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期末复习总结】生化名词解释

【期末复习总结】生化名词解释

【期末复习总结】生化名词解释
【期末复习总结】生化名词解释

差向异构体(epimer):又称表异构体,如果糖分子之间只是在几个手性碳中的一个碳上的团排列不同,这样的糖分子称为差向异构体,他们之间是非对映异构体

异头碳:环化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碳(像醛糖或酮糖中的羰基碳那样与氧共享4个电子)为异头碳,环式结构中,异头碳是手性碳,可以看作是唯一一个与两个氧结合的碳原子。

变旋现象:一个有旋光性的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改变的现象称变旋。

糖苷:环状单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另一化合物发生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称为糖苷。

糖胺聚糖:为不分支的长链聚合物,由含己糖醛酸(角质素除外)和己糖胺成分的重复二糖单位构成。

糖蛋白:糖与蛋白质之间以蛋白质为主,一定部位以共价键与若干糖分子相连构成的分子;总体性质更接近蛋白质,其上糖链不呈现双链重复序列。

蛋白聚糖:由糖胺聚糖与多肽链共价相连构成的分子,总体性质与多糖更为接近。糖胺聚糖链长而不分支,呈现重复双糖系列结构。

维生素: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

激素的概念

早期概念:由生物体内特殊组织或腺体产生,通过体液到达靶器官,并产生特异激动效应的一群微量有机化合物。

现在概念:机体内一部分细胞产生,通过扩散、体液运送至另一部分细胞,并起代谢调节控制作用的一类微量化学信息分子。

广义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协调不同细胞活动的化学信使。它使高等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既分工又协作。

脂类:不溶于水,但是能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氯仿、乙醚、丙酮、苯等)中一大类物质。皂化:脂酰甘油能在酸、碱或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如果在碱溶液中水解的脂肪酸盐称为皂化反应。

皂化值:完全皂化一克油或脂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脂肪酸链长度的指标。酸败:油脂是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酸败化学本质:由于脂水解释放游离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分解,低分子的脂肪酸(如丁酸)的氧化产物有臭味,用酸值表示。

酸值(价):中和1g 油脂中的自由脂酸所需KOH 的mg 数。

卤化和碘值:油物可以与卤素发生加成作用,碘值指一百克油所能吸收的碘克数,评价油脂

的不饱和度。

糖脂:是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糖苷键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

脂蛋白:由脂质和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等电点:在水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即为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简称pI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性质与它们的结构密切相关。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能够破坏蛋白质的结构状态,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并导致其生理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复性:少数蛋白质的变性不超过一定的限制,当变性因素去除后,变性蛋白质又可恢复到天然构象

结构域:在二级结构及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卷曲折叠,组装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三维实体,这种相对独立的结构就称为结构域。

模序:二级结构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结构。

EF手:钙结合蛋白中,含有Helix-Loop-Lelix结构。

锌指:DNA结合蛋白中,2个His、2个Cys结合一个Zn。

亮氨酸拉链:DNA结合蛋白中,由亮氨酸残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拉链式结构。

分子伴侣:帮助新生多肽链正确折叠的一类蛋白质,作用: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防止错误折叠;与错误折叠的肽段结合,诱导其正确折叠;对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正确形成起重要作用。

同源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不变残基: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序列同源性)。有许多位置的氨基酸对所有种属来说都是相同的,称不变残基

分子病:基因突变引起的某个功能蛋白的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发生了遗传性替代从而导致整个分子的三维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氧饱和度:即氧合肌红蛋白分子数占肌红蛋白分子总数的百分数。

Hb紧张态:未结合氧时,a1与?1、a2与?2呈对角排列,结构紧密,称紧张态(Tense state,T态),Hb与氧的亲和力小。

Hb松弛态:随着与氧气的结合,4个亚基间的盐键断裂,二、三、四级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Hb变得松弛,称为松弛态Relaxed state,R态),最后4个亚基全处于R态。

协同效应:指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为负协同效应。

别构效应:一个蛋白质与它的配体(或其它蛋白质)结合后,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它更适于功能需要,这一类变化称为变构效应。别构是指含有2个以上配体结合部位。

波耳效应:增加CO2 的浓度、降低pH能显着提高血红蛋白亚基间的协同效应,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促进O2的释放,反之,高浓度的O2也能促使血红蛋白释放H+ 和CO2 。半抗原:某些低分子量的物质可以与抗体结合,但它们本身不能刺激抗体的产生。如果它们与大分子紧密结合,则能刺激抗体的产生。这些小分子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

辅酶:某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与酶蛋白结合在一起并协同实施催化作用,这类分子被称为辅酶(或辅基)。

单体酶:由一条或多条共价相连的肽链组成的酶分子

寡聚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组成的酶。

多酶复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酶,靠非共价键结合而成,其中每一个酶催化一个反应,所有反应依次进行,构成一个代谢途径或代谢途径的一部分

多酶融合体:一条多肽链上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催化活性的酶,往往是基因融合的产物

酶活力: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用酶催化某一反应的反应速率表示(一般测初速率)。

酶促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

同工酶: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同的一组酶,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中,甚至同一组织、同一细胞中。

失活作用:酶是蛋白质,凡可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称为失活作用。

抑制作用:有些物质能与酶分子上某些必须基团结合(作用),使酶的活性中心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导致酶活力下降或丧失,这种现象称为酶的抑制作用(酶蛋白未变性),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

固定化酶:是通过吸附、耦联、交联和包埋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酶连接到某种载体上,做成仍具有酶催化活性的水不溶性酶。

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结合底物并起催化作用的少数氨基酸残基,包括底物结合部位、催化部位。

邻近效应: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后使底物之间、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之间相互靠近,提高了反应基团的有效浓度。

定向效应:由于酶的构象作用,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酶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正确取向的

效应。

共价催化:主要通过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催化基团的转移反应。多酶体系:多数酶以反应链体系相互联系,即前一个酶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酶的底物。在完整细胞内的某一代谢途径中,由几个酶形成的反应链体系称为多酶体系

别构效应:调节物与酶的别构中心结合后,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反应速度及代谢过程。可逆地非共价结合。

酶原:有些酶刚合成或初分泌时是酶的无活性前体。

酶原激活:酶原转变为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具有不可逆性。

可逆的共价修饰调控:通过共价调节酶来实现的。共价调节酶通过其它酶对其多肽链上某些基团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使处于活性与非活性形式的互变状态,从而调节酶的活性。

连环数:在双螺旋DNA中,一条链以右手螺旋绕另一条链缠绕的次数,以L表示。

扭转数:指DNA分子中的Watson-Crick螺旋数,以T表示。

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多聚核苷酸链间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结构的过程。变性核酸将失去其部分或全部的生物活性。核酸的变性并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所以它的一级结构(碱基顺序)保持不变。

增色效应:而RNA变性后,约增加1.1%。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Tm:把加热变性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 表示。

增色效应:在DNA的变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增大;

减色效应:在DNA的复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减小。

杂交DNA分子:热变性的DNA单链,在复性时也可以与在某些区域有互补序列的异源DNA单链形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形成的新分子称为杂交DNA分子。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以目的基因或DNA片段为模板在chain ,引物介导及Taq DNA聚合酶催化下,在体外用核苷酸大量合成目的基因或DNA片段。

前馈激活:代谢途径前面步骤中产生的代谢物激活催化途径下游某个反应的酶;

生物氧化:是在一系列氧化-还原酶催化下分步进行的。每一步反应,都由特定的酶催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氧化方式。

氧化脱羧作用:氧化代谢中产生的有机羧酸(主要是酮酸)在氧化脱羧酶系的催化下,在脱羧的同时,也发生氧化(脱氢)作用。

生醇发酵:在酵母作用下,糖可以转变成乙醇,这是酿酒和发酵法生产乙醇的基本过程,

称为生醇发酵。

糖异生:是指从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Cori循环:剧烈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乳酸会迅速扩散到血液,随血流流至肝脏,先氧化成丙酮酸,再经过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进而补充血糖,也可重新合成肌糖原被贮存起来。这一乳酸—葡萄糖的循环过程称为Cori循环。

氧化磷酸化作用:指的是与生物氧化作用相伴而生的磷酸化作用;是将代谢物脱下的氢和电子沿呼吸链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能量使ADP氧化生成ATP的作用。这种氧化与磷酸化紧密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作用。

呼吸链:将还原型辅酶上的电子传递给氧并生成水,需经过一系列按照电子亲和力递增顺序排列的电子载体,电子所经过的途径形象地称为电子传递链,也称为呼吸链。

P/O 比值:是指用某一代谢物作呼吸底物,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酸的

摩尔数。P/O的数值相当于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至分子氧所产生的ATP分数。

β-氧化:脂肪酸位C原子发生氧化,碳链在α-C与β-C原子间发生断裂,生成一个乙酰CoA 和较原来少两个碳的脂肪酸,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可以将脂肪酸氧化为乙酰CoA称为β-氧化ω-氧化:在动物体内,C10 或C11 脂肪酸的碳链末端碳原子(?-碳原子)可以先被氧化,形成二羧酸。二羧酸进入线粒体内后,可以从分子的任何一端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的琥珀酰CoA 可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

α-氧化:在植物种子萌发时,脂肪酸的?-碳被氧化成羟基,生成?-羟基酸。?-羟基酸可进一步脱羧、氧化转变成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再进行正常的?-氧化。

酮体:在肝脏中,β-脂肪酸经氧化生成的乙酰-CoA转变为乙酰乙酸,羟丁酸和少量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这种现象在饥饿或糖尿病状态下尤为明显。酮体是肝脏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一种方式。

尿素循环:排尿素动物在肝脏中合成尿素的过程称尿素循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具有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统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从头合成途径:利用一些简单的前体物,如5-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逐步合成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双关酶:能与膜可逆结合,通过膜结合型和可溶型的互变来调解酶的活性。

半保留复制:以亲代DNA双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出两个与原DNA分子碱基顺序完全一样的DNA分子,这样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

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叫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当DNA复制时,一条链是连续的,另一条链是不连续的,因此称半不连续复制。

拓扑异构酶:催化DNA的拓扑连环数发生变化的酶。

单链结合蛋白(SSB):SSB与解开的DNA单链紧密结合,防止重新形成双链,并免受核酸酶降解。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

RNA引物:在DNA模板的复制起始部位由引物酶催化NTP的聚合,形成短片段的RNA,为DNA 聚合提供3′-OH末端。

SOS 修复:指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所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又称倾错性修复

转录单位:一个转录事件从起始到终止的DNA区间称一个转录单位(即从启动子到终止子之间的DNA序列)。一个转录单位可以是一个基因,也可以是多个基因。

启动子:RNA聚合酶能识别、结合,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转录因子:RNA聚合酶起始转录需要的辅助因子(蛋白质)称为转录因子,作用或是识别其他因子,或是识别RNA聚合酶。

终止子:提供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称为终止子,有两类:依赖rho因子的终止子和不依赖rho因子的终止子。

终止因子:协助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的辅助因子(或蛋白质)。

通读:RNA聚合酶越过终止子继续转录的现象称为通读,通读是由于终止子被特异性的因子抑制产生的。

抗终止因子:引起抗终止作用的蛋白质称为抗终止因子。

ρ-因子:含六聚体的寡聚蛋白,有RNA存在时能水解核苷三磷酸,即具有依赖RNA的NTPase活力。

操纵子:含有结构基因和控制区(包括启动子)的基因簇称为操纵子。

多顺反子mRNA:单一一个mRNA含有编码一个以上蛋白质的编码信息,而且这些蛋白质都以独立的多肽被翻译时,这样的mRNA称为多顺反子mRNA。

遗传密码:mRNA中的核苷酸序列与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遗传密码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生化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糖类化合物: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其衍生物。 差向异构体:仅一个手性碳原子构型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 旋光异构体:由于不对称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布对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不同影响所产生的异构体。 αβ异头物:异头碳的羟基与最末的羟甲基是反式的异构体称α-异头物,具有相同取向的称β-异头物。 单糖:简单的多羟基醛或酮的化合物。 成脎反应:单糖的醛基或酮基与苯肼作用生成糖脎。 寡糖:由少数几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缩醛衍生物。 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单位构成的糖类物质。 血糖:是血液中的糖份,绝大多数为葡萄糖。 糖原:动物体内的储存多糖,相当于植物体内的淀粉。 脂质:脂肪酸与醇脱水反应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 反式脂肪酸:不饱和的有机羧酸存在顺式和反式。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KOH的毫克数。 碘值:100g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能抑制靶分子自动氧化的物质。 兼性离子:同时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离子。 等电点:蛋白质或两性电解质(如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 层析: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的技术。 蒽酮反应:蒽酮可以与游离的已糖或多糖中的已糖基、戊糖基及已糖醛酸起反应,反应后溶液呈蓝绿色,在620nm处有最大吸收。 谷胱甘肽:由L-谷氨酸、L-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简单蛋白:仅由氨基酸组成。 结(缀)合蛋白:由简单蛋白与其它非蛋白成分结合而成。 蛋白质一级结构:以肽键连接而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按照一定规律有规则地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在空间构象上可彼此区别的二级结构组合单位。 结构域:二级、超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介于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局部折叠区,是一个特定区域。 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氢键:氢原子与两个电负性强的原子相结合而形成的弱键。 α-螺旋:多肽链的主链原子沿一中心轴盘绕所形成的有规律的螺旋构象。 β-折叠:由两、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肽链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的氢键交联而形成。肽链主链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 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 6.构型(configuration)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19.盐溶(salting in) 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 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24.层析(chromatography) 第二章核酸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噬菌体(phage) 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第三章酶与辅酶 1.米氏常数(K m 值) 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 3.辅基(prosthetic group) 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7.激活剂(activator) 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10.同工酶(isozyme) 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 12.酶原(zymogen) 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 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 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10.D-酶(D-enzyme) 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 第六章脂类代谢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生化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 m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 condary structure):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主链骨架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涉及氨基酸侧链的构象。 肽单元: 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 Cα1、C、H、O、N、Cα2 处于同一平面,称为肽单元α-helix:以α-碳原子为转折点,以肽键平面为单位,盘曲成右手螺旋状的结构。 螺旋上升一圈含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0.54nm 氨基酸的侧链伸向螺旋的外侧。 螺旋的稳定是靠氢键。氢键方向与长轴平行。 β-折叠:蛋白质肽链主链的肽平面折叠呈锯齿状 结构特点:锯齿状;顺向平行、反向平行 稳定化学键:氢键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 iary structure)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或折迭。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结构域(domain) : 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有独特的空间构象,并承担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分子伴侣 (chaperon): 帮助形成正确的高级结构 使错误聚集的肽段解聚 帮助形成二硫键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uar tern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亚基(subunit):二条或二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其中,每条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模体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几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位置上相互接近,形成特殊的空间构象,称为“模体”(motif) 蛋白质的变性: 天然蛋白质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denaturation)。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去除变性因素,有的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 盐析(salt precipitation)是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沉淀。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移动。这种通过蛋白质在电场中泳动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 称为电泳(elctrophoresis)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和携带者,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参与遗传信息表达的各过程。DNA和RNA的一级结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即碱基的排列顺序。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 的逆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一一化学梯度跨膜 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夕卜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 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遗传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外显子: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3、F因子:又叫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微小的、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大约为大肠杆菌全长的2%,F因子在大肠杆菌中又叫F质粒。 4、F'因子:把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叫F∕因子。 5、母性影响:把子一代的表型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的现象叫母性影响。 6、伴性遗传: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7、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比双亲优越的现象。 8、隔裂基因:真核类基因的编码顺序由若干非编码区域隔开,使阅读框不连续,这种基因称为隔裂基因,或者说真核类基因的外显子被不能表达的内含子一一隔开,这样的基因称为隔裂基因。 9、细胞质遗传:在核外遗传中,其中由细胞质成分如质体、线粒体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10、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11、跳跃基因(转座因子):指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12、基因工程:狭义的遗传工程专指基因工程,更确切的讲是重组DNA技术,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13、性导:利用F∕因子形成部分二倍体叫做性导(sex-duction)。 14、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15、假显性:(pseudo-dominant):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了出来,这种现象叫假显性。 16、核外遗传:由核外的一些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方式称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17、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18、等显性(并显性,共显性):指在F1杂种中,两个亲本的性状都表现出来的现象。 19、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从性遗传: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0、连锁群: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经常表现相互联系,并同时遗传于后代,这种存在于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上表现一定程度连锁关系的一群基因叫连锁群。 21、核型与核型分析:通常把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称为核型,通过细胞学观察,取得分散良好的细胞分裂照片,就可测定染色体数目、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测定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22、位置效应:基因由于变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改变的现象。 23、平衡致死品系:两个连锁的隐性致死基因,以相斥相的形式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倒位抑制交换作用,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表型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平衡致死品系,也叫永久杂种。24、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从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也称点突变。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则为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功能的特定区段内碱基或碱基顺序的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最小突变单位是一个碱基对的变化,是产生新基因的源泉,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 25、部分二倍体:含一个亲本的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本部分基因组的合子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26、移码突变:在DNA复制中发生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 27、镶嵌显性:指在杂种的身体不同部位分别显示出显性来的现象. 28、表型模写(拟表型):有时环境因子引起的表型改变和某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很相似,这叫表型模拟或拟表型。 29、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

第二章氨基酸 1、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旋光异构:两个异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但因其异构现象而使偏振光的旋转方向不同的现象。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第三章蛋白质的结构 1、肽(peptides)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2、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3、肽平面:肽链主链上的肽键因具有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6个原子共处的同一平面。 4、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5、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中的主链借助氢键,有规则的卷曲折叠成沿一维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 6、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螺旋、折叠、转角)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折叠花式(folding motif)或折叠单位(folding unit) 7、结构域:在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相对独立的球状实体,彼此分开,以松散的肽链相连,此球状实体就是结构域 8、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者超二级结构甚至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共价键的维系固定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成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对蛋白质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言,只涉及一条多肽链卷曲而成的蛋白质。在体内有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为四级结构。由一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没有四级结构。 10、蛋白质三维结构 11、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的原子X共价结合时,共用的电子对强烈地偏向X的一边,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高而半径较小的原子Y结合,形成的X—H┅Y 型的键。 12、疏水作用力:分子中存在非极性基团(例如烃基)时,和水分子(广义地说和任何极性分子或分子中的极性基团)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这种排斥作用称为疏水力。 13、Sanger测序 14、Edman降解测序: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 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 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 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 (一)每分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最大通气量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 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

普通遗传学名词解释(英文)

遗传(heredity):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由于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性母细胞减少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染色单体(Chromatid)又称染色分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两个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centromere):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粒,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粒,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基因(gene):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是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突变型基因(Mutant gene)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端粒(Telomeres)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动粒(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自交(selfing):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 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纯合子(Hom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 (locus) 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 如AA,aa。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分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 杂合子(heter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 体 , 如Aa。杂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repulsion phase)两个性状分别为甲和乙,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选择(select):改变基因频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量。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宋体的是在汉语的遗传学书上的;黑体的是老师说的;华文新魏的是百度的。 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通常以交换值来表示。 两点测验(two-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基本的方法。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来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1次杂交和1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autosome):生物多对染色体中,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在生物多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性别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又称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与限性遗传不同,它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连锁强度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表现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discrete characters):表现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基因座(locus):一个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 遗传率(又叫遗传力,heritability):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率h2B(heritability in the broad sense):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 狭义遗传率h2N(heritability in the narrow sense):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现实(选择)遗传率(Reality(select) heritability):通过选择结果也可以估算群体的遗传率,这个遗传率叫做现实遗传率,用hR表示。 选择反响(Select response)the degree of respond to mating the selected parent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ce):选择强度即标准化的选择差)指的是要留种的个体表型均值与畜群表型平均数之差。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同一位点的基因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形式,遗传学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座) 互补群(Complementation group):能与其它的互补群发生互补反应、同一个野生型基因产生的一系列(所有的)突变基因。除野生型外其它位点统称为一个互补群。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 非常整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多倍体(polyploid):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叫做同源多倍体。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叫做异源多倍体,其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四倍体中,由于两个种的染色体各具有两套,因而又叫做双二倍体。 单体(monosomic);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叫做单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 单倍体(haploid);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单价体(univalent);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二价体(bivalent);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 三价体(trivalent);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的三个染色体配成一组的多价体,称为三价体或三价染色体 缺体(nullisomic);对染色体的两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成为缺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 四体(tetra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个成员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IV。 双单体(double monosomic);两对染色体各缺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单体。 三体(trisomic);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II。 双三体(double tri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有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增加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三体。 超倍体(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超倍体。 亚倍体(hypo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缺失(deficiency);缺失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丢失了。 重复(duplication);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 易位(translocation);异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inversion);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倒转。 缺失圈(deficiency loop);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可能观察到二价体上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缺失圈或缺失环 重复圈(duplication loop);重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如果重复区段较长,重复区段会被排挤出来,成为二价体的一个突出的环或瘤——重复圈或重复环。 感受态(competence);细胞处于能够吸收外源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胞称作感受态细胞。 原养型(prototroph);能在矿物培养基上合成自身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的细菌。 辅养型(auxotroph);一个细菌失去了合成一种至数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不能再矿物培养基上生长。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性导(sexduction);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质粒(plasmid);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胞中能独立进行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F细胞(F cells);F因子为致育因子,含有F因子的细胞即为F细胞。 F+细胞(F+cell);含有自主状态的F因子的细胞。 高频率重组(hfr)细胞(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胞叫做高频重组细胞,即hfr细胞。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指某一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的百分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某一特定基因占该基因座基因总数的百分率。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孟德尔把在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显性作用()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加性(additive allelic effect) 在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中,各基因独自产生的效应。 干扰(interference,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次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抑制或减弱的作用为正干扰。 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促进或增强的作用为正干扰。 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linkage)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