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

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18. 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

外部经济:多企业分工协作和共用基础设施带来的成本降低。

18. 加工系数: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区位重量。

19. 零售业:零售业是指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包括了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

20.地价:是指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影响区位地价。

21. 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由于各区位的通达性、覆盖的市场区不同,形成不同的集聚规模,构成商业中心等级结构。

22.赖利的零售引力法则: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3. 服务业:服务业指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从事信息和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活动。

24.集聚理论: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主要是追求企业间商务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度熟练的劳动市场。

25. 最佳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

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规模效益:随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26. 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概念: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27. 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概念: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28. 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

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29. 多样化:概念:多样化可以指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30. 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迁移扩散

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31. 通道扩张: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32.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33.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34. 产业(industry):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5.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6.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37.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38.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9. 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代表了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有可能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40. 高比较优势系数: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

41. 高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

42. 感应度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感应度系数=a/A式中:a—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43. 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影响力系数=b/B式中: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44.高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和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它测度的是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敏感程度。

45. 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46. 区位指向性是在考虑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突出其中一个决定性引力因素,使经济活动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47.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48.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49. 空间临近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

所产生的影响。

50.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工业化是由发育于农村的各种非农产业(包括工业)共同推动的。

51.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52.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53. 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速其自身成长的过程。

54. 扩散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向周围发散的过程,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55.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56.产业集群:在特定产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57. 经济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58.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59. 极化效应:经济要素:从南方流向北方,国内外贸易:南方处于不利地位

涓滴效应: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双方经济互补,给南方带来发展机遇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

60.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61.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62.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6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简答】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3.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布局区位论);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经营区位论)

4.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4)市场竞争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其

他市场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市场意识)

5. 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活动的一般影响:自然环境:人类经济活动是在地球空间中进行的,因而自然环境构成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环境。从宏观上看,人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会限制经济活动。不同的自然因素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的影响,农业、高技术产业等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产业环境:协作环境和设施环境

制度环境:一方面它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它又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安全,保证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沟通都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环境主要从种族、语言、宗教、观念等方面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

6. 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前提:互补性、干扰机会、可运输性。

7.反映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

(1)连接度:表示网络的发达程度,是网络中线段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也称为β指数。

e :线段数;v :顶点数

(2)通达指数:用于衡量网络中某一点与其它各点联系的方便程度。

Ai 代表i 点的通达指数;Dij 为i 点到j 点的最短距离。

(3)分散指数:反映整个网络的通达性,由网络中各点的通达指数加总而成。

(4)回路:回路是指从某一节点出发,经过若干个不同的线段,最终回到这个结点的闭合路径。

回路数:反映网络的通达性,指网络中回路所围成的、没有被分割的区域数。

公式:C = e –v + 1

e :线段数;v :顶点数;

(5)α系数:可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结构。典型的网络结构有三种:脊柱型、格子型、三角型;

公式:α=(e-v+1)/(2v-5)

8.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站场费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交通条件变化,可达性发生改变

9. 【影响零售业决策的基本因素】1、消费市场状况(1)消费者数量的空间分布(2)消费者收入的空间分布(3)消费者偏好的空间分布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影响均衡市场区的关键因素】购买频率、固定成本、人口密度、交通费用。

10.【零售业集聚的原因】(1)区位吸引力。人口密集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会吸引不同性质的零售企业布局,形成集聚。(2)消费的综合性。消费者一次出行会有多种购物目的。11. 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特点:

(1)规模越大,数量越少。

(2)最大的一般位于城市中心。

(3)规模越大,高档次店越多

12.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一) 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二) 服务企业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

(三) 服务企业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13. 企业增长的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

14.企业增长战略:

15. 企业增长战略和方法的意义

企业向多部门、多区位发展,可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

16. 企业增长阶段:

l 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

l 企业空间格局以单区位为特点。

l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专业化部门建立,分离出公司总部。

l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

l 阶段Ⅲ: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企业组织形成多分部结构,负责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的生产。公司组织结构产生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l 空间区位更加分散。

17. 企业空间模式演变: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P124

(一)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

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生产规模不同。规模差异引起生产成本差异,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二)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工厂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三)沃茨模式的缺陷

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一)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threshold)。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二)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三)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一)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

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最外圈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被分成4个部分(Ⅰ—Ⅳ),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虚线圈出的国家(Ⅳ)表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二)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

市场占领是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

(三)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p127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跨国公司发展分为5个阶段:

阶段Ⅰ: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

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

阶段Ⅱ:开始海外扩张

阶段Ⅲ:开始海外生产。

阶段Ⅳ: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

阶段Ⅴ: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

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

【上述四个模式的共同点】

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18. 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一)功能部结构: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在该类公司内,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司的同类功能集中于一个部门之内。(二)产品部结构:该类公司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来进行部门划分,管理相对较为分散化,每个分部具有自己的功能类管理人员。产品部结构多出现在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三)区域部结构:即按照区域(生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进行部门划分,与功能产品无关。公司内所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活动,均为相应的区域公司分部所管理。

(四)顾客部结构:根据顾客类别进行分部划分,每一个分部服务一类顾客,并不考虑这些顾客的区位。

(五)矩阵结构:采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分别利用各自的优势。

19. 产品周期理论:

【理论思路】

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不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要求联系起来,可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

新产品阶段的要求:

(1)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

(2)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

(3)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区位:主要在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的要求: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部分标准化,技术门槛降低。企业开始更加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产品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多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的要求: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企业会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

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解释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不能令人满意。

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20.折衷理论:

【跨国投资的优势】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内企业来说,能够跨国投资的企业一定拥有一些特殊优势,如技术、管理、品牌、资金或垄断优势。

(2)内部化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比起出租或出售给其它企业来说,自己利用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可通过建立新的机构来实现这些收

(3)区位优势。在以上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各国的投资条件,若国外投资更有利可图,跨国投资才会发生。

【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

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

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1.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取向】

1).成本与利润取向:按照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原则,选择生产成本最低、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

2).市场取向:按照市场区位论的观点,选择潜在市场较大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3).要素取向:占有和充分利用他国资源优势和要素优势,将其作为投资对象。

4).公司战略取向: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选择其战略重点区位作为其投资对象。

5)、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集中于经济中心布局;集中与边界地区;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22. 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公司总部的功能: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决策。

2).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1).区位:主要大都市区。

2).区位选择原因

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

R&D 区位:

公司的R&D区位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23.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竞争性、变化性

24.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政治背景、结构状况、相对地位。

25.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主要影响

正面影响:

1.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2.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

3.为当地的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

4.繁荣和丰富当地的市场。

负面影响:

1.对当地的工人进行剥削;

2.对当地原有企业形成冲击;

3.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构成威胁.

26. 区域产业分类: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两大部类的划分: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三大部类的划分:农、轻、重

五大部类的划分: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划分。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Fisher)、柯林·克拉克(Colin Clack),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社会生产活动划分为三类,即三次产业划分。

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27.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库兹涅兹法则】

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霍夫曼定理】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比例数值下降幅度是递减的,并逐渐趋于稳定。

28.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

1)需求变化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3)政府干预4)国际贸易的促动5)技术进步

29.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1)进口阶段。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靠进口满足需求。(2)国内替代阶段。国内生产该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国内生产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3)出口阶段。随着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产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30.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异同:雁行发展形态学说立足于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立足于发达国家。两者揭示了同一个事实,即国际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和高级化。

31.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P182

32.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一)区域空间结构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二)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节约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33.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34.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①工业化之前

②区域空间均质无序,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③生产力水平低下,呈低水平均衡状态

④区域内部缺乏联系,各区域间相对封闭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①工业化初期

②某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打破原始均衡状态

③单个相对强大的中心与其落后的外围地区形成极核式空间结构

④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①工业化阶段

②其它地方产生新的经济中心,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

③多个中心-外围结构形成区域的空间结构

④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①后工业化阶段

②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经济联系密切

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

④空间结构体系功能上的一体化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35. 集聚机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及效应

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②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③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作用机理及效应

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促进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加剧空间差异与不平衡,形成马态效应。

36. 扩散机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及效应

①避免集聚不经济

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③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④政府的政策作用

作用机理及效应

扩散机制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缩小区域内部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7.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1)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强度不一。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都有一定有限度。

38. 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

②能够降低决策风险

③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③利于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相互促进

39. 农村工业化内涵

l 一是农村工业产值与就业比重的提高。

l 二是农村工业发展促进人口集中,带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l 三是农业劳动力随着非农就业的增加而不断减少,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l 四是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40.农村工业化的意义

l农村工业化把先进的工业经济形态和工业文明植入到广大的农村,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l农村工业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变革,而且是全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1.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区的经济发展

(1)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2)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3)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区的社会进步

(1)促进和刺激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2)增强了农村的对外交流,引发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进步

3.农村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吸引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4.农村工业化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关系

(1)使农村地区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增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

42.农村工业化的负面影响

规模小、布局分散

技术含量低

存在严重环境污染……

43.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向区外输出产品,体现出地域分工。

2)专业化部门的建立基于区域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分布不受行政区限制,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

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拥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44. 经济地域综合体要素构成:经营性要素、关联性要素、依附性要素、基础性要素

45. 产业集群的特征:专业化、网络化、根植性、空间接近

46. 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4).组合上的层次性

47. 区域管制基本特点:

(1)在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2)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协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协调区域发展的效率与公平、近期与长期利益关系。

(3)建立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争议的机制。

48.涓滴效应学说

极化效应

经济要素:从南方流向北方

国内外贸易:南方处于不利地位

涓滴效应

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

双方经济互补,给南方带来发展机遇

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

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

开始阶段极化大于涓滴,最终涓滴大于极化

国家干预

为克服不利因素,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49.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3.干扰机会(可介入性)

50.区域合作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50.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发达、落后地区)

(2)误导区域经济主体行为:短期行为、地方保护

(3)强化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

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引起人口区际迁移

(2)助长地方主义

l 5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6.中央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论述】

1.杜能农业区位论

背景】政治体制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土地成为可以自由分割、买卖和拥有的财产,农民都成为自由人,可以拥有和支配农场。

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出:资本主义农场式的企业经营方式开始出现。

【目的】杜能对在德国全面采用轮作制持怀疑态度,用演绎法建立起理论模型,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1926年完成《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论证轮作制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域,提出了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布局原则。

【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主要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理论前提】一个与外部隔绝的孤立平原,即孤立国;

土壤肥沃,均质,适合农业生产;

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平原的中央有一个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市场。

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如何安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

【形成机制】农场主追求的目标是地租收入最大;地租收入的大小与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相关。

设: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量;K:距城市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则:R = PQ - CQ - tKQ= (P – C - tK) Q

不同生产活动的价格、成本和运费不同,地租收入线不同。

不同区位,地主把土地租给能支付最高价格的生产者使用,形成市场租金梯度线。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环】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在杜能环中,每一环的作物都是在所在区位上能使地租(纯收益)最大化的作物。

杜能环表现出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成为土地集约程度)随距离的衰减,说明轮作制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

【理论修正】杜能主要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土质可能对圈层结构的影响,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上做出了变形。见课本

【理论意义与局限】农业地理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从而实现总体收益最大。

经济学上的意义应用抽象、演绎的推理方法,对后来的区位论研究有重要意义。阐述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局限

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

用制约变小;

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2.韦伯工业区位论

【背景和目的】背景:德国近代工业的较快发展,人口在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目的: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解释人口的大规模地域间移动以及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机制

【假设前提】1.已知原料地的空间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已知各区位劳动成本,且劳动力不可以流动。

以此为基础,韦伯逐步讨论了运费、劳动成本和集

聚对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

【理论重点】

1.运费指向论

在原料地和消费地均已确定的情况下,运费最小区位就是成本最低区位。

最小运费原理

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区位如下:

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一般区位法则

Mi >1(Lw>2)时,企业区位在原料地。

Mi <1(Lw <2)时,企业区位在消费地。

Mi =1(Lw =2)时,企业区位自由。

2、劳动费指向论

在运费最低的考虑之上,考虑劳动费的影响,寻求新的总费用最低点。

只有在最低劳动费区位带来的劳动成本节省额大于离开最低运费区位带来的运费增加额时,

劳动费指向才能占主导地位

3.集聚指向论

当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省大于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的增加额时,便会发生集聚。

在考虑了运费和劳动费之后找到的最低费用点上,作出综合等费用线。集聚带来的节省额就是临界等费线,在几个企业临界等费线相覆盖的地方,就是企业集聚地。

【意义与局限】1.意义

(1)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现代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后来区位理论研究的基石。

(2)把演绎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

(3)对实际工业区位的解释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如原料指数与区位指向,对其他产布局也有指导意义。

2.局限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等假定与现实存在距离。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3.区域增长及理论

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速其自身成长的过程。

扩散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向周围发散的过程,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武汉大学考研 经济地理学历年试题2002-2010

经济地理学真题 2009年经济地理真题 一、名解(每题4分,32分) 工业用地选择城市环境容量地域分工城乡一体化聚集经济圈层结构综合平衡外部不经济性 二、问答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针对经济活动的聚集于分散特征?(15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城乡统筹?(15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中,如何把握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尺度?(15 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3分) 5、在区域条件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系统分析的观点?(12分) 6、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12分) 三、论述(每题18分) 1、论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008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分=32分) 区位条件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地区专门化区域规划规模经济技术经济论证法生态工业区 二、问答(共82分)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12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14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14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除坚持“地区专门化”,为什么还要坚持“综合发展”?(14分) 5、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4分) 6、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系统性?(14分) 三、论述(2*18=36分) 1、论区域分工与协作,并举例说明。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 2007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 用地选择因地制宜用地平衡城乡一体化组团布局距离衰减作用城镇体系人地关系二.问答 1.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色。(12) 2.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5) 3.在区域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域条件的基本特征?(15) 4. 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 5.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部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 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 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 (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法的要素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重点在第三节,去年出了判断题,以后仍有可能出判断题或选择题。 1、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种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间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可作如下分类: 1、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可出论述、分析题)P32★ 法律制定中、实施中法律原则的作用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 1、法律制定方面: (1)法律原则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 (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例如:任何法律都必须有合宪性。 (3)法律原则对法制对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2、法律实施方面: (1)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2)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3)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2、法律概念★ 1、定义; 2、分类(一般了解) #3、法律规范(重点、每年必考)(分析题)★

一、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重点)★ 1、条件(假定):法律规范中指出该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模式(处理):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行为规则的部分; 3、后果(制裁):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 法律条文从行为模式上分为:可以这样的行为模式(授权性规范);必须这样的行为模式(义务性规范);不准这样的行为模式(禁止性规范)。从后果上分为: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1、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前者义务很明确,不许修改;后者不是必须性,而是相对任意性的。 3、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准用性规范——按照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确定性规范:明确规定行为内容的规范,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确定性规范,这类规范中假定、处理、制裁都是确定的;委托性规范: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行为内容,而是委托给有关机关加以确定的规范;准用性规范:没有直接转述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在某一个规范必须参照某一法规,如:一审规定的程序清楚,而二审中则规定,本章未规定的按照一审规定办理。 4、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制裁性规范——按照后果的不同性质。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重点整理by老眠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 、概念题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P115 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P94 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P174 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P117 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P117 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P115 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P181 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P209 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P209 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P209 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P209 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P209 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P228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8 答: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其自身特性的主要表现,它一般以一下两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经济活动。 其作为劳动对象,如在农业农业活动中自然特性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影响经济活动,如在城市的交通、建设用地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机制P60 答:农业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合理行动。其研究认为交通工具唯一时,运费与距离成比例,运费率也因作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度能给出了地租收入的公式: R=PQ-CQ-KtQ=(P-C-Kt)Q 其中,R为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K为生产地距离城市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3.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P69 答:运费指向论: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和综合等费线的提出等三个方面。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存在明显的区别: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都应履行法律义务,但并非所有法律主体都必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并不必然同不利后果相关,只有违反法律义务者才承担不利后果;而法律责任必是与不利后果相关的;法律义务可以通过义务主体自觉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责任则需要由国家机关来追究。 (2)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违反法律义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定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时候追究法律责任是法律义务得以履行的手段和措施;另外,两者都是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在价值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均是为法律权利的实现而存在的。 2、成文法相对于不成文法的优点及影响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

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者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 (1)成文法明确具体。成文法是经过特定程序指定的,并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因此,它特别明确、具体,便于实施。不成文法就较为模糊,难于实施。 (2)成文法修改废止的程序严格。成文法的修改和废纸均需必要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与废止,都十分明确,便于全社会在法律实施上令行禁止。不成文法的修改和废止,往往缺乏严格的法定程序。 (3)成文法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自由。在成文法下,由于其明确,社会普遍都能较好地获得法律的安全保障,自由的空间相对广泛。在不成文法下,由于法律不明确,人们违法之虞常在,严重时动辄得咎。民众的权利容易遭到侵犯。在不成文法下,公共权力由于其权限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也易于膨胀。公共权力一旦超越权限,出现膨胀,公民的权利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成文法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成文法有明确的文字表现,易于在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就能在可能出现的不当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在事前较好地发挥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不成文法就只有在有了相应的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后,才可能形成习惯法和判例法,预防警示作用相对较低。 (5)成文法有利于推进社会改革。成文法采用成文的形式,有利于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