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

1 总则

1 . 0 . 1 本措施适用于全国各类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

1 . 0 .

2 本措施遵守执行国家的现行规划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结合各地实践经验,是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中共性问题制定的技术措施。

1 . 0 . 3 使用本措施时,除应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外,还应遵守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方政策与规定。

1 . 0 . 4 本措施可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以下简称“国标图集” ) 05J804 《民用建筑工程总平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配合

2 基地总平面(重点掌握)

2 . 1 一般规定

2 . 1 .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 . 1 . 2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空间,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

2 . 1 。

3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

2 . 1 。4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保护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保护生态环境。

2 . 1 . 5 基地内建筑物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卫生、安全等规范要求。

2 . 1 。6 设计应考虑防灾(如防洪、防震、防海潮、防滑坡、防泥石流等) 要求,并考虑相应措施。

2 . 1 . 7 规划总平面考虑远期发展时,应做到远近期结合,达到技术经济的合理性。

2 . 1 . 8 居住区总平面设计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体、工程竖向、道路、场地景观、管线设计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以达到整体性经济合理。

2 居住建筑应满足日照、注重朝向、通风及卫生安全等要求。

3 居住区配套公建项目应按需求设置,与城市协调互补,方便居民生活。

4 居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小学校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和住宅之间有便利安全的通行系统,并需考虑与周边共享。

5 配套商业宜适当集中及沿外周边布置,以利于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城市设计融合,便于使用、经营及管理。

6 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

7 居住区内应考虑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及利用,其规模可按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2 . 1 . 9 公共建筑总平面设计

1 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

2 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车交通流线。

3 以下列举常用公共建筑规划总平面有关规定:

1 ) 幼儿园

①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及交通危险安全地段;

③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0 m ;

④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其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大门外应留有足够的人、车停留空间;

⑤幼儿园应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 /2 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之外。

2 ) 中小学校

②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的安全地段。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等场所毗邻与公共娱乐场所、网吧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 m ;

③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 0m,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 0 0 0 m ;

④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及广场用地。有条件时宜预留发展用地;

⑤学校主要教室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同侧边缘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 0 O m;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或的城市主干道的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 0 m 。当小于8 0 m 时需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等措施;

⑥中小学校应设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小学需设6 0 m 直跑道和2 o 0 m环形跑道。中学需设置10 O m 直跑道和2 0 0 m 环形跑道及篮、排、足球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宜设置4 0 0 m 环形跑道;

⑦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最小允许距离应为2 5 m ;

⑧学校校门不宜开向城镇主干道,主要出入口临街时,校门外应布置缓冲场地。如一般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 m以上足够的缓冲距离,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集散。

3 ) 高等院校

①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用地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共同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见本措施第一部分附录2 ) ;

②高等院校用地分为校舍建筑用地、体育设施用地、专用绿地;实验、实习各类用地,按学校自然规模(学生人数) 确定;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③注重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学科的建设留有一定的空间;

④改建普通高等院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⑤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注意相关科系的相对集中,便于形成网络化联系及设备共享;

⑥重视校园的社会开放功能,增加多种教育方式的可能性及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潜能;

⑦校内道路应至少有两处以上与不同方向的城市道路衔接。

4 ) 综合医院

①综合医院规模根据床位数量确定;

②综合医院应保证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交通方便,并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③基地内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晰,主体建筑需满足日照和自然通风;

④太平间如独立设置时宜设于隐蔽处,并与周围建筑及设施有适当隔离;

⑤职工住宅不宜建在医院基地内,如用地毗连应分隔,另设出入口;

⑥医院基地内应留有足够的机动车停车用地。停车场出人口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

5 ) 体育建筑

①体育中心规划,由于是多个体育场馆组成,项目多、占地面积较大,应考虑统一规划,分项实施;

②大型体育建筑应注重交通与出入口布置,出入口不宜少于2 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

③体育建筑观众总出入口的有效宽度按其容纳人数不宜小于0.15m/100人确定;室外安全疏散指标,集散场地不得小于0 .2 m 。/l0 0 人;

④大型体育建筑应注意其交通组织,疏散道路应避免机动车和人流的相互干扰;其疏散宽度不宜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⑤大型体育场馆应考虑多功能使用要求,及其设备、器材的出入等要求;

⑥基地内应考虑机动车停车用地,如基地内不能满足要求,可在临近基地的地区设置,但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的专用停车场宜设在基地内。

6 ) 老年人设施(包括:老年居住建筑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等)

①老年人设施宜靠近居住人口集中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捷并距医院或其他医疗建筑交通方便的地段;

②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处于阳光充足、朝向、通风良好、卫生、无污染及噪声环境中;

③居住区内的老年人设施,宜靠近生活服务设施,并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与庭院

绿地结合

④老年人设施宜在室外留有适当的空间,其出人口处有不小于1 . 5 0 × 1 .5 0 m 可

供轮椅回旋的面积,

⑤其室内外高差不宜大于0 .40 m ,并应设置缓坡;

⑥老年人设施应为老年人提供室外活动及游憩空间,并应结合绿地选择在向阳、避风处;

⑦在非居住区内建设的老年人设施绿地率不应低于4 0 %,集中绿地面积不低于2 m 。

/人;

⑧老年人设施场地坡度不应大于3 %,在步行道中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及扶手;

⑨老年人活动场地附近应设置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卫生间。

⑩2 .1 .1 0 总平面图中建筑物、构筑物定位一般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其中建筑物一般宜以轴线定位,圆形与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标及半径。建筑物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含外保温层) 之间距离标注尺寸;以相对坐标系统定位时,需注明原点位置与坐标网角度及坐标网格尺寸或与测量坐标网的关系。

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

2 ,2 建筑、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

2 . 2 . 1 用地红线: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类工程项目的用地界限;道路红线: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城市道路路幅(含居住区级道路) 用地界限;绿线: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水渠、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的控制的界限;紫线:国家和各级政府确定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保护范围界限;黄线: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的用地界限。

2 . 2 . 2 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退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兰线、紫线、黄线

一定距离后的建筑基底位置不能超过的界限,退让距离及各类控制线管理规定应按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执行。

2 . 2 .

3 临街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排风口、出人口、集水井、采光井等)、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挡土桩、

挡土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

2 . 2 . 4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 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 的0 .7倍,为保证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的实施,其距离最小不得小于5 m 。旧区或用地紧张的特殊地区需考虑开挖时的施工设备用地及地下管网铺设最小不得小于

3 m 。

2 . 2 . 5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 图2 . 2 . 5 ) 。

1 有人行道时

2 无人行道时

图2 . 2 . 5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的建筑突出物

注: B 为人行道宽度。

2 . 2 . 6 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设置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

3 . 6 m,步行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 . O m ,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O . 1 ~ O . 2 m 。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见图

2 . 2 . 6 .

2 .

3 建筑高度计算

2 .

3 . 1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航线、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等地区内建筑高度系指建筑物最高点,包括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天线、避雷针等。

2 .

3 . 2 在上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坡屋顶房屋建筑按外墙散水处至

建筑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计算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

屋顶面积2 5 %,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

3 . 3 特殊体形、屋顶有特殊变化的建筑及构筑物,或建筑物地面四角高度不同时其建筑高度计算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2 . 4 建筑间距

2 。4 . 1 总平面设计中,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

2 . 4 . 2 日照间距

1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按所在气候分区日照间距系数要求确定建筑间距如所在地有主管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则可按当地规定执行.

2 居住建筑间距除以日照系数控制间距外还应以日影图进行检验。但不宜仅依靠日影图确定建筑间距,以免建筑间距过小影响建筑通风、场地道路、环境绿化以及管线布置的合理性。

3 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表2 .

4 . 2 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lh 标准。

2 . 4 。

3 住宅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2 .

4 . 3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2 . 4 . 5 进行日照间距计算时,应考虑室外地坪高程变化对建筑计算高度的影

响,计算方法见图2 . 4 . 5

2 . 4 . 6 住宅套型应具备的日照条件是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 即指卧室、起居室的使用空间) 能获得冬季日照,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室的日照标准。

2 . 4 . 7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非居住建筑时,住宅间距计算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2 . 4 . 8 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

1托儿所、幼儿园: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3 h 的标准。

2小学、中学:教学建筑中普通教室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 h的日照标准。

3医院、疗养院: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 h的日照标准。

4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2 h 的日照标准。

2 . 5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 . 5 . 1 总用地面积系指用地红线坐标范围内的用地面积。如总用地面积内含有代征城市道路用地、代征城市绿化用地或其他不可建设用地时,总用地应减去上述不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以可规划用地面积作为总用地面积计算各项技术指标。

2 . 5 . 2 道路用地面积系指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用地。居住区用地平衡中道路用地面积按以下规定计算,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小区路及组团路按路面宽计算,车行道旁设有人行道时计人道路用地面积,不包括宅前路用地面积。

2 . 5 .

3 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内广场可单独列项计算面积,居住区内人口及公共空间的广场面积可计人道路用地,属于环境绿化设计的铺装面积不计人道路用地面积。

2 . 5 . 4 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可单独列入用地平衡表内,如计人道路用地面积时需在备注中说明。

2 . 5 . 5 公共绿地应为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最小规模1 . 0 0 h a ,居住小区绿地0 . 4 h a ;组团绿地0 . 0 4 h a ,且有大于1/

3 的绿地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带状公共绿地的宽度应大于8 .O m ,面积不小于0 , 0

4 h a 。

2 . 5 . 6 基地内公共绿地面积包括人工水景面积,不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归属于城市水域的面积。

2 . 5 . 7 绿地率系指建设用地的总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

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与宅旁绿地;以及满足当地植物种植覆土要求的地下、半地下建筑的顶部绿地,可计入绿地面积。宅旁绿地从距建筑外墙1 . 5 m 以外开始计算;院落式组团绿地从距组团道路1 . O m 以外开始计算;图2 . 5 . 7 种植乔木停车场示意图

2 . 5 。8 地上建筑屋顶绿化面积根据各地有关部门规定计算,墙面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

2 . 5 . 9 容积率系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及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定,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定计算。

2 . 5 . 1 0 用地面积单位以公顷(h a) 计,其他长度、面积、尺寸、标高均以m 计。

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技术经济指标表见表2 . 5 . 1 1 。

表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 . 6 . 4 学校、托幼临城市道路一侧时,宜设5 — 1 0 m 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以减少噪声。

2 . 6 . 5 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的措施。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 8 m 。

2 . 6 . 6 住宅区应避免光污染,不应设置霓虹灯和强烈灯光广告,并应有效防止镜面玻璃幕墙等产生的

光污染的措施。

2 . 6 . 7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空问):应设有保障生命线(即含应急照明、避难空间通风换气系统、应急水源、食品备用库、应急厕所等) 的系统,并符合国家有关避震(灾) 疏散场所的相关规定

3 竖向设计(了解掌握)

3 . 1 一般规定

3 . 1 . 1 竖向设计的内容包括:

1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选择、设计场地的地面形式;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场地的地面形式可分别处理成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2 确定场地坡度、控制点高程、地面形式。

3 制定合理利用、储存和收集雨水的方案。在干旱、贫水地区,竖向设计应做到使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或使雨水便于收集储存和利用。

4 制定合理排除地面和路面雨水的方案。在降雨量大、洪涝多发地区,为减少排放至市政管网及江、河、湖、海的雨水量,竖向设计可考虑雨水就地收集与利用,以利于排洪调蓄。

5 合理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

6 结合道路设计和景观设计,提出合理的竖向设计条件与要求。

3 . 1 . 2 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

2 各项工程建设场地的高程要求以及工程管线适宜的埋设深度。

3 场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的要求。

4 车行、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技术要求。

5 场地设计高程与周围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周围的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 及规划控制高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

6 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包括建筑散水、硬质和软质场地) 、建筑物与道路停车场、广场之间,关系合理。

7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建设场地及周围场地的环境景观。

3 . 1 . 3 不同类型场地竖向设计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场地的设计高程,应依据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城市道路标高、基地附近原有水系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洪水位、临海地区的海潮防护标高、周围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 进行竖向设计。

2 地形平坦的场地,首先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及建筑室内地坪标高。

3 地形复杂的场地,首先对场地地形进行分析,确定地形不同分类(如陡坡、中坡、缓坡等) ,以及各类用地的不同功能(如建筑用地、道路、绿地等) ,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确定各地形高程与周边控制高程的联系。

4 大型公共建筑群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不同性质建筑的室内外标高,并进行场地竖向设计。

3 . 1 .

4 场地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

1 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对起控制作用的、城市规划设计条件给定的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合表3 . 1 . 4 的规定。

2 当场地周围市政排水管线埋深浅时,场地设计标高须根据地下排水管线标高,采用最小纵坡和最小埋深反推确定。

3 占地面积不大、且地形平坦者,可只定出建筑物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建筑物室外四角及场地内部道路交叉点标高。

4 占地面积大、或地形起伏复杂的场地应做竖向布置,且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做到填挖方接近平衡。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设计:

1 ) 按照符合地下空间利用、地上建筑布置、结构和基础处理的设计要求,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

2 ) 场地平缓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同一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

3 ) 地形起伏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

5 对于长年雨水贫乏地区,合理利用和收集地面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不可渗透地表的面积,设置阻水措施,减缓径流速度,增强雨水下渗,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并安排储存和处理设施。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竖向设计:

1 ) 设置雨水下渗设施,使场地雨水就近下渗。但须结合场地和土质情况,保证雨水下渗设施不影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使用。

2 ) 利用绿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使路面设计标高高于绿地地面标高0 . 0 5 ~ 0 . 1 m ,并确保雨水顺畅流人绿地。

3 ) 设置无硬化铺装的浅沟或洼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但集水深度不宜超过0 . 3 m 。

4 ) 采用渗水路面构造,铺装渗水材料(如渗水砖等) 或渗水路肩(如干铺的碎石、卵石、渗水砖等) ,使雨水就地下渗。

5 ) 采用道路渗水立缘石,使路面雨水从侧面就地下渗。

6 ) 设置雨水收集储存和处理设施,使屋面和场地雨水就近收集储存以便再利用。采用地下管网,将雨水收集到储水设施。

7 ) 通过合理的场地坡度,使雨水流向雨水收集设施(如蓄水池等)。

8 ) 利用人工或景观水体,将雨水就地储存。

6 对于长年雨水丰沛地区,合理排除场地和路面雨水。场地内应设有排除地面水和路面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设有雨水利用设施的场地,也应设有雨水排水设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地形特点确定。

1 ) 场地内应采用雨水管(暗沟) 排除地面水,但透水铺装地面的雨水排除设施宜采用明沟。

2 ) 当采用暗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0 .4 %以上。

3 ) 在埋设雨水管(暗沟) 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4 ) 当采用明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

O . 2 %以上。

5 ) 当排水明沟直接排入江河时,其出口标高不得低于正常水位,且宜在洪水位以上;当排入市政管道时,应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管顶标高。

6 ) 如需设置急流槽,则应合理计算流速、流量和断面,使急流槽的坡度控制在O .

7 5 %~ 1 . 5 0 %的范围内。

7) 处理好不同底面标高的排水暗沟与明沟之间的竖向连接。

8) 当场地平坦、平整坡度难以满足场地最小自流排水坡度要求时,宜采用加密雨水井的方式排除地面水。

7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等于城市设计防洪、防涝标高;沿海或受洪水泛滥威胁地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设计洪水位标高O . 5 一1 .O m ,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8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

9 场地设计标高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 . 2 m 以上。

1 0 场地设计标高与住宅建筑首层地面标高之间的高差宜为0 . 15 m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易下沉软地基地区应适当加大其高差,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0 ,45 m 。

3 . 2 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

3 。2 . 1 场地的适用坡度,可按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 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O .

2 %。

2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 %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

3 当地面坡度大于8 %时,宜采用台阶式,台阶的高度宜为1 .5 ~ 3 .0 m ,台阶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4 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阶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

3 。2 .3 场地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 .2 %;坡度小于0 . 2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3 .2 .

4 室外运动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全场外侧应设有漏水盖板排水沟。(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 排水坡度及排水方式如下:

1 足球场:场地排水坡度0 .3 %~ O .8 %。天然草坪的坡度宜为不大于0 .5 %;人工场地:有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3 %,无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8 %。场地排水沟位置及排水坡度见图3 .

2 . 4 一l

3 . 2 . 5 湿陷性黄土地区,场地的设计坡度,在建筑物周围6 m 以内不宜小于2 .0 %,

当为不透水地面时,可适当减小;在建筑物周围6 m 外不宜小于0 . 5 %。在采用雨水明沟或路面排水时,其纵坡不应小于0 .5 %。

3 . 3 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竖向设计处理

3 . 3 . 1 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加以利用。配合建筑群体布置和单体设计,控制合理的场地坡度。同时,应少开挖土石方,做好场地的护坡及挡土墙。

3 . 3 。2 山地地形坡度划分及竖向处理,见表3 . 3 . 2 。

表 3.3.3山地地形坡度利用

3 . 3 .

4 山地可采用边沟或排(截) 水明沟组织场地地面雨水排除。不同坡度不同处理手法的经济性。

3 .

4 场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

3 。

4 . 1 场地平整应根据场地的适合坡度和确定的地面形式进行。

3 .

4 . 2 应本着满足使用要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确定平整方案。

3 .

4 . 3 土石方平衡应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周围

3 . 5 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自然状态、压实状态)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与方案 一、各专业技术措施 建筑专业: 1、采用浅色饰面或遮荫等手段优化场地热环境;无遮阴的地面停车位占地面总 停车位的比例不超过30% ◆措施:场地中不少于30%的硬质地面有遮阴或铺设太阳辐射吸收率为0.3~ 0.7的浅色材料; 不少于75%的非绿化屋面为浅色饰面,坡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7,平屋顶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5; 地面停车位可处于建筑阴影区的地面或配置株间距在6m及以下的乔木; ◆提交资料:建筑竣工图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竣工图、屋顶平面竣工图、场地铺装竣工图及说明、景观种植竣工图、材料检测报告 2、建筑材料满足青岛市现行有效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规定 ◆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不得使用青岛市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目录中的建筑材料,当不得已进行材料代换时,必须经设计单位书面同意,且代换用建筑材料不属于国家和北京是发布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提交资料:建筑竣工图纸(或精装设计材料用法表)、工程结算材料清单、材料的进场验收及复验记录 3、所用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标准GB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措施:材料采购时,要满足图纸的要求,所有材料有害物质含量均符合GB 18580~GB 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 在材料采购、建设施工环节中注重建筑材料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并保留其检测报告; ◆提交资料:工程结算材料清单(标明生产厂家)、建材产品检测报告、出厂检验报告、材料进场验收及复验记录 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措施:施工单位按照图纸中对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的要求进行施工 ◆提交资料:结构竣工图纸、预拌混凝土及砂浆的购销合同、供应量证书、供货单、总用量清单等材料; 5、将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且实际回收的可再利用、可再循环材料的重量占可再利用与可再循环的固体废弃物的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20%

天津华远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_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剖析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计算参数篇 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1.本工程主要采用以下现行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2.自然条件:(项目地址:沈阳新民市) 基本风压值:0.55kN/㎡ 地面粗糙度:B类 建筑高度超过60m时,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1.1 体型系数:1.4 基本雪压值:0.50kN/㎡ 地震基本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见地质勘察报告 3.设计要求: 3.1 结构形式:见表一 3.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3.3 抗震设防烈度: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4 抗震措施:6度(低于80米按非抗震)

3.5 抗震等级:见表一 3.6 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表一 二、荷载取值: 见设计篇及荷载计算书。 三、程序计算系数取值: 1.总信息:

1.1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此夹角预算时取0,最终与WMASS.OUT中的方 向角差值不大于15°; 1.2 混凝土容重:考虑梁柱墙的外粉刷,一般取26; 1.3 裙房层数:按实; 1.4 嵌固端层数:地下室范围内建筑物暂定为地下室负一层底板,地下室范围外取基础顶。 1.4 转换层所在层号:本工程无转换层; 1.5 地下室层数:按实; 1.6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视墙体长度而定,一般取最小值1m。 1.7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仅计算位移比时选择此项,其它结构分 析、设计均不选。 1.8 结构材料信息:钢筋混凝土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3年2月第一版目录 1 基本规定 1.1 总则 1.2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一.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二.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3 采暖、通风、空气调节方案设计估算指标 2 采暖与供热 2.1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 2.2 采暖负荷计算 2.3 散热器 2.4 室内散热器采暖 2.5 热风采暖与空气幕 2.6 地板辐射采暖 2.7 热水采暖系统水力计算 2.8 室内采暖管道及其他 2.9 室外供热管道 3 空气调节 3.1 一般规定和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 3.2 负荷计算 3.3 系统设计 3.4 送风量和气流组织 3.5 空气处理 4 通风与防火 4.1 防火排烟 4.2 厨房通风 4.3 洗衣房通风 4.4 汽车库通风 4.5 电气及设备用房通风 4.6 卫生间通风及其他 4.7 通风机及风道系统 5 消声与减振 5.1 一般规定 5.2 噪声及振动标准 5.3 设备噪声及隔声处理 5.4 风道系统的消声设计 5.5 减振设计 6 制冷装置 6.1 一般规定 6.2 制冷机房、制冷机及其辅助设备的布置原则 6.3 制冷管道的施工设计 6.4 制冷机控制及安全保护 6.5 蓄冷系统的设计

6.6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6.7 空调水系统 7 控制与监测 7.1 一般规定 7.2 传感器、调节阀和执行器 7.3 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7.4 空调机组的控制与监测 7.5 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控制与监测 7.6 采暖通风系统控制 7.7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的控制 7.8 中央监控管理系统 8 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 8.1 民用锅炉房设计概述 8.2 锅炉房工艺布置和锅炉选型 8.3 锅炉房的土建、电气、采暖、通风及给排水设计要求 8.4 锅炉房烟风系统设计 8.5 蒸汽锅炉房汽水系统设计 8.6 热水锅炉房系统设计 8.7 锅炉水处理 8.8 锅炉房运煤、除渣和烟气净化系统设计 8.9 锅炉房燃油系统设计 8.10 锅炉房燃气系统设计 8.11 常压热水锅炉、真空相变锅炉及模块化锅炉房设计 8.12 电锅炉房设计 8.13 锅炉房的热工监测和热工控制 8.14 热交换站 9 燃气供应 9.1 总则 9.2 燃气供应方式的确定 9.3 燃气计算流量的确定 9.4 燃气管道水力计算 9.5 室外燃气管道设计 9.6 室内燃气管道设计 9.7 调压装置的选择与设计 9.8 计量装置的选择及布置 9.9 液化石油气供应 9.10 用气设备的设置要求 9.11 排烟设施的设计要求 9.12 燃气的安全监控设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23机房工程 23.1一般规定 23.1.1本章主要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中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弱电间、控制室的设计。 23.1.2机房工程设计包括机房、弱电间、控制室等场所的建筑结构、空调、给排水、供配电、接地、消防、安防、环境和设备监控等系统的要求。 23.1.3机房工程设计应确保智能化和信息化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3.2机房 23.2.1机房是指民用建筑物内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交换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存储设备、通信设备、控制设备、系统布线设备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提供运行环境的建筑空间,包括数据机房、通信机房等。 23.2.2根据机房所处行业/领域的重要性、使用单位对机房内各系统的保障、维护能力及由于场地设施故障造成网络信息中断/重要数据丢失在经济和社会上造成的损失、影响程度,将机房从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级。 23.2.3机房分级标准、性能要求和系统配置见表:13.2.3—1,各级机房举例见表:13.2.3—2。 表23.2.3—1机房分级标准、性能要求和系统配置 要求 等级 分级标准性能要求系统配置 A级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机房为A 级: 1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A级机房内的场地设施应按容 错系统配置,在电子信息系统运行期 间,场地设施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 故障、外电源中断、维护和检修而导 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系统配置:2N,2(N+1)系统配置 说明:具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相同配置的 系统,在同一时刻,至少有两套系统在 工作 B级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机房为B 级:1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 较大的经济损失;2电子信息系统运 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 B级机房内的场地设备应按冗 余要求配置,在系统运行期间,场地 设施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 故障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系统配置:N+X(X=1~N)系统配 置说明:系统满足基本需求外,增加了 x个单元、x个模块或x个路径。任何x 个单元、模块或路径的故障或维护不会 导致系统运行中断 C级不属于A级或B级机房的为c 级机房 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场 地设备应按基本需求配置,在场地设 施正常运行情况下,应保证电子信息 系统运行不中断 系统配置:N 系统满足基本需求,没有冗余 注:1冗余: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或全部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就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 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她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就是暗色系) 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轴线DOTE 1(红) 0、09 点划线(DOTE) 墙WALL 2(黄) 0、4 直线 (Continuous) 结构柱COLUMN 9(灰) 0、4 直线 (Continuous) 墙体保温及装修线SURFACE 6 0、13 直线 (Continuous) 平面图 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斜线 (ANST31) 填充比例 1:60 单元详图剪力墙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40 墙身填充HA TCH 150 0、05 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 1:20 门窗WINDOW 4 0、13 楼梯STAIR 4 0、13 洁具、风道、 排气道、楼板 开洞、空调、 空调洞 LVTRY 161 0、05 家具FURN 33 0、05 除打印单元 打样时均隐 藏 栏杆栏杆69 0、09 建筑轮廓线(面积计算) AREA 231 60 直线 (Continuous) 图层设置 打印隐藏 散水、屋面排 水、雨水管 排水 4 0、13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措施(最新)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措施(最新) 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开展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建筑行业在我国十分常见,建筑行业有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施工过程中,扬尘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给周围环境带来损害。绿色建筑的提出,将建筑同绿色环保理念进行融合,注重建筑建设中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新能源的应用,做到了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形式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绿色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建筑并非指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具体建筑形式,而是一种建筑理念,是指建筑物对自然无害,不破坏环境平衡,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建筑形式。绿色建筑又可以称为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同之处有有:首先,传统建筑主要考虑建筑成本,忽略运营成本;绿色建筑使用全生命周期理论衡量建筑的成本,从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各个环节,进行建筑成本的计算。其次,传统建筑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大,污染也比较大;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和污染,为人们提供绿色、环保的节能空间。 2常见的建筑节能技术 2.1外墙保温技术

建筑节能设计中,外墙占据重要部分,外墙涉及到屋内屋外的能量转换,外墙保温技术是建筑技能的关键内容。外墙保温技术有以下作用:外墙保温技术可以保护主体构架,保证使用年限;避免建筑物出现“热桥”现象;避免墙体潮湿;保证室内温度的适宜;拓宽房屋使用面积。可以看出外墙保温技术,减少室内外能量的转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2.2围护结构技术 屋顶、外墙、门窗、遮阳等是建筑的围护结构,对于建筑节能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围护结构占据建筑总投资费用不足5个百分点,但是通过节能技术可以实现40个百分点的节能。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可以减少室内外的热量损耗。屋面节能方法:首先,屋面选择密度小且热导性差的材料;其次,保温层不能选择吸水性强的材料,否则会降低保温能力;最后,安装必要的排气孔,用于排除保温层的水分。窗户的节能设计:窗户是能量损耗的薄弱环境,通常情况下,单层玻璃有着较大的能量损失,可以达到50个百分点,窗户的隔热性是节能的关键。 2.3新能源的使用 建筑节能技术中,新能源的使用尤为关键。建筑设计中,融入新能源技术,可以有效地做到建筑节能减排的目的。新能源主要是指当前应用尚未广泛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虽然在部分区域这些新能源已经有着很好的应用,但尚未完全普及开来。以太阳能为例,太阳能的使用,对阳光的依赖性比较

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目录

一、总则 (1) 二、荷载 (9) 三、计算参数设置 (11) 四、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17) 五、结构构件设计 (22) 六、钢结构设计 (31) 七、人防结构设计 (43) 八、其他 (47)

一、总则 1、一般规定 设计原则 要精心设计。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并尽可能技术先进,以确保设计质量。 设计前,必须对建筑物使用要求(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 工程特点、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以及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对所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等,要弄清设计意图及适用范围,以便正确选用。当结构有部分分包时(如预应力、钢结构等),应有结构分包设计合同,分包单位应具备相应设计资质。如分包设计使用本单位设计图签,工程设计人应对分包的图纸和计算进行审核,并负相应审核责任。 凡采用标准图、通用图者,应注意正确选用,如选用不当,由采用者负设计责任。采用通用构件时,必须对各类构件之适用范围,应注意事项等,仔细了解清楚,以避免误用,造成安全问题。 结构设计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在结构关键部位,材料要求严格部位、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部位,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保安全。 对于在已建成之工程上续建加层或改造之工作,应审慎进行,并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1.凡在建成之工程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者(即原设计未按抗震设计,或原设防烈度不够)应先按加层进行抗震加固及承载力的验算,再进行加层或改造(设计工作可同时进行),加层设计必须满足现规范要求; 2.非本单位设计之工程,在接受加层的设计任务时,应对设计文件及工程现状仔细研究,在确保整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可靠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 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因此一般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取50年。对于轻钢结构(属于易替换的结构构件)一般取25年,临时建筑按5年确定,对年限低于50年的建筑采用的规范仍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高于50年的需另行确定在基准期内荷载及其设计参数的取值,可靠度指标、结构构件的性能指标、地震的概率分布等方面内容。混凝土结构一般为50年,幕墙为25年,门

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技术措施

1总则 1.0.1本措施适用于全国各类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 1.0.2本措施遵守执行国家的现行规划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结合各地实践经验,是 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中共性问题制定的技术措施。 1.0.3使用本措施时,除应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外,还应遵守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 方政策与规定。 1.0.4本措施可与国家建筑标注设计图集(一下简称“国标图集”)05J804《民同建筑工程 总平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配合使用。 2基地总平面 2.1 一般规定 2.1.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1.2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空间,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 2.1.3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 2.1.4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保护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保护生态环境。 2.1.5 基地内建筑物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卫生、安全等规范要求。 2.1.6 设计应考虑防灾(如防洪、防震、防海潮、防滑坡、防泥石流等)要求,并考虑相应措施。 2.1.7 规划总平面考虑远期发展时,应做到远近期结合,达到技术经济的合理性。 2.1.8 居住区总平面设计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里、工程竖向、道路、场地景观、管线设计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以达到整体性经济合理。 2 居住建筑应满足日照、注重朝向、通风及卫生安全等要求。 3居住区配套共建项目应按需求设置,与城市协调互补,方便居民生活。 4居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和住宅之间有便利安全的通行系统,并需考虑与周边共享。 5配套商业宜适当集中及沿外周边布置,以利于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城市设计融合,便于使用、经营及管理。 6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 7居住区内应考虑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及利用,其规模可按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2.1.9 公共建筑总平面设计 1 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 2 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车交通流线。 3以下列举常用公共建筑规划总平面有关规定: 1)幼儿园

中规院城市详细规划统一技术措施

中规院城市详细规划统一技术措施 1 总则 2 控制性详细规划 3 修建性详细规划 4 附则 附录:详细规划各阶段规划成果图图面深度比较 l 总则 l.0.1 为了使我院所编制的城市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程序规范化,加强编制工作的技术质量管理,特制定本措施。 1.0.2 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1.0.3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规划意图,为有效地控制用地和规划管理而编制的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详细划分,确定其使用性质、人口密度和建筑容量,确定规划区内部的市政公用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条件以及内部道路与外部道路的联系,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用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字串7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指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直接对建设项目和周围环境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主要确定各类建筑、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配置,并根据建筑和绿化的空间布局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为各项建筑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1.0.4 本技术措施的运用范围可以是整片的新区开发或旧区改建,也可以是单独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市中心或区中心、干道和道路两侧的沿街地段、城市广场、车站、游乐场、商业中心或步行街、工业区或综合区、校园、旅游渡假区以及大型的体育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等。 1.0.5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须遵循《城市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遵守有关城市规划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本措施如与上述要求有抵触时,应以国家规定为准。 1.0.6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相协调,体现其意图,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历史、自然环境及现状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准确的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经济、环境、景观等要素。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的过程中,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合理安排(以改善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质量。 字串7 l.0.7 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的过程中,要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较和技术经济论证,要有群众参与(征询当地居民和单位的意见。 2 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应以用地的控制和管理为重点,以实施总体规划的意图为目的,强化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衔接:编制工作要在具有完备的基础资料条件下进行。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规划的编制既要考虑形体环境,又要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选择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内容,运用控制的手段,确定城市或开发区未来的建设目标, 2.1 编制程序 2.1.1 组织负责编制该规划项目的工作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配备相关各专业技术人员。 2.1.2 收集和分析现状基础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和核对现状图。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

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 1 总则 1.o.1 为了在民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贯彻节能的方针,正确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程),特编写《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简称《专篇》)。 1.0.2 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其主要内容是降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日常运行能耗和采用可再生能源。 1.0.3 本《专篇》适用于全国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与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其他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可参考使用。 1。0.4 本《专篇》是对2003年出版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给水排水》(简称《措施》)的补充。 1.o.5 本《专篇》是在总结以往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家现行有关节能的法规、标准、规范(程)的细化和补充,提供各种设计参数、方法及技术要求供设计人员使用。但本《专篇》不能代替现行法规、标准、规范(程)。 1.o.S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会有新的或修订的法规、标准、规范(程)颁布实施。如本《专篇》与其不符时,应以新颁布的法规、标准、规范(程)为准。 1.o.7 设计中应同时贯彻“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方针,并应执行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程、定)等。 1.0.8 应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条件下,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处理好节能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2 综合节能措施 2.1 给水 2.1.1 应按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选取给水用水定额,缺水地区应选低值。 1.有地方标准时,可参照确定。 2.可结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第4.O.3条规定的区域条件和用水定额确定。 3.当采用巾水、雨水等作为冲厕等其他用水时,应相应减去此部分用水定额。 2.1.2 采用合理的供水系统。 L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 1)通过调查收集和掌握准确的市政供水水压、水量及供水可靠性的资料,为合理设计给水系统、利用市政供水压力提供依据。 2)根据用水设备、用水卫生器具和水嘴的供水最低工作压力要求,确定直接利用市政供水的层数。 2.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分区。 1)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 的人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 2)各分区低层部分的卫生间,入户管(或配水横管)上宜采取适当的减压措施。 3)减压阀的设计选用要点: ①不宜采用共用供水立管串联减压分区供水的方式。 ②推荐支管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重要措施。 a(根据实测:DNl5陶瓷阀芯水嘴静压时为P;0.37MPa、全开时,流量Q二O.46L/s,为设计额定流量0.15-0.20[is的3。07-2.3倍,因此,给水系统分区设计中,应合理控制各用水点处的水压,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 b.给水分区低层部分卫生间人户管处经支管减压后的供水静压力在满足卫生器具给水配件额定流量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取低值;住宅卫生间人户管水表前的供水静压力宜不大于0.15MPa。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11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电气》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电子版规范 2010-03-09 22:21:14 阅读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二不小心 的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 特此鸣谢 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1一般规定 11.1.1本措施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含使用或生产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蒸气的建筑物和场所)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不适用于生产和贮存火药、炸药、弹药、火工品等场所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当用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所规定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时,应按该规范采取相应措施。 11.1.2本措施与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有矛盾处,应以相应标准、规范为准。 11.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所选用的消防设备应为符合国家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1.2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报警探测器区域的划分 11.2.1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民用建筑,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并宜按照表11.2.1—1划分。 表11.2.1—1民用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等级 建筑属类 保护对象 特级 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高层建筑 各类建筑 一级 居住建筑 十九层及以上的居住建筑 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 的高层公共建 筑 1.医阮; 2.星级以上旅游览饭店; 3.建筑高度超过50m 或24m 以上以上部分的任 意一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4.建筑高度超过50m 或24m 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500m2的商住楼;5.中央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楼;6.网局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电力调度楼;7.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8.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9.重要的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10.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 建筑高度不超过24m 多层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单层公共建筑 1.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6000m2的商店、展览建筑、财贸金融建筑、客运和货运建筑等; 2.图书、文物珍藏库,每座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重要的档案馆; 3.省级及以上广播电视建筑、邮政楼、电信楼、城市或区域电力、交通和防灾指挥调度等建筑; 4.特等、甲等剧院或座位数超过1500个的其它等级的剧院、电影院,座位数超过2000个的会堂或礼堂,座位数超过 3000个的体育场。5.老年人建筑、任意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旅馆建筑、疗养院的病房楼、儿童活动场所和200床及以上床位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手术部等 地下公共建筑 1.地下铁道、车站; 2.地下电影院、礼堂; 3.使用面积超过1000m 。的地下商场、医院、旅馆、展览厅及其它商业或公共活动场所; 4.重要的实验室,图书、资料、档案库 二级 居住建筑 十层至十八层的居住建筑 高层公共建筑 1.除一级保护对象以外的商业楼、展览建筑、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书库; 2.省级以下的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 3.建筑高度不超过50m 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 案楼等 建筑高度不超过24m 的公共建筑 1.任一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m2但不超过3000m2或总面积不超过6000m2的商店、展览建筑、旅馆、财贸金融建筑、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2.市、县级的

绿色建筑二星级

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技术要求探讨摘要:2006年6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理念和评价体系的确立,对积极引导社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绿色建筑节能的特点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必要性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目标技术措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该标准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部分,根据一般项、优选项的达标得分情况,细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为实现绿色建筑二星级的目标,在规划设计阶段,应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大方面细化绿色建筑目标。 1.节地与室外环境:地下空间的利用,室外风环境,景观中关于乡

土植物和乔灌木的选配,室外透水地面的铺设面积及计算。 2.节能与能源利用:围护结构优化,节能设备选型,室内通风模拟分析。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收集利用于景观用水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纸,节水喷灌设计,节水率计算。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构件功能说明,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场地废弃物处理。 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光环境模拟分析,室内声环境模拟分析,建筑热工条件计算。 二、二星级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一)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拥有15%-25%的孔隙,能够使透水速度达到31-52L/m/h,远远高于最有效的降雨在最优秀的排水配置下的排出速率,实现雨天无路面积水,夏天比常规路面更凉爽的步行体验。另外,地面材料的密度本身较低(15-25%的空隙),降低了热储存的能力,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

1 总则 1 . 0 . 1 本措施适用于全国各类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 1 . 0 . 2 本措施遵守执行国家的现行规划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结合各地实践经验,是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设计中共性问题制定的技术措施。 1 . 0 . 3 使用本措施时,除应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外,还应遵守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方政策与规定。 1 . 0 . 4 本措施可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以下简称“国标图集” ) 05J804 《民用建筑工程总平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配合 2 基地总平面(重点掌握) 2 . 1 一般规定 2 . 1 .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 . 1 . 2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空间,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 2 . 1 。 3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 2 . 1 。4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保护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保护生态环境。 2 . 1 . 5 基地内建筑物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卫生、安全等规范要求。 2 . 1 。6 设计应考虑防灾(如防洪、防震、防海潮、防滑坡、防泥石流等) 要求,并考虑相应措施。 2 . 1 . 7 规划总平面考虑远期发展时,应做到远近期结合,达到技术经济的合理性。 2 . 1 . 8 居住区总平面设计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体、工程竖向、道路、场地景观、管线设计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以达到整体性经济合理。 2 居住建筑应满足日照、注重朝向、通风及卫生安全等要求。 3 居住区配套公建项目应按需求设置,与城市协调互补,方便居民生活。 4 居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小学校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和住宅之间有便利安全的通行系统,并需考虑与周边共享。 5 配套商业宜适当集中及沿外周边布置,以利于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城市设计融合,便于使用、经营及管理。 6 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 7 居住区内应考虑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及利用,其规模可按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2 . 1 . 9 公共建筑总平面设计 1 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 2 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车交通流线。 3 以下列举常用公共建筑规划总平面有关规定: 1 ) 幼儿园 ①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 建筑专业统一技术措施 工程编排: 一、文件管理、分门别类,文件夹: 1、2014——项目名称——收甲方、发甲方、方案、施工图 2、收甲方——几月几号,甲方发的什么文件(例:06.30-会议纪要或06.30-电梯样本)——收到文件(如若是纸质文件,要自己保存好,能扫描的扫面成图像保存) 3、发甲方——几月几号,发甲方内容(例:06.30-1-8#楼面积或06.30-车库方案)——发送文件 4、方案——第几次汇报——cad、su、ps、jpg——几月几号,修改内容——文件(例:06.30-8#或06.30-车库) 5、施工图——几号楼——几月几号,修改内容——cad文件(例:06.30-08#或06.30-车库) 6、施工图——收其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条件)——cad文件 7、施工图——发他专业——暖、电、水、结构——几月几号,传图原因(例:06.30-第一次过图)——cad文件 绘图标准 一、图层 绘图时,图层颜色、线性及线宽设置详见下表,附cad。(绘图时所用颜色不可以是暗色系)1、平面: 绘图内容图层名称图层色号线宽线型填充备注 DOTE 0.09 轴线1(红)点划线(DOTE) WALL 0.4 线直2(黄)墙 (Continuous) COLUMN 0.4 线直9(灰)结构柱 (Continuous) 0.13 SURFACE 6 线直墙体保温及装修线(Continuous) HATCH 150 0.05 平面图斜线填充比例1:60 ANST31)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单元详图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40 剪力墙填充HATCH 150 0.05 墙身填充钢筋混凝土填充比例1:20 WINDOW 4 0.13 门窗 STAIR 4 0.13 楼梯 161 0.05 LVTRY 洁具、风道、排气道、楼板开洞、空调、空调洞 FURN 33 0.05 家具除打印单元打样时均隐藏 69 0.09 栏杆栏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3 结构 3.1 结构设计原则与结构选型 3.1.1 防空地下室的主体结构、出入口部、孔口和防护设备等应按照防护要求和受力情形做到各个部位抗力相和谐,防止显现由于局部破坏而阻碍主体结构的防护密闭性能。 3.1.2 防空地下室结构在满足设计抗力的前提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采纳“强柱弱梁(弱板)” 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防空地下室应充分利用受弯构件和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变形来吸取核爆冲击波的能量,以减轻支座截面的抗剪与柱子抗压的负担,确保结构在屈服前不显现剪切破坏和屈服后有足够的延性,最终形成塑性破坏,而不是脆性破坏,从而提升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受弯构件应采纳双面配筋。双面配筋对承担核爆动荷载作用下可能的回弹和防止在大挠度情形下的构件坍塌十分重要。 在构造上,应专门注意在梁、板、柱的节点区应有足够的抗剪、抗压能力和足够的钢筋锚固长度。 3.1.3 结构选型: 防空地下室结构的选型,应按照防护要求,使用要求、上部建筑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采纳预制装配整体式。 应选用受力明确、传力简单和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延性的结构。防空地下室顶板一样采纳一般梁板、井式梁板、无梁楼盖等结构。 出入口通道常采纳矩形封闭框架结构。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不得用于防空地下室。 3.2 一样规定 3.2.1 防空地下室结构在核爆动荷载作用下,其动力分析一样采纳等效静荷载法。

3.2.2 防空地下室的顶板和临空墙等的厚度,除应按核爆动荷载进行承载力设计确定外,还应满足防早期核辐射的要求(详见本技术措施第2.2节的有关内容)。 3.2.3 作用在全埋式防空地下室结构上的核爆动荷载Pc,可按同时平均作用在结构四周进行运算。由于左右两侧其荷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不需考虑结构的侧移;作用底板上的核爆动荷载是由于结构顶板受到核爆动荷载后向下运动所产生反力。 当6级防空地下室顶板底面高出室外地面时,尚应验算地面空气冲击波作用在高出地面外墙上的核爆动荷载Pc2'的单向作用,详见《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图4.3.2(b)。 3.2.4 带采光窗井的防空地下室,窗井结构宜与地下室结构整体相连。 3.2.5 防空地下室在核爆动荷载作用下,应验算结承载力,可不进行结构变形、裂缝开展的验算。 3.2.6 防空地下室在核爆动荷载作用下的基础设计,一样只验算基础承载力,关于满足刚性角要求的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可不必作受弯和受剪的复核验算。 3.2.7 防空地下室的外墙和底板应先按平常荷载运算选择截面,再按战时荷载进行核算,取其不利情形进行截面设计。 3.2.8 防空地下室结构构件除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和门框墙以及砖砌体墙和防水要求高的结构采纳按弹性工作时期设计外,关于一样超静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按非弹性变形的产生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运算内力。 3.2.9 为有利于平战结合,方便防空地下室平常使用,可采取平战兼顾的设计方法,通过临战加固达到战时防护要求。 3.2.10 在设计讲明中应注明:防空地下室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同上部建筑物;一样单建式人防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按50年。 3.2.11 关于水位较高,具有抗浮咨询题的防空地下室,在设计讲明中应注明,采纳降水作业配合施工的,施工中何时停止降水,需经设计人同意。 3.3 上部建筑对核爆动荷载的阻碍

绿色建筑二星级技术措施意见

南宁雍景湾项目(一期) 绿色建筑二星级技术措施意见 根据《广西绿色建筑评价》(DB45/T 567-2009)等相关标准,以及现阶段业主提供的资料,经研究,现针对南宁雍景湾项目(一期)提出以下技术意见,以满足本项目申报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要求。 一、建筑 1、请确认“总平面图(获批版)”是不是最终版本的总平面图。如不是,请提供最终版本的总平面图。 2、建筑总说明中补充 (1)污染物排放说明,以下项目内容仅供参考,请设计方结合实际情况补充调整至施工图设计说明中。 ①垃圾收集点 在小区道路边绿地中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采用有上盖垃圾桶密闭储存方式,对垃圾收集站内的垃圾日产日,定期消毒、杀虫、灭鼠等。 ②餐饮类建筑(或直接明确本项目商业不引进餐饮业) 餐饮业厨房预留排油烟竖井,厨房排油烟设计由业主另行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另行设计。厨房排油烟系统必须安装高效除油烟机等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油烟应当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要求,厨房油烟净化处理达标后由烟井引至楼顶高空排放。 ③公厕 公厕定时保洁、消毒,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处理公厕废气

④幼儿园、学校 幼儿园合理设计在住区边缘,与住宅边界采用密植树林,用以隔离噪声。 (2)构造措施明确室内装修采用木地板(业主自理) 室内装修做法表: 楼地面做法: (3)户门采用有门槛做法钢质(或木质)隔声门,空气声计权隔声量≥30dB。 3、节能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按《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1) 东西朝向外窗设置了活动百叶遮阳,请提供活动百叶遮阳的大样图或引用图集出处。 (2)外墙主要部分采用吸收系数ρ值小于0.5的浅色饰面。 (3)建筑外装饰材料宜选择隔热效果明显的材料,如隔热涂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