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09-09-29T16:08:47.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毕玲[导读]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河北省保定市252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91-02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这一病种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以有高血压病史的居多。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由于病情难以治愈、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等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1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首先在全民中宣传和落实“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以培养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维持和增进健康,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脑血管病在我国增长的势头。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发病原因诱因、症状、体征、防治措施和服药注意事项,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预防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抢救时机,降低病死率。坚持治疗高血压是减少脑出血的主要措施,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剧烈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烟酒嗜好,常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坚持锻炼,进行小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促进康复,防止发病。

2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2.1 观察发病前的先兆①一过性的眼前发黑,短暂性的视力障碍,表示视网膜血管有短暂缺血。②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手臂无力、麻木、言语不清,1~2min后恢复。③连续打哈欠,为脑部呼吸中枢缺氧、缺血性脑卒中的报警信号。④短暂性脑缺血,一过性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眩晕、失语多在24h内完全恢复。

2.2 意识状态出现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以内囊出血最常见,对神志恍惚和浅昏迷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这是观察病情好转与恶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做好昏迷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

2.3 烦躁随着出血量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烦躁,要密切注意烦躁原因,不能单纯认为是脑出血加重和颅内压增高所致,而忽略了尿潴留也可引起烦躁。

2.4 大小便情况随着意识的丧失,二便不受任何神经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肌也处于瘫痪状态,此时对大小便失禁和尿潴留的患者都应给予留置导尿。

2.5 呕吐血肿直接压迫延髓呕吐中枢,刺激前庭及迷走神经出现呕吐,应立即降颅内压,及时给20%甘露醇静脉滴注,呕吐时让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还应注意呼吸道及瞳孔变化情况,如患者痰多,协助患者翻身,轻拍背部以利排痰;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病情危重、出血量大,应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2.6 皮肤对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肢体及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2.7 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蛋黄等,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2.8 加强锻炼恢复期应加强肢体锻炼,做伸屈提物等动作,逐渐适应坐站等体位的改变,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也可借助拐杖行走,逐步增加活动量。

2.9 对语言障碍的患者以先从练习发音开始,进而数数,再学拼音,直至对话的方式进行,也可用书写的方法巩固记忆等。总之,认真细致坚持做好各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浅谈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浅谈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 68例患者中,治愈43例,好转19例,无变化4例,死亡2例。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病护理体会 因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而导致的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病死率致残率高,治疗康复时间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加强各项护理,对增进疗效,平稳渡过危险的急性期,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很大作用。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住院40d,出院时均能翻身,无一例褥疮和护理不当或意外发生,其中34例能独立行走,28例能借拐杖行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变化4例,死亡2例。心理障碍表现为:恐惧心理者42例,悲观失望心理者12例,焦虑心理者13例,厌世心理者1例,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后及时给予心理护理,37例4~5d后心理趋于平静,22例7~10d内趋于平静,7例15d后心理逐渐趋于平静。 2 临床护理 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原因,产生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生活不能自理情况,常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大多焦虑,抑郁,有的表现极度烦躁,不良的情绪会大大减弱治疗效果。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的住院环境,使其进入病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良好的住院环境,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及各器官功能。其次,患者的心理变化常随病情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应及时发现,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处理,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爱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的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并且通过自身良好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处于愉悦心态,借以消除影响心理变化的不利因素。 2.2呼吸道护理 2.2.1意识清楚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缺氧症状患者,要及时给氧;对长期卧床,无力咳嗽者,应帮助其翻身拍背,同时鼓励咳痰,避免坠积性肺炎和肺不张,必要时可口服祛痰药或配合超声雾化吸入。 2.2.2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为防止其舌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 2.3皮肤护理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运动,感觉障碍。且由于患者营养差、体质消瘦,长期卧床,局部血循环差,易形成褥疮,因此每隔1~2h给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更换体位。骨隆突出处垫以气圈并加用布套,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柔软,对已形成褥疮者,可用1%龙胆紫或无菌纱布覆盖,防治感染、促进愈合,同时要勤换床单、床铺垫等。 2.4饮食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应供给足够的水分,多给低脂、高蛋白、高能量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得预防与保健知识讲座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历来都就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得常见病与多发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得延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与高复发率得特点,每年都给社会与患者家庭带来极大得损失。如何能使广大群众更好地掌握心脑血管疾病得预防、治疗与保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希望能通过这种通俗易懂,一问一答得方式,使患者及家属能在一个较短得时间,科学地了解与掌握心脑血管疾病得一些基本防治与保健方面知识。 1、什么就是脑中风?得了脑中风怎么办?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得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得人均可发生,它得致死率与致残率均很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非常重要。为了及早就医,就要对脑中风得早期表现有一定得认识。发病急、起病突然往往就是脑中风得特点之一。另外,还可以有其它表现:头痛就是常见得症状,脑出血时头痛更加剧烈,还可以伴有呕吐;眩晕就是一种对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得感觉,活动时加重,常伴有呕吐、恶心症状,语言障碍,病人自己既不能说,也不能听懂她人得语言;或者就是仅能听懂,但自己不能讲话。最常见得还就是语言含混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就是通常所说得半身不遂。它可以就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有时也表现为单个肢体活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有得病人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如烫伤、割伤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就是几种表现以不同得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与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严重。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不要惊慌,先将病人平卧,头稍微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吸入肺中,同时还能防止舌、咽喉肌后坠堵塞咽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时还可以测量病人血压、并保持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联系当地急救中心,尽快把病人送到有条件得医院进行救治。还应特别提到得就是,有些发病初期得病人,由于症状较怪,加之对脑中风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怀疑患了脑中风,一定要尽快就医。 2、什么就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就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脑组织与脑干得微小得梗死,一般病灶范围0、2—15立方毫米,至CT与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愈来愈多得腔隙性梗死被证实,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较高得脑梗死类型,大约占脑梗死得20%—30%。反复发作并产生多个腔隙梗死灶又称为腔隙状态。 3、为什么有些腔隙梗死得患者CT有病灶但临床却没有症状? CT显示病灶而临床却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又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或静止性脑梗死。目前得研究表明并非无症状,只就是症状轻微,短暂易被患者忽略.另外无症状原因还决定于:1)病变得部位与大小.当病变累及内束得前肢、膝部、放射冠、基底节,外束与丘脑,并且病灶较小可以不出现症状.2)皮质下梗死也会无症状。因这些区域多半位于脑功能得相对静区,又不就是神经传导束相对集中通过得部位,病变并没有影响神经系统得运动与感觉传导功能,所以也不会出现肢体得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体征。

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观察意识(意识可分为清楚,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五级),瞳孔(正常直径2.5--- 4mm,,对光反射可分为灵敏,迟钝,消失3级)和生命体征有无异常)。 2.神经功能受损的观察(有无头痛,语言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 二.落实治疗遵医嘱落实各项检查。 三.护理措施 1.特殊检查护理行脑血管造影操作后穿刺部位用沙袋或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平卧4小时后在起床活动和进食,24小时内尽量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股动脉穿刺者肢体制动6-12小时,观察足背动脉和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 2.用药护理 (1)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阿司匹林应选用肠溶片,小剂量,餐后服用,以减少不良反应(消化不良,恶心,腹痛,腹泻, 黑便等)。使用溶栓药物时,严格掌握药物剂量,观察有无 出血倾向。使用尼莫地平等血管扩张药物时应控制输液速 度,发现不良反应(皮肤发红,多汗,心动过缓或过速,胃 肠不适等)要及时报告医生。

(2)用百分之二十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时需快速滴完(15-20分钟内)。该药渗漏皮下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应确保针头在 血管内。 3.饮食护理 (1)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鼻饲。 (2)对昏迷患者采取鼻饲流质饮食,温度38-40度,速度应缓慢,定时回抽胃液(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对症护理 (1)意识障碍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角膜反射的变化,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肩下垫高,使颈部伸展以防止舌根后坠),做好口腔护理,排泄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提供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者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慎用热水袋以防烫伤)对意识模糊者提供他所熟悉的物品,帮忙其恢复记忆,对嗜睡者避免各种刺激。 (2)语言障碍正确评估患者语言能力,与患者,家属,康复技师和主治医生等共同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对患者给予持之以恒的语言康复训练。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交流,关系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3)感觉障碍禁用热水袋冰袋防烫伤冻伤。

内科护理学教案-脑血管疾病护理

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一)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或脑卒中病史、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其中高血压是改类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三)促发因素 2)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 3)心脏疾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的急骤波动、心瓣膜病、心房颤动。 4)其他病因:如空气、脂肪、癌细胞的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5)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危险因素有高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动物脂肪、缺钙饮食)及体力活动减少、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药物滥用、寒冷的环境气候等。在众多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血管病发病的最重要的四大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一旦发生,不论何种类型,迄今均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除了对危险因素进行非药物性干预外,主要的预防性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华法林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历时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与动脉硬化、动脉狭窄、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上以去除病因、减少和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为主,对有明确的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引起明显狭窄或闭塞者可选用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应向病人询问既往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及以前类似发作的病史,本次起病的形式及症状持续时间,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 (二)身体状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按其供血障碍区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常见症状为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眼动脉缺血时出现短暂的单眼失明,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则以眩晕、平衡失调为常见症状,其特征性的症状有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发作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发表时间:2019-12-23T15:21:50.673Z 来源:《健康世期界》2019年17期作者:戚福梅 [导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8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神经内一科 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4.1%(32/34),均未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为97.1%(33/34);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 73.5%(25/34),发现3例并发症(占8.8%),护理满意度为76.5%(26/34)。所以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效果,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的8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1]。老年人高发,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种族、遗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以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占61.8%),女性患者26例(占38.2%),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7.5±1.2)岁。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如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及神经功能缺失的进展和改变。尤其对于特殊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如闭锁综合征患者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通过患者眼神变化了解其需求,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要求,加强提示板、肢体语言的应用[2]。对于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瞳孔的特异性表现,注意与其他脑功能变化引起的异常瞳孔相区别。对于偏盲患者要注意物品的摆放,保证患者的安全。 1.2.2抢救护理 (1)做好急救准备: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出现脑疝表现要及时处理,给予脱水药,必要时插管上呼吸机。 (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若呼吸道有分泌物应立即吸出,避免引起误吸、窒息;②注意有无呼吸障碍、发绀及气道分泌物增加等现象,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插管及使用呼吸器来辅助患者呼吸;③应用口咽通气道置于口腔喉部预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定时翻身、叩背、雾化吸入以利排痰。 1.2.3饮食护理 (1)定期评价吞咽障碍程度:舌咽、迷走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临床上称为真性球麻痹;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出现假性球麻痹。临床中假性球麻痹患者多见。因此应观察患者是否能经口进食,进食不同黏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评估有无营养障碍。 (2)护理措施:①鼓励能吞咽的患者经口进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选择软饭、半流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充分咀嚼。对面肌麻痹的患者,进食时应将食物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早、晚及患者进食后,用温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为其清洗口腔,清洗时特别要注意对口腔内瘫痪侧颊黏膜的清洁,以免食物残渣存留于瘫痪侧面而发生口腔感染。有假牙的患者在睡觉前一定要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在盛有凉开水的容器内。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进食体位的选择,卧床偏瘫患者姿势的摆放,以便利于营养摄入,减少呛咳、误吸的发生。②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为减少呛咳误吸的发生,尽早应用鼻饲是保证患者营养的需要。目前临床鼻饲喂养食物常见种类有能全力、瑞高、瑞带、百普力、瑞素等[3]。有些患者还配有白奶、混合奶以及自己配制的营养液等。对患者进行肠内喂养指标评定后,给予合适的喂养方式。③肠内喂养中并发症的护理:进行肠内喂养的患者,由于患者个体的耐受性与差异,会出现不同的临床并发症,如呕吐、堵管、脱管、腹泻、应急性溃疡、便秘、误吸。 1.2.4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1)手势提示法:与患者共同约定手势示意图,除偏瘫或双侧肢体瘫和听理解障碍患者不能应用外,其他失语均可应用。 (2)实物图片法:利用一些实物图片进行简单的思想交流以满足患者生理需要,解决实际困难。利用常用物品如茶杯、便器、碗、人头像、病床等,反复教患者:茶杯表示要喝水、人头像表示头痛、病床表示翻身。该方法最适合于听力障碍的交流。 (3)提示板的应用:能够书写的患者,使用提示板书写与患者沟通。 (4)多与患者沟通了解需要,使用安慰性语言,及时满足患者需要,帮助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及早康复。 2观察指标 (1)护理总有效率;(2)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有效率;(3)护理满意度。 3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x±s)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结果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历来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每年都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损失。如何能使广大群众更好地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希望能通过这种通俗易懂,一问一答的方式,使患者及家属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科学地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基本防治和保健方面知识。 1. 什么是脑中风?得了脑中风怎么办?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的人均可发生,它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重要。为了及早就医,就要对脑中风的早期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发病急、起病突然往往是脑中风的特点之一。另外,还可以有其它表现:头痛是常见的症状,脑出血时头痛更加剧烈,还可以伴有呕吐;眩晕是一种对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的感觉,活动时加重,常伴有呕吐、恶心症状,语言障碍,病人自己既不能说,也不能听懂他人的语言;或者是仅能听懂,但自己不能讲话。最常见的还是语言含混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身不遂。它可以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有时也表现为单个肢体活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有的病人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如烫伤、割伤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几种表现以不同的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严重。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不要惊慌,先将病人平卧,头稍微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吸入肺中,同时还能防止舌、咽喉肌后坠堵塞咽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时还可以测量病人血压、并保持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联系当地急救中心,尽快把病人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还应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发病初期的病人,由于症状较怪,加之对脑中风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怀疑患了脑中风,一定要尽快就医。 2.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脑组织和脑干的微小的梗死,一般病灶范围0.2-15立方毫米,至CT和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愈来愈多的腔隙性梗死被证实,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较高的脑梗死类型,大约占脑梗死的20%-30%。反复发作并产生多个腔隙梗死灶又称为腔隙状态。 3. 为什么有些腔隙梗死的患者CT有病灶但临床却没有症状? CT显示病灶而临床却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又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或静止性脑梗死。目前的研究表明并非无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易被患者忽略。另外无症状原因还决定于:1)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当病变累及内束的前肢、膝部、放射冠、基底节,外束和丘脑,并且病灶较小可以不出现症状。2)皮质下梗死也会无症状。因这些区域多半位于脑功能的相对静区,又不是神经传导束相对集中通过的部位,病变并没有影响神经系统的运动和感觉传导功能,所以也不会出现肢体的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体征。

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体会

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04-17T16:00:23.6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0期作者:杜雨 [导读] 对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云南省文山州卫生学校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高发临床病症,需要及时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控制临床病症的发生、发展,以此促进患者的病症康复进程。在相关研究中,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8例)分为A组、B组,A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综合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经过实验发现,A组护理满意度(94.74%)比B组高26.32%,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B组低 21.05%,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短,P<0.05,因此认为对内科心脑血管疾病采取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文章就相关研究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我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成为现代人健康的杀手,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该疾病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最高,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众多。临床经验表明,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为探究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特进行实验,下面是相关综述形式的文字阐述:一、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遗传和环境因素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其中遗传因素不能被人们所随意决定,但是环境因素却能够被人们所控制。环境因素是诱发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其中,生活习惯方式和生活压力是主要的诱发类型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油高脂饮食,这是增加发生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缺乏锻炼和运动也会降低机体三高,引发病症的发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开始上升,这也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其他研究显示,患者的年龄和气候因素也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冬天寒冷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发时期。 二、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常规护理,静脉注射、给氧、生命体征动态检测等。 综合护理:第一,健康教育。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不够了解,通过发放健康宣教手册、集中播放疾病相关视频、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等适当调整方案,并及时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患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姓名、基本病情、病程、监测结果等,以利于指导疾病的护理与治疗工作。第二,心理指导。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大多数伴有恐惧、焦虑感,会影响治疗效果,降低依从性。针对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耐心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饮食干预。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数与高血脂、高血压有极大关系,而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对血脂、血压均有一定影响,要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少食用脂肪类食物,忌烟忌酒。第四,用药指导。要督促患者谨遵医嘱用药,并叮嘱患者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三、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 内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之高,早已引起临床上对该疾病的重视。除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合理把握护理重点,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依从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常规护理缺少针对性,耗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综合护理干预的优势在于以患者为出发点,进行更加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患者要求,提升生活质量。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患者沟通过程不仅可以掌握病情,还可以向患者灌输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科学的认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使患者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且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提升对高血压、高血脂的危害性的认识,提高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意识,尽可能降低危险性。有研究资料从数据角度展开了阐述:以3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内科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体会。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满意度提升了26.32%),明显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降低了21.05%),说明综合护理应用在内科心脑血管病,临床效果较优。 参考文献 [1]王慧人性化护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47),9241-9241。 [2]南改玲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9),176-177。 [3]马瑞玲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脑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3),123。 [4]何慕涵李冬灵秦延平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1),93-94。 [5]李秀云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1),130-131。 [6]段凤青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37。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日常保健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日常 保健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日常保健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等为主要表现。 脑血管疾病一本氛围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由于对高血压的有效防治,出血性脑血管病已有减少,约占脑血管疾病的40%左右。不过一旦发生脑出血。往往病情比较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二、脑血管疾病都有哪些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 脑血管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长1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50%。 2、家族倾向 临床实践表明,家庭中多人患病是否属于遗传,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家族倾向的问题,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高成正相关。 3、高血压病 高血压即可导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 4、糖尿病

糖尿病引起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粘度增高,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5、心脏病 心脏病引起血流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导入脑血管发生栓塞及脑梗塞(脑栓塞)。 6、高脂血症和肥胖 高脂血症促使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发生脑血管病;肥胖易导致高脂血症。 7、吸烟和酗酒 吸烟除对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损害外,在脑血管病发病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少量饮酒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但酗酒会增加脑血管病发病危险。因此烟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饮用。 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其表现可存在数秒、数分、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些都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病的先兆。 三、脑血管病发生前会出现哪些先兆 1、突然发生眩晕;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3、步态异常; 4、哈欠不断; 5、高血压患者鼻出血; 6、血压异常;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护理 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在起病、临床特点和病程上均与阿尔采末式病性痴呆不同,典型病例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并有短暂的意识损害,一过性轻瘫或视觉丧失,痴呆也可发生在一系列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或继发于一次重度卒中,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后,记忆和思维损害成为突出表现,起病通常在晚年,可在某次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突然起病或逐渐起病。 1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涉及广泛,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常见的病症外,还包括各种脑血管炎症、脑部血管畸形以及静脉系统的疾病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阐述了。 2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饮食及睡眠等日常生活的活动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协助料理。因此,必须施以精心护理,才能有助于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2.1 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失语等引起,表现为病人不能料理个人生活,饮食、起居、洗漱均需协助。(2)社会功能丧失。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表现为丧失工作、学习能力。(3)兴奋冲动。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表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4)焦虑。由于疑病妄想引起,表现为常诉说内脏有病,解释无效,病人焦虑、叹气、坐立不安。(5)睡眠障碍。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睡眠倒错,夜间不睡,到处乱窜,而白天却蒙头大睡。(6)易激惹,冲动;或抑郁,焦虑,由于情绪障碍引起,表现为冲动,伤人或抑郁,自责自罪。 2.2 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1)病人入院后不要突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2)保持规律性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饮食,活动时间应有规律。 (3)病人身边的事情尽量让其自己做。(4)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5)让病人保持分担责任意识,在病房中分担一点责任,会强化病人责任意识。(6)适当让病人会客或外出,但需护理人员随同。 2.2.2 病情观察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者为痴呆。因此,对并发症的症状有隐匿、不典型以及多病共存的特点,故护理人员要全面的、仔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去世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其实正常血液中的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这就是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血液流通不畅的最根本原因。基于这种原理,应用最先进的生态负离子芯片技术(Ecological anion chip)的负氧离子生成机所产生的生态负氧离子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神奇的效果。所以专家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学者蔺春生提醒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健,从而维护心血管健康: 一、饮食应以清淡、少油、低脂为原则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少油、低脂为原则,少吃油炸食物,多选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葵花油、苦茶油等为烹调用油。并多摄取富含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类。另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脂肪吸收,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预防脑血管栓塞。最好是将果蔬等用臭氧进行消毒,以避免食物化学残留对身体的伤害。 二、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在非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生态负氧离子疗法。生态级负离子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或者是通过模拟自然原理而生成的等同于大自然的、对人体具有较好的疗养保健作用的负氧离子。目前生态级负氧离子生成技术的拥有者是山东新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负离子生成技术产生的负氧离子还没有达到生态级别。《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收录了大量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的实验及研究文献,临床实验表明:负离子可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整心率使血管反应和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从而对缓解心绞痛,恢复正常血压有良好效果,通过心电图X线发现,负离子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基于以上两种机能,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的作用。负氧离子生成机要选择正规厂家拥有核心技术的

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1、张老先生因脑血栓在家卧床2个月,大小便失禁,不能自行翻身,近日尾骶部皮肤呈紫红色,压不退色。为预防病人发生其他并发症,护士应着重指导家属学会 A、鼻饲灌 B、皮下注射 C、测量血压 D、被动活动 E、更换敷料 2、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A、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 E、脑血栓形成 3、内囊病变常出现 A、偏瘫 B、交叉瘫 C、截瘫 D、四肢瘫 E、单瘫

4、一脑梗死患者在饭后突然出现呼吸深且慢,吸气时明显困难,护士应考虑为 A、气管异物 B、气胸 C、急性左心衰竭 D、支气管哮喘 E、重症肺炎 5、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是 A、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B、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 D、持续时间不超过24h E、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桥脑 B、脑干 C、大脑半球 D、内囊 E、小脑

7、患者,女性,34岁,洗衣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体检:意识清,失语,心律不齐,心率106次/分,脉搏86次/分,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偏身感觉障碍,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脑桥出血 B、脑栓塞 C、脑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腔出血 8、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A、高血压 B、先天性脑动脉病 C、脑动脉硬化 D、风湿性心脏病 E、休克 9、患者,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10年,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逐渐加重2日。体检:神志清楚,血压正常,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侧,饮水自右侧口角漏出,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右下肢病理征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膜炎 B、脑血管痉挛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 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应 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供血,使局部 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现象所致。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畸形、血 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使动脉内皮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并增生,形成大量的泡沫细胞;而后内皮细胞发生坏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斑块。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25例,年龄35~76岁,脑出血42例,脑梗死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住院16~72d。心理障碍表现为:均表现为心理恐惧、悲观失望、心理焦虑、厌世等心理者状态,发现患者有心理障碍后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1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理缺陷,经采取 相应的护理措施。 2护理 2.1 饮食护理鼓励能吞咽的患者经口进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选择软饭、半流 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充分咀嚼。对面肌麻痹的患者,进食时应将食物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早、晚及患者进食后,用温盐水或过氧化氢溶液为 其清洗口腔,清洗时特别要注意对口腔内瘫痪侧颊黏膜的清洁,以免食物残渣存留于瘫痪侧 面而发生口腔感染。有假牙的患者在睡觉前一定要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在盛有凉开水的容器内。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进食体位的选择,卧床偏瘫患者姿势的摆放,以便利于营养摄入, 减少呛咳、误吸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和烦恼,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背景。在建 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给予同情、安慰,动员和指导家人及朋友在各个方面关心、支持、帮助患者。如肢体语言康复训练,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并运用自理理论,指导患 者在现有状态下建立自理能力。通过图片、讲解等方法让患者了解疾病常见的原因、病理生 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误解与顾虑.提高自信心, 克服自卑感,帮助患者正确体验情绪。指出患者的优点、问题的可解决性,同时纠正患者的 不良应付方式并承诺给予支持,以培养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2.3 肢体忽略患者护理在日常生活护理时,用提醒、示范等方法让患者注意患侧,将红色胶 带贴在忽略侧的桌面或餐具上,将闹钟、手机等放在忽略侧,工作人员在与病人交谈或做操 作时要站在患者的忽略侧,增加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每天经常触摸忽略侧的肢体,让 患者判断触及部位,在患者的注意下用手、粗糙的毛巾、毛刷或震动的按摩器摩擦忽略侧的 肢体,增加忽略侧肢体的感觉输入。当患者思维混乱时应遵医嘱对健侧肢体约束,以免自残。告知家属或陪护人员,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患者,提高对患侧的注意力。 2.4 压疮的护理因脑血管病患者肌力的减弱或消失,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会出现完全 性瘫痪(肌力丧失)和不完全性瘫痪(肌力减弱),瘫痪的形式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 交叉瘫,因此皮肤问题是互利的重点。按照Braden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定期评定,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定时变换体位。严重偏瘫患者使用气垫床,对于排便失禁患者保持床 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肛周淹红、破溃的发生。护理患者时动作轻柔,防止 牵拉,并注意管路情况,防止脱管发生。感觉障碍者保温时禁用热水袋。 2.5 抗凝药物护理观察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评估患者 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消化道出血情况、有无血尿、牙龈有无出血、皮肤青紫瘀斑情况。做好用药前的告知宣教工作,及时签知情同意书, 并做好护理记录与观察。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09-09-29T16:08:47.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毕玲[导读]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河北省保定市252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91-02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这一病种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以有高血压病史的居多。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由于病情难以治愈、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等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1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首先在全民中宣传和落实“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以培养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维持和增进健康,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脑血管病在我国增长的势头。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发病原因诱因、症状、体征、防治措施和服药注意事项,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预防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抢救时机,降低病死率。坚持治疗高血压是减少脑出血的主要措施,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剧烈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烟酒嗜好,常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坚持锻炼,进行小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促进康复,防止发病。 2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2.1 观察发病前的先兆①一过性的眼前发黑,短暂性的视力障碍,表示视网膜血管有短暂缺血。②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手臂无力、麻木、言语不清,1~2min后恢复。③连续打哈欠,为脑部呼吸中枢缺氧、缺血性脑卒中的报警信号。④短暂性脑缺血,一过性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眩晕、失语多在24h内完全恢复。 2.2 意识状态出现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以内囊出血最常见,对神志恍惚和浅昏迷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这是观察病情好转与恶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做好昏迷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 2.3 烦躁随着出血量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烦躁,要密切注意烦躁原因,不能单纯认为是脑出血加重和颅内压增高所致,而忽略了尿潴留也可引起烦躁。 2.4 大小便情况随着意识的丧失,二便不受任何神经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肌也处于瘫痪状态,此时对大小便失禁和尿潴留的患者都应给予留置导尿。 2.5 呕吐血肿直接压迫延髓呕吐中枢,刺激前庭及迷走神经出现呕吐,应立即降颅内压,及时给20%甘露醇静脉滴注,呕吐时让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还应注意呼吸道及瞳孔变化情况,如患者痰多,协助患者翻身,轻拍背部以利排痰;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病情危重、出血量大,应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2.6 皮肤对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肢体及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2.7 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蛋黄等,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2.8 加强锻炼恢复期应加强肢体锻炼,做伸屈提物等动作,逐渐适应坐站等体位的改变,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也可借助拐杖行走,逐步增加活动量。 2.9 对语言障碍的患者以先从练习发音开始,进而数数,再学拼音,直至对话的方式进行,也可用书写的方法巩固记忆等。总之,认真细致坚持做好各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综述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综述研究 发表时间:2015-10-26T10:50:04.8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作者:李娟萍 [导读]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052 笔者主要从疾病的预防、外界刺激、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等五个方面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05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了许多患者死亡。因此,加强对该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疾病的预防、外界刺激、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等五个方面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保健;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和心脏血管类疾病的一个统称,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且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1]。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度危险因素,其预防和治疗工作一直是临床上重点研究的内容。因此,笔者主要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出发,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的有效措施,旨在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的几率,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最不易解决的问题,其防治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长期工程,因此要想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首先应该先以良好的动员工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使更多人的认识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了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从而才能确保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保健工作能够广泛的、有效的开展。由此可以看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是一项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只有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才能将该项工作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下去。 心脑血管的病因主要是受到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如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调及缺乏锻炼等[2]。因此,为了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应该做好对人们的动员工作,号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尽量不抽烟、少喝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和膳食结构,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并注意加强对身体的锻炼,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的出现,从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3]。 1.2 注重饮食的合理性 饮食不调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应该要注重提高人们日常饮食的合理性,确保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动员人们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从而降低机体中的血清胆固醇,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4]。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粗粮和块茎食物,从而有效补充机体需要的膳食纤维,达到降压和降脂的作用,膳食纤维也有助于大便通畅,避免因大便时怒张,使腹压增高,脑血流量急速上升引起脑溢血。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对高胆固醇食物每天的摄入量进行控制,尽量使饮食保持清淡。高脂可加速动脉硬化,有冠心病或动脉硬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饮茶要适度,茶叶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防止胆固醇等脂类附着在血管壁上,从而防止冠状动脉变窄,特别是茶叶中含有茶儿素可以降低胆固醇,血脂随之降低,从而使血压降低。但如果常饮浓茶则会因其中含有的咖啡碱使人兴奋、失眠,还可使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心跳加速甚至心率失常。 1.3 降低外界的刺激 外界刺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经常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突然发病,其中又以心脏病患者最为多见。因此要想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就应该尽量降低外界环境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产生的刺激,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接触或进行一些比较剧烈的运动,但是也需要适当的进行锻炼[5]。季节变换时也因特别注意,尤其是天气变冷使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病情恶化。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和冬至等重要节气,以及农历每月十五前后,因节气及月相的影响,也易致使血管内外压差变化,血压波动,使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1.4 合理进行运动锻炼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日常锻炼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动作比较轻柔的锻炼项目来进行锻炼,并随着自身的体质情况的提高而适当加大锻炼强度。而在锻炼时患者应该尽量维持情绪的平稳,尽量防止出现波动比较大的情绪变化。同时在锻炼完后注意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不可出现饮食过度或暴饮暴食等不良现象,并且注意少吸烟和喝酒,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进而发挥良好的保健效果。 运动可以促进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多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功能,促进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强壮骨骼、调节食欲、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时应该合理掌握运动的时间和频率,并根据自身的年龄和体质情况把握合适的运动量。比较适合的运动有大步走、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运动能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供血。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有意识的加强主动和被动的肢体康复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 1.5 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防治的基础,因此要想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培养和维持一个良好的日程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心脑血管患者应该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作息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的参与一些健身运动,但在锻炼身体时需要注重自我保护,对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此外,心脑血管患者在出门进行锻炼活动前,应该先对天气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解,适当的增减衣物,避免感冒或中暑。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使患者的血压和血脂保持稳定,从而有效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6]。 2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首先应该号召和动员人们积极的参与进来,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血脑血管疾病会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了解到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保健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对心脑血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