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量方法排序

数量方法排序

数量方法排序
数量方法排序

判断题

1、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简单分组,按多个标志进行的重叠分组是复合分组。(对)

2、按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错)

3、标准差是从某一个范围反映数据的差异程度,比较粗略。(错)

4、编制综合指数的关键问题是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的选择。(错)

5、编制平均指数,实质上就是计算个体指数的平均数。(对)

6、抽样误差是抽样法本身所固有的,但可以尽量避免。(错)

7、抽样调查不仅存在抽样误差,而且也存在登记误差。(对)

8、抽样平均误差实际上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平均数的方差。(错)

9、抽样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造成的。(错)

10、抽样极限误差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对)

11、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小于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错)

12、当变量数列的单位数不多或单位数虽多但无明显集中趋势时,则不宜计算众数。(对)

13、当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宜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对)

14、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错)

15、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

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对)

16、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对)

17、对统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称为普查(对)

18、点估计是用样本的统计量直接估计和代表总体参数。(对)

19、调查单位就是填报单位(错)

20、调查对象就是统计总体,但统计总体不都是调查对象(对)

21、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对)

22、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小于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错)

23、广义指数就是各种相对数。(对)

24、工资总额增长10%,平均工资下降5%,则职工人数应增长15%。(错)

25、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一定都是随机变量。(错)

26、回归系数b的符号与相关系数r的符号一般相同,但有时也不同。(错)

27、回归系数b和相关系数都可用来判断现在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错)

28、甲乙两省分别命题高考,现有甲省的A考生高考分数605分,乙省B考生高考分数597

分,所以A考生的分数肯定高于B考生的分数。(错)

29、计算相关系数时,应首先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错)

30、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且组限只能是重叠组限表示法。(对)

31、平均差与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对)

32、如果物价上涨10%,则现在100元钱只值原来的90元了。(错)

33、随机原则并不排除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错)

34、所谓“上限不在内”原则,只指当某单位的标志值恰好等于某组上限时,就把该单位归

入该组。(错)

35、算术平均数易受极大值影响,而调和平均数易受极小值影响。(对)

36、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错)

37、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对)

38、统计资料就是统计调查中获得的各种数据。(错)

39、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错)

40、统计报表一般属于经常性的全面调查(对)

41、统计报表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基础的内部报表(对)

42、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划分各组的界限。(错)

43、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对)

44、相关系数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错)

45、相关系数是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对)

46、相关系数等于0,表示X与Y两变量之间相关独立。(错)

47、由于总体指标是唯一的,所以样本指标也是唯一的。(错)

48、由于直接观察法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而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应采用这种

方法。(错)

49、有意选择样本单位所造成的误差不是抽样误差。(对)

50、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测定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对)

51、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错)

52、一般而言,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对)

53、一般而言,全面调查的结果更全面、准确,所以得到普遍应用(错)

54、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b大于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

55、样本观察点越多,模型估计精度越高;预测点离样本分布中心越近,预测误差越小。(对)

56、在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依据的方法是抽样调查。(对)

57、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

属于重点调查。(错)

58、在编制变量数列时,若资料有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则宜采用开口组表示。(对)

59、在我国统计实践中,零售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固定加权平均法。(对)

60、在编制物价指数时,应以商品的销售量或使用数量作为权数。(对)

61、在编制综合指数时,虽然将同度量因素加以固定,但是,同度量因素仍起权数作用。

(对)

62、在有三个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指标是不同的。(对)

63、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错)

64、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两个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前提条件是两个被比较的平均数相等。

(对)

65、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

(错)

66、总体和总体单位可能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对)

67、总指数就是加权指数。(错)

68、总指数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而个体指数不能这样分。(错)

69、总指数能说明不可相加现象总变动的情况。(对)

70、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元素的时期是可以选择的。(对)

71、综合指数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错)

72、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资料计算的。(对)

73、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总体内涵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对)

74、正态分布总体的两个参数(即均值和均方差)确定后,那么一个正态分布也就确定了。

(对)

单项选择题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以分为( B )

A、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普查和抽样调查

2、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标志变异指标是(A)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3、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常用的是(C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4、变量是可变的(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标志和指标

D、质量指标

5、从总体中选取样本时必须遵循的加班原则是(B)

A.可靠性

B.随机性

C.代表性

D.准确性和及时性

6、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C)

A.了解现象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变化趋势

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C.用样本指标对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断估计

D.为计划和决策提供详细生动的资料

7、抽样误差是指(C)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C.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

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8、抽样误差(D)

A.即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B.即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C.可以避免,但不可以控制

D. 不能避免,但可以控制

9、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误差与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相比(A)

A.前者总是大于后者

B.前者总是小于后者

C.两者总是相等

D.不能确定大小

10、常用于表示定性数据的统计图是(B )

A.直方图

B.条形图

C.散点图

D.折线图

11、产品质量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这种表现产品等级的数据是( A )

A、顺序数据

B、定量数据

C、定量变量

D、数值数据

12、调查某市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时,统计总体是( A )

A、该市全部职工家庭

B、该市每个职工家庭

C、该市全部职工

D、该市职工家庭户数

13、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B )

A、该班50名学生

B、该班每一名学生

C、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D、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14、调查某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 A )

A、标志

B、指标

C、变异

D、变量

15、等距分组适合于(B)

A.一切变量

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

C.呈急剧升降变动的变量

D.按一定比例变动的变量

16、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 D )

A、工作做得好的单位

B、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单位

C、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

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

17、当自变量x的值增加,因变量y的值也随之增加,两变量之间存在着(B)

A.曲线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D.无相关

18、当自变量x的值增加,因变量y的值也随之减少,两变量之间存在着(C)

A.曲线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D.无相关

19、当所有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线上,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C)

A、1

B、-1

C、+1或-1

D、大于-1,小于+1

20、副商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商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B)。

A、30%

B、32%

C、2%

D、10%

21、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是(D)。

A、数量指数

B、质量指数

C、个体指数

D、综合指数

22、反映数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A)。

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

23、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 B )

A、综合性

B、同质性

C、大量性

D、变异性

24、根据中国移动480次通话情况调查,每次通话平均持续时间为12.168分钟,标准差为

2.2分钟,在概率保证为95.5%,估计该地区每次通话时间为(D)。(t=1.96)

A.11.971~15.365分钟

B.11.971~14.365分钟

C.11.971~13.365分钟

D. 11.971~12.365分钟

25、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C)

A.零

B.最大值

C.最小值

D.平均值

26、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C)

A.与原平均数相等

B.等于0

C.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

D.与原平均数无关

27、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B)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 100%的数据

28、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A)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29、假定总体比例为0.55,采用重复抽样方法从该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则样

本比例的抽样标准差为(B)

A.0.05

B.0.035

C.0.045

D. 0.057

30、价格愈低,商品需求量愈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D)

A.复相关

B.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31、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D)

A.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

B.组数多少不同

C.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D.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

32、简单表与分组表的区别在于(A)

A.主词是否分组

B.宾词是否分组

C.分组标志的多少

D.分组标志是否重叠

33、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A)

A.各组权数相等

B.各组权数不相等

C.各组标志值相等

D.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34、将某企业职工的月收入分为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

5000元以上几个组。则第二组的组中值近似值是(A)

A.2500

B.3000

C.2200

D.2000

35、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420元和537元,其方差均为80元,则两小组人

均工资的代表性(A)

A.甲大于乙

B.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D.难以判断

36、了解某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计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

属于( B )

A、采访法

B、直接观察法

C、大量观察法

D、报告法

37、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实际增长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B)

A.150%

B.101.9%

C.66.7%

D.无法计算

38、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家庭的年人

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样本是(A)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39、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10分,如果已知该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非对

称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60~100分之间的学生至少占(D)

A.95%

B.89%

C.68%

D.75%

40、某企业生产环保垃圾袋,包装标准的每包平均装100个垃圾袋。假定每包的垃圾袋数量

服从正态分布,且标准差为3,则95.45%的包装中垃圾袋数量的取值范围是(B)

A.(100-3,100+3)

B.(100-6,100+6)

C.(100-9,100+9)

D.(100-18,100+18)

41、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5分,假设该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未知。

可以判断成绩在65~95分之间的学生至少占(B)

A.75%

B.89%

C.94%

D.95%

42、某班学生50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比例的方差为(A)

A.0.25

B.0.5

C.1

D.5

43、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A)。

A、提高了1.76%

B、提高了1.9%

C、下降了4%

D、下降了6.8%

44、某银行的某年末的储蓄存款余额是( C )

A、一定是统计指标

B、一定是数量标志

C、可能是统计指标,也可能是数量标志

D、既不是统计指标,也不是数量标志

45、某企业职工张三的月工资为500元,则“工资”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46、某班5名同学的某门课的成绩分别为60、70、780、85,这5个数是( D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47、“你认为这个款式的时装不好吗”这一提问有什么问题?(D )

A.包含的内容过多

B.用词不确切

C.内容过于笼统

D.问题使用否定行使问题

48、年龄是( D )

A、变量值

B、离散型变量

C、连续型变量

D、连续型变量,但在应用中常作为离散型变量处理

49、能够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D)

A.登记性误差

B.代表性误差

C.系统性误差

D.抽样误差

50、判断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的方法是(C)

A.作定性分析

B.制作相关图

C.计算相关系数

D.计算回归系数

51、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C )

A.计算条件不同

B.指标意义不同

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D.计算结果不同

52、平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A)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53、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A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都可以

54、区间估计的置信度是指(B)

A.概率度

B.概率保证程度

C. 抽样允许误差的大小

D.抽样平均误差大小

55、确定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一般要求(B)

A.不重叠

B.重叠

C.不等

D.重叠或不重叠

56、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D)

A.全距

B.平局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57、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D)。

A、只是原来的0.09元

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

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

D、只是原来的0.91元

58、( D )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A、及时性

B、完整性

C、连续性

D、真实性

59、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A)。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60、商品销售额的增加额为400元,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410元,由于价格(C)。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1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5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1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5元

61、统计表的横行标题表示各组的名称,一般应写在统计表的(B)

A.上方

B.左方

C.右方

D.均可以

62、统计分组的依据是(A)

A.标志

B.指标

C.标志值

D.变量值

63、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A)

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B.正确划分各组界限

C.正确确定组数和组限

D.正确选择分布数列种类

64、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B)。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序时平均数

65、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B)。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66、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B )

A、总体性

B、数量性

C、具体性

D、社会性

67、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主要是指( A )

A、原始资料

B、总体资料

C、数字资料

D、初次整理过的资料

68、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C )

A、调查经费的落实

B、调查组织工作

C、调查任务和目的的确定

D、调查对象的确定

69、统计数据分析中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是(A)

A.判断统计

B.描述统计

C.理论统计

D.数理统计

70、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的数据称为( A )

A、观察数据

B、试验数据

C、时间序列数据

D、截面数据

71、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天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

于( C )

A、普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72、为调查一定时间内某路段的汽车速度,适合的数据收集方法是(B )

A、问卷调查法

B、观察法

C、试验法

D、座谈法

73、下面的哪个图形最适合于描述结构性问题的图形是( B )

A、环形图

B、饼图

C、帕累托图

D、箱线图

74、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D)。

A、平均数

B、全距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75、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76、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C)

A、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

B、商品销售额和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84

C、平均流通费用率与商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

C、商品销售价格月销售量的相关系数是0.91

77、下列直线回归方程中,错误的是(B)

A、y=35+0.35x,r=0.8

B、y=18-2.2x,r=0.74

C、y=-124+1.4x,r=0.89

D、y=-87-0.9x,r=-0.9

78、下述关于确定样本量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样本量与置信水平成反比

B.样本量与总体方差成反比

C.样本量与允许的估计误差成反比

D.样本量与允许的估计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79、“性别”、“年龄”等这样的概念,可能用来( C )

A、表示总体特征

B、表示个体特征

C、作为标志使用

D、作为指标使用

80、相关关系是(B)

A.现象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

B.现象间的一种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

C.现象间的一种确定性的数量关系

D. 现象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81、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C)

A.从0到1

B.从-1到0

C.从-1到1

D. 无范围限制

8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比,对变量的性质要求是不同的,回归分析中要求(A)

A.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

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C.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的

D.自变量是给定的,自变量是随机的

83、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减少是,居民储蓄存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B)

A.负相关

B.正相关

C.零相关

D.曲线相关

84、一个统计总体( D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85、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这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C)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加权调和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

86、已知某局12个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时应采用(A)。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加权调和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

87、已知总体平均数为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0,则方差为(B)

A.5

B.25

C.125

D.225

88、已知某产品产量与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

成本为5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12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A)

A、Y=12000+38X

B、Y=50000+12000X

C、Y=38000+12X

D、Y=12000+5000X

89、研究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时,职工总人数是( B )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变量

D、质量指标

90、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B)

A.众数为0

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众数组的上限就是众数

D.众数组各单位变量值的平均数为众数

91、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组前一组和后一组次数相等,则众数值(D)

A.偏向上限

B.偏向下限

C.为零

D.等于组中值

92、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正值,则这条直线是(B)。

A、下降趋势

B、上升趋势

C、不升不降

D、无法确定

93、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y=a+bx中b为负值,则这条直线是(A)。

A、下降趋势

B、上升趋势

C、不升不降

D、无法确定

94、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直线方程,其基本原理是(D)

A、Σ(Yi-Yi)=0

B、Σ(Yi-Yi)2=0

C、Σ(Yi-Yi)最小

D、Σ(Yi-Yi)2最小

95、样本指标(A)

A.都是随机变量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有些是随机变量有些不是随机变量

D.即是随机变量又是非随机变量

96、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中,抽样平均误差要减少为原来的1/3,则样本单位数就要扩大到

(D)

A.4倍

B.2倍

C.3倍

D. 9倍

97、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抽样所需要的样本单位数比不重复抽样(A)

A.多

B.少

C.相等

D.难以判断

98、在抽样中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样本量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样本均值的标准误差将是

原来的(C)

A.2倍

B.4倍

C.50%

D.25%

99、在样本的随机样本中,成功的比例为,则总体比例的95%的置信区间为(A)

A.0.02±0.078

B.0.02±0.028

C.0.02±0.048

D. 0.02±0.058

100、在标志变异指标中,能相对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是(D)

A.平均差

B.标准差

C.全距

D.离散系数

101、在回归直线y=a+bx中,回归系数b表示(D)

A、当x=0时的期望值

B、x变动一个单位是y的变动总额

C、y变动一个单位时x的平均变动量

D、x变动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动量

102、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如果各个变量值都扩大3倍,则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平均数(C)

A.不变

B.减少了

C.扩大3倍

D.不能确定

103、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等距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B)

A.正比

B.反比

C.无比例关系

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104、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水平度量中,最易受到极端值影响的是(D)。

A、分位数

B、中位数

C、众数

D、平均数

105、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是( C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106、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这里的重点单位是指(B )

A.体现当前工作重点的单位

B.其有所研究现象的总量在总体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C.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

D.总体中的典型单位

107、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C )

A、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

B、在某方面作出成绩的单位

C、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比重大的单位

D、典型单位

108、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B)。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

D、调和平均数指数109、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D )。

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各种排序算法比较

排序算法 一、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1. 基本思想: 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数列中的适当位置,使数列依然有序;直到待排序数据元素全部插入完为止。 2. 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J=2(38)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3(65)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4(97) [38 49 65 97] 76 13 27 49 J=5(76) [38 49 65 76 97] 13 27 49 J=6(13) [13 38 49 65 76 97] 27 49 J=7(27) [13 27 38 49 65 76 97] 49 J=8(49)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Procedure InsertSort(Var R : FileType); //对R[1..N]按递增序进行插入排序, R[0]是监视哨// Begin for I := 2 To N Do //依次插入R[2],...,R[n]// begin R[0] := R[I]; J := I - 1; While R[0] < R[J] Do //查找R[I]的插入位置// begin R[J+1] := R[J]; //将大于R[I]的元素后移// J := J - 1 end R[J + 1] := R[0] ; //插入R[I] // end End; //InsertSort // 二、选择排序 1. 基本思想: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2. 排序过程: 【示例】: 初始关键字[49 38 65 97 76 13 27 49] 第一趟排序后13 [38 65 97 76 49 27 49] 第二趟排序后13 27 [65 97 76 49 38 49] 第三趟排序后13 27 38 [97 76 49 65 49] 第四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65 76] 第五趟排序后13 27 38 49 49 [97 97 76]

各种排序算法的总结和比较

各种排序算法的总结和比较 1 快速排序(QuickSort) 快速排序是一个就地排序,分而治之,大规模递归的算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归并排序的就地版本。快速排序可以由下面四步组成。 (1)如果不多于1个数据,直接返回。 (2)一般选择序列最左边的值作为支点数据。(3)将序列分成2部分,一部分都大于支点数据,另外一部分都小于支点数据。 (4)对两边利用递归排序数列。 快速排序比大部分排序算法都要快。尽管我们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写出比快速排序快的算法,但是就通常情况而言,没有比它更快的了。快速排序是递归的,对于内存非常有限的机器来说,它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2 归并排序(MergeSort)

归并排序先分解要排序的序列,从1分成2,2分成4,依次分解,当分解到只有1个一组的时候,就可以排序这些分组,然后依次合并回原来的序列中,这样就可以排序所有数据。合并排序比堆排序稍微快一点,但是需要比堆排序多一倍的内存空间,因为它需要一个额外的数组。 3 堆排序(HeapSort) 堆排序适合于数据量非常大的场合(百万数据)。 堆排序不需要大量的递归或者多维的暂存数组。这对于数据量非常巨大的序列是合适的。比如超过数百万条记录,因为快速排序,归并排序都使用递归来设计算法,在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堆栈溢出错误。 堆排序会将所有的数据建成一个堆,最大的数据在堆顶,然后将堆顶数据和序列的最后一个数据交换。接下来再次重建堆,交换数据,依次下去,就可以排序所有的数据。

Shell排序通过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组,先对每一组进行排序,然后再对所有的元素进行一次插入排序,以减少数据交换和移动的次数。平均效率是O(nlogn)。其中分组的合理性会对算法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在多用D.E.Knuth的分组方法。 Shell排序比冒泡排序快5倍,比插入排序大致快2倍。Shell排序比起QuickSort,MergeSort,HeapSort慢很多。但是它相对比较简单,它适合于数据量在5000以下并且速度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场合。它对于数据量较小的数列重复排序是非常好的。 5 插入排序(InsertSort) 插入排序通过把序列中的值插入一个已经排序好的序列中,直到该序列的结束。插入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改进。它比冒泡排序快2倍。一般不用在数据大于1000的场合下使用插入排序,或者重复排序超过200数据项的序列。

excel数据排序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excel数据排序的常用方式有哪些 在excel中整理数据、作图或者其他数据汇总操作,常会遇到对某一列数据排序的需求。当然用肉眼观察手动排序肯定是不现实。以下是为您带来的关于excel数据排序的常用方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excel数据排序的常用方式函数排序 rank() rank函数是excel中的专用排序函数,可以给出某一单元格数值在某一列中的名次。 E2单元格中语句为“=rank(D2,$D$2:$D$11)” 第一个参数是要排序的目标数据,第二个参数是要排序的目标数据区域。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目标区域一定要使用绝对引用,否则函数公式在向下填充的时候容易出现错位,排序结果无效。 large函数 large函数用法稍微有点儿复杂,这里跟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large函数需要给出指定名次才能给出数据区域的相对应数值。 I14=LARGE($D$14:$D$23,H14) I14单元格中公式可以看出来,large需要给出第二个排名参数才能给出具体对应的得分。因而想要对D列数据进行排名,需要一列顺序排列的名次数据作为辅助数据(H列)。

有没有可以摆脱辅助列直接使用一个函数语句结果排序问题呢? 当然可以,不过语法会比较复杂一点,需要使用到large函数的数组用法: 首先用鼠标选定存放排序数据的单元格(一定要注意原数据有几个就选定几行,不能多也不能少) =LARGE(D14:D23,{1;2;3;4;5;6;7;8;9;10}) 然后在公式编辑框种输入以上函数:第一个参数是待排序的源数据区域,第二个参数是一个数组用来显示输出的所有名次对应分数。 然后重点来了,千万不能公式输完就立马按enter键,因为选定的是一组单元格区域,这里输出的时候需要先按住Ctrl+shift然后再按enter键才能输出正确的排序分数。(记得一定要注意顺序,先按Ctrl+shift,然后再按enter键) 使用数组好处是不用额外添加辅助排序数据,当然如果嫌公式复杂也可以使用之前的辅助数据加large函数。 当然既然有降序排序函数,当然也有升序排序函数,就是large 函数的搭档:small,这个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因为这两个函数语法一模一样,只是名称不一样,上述两种large函数的用法对于small 函数同样适用,只是输出的结果是升序排序的。 这里只给大家看下排序结果。 菜单: 当然菜单排序肯定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这里只是做个小小的介

《统筹方法》习题

《统筹方法》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裨()益卑()之无甚高论耽()误统筹()2.给下列一段话加上标点: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叶也没有□怎么办□ 3.用关联词连接下列短句,成为一段话。 (1)不能泡茶 (2)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 (3)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 4.解释下列词语: (1)统筹 (2)不无裨益 (3)错综复杂 (4)小题大做 (5)卑之无甚高论 二、综合训练 课内阅读 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箭头图来表示:箭杆上的数字表示,这一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例如15表示从把水放在炉上到水开的时间是15分钟。 从这个图上可以一眼看出,办法甲总共要16分钟(而办法乙、丙需要20分钟)。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而不是抓拿茶叶等环节。同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大可利用「等水开」的时间来做。 1、第9节画线句中的“这一行动”指的是

2、第10节中“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超过4分钟”,“不过”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中介绍了统筹方法是 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文中三次以泡茶为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说明 第二次(第十段)是为了说明 第三次(第十二段)是为了说明 5、文中用了制图表的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它的作用是什么? 6.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7.“如何应用呢?”这一设问有何作用? 8.作者用烧水泡茶这一设例引出的是什么原理?体现在哪些方面? 9.统筹方法这一原理是否只能用在工业上呢? 10.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否可以削减? 课外语段阅读练习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C语言几种常见的排序方法

C语言几种常见的排序方法 2009-04-2219:55 插入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新建一个空列表,用于保存已排序的有序数列(我们称之为"有序列表")。 从原数列中取出一个数,将其插入"有序列表"中,使其仍旧保持有序状态。 重复2号步骤,直至原数列为空。 插入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平方级的,效率不高,但是容易实现。它借助了"逐步扩大成果"的思想,使有序列表的长度逐渐增加,直至其长度等于原列表的长度。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将所有待排序的数字放入工作列表中。 从列表的第一个数字到倒数第二个数字,逐个检查:若某一位上的数字大于他的下一位,则将它与它的下一位交换。 重复2号步骤,直至再也不能交换。 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与插入排序相同,也是平方级的,但也是非常容易实现的算法。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设数组内存放了n个待排数字,数组下标从1开始,到n结束。 i=1 从数组的第i个元素开始到第n个元素,寻找最小的元素。 将上一步找到的最小元素和第i位元素交换。 如果i=n-1算法结束,否则回到第3步 选择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也是O(n²)的。 快速排序 现在开始,我们要接触高效排序算法了。实践证明,快速排序是所有排序算法中最高效的一种。它采用了分治的思想:先保证列表的前半部分都小于后半部分,然后分别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排序,这样整个列表就有序了。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也是它高效的原因。因为在排序算法中,算法的高效与否与列表中数字间的比较次数有直接的关系,而"保证列表的前半部分都小于后半部分"就使得前半部分的任何一个数从此以后都不再跟后半部分的数进行比较了,大大减少了数字间不必要的比较。但查找数据得另当别论了。 堆排序 堆排序与前面的算法都不同,它是这样的: 首先新建一个空列表,作用与插入排序中的"有序列表"相同。 找到数列中最大的数字,将其加在"有序列表"的末尾,并将其从原数列中删除。 重复2号步骤,直至原数列为空。 堆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nlogn,效率高(因为有堆这种数据结构以及它奇妙的特征,使得"找到数列中最大的数字"这样的操作只需要O(1)的时间复杂度,维护需要logn的时间复杂度),但是实现相对复杂(可以说是这里7种算法中比较难实现的)。

数据结构 各种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各种排序算法总结 2009-08-19 11:09 计算机排序与人进行排序的不同:计算机程序不能象人一样通览所有的数据,只能根据计算机的"比较"原理,在同一时间内对两个队员进行比较,这是算法的一种"短视"。 1. 冒泡排序 BubbleSort 最简单的一个 public void bubbleSort() { int out, in; for(out=nElems-1; out>0; out--) // outer loop (backward) for(in=0; in a[in+1] ) // out of order? swap(in, in+1); // swap them } // end bubbleSort() 效率:O(N2) 2. 选择排序 selectSort public void selectionSort() { int out, in, min; for(out=0; out

swap(out, min); // swap them } // end for(out) } // end selectionSort() 效率:O(N2) 3. 插入排序 insertSort 在插入排序中,一组数据在某个时刻实局部有序的,为在冒泡和选择排序中实完全有序的。 public void insertionSort() { int in, out; for(out=1; out0 && a[in-1] >= temp) // until one is smaller, { a[in] = a[in-1]; // shift item to right --in; // go left one position } a[in] = temp; // insert marked item } // end for } // end insertionSort() 效率:比冒泡排序快一倍,比选择排序略快,但也是O(N2) 如果数据基本有序,几乎需要O(N)的时间

Office Excel 2003数据排序方法及技巧

用Excel做数据排序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在用Excel制作相关的数据表格时,我们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排序功能,浏览、查询、统计相关的数字。下面,我们以图1所示的“员工基本情况登记表”为例,来全面体验一番Excel的排序功能。 一、快速排序 如果我们希望对员工资料按某列属性(如“工龄”由长到短)进行排列,可以这样操作:选中“工龄”列任意一个单元格(如I3),然后按一下“常用”工具栏上的“降序排序”按钮即可(参见图1)。 小提示:①如果按“常用”工具栏上的“升序排序”按钮,则将“工龄”由短到长进行排序。②如果排序的对象是中文字符,则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序。③如果排序的对象是西文字符,则按“西文字母”顺序排序。 二、多条件排序 如果我们需要按“学历、工龄、职称”对数据进行排序,可以这样操作:选中数据表格中任意一个单元格,执行“数据→排序”命令,打开“排序”对话框(图2),将“主要关键词、次要关键词、第三关键词”分别设

置为“学历、工龄、职称”,并设置好排序方式(“升序”或“降序”),再按下“确定”按钮就行了。 三、按笔划排序 对“姓名”进行排序时,国人喜欢按“姓氏笔划”来进行:选中姓名列任意一个单元格,执行“数据→排序”命令,打开“排序”对话框(参见图2),单击其中的“选项”按钮,打开“排序选项”对话框(图3),选中其中的“笔划排序”选项,确定返回到“排序”对话框,再按下“确定”按钮即可。 小提示:如果需要按某行属性对数据进行排序,我们只要在上述“排序选项”对话框中选中“按行排序”选项即可

四、自定义排序 当我们对“职称”列进行排序时,无论是按“拼音”还是“笔划”,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定义序列来进行排序: 先把相应的职称序列按需要排序的顺序输入到相应的单元格区域(如N2至N18)中(图4);执行“工具→选项”命令,打开“选项”对话框(图 5),切换到“自定义序列”标签下,在“从单元格中导入序列”右侧的方框中输入“$N$2:$N$18”(也可以用鼠标选择输入),然后单击“导入”按钮,将相应的序列导入到系统中,确定返回。 小提示:序列导入后,原来N2至N18区域中输入的数据可以删除,导入的序列在其他Excel文档中均可直接使用。

C语言9种常用排序法

C语言9种常用排序法 1.冒泡排序 2.选择排序 3.插入排序 4.快速排序 5.希尔排序 6.归并排序 7.堆排序 8.带哨兵的直接插入排序 9.基数排序 例子:乱序输入n个数,输出从小到大排序后的结果1.冒泡排序 #include int main() { int i, j, n, a[100], temp; while(scanf("%d",&n)!=EOF) { for(i=0;i

for(i=0;ia[j+1]) //比较a[j]与a[j+1],使a[j+1]大于a[j] { temp = a[j+1]; a[j+1] = a[j]; a[j] = temp; } } } for(i=0;i int main() {

int i, j, n, a[100], t, temp; while(scanf("%d",&n)!=EOF) { for(i=0;ia[j]) t = j; } temp = a[i]; a[i] = a[t]; a[t] = temp; } for(i=0;i

数据结构各种排序方法的综合比较

数据结构各种排序方法的综合比较 结论: 排序方法平均时间最坏时间辅助存储 简单排序O(n2) O(n2) O(1) 快速排序O(nlogn)O(n2)O(logn) 堆排序O(nlogn)O(nlogn)O(1) 归并排序O(nlogn)O(nlogn)O(n) 基数排序O(d(n+rd))O(d(n+rd))O(rd) PS: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为简单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为不稳定排序 一、时间性能 按平均的时间性能来分,有三类排序方法: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方法有: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其中以快速排序为最好;时间复杂度为O(n2)的有:直接插入排序、起泡排序和简单选择排序,其中以直接插入为 最好,特别是对那些对关键字近似有序的记录序列尤为如此; 时间复杂度为O(n)的排序方法只有,基数排序。 当待排记录序列按关键字顺序有序时,直接插入排序和起泡排序能达到O(n)的时间复杂度;而对于快速排序而言,这是最不好的情况,此时的时间性能蜕化为O(n2),因此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的时间性能不随记录序列中关键字的分布而改变。 二、空间性能 指的是排序过程中所需的辅助空间大小。 1. 所有的简单排序方法(包括:直接插入、起泡和简单选择)和堆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1); 2. 快速排序为O(logn),为栈所需的辅助空间; 3. 归并排序所需辅助空间最多,其空间复杂度为O(n ); 4.链式基数排序需附设队列首尾指针,则空间复杂度为O(rd)。 三、排序方法的稳定性能 1. 稳定的排序方法指的是,对于两个关键字相等的记录,它们在序列中的相对位置,在排序之前和经过排序之后,没有改变。 2. 当对多关键字的记录序列进行LSD方法排序时,必须采用稳定的排序方法。 3. 对于不稳定的排序方法,只要能举出一个实例说明即可。 4. 快速排序和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Excel2000XP的数据排序方法

Excel2000XP的数据排序方法 Excel2000XP的数据排序方法 排序是数据处理中的经常性工作,Excel排序有序数计算(类似成绩统计中的名次)和数据重排两类。本文以几个车间的产值和名称为例,介绍Excel 2000/XP的数据排序方法。 一、数值排序 1.RANK函数 RANK函数是Excel计算序数的主要工具,它的语法为:RANK (number,ref,order),其中number为参与计算的数字或含有数字的单元格,ref是对参与计算的数字单元格区域的绝对引用,order是用来说明排序方式的数字(如果order为零或省略,则以降序方式给出结果,反之按升序方式)。 例如E2、E3、E4单元格存放一季度的总产值,计算各车间产值排名的方法是:在F2单元格内输入公式“=RANK(E2,$E$2: $E$4)”,敲回车即可计算出铸造车间的产值排名是2。再将F2中的公式复制到剪贴板,选中F3、F4单元格按Ctrl V,就能计算出其余两个车间的产值排名为3和1。如果B1单元格中输入的公式为“=RANK(E2,$E$2:$E$4,1)”,则计算出的序数按升序方式排列,即2、1和3。 需要注意的是:相同数值用RANK函数计算得到的序数(名次)相同,但会导致后续数字的序数空缺。假如上例中F2单元格存放的数值与F3相同,则按本法计算出的排名分别是3、3和1(降序时)。 2.COUNTIF函数 COUNTIF函数可以统计某一区域中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目,它的语法为COUNTIF(range,criteria)。其中range为参与统计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是以数字、表达式或文本形式定义的条件。其中数字可以直接写入,表达式和文本必须加引号。 仍以上述为例,F2单元格内输入的公式为“=COUNTIF($E$2:$E$4,">"&E2)1”。计算各车间产值排名的方法同上,结果也完全相同,2、1和3。 此公式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根据E2单元格内的数值,在连接符&的作用下产生一个逻辑表达式,即“>176.7”、“>167.3”等。COUNTIF函数计算出引用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量,该结果加一即可得到该数值的名次。很显然,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是降序排列的名次,对重复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与RANK函数相同。 3.IF函数 Excel自身带有排序功能,可使数据以降序或升序方式重新排列。如果将它与IF函数结合,可以计算出没有空缺的排名。上例中E2、E3、E4单元格的产值排序为例,具体做法是:选中E2单元格,根据排序需要,单击Excel工具栏中的“降序排序”或“升序排序”按钮,即可使工作表中的所有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 假如数据是按产值由大到小(降序)排列的,而您又想赋予每个车间从1到n(n为自然数)的排名。可以在G2单元格中输入1,然后在G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E3=E2,G3,G3 1)”,只要将公式复制到G4等单元格,就可以计算出其他车间的产值排名。 二、文本排序 选举等场合需要按姓氏笔划为文本排序,Excel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您要将数据表按车间名称的笔划排序,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选中排序关键字所在列(或行)的首个单元格(如A1),单击Excel“数据”菜单下的“排序”命令,再单击其中的“选项”按钮。选中“排序选项”对话框“方法”下的“笔画排序”,再根据数据排列方向选择“按行排序”或“按列排序”,“确定”后回到“排序”对话框。如果您的数据带有标题行(如“单位”之类),则应选中“有标题行”(反之不选),然后打开“主要关键字”下拉列表,选择其中的“单位”,选中排序方式(“升序”或“降序”)后“确定”,表中的所有数据就会据此重新排列。

数据结构-各类排序算法总结

数据结构-各类排序算法总结 原文转自: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2513820.html,/zjf280441589/article/details/38387103各类排序算法总结 一. 排序的基本概念 排序(Sorting)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操作,其功能是对一个数据元素集合或序列重新排列成一个按数据元素 某个项值有序的序列。 有n 个记录的序列{R1,R2,…,Rn},其相应关键字的序列是{K1,K2,…,Kn},相应的下标序列为1,2,…,n。通过排序,要求找出当前下标序列1,2,…,n 的一种排列p1,p2,…,pn,使得相应关键字满足如下的非递减(或非递增)关系,即:Kp1≤Kp2≤…≤Kpn,这样就得到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记录序列{Rp1,Rp2,…,Rpn}。 作为排序依据的数据项称为“排序码”,也即数据元素的关键码。若关键码是主关键码,则对于任意待排序序列,经排序后得到的结果是唯一的;若关键码是次关键码,排序结果可

能不唯一。实现排序的基本操作有两个: (1)“比较”序列中两个关键字的大小; (2)“移动”记录。 若对任意的数据元素序列,使用某个排序方法,对它按关键码进行排序:若相同关键码元素间的位置关系,排序前与排序后保持一致,称此排序方法是稳定的;而不能保持一致的排序方法则称为不稳定的。 二.插入类排序 1.直接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是最简单的插入类排序。仅有一个记录的表总是有序的,因此,对n 个记录的表,可从第二个记录开始直到第n 个记录,逐个向有序表中进行插入操作,从而得到n个记录按关键码有序的表。它是利用顺序查找实现“在R[1..i-1]中查找R[i]的插入位置”的插入排序。

用Excel做数据排序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用Excel做数据排序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2006-11-14 09:19作者:tt 在用Excel制作相关的数据表格时,我们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排序功能,浏览、查询、统计相关的数字。下面,我们以图1所示的“员工基本情况登记表”为例,来全面体验一番Excel的排序功能。 一、快速排序 如果我们希望对员工资料按某列属性(如“工龄”由长到短)进行排列,可以这样操作:选中“工龄”列任意一个单元格(如I3),然后按一下“常用”工具栏上的“降序排序”按钮即可(参见图1)。 小提示:①如果按“常用”工具栏上的“升序排序”按钮,则将“工龄”由短到长进行排序。②如果排序的对象是中文字符,则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序。③如果排序的对象是西文字符,则按“西文字母”顺序排序。 二、多条件排序 如果我们需要按“学历、工龄、职称”对数据进行排序,可以这样操作:选中数据表格中任意一个单元格,执行“数据→排序”命令,打开“排序”对话框(图2),将“主要关键词、次要关键词、第三关键词”分别设置为“学历、工龄、职称”,并设置好排序方式(“升序”或“降序”),再按下“确定”按钮就行了。

三、按笔划排序 对“姓名”进行排序时,国人喜欢按“姓氏笔划”来进行:选中姓名列任意一个单元格,执行“数据→排序”命令,打开“排序”对话框(参见图2),单击其中的“选项”按钮,打开“排序选项”对话框(图3),选中其中的“笔划排序”选项,确定返回到“排序”对话框,再按下“确定”按钮即可。 小提示:如果需要按某行属性对数据进行排序,我们只要在上述“排序选项”对话框中选中“按行排序”选项即可。 四、自定义排序 当我们对“职称”列进行排序时,无论是按“拼音”还是“笔划”,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定义序列来进行排序:先把相应的职称序列按需要排序的顺序输入到相应的单元格区域(如N2至N18)中(图4);执行“工具→选项”命令,打开“选项”对话框(图5),切换到“自定义序列”标签下,在“从单元格中导入序列”右侧的方框中输入“$N$2:$N$18”(也可以用鼠标选择输入),然后单击“导入”按钮,将相应的序列导入到系统中,确定返回。

排列组合常用方法总结

排列组合常用方法总结 排列组合是组合学最基本的概念。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组合则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仅仅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不考虑排序。下面是,请参考! 一、排列组合部分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之一,原因在于 (1)从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种特定的数学模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2)限制条件有时比较隐晦,需要我们对问题中的关键性词(特别是逻辑关联词和量词)准确理解; (3)计算手段简单,与旧知识联系少,但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案时需要的思维量较大; (4)计算方案是否正确,往往不可用直观方法来检验,要求我们搞清概念、原理,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二、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及应用 (1)加法原理和分类计数法 1.加法原理 2.加法原理的集合形式 3.分类的要求 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地完成此任务;两类不同办法中的具体方法,互不相同(即分类不重);完成此任务的任何

一种方法,都属于某一类(即分类不漏) (2)乘法原理和分步计数法 1.乘法原理 2.合理分步的要求 任何一步的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此任务,必须且只须连续完成这n步才能完成此任务;各步计数相互独立;只要有一步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则对应的完成此事的方法也不同 [例题分析]排列组合思维方法选讲 1.首先明确任务的意义 例1. 从1、2、3、……、20这二十个数中任取三个不同的数组成等差数列,这样的不同等差数列有________个。 分析:首先要把复杂的生活背景或其它数学背景转化为一个明确的排列组合问题。 设a,b,c成等差,∴ 2b=a+c, 可知b由a,c决定。 又∵ 2b是偶数,∴ a,c同奇或同偶,即:从1,3,5,……,19或2,4,6,8,……,20这十个数中选出两个数进行排列,由此就可确定等差数列,因而本题为2=180。 例2. 某城市有4条东西街道和6条南北的街道,街道之间的间距相同,如图。若规定只能向东或向北两个方向沿图中路线前进,则从M到N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分析:对实际背景的分析可以逐层深入 (一)从M到N必须向上走三步,向右走五步,共走八步。

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比较

排序算法比较 主要容: 1)利用随机函数产生10000个随机整数,对这些数进行多种方法排序。 2)至少采用4种方法实现上述问题求解(可采用的方法有插入排序、希尔排序、起泡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并把排序后的结功能果保存在不同的文件里。 3)给出该排序算法统计每一种排序方法的性能(以运行程序所花费的时间为准进行对比),找出其中两种较快的方法。 程序的主要功能: 1.随机数在排序函数作用下进行排序 2.程序给出随机数排序所用的时间。 算法及时间复杂度 (一)各个排序是算法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加1的有序表。 (2)冒泡排序:首先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比较,若为逆序,则将两个记录交换,然后比较第二个记录和第三个记录的关键字。依此类推,直到第N-1和第N个记录的

关键字进行过比较为止。上述为第一趟排序,其结果使得关键字的最大纪录被安排到最后一个记录的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趟起泡排序,对前N-1个记录进行同样操作。一共要进行N-1趟起泡排序。 (3)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已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4)选择排序:通过N-I次关键字间的比较,从N-I+1个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并和第I(1<=I<=N)个记录交换。 时间复杂度分析

10000个数据的时间比较: 程序源代码: /********************************************************************************************** package test; public class SortArray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in = 1;//生成随机数最小值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 = 10000;//生成随机数最大值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Length = 10000;//生成随机数组长度(测试的朋友建议不要超过40000,不然你要等很久,如果你电脑配置绝对高的情况下你可以再加个0试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数组长度:"+Length+", Min:"+Min+", Max:"+Max); long begin; long end; int arr[] = getArray(Length);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C语言)

课题:内部排序算法比较 第一章问题描述 排序是数据结构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在实际开发中易遇到的问题,所以研究各种排算法的时间消耗对于在实际应用当中很有必要通过分析实际结合算法的特性进行选择和使用哪种算法可以使实际问题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解决!该系统通过对各种内部排序算法如直接插入排序,冒泡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二路归并排序等,以关键码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分析其特点,并进行比较,估算每种算法的时间消耗,从而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和使用情况!排序表的数据是多种不同的情况,如随机产生数据、极端的数据如已是正序或逆序数据。比较的结果用一个直方图表示。 第二章系统分析 界面的设计如图所示: |******************************| |-------欢迎使用---------| |-----(1)随机取数-------|

|-----(2)自行输入-------| |-----(0)退出使用-------| |******************************| 请选择操作方式: 如上图所示该系统的功能有: (1):选择 1 时系统由客户输入要进行测试的元素个数由电脑随机选取数字进行各种排序结果得到准确的比较和移动次数并打印出结果。 (2)选择 2 时系统由客户自己输入要进行测试的元素进行各种排序结果得到准确的比较和移动次数并打印出结果。 (3)选择0 打印“谢谢使用!!”退出系统的使用!! 第三章系统设计 (I)友好的人机界面设计:(如图3.1所示) |******************************| |-------欢迎使用---------| |-----(1)随机取数-------| |-----(2)自行输入-------| |-----(0)退出使用-------| |******************************| (3.1) (II)方便快捷的操作:用户只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在界面上输入系统提醒的操作形式直接进行相应的操作方式即可!如图(3.2所示) |******************************| |-------欢迎使用---------| |-----(1)随机取数-------| |-----(2)自行输入-------| |-----(0)退出使用-------|

常见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1希尔排序 二分插入法 直接插入法 带哨兵的直接排序法 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 快速排

常见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 1.希尔排序 2.二分插入法 3.直接插入法 4.带哨兵的直接排序法 5.冒泡排序 6.选择排序 7.快速排序 8.堆排序 一.希尔(Shell)排序法(又称宿小增量排序,是1959年由D.L.Shell提出来的) /* Shell 排序法*/ #include void sort(int v[],int n) { int gap,i,j,temp; for(gap=n/2;gap>0;gap /= 2) /* 设置排序的步长,步长gap每次减半,直到减到1 */ { for(i=gap;i= 0) && (v[j] > v[j+gap]);j -= gap ) /* 比较相距gap远的两个元素的大小,根据排序方向决定如何调换*/ { temp=v[j]; v[j]=v[j+gap]; v[j+gap]=temp; } }

} } 二.二分插入法 /* 二分插入法*/ void HalfInsertSort(int a[], int len) { int i, j,temp; int low, high, mid; for (i=1; i temp) /* 如果中间元素比但前元素大,当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左侧*/ { high = mid-1; } else /* 如果中间元素比当前元素小,但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右侧*/ { low = mid+1; } } /* 找到当前元素的位置,在low和high之间*/ for (j=i-1; j>high; j--)/* 元素后移*/ { a[j+1] = a[j]; } a[high+1] = temp; /* 插入*/ } }

实验 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实验六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排序的基本概念,对排序的稳定性及排序的时间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 2.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实现。 3.能够灵活地选用某种排序方法解决问题。 二、实验要求 1.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的参考程序。 2.保存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三、实验内容 编写一个程序,对所给的数据(程序中给出或通过键盘初始化均可)进行排序,要求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同的排序算法,并显示排序前和排序后的结果。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N 10 int a[10] = { 9,27,45,87,17,23,25,92,8,75 };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int info; }RecordNode; typedef struct Sort { int n; //记录个数 RecordNode *record; }SortObject; /*直接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SortObject *pvector) { int i, j; RecordNode temp; for (i = 1; i < pvector->n; i++) { temp = pvector->record[i]; j = i - 1;

while ((temp.key < pvector->record[j].key) && (j >= 0)) { pvector->record[j + 1] = pvector->record[j]; j--; } if (j != (i - 1)) pvector->record[j + 1] = temp; } } /*二分法插入排序*/ void binSort(SortObject * pvector) { int i, j, left, mid, right; RecordNode temp; for (i = 1; i < pvector->n; i++) { temp = pvector->record[i]; left = 0; right = i - 1; while (left <= right) { mid = (left + right) / 2; if (temp.keyrecord[mid].key) right = mid - 1; else left = mid + 1; } for (j = i - 1; j >= left; j--) pvector->record[j + 1] = pvector->record[j]; if (left != i) pvector->record[left] = temp; } } struct Node; typedef struct Node ListNode; struct Node { int key; ListNode *next; }; typedef ListNode * LinkList; void listSort(LinkList * plist) { ListNode *now, *pre, *p, *q, *head; head = *plist; pre = head->next; if (pre == NULL) return;

各大常用排序方法

//1. 希尔排序, 时间复杂度:O(nlogn)~ O(n^2) // 另称:缩小增量排序(Diminishing Increment Sort) void ShellSort(int v[],int n) { int gap, i, j, temp; for(gap=n/2; gap>0; gap /= 2) /* 设置排序的步长,步长gap每次减半,直到减到1 */ { for(i=gap; i=0) && (v[j]>v[j+gap]); j -= gap ) /* 比较相距gap远的两个元素的大小,根据排序方向决定如何调换 */ { temp = v[j]; v[j] = v[j+gap]; v[j+gap] = temp; } } } } //2. 二分插入, void HalfInsertSort(int a[], int len) { int i, j, temp; int low, high, mid; for (i=1; i temp) /* 如果中间元素比但前元素大,当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左侧 */ { high = mid-1;

} else /* 如果中间元素比当前元素小,但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右侧 */ { low = mid+1; } } /* 找到当前元素的位置,在low和high之间 */ for (j=i-1; j>high; j--)/* 元素后移 */ { a[j+1] = a[j]; } a[high+1] = temp; /* 插入 */ } } //3. 插入排序 //3.1 直接插入排序, 时间复杂度:O(n^2) void StraightInsertionSort(int input[],int len) { int i, j, temp; for (i=1; i=0 && input[j]>temp; j--) /* 从当前元素的上一个元素开始查找合适的位置 */ { input[j+1] = input[j]; /* 一边找一边移动元素 */ input[j] = temp; } } } //3.2 带哨兵的直接排序, 时间复杂度:O(n^2) /* * 带哨兵的直接插入排序,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不用于存储有效数据 * 将input[0]作为哨兵,可以避免判定input[j]中,数组是否越界 * 因为在j--的过程中,当j减小到0时,变成了input[0]与input[0] * 自身进行比较,很明显这个时候说明位置i之前的数字都比input[i]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