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

单元综述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第一课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二、三课的内容是并列关系,主要研究水的物理性质。第四课是以水在地球上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资源危机,提升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水”的切入点,意图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位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等教育。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第一课:生命离不开水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水的作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关于水他都知道些什么?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所举例子分类(人离不开水、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家庭、工业、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等)最后归结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可以追问谁还能举出哪些事例来说明生命是离不开水的?让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人的新陈代谢活动、维持正常体温离不开水,学生往往意识不到,教师可以讲解,或者让学生阅读第26页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原有认知。(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第二部分,给扇形涂色和探究小草的日耗水量。

1、给扇形涂色这个活动,只需用简单浅显的语言介绍百分数含义,目的是让学生看懂,明白即可。扇形图在小学三年级还没学过,我们可以让他们用蓝色的笔把空白的地方涂一涂,把涂了颜色的跟没涂颜色的部分进行比较,认识水在生命体中占的比重较大即可。

2、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我们可以提前做这项工作。前两三天做好准备,放在教室的窗台上,便于学生及时观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做。

第三部分,用多种方法,把植物里的水挤出来。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有水,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要提前让学生带一些水果、蔬菜,让他在课堂上挤一挤,压一压,把水分挤出来。明确生命体里面包含着很多水分。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的水挤出来”提示我们意在提醒我们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学生可能会说出永榨汁机或者烘干等其他方法)。挤出水分后先让学生观察物体挤出水份多少。再称残渣的重量。

由于时间关系,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量多的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后让孩子们进行实践。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更充分发表自

(这里我们教师要提醒学生:胡萝卜和土豆要一样重,渗透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观察水

这课和过去的自然课差不多,让学生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的、透明的液体,教过自然课的老师都知道,这里以前的自然课有所扩展。不仅让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同时还要知道水有哪些特点(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等)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建议教学思路:分辨水——观察水、描述水——认识液体的特征——运水比赛,体会水的流动性。

第一部分,快速找出水。首先从观察入手,从众多的液体中找出水,从比较中归纳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找水并不重要,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找水过程中体验用感官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同时强调: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随便尝,学生尝液体时,不要共同使用一根筷子,注意卫生等。

第二部分,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样子。和用塑料袋认识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的特点。这莉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水的这些特点。。

注意: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体现出了做中学的理念。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几种形状不同的透明玻璃瓶;要多给学生动手时间,让他们把水倒来倒去,从而有所发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为后面运水活动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运水比赛,这是一个拓展活动。要先组织学生讨论运水方法,选择实验工具,在游戏过程中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快乐。

第三课,神奇的水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水得溶解现象、毛细现象,表面有张力的现象、有压力,发现水的更多的性质。本课活动内容较多,可分两课时来进行。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1、正确估计学生2、把握好教材的深浅度。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先做探究性实验,先让学生了解毛细显现象,再认识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注意:纸巾浸入水中后手不要活动。花的变色实验要提前两到三天做。教师尧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是水通过材料的毛孔或吸缝穿行的现象都属于毛细现象。至于毛细现象怎么回事,也不过多地讲解,只是知道水有沿着物体向上爬的特征就行了。)通过观察会发现:红色的水逐渐沿着纸巾往上爬,并向四周扩散。

第二部分,认识水表面张力。要求只认识现象,不做原因探究。先教会学生使用滴管,引导学生从硬币的上面上面,侧面观察水表面的形状,最好把它画下来。

杯中放曲别针的这个实验可以演示:先让学生猜一猜放多少个曲别针水会溢出来,然后老师一枚一枚放,学生一起数,这里尧注意: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满的,曲别针从杯子边缘慢慢放入。这个实验的结果会使孩子们非常惊讶,放了许多个曲别针水

第三部分,认识了解水的压力和浮动力。理解水有压力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从小孔里喷射出来?为什么下面的水喷射地远?学生对水的浮力也有经验。这里不必深究浮力是什么,只需让学生知道水有浮力即可。

实验结论: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水位越深压力越大。水有浮力,浮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

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高锰酸钾控制在1到2粒,刚开始放入时一定不要搅拌,让学生静静观察溶解过程。同样对溶解不必深究溶解是怎么一回事,理解即可。这里提到两个问题:“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关于溶解,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征对一件事、一个现象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来看一个研究水的表面张力的片段:

第四课,地球上的水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时,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鲜艳的蓝色;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据资料介绍,地球上水的总量大约有14亿立方千米,这些水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而在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2.5%是淡水。全世界的淡水主要分布在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上,其次是地下水。由于开发困难和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淡水、冰雪固态淡水很少被直接利用。

地球上的水给所有生物宝贵的生命,也把自然界装点得美丽娇娆。如我国的钱塘江涌潮、黄果树瀑布、本溪水洞、吉林的雾凇……都给人类带来欢乐和享受。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农业灌溉需要水,据资料介绍,浇灌一公顷水稻需水18000吨,一亩蔬菜需水25~30吨,一亩小麦需水40~50吨,一亩棉花需水35—50吨。工业生产也需要水,每生产一吨钢需水100吨,一座发电能力1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淡水上亿吨。此外,城市生活和建设每时每刻都需要水。

在本单元最后一课,安排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明确淡水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本课以水在自然界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建议教学思路是观察交流——+收集证据——达成共识。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并欣赏美丽的水。教材提供了五幅插图:宽广的海洋,高山湖泊,山间河流,地下暗河和冰冻雪山。通过五幅图,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海中,这些水在自然中创造了奇观。教材提供的美丽水体很有限,我们可再收集一些美丽水体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涂一涂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地球是个大水球。

注意:教学时要先让同学们充分地说出地球上哪里有水?激发学生对水得亲近之情,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相关的图片或光盘。

第二部分,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首先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的淡水十分匮乏,可以让学生比较“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水”,用这些数量差距来说明问题。接着是一个体验活动。

这个活动是根据1977年在阿根廷召开的“联合国世界水会议”上,专家打的一个比方设计的。专家说:“如果用一个半加仑的瓶子装下地球上所有的水,那么可利用的淡水只有半茶匙;在这半茶匙淡水中,河水只相当于一滴,其余的都是地下水。”

污染状况,找污染原因,提保护办法。

第四部分,介绍一种净化水的方法和咸水淡化的方法。明白工作原理即可

第五部分,寻找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教育学生节约水资源。教材第38页插图路边洗车、水龙头大开洗拖把、家庭中洗菜、洗水果后把水倒掉、开着水龙头,洗脸刷牙,这些浪费水的现象,在学校、家庭、社会上随处可见,另外要引导学生再举一些浪费水的现象,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种种浪费水的现象,激发学生“节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情感。

我们还可补充一些数据,一些节水措施,一些有关水的法律,世界水日的信息等。最后还可以布置学生跟语文课结合起来,写一篇日记或写一句节水的广告词等。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

单元综述

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产品的物质,是先于人类存在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无论是对经济、对环境,还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材料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材料的发明、材料的正确使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发现,材料科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本单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人,认识和研究多种材料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认识”材料的各种活动,如收集、提供材料,观察、实验研究、比较和描述材料等,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同时,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的活动,使他们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一课:常见材料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教室内各种物品的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品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来源可以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材料的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本课的编写结构总体上体现为认识、区分、分析三个基本阶段,三个阶段呈逐层递进关系。因此建议本课教学思路为:观察——交流——分类——探究。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讨论教室里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可以分析课桌用到了哪些材料,窗户又用到了哪些材料(有的是木料的,有的是铝合金的等等),还有窗户上的玻璃、油漆都可以写。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可以让孩子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物体都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这样可以认识更多的常见材料。有些材料可能叫不上名字,老师可以告诉他们。还有窗帘、暖气片、黑板、甚至学生穿的衣服、鞋、扣子都可以说一说。(教师把学生说到的材料逐一写在黑板上,为下一部分认识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做准备)

第二部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分类的方法有多种,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常见的一种分法。先让学生读一读P40关于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句子和P50提供的素材,再引导学生给刚才列举的材料分类。(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P41问题: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的例子?

天然材料:除了课本上提到的木材、石料、羊毛、铁矿、沙粒、石油等,还有动物的皮、天然的大理石、天然的橡胶等。人造材料:除了树上提到的纸、铁等金属、玻璃、塑料等,还有水泥、革等。

师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些不常见的,学生可能找不到的一些纸作为认识材料。

第二课:纸

纸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常见材料,对于纸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教材安排对常见材料的研究从研究纸开始。

本课在结构设计上,先引导学生回忆、交流、了解纸的用途,从而产生探究兴趣;然后以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能力,获得知识。建议教学思路为观察——交流——探究。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了解各种纸的用途。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他所知道的纸、展示他带来的纸、教师再补充一些学生不易收集到的纸。对各种纸样进行讨论,思考这种纸只要用来做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纸来坐这种物品?接着引导孩子了解纸的发明史,教材提供了木牍、帛书和古代造纸等一些图片。这些都比较简单简单,有条件的可以给他们讲关于造纸的技术,造纸的历史。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纸最早的国家,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引导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研究纸的性质(结实程度、吸水性、透明度……)。

1、在比较纸的纵向横向结实程度时,相互勾拉纸是为了表现结实程度的差异,撕纸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感觉上的差异。

2、观察纸的毛边活动要让学生借助放大镜清晰观察纸的纤维差异。

3、吸水性实验要让学生体验值得纤维疏密程度,即毛细现象的效果。

4、透明度实验重点展现纸的透光性能。

实验结论:同一种纸的纵向横向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毛边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透明度也不同。

以上四项活动可以分组选择进行,最后通过全班交流来分享实验成果,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

注意:在研究纸横向、纵向的结实程度时,强调撕纸时横撕竖撕动作力量尽量一致,感觉其结实程度的不同。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纸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语言等方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是纸的毛边纤维不一样。做纸的吸水性实验时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滴水的多少要相同。

第三部分,了解纸的原料及生产过程。可以看一些视频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造纸厂亲自参观一下。

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教育学生节约用纸,爱惜资源。

本环节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算一算“要砍掉多少树”的问题,让学生在惊叹之余充分认识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资源。也可以布置学生看看教室垃圾箱里、学校垃圾池里我们每天扔掉的纸张,教育学生把节约用纸、节约能源切实落实到行动上。

课后布置学生:从家里找一些布头、毛线、尼龙绳,收集成衣的文字、图片标志等。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三课:纺织材料

本课与上一课同为常见材料的研究主题,教学时要以学生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注重方法技能的巩固与提高,要将知

第一部分,认识几中常见的纺织材料,棉布,丝绸,羊毛,尼龙等。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古代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现代人穿什么?学生喜欢那些纺织品,并说明原因,从而感受现代纺织材料的发展性与多样性

同时让学生了解纺织材料发展史,认识一些标志:如纺织品成分标志、纯羊毛标志等。这些可以让血神该提前收集,认识纺织品成分标识时可以让学生脱下外套找找里面的标志,看看他穿的衣服有哪些成分。

第二部分,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结实程度、燃烧时的情况、吸水性等

棉布

尼龙

结实程度

较为结实

结实

燃烧中的情况

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灰烬分散,颜色发白

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吸水能力

吸水性强

吸水性弱

注意:在比较结实程度时让孩子们先用肉眼观察,然后发用放大镜来观察比较尼龙跟棉布的纤维的不同,再用小镊子拆下来一些纤维丝,还可以拉一拉,比较两种纤维的结实程度。

在比较气味时主要用火烧的方法,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棉布条很容易着火,烧完之后就是一些白灰,且没有其他气味,尼龙烧的时候冒黑烟有臭味,烧完之后结成一个黑块,用手很难捻开。还可以给学生补充烧纯毛毛线会闻到一股烧头发的气味,也可以让学生烧烧纯毛毛线。

比较吸水性时要渗透对比试验控制条件的意识。

第三部分,设计将来的衣服。

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可以结合语文课进行。让学生以此为题来写一篇作文或日记。教材P48提供了一副情景图片,激发学生想象,便于学生展开想象。

第四课:金属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研究的是共性,形成结论的方法是归纳,建议教学思路观察——交流——探究。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了解周围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为什么用这些金属做物体进行大胆猜测。(金属材料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导电性,金属具有光泽,利用金属的坚硬性质等等。)像这些名词可能学生说不出来,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即可。

第二部分,研究金属的性质。先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注意实验材料的控制,再动手研究。

注意: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得出结论

1、研究金属有光泽

镜子”都可以,最后教师再坐引导统一到“有金属光泽”。

2.研究金属易传热

在烧杯里倒热水,同时把小刀、铝勺、导线等放入热水中,过几分钟用手触摸露在水面上的部位,提问:有什么感觉?做这个实验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倒热水时,热水用完后,都要注意安全,不要烫伤。

学生的感觉大致有以下几种,烫手、有些热、比刚才热、小勺热得快、筷子不太烫等,这些说法都应该予以肯定。最后归纳出金属传热的速度快。

3. 研究金属有伸展性(可以演示有条件的可以分组)

做这个实验最好选用小铁钉、铝线、铜线等,不要选用较大型的物品。

分组实验时要强调学生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锤打力气不必太大。然后让学生总结出金属“有伸展性”这个性质。

研究内容

实验过程及现象

颜色光泽

用砂纸打磨各种金属得表面,发现表面很亮,有光泽。

传热

把各种金属器具插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几分钟后摸一摸,感觉到热。

延展性

用铁锤敲打各种金属发现金属不会破碎,感觉很硬。

导电

用铜线将灯泡与电池相连接,发现灯泡亮了。

实验结论:金属的质地一般都比较坚硬,有光泽,容易传热,能导电,具有延展性,经敲打后比较容易变形。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安排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教材P50最后一个问题,参考书第145页有。

注意: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第五课:塑料

本课是四个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直接指导学生了解塑料的优缺点,思考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建议教学思路为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比较塑料和其它材料之间的优缺点。书中提供了5组材料,比较需要一组一组进行。学生对每一组材料分析时,教师不做评价,在总塑料优缺点时再进行概括。

第二部分,怎样减少白色污染。先引导学生说说塑料的缺点,告诉学生塑料最大的缺点是:不易分解(腐烂),引出白色污染。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知道的白色污染的危害,再利用一些图片、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时,也是先让学生说,教师再做补充。

本环节要在明确废弃塑料危害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名教师要补充相关资料,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行为,教育学生去保护环境。

最后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例如塑料制品底部的数字代表什么?各有什么用途?对于治理白色污染,政府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等。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

单元综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另一部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科学探究过程方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这样一些步骤:提出问题一收集数据一分析加工数据一交流质疑一作出结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刨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年龄越小,他们越喜欢问这问那,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性。这一天性若不加以培养,一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二是徘徊于出于天真好奇的提问不会向高层次提问能力发展。正因为如此,科学教育专家指出:“如何帮助儿童提出可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是儿童理解科学活动的关键一步,并且在早期打下这种理解能力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给儿童提问的机会以培养其提问的能力已成为许多科学老师的共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儿童“海提”局面束手无策的尴尬。尽早让儿童学会提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所以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生提他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围绕这一目标,本单元的安排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学习怎样多提科学问题,二是学习怎样提好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两个内容分别构成两课: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孩子提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提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以及合理、有序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儿童的天性,本课主要指导学生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量多提问题,从而学会提问题

教材结构及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已提供的问题例样基础上提更多的问题,但不必解答,学生有兴趣的话可进行鼓励。

第二部分,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学生开始时不理解,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学流程及建议;

环节一:谈话导入,明确本课价值。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讨论自己为什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明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要强调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关键词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法布尔如何由好奇到体验而提出问题的,从而揭示仔细观察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在质疑已有结论中提出问题

首先让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要多补充一些科学家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的故事,总结出可以在怀疑结论中提出问题;然后让生联系自己掌握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

3、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开始时理解不到位没关系,要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介绍解释爱因斯坦本人的说明。

类似于这样的课我们会感到不好上,这里我查找了一个教学设计,便于大家参考。(文档)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属于技能训练课。从结构上看,本课存在明显的双线并举现象。第一条线以指出“问题从哪里来”为核心,说明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三方面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条线为指导过程中由扶到放的引导设计。两条线都生发于课文起始对研究主题重要性的阐述,即要从爱提问发展为会提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师:提问记录表、小红旗、“小小科学家”章

生:观察厨房提问题、盆花、手工纸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懂得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喜欢听故事吗?今天阴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坐在炉子前帮奶奶烧水。烧着烧着,只见他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呆住了,原来他发现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气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呀。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这个小男孩就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后来他真的发明了蒸汽机,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造福人类的瓦特永远被后人敬仰。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呢?板书:观察

瓦特在厨房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发明了蒸汽机。可见我们很熟悉的厨房里的确藏着大学问,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家厨房,看看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们能提出什么好问题来?(学生提问题)

3、我们也来做一回科学家,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摆着一盆花,请大家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哪个小组的成员就已经成功的迈进了科学的大门了。在观察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珍爱生命不破坏植物,二是把提出的问题简单记录下来,方便汇报交流。

学生观察记录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提出了多少个问题,评比获胜小组。

获胜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问题。

4、刚才我们经历了一下科学家在观察中提出问题的过程,接下来阴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故事,相信大家听后会有不同的启示。

在古代欧洲,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动。“地心说”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15、16世纪的时候,事情才发生了变化。当时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地心说”不能成立,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于是决心用观测的事实来驳倒它。他每天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创立了太阳中心说,也叫做“日心说”。

5、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怀疑别人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板书:怀疑。下面是一些流行的说法,你有怀疑吗?你有问题吗?

⑴、喂金鱼少喂一点,不然会胀死。

⑵、冬虫夏草是一种药材,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

⑶、如果肉腐烂了,肉里就会自发地长出苍蝇。

⑷、一条蚯蚓切断以后,能生成两条活的蚯蚓。

⑸、大夏天,用棉被包住雪糕,雪糕不容易融化。

有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

(三)回顾全课,引出下课

看来我们不仅在观察中,怀疑中能提出许多问题,在制作中、玩中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板书:制作、玩)可见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问题,希望同学们都能像科学家那样有一双慧眼,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变得更加聪明。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在提出的这么多的问题中,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观察中

怀疑中

制作玩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们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制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联系生活——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思考结论——尝试解释——制作探究——思考结论——总结评价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第二课: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接着就是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因此教材紧接上一课的内容安排了本课.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筛选问题,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是第一课的继续和深化。

教学时先安排学生进行吹泡泡的活动,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各种和吹泡泡有关的问题。教师要把学生提的各种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后用。接着学习"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教材用案例的方式进行两两对照,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什么是"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什么是"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什么是描述性问题"。最后让学生依照上述标准,选择一个能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重要的是能提出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活动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不要把溶液吸到口腔里,吹气时不能过分用力,气流出口要均匀。可用粗细长短不一的管子。)吹泡泡时可以一次性吹出来,也可分几次吹出来。

第二部分,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总结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上是通过具体事例和分析阐述我们要提什么样的问题?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介绍查找资料的方法

说明自制信息卡的必要性,(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重点介绍自制信息卡的方法。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选择我们能够研究的问题。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教材介绍的四点中,前三点谈如何选择问题,即提什么样的问题,最后一点谈如何转变问题,使之便于研究,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环。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给学生什么是科学知识?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描述性问题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每组中两个问题,一个是正例,一个是反例,反例的问题不是不能提问题,而是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鼓励学生对不能探究而又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来解决。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巩固本课学习成果,扩大学生的研究兴趣范围。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本环节呼应第一环节,巩固第三环节,使学生获得一次选择问题的锻炼机会。

总的来说,三上教材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册,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能高,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辅导他们。首先,在探究上以引导性探究和指导性探究为主,引导性探究就是老师做学生照着做,或者老师给他出个主意让他去做。指导性探究指是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袁立成★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教材内容归类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占了约%,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微小世界》单元中也有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完整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 1)“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2)“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3)“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4)“磁铁”单元: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和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材的整体结构 1、主线。教材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统整规定 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三个方面下 关的科学教学内容。 2、单元结构。内容设计力求从儿童的视野中组织 学生活动。学习的重点在于通过调查、观察、

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亲身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单元构成及目标设定 1、常见材料单元是全册书的基础单元,让学生了 解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培养 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 2、声单元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 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制定计划、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单元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 物体是透明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路线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 质的兴趣和能力。 4、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有些 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 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科 学态度。 5、磁单元通过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 1/ 13

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 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自琴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单元概要分析 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本单元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成本单元的四课: 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第二课,“了解土壤"。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这方面容包括五个部分: 第三课,“肥沃的土壤"。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 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

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水 单元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液体。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水时可以看见水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碎片化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以6.3.2.3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到第4课),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和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

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比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第1课“水到那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和证据吗,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当温度下降到0°C时,水开始结冰;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试管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第4课“冰融化了”,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体),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学生将更进一步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能够明白,要想回答“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这个问题,进行试验是最好的办法。本节课,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将食盐和小苏打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对比,学生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多少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的物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及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材分析 一.知识内容分析 1.知识组成分析 能力培养因素: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思想教育内容: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教材知识类型分析 a.本节课属于科学探究知识 b.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二.教材编排体系分析 1.知识编排的逻辑结构:本课即是本单元的总起课又是本单元整个学生活动的准备课。 2.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特点:本课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一生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饲养的兴趣,从而迁引 出养蚕的活动。同时又暗含了有蚕可养,必须要从蚕卵开始进行观察的 研究导向。 三.确定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案 课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及养蚕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 ——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具: 蚕卵。 教学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玉门市第二小学王风琴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 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 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 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 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 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 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 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 “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 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 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 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 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 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 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 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 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 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 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 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 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 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 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 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 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 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 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 . . .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 . ..

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容。 下表为地理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五年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

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活动,了解磁铁的应用。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⒈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从《自然》到《常识》,再从《常识》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的科学素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本质变化。教材从内容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科学素养。 哪么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实的的结晶。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日与日俱增。科学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我们的科学 科学课——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探究、认识活动。《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植物、动物、人体、水、材料、食物等六个方面的几十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认识三年级上册的任务,就是参加这几十个活动。参加了这这几十个活动也就是学习了科学。因为科学课就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活动来完成的。并且要求学生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要有更多的发现,增长更多的聪明才智。 ⒉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 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的特点: ⒈重视对学生典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由于带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统统的探究过程。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单元概要分析 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只要有绿色植物;土壤就必然地为其提供着营养。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中栽上鲜花或果实的种子;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组成本单元的四课; 第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第二课;“了解土壤"。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这方面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第三课;“肥沃的土壤"。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 第四课;“土壤的保护”。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 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单元概要分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三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三年级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欠缺,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

教媒体、ppt课件等,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共24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1、科学在我们身边:(1---3)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4---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水的科学:(10---14)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4、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5--19)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 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 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 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 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 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 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 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 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 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 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 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二、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