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联系“中华民国建立”,大致指出“民国初年”的时段: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约十年,主要指20世纪的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初。

②学生阅读教材P91“文献选读”内容及其出处,指出该段文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灭”、“兴”,引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特点:新旧交替、社会转型。

2、切入课文第一目:社会习俗的变革

①学生对上述“文献选读”内容归类,指出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政体、官制、军事、教育、纪年、法律、穿戴、礼节,等等。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涉及了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而最能使百姓直接感受到的,甚至是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就是社会风俗领域的改革,如“穿戴”、“礼节”的变化,其内容涉及剪发辫(男剪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方面。

②比较社会习俗改革前后的表现方式,从这些现象分析社会习俗变革的潜在意义。

设问: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要掀起这么一场社会习俗的改革?或

者说社会习俗的改革有什么潜在的涵义?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习俗在改革前后的状况:简要介绍剃发蓄辫/ 剪辫子、长袍马褂/

中山装、老爷/ 先生、跪拜/ 握手、缠足 / 放足,以及男女同校等变化。

设问:从这些变化的现象中,你能看出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涵义(有什么象征意义)?

教师归纳提炼:

剃发蓄辫/ 剪辫子:推翻清朝统治,感受革命

长袍马褂/ 中山装:对传统和等级制度的否定,追求平等

老爷/ 先生:对传统和等级制度的否定,追求平等

跪拜/ 握手:伸张国人平等意识,废除奴隶思想

缠足 / 放足:妇女解放,追求自由,追求平等

男女同校:妇女解放,追求平等

所以,从对上面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习惯的变化,它反映的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社会从专制、等级的压迫,转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③举例指出社会习俗的陋习远未根本改变,有的仍长期存在。

所以,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形式上的改变已非易事,在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转变更需要巨大而长期的努力。

3、转入课文第二目: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上面我们从民国初期社会习俗的一些现象变化,看到它们背后蕴藏的社会进步趋势。那么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在政治上又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呢?这些政治上的现象又蕴涵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①出示两张同为“剪辫子”的图片,引出话题。

(图1:课本P91“剪辫子”;图2:右图)对这两幅图片,有研究者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解读。

设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图片,分别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读。

图片解读:

图1:从场景看,被剪者似乎比较坦然,从容地接受新派人物剪辫子;图2:一个农民在大街上被革命党人揪住并剪掉辫子,农民与革命党人错位而迷茫的眼神,似乎在问:为什么要剪辫子?难道剪辫子就是革命了吗?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位农民的眼神为什么那么迷茫?辫子剪了,革命真的就成功了吗?我们不妨看看民国初年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②简要叙述1912年—1916年的政局,以“刺宋案”与“二次革命”、“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为重点。

请同学们先按时间顺序回顾一下1912年—1916年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1912年3月袁世凯上台

1913年3月暗杀宋教仁

孙中山、革命党人举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此后:

袁为大总统

解散国会

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总统任期改为十年,连任无限制,有权推举继承人1915年5月签订“二十一条”

12月,宣布实行“洪宪”帝制

蔡锷等进行“护国运动”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进入军阀割据时代

③设问:

(1)从以上“年表”可以看出,民国初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直接交锋的是哪两股政治力量?他们斗争的焦点在哪里?

教师归纳提炼:

两股政治力量:孙中山、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复辟势力

斗争的焦点: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

宋教仁的政党政治限制和否定了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刺宋案”的发生是袁世凯专制的大暴露;“二次革命”是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维护辛亥革命民主成果的体现。

同样,“洪宪”帝制是袁世凯从独裁走向专制的必然产物;而“护

国运动”是包括革命党人在内的全国各阶层力量反对封建君主制的集中体现,也是维护辛亥革命共和国成果的体现。

所以,无论是“二次革命”,还是“护国运动”,事实上都反映了坚持民主共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本质。

(2)你如何看待“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

教师归纳提炼:

从结果看,“二次革命”失败了,护国运动随着袁世凯的死区而告结束,民国的招牌得以保持,但是袁世凯后的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封建割据的统治宣告了民国事实上的名存实亡。所以,从深层看,无论是“二次革命”的失败,或者是护国运动的胜利,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即辛亥革命的余波难以遏止封建复辟的暗流涌动。如果我们与前面所谈到的社会习俗变革所反映的时代进步性相比较,不能不说,民国初期在政治上曾出现过倒退与反动。

4、转入课文第三目:军阀割据

①简要介绍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袁世凯以辛亥革为契机,一手接过了革命党人交出的大总统职位,一手接过了满清政权。从此,皇权政治崩演,军阀势力在软弱的资产阶级的让步下,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子,踩着资产阶级宪法,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②简要介绍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和西南军阀内部派系及其南北对峙的局面。

③出示相关材料,理解军阀割据带来的分裂与混乱和社会区域性

发展的双重影响。

教师归纳提炼:

军阀割据带来的是巨大混乱与灾难。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军阀割据打乱了它的正常发展,阻碍了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不断的内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破坏社会生产,加重了中国的赤贫。各军阀为了生存,进一步加重对农村的搜刮和对工商业的摧残,这些都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军阀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依然打着“民主”、“共和”、“地方自治”等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旗号,并在一定区域内实施一些发展经济的实验,甚至力图把这些措施推向全国。如北洋军阀、桂系军阀、广东的陈炯明、山西的阎锡山等,他们在各自的区域在教育、工商、军事、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实施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性质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所以,如果将军阀割据时期与封建专制时代相比较,我们会发现,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因素增多了。从这个角度看,军阀割据统治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却又是一种进步。可以这么认为,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军阀割据是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种特殊过渡形式。

5、结语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社会习俗的移风易俗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变化也使中国更进一步融入世界潮流;但是另一方面,政治舞台却出现了复

辟的丑剧,这是历史的倒退。

进步与倒退、传统与现代、光明与黑暗并存的现象,构成了民国初年独有的时代特征。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希望在民国初年或在徘徊中反复,或在曲折中前行。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将孕育新的社会转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材料“更有西装新少年,

思修 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题目: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必然性 摘要: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取代旧民主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推动新中国的成立的因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民族意识的觉醒、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多个因素。本文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军阀割据、土地兼并、政府腐败、社会风气 正文: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可从多面进行考证。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着重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对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一场令世界瞩目的开国典礼在庄严肃穆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拉开序幕。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一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席卷全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是就在几个月之后,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迁都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他们出卖路权、矿权,签定众多不平等条约引起爱国人士的强烈不满,并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失败郁郁而终后,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导致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地兼并问题自古以来便一存在,但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有利益。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摄取利益。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之《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做出统计:边界土地状况: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全国其他地区也基本是这个情况。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农民陷入破产和失去土地的境地,生活穷困潦倒,而大地主、官僚、军阀们却聚集了更多的财富,进而使得农民与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同时,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这些都为日后广大农民群众响应中国共产党打击国民政府,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民国时期政府腐败问题极为严重。官僚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官僚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复杂的利益链。贪污受贿成为官场中一种极其常见的现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四大家族”政治经济联系紧密,贪污腐败本质不言而喻。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风气令人堪忧。这一时期,娼妓业甚为繁荣,北京的八大胡同便是因此而闻名。许多人留恋于烟花柳巷之中,烟鬼们也在附近的场所里吞云吐雾。据统计,当时北京城的妓院达3000多家,全国烟鬼竟达2000多万人。此时的社会俨然成为了一个乌烟瘴气之地,亟待出现一个新的政权来对此局面做出整治。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当时国家的卫生状况,百姓的健康状况。在当时,广大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传染病肆虐。娼妓业发达,烟民人数暴增,自然灾害频发、战

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25分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2、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自身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优越性,使其能端正学习态度,能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信息和信息社会的含义;2、信息和信息社会的特征。 教学难点:1、对信息和信息社会的含义的理解;2、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节课叫什么?” 学生回答:“电脑课”,“计算机课”,少数同学能够回答出“信息技术课”。 教师设疑: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叫信息技术课,那么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社会?从而引入新课 (板书)信息与信息社会 2、讲授新课 (1)信息的概念 教师用课件展示几幅图片。 教师提问:能从图片得到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照片中的符号、颜色、图像等。 教师回答:你们都说的很对,这些就叫信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对信息的广泛的理解: 1、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辞海); 2、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知识(美国、韦伯); 3、是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知识(牛顿);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信息的概念。 通过给予具体事例,师生互动,从而得出信息的基本特征。 (板书)信息 (2)信息技术的概念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刚我们理解的信息的含义、特征和作用,那我们获得信息之后怎么让这些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回答: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而加工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就是信息技术,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_0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 民国时期,河南的旱、涝、风、雹、蝗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其发生的频率之高、危害之重,均为史所罕见,标志着河南生态环境全面恶化。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除自然原因外,还与当时的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饥荒频发等社会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战争、饥荒与河南生态环境 民国以来,“刀兵水火,人祸天灾,荡析流离,迄无宁岁”,全国农业崩溃已达极点,“而河南尤甚。”[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河南成为各派军阀征战的重要场所,战火所及,烽烟四起、村落为墟、农田荒芜,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战火所及,人民成万、成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死亡或外逃,数千个村庄变成阒无人迹的“死村”,上万顷良田沃野变成狐兔出没的荒野。在此期间,直军、皖军、陕军、奉军、国民军前后入驻河南,总数达20万,甚至30-40万,除耗费全省财政收入的80-90%外,日常又分驻各地,“吃地面”,有些地方每亩土地摊派总数等于甚至超过当年的产值。尽管连遭水、旱、兵、蝗灾害,但钱粮和各种赋税不仅极少减免,反而提前预征(从1930年预征至1936年)。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但这个政权“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经济上的解放。”[2]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依然为争权力、抢地盘而相互混战。如1929年10月,冯玉祥起兵反蒋,河南的氾、巩、登、密、偃、孟、洛、宜、新、渑、嵩、伊、临汝、自由、平等二十余县,周围千余里,“各军驰骤,遍地烽烟,饥疲灾民,拉充夫役,续命谷粮,搜作军需,牲畜驱供运输,栋梁拆作爨薪,炮火所及,尸骸纵横,间有逃出火线,战后归来,庐舍荡然,衣食住尽付灰烬……”[3]这次战役,以密县“供应浩繁,损失尤巨”。据《河南民报》报道,该县财物损失约值287400余元,军队派款45000余元,搜索粮食396800余斤,摊派草料值洋63800余元;全县牲畜,甚至均为军需之品,壮年男丁,全系应役之人,倒毙道途,死于炮火者800余人。[4]1930年5月,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又爆发了中原大战。这场大战,历时7个月,壮丁死30万,伤无数。河南因处于战争的主战场位置,罹祸最深。如豫东扶沟,本是“蕞尔小县,地瘠民贫,连年水旱,又遭蝗虫,早已十室九空”,该年春孙殿英以五六万军队驻此月余,继以刘桂堂军万余人到县驻扎,达半年之久,加以该县地处战争要冲,“大军络绎过境者又不知凡几,以上所需给养款项,尽皆取之地方,此外明派暗掠,更难数计。”据统计,各军在该县征派的数目为:派款55万余元,“无形讹索约三十余万元”;派小麦15000石,“无形者倍之”;派面馍300万斤,麸料260万斤,“无形者两倍以上”;柴草800万斤,“无形者亦在千万之数”;派车5 000余辆,“无形拉去者约三千辆”;征兵2000名,“拉夫达万名以上”;其次房屋被毁,多为断瓦颓垣,“战区田禾,颗粒寸薪全无,门桌等木器亦被折(拆)去,”共计损失值银洋达400万元。“三等小县,出此巨款,遭此奇灾,竟酿成灾黎遍地,饿殍载道,啼饥之声,待哺之状,实令人目不忍睹”。[5]本来“豫省历年灾歉,重罹灾镝,民濒绝境,已无生机”,[6]又加上这连年的战祸,河南广大农村经济更加破败,政府、民间财力枯竭,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根本谈不上发展生产,更遑论去改善生态环境了。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我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提示:同学关系。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活动三:情景图片展示 我是消费者我是大哥哥 1.读图分析: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是一定的吗 提示:在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不是确定不变的。 教师总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分析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身份。 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活动四: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信息技术与社会》教案

《信息技术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描述信息技术对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常用方法,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3、情感目标:树立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循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重点分析 1、信息技术引发的问题及如何防范:来自哪些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 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 三、难点分析 1、解决网络安全的途径:立法途径、技术途径、个人防范。 2、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健康的因素,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3、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那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你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信息技术产品。 生:电话,电视,DVD……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信息化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带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同学们遇到或者听到过计算

机中毒的情况吗?中毒的计算机有什么样的表现?下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电脑中毒后的反应。 生:速度慢,死机…… 师:对拉,如果你的计算机出现了速度减慢、文件丢失或者无故增多、存储空间减少、不断重新启动等异常情况,那么你的计算机很可能就是中毒了。看来感染了病毒的计算机就像人感染了甲流病毒一样,不能正常工作. 师:那么计算机病毒具有哪些特征呢? 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如u盘、电子邮件、网页等各种形式传播,当你在一台计算机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使用的u 盘已感染上了病毒,当中毒的电脑上的文件被复制或者传送到另一个电脑上,病毒就会随文件一起蔓延,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的条件。 2、潜伏性。大部分的计算机病毒感染系统后不会马上发作,它可能隐藏在系统中,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启动,破坏计算机资源,只有这样它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例如著名的黑色星期五病毒,会在某个13日又是星期五时发作,提出三个问题,答错后会将硬盘加密, 3、攻击性。有些计算机病毒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20XX年爆发的‘网游大盗’病毒,是一例专门盗取网络游戏账号和密码的病毒,计算机一旦中毒,就可能导致游戏账号、装备丢失,在07年轰动一时,使网络用户提心吊胆,造成数千万美元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病毒不仅仅能破坏计算机的软件资源,更有甚者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 4、复制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是不会将自身代码强行加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但是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并执行,它会搜索符合其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将自身代码复制插入其中,达到自我复制的目的,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毒会在这台电脑上迅速扩散,大量的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 关于计算机病毒,我们学习这么多,下面来了解一下信息技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网络陷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网络已经迅速的介入我们的生活,但是学校、老师、家长却大多反对我们上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网络陷阱的存在。

1.1《我与社会》教案

1.1《我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社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经验分享、讨论、情境模拟、讲授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说说你的暑假生活: 教师: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暑假生活已经和我们说再见了。在暑假,你有哪些不同于学校的生活经历。请选择其中的一两件和大家分享。 学生分享:略 教师总结:在暑假,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我与社会有了更深的交融。 (二)讲解新课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二】校园生活OR社会生活?请你来选择 Q:和校园生活相比较,你更喜欢社会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为什么? 生:略(社会生活的好,或者不好) 师:走进社会,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可能也会发现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根据情境介绍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自我介绍的情况。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业缘关系)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血缘关系)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两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 [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 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 1.外部因素 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 (1)政治因素 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革命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2)经济因素

第1课 1.1 我与社会 教案

1.1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提出问题:鲁滨逊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吗?他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 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了四年。这期间,他的知识、技能、手中的火枪等工具帮了他很大的忙。但这些都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像他这种极端的例子都不可能真正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我们呢? 导读问题: 1.参考“李铭的一天”,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3.结合P3探究,说明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4.阅读P4相关链接,思考:如何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讲授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 (展示图片 )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图1 图2 图3 图4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优秀教案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总结清朝的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敲响清王朝灭亡的丧钟,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此时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或者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的思想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课件展示民国服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服饰与现在我们穿的衣服一样吗?) 2.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播放古装剧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称呼是什么意思?现在如何称呼?片段中的人为什么要跪拜?) 1.改称谓。 (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课件展示三寸金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缠足,并思考缠足对女性好还是不好?) 1.禁缠足。 (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高中: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Lif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人类因此进了被称为“信息社会”的时代。本单元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课程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学习目标〗 u 知识性目标 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

习的影响;认识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技术的两面性,形成对待技术的正确方法。 u 技能性目标 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u 情感性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体验信息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能够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段时期播放的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吗?其中有几个电影片断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播放“子弹时间”“三百六十度旋转”“复制人”等片断。) 同学们知道这些特技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短片。(播放特技制作的短片。) 二、阐述课题 1.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 在当前众多的电影中,运用特技镜头的不仅仅是《黑客帝国》,还有《指环王》、《星球大战》、《哈里波特》等等也都大量运用了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也正如短片中所说那样,绝大数都是通过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因此电影与信息技术与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其实电影本身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占有全国人口93%的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民饿殍,哀鸿遍野,具体数据民国政府官方缺乏统计[20]。民国政府亦曾表示“我国 当前土地问题之严重,已成为一切祸乱的根源,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而政府现行有关土地的政策和法令,并不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急 求彻底而普遍的改革,实有非常可怖的后果”[21]毛泽东在1928年11 月25日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做出统计:边界土地状况:百分之 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 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 万安、宁冈、莲花自耕农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较的多数,约百分之 六十,农民只占百分之四十。湖南方面,茶陵、酃县两县均有约百分之七 十的土地在地主手中。全国其他地区也基本是这个情况[22]。 ?政府极度腐败: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势力范围,甚至于帮会背景,高级官员(包扩高级军官)与地方士绅勾结,垄断市场,强制增加赋税,严重剥削人民的劳动果实。[23] ?军阀割据:虽然蒋中正在北伐过程中,表面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上军阀的势力范围仍然存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抗日时期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而得到缓解,反而在抗战结束后,愈演愈烈,各军阀的个人军事 力量与个人财力,帝国主义势力对他们的幕后撑腰,成为了他们在民国政 治地位的唯一保障。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与军阀割据,人民生灵涂炭。[24][25] ?鸦片普遍贩卖:民国时期鸦片已经在全中国普遍种植,民国时期吸食鸦片的普及程度远胜于晚清,但具体烟民数量,民国政府缺少整体统计。鸦片 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加速政府腐败,不但没有得到遏 制,反而成为了民国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民国时期,烟土、黄金、白银和美钞被视为“硬货”,烟土可以普遍流通,甚至类似货币交换。仅 四川一省,据统计四川在防区制时期,每年烟产量为120万担到140万担 (6-7万吨)。而根据国联统计,当时全世界除中国外其他所有国家鸦片 总年产量也仅为1770吨;四川烟民约占全省人口的1/19[26]。1935年以后,蒋中正推行“禁烟”政策,鸦片贩卖从此堂而皇之走向合法化。1949年,全中国吸食各类毒品者大约2000万人,平均每25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烟民 [2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计,建国前三年,有2000万人成功戒毒, 至1958年中国成为“无毒国”。[28] ?黑帮泛滥:青帮,洪门等各个帮会林立,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军人、政客、大资本家的黑手套,打击竞争对手,获取间谍情报,勒索平民 百姓,达到打压政治异己,垄断经济市场的目的。[29] ?土匪恶霸猖獗:由于民国是一个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时代,许多人民落草为寇,为害乡里。据中共方面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剿灭土匪

社会历史的变迁

教案内容:历史科第二章(单元)第11 课 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目标: 1、情感目标: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2、知识目标: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3、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案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案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案方法:根据对教材内容、教案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案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案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案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案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学生准备: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自学指导(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life teachin g design

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本教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单元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人类因此进了被称为“信息社会”的时代。本单元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课程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学习目标〗

u 知识性目标 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 影响;认识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技术的两面性,形成对待技术的正确方法。 u 技能性目标 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u 情感性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体验信息技术给社 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能够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段时期播放的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吗? 其中有几个电影片断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播放“子弹时 间”“三百六十度旋转”“复制人”等片断。) 同学们知道这些特技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 短片。(播放特技制作的短片。) 二、阐述课题 1.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与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与社会上的其她人交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与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您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就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就是参观工厂;第二幅就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就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就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您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就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 1.分析:您对这个网络就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就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瞧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瞧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信息技术 -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 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信息技术 -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本教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

即有价值。信息具 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 教室里的板书,挂图…… 图书馆里的书报…… 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 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高一信息技术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案

高一信息技术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描述信息技术对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常用方法,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3、情感目标:树立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循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重点分析 1、信息技术引发的问题及如何防范:来自哪些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 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 三、难点分析 1、解决网络安全的途径:立法途径、技术途径、个人防范。 2、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健康的因素,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3、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那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一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你的日常生 活中遇到了哪些信息技术产品。 生:电话,电视,DVD……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信息化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信息技术在某一领域中的应用。 生:教育,医疗,金融,汽车……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带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同学们遇到或者听到过计算机中毒的情况吗?中毒的计算机有什么样的表现?下 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电脑中毒后的反应。 生:速度慢,死机…… 师:对拉,如果你的计算机出现了速度减慢、文件丢失或者无故增多、存储空间减少、不断重新启动等异常情况,那么你的计算机很可能就是中毒了。看来感染了病毒的计算机就像人感染了甲流病毒一样,不能正常工作,那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一样吗?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能传染给人吗?请同学们 看课本,回答这些问题。 生:不能传染给人,因为它是认为编写的一段程序。 师:回答正确,计算机病毒不能传染给人,因为它的本质是一段人为编写程序代码,这种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毁坏计算机中的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