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导论

一、学科归属及研究对象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构成:

语言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汉语

语言运用:写作

文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几个概念的内涵

①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由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构成。

②文学史: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③文学批评: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单独考察。

④文学理论:对文学一般原理、基本概念及相关科学方法的研究。

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首先,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其次,关于文学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论是作个别的研究,还是作编年的系列的研究—二者之间也要作进一步的区别。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2.

二、基本任务

1.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的基本原理)

(1)“文学四要素”说

美国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认为文学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2)几种主要的文学观点

A.模仿说:将文学理解为对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影子的影子”说。

亚里斯多德:文学来自于对世界的模仿,但比起历史对世界的绝对模仿来说,文学不是模仿具体的人和事,而是按照可然率和必然率来对世界进行模仿的,因而更能揭示生活的一些规律。

亚里斯多德:“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27.)

亚里斯多德:“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情,诗要首先追求这个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8页)

B.表现说:文学是作家思想感情的流露、倾吐或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C.客观说:把文学作品从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认为其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本。

什克洛夫斯基:“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诗歌下个定义,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艺术作为一种手法》)

艾略特:“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转引自《镜与灯》,北大出版社2004,25.)

D.实用说:强调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将文学看作是以引发读者的必要反应为目的的人工产品。

贺拉斯:“如果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孔子:“小人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E.体验说:认为文学只有经过阅读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再创造。

姚斯:“文学作品并不是对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放映。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生命。”(《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3)文学活动说(我们的看法)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围绕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展开,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而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具有审美性、意识形态性、语言性三种本质属性。

2、文学理论的其他任务

①文学创作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②作品构成论(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

③文学接受论(文学接受的基本原理)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

1.实践性:由实践中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2.价值取向性:既是科学的,也是现代的,要站在时代前沿,综合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源于生活

1.中国古代感物说:文学起自人的情感变动,人的情感变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触动。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

典型例证:《离骚》

2.西方模仿说

文学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复制。

亚里斯多德:“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模仿。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模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诗学》,转引自《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39页,北大出版社2003年)

3.感悟说和模仿说异同

①相异:

A.感物说强调思想感情来愈于主体丰富的人生经验,适于解释抒情。

B.模仿说强调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适于解释叙事。

②相同:都指出文学来源于生活。

4.评价与运用

①评价:符合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思想,具有合理性。

②运用: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A描写社会现实的文学来自于生活,即使抒发主体情感的文学,其最终源头也来自于生活。

B正确处理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坚决反对不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从古书出发的复古思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生活本来存在文学艺术原料中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头…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二、文学高于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却不是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

例证:《高老头》写实的背后是对资本主义赤裸裸金钱关系的揭露;《阿Q正传》虽然有模特,但超越了模特的具体生活状况,而主要描写的是“国民劣根性”:“精神胜利法”。

巴尔扎克:“只限于严格摹写现实,一个作家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忠实的、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可是,为了博得凡是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赞扬,不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无数人物、情欲和事件总汇底下的意义么?(《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63.)

2.文学与科学不同,它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主要目地不是探讨事物后面的规律,而是追寻人

生的的价值和意义。

①事物的价值属性和非价值属性。

②科学反映的是事物的非价值属性,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文学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属性,着重于

探讨事物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启迪人去追求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其目的在于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例证:《高老头》不在于客观地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而在于批判这种关系;《阿Q正传》不在于展示一种“精神胜利法”,而在于批判这种“精神胜利法”,它们的目的都是启迪人更好地去生存。

价值属性:以人和人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是事物的功用属性,如实用属性和审美属性。(玫瑰做香料和玫瑰的美)

非价值属性:不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是事物生理性或物理性的自然属性。(玫瑰的颜色)

三、文学是人学

1.内涵:

A.文学的价值在于启迪人去追求更理想的生活,其目地在于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B.文学与一般社会科学不同:它以描写人为中心;反映时代也必须在描写人的基础上进行。

2.运用:要重视人物性格的描写,反对单纯地图解某种社会政治观念,因为这会导致概念化的弊

端。

例证:《子夜》主题先行导致的枯燥;《伤痕》的艺术时效性。

钱谷融:“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活动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伟大的诗人,都是本着这样的理想来从

事写作的。(《论“文学是人学”》)

文学当然是能够,而且也是必然反映现实的。但我反对把反映现实当做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尤其反对把描写人仅仅当作放映现实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我认为这样来理解文学文学的任务,是把文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同起来,是违反文学的性质、特点的。这样来对待人的描写,是绝写不出真正的人来的,是会使作品流于概念化的。

除非作家写不出人来,假如写出了真正的人,就必然写出了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复杂社会阶级关系。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四、文学从审美的角度反映生活

1.宗教、伦理道德也是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它们的目的也是追寻一种更理想的人生状态。

2.文学区别于宗教、伦理道德的内在规定性在审美,它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

“肯定文学是一种以价值关系为基础来把握生活的社会意识…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因为建立在价值关系上的社会意识并非只有文学,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同样具有价值属性,它们与文学一样,也反映了客体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刘海安、孙文宪,《文学理论》,31页)

童庆炳:“艺术(包括文学)面对着客观事物的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它的对象是什么呢?它的对象不是客体的单纯的自然属性,否则艺术将变成生物、物理原理的图解…它的对象也不是客体的单纯的宗教价值,否则艺术将变成教义的形象讲解;它的对象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21页,北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审美界说

①人类实践活动导致审美

A.人类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a.外在自然的人化,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论》,205,1972)

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96,1979)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274)

200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内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感官逐渐摆脱动物的功利性。

李泽厚:“动物的感官完全是功利性,只是为了自己的生理生存性的。人的感官虽然是个体的,受生理欲望支配,但经过长期的‘人化’,逐渐失去了非常狭隘的的维持生理生存的功利性质,再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生理生存的器官。”(《美学三讲》,469)

c.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建立:用非功利的眼光,体悟和欣赏内化在外在自然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

量。

○2审美的基本内涵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就是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和欣赏。

A.从社会美的角度看:农夫欣赏长势喜人的果树,是欣赏他内化在果树中的智慧;我们敬佩一个

扶盲人过马路的同学,是在欣赏蕴藏在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品德;

B.从自然美的角度看,李白赞赏庐山的瀑布,其实是把与自己的精神生活相一致的“审美感

知”——“壮美”——用来形容瀑布;相反,王维则从与自己的精神生活相适应的角度,比

较欣赏自然美的宁静,他们欣赏的都是内化在自然界中的自我精神。

3、审美的特征

A.对美好人性的肯定。审美来自于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和欣赏,必然导致它对

美好人性的肯定,这与宗教从教义的角度否定人的一些美好世俗人性不同。

B.形象性。审美来自于对内化在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悟,它是在生动的形象中体悟人的本

质力量的,这与伦理道德的直接说教是很不相同的。

蒋孔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实践,在外在世界中取得了物质感性形式的存在,变成了具体的形象。美都是形象,形象性是美的一个基本特点。(《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96)

C.无功利性:审美忘情于内化于对象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美,对于事物,它不取功利实用的态度,

与科学、宗教、伦理道德都不相同

D.包融性:由于审美的形象性,审美总是同时融合了事物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

教价值。

例证:《西游记》有美的价值,如孙悟空的勇敢;有认识价值,如有承担才有成功;有道德价值,如孙悟空的忠诚;有政治价值,如对现实生活依靠后台的揭露;有宗教价值,如涉及很多佛教知识。

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一般人站在实用世界里面,专心去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忘记这个世界是可以当作一幅图画供人欣赏的。在美感经验中,我们所对付的也还是这个世界,不过自己跳脱实用的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一),第2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的主体性:

1.内涵:文学总是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评价,这称作文学的主体性;

2.原因: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学从审美价值关系的角度反映生活密切相关。

二、作家主体的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作家总是处于某一社会集团之中的人。

“按自然形成的顺序和时间先后而言,个人与家庭先于城邦;但按照人的本性而言,城邦先于个人和家庭”(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它是以主体的审美情感为心理中介来与客体建立联系的。这就决定了审美与一般认识的不同……就反映的目的来看,认识所要判明的是“是什么”,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审美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喜好什么,目的是给人以情感、情绪的影响…正是由于情感反映不同于一般认识反映的这些特点,使得文艺作品无不蕴含着文艺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文艺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

——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求实》2005年15期,46页。三、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反映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和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具有凝聚人的思想,参与共同社会实践的功能。

例证:

想吃饭——一般思想;吃法——意识形态

《棋王》:王一生——吃饱;脚卵——吃好

想恋爱——一般思想;爱情观——意识形态

关于《蕙的风》的争论

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 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

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 是作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存在的, 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 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

——王元骧,《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9辑,2页。

四、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1.理论基础:由于作家主体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他总是从特定立场评价生活,必然带有他

所属的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和愿望,这就导致文学作品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评价总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例证:《边城》中的“爱情”

2.运用:反对文艺是表现普遍人性的观点。

理由1:理论上说,世界并不存在普遍的人性,具体的人性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李泽厚:“个体的具体的人的需要、情欲、存在恰好是抽象的、不存在的,而看来似乎是抽象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却恰好是具体的、历史现实的、真实存在的。”

——《美学三讲》,423页。理由2:实际中看,文学作品对所谓普遍人性的表现总是特定作家站在特定立场对人性的一种看法,不存在“同一的人性”

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不完全是人的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 而是在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情绪体验, 这样它就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会伦理的内容…如《孔雀东南飞, 《莺莺传》、《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伤逝》、《二月》、《小二黑结婚》等, 它们所描写的爱情生活也都是有社会内容的, 由于时代的不同, 所表现的意义也不完全一样, 实在是很难排除社会内容以抽象的“共同人性”来加以概括和说明的。

——王元骧,《关于文学中的“人性”标准》,

《文学评论》2006年2期,9页。

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文学离不开政治

理由一、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文学总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例证:《离骚》;《红与黑》;《白毛女》

理由二、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在社会文化领域总是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支配与反支配,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对此,文学必然有所反映。

例证:《水浒》对农民起义的直接描写;

《边城》虽然只写到乡村,但暗中针对城市,因而间接写到城乡间的对立。

社会政治的含义比党派政治要宽泛得多。社会政治关注的核心是人际间存在的权力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政治是无所不在的,可以说在凡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政治存焉。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 那么当然无所谓政治问题, 但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就必然存在权力关系, 从而也就必然存在政治。西方的文化研究(比如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 关注的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政治(比如男女之间的性别政治、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政治等) 。显然,文学必然具有政治性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的意义上说的。因为文学既然是人学, 既然必定描写社会世界与生活世界中的人, 那么, 它就不可能不涉及(不管多么隐蔽) 人际间的权力关系问题。(陶东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思考》,《文艺研究》1999年4期,21页)

2、文学具有独立于政治的地位,不是政治的附庸。

鲁迅:“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文艺与革命》)

六、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

1、定义:以揭示文学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为主的批评模式。

2、两种常见模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以揭示西方文化霸权为主的批评模式。如对张艺谋电影中国场景的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以反对男性文化霸权为主的批评模式。如对“三仙姑”打扮的同情,对奥赛罗杀妻的批评。

3、大众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指当前流行的以大众传媒为承载工具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电视剧、广告、时尚杂志等,它具有商业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

A道德理想主义批评

从文学终极价值关怀的角度,批评大众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倾向。

曹文轩:“摆开阵势、目标明确并乐此不彼地对崇高加以抨击、嘲弄的大概是王朔。他几乎将从前作品中所有一切象征着神圣、崇高的形象,以他特有的方式(王朔式的调侃)而将其瞬息之间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掉了…使许多人不能接受他的作品,甚而有贵族化者耻于阅读他的作品,更不肯去认同他。”(《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89页,北大出版社2002.)

B现代化理论批评

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世俗转型的角度肯定大众文学的进步政治意义。

“(王朔)以特定的话语方式缓解与松弛了意识形态禁忌与生存于其中的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用反讽、譬喻、偷换主体、“痞子说官话”的言说突破了原有的价值禁忌与权威话语,彰显出非意识形态性。”

——叶李,《解构背后—对王朔的一种意识形态分析》

《学术月刊》2007年10期,33页

C新左派批评

站在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立场,批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戴锦华:《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天涯》1999年2期指出现象:九十年代陡然繁荣之至的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至少在1993 —1995 年间, 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定位在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这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 不如说是基于某种有效的文化想象; 作为一个倒置的过程, 它以自身的强大攻势,在尝试“喂养”、构造中国的中产阶级社群。

七、文学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审美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形态中,不存在抽象的意识形态。

(苏联)阿·布罗夫:“‘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显示地存在。”(转引自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

2、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含义: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审美与意识形态互相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例证:《阿Q正传》

审美的:形象展示人类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点

意识形态的:反封建等级制度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特点

审美无功利性与意识形态功利性的结合。

例证: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审美形象性与意识形态理性的结合。

例证:老舍《骆驼祥子》

审美情感性与意识形态认识性的结合。

例证:鲁迅《阿Q正传》

八、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直接受制于经济基础相比,它同时受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宗教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

2、文学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①表现: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唐诗宋词。

B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呈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9世纪末期的俄国。

②解释: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的,在考察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时,要从具体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文学发展水平说起。史诗和神话,依赖的是一种虚无的幻想,它只能生存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而不可能生存与高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唐诗宋词随着生活内容的复杂,其特殊的结构形式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俄国的文学发达与当时俄国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急速社会生产关系变动有关。

B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还同时受政治、宗教、道德、哲学等的影响,这也会造成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19世纪末期的俄国与其尖锐阶级矛盾和东正教影响。

C从总体的文学历史上看,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其最终决定力量还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革,如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内容的复杂;西方文学思潮的更迭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变迁。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以媒介为区分标准,艺术的四种类型

造型艺术:以线条、色彩、体积为媒介,包括绘画、雕塑等。

表演艺术:以乐音、节奏、旋律和形体动作为媒介,包括音乐、舞蹈。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指文学。

综合艺术:综合上述媒介,包括戏剧和影视。

二、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1、两种典型看法:

①工具论:文学是表现生活和情感的,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工具。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

②本体论: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运用。

什克洛夫斯基:“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诗歌下个定义,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艺术作为一种手法》)

雅各布森:“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转引自周宪《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

2、评价

①工具论认识到语言的表现载体功能,但却没有认识到语言是人理解世界的中介,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所以语言和思想是同时产生的,不是先有思想,然后用语言将之表现出来。

人是必须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语言不同,思考的方式自然不同,作为思考的产物的文化也就不同。操英语的人和操汉语的人,不仅仅是用不同的语言工具,实际上是拥有不同的文化和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例如“梅花”这个词,整个欧洲都没有,因为欧洲没有梅花。那么中国人的“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观念,欧洲人也就不可能有。

——童庆炳,《文学语言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

②本体论注意到了文学语言和其他语言的区别,但夸大了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拥有与其他语言相同的交际功能。

③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生存家园,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从创作上说,没有语言无法构思;从表达上说,没有语言无法传达思想;从审美上说,语言的巧妙运用,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不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缺乏绘画、雕塑、影视的直接感知美;但却因为模糊性和多义性,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获得自由的审美感受。

例子:影视剧中林黛玉、翠翠的形象总是难达到文学中的美。

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这是绘画、雕塑和影视等其他艺术难以做到的。

例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绘画受时间限制,无法表现由秦至汉的内容;戏剧和电影受空间限制,难以表现“万里长征”。

3、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直接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绘画、雕塑只能通过形体,电影只能通过动作,音乐虽也可以直接表现内心世界,但太抽象。

四、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话语

1、话语的概念

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对语言的两种细分:

语言: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②话语的内涵: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着重考察主体站在哪种立场,通过具体的言语行为建构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它与语言学着重考察言语的语法规律不同。

例证:“文学就是为政治服务”,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的是这种言语的主谓宾;从话语的角度,考察的是这种言语建构的文学政治化立场。

福柯:“语言分析提出的问题永远是:这一陈述是根据什么规律形成的?其他相似的陈述又是根据什么规律形成的?而话语事件的描述提出的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即:这种陈述是怎么出现的,而在其位置的不是其他陈述。”(《知识考古学》,28页,三联书店2008年)

2、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话语的内涵: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它站在一定立场进行的一种价值建构。

例证:鲁迅《阿Q正传》对农民的描写

3、将文学语言看作话语的合理性: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价值建构,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言语行为,正确地揭示了文学语言的意识形态建构属性。

4、文学话语的特点:蕴藉性

①蕴藉: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术语,指文学文本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态;它与文学话语用形象说话,往往寓意丰富有关。

“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蕴藉。”(王夫子《古诗评选》)

“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文学话语和日常科学话语的区别

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日常话语讲究通俗易懂,科学话语讲究概念明确、逻辑清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要求话语具有精确性和明晰性。

文学话语:用文学形象说话,往往寓意丰富

②蕴藉的两种典范形态:

A含蓄:有限的语言包含有无限的意味。《登鹳雀楼》(王之涣);《阿Q正传》

B含混:话语蕴含多重不确定意义。

《泊船瓜洲》的四种理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理解一:对家乡美景的留恋。

理解二:改革者对改革前途的乐观。

理解三:改革者的苦衷,劳累与休闲的冲突。

理解四:改革者对改革前途的忧虑。

《断章》:人生的悲哀;相对的观念

C含蓄与含混的异同:

相同之处:共同揭示出文学话语意义生成的丰富性。

不同之处:含蓄是“小”中蓄“大”,几种理解可以并存;含混是“一”中生“多”,几种理解具有排斥性。

五、文学的定义

1、第一节我们阐述了文学的审美性,第二节我们阐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两者相互渗透的状态叫审美意识形态;第三节我们阐述了文学的语言属性,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是话语,而文学话语的特点是蕴藉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这不是唯一正确和最后的定义,但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定义,随着对文学活动的进一步认识,文学可能会显示出新的特性,那时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将随之改变。

第四节文学的起源与演变

文学的起源与演变既可以作为“文学发展论”来处理,也可以把它归属于“文学本质论”,我们采用后一种做法。

一、文学的起源

1、文学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郑元者:“在美学史上, 艺术起源学说真可谓是自具机抒、蔚为壮观, 如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无意识论、巫术论、旧式图腾论、萨满信仰论、符号说和投射论等。几千年来, 如此众多的艺术起源学说不但积聚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 而且, 每一种学说似乎都有自己的存活机制。这种情形, 实在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和无所适从之憾。”(《试论劳动说与模仿说的有效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年6期)

2、几种主要观点

①巫术发生说

A巫术: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咒语,来实现一些超自然的能力。

B内涵:原始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功利价值,与人类的巫术动机有关。

《礼记·祝词》:“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刘师培:“盖古代文词,恒施于祈祀,故巫祝之职,文词特工。今即《周礼》祝官职掌考之,若六祝六词之属,文章各体,多出于斯。”(《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

尼采认为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C评价: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文学的产生动力和非审美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文学是否产生于巫术仪式之后缺乏证据;巫术本身还有个起源问题,不是根本原因。

②宗教发生说

A宗教:因为对神的信仰而讨好和追随神。

B巫术与宗教的区别:从产生时间上看,巫术在史前社会就有了,宗教则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才产生的;从世界观上看,巫术认为人能控制自然,具体手段是采用相应的仪式,宗教则认为这种控制是不行的;从表现形态看,巫术包含了许多技术操作问题,而宗教更多包含人生。

“我说的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这样说来,宗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这两者中,显然信仰在先,因为必须相信神的存在才会想要取悦于神。但这种信仰如不导致相应

的行动,那它仍然不是宗教而只是神学。”(弗雷泽,《金枝》,103页,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价值的探讨和道德训诫问题。(38页第2自然段)

C内涵:宗教与文学关系密切,文学起源于对宗教的表现。

鲁迅:“原始氏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

例证:《诗经·大雅·生民》;女娲造人神话

D评价:对人们认识文学的产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无法说明文学是否产生于宗教之后;宗教本身还有个起源问题,不是根本原因。

③游戏发生说

A内涵: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无功利活动,是一种想象游戏,它来源于人的物质剩余和精力盈余。

B评价:强调文学的无功利性,以及这种无功利性源于物质和精力的盈余,对认识文学的发生时段和审美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无功利性,无法解释原始文学的祭祀等功利目的。王国维论文学起源于游戏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婉娈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事也。其势力无所发泄,于是作种种之游戏。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惟精神上之势力独优,而又不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终身得保其游戏之性质。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自己之情感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而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绝无文学家之资格。”(《文学小言》)

④劳动说

内涵:文学起源于人类劳动。

原因: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前提:语言和审美意识。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协调行动;交流情感;减轻疲劳。

劳动的内容是文学描写的重要内容。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ou,肉的古字)。”

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早期文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与劳动直接相关:劳动号子化作带音乐性的诗歌,劳动动作化作舞蹈

C评价:从根本原因上解释了文学的起源,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过分强调劳动与文学的直接关系,有简单化倾向,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也与文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地理解文学的起源,可能要综合考虑劳动、巫术、宗教、游戏等各种因素。

二、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1、两种典型看法:

A、外在动力说:社会生活的变化

刘勰:“文变染乎性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

B、内在动力说: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

(法)杜夫海纳论文学的发展

艺术家也不能再相信拉斐尔或拉辛了。赞赏他们吗?是的。重复他们吗?不……这就是为什么在想象的博物馆中会有如此众多、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那就是求新,不断地求新。

——《美学与哲学》,18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孙非译

A、社会生产实践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系统是相关动力。

政治:30年代左翼文学;哲学:意识流小说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宗教:西方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

C、个人创造是直接动力,如胡适在新文学发展史的开创之功。

第二章.文学创作论

本章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1、文学创作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从总体上对文学创作的内涵和特性做出理论界定。

2、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主要是从理论上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3、文学创作的原则: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文学创作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性质和特征

一.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

①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

A、精神生产: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例证:建筑设计图;《家》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B、物质生产: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例证:实际的房子建设;农民种菜;工人生产商品

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

A、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世界;物质生产是实际地改造世界。

B、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世界;物质生产则运用实际的工具改造世界。

C、精神生产更富于个性自由创造;物质生产受制于客观规律和科学技术水平。

③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适用于文学创作与物质生产的区别,具体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用语言符号观念地创造世界并富于个性自由的精神生产活动。

2、文学创作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①文学创作与科学生产的区别

A、目的不同:科学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文学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B、手段不同:科学用概念、术语来描述结论;文学用形象来传达感受。

C、主体特性不同:科学避免主观成见的介入;文学则往往带有作家的主观成见。

②文学创作与宗教生产的区别

A、相同之处:都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善于用形象来传达感受;都富于想象

B、不同之处:宗教否定现实世界和人的自身价值,导向虚无的彼岸世界;文学则在文学世界中充分肯定人的一些美好价值,导向一种更人性的生活方式

③文学与其他艺术生产的区别:符号工具不一样,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用的是语言符号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1、两种典型解释

①客体“自然”说

A、内涵:文学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社会生活,主要代表是西方的模仿说和中国的“观物取象”说。

观物取象说:内涵:文学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提炼。

《周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清)叶燮(xie)《原诗》:“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B、评价:揭示了文学客体的来源,但对作家的主体作用注意不够,文学的客体是经过作家主体情感渗透的社会生活。

②客体“情感”说

A、内涵:文学的客体是人的情感和心灵,主要代表如西方浪漫主义诗学、中国的“诗言志”和“诗缘情”说。

B、评价:注意到了文学客体的情感性质,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制约作用,导致唯心主义,因为情感不

是根源,它由社会生活导致。

华兹华斯(英):“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抒情歌谣集>1880年序言》)

《诗大序》(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陆机《文赋》(西晋):“诗缘情而绮靡”

2、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

①社会生活: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②特殊性表现:

A、具有审美价值和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蕴含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望庐山瀑布》能够导引人对大自然的向往;《边城》能够导引人改善自身的缺陷;《阿Q正传》能够引人反思自身的行为,他们都蕴含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诗歌芙蓉姐姐”刘丽华《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B、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打上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烙印。

生活在未经过作家的情绪投射之前,是不能进入作品的,生活越是经过作家富于个性情绪的投射就越好…像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生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就物理境来说,黄河之水是从巴颜格拉山流出来的,人的头发是慢慢变白的,如果真有人这样去写,谁承认这种描写是诗呢?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写他面对气势浩大的奔流直泻的黄河之水时的切身感受,写“早如青丝暮成雪”,则是写他对时间快速流逝的切身感受,写的都是心里场效应。换句话说,李白在写这些诗句时,已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已经经过心理的投射,而他这样写不但没有使这些诗句显出不真实来,相反,倒使这些诗句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

——童庆炳,《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例证:《阿Q正传》和《红旗谱》由于作家体验不同,内容就不一样。

C、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从横向看是多方面交融渗透,从纵向看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三、文学创作的主体

1、四种经典解释

①模仿者和创造者

A、模仿者:文学创作的主体是模仿行为的实施者。

B、创造者:文学是作家“天才”的创造,文学生产主体是创造者。

C、评价:模仿者强调了客体的物质来源,但忽视了主体的才性和主动性;创造者突出了主体的才性和主动性,但忽视了物质客观存在的决定作用。

②旁观者和移情者

A、旁观者: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审美眼光看待社会生活的生产主体。

朱光潜论审美需要距离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他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物,都只引起欲念和嫌恶。要见出事物的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的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谈美》B、移情者:将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去,使对象拥有主体的情感的生产主体。

朱光潜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

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催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谈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辛弃疾)

C、评价:旁观者指出了文学生产主体创作时的非功利心态,但忽视了生产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必备的情感价值立场;移情者注意到了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时的情感投入,但片面夸大了这种情感投入的功能,如巴尔扎克的客观环境描写,就没有情感投射。

2、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美的体验着、评价者和创作者。

②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以语言为表现手段的艺术生产者。

③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a)具体的人,要求创作主体写出独特的人生体验,反对用外部的价值理念(经济或者政治)抹杀文学创作的主体性。

b)社会的人,创作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社会时空中,会受到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社会思潮等的影响。

例证:时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民族(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副手厉害);地域(《离骚》与《诗经》);阶级阶层(周作人的闲适散文);社会思潮(新写实与世俗化思潮)。

四、文学创作主客体的关系

文学创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处理,要完整理解文学创作的特性,还要考察文学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特殊关系

①人类主客体的三种基本关系

A、物质实践关系:主体对客体进行物质实践改造,以获取必须的物质资源。

B、认识关系:主体对客体的非价值属性进行研究,以获取关于事物的客观知识。

C、价值关系:主体站在自身的立场,评价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且做出价值判断,针对的是事物的价值属性。

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主要评价事物能否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③作为审美价值评价关系,文学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即主体总是从审美的角度对客体做出某种情感评价。

例证:鲁迅对“阿Q”;徐志摩对“康桥”

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它是以主体的审美情感为心理中介来与客体建立联系的。这就决定了审美与一般认识的不同……就反映的目的来看,认识所要判明的是“是什么”,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审美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喜好什么,目的是给人以情感、情绪的影响……正是由于情感反映不同于一般认识反映的这些特点,使得文艺作品无不蕴含着文艺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流露出文艺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

——王元骧,《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求实》

B、创作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即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总是以形象为中介

2、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相互作用

①在文学生产中,不是主体单方面作用于客体,客体也会制约主体,因此主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双向运动的形式。

②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出于一种审美需要,主动选择加工客体,使客体打上主体的思想感情烙印,

称作客体的“主体化”。

③主体的“客体化”:主体在选择加工客体时,并不自由,主体选择什么样的客体会受到主体生存期间的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制约;主体在加工客体时,不能离开客体胡编乱造。这称作主体的“客体化”。

客体的主体化:

鲁迅为了启蒙民众,主动选择落后农民作为表现对象,并着重从精神的不幸角度加工刻画农民的愚昧、麻木,使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带有强烈的鲁迅思想色彩(同情和批判),与现实生活中农民既有愚昧、麻木,又有乐观、反抗极不相同。

“软泥上的青行/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徐志摩为了表现自己对康桥的热爱,在康桥众多事物中主动选择水草,赋予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它一种人格,使其带有强烈的徐志摩思想色彩(羡慕),与现实生活中水草的植物性完全不同。

主体的客体化:

鲁迅的《阿Q正传》选择阿Q这个落后农民作为表现对象,与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有密切关系;后来梁斌的《红旗谱》选择将朱老巩塑造成一个具有反抗色彩的农民英雄与新中国对农民的阶级解读密切相关。

《西游记》的孙悟空不管怎么加工,总是具有猴子的特性;当安娜·卡列妮娜的性格成型后,托尔斯泰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创作意图,将其由一个“荡妇”刻画成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女性。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本节分三个部分: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创作的,为什么创作。

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研究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机制和具体构思方式。

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研究作家如何用语言符号将构思成果从心里移到纸上。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1、材料的储备

①文学创作材料:是文学赖以写作的基础,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无意获得的生动丰富而又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②特点:

A、社会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

B、与现实生活中材料的客观性不同,文学材料与作家的某种情感结合在一起,具有主体性。

③材料储备的四个阶段:感受刺激—形成信息—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④材料获取的四种途径:

A、根据精神的集中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

B、根据获取渠道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艺术发现

①定义:作家在积累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127页3句)

例证:鲁迅《灯下漫笔》——国民性批判

周作人《吃茶》——闲适思想

②艺术发现的特点:

A、从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背影》: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王汶石论艺术发现

“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和事,经验和积累了各种感情,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思想(这最最重要的一点常被初学者忽视),它们像燃料一样保存在作家的记忆力和感情里,就像石油储存在仓库里一样,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比如听了一个报告,碰到某一个人的几句闲谈,甚至只是到了一个新地方或者旧地重游,等等),忽然得到了启发(人们通常把这叫灵感),它就像一只擦亮了的火柴投到油库里,一切需用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答<文学知识>编辑部问》,179)

B、从内容实质上说,是作家深层心理内容的反映,与作家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敏感度密切相关。

C、从构成因素上说,是作家内心体验与事物的结合,因此事物的形状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已经与现实中的事物完全两样,打上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烙印。

③艺术发现的功能:

A、文学创作赖以发生的根由,艺术发现往往能照亮作家的生活,促成创作的产生。

例证:茅盾写《春蚕》由报纸记载蚕农纷纷破产。

B、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3.创作动机

①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②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③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2、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①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②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层内涵。

③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页。)秦兆阳:对某个题材有了写作冲动之后,还必须对这个题材颠来倒去地多看看、多想象,好像一个雕刻工人反复审视一块天然的玉石一样,看看适合把它刻成什么样,看看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样纠葛,什么样的人物关系,什么样的故事安排去表现,才会更真切、更艺术、更深刻。(《学习与思考》,《文学评论》1979年3期)

3、艺术构思中的一些心理活动

①回忆与沉思

A、回忆:在大脑中搜索回忆已有文学材料的心理活动。

B、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个形象或者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②想象与联想

A、想象

a、内涵: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者创造某种形象的心理活动。

b、类别:

再现想象:主体心理对外部事物和形象的复现。

比拟想象:主体心理对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虚构想象:主体心理虚构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

“我是一只天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

c、想象对文学的重要作用

a)文学要用形象说话,必须借助想象

b)缀合、改造作家记忆中的印象

伏尔泰:我们看到人、动物、花园,这些知觉便通过感官而进入头脑;记忆将他们保存起来;想象又将他们加以组合。(《哲学辞典》)

c)通过想象进行体验,补充作家生活之不足。

吴中杰:作家应该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艺术想象可以把作家带入特定情境,摹拟描写对象的神态,体验描写对象的心情,以弥补自己生活经验之不足。(《文艺学导论》,99页)

鲁迅: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B、联想

a、内涵:由一形象到另一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b、类别:

接近联想:时空接近所产生的联想。

例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类似联想:特征类似所产生的联想。

例证:《灯下漫笔》《荔枝蜜》

对比联想:特征相对所产生的联想。

例证:《有的人》

灵感与直觉

A灵感

a内涵:思维活动中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过程中,突如起来的一种顿悟。

陆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文赋》)

b运行机制:偶然的发生,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晶。

c特点:偶发性、瞬时性、兴奋性,创造性

黑格尔:“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艺术的灵感究竟是什么,我可以说,它不是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决不肯罢休的那种情况。”

(《美学》第1卷,365页)汤显祖:“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汤显祖集》,11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郭沫若论《凤凰涅槃》的写作“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我的作诗经过》)契科夫:“平时注意观察人,观察生活……那么后来在什么地方散步,例如在雅尔达岸边,脑子里的发条就会忽然咔地一响,一篇小说就此准备好了。”(《契科夫论文选》,404页,人民人学出版社1958年)

B直觉

a内涵:思维活动中,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直接的揭示。

b特点: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王夫之:“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姜斋诗话》)

童庆炳:“艺术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的分析与推理而直觉地感受到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能力。一方面,它保持了感性认识的特点,永远保持着具体的、生动的事物,一时一刻也不离开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感性的动能,在一瞬间直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102页)

c运行机制:省略了推理并不是不要推理,直觉来自于作家在无意识层面,根据经验对事物的迅速掌握。

d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迅速地把握某一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例证:老舍写《骆驼祥子》

果戈理写《外套》

C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a从性质上说,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

b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从结果上说,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答案。

③感情与理智

A感情

a内涵:主体心理对外在事物的情绪反应和情感态度。

b作用: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别林斯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74页)B理智

a内涵:主体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活动。

b作用:控制、约束情感。

情感的产生受作家理性认识的制约。

例证: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与其国民性批判;汤显祖《牡丹亭》与市民意识的抬头。情感需要用理智去控制才能体现出确切的含义,只有情感抒发,没有对情感的理性分析是不够的;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不够,会导致情感表现的无节制。

柯林伍德:“表现情感决不能和暴露情感混为一谈,后者是展示情感的种种症状。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是一个表现情感的人,这并不是指当他害怕时脸色发白、张口结舌,或者他生气时就脸色发红、大声咆哮等等…真正表现的特征标志是明了清晰或明白易懂;一个人表现某种东西,他也就因此而意识到他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并且使别人也意识他身上和他们身上的这种东西。脸色发白、张口结舌是伴随畏惧而来的自然症状,但是,一个除了畏惧也会脸色发白、张口结舌的人,并不因此而意识到自身情感的确切性质。

——童庆炳、马新国主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③意识与无意识

A意识

a内涵:主体清晰认识到的心理活动和观念。

b作用:根据创作意图,提供艺术构思的方向和线索。

金开诚:“人的大脑中满是混乱的意识,它的活动也是不合逻辑和理性的。但是人只要运用意志,集中注意,那么意识的乱流就受到‘选择’,成为明确的、合乎逻辑的意识活动。”(《文艺心理学论稿》,195页,北大出版社1982年)

B无意识

a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b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副手厉害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金开诚:“如果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潜意识,那么它在文艺创作中有什么作用呢?先从创作者本身来说,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潜意识可能暗中起作用,影响作者的思想和情绪。也可能突然浮现,为整个意识活动提供了有用的环节,从而促进创作(后一种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表现之一)。”(《文艺心理学论稿》,198页,北大出版社1982年)

4、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①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②几种常见的构思方式

A、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构思方式。

例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描写方式。

B突出和简化

a突出

内涵:作家在艺术构思时,抓住某一形象和意念,调动各种手段,使之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类别:

浓涂重抹:对某一形象和意念详细刻画。

例证:阿Q的“精神胜利法”;郭靖的“忠厚”

淡化背景:在众多的事物中,将某一形象突出和强化,其他作为背景进行淡化。

例证:诸葛亮的出场;王熙凤的出场

b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c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的要素。

③变形和陌生化

A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构思方式。

例证:《望庐山瀑布》(夸张);《皇帝的新装》(漫画化);《西游记》(粘合);

B陌生化:通过运用违背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延长读者理解的时间,来达到对事物的再现。

例证: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C变形与陌生化的异同

相同:将常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表达效果。

不同:变形着重改变事物的常见形态;而陌生化则强调改变对事物的描述方式,事物的形态并不发生改变。

三、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

1、文学物化阶段:即文学创作的具体写作阶段,指通过语言、纸张等物质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的过程。

2、“心象”到“形象”的转化

①“心象”与“形象”往往有一定的差距。

A“形象”不能很好地表达“心象”。

刘禹锡: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B“形象”和原先构思的“心象”不一致。

巴金:“我开始写《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淑贞会投井自杀,我倒想让她在十五岁就嫁出去,这倒是更可能办到的事。但是我越向下写,淑贞的路越窄,写到第三十九章(新版第四十二章),淑贞向花园跑去,我才想到了那口井,才想到淑贞要投井自杀,好象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它完全是虚构的。(《谈<秋>》)

②“心象”与“形象”产生差距的原因

A文学中的言意矛盾

a意本身的丰富性(如感性体验),语言难以传达

罗祖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而我们对事物或人的感性直观以及

感性体验却难以用语言说清楚,至于对流动于我们脑际的集体无意识,则更是让语言捉襟见肘了。”(《论创作中的言意矛盾》,《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6期,68页)

b语言本身的文化因素,干扰意的明白传达。

罗祖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不断沉淀,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会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不确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造成所有语言都有隐喻性和象征性”(《论创作中的言意矛盾》,71页)

例证:“天下乌鸦一般黑”

c解决手段

立象以尽意,以解决语言之不足

例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沙呀娜拉》

陌生化手法,恢复语言的再现力

例证: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它不是鸟它是乌鸦

充满恶意的世界每一秒钟

都有一万个借口以光明或美的名义

朝这个代表黑暗势力的活靶开枪

它不会因此逃到乌鸦之外

飞得高些越过鹰的坐位

或者降得矮些混迹于蚂蚁的海拔

……

它只在它的高度乌鸦的高度

驾驶着它的方位它的时间它的乘客

它是一只快乐的大嘴巴的乌鸦

在它的外面世界只是臆造

B文学物化是文学构思的延续,造成成型后的“形象”与“心象”的差距

王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作的重要阶段。”(《漫谈小说创作》)

a创作意图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相矛盾,在写作的时候尊重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改变创作意图。如安娜的卧轨自杀。

b创作动机中途发生转换。如鲁迅《不周山》由演绎人类和意义的起源到讽刺虚伪的道学家。

3、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①作用:有助于更精准的传达作家的审美感受。

例证:“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提炼。

(到、遍、过)

荷马从效果的角度写海伦的美。

②技巧运用的原则

要为塑造形象服务。

正例:对海伦的塑造。

要为表达某种中心意念服务。

反例:朱缃的诗歌探索过分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传达。

反对为技巧而技巧。

反例:诗歌用僻典。

4、两种写作方式:即兴与推敲

①即兴

A内涵: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作出某作品的状况。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 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 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 年至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 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 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 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 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 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 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 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 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 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doc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教书育人是时代永恒的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形式、目的等等都发生了改变。 学校的教育渐渐发展成为根据计划性、目的性、条理性、全面性的,多种的教育形式,教育种类,相结合,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发展。比如现今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更是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衍生出了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中共领导提出“科教兴国”,而如现的教育的发展却已经无法离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知识及社会对教育程度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提出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但在这之中也存在的发展上的不利因素,比如说:恶性竞争、教育舞弊等等,避免和解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也是正在极力解决当中的。 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等各不相同,但是教育作为一个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她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教育的规模、内涵不断的增长,体制结构不断的变化,在不断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缺陷,如教育不平等,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非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等。这些发展变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都是需要不断发展更新的,古时的“六艺”,现在的“九门功课同步学”,还有兴趣班的“遍地开花”等等,无一不在印证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发展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不足的存在,大范围内的教育不平等、小范围内的恶性竞争,随新科技产生的考试舞弊……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 教育渐渐的普及,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追求终身教育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在不断的壮大和发展之中。 做许多事,都会存在着目的,教育也不另外。 教育的目的在于需求,但随着社会渐渐的发展,更多的上升到了精神提升、知识丰富的领域。古时只有男子才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较为富贵的男子,他们为了成为状元、为了做大官光耀门楣、为了成为大家敬仰的“文曲星”,他们努力学习四书五经,女子只能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因为女子不需做官,只需相夫教子;现实,男女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现今每个人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会有不一样,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河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个人的受教育目的的方向。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学书籍的,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这本书,看过后,我明白了家长在很多方面都应该较正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一、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早睡早起多运动、多看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尤其要注意时常保持健康、快乐、自信的状态,让孩子处在和谐融洽、开心向上的家庭氛围里。 二、端正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是一件要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许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以很轻易地理解这个道理,因为不管我们拿到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依然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不学习不突破,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也理解这一点:学习不是为了拿好成绩,也不是为了考好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让你们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让你们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起责任,是为了改变这个还有很多缺陷和问题的世界。 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道理。第一次走进东升一小的校园时,美丽的校园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上那句“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受礼的现代人”更让人深思和感动。当学校能把“德行”和“礼”作为办学的宗旨,是一种何等的高瞻远瞩的姿态。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育才,唯有

德能兼备才能称之为“才”。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仰仗的不是经济增长或者GDP排名,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更具有可持续性,而这就需要更多有德行的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成读书机器或者考试达人,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爱护环境和保护弱者等等。简短的说,我们和学校的一致目标是要让孩子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因材施教 看过后,我意识到,孩子和小树一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也需要有不同的培育策略,要不断修枝剪叶,让她经历风雨,才能让她长成一棵有担当、有能力福荫社会的参天大树。 我的孩子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良而且会替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比如说:今天碰到某某同学的妈妈,说你很可爱哦。慢慢地,孩子从开始抗拒上学,变得喜欢去上学了,从开始总是在课间时坐在教室里,到后来开始去操场、图书馆“探索”她的新天地。这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别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却让我很欣喜地看到她逐渐开朗和勇敢的迹象。书中那一句“仔细诊断,对症下药”的确是非常管用。上学路漫漫,将来孩子的路还很长,一定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并不厚,但却很全面地针对很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最后,因为非常喜欢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所以借来这里跟诸位分享:“孩子,我要去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