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过热,投资急剧膨胀,价格迅猛上涨。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中国政府实行经济的“治理整顿”,也即紧缩政策。在实行这种政策的过程中,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价格逐渐走低。至一九九七年,紧缩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同时也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清淡,商品积压,企业开工不足,从该年的的四季度起,价格出现负增长。从一九九八年起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大的调整,转而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文对各项政策措施作了分析,对其效果作了评价。在实行这种政策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实行扩张政策相配合,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对一些改革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分析。

一本文将谈一谈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

从一九九八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要了解这种调整,要从一九九三年七月以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谈起。

一九八八年,中国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上一年相比,这一年零售商品价格上升了百分之十八点五,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百分之十八点八。这是中国改革以来,除一九九四年外,价格上升最快的一年,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中国政府从一九八八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治理整顿”的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一九九○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二点一,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百分之三点一。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一九八九和一九九○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增长了百分之四点一和百分之三点八。这是改革以来最慢的增长率。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一九九一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一九九二年经济又逐渐走向过热。到一九九三年上半年,由於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又发生了比一九八八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九九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六十一点八,商品零售价格上升百分之十三点二,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百分之十四点七)。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政府又一次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称为“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基建项目要经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不仅控制资金的供给总量,而且控制资金的流动,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实行由中央直接将资金贷给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甚至连银行间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经过四年多的紧缩,从一九九五年起价格逐年回落,与一九九六年相比,一九九七年商品零售价格只上升百分之零点八,居民消费价格只上升百分之二点八,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逐年下降,一九九七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一九九三年的百分之十三点五降到百分之八点八。总的看来,经济的状况仍然良好,但已经潜伏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通货紧缩,有些现象已经渐渐显露出来。一九九七年七月泰国发生金融风暴并扩大到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又加剧了这些困难和问题。

通货紧缩是较长时间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从一九九七年十月起,零售商品价格出现了负增长(在那之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已经出现

负增长),并一直延续至今;大量企业开工不足,企业大面积亏损,一九九七年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百分之二十五点六,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五点六八,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更占百分之三十九点二,企业亏损额增加,一九九七年全国工业的税后利润总额为一千六百二十六点七一亿元,亏损额为一千三百四十一点三六亿元(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十一点○六),二者相减后,仅有利润二百八十五点三五亿元(全国工业总产值为七万一千○二十七点六亿元),而国有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更比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多二百九十三点五一亿元,即发生了净亏损;市场销售不旺,产品库存增加,一九九七年工业产品的销售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中存货增加额为二千八百六十六亿元,占百分之三点七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放慢,一九九七年仅增长百分之十点一(一九九六年为百分之十四点八);货币供给的增长放慢,M0、M1和M2的增长率一九九六年为百分之十一点六、百分之十八点九和百分之二十五点三,一九九七年为百分之十五点六、百分之十六点五和百分之十七点一。经济数据表明,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

二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从一九九八年起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由以往的紧缩政策转变为扩张的政策。但由於对当时的经济形势的认识有不同,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政策的调整力度不足。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一九九八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仅为百分之十。一九九八年第一季度贷款净额仅三百五十亿元,而一九九六年第一季度为九百八十亿元(因一九九七年的统计口径不同,故与一九九六年比),即比一九九六年减少大约三分之二。一九九八年计划出口增加百分之十,这表明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预计不足。与一九九七年同期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九九八年元月为百分之七点二,二月降到百分之六点八。出口形势更为严峻,第一季度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二,第二季度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三点三,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夏季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鉴於经济加速下滑,到一九九八年下半年政府加强了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一九九八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九九八年初确定的中央预算仍不是扩张性的,预算赤字减少一百亿元。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制止并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调整了预算,以扩大国内需求。一九九八年八月向商业银行增加发行一千零八十亿元特种国债,将大量沉淀於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投资,投资於基础设施建设,并增发八十亿元人民币的外债。中央财政赤字达到九百六十亿元,比年初预算赤字四百六十亿元增加五百亿元(增发的一千零八十亿元国债中,当年只使用五百亿元,故预算赤字只增加了五百亿元,另有五百八十亿元一九九九转贷给地方政府用於基础设施建设,未计入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一些作用,对调整经济结构也有作用。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加快,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七点六,比第二季度快零点八个百分点,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九。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七点八,接近百分之八的预定目标。但是,由於是在下半年才加强实施这项政策的力度,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在一九九九年才能充分显露出来。

一九九八年投资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实现的,一九九八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一,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五,表

现民间的投资增长很慢。为了使经济开始加快增长的势头得以保持下去,在民间投资和消费还未启动的情况下,一九九九年必须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且还要靠政府的投资。一九九九年预期经济的增长率为百分之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十二左右。中央财政支出将增加九百四十六亿元,中央财政赤字将达一千五百零三亿元。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期实行下去,否则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今后通货膨胀再起,需要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民间增加投资。

在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除了增加出口退税外,政府没有在减少税收方面采取更多措施。但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政府正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政府性的基金和收费。

第二、实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方面,采用了下面一些政策和措施:

(一)增加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一九九八年为配合财政增发一千亿元特种国债,银行相应地增加一千亿元贷款与其配套。各项贷款馀额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七。一九九九年第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馀额增加百分之十五点七,增幅比去年底高零点二个百分点,各项存款馀额增加百分之十八,比去年底高一点九个百分点。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等手段,增加货币供给。一九九八年末MO比上年末增长百分之十点一,M1和M2则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九和百分之十五点三,仍比一九九七年慢,但比六月末加快,M1快三点二个百分点,M2快零点七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下半年货币供给的增长加快。到一九九九年三月末,与去年同期相比,M0、M1、M2分别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二、百分之十四点九和百分之十七点八,都比去年同期快。预期一九九九年货币发行量一千五百亿元,M1和M2分别增长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十四至十五。国家银行将新增贷款一万亿元,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六。

(二)降低利率。一九九八年三次降低利率,金融机构法定一年期存款年利率由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五点七六降至百分之三点七八,但实际利率仅由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七点二降至百分之五点七,一九九八年第二季度为百分之七点四,仍高於一九九七年,之后实际利率才低於一九九七年,由於实际利率仍高,利率下降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不明显,不过对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降低成本还是有作用的。

(三)推广消费信贷,增加消费需求。一九九八年在住房和汽车等方面开展了消费信贷。一九九九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对扩大消费信贷提出了意见。消费信贷将有助於增加消费需求。中国的商业银行推出消费信贷只是近几年的事。受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许多居民尚不愿意用向银行借钱的办法消费,因此推广消费对增加消费需求的作用短期内还有限,对此不应指望太高。

(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於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为增加外汇储备,除实行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等政策外,还开展了严厉打击走私和骗汇、逃汇、套汇的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商业银行开展对小企业的贷款。

从一九九八年全年的情况看,扩张的货币政策从第二季度后才逐渐有所到位,但增加货币供给的渠道仍不大畅通。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比重下降,它们已很少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因此中央银行难以利用再贷款扩大货币供给;由於出口下降,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减少;由於各商业银行资金充裕,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资金也遇到了困难。此外,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也有困难,因为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和实际利率仍高,降低利率并未使贷款有明显增加,而存款却继续快速增长;由於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各商业银行对贷款也更加谨慎;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各商业银行提高了备付金率,从而又降低了货币派生能力。

第三、增加出口。亚洲金融风暴以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一九九八年出口仅增加百分之○点五。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100%)已超过百分之二十(一九九五年为百分之二十一点七),一九九七年净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百分之三点六。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不小的作用。为了增加出口,加强了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力度,一九九八年扩大了实行出口退税的商品种类,提高了退税率。中国的增值税率为百分之十七,出口退税率不低於此。一九九九年将继续提高二十类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将平均提高二点五六个百分点。

第四、增加就业,安置失业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亏损和倒闭增加、国有企业加快改革,都使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一九九八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百分之三点一,一九九九年预计为百分之三点五。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了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一九九八年有六百多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第五、在供给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了一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等。一些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有些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部门。此外,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产业如纺织、煤炭、钢铁等进行调整,压缩其生产能力。

总之,从一九九八年开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紧缩转向扩张,政策的目标也由抑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政策调整的结果已开始显现。一九九八年第四季度,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九九九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约增长百分之八点三,即快一点一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十点一,即快一点九个百分点,一至四月增加百分之九点七,情况似乎还不错。但如果按月来看,则不容乐观。一至二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百分之十点六,三月增长百分之九,四月增长百分之九点一,也就是说,从三月起速度在减慢。一至四月国家和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一,比一季度回落四点六个百分点;一至四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比一季度降低零点四个百分点;一至四月进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点二,其中出口下降百分之七点八,进口增加百分之十三点六;价格仍继续下降,三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三点二,比上月下降百分之零点九,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下降百分之

一点八和百分之零点八,四月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月下降百分之一,比去年同期二者分别下降百分之三点五和百分之二点二,一至四月二者分别下降百分之三点一和百分之一点六。这就是说,价格仍在继续下降。四月末,M0、M1和M2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点四、百分之十四点一和百分之十七点九,M1和M2比去年底分别高二点二个百分点和二点六个百分点;一至三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八,比去年同期提高二点八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五点二,比去年同期提高三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经济情况尚未好转,通货紧缩仍在继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投资的增长速度三月以来也下降了。须知目前主要靠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政府已经在增加投资方面作了巨大努力,原来预期在大量投资后经济的增长会加快,但只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至二月增长加快了,三月起又开始放慢,而且投资大幅度放慢,这不能不令人担心,由於民间投资没有启动,单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是不能保持长久的,今后将如何发展有待观察。

三对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麽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缩政策,没有及时调整政策的结果。亚洲金融风暴只不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一九九三年七月实行紧缩政策是必要的。但长期实行紧缩政策,虽然使得通货膨胀抑制了,价格的上升率降到了零以下,但也使得经济过冷了,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销售困难,几乎所有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亏损。因此必须实现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既然是有效需求不足,自然应主要从增加有效需求方面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就指出,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一直紧,也不能一直松,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紧一紧,松一松,再紧一紧,再松一松,把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为长期的政策是不恰当的,那必定会导致经济的衰退。一九九五年我就提出货币政策应有所放松,应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使企业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从一九九六年起我又进一步建议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防止经济的下滑和衰退。当时,这种意见不被人们赞同。

另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不是长期紧缩的结果,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供给过剩造成的,是实行紧缩政策前大量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例如,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国经济时报》第五版有一篇题为《断言“中国当前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没有根据》的文章说:“近来,经济学界和经济界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困境,……出路在於放弃『适度从紧』的政策,放松银根,刺激需求。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经济状况的判断是不正确的,提出的对策是不适当的。”又说:“大量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增加,并非由於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紧缩银根所致。而是由於重复建设,企业改制减员。这是绝对生产过剩,而非相对生产过剩”。按照这种意见,当前的经济不景气是经济结构问题造成的。解决的办法不是增加有效需求,而是调整经济结构,压缩和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减少供给,使供求平衡,这样,商品滞销、价格下降、企业亏损、失业增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意见直到一九九八年初占了主导地位,妨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至今仍有一些人持这种意见。

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造成的商品供给短缺给企业以发展的巨大机遇,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而当短缺问题基本过去以后,有些部门的生产能力出现了过剩,需要调整,这是不错的。但商品普遍过剩,那就主要不是经济结构的问题,供给过剩的问题了,而是长期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了。其实,经济结构问题也只能在增加有效需求中结合着解决,不增加需求而一味压缩供给只能使经济更加萧条。这是易明的道理。

为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除主要应增加有效需求外,自然也要在供给方面努力,那就是,企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加强创新,开发能适应并刺激需求的商品,降低成本。目前,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很不够,财政和金融给予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第二、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应从宏观经济方面入手还是应从微观经济方面入手?这也是有争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当前的问题是微观经济的问题,靠从宏观经济方面实行扩张的政策来解决是无效的。理由是:国有企业仍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仍然不分,企业负债率高,管理混乱,亏损严重,在微观经济的这种状况下,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例如,财政增加投资,银行降低利率,增加贷款),对刺激经济,增加需求,是无效的。因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信用不好,拖欠银行的贷款,不愿归还,或无力归还。在此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实行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也不愿意增加贷款或难以增加贷款,贷款后企业不能有效使用,不仅对拉动经济无补於事,还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又如,财政增加投资,由於实施投资的主体对投资缺少责任,常常发生投资失误,胡乱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很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很有限,还会给今后的财政造成困难。因此,这些人认为,为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不应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应该从微观上改革国有企业入手,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了,国民经济也就好了。

这种意见有其道理,但那是要在中长期去做的。当前的经济问题既有中长期的问题,更有短期的问题。解决中长期的问题是必要的,但远水不救近火。如果不及时对着重从宏观经济入手,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旺、市场清淡、销售困难、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失业增加等问题,经济就会进一步走向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无法生存,哪里谈得上改革?这些问题又怎能解决?虽然国有企业的问题严重,但在财政和金融紧缩、市场不振的情况下,其困难就更大。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加了有效需求,市场状况好转,经济加快增长,国有企业的问题虽然不会自然解决,但它们的状况会有所好转,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这当然不是说当前可以不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而是应该在实施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时结合微观基础的改革,改革国有企业、发展非国有企业,并为此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三、当前为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应以运用财政政策为主还是运用货币政策为主?这个问题虽然没有进行多的讨论,但却是必须解决的。从去年和今年的情况看,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更容易,运用松的货币政策则不容易,因

为,中国的银行制度很不完善,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和完善,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变化不敏感,银行可以运用的调节金融的手段不多,运用的效果也有限。一九九八年三次降低利率,市场没有明显反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当然运用财政政策必须有货币政策与其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一九九八年为与财政增发的一千亿元国债相配套,曾决定银行增发一千亿元贷款,但实际上没有完成,全年货币发行比年初计划少了近五百亿元。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之初,为尽快扭转经济的下滑,主要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这是必要的,但扩张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有限度的,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实行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严重后果。今后应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四、为拉动经济增长,在增加需求中应主要增加投资需求还是增加消费需求?从一九九八年的情况看,增加投资需求比增加消费需求容易。增加投资需求可以直接地拉动投资品的生产,进而间接地拉动与投资品生产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同时增加投资需求也可以增加消费需求,因为投资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会转化为对消费的需求。但是也应看到,增加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大小,取决於投资项目的选择。目前投资主要用於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必要的,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短,其所能带动的工业大约只占制造业的百分之十五。此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最终要看消费能否启动,如果消费没有启动,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就有限,其拉动经济的链条在消费启动前就中断了。消费需求不启动,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最终也不能扭转。因此,目前增加需求的重点应转移到增加消费需求上。增加消费需求不容易,除扩大消费信贷等办法外,增加消费需求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还不多。增加消费需求主要是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於经济增长放慢,企业亏损增加,下岗失业者增多,农产品价格下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放慢,同时城市居民要为社会保险、购买住房、支付子女学费而积蓄,使得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不佳,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要刺激消费还应采取更多的措施。

第五、当前,在增加有效需求中,增加出口与扩大内需何者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很快,一九九七年,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百分之三点七,一九九七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百分之八点八)中出口的贡献约占二点二个百分点。增加出口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但一九九八年以来,出口遇到巨大困难,一九九九年不能指望出口增加。因此要靠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已不大可能。同时,中国作为大国,出口依存度已相当高,今后不大可能大幅度提高。虽然增加出口仍是重要的,但当前以至今后为促进经济的增长应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面临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严重短缺市场,几乎没有什麽产品不是短缺的,对企业来说,不必为产品销不出去而发愁,因此人们并不重视扩大国内市场问题。同时,那时正值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其转移的国家之一。那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上有广大的市场,这给中国出口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当前国内外的市场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外市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较低档次的商品遇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中国商品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已经不可能主要依靠这类商品大幅度地增加出口。中国需要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更多地出口质量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多的、附加值更大的商品。这就要求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大的调整,企业的技术有大的提高。为了使中

国的经济保持高的增长率,除继续努力扩大出口外,必须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为主。这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大的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更是今后的重要课题。由於中国国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的档次已经大大提高,必须生产适应国内市场需求这种变化的商品,而这也有利於增加出口。

四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各种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在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以及在经济增长下滑中,市场的约束加强,使得还未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扭转经济增长的下滑,除了从各方面增加需求和调整供给以外,还必须深化改革,而且只有改革的配合,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收到好的成效。这里只就当前需要改革并正在改革的几个方面谈一谈。

第一、金融制度的改革。经济紧缩和不景气,使得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风险加大,同时也更加暴露出它们及其主要客户--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改革金融制度,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近来进行的改革不少。主要有:

撤销了按各级行政设置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设立了九个地区性分行,以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集中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业务的干扰。

一九九八年取消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指标的行政控制,实行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这不仅使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更有自主权,而且增强其自我约束,使其更注意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加收益。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按经济区划和业务量设置分支机构,强化内部控制。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法,以便更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加强风险控制。正在建设银行试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对不良信贷资产进行重组。从一九九六年起,正通过提取逐年增加的呆帐准备金用於冲销银行的坏帐。一九九八年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二千七百亿特别国债,并将所得资金注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其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百分之八。

降低再贷款利率,取消对再贴现额度的行政控制,发展再贴现业务,改变再贴现馀额逐年减少的状况。增加证券交易品种,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建立贷款担保基金,开展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促进其发展。开展存款的再保险。

在我看来,在改革金融制度中,不仅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要疏通资金流通的渠道,解决渠道堵塞的问题,否则中央银行想增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想增加贷款也不大可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打折扣。

第二、改革财政体制。主要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顿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将合理的收费规范为法定税收和规费,取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收取的管理费,将政府的经营性服务收费改为经营收费,其收入纳税,将政府设立的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改为税收等。税费改革可以减轻企业、居民的负担,也有助於增加其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

第三、改革国有企业。紧缩政策和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市场约束的加强,使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改变这种困境,一方面必须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使经济更快增长,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中国政府提出在三年(一九九八至二○○○)内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也即扭亏为盈。这是很艰巨的任务。小国有企业的改革较为容易,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快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它们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地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如不根本改变,国家财政就将遇到更大困难。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扩大,政府的大量投资将难以收回,大量的债务难以偿还。也就是说目前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不仅会减弱,而且会给今后的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困难。同时,不通过改革改变国有企业效益不佳、亏损严重的状况,在实施的货币政策中,商业银行或者不愿意多贷款,或者其不良贷款难以减少甚至会增加,风险难以减小甚至会增大。所以在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改革,这里不讨论。

第四、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近几年,由於向市场经济转变加快,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不得不将多馀的职工精减下来,同时,经济增长的放慢和市场约束的加强又引起一些企业停业和倒闭,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增加就业和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就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实行保障下岗、失业者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支持和鼓励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增加就业。从根本上说,要增加就业必须扭转经济的下滑,加快经济的增长。

第五、改革住房制度。当前,在许多商品难以销售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住房是启动消费、增加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很强的。但是要使居民愿意并有能力购买住房,必须对住房制度、对银行的经营进行改革。目前正在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停止作为福利给职工分配住房、提高住房租金、建立住房基金、建立和发展住房的二级市场、去除住房建设和销售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以降低住房价格等,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展了住房信贷。在这些措施下,住房市场正开始启动,但还不快,还需进一步改革。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管理系 11级09班陶海鸥 1103288 自1998年以来,面对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高政策效应的途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人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制度,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

PPI下降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发挥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产业关联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平均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 而今年1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正式实施。专家认为,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把握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起落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失时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5-8-2 0:0中国财政·邹立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0年前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打破了“土地”、“消费”和“就业”等日本“神话”,经济进入衰退期。为此,1992-1997财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价值约60万亿日元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以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之移动电话和卡拉OK消费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实际GDP增长由1995财年的3%上升到了1996财年的4.4%。然而,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桥本内阁错误地估计形势、并急于出台了包括提高消费税税率等措施在内的“财政重建”政策,重创复苏中的日本经济,实际GDP增长率1997财年为 -0.4%,而1998财年更为严峻,为-1.9%。1997年7月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又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信心。出口乏力、内需不足,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实际GDP曾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相应采取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旨在尽快摆脱衰退,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综合经济方案” .“综合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4月24日草拟、并在同年6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一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含金量”超过16万亿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合计达12万亿日元。该方案的三个政策目标是:通过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处理银行呆坏账。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7.7万亿日元用于环境、新能源、信息通讯、社会福利、城区再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另外,政府还放松住房信贷合作金库的贷款环境,促进私人住房投资增长。二是推动所谓的“私人融资便利”,促进私人部门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等。三是减税,特别和持续性的所得税和地方居住税减免额将达4万亿日元。这样,每个独立纳税人将减少纳税29000日元,每个受赡养者将减少纳税14500日元。四是通过自由化、培育风险投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500亿日元的“紧急就业发展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金融大爆炸”、促进土地和证券市场流通(2.3万亿日元)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个富于弹性和创造性的经济结构。 (二)“紧急经济方案” .“紧急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11月16日决定、并在同年12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三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的项目投资额超过17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减税额,直接政策“含金量”达27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方案。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和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扩大公共投资、创造需求政策的“含金量”总计约17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是,扩大公共投资,1999财年公共投资额达44.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政策方面,减税总量超过9万亿日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65%降至50%,公司所得税有效税率降为40%,同时,还出台了旨在鼓励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措施。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在1998年11月和1999年2月两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坚持维持零利率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三)“经济再生政策措施”。“经济再生政策措施”是在1999年11月11日起草的,政策所含投资约17万亿日元(加上婴幼保健项目,达18万亿日元)。其政策目的是,将日本现阶段政府部门主导经济的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调整准备金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 年级:2011级 学号:1111020221 专业:工商管理112班 姓名:李闯闯 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摘要: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准率或下调2至4次。 研究目的: (1)了解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历程 (2)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3)对于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 结论:存款准备金率因其乘数效应一般被认为是猛烈的调控工具,在我国弱有效性主要是由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所决定的。另外由于我国货币调控工具单一,还不得不选用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改善政策实施环境。

关键词:准备金率宏观调控效用分析 论文正文: 1、引言: 2、正文: (1)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 准备金率: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本文对我国近十年以来(主要指1994年至2005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表1 1994—现在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践 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

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效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 第一,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曲线、LM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积,即E 0E 3=K g ·Δg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带动国民收入增加若干倍,这其中的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IS 曲线斜率的不同,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的增加额y 0y 1和y 0y 2均小于E 0E 3,原因是要想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为E 0E 3,必须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IS 1曲线、IS 2曲线向右分别平行移动到IS 1′和IS 2′时,在(r 0,y 3)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势必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不变(LM 曲线不变),这势必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将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问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0123r r 1 r 0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分析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分析我国2003年到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了解政策在出台和实施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换句话,效应如何,显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它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2003—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进入2003年,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也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投资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使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1)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2)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 (3)投资膨胀以及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既不盲目放松调控力度,也不轻易紧缩调控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008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和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复杂严峻,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2008年我国又遭遇了冰雪冻灾、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求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此次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物价表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cpi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连续6个月回落。而2008年9月和10月的ppi也呈现回落走势。这种情况下说明高通胀的压力基本消除,要预防通货紧缩。(2)经济增长情况。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11.9%的高峰后连续5个季度逐季下滑:2007年第三季度为11.5%,2008年第一季度为10.6%,第二季度为10.1%,第三季度则降到9.0%。(3)外汇储备充足 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656亿美元,但之后几年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入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二、2009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2、促进扩大消费需求3、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 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中国央行发布《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报告明确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执行2008年末启动的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4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挤出效应 4 .货币幻觉 二、判断题 1.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2.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3. 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该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就有较强的效果. 4. LM 曲线水平而IS曲线垂直,则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5. LM曲线水平而IS曲线垂直的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 6.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没有“挤出效应”。 7.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 8.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9.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10. 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11.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12. 为了克服衰退,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为了减少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同时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 13. 经济繁荣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较理想。 三、选择题 1. 若IS曲线的斜率不变,LM曲线的斜率越大,则 A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 B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C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 D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2. 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收入变动量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B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垂直 C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3. 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 A 财政政策无效 B 货币政策无效 C 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有效

高考政治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素材

高考政治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素材 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总体较为明朗,然而连续实施了近七个季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也开始抬头,主要表现是财政风险的迅速积聚。 基本判断之一:世界经济初放晴———已经恢复增长 基本判断之二:经济复苏又遇阴霾———金融风险财政化 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政策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掣肘,尤其是目前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困扰,在发达国家表现为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通货膨胀。 基本判断之三:驱散迷雾的法宝———政策持续、政策退出与政策协调后危机时期,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如果持续刺激政策,将难以保证财政安全,也可能进一步诱发通货膨胀;如果启动刺激政策退出程序,则整个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收效,甚至牺牲经济增长,发生“二次探底”。我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是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但必须考虑财政安全,财政政策酌情收紧或不再出台新的宽松措施,同时,为了不影响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政策的敏感度较强,经济复苏的过程较短,但也同时诱发了通货膨胀,为了防止其转为恶性,只能将安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收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但同时必须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因此,后危机时期,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视情况有弹性地退出,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方向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各国的实际做法

虽然还没有完全走上这一轨道,但已初露端倪。美国一方面坚持刺激政策持续,另一方面有重整财政的行动目标,地方政府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日本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紧缩并列为经济复苏的首要难题,其宏观经济政策只能走结构性调控之路:刺激政策持续和退出并进,一边紧缩财政,一边放松银根,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合。欧盟集中全力治理财政风险,为了保持复苏势头,宽松的货币政策须持续。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是通货膨胀以及高通货膨胀预期,以亚太地区为首,掀起了一轮刺激政策退出的浪潮,收紧的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暂时保持连续 目前来看,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刺激政策都不应该绝对地退出和持续,应该是科学地“有退有进”,对症下药,同时保持本国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搭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发挥最大化的政策合力。在后危机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艰巨使命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只有齐心协力营造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实现本国复兴。从经验来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内协调已经成为常态,但国际协调机制还没有搭建起来,直接原因是各国利益分散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实际来看,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一个初步的政策国际协调平台,但是一开始就期望实现多边协调不大现实,难以达成有效一致。此次多伦多峰会各国达成的预算赤字减半目标也未必真正能实现。因此,相对于国际协调来说,地区协调更容易实现,相对于多边协调来说,双边协调更容易实现,所以,可以从地区和双边协调开始,逐渐向国际协调推进。 基本判断之四:经济复苏迷雾中的曙光———中国的推动 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较好地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迷雾中的曙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