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都拾遗十 梦中得来的千金

药都拾遗十 梦中得来的千金

药都拾遗十 梦中得来的千金
药都拾遗十 梦中得来的千金

药都拾遗十梦中得来的千金

自打来到亳州,这已经是老李第八天夜宿舟船了。老李是江苏的药商,有一颗仁慈的心,经营药材一直诚信本分,一心求好药的老李听闻“药不过亳州不灵”,遂带着江苏、宁波的一帮朋友来亳做药材生意,怎奈山陕帮和湖广帮来亳发展较早,势力很大,江宁商人难以立足。带头的老李很是苦恼,为在亳州寻求一席之地而绞尽脑汁。

老李也按照江湖规矩拜过山头,到亳州商会,亳州商会会长说:“亳州是药都,无药商不成为药都,只要有立家之本,亳州人都欢迎,你们有一技之长吗?”老李说:“我们只会买来卖去,不会炮制。”会长说:“能把这儿做的卖出去,把这儿没有的送进来,这也是本事!欢迎你来!”但其他帮派的会,尤其是专门买进卖出的商人多方刁难,亳州商会也不好强求。

“李施主”,老李抬头,看见远方一片金光,刺得睁不开双眼,慢慢地,金光变得柔和起来,“菩萨”!老李大惊,连忙跪下磕了三个响头。“今日我来,是要让你去找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吗,我只能告诉你自己,天机不可外泄!”菩萨轻声细语道。“啊”!老李忽然惊醒了,“原来是个梦。”梦醒时,头上的防风灯在眼前晃悠着。

老李感到非常失落,忽然一个激灵,慌忙喊醒沉睡的同乡们:“快快快,快起来,菩萨给我托梦了,快跟我一起出发!”睡意正浓的众人在夜幕中划着船向菩萨指点的方向前进。众人像是抓到了一株救命绳,无比兴奋。

他们沿涡河而上,见一寺院,院前水波荡漾,院内有一树,根粗如龙,出地盘绕而上,共有五条,曰五龙根,即为梦中之所,抬头看门头刻着“圆觉寺”三个大字。众人激动不已。

缘于菩萨点化,老李终于有了安身之处,众人都祈祷得此宝地,定能好运来。大家开始买材料重修庙宇,给菩萨再塑金身,在此建了清秀雅致的江宁会馆。入住后,老李又受到菩萨的托梦,梦中,菩萨给老李几字箴言:莫贪、莫恶、莫假。

此后的日子,老李始终一心向善、诚信为本,丝毫不敢忘记菩萨教诲,以诚信经营的老李果真受到菩萨的庇佑,占尽天时,坐享地利,从此富甲药都。老李逢人就说:“亳州人杰地灵,药材上上乘。”

纵观江宁会馆的规模体制、精巧做工、独运匠心,还能看出当日亳州药业的繁华和药商的富足。清康熙《亳州志》记述当时的盛况时说:“豪商巨贾比屋而居,高舸大舫连墙而集”。亳州药业的兴旺如滚火球般越来越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十六章 社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1.社会变迁的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 ①整体变迁。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它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变迁的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②局部变迁。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局部变迁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和整体变迁的方向、速度一致。 (2)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向 ①进步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能够逐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②倒退的社会变迁。倒退的社会变迁违反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阻碍社会发展。 (3)按照社会变迁的方式 ①渐进的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这时的社会变迁是局部变迁的积累,整个变迁过程表现为渐进的量的变化或部分质变。 ②激进的社会变迁。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

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4)按照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 ①自发的社会变迁。即人类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 ②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①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②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③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依其自身变化规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直接影响社会变迁。制度结构的性质和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概念题 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 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中财2007年研) 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 (1)环境 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环境可分为两类:

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 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5)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三章 社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社会学概论2013春第四套作业

作业名称:社会学概论2013春第四套作业 起止时间:2013-5-25 18:47:37 至2013-5-25 19:26:47 学员成绩:100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人们的交互作用是() A、无条件的 B、有条件的 C、相对的 D、绝对的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 本题得分:3.9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的基本观点是把社会的多次变动视为同质的东西,认为社会历史就是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周期性的重复变化。 A、历史循环论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社会冲突论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说明: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 本题得分:3.9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所谓(),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在经济体系中取得优势地位,支配经济运动发展方向的过程。 A、工业化 B、城市化 C、政治民主化 D、社会生活的理性化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说明:第十三章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本题得分:3.9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为()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说明: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 本题得分:3.9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范围最广的社会行为是() A、消费行为 B、经济行为 C、政治行为 D、文化行为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说明: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 本题得分:3.9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人文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 ) A、帕森斯 B、派克 C、科塞 D、米尔斯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第十三章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 本题得分:3.95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95 内容: ()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11.13)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发展寓于社会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是社会发展,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等同的: 首先,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进步,它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的退步,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它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其次,社会变迁叫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 再次,社会发展通常侧重与宏观的角度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变迁除了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以外,也重视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两者关系(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式变迁是指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演变的过程。社会进化、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采取渐变式变化方式。 社会渐变式变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变迁过程中既包括了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了质的的变化;质的变化不是采取突变的方式,而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质变。 第二,这种变迁形式不会带来社会系统的震荡,能够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第三,变迁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时间比较长。 社会变革,是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通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突变式变迁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关系: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这两种形式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没有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但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都要有社会的渐变过程为其准备,没有社会渐变也就不会有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渐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成功以后又必然转变为新的社会渐变过程。 3、社会变迁的动力有哪些?(或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因素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总是表现为阶级斗争,并且总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 然而经济因素并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自然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等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的变动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对社会变迁的产生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自然环境的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不能控制的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11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案

第十一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引子:中国有比较可靠记载的4000年政治文明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制度突破或叫做两次历史性变迁。 第一次是在秦代,它突破了殷周时期的诸侯分封的上古礼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这种制度创立于秦代,巩固于汉代,经过数度朝代更替以后的调整改进,重建于隋代,并极盛于唐代,之后便开始了长达一千年的缓慢而不可逆转的衰败。到了明朝末年,它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之绝境,而有清一代“鸦片战争”之前200年的勤勉努力不过是其回光返照而已。 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二次突破当然是“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的自我调整和自我革命,这次突破,到现在已历时近200年,但仍未取得最后成功,未来的端倪依然扑朔迷离,现在还很难断言其结局。不过我们也无需急躁灰心,因为2000多年前的那一次突破,自春秋始至汉朝建立,前后花了300—700年时间。相对而言,“鸦片战争”至今只走过那次突破的1/3时间。所不同的是,秦汉体制的突破是在中华文明内部自然演化生长出来的,而这次的“现代化”虽也有内部变革的要求,但更直接的是在外来文明的压力和挑战之下的被动适应,情况的复杂性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说到这里,就有必要谈谈外来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我们知道,在浩瀚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真正影响过中国文化的大规模外来文化冲击也只有两次。第一次是从东汉初年开始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二次仍然是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引进。从东汉初年一直到宋代理学的集大成,中国用了一千年时间将佛教这种完全外来的思想文化彻底地中国化,并几乎天衣无缝地整合进自身的文化传统。无巧不成书,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却灭绝于穆斯林的战火,以后再也没有重生过。我认为,研究佛教的中国化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借鉴乃至吸纳整合西方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就像中国化了的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一样,未来“中国化”了的西方思想文化也必然大不同于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后形成的西方“现代”思想体系。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并朝这个方向自觉努力,那么近代以来那些从所谓“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激烈争论都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用生物和医学技术作比喻,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是断肢续接,也不是外科手术,甚至也不是良种嫁接,它比较类似于现代的“转基因”工程。比“转基因”工程更困难、更不可预测的是,文化融合往往是不能人为主导的,人的自觉努力或许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最终的方向和结果却取决于许多不可测的机缘巧合。 当代中国正站在5000年历史中的两次“双重突破”的交汇点上:我们既面临着制度性的突破,又面临着思想文化的突破。秦汉体制改变了中国的制度,但其文化内涵是从中华文化中自己生长出来的;佛教改变了中国文化,塑造了后世中国的心性,但没有对中国的制度造成明显的影响。今天的中国却面临着双重改变:不仅制度需要突破,文化也有待重建,而这种“双重突破”中都有西方文明的重要影子。我在去年这个时候出版的一本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大课题,我自己原来为那本书定名为《走出“民族神话”——中国重新崛起的精神准备》,最后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十六章 社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答: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正是因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各国的现代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中,因此造成了多种模式的并存。 (2)各国现代化条件存在差异 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实现以及什么时候实现社会现代化,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这个国家中各种因素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演化。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来说,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从本国一切特定条件出发的产物,而不应把某一种外国的模式当做是通用模式或唯一正确的模式。不顾本国的具体条件而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反而会破坏本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某种平衡,造成本国社会结构体系的失调,阻碍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

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传统,这是造成现代化多种模式并存的重要原因。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1)“传统”,一般理解为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每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都创造了自己的传统。 “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的、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人们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因此,社会发展必须坚决冲破某些陈旧传统的束缚,进行社会改革。改革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不变革那些已成为社会发展沉重负担的旧的传统,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社会的现代化。 (2)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变迁 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 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 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

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 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 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7.社会规划 答: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8.社会指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1.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从新闻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主要有: (1)决定媒介制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综观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都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明程度高、民主制度健全、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较高。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新闻媒介总处于不停的变革之中,因为社会在不停地变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变动加速,受众的兴趣要求在不断更新,媒介必须跟着变革。媒介变革的成败是由社会生态环境所决定的。新闻媒介的一切变革必须从国家的实际国情出发,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包括受众定位、内容设计、版面安排、广告来源直到行文风格,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特定环境出发。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媒介,在基本的规范、理念及运作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这是媒介在社会总系统中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①收集信息。媒介从业者通过采访将信息汇总至新闻机构。其基本要旨是全面和准确,尤其不能遗漏社会重大信息。 ②制作信息。媒介从业者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生产出信息制成品,供媒介传播使用。 ③发布信息。媒介从业者通过媒介将制作好的信息传播出去。要旨是迅速和有效。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①社会总目标包括: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社会其他系统的目标等。 ②媒介系统为社会总目标服务: a.维护既有社会秩序,促成社会变迁。 b.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将其传播给大众。 c.媒介系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之一。 ③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三项: a.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 b.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使大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 c.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技能。 (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媒介在个人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11.14)

第十三章社会控制 1、什么是社会控制?(05 08名词) 社会控制通常是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专指社会对越轨行为的禁止、限制与制裁。综合起来,对社会控制概念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广大社会成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协调个人、群体、组织、社会整体的关系。 (2)社会控制的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服从社会稳定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个人和团体的自由与社会秩序达到和谐的统一。 (3)社会控制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才能进行,同时社会控制又必须使社会规范按每个社会成员“内化”,从而达到积极控制的目的。因此社会控制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控制与社会成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4)社会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包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持,还包括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2、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构成社会控制体系的主要因素有: (1)控制主体,这里的控制主体不仅指国家,也可以指群体、组织和个人。控制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社会场的控制;第二,社会组织的控制;第三,全社会的控制。(2)控制客体,社会控制的客体是社会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个人行为在社会控制系统中是最基本的控制对象。 (3)控制手段,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没有社会规范,社会就缺乏约束人们行为的依据和标准,社会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4)控制的保障,社会控制的保障是明确而有力的奖惩措施。奖惩措施可以包括在规范之中,但它又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3、社会控制的功能有哪些? 答:社会控制具有一些很重要积极功能,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一些负功能。社会控制发挥的积极功能有: (1)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整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原有的观念往往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更多社会失范,这时就需要的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加以制止、分化和引导,同时在社会控制主体、控制手段上加以变革,以协调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维持社会正常生活。从社会成员个体角度讲,社会稳定可以理解为个人生活具有基本的安定性,而现实中可能会有某些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些行为影响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进而可能引发冲突,这就需要采取控制手段进行协调、约束甚至制裁。(3)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不仅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负功能: (1)僵化社会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3)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社会的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五章 城市化)【圣才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有选择地借鉴这些理论,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③西方分层理论创造了一整套研究方法,用以把握各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像多元分层模式、精英循环理论,如果不把它们视为对特定社会状态的实质性解释理论,而看做方法性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