

华南农业大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一、判断题(以“√”表示正确;“ ”表示错。每小题1分,共20分) ()1.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除了巴斯德消毒法外,固体培养基的发明也是其重要贡献之一。 ()2.一般认为食品A W值在0.64以下是食品安全储藏的防霉含水量。 ()3.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4.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5.细菌的芽孢、放线菌和真菌的孢子都是繁殖体。 ()6.处于生长稳定期的细菌培养物细胞数量最大,生长速率最高。 ()7.异型乳酸发酵的终产物是乳酸、乙醇和CO2。 ()8.促进扩散是逆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 ()9.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fermentation, such as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yeasts. ()10.对儿童注射胎盘丙种球蛋白通常用于治疗或应急预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主动免疫。 ()1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都能产生耐热性强的毒素。 ()12. 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连续培养方式为恒化培养。 ()13. 土壤和空气是微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 ()14. 荚膜是细菌的特殊构造,其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5. 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环境诱发出来的。()16. 血球计数板法测定细胞数量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并能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细胞运动与否、判断其死活。 ()17. 能否利用CO2为唯一碳源是自养型与异养型微生物的根本区别。 ()18. 链霉素的抑菌机制在于引起细菌细胞壁的降解。 ()19. 霉菌和酵母菌都是分类学上的名称,也是一个形态学类群。

微生物学考研试卷

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微生物学 1.主动运送 2.朊病毒 3.“拴菌”试验 4.发酵 5.氧化磷酸化 6.抗抗体 7.操纵基因 8.自然免疫 9.羧酶体 10.微生态制剂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下面所述不是微生物共性的是()。 A.体积小 B.性状稳定 C.繁殖快 D.分布广 2.出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 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3.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 A.互生 B.共生 C.寄生 D.合生 4.肽聚糖物质存在于()中。 A.真核生物的核糖体 B.细菌的细胞壁 C.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 D. 细菌的细胞膜 5.以下没有细胞壁的微生物是()。 A.放线菌 B.酵母菌 C.支原体 D. 衣原体

6.以铵盐作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含氮物的作用,称为()。 A. 铵盐同化作用 B.硝化作用 C.氨化作用 D.反硝化作用 7.以下微生物中,不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是()。 A.真细菌 B.蓝细菌 C.衣原体 D.显微藻类 8.有丝分裂过程发生()。 A.只在细菌中 B.在病毒和细菌中 C.在真核生物中 D. 只在化学限定培养基中 9.微生物的稳定生长期,()。 A.细胞分裂速率增加 B.群体处于最旺盛时期 C.菌体产量达最高点 D. 细胞分裂速率最大 10. 原核生物细胞DNA发现于()。 A.细胞膜和高尔基体 B.染色体和质粒 C.鞭毛和菌毛 D.细胞壁和细胞膜 11.青霉素族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 革兰氏阳性菌 12.所有下列特征皆适合酵母菌细胞,除了()。 A.它们不形成菌丝 B.它们是典型的卵圆形细胞 C.它们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D.它们是多细胞的真菌 13.发生在土壤中的氨化过程的主要产物是()。 A.尿素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氨 14.BOD是用来表示()。 A.废水的污染程度 B.土壤的过滤能力 C.100mL水样中的细菌数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类型。 15.病毒的基因组可以由()组成。 A.DNA但无RNA B. RNA但无DNA C.同一个病毒中既有DNA又有RNA D. DNA或RNA 16.一种微生物致病力程度的强弱以它的()来表示。 A.毒血症 B.中毒 C.特有的潜力 D.毒力 三、填空题(每空格1.5分,共 24 分)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pH值和⑴。 2.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⑵、发展期和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