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物喻人 言志抒情

以物喻人 言志抒情

以物喻人 言志抒情
以物喻人 言志抒情

以物喻人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写作技法。它构思的着眼点就是由物及人,即在对某种事物进行描述之后,引起对某一类人的评价。其写法往往是先生动地描写物,再联想到人;对物写得多而细,对人则点到为止。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这种手法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比兴手法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手法类似比喻,但又不像比喻那样直截了当地“以彼物比此物”,它是通过强化客观物体的本质特征,委婉地表现出与之近似的人与事、情与理,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愉悦的写作技巧。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都运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写以物喻人类文章,我们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切忌陈词滥调,牵强附会。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并能够运用联想,将物与人合理、有创意地联系起来。

3.能根据文章主旨有选择地描写物的特点,并能将人的感情含蓄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4.学会对物与人的相似点层层渲染,使情感能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一、细致描绘,突出重点

在以物喻人类文章中,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其他静物或动物,关键要挖掘物与人在形象与品质上的相似之处。只有细腻地刻画出物的外在形象,并抓住其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关联的突出特点来写,才能让读者看了文章后如见其物,能真实地感受其精神品质,进而深入地挖掘其思想与情感内涵。

如郭沫若的《石榴》,首段总领全文之后,就从石榴的枝干写起,强调它“奇崛清新”的特点,然后依次描写了石榴的花和果实,整个描写的过程围绕烈日下石榴仍不屈不挠生机勃勃地生长来写,全面细腻又重点突出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石榴外表的美丽和内在的坚强。联系时代背景,作者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思想感情就变成了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的情感升华。

试想,如果作者没有对石榴的生长过程作细致的描绘,没有重点突出地表现它在酷暑之下仍蓬勃生长的特点,“夏季的心脏”这种赞誉又从何而来?民族精神的讴歌又怎能含蓄地隐藏在字里行间?

二、拟人对比,形神兼备

拟人是物的人格化,这种手法具有思维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更易捕捉物的意境,体味物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所表达的事物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这种方法不仅能突出表现物的某些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也有利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通篇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自然而然地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使物与人的精神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文章因此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来表现自我牺牲精神:一处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一处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

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读者就此可以体会“痛苦”二字,“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而体会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并由此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让读者对具有这些可贵品质的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联想共鸣,挖掘内涵

在以物喻人类文章中,恰当的抒情和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能含蓄真切地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突出主题、升华主旨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议论要紧扣叙述描写的内容,自然贴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就是议论要言简意赅,恰如其分,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破坏文章的含蓄美。

如《荷叶母亲》一文在结尾处直抒胸臆,从荷叶联想到了母亲,荷叶保护红莲,就像母亲保护儿女长大成人,不仅把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升华了文章主题。

再如《贝壳》一文中,也有一段议论“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一自然段议论将“我”和贝壳里的生命作对比,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正是这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把物的某些特点与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要具有的精神、品质、思想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在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澄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抚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枝干挺拔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会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仅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选自《郭沫若文集》)

【写作借鉴】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佳作。作者借描写银杏的真、善、美,赞美了中国人庄重、坚毅、质朴的性格,借以弘扬民族正气,讽刺那些忘祖、投降的民族败类。作为以物喻人的名家名篇,这篇散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这篇散文对银杏进行了具体和细致的描写。先是写银杏的外形“美”,再按不同季节写它的内质“美”以及它的“真”和“善”,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梧桐、白杨和银杏相比较,突出了银杏具有“坚牢”“庄重”的内在美,含蓄地告诉我们,我们伟大的民族不正具有这种高尚的品质吗?

其次,作者用不少的篇幅对银杏的价值进行了评论,从人们为何忘记了银杏这一问题入手,含蓄地批评了当权者媚外思想的浓厚,深层地挖掘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

此文通篇运用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形式来写,这样写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来亲切自然,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片段一:

在不经意的一瞬间,你掉进了石缝中。你试着展开身子,但迫于两块石头的压力,你动弹不得。

在经历一次次的尝试,以及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你终于偃旗息鼓了。你不再做任何挣扎,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正当你万念俱灰、准备接受死亡的到来时,一束阳光照在你身上,这股温暖的阳光仿佛对你说:“你要坚强地活下去,无论现在的生活多么艰难。”

你听了这句话,心中忽然有了光明,原本死气沉沉的心又开始跳动,跳动……

你靠着石缝间那一点点稀少的泥土,努力生长。那束阳光每天都来关照你,给你生的希望。雨点也来帮忙,时常滋润你的心房。你觉得不再孤独,开始生长。你长出了嫩芽,那是你对新生活的全部希望。阳光照耀大地,雨点在起舞,你享受这所有的一切。你的根越扎越深,你也变得越来越茁壮。

你开始蓄积力量,阳光给你鼓励,甘露给你希望,你接纳着这一切。终于,你有了足够的力量,你强壮的根开始撬动那块石头;终于,你甩掉了多年的负担,你开始欢呼。每一片叶子都展露出喜悦。你开始迅速成长。你的心中已没有一丝灰暗,只留下光明和希望。几年后,你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因为那一束阳光,成就了今天的你。

点评:本片段以石缝间的种子比喻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以它的成长过程比喻人的成长过程。全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种子生长的心路历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片段二:

我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我随风而落,埋入土壤之中,从此展开了我不一般的灿烂人生。

有一天,一道温和的光穿透了我栖息的黑色世界,唤醒了沉睡的我。它伸出柔软的手托起我小小的身躯,牵引着我,我渐渐用力,展开腰,终于,我破土而出,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微微抬起头,那束光正照射在我的身上,让我觉得温暖而惬意。

有一日,乌云满天,风伯伯带着怒气呼啸而来,不一会儿,大地便蒙上一层暗淡的阴影,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弄疼了我不断伸展的腰肢。我痛得在原地哭喊,但我没有屈服,任凭苦痛折磨我的躯体。不知何时,雨停了,伤痕累累的我落下了眼泪。此时,那熟悉的光芒照射着失落的我,我抬起头――是您?您用那一束束金色的光芒抚慰着我的创伤。霎时,我的疼痛减轻,我打起精神,面对着迎面而来的光芒,心中充满温暖。从此,我不再惧怕暴风雨,因为我知道有您为我疗伤。

是您将我带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是您滋润我不断成长,是您抚平我心灵的创伤,是您……我的至亲,我的父母,你们就是我这颗小小种子心中的阳光!

点评:作者用童话的形式借种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破土而出并战胜暴风雨来暗示父母是自己的避风港,是自己心中的阳光。此篇文章因运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思维模式单一,形象概念化。比如写“春”,就只有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的描写,写春仅仅是象征着祖国的未来;要赞美顽强的生命力,就只会联想到“小草”,这样的行文只达到了一个目的――歌颂和赞美,未能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策:应抓住触发感情的物,对其细腻描写,然后巧妙地寻找物的引申点,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自己的感悟,切忌生硬。

2.描写手法单一,叙事模式单调。描写时,基本步骤为“见物―思索―抒情―升华”。对策:构思时要敢于突破,推陈出新,如把物当成第一人称来写,以物的心理活动来构思全文,或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写,不要到结尾才抒情议论,升华情感。

我的一片天空

□张薇

我是一只普通的小鸟,既没有美丽的羽毛,也没有玲珑可爱的身躯,更没有明亮清澈的眼睛,我所拥有的只是灰色杂乱的羽毛和浑浊暗淡的眼睛。(作者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只丑陋?渺小?自卑的小鸟的形象。)

当弱小的身躯冲破了坚硬的、厚厚的壳时,我就已经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片属于我的天空。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那无垠的、浩瀚的蓝天,我总是幻想天空中那朵朵白云是

一团团的棉花糖……我想它一定是甜的,因为从天上掉下来的小水珠就带有一点甜甜的味道。(贴切而新奇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小鸟对美丽天空的向往。)

于是我扑打着自己光秃秃的翅膀,想撑起瘦弱的身体。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着,每天都刻苦地练习飞翔,日复一日……天空中的棉花糖终究还是不属于我,天空中的伙伴也个个撅起了嘴,没有半点欢迎我加入它们飞翔行列的意思。我的内心充满了苦楚与委屈,我的天空在哪儿?我要怎么做才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多么想让自己成为天空中那勇猛的雄鹰、玲珑的翠鸟,高贵的金丝雀,尽管它们都不怎么欢迎我,甚至排斥我,可我还是羡慕它们。也许这个天空真正需要的是它们的美丽勇猛,而我的丑陋、胆怯与这个缤纷的天空是格格不入的吧!

我开始慢慢放弃,甚至颓废,树后的山狼伯伯看到后,语重心长地说:“我选择攀越一座高山,只是因为我相信成功就是高耸的顶峰,只要我一心向上,就一定会到达,而你呢?既然一开始勇敢地选择了天空,又为什么要轻易地放弃呢?你应该为你的选择去努力!”(山狼伯伯的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其实也是化身为小鸟的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和鼓励。)我惊讶了。是啊!飞翔是不需要理由的!我轻轻扇动着小小的翅膀,顿时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心扉。我的身躯奇迹般地飞了起来。我飞上了蓝天!碧蓝的天空映衬着我的羽毛,它变成了宝蓝色,是鲜活的宝蓝色!

遥望――守望――飞翔,我终于找到了属于我的一片天空!(简明的结尾,短促有力,给人启迪:有目标、有自信?肯奋斗的人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生命

□王欣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我边走边思考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什么是生命?就在我不经意地抬起头时,我发现了一棵树。

那是一棵被闪电击过的树,参差不齐的残枝凌乱不堪地伸向空中,漆黑的树干上有许多白点,萎缩的树皮脱离了树干,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作者从“枝”“干”“皮”等多个角度细腻地描写大树被闪电击过后的惨状,表现了自己对树的痛惜之情。)

我望着它,看到它的树干上还留下了许多人为的伤痕:树皮被扒下来,树干上刻着许许多多的字……我心里顿生怜悯。“它被生命完全抛弃了。”我轻声地自言自语,随后带着怜惜的心情,转身离开了它。

转眼间,春天到了。一天,我在小路上漫步。一路上,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全是嫩绿的一片,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周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在小路的尽头,在一片绿色中,我又发现了它,那棵伤残不堪的老树。它依旧立在那里,依旧很丑陋,那形象与周围的一切都极不协调。

带着一种怜悯的心情,我慢慢走向它……但我也很快地发现,在那残缺不全的树干上,有一点却融进了这春的绿色之中。待走近后,我才非常惊奇地看到,那残断的树干中,抽出了一丝嫩绿的小芽。在并不温暖的初春的风中,在周围的一片绿色中,它显得那么柔弱,却又是那么坚定地挺在那里。这也是与它周围的生命不一样的地方,那完全是一种顽强,一种融入了生命之中的不屈不挠的顽强。(与上文大树冬天时的惨状相呼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大树所孕育出的点点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的钦佩之情,为下文的议论蓄势。)

我愣在那里,注视着那棵嫩绿的小芽,心中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敬佩之情。

看,它活过来了!

那长着椭圆形叶子的小芽在风中摆动着,那棵半截的老树抖动着断了的枝干,仿佛也在为它的新生而欢快地唱着歌。我相信:老树凭着不屈的信念,凭着顽强的抗争,一定会得到

新生!随着新绿一天天扩展,象征着生命的墨绿会重新挂满它的枝头!(再次细腻描写新芽的外形、颜色,“在风中摆动”“为它的新生而欢快地唱着歌”等描写,都让我们联想到一位历经生活磨炼又不甘屈服的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同时,我也解开了一直在困扰着我的问题: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努力去获得希望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永不放弃,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生命的伟大就在于此。

那树,代表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是生命的延续。

总评:这两篇都是典型的以物喻人的文章,但构思的方法不尽相同。《我的一片天空》一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自己幻化成了一只小鸟,借“小鸟”的叙述,含蓄地表达了一名中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语言朴实流畅。《生命》一文则是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将“大树”的两段经历作了对比,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对命运永不屈服的人,议论和抒情都水到渠成,却又点到为止,充分体现了“以物喻人”手法的妙处――形象含蓄。

延伸阅读

1.自然无私地向我们展示着它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启迪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热爱之心,去记录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写下对自然所诉说着的生命真谛吧!

请以“自然”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能够聆听大自然美妙歌声的心,可是谁又真正体验过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那么多的馈赠呢?所以,这个贴近自然的命题作文,又重新提醒我们能够聆听大自然的召唤,感悟大自然的各种事物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写好本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要抓住自然中“物”的精神实质,找到它们与生活的交叉点、相似点,借助想象和联想展开全文。可以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写出它的象征意义;可以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写出它的丰富内涵;可以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写出它的精神实质。

2.谁不爱看花美,谁不爱嗅花香,花香清新了空气,陶醉了心情。它昭示了春天,也是美好的代名词。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花香,它就是父母的一句贴心话语,就是老师的一个关注眼神,就是朋友的携手相牵,就是社会的关爱行动,就是乐观向上的心态……

请以“花香四溢”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写作本个文题时,可让思绪在现实与回忆中自由穿梭,注意把握好线索,或者用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交叉进行,如巧妙地将故事场景设置在花香四溢的美景里,借用景物描写引出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行文中,可灵活巧妙地将“花香”自然转化为“爱心”“温暖”“乐观”等虚化的“花香”。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

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区别(word版)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 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

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 “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人从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移情而赋予该物的。正所谓“我喜而景喜,我悲而景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因思念胞弟苏辙有感而发所作,词中“起舞”所弄之“清影”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景相得益彰,烘托了词人此时不尽的思念情怀,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第五、托物言志之“物”通常是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

借物喻人类文章拓展阅读

葵花之最 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是在昆仑山上度过的。 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之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娘们没有这份心思,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哈喇,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 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 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 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我们趴在地图上找。唔,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 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我们把手中的葵花子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雪,伴随我们进行讨论。 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 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我们都默不作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 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子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子种在院子里。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葵花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借物抒情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雪》中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日》一文作者借飞蛾和夸父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雷电颂》这篇散文诗,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4、老师讲解: 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状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训练

状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训练训练重点:状物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要求:从生活中选择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路”、“桥”、“蜜蜂”、“泥土”、“石子”、“蜡烛”等。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了事物的形象,又要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及象征意义,寄寓自己的感情。 作文题目:自拟(提示:可有《××的风格》、《××赞》、《我爱××》、《××的精神》或直接用事物的名称、相关短语命题) 写作提示: 一、细致观察,凸现所状之物的特征,借我一双慧眼,留心多彩世界。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观察时,既要全面观察,又要突出重点凸现其特征。如:外表丑陋,深埋地下,为树木默默吸取养份,乃树根之特征;不择地形土质,不畏风霜雨雪,无绚丽色彩,无高大身躯,默默地为自然释放氧气,无私地为人类护土固沙,乃小草之特征;生命短暂,能驱散黑暗,力量微薄,能增添温暖,乃蜡烛之特征;凌寒独自开,风雪中喷芳吐艳乃腊梅之特征。总之,只有扣住所状之物的特征,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二、选好观察的角度,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选好观察角度,先要确立好观察点,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观察的方法,或仰视,或俯视,或环视,或远眺,或近视,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上到下,或以时间变化或以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才能层次分明,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抓住事物特征,多方位描摹在细心观察,领会某物特征的基础上,可通过视觉写它的形、神、色,可通过听觉写它的声,可通过嗅觉写它的气味,可通过味觉写它的味道,可通过触觉写触摸之感受,这样景物的特征才能更鲜明。当然在描摹其形、色、声、味的同时,应该着眼于不同视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可以从整体、局部、甚至细部去摹画事物,体现其层次性、

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共10篇)

《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 【篇1: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资料。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美,它无声无息,但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有汽车的笛鸣,那就有警察的身影,不管风霜雨雪,不管严寒酷暑,他(她)都在坚守岗位,吸进的是汽车的尾气,听见的是喇叭的噪音,嗅到的是尾气的异味,而换来的却是交通的快捷通畅。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粉笔呀,你的美是无私的,伟大的美,奉献自己,助于他人,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奉献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是对你的赞颂,你是多么的伟大,我赞颂你,粉笔。 【篇2: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 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小草 小草家喻户晓,各处都可见到,它代表绿色,是春天的象征。对于人类而言,它是渺小而平凡的,它只但是是一株绿色的草。其实,人类的认识是错误的,它不仅仅是一株绿色的植物,还是春天的象征。 小草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到来之前,随眼可见遍处都是绿草,眼前都是一片绿的世界。作家笔下的小草描述的生动形象,为小草写下了一篇篇颂章,绿草就是富有生命力的。的确,每一株草,不,应是每一种事物都富有生命力。 小草是装饰者,它装饰了美丽的春天,打扮了广大的大地,心灵上的也是一片绿色,一棵小草是一道风景,几棵小草相互依偎在一齐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绿,才是独特的风景,绿了田野,绿了小路,绿上人们的心田。 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显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那一股向上的钻劲正是我们务必具备的品质。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一、托物言志?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 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 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C、托物言志一般只围绕一个事物来写(写该事物的特点和遭遇),借景抒情会写到多个景物。D、托物言志一般题目即“咏某某”,借景抒情则不是。举例: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①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藉,凭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借全诗是从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等方面来写的。“饮清露”表明蝉低下头所饮的是纯净的露水,而非浑浊之物。三四句表明“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借此表明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咏怀诗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②。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③使心伤。①商风:秋风。②摧藏:受伤。③怆悢(liàng):悲伤。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二) 鉴赏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word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 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如郑燮的

《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 “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人从主观感受

借物喻人作文10篇优秀版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一): 梅花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能够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完美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应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我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借物喻人作文(二):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资料。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我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一松柏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源自新高考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左淳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 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例2:“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析】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典型例题】 例题1:看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情 答案:柳词和杜诗是借景抒情,而于诗和郑诗是托物言志。柳词……;杜诗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于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郑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启发:通过比较上述四首诗,我们体会到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菊郑谷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

四年级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阅读练习】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①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mómú)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zházhā)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②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③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练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④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⑤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阅读划横线的段落,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具体指什么。 (1)不确定: (2)不确定: 2、划掉文中不当的字或拼音。 3、“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句中“养分”指;

状物(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借景抒情)老师教案

1借物喻人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借物喻人。 如《白杨》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是草,挤却是牛奶。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种树喻育人的文章,它借种树人给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的方法说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把握生存的本领。 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比喻那些顽强的人即使遭遇的困难也不会退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辛勤的老师如春蚕一样无私地奉献. 2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 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傲雪寒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梅花坚强不屈的品质。仙人掌——生命力顽强。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3 借景抒情(一花一叶皆世界,一草一木总关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主要类型包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古人这样说它的作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思念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美景何时有,手捧酒杯问青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我何时能在明月照耀下回到故乡。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 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第一、“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借物抒情虽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手法,除适用于通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外,借物抒情还多运用在叙事类文章的局部,起到交待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进情节发展、再现地域风光、增强诗情画意等作用。 第三、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如郑燮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而借物抒情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作者把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借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巧妙地表达出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第四、“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 “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人从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移情而赋予该物的。正所谓“我喜而景喜,我悲而景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因思念胞弟苏辙有感而发所作,词中“起舞”所弄之“清影”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景相得益彰,烘托了词人此时不尽的思念情怀,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第五、托物言志之“物”通常是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而且,托物言志常诉诸于理智,歌咏物的品格,进而联想到具有这种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