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修订稿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修订稿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修订稿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修订稿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下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

(如: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

类终生保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

退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

护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

能,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

前提条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

的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

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

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内柱等构造。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微

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

至围鳃腔,然后由腹孔排出体外。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

泌物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

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

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即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这种情形与脊椎动物基本相同。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

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

5)脊椎动物亚门;神经管的前端分化为脑,又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文昌鱼的肌肉节呈“〈”形排列。

漏斗状结构为口笠。

略呈方形的结构为,生殖腺。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第十六章圆口纲

圆口纲动物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没有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包括:七鳃鳗目和盲鳗目两类。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只有奇鳍,无成对的偶鳍,附肢;

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7、生活方式营寄生或半寄生。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特征、区别(选择、填空)

七鳃鳗目:

1)具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的底部。

2)鼻孔在两眼间的稍前方。

3)脑垂体囊为盲管,不与咽部相通。

4)鳃囊7对,分别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

5)内耳有2个半规管。

6)雌雄异体,卵小,发育有变态。

7)大多数种类的成鳗营半寄生生活。

盲鳗目:

1)无背鳍和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有4对口缘触须;

2)无呼吸管,脑垂体囊与咽相通,鼻孔开口于吻端。

3)眼退化,隐于皮下。

4)鳃孔 l~16对,随不同种类而异,鳃笼不发达。

5)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6)雌雄同体,卵大,无变态。

7)营寄生生活。

第十七章鱼纲

鱼类水生生活的特征,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主要区别(重点)

试从鱼类的形态结构说明其是脊椎动物中最适合生活大水中的一大类群

1、鱼有腮,可以在水中呼吸

2、鱼体型为流线型,可以减少阻力

3、鱼体内有鱼鳔,可以让鱼保持在适合生存的水层

4、鱼有许多分化的鳍,起不同的作用

5、鱼有侧线,可以平衡体内渗透压,并起到感知水流的作用

6、大部分鱼背部为深色,腹部为浅色,属于保护色

7、生殖能力强

(一)生物学特征

1、具上下颌及成对附肢(偶鳍);

2、骨骼为软骨或硬骨;脊索由脊柱替代.

3 、头骨更完整;脑和感觉器官更发达;

4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体被骨鳞或盾鳞,体表具侧线;

5 、鳃为呼吸器官;

6、以鳔或脂肪调节身体比重(使其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7、单循环;

8、具调节体内渗透压机制。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2、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3、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鱼纲的主要特征

17.1.1 外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1、体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棍棒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2、尾部的形状:原尾型(圆口类或鱼类幼鱼)、歪尾型(鲨类或鲟类)、正尾

型(大多数硬骨鱼)

3、鱼类的鳍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

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4、有成对的附肢(偶鳍)

1)软骨鱼的鳍:尾鳍:歪尾型。偶鳍:呈水平位

2)硬骨鱼的鳍:尾鳍:正尾型。偶鳍:呈垂直位

17.1.2 皮肤及其衍生物

1、鱼类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2、鳞片: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三种,盾鳞、硬鳞、骨鳞,骨鳞分为硬磷、圆鳞和栉鳞。

盾鳞: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软骨鱼类

硬鳞:真皮演化而成,鳞片呈斜方形,见于鲟鱼和雀鳝等。

圆鳞:由真皮演化形成,游离的一端光滑,多见于鲤科鱼类。

栉鳞:游离的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

17.1.3 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椎和肋骨。

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带骨。

鳍骨又分为奇鳍骨和偶鳍骨

1、头骨:脑颅和咽颅

连接:以舌颌骨将下颌悬挂于脑颅(舌接式)

(1)脑颅

软骨鱼:构造简单,只是一个软骨脑箱保护脑部

硬骨鱼:由许多硬骨骨片所组成。

(2)咽颅

颌弓:一对,支持上下颌

舌弓:一对,舌的支持物

鳃弓:五对,支持鳃,最后一对鳃弓不具鳃,长咽喉齿。

2、脊椎

脊椎:体椎与尾椎。体椎附有肋骨

双凹型椎体(鱼类特有):每一脊椎的椎体,前后两面都是凹型。

3 附肢骨骼:肩带和腰带

17.1.4 肌肉系统

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17.1.5 消化系统

1、出现上、下颌。口的位置与食性关系密切

2、出现牙齿:多出齿;滤食器官。

3 出现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骨质突起,数目、形状和疏密程

度与食性有关。

4 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螺旋瓣:软骨鱼类肠壁向内突出呈螺旋形的薄片结构。具有延缓食物通过和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的功用。

幽门盲囊:硬骨鱼

5 泄殖腔孔(软骨鱼)和肛门、泄殖孔(硬骨鱼)

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差异:

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

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较长

6 消化腺:

软骨鱼: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

硬骨鱼:肝胰脏

7、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由4个层组成:浆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

17.1.6 呼吸系统

1)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

鳃的结构:鳃弓、鳃耙、鳃丝。

鳃的构成:鳃小片(次级鳃瓣)—鳃丝(初级鳃瓣)—鳃片(半鳃)—全鳃2)软骨鱼与硬骨鱼鳃的构造比较:

逆流交换:水流经鳃丝行气体交换时,水流的方向与次级鳃瓣毛细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促使气体的充分交换。

3)鳔和浮力: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使鱼类在不同水层悬浮开鳔类:有一鳔管通入食管背面,以吞咽或吐出空气调节气体。

闭鳔类:不具鳔管,依靠鳔的红腺和卵圆区来调节气体容量。

17.1.7 循环系统

心脏: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

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

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

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17.1.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系统

1 、软骨鱼的排泄物以尿素为主。

硬骨鱼的排泄物以铵盐为主

排泄系统由肾、输尿管和膀胱组成,其功能除排泄尿液外,在维持鱼体内正常的体液浓度,进行渗透压调节也有重要的作用。

2、渗透压的调节:

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鱼类具有调节渗透压的机能。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一高渗溶液,以血液冰点下降表示其渗透压,约为—,而淡水则接近于0℃(海水为—2.0℃)。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久;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

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此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这对鱼类维持渗透压的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把淡水鱼置于海水中,则会造成组织失水而体内积贮过量盐分、血液粘滞性提高、血细胞沉降速度减慢,最后导致死亡。海洋鱼类体液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一低渗性溶液。按渗透原理,体内水分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若不加以调节,可因大量失水而死亡。为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平衡,鱼类除了从食物内获取水分外,尚须吞饮海水,然而吞饮海水的结果又造成了盐分浓度在鱼体内的增高。为减少盐分的积聚,海鱼把吞下的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软骨鱼类用另一种方式调节渗透压以适应海水生活,它们的血液中因含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尿素是软骨鱼类在海水中使之保持体内水和盐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偏高时,从鳃区进入的水分就多。进水量增多后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相应增加,因而尿素流失也多。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就会自动减少,排尿量相应递减,于是尿素含量又开始逐渐升高。综上所述,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由于生活在环境条件不同的水域中,所以二者分别通过其独特的途径进行渗透压调节。因而海洋鱼类都不能进入淡水生活,反之亦然。

17.1.9生殖系统

1、多为雌雄异体,有生殖腺和生殖管道。

软骨鱼类;输精管:由中肾管转变而成输卵管:由一部分前肾管形成

硬骨鱼类:输精管:利用腹膜围成的管道输卵管:由一部分前肾管形成

性逆转:性腺的发育从胚胎期到性成熟都是卵巢,只产生卵子

经第一次繁殖后,卵巢内部发生改变,逐渐转变成

精巢呈现出雄鱼特征(黄鳝)。

2 生殖方式

卵生:大多数鱼类(体外发育)

卵胎生:

假胎生:

(二)洄游

洄游:鱼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活动。

1 生殖洄游: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路线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

(1)由深海游向浅海和近海产卵:如大、小黄鱼。

(2)溯河洄游:如鲥鱼、大马哈鱼等。

(3)降河洄游:如鳗鲡。

2 索饵洄游:为寻找食物而进行的洄游。

3 越冬洄游: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进行的洄游。

17.1.10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1 脑

大脑:不发达,软骨鱼类的大脑较硬骨鱼类发达。纹状体发达

间脑:背面具松果体

中脑:视叶发达

小脑:不同种类发达程度不同

延脑:许多生命活动中枢

2 脊髓:内灰外白

(二)周围神经系统

1 、脑神经:10对(重点)

2 、神经:由背根和腹根愈合而成。

背根:将感觉传入脊髓,又称感觉根;

腹根:将神经冲动传到身体各部,又称运动根。

17.1.11感觉器官

1 侧线:由感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器官和感受电刺激的壶腹器

官组成.

2 嗅觉:发达,有1对外鼻孔与1对嗅囊相连

3 听平衡器官:仅有内耳,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状囊(底

部具瓶装囊)

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

(包括三角骨、间插骨和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

壁相接触,舟骨和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水中的声波

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氏小骨传导到内耳,从

而产生听觉。

4 血管囊:深度和压力感受器

4 眼:大多数没有眼睑,具有脊椎动物眼的基本模式

具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17.2 鱼纲的分类

软骨鱼类:全头亚纲、板鳃鱼亚纲

硬骨鱼类:腔棘鱼亚纲、肺鱼亚纲、辐鳍亚纲

1、我国四大渔产业:青鱼、草鱼、鳙鱼、鲢鱼

2、我国有四大海鱼之称的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

鲤科、鲈形目

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1.骨骼软骨软骨和硬骨

2.鳞片盾鳞硬鳞或骨鳞

3.鳃鳃裂直接开口体壁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壁

有鳃间膈有鳃盖,鳃间膈退化

4.口位头的腹面头的前端

5.鳔无大多有

6.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7 生殖体内受精大多体外受精

8 螺旋瓣有无

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重点)

答:软骨鱼类:

1)是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磷。

2)鼻孔腹位,鳃孔5~7孔。

3)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型尾。

4)无鳔和“肺”,肠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5)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

1)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磷或硬磷,一部分鱼类的鱼片有退化现象;2)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3)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

4)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两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

5)营体外受精。

小结鱼类的经济价值

答:鱼类是水产事业的主体,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全世界的年渔产量已接近1亿t,除30%用作饲料外,70%均为人类食品。

1)鱼的肉味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易消化的优质食品;此外鱼肉中还有人类必需和容易吸收的脂肪、钙、磷、铁、赖氨酸、抗坏血酸和多种维生素。

2)除鲜食还加工成“海洋牛肉”(肉组织状的浓缩鱼蛋白)、鱼翅(鲨鱼鳍)、鱼肚(鱼鳔)和鱼唇(鲨、鳐的吻软骨)等珍馐。

3)渔产品还被开发进行了广泛的综合利用,为工业和医药生产提供原料。鱼鳞可提取和制成鱼光鳞、鱼鳞胶、咖啡因等。

4)鲨鱼的皮可做成上等皮革制品,鱼皮的优点是容易染色,产品成本也低。5)鱼类内脏器官的利用是多方面的:如含有高脂率的鱼肝(鳕、鲨、鲆等)可提制鱼肝油,是医疗及防治人体疾病的常用营养药物;海马和海龙是传统中药,有滋补、安神、舒筋活络等功效。

第十八章两栖纲

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两栖类就是一个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过渡类型。

18.1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18.1.1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分;

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3)水温的稳定性:

水温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25~30℃

陆地温度周期性剧烈变化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地形复杂、植被多样—可提供优越条件;

复杂多样的环境—也存在对动物不利因素

18.1.2 水生过渡到陆生所要面临的问题

1)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出现四肢)

2)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出现肺)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基本没解决)

注:表皮出现薄的角质层,但作用甚微。

4)在陆地繁殖:(没解决)

5)维持体温的恒定性:(没解决)

6)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基本解决)

18.1.3 五趾型附肢及其在演画史上的意义

1)五趾型四肢的共同特点:

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接,使前肢活动范围较大;腰带直接与脊柱联接,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持。

2)五趾型四肢的来源:古总鳍鱼的偶鳍。

3)五趾型四肢的对陆生生活的重要性:

18.1.4 两栖对陆生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适应陆生的进步特征、不完善特征。(重点)

答: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1)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2)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3)呼吸不能由肺单独承担,必须有皮肤呼吸的帮助,皮肤呼吸就必须保持皮肤的湿润,这样会使皮肤大量水份蒸发,这不利于陆地生活。

4)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18.2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幼体为单循环,成体行不完全的双循环;

3、出现五趾型附肢;

4、水中交配,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须经过变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

18.2.1 外形

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分头部、躯干部、四肢三部分

口、鼻孔、眼、鼓膜、♂性声囊

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具蹼

18.2.2 皮肤

1、皮肤裸露无鳞,表皮外层C有轻微角质化。

2、表皮富含多C腺体,皮肤可辅助呼吸。

3、真皮内有许多色素C,体色可变(保护色)

4、皮肤透性很大。(水、空气、钠等)

5、皮下淋巴间隙发达皮易剥掉。

注:有些种类的某些粘液腺特化为毒腺。

如蟾蜍的耳旁腺

18.2.3 骨骼系统

1、脊柱: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所组成。(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地脊椎动物的特征)

脊椎骨除少数水生种类为类似鱼类的双凹型外,多数为前凹型和后凹型。

脊柱的特点:9枚椎骨(1颈、7躯、1荐)+1枚尾椎骨

颈椎:称寰椎。以两个关节窝与头骨的两个枕骨髁相关节,头部可上下稍能活动。

荐椎:与腰带相连使后肢获得较大的支持。

椎骨类型:青蛙:参差型(7前凹型、1双凹型)

蟾蜍:前凹型

2、头骨: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骨髁(重点)。

3、带骨及肢骨:

带骨及肢骨特点:

①肩带已不附着在头骨上,使头部和前肢的活动性均增大。

②腰带借荐椎与脊柱相连,使后肢可以支撑身体。(但荐椎1枚支撑力极弱)。

③四肢骨的结构与其它陆生脊椎动物相似。(重点)

前肢:桡骨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第1指隐于皮下

后肢:胫骨腓骨愈合为胫腓骨、2枚跗骨甚大

18.2.4 肌肉系统

由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上陆后的运动更加复杂化(游泳、爬行、跳跃)。两栖类肌肉有如下特点:

1)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形成肌肉块。

(腹直肌仍有分节的遗迹)

2)具四肢肌肉,而且后肢肌肉发达。

3)鳃肌退化,少部分鳃肌演化为舌、喉部的肌肉。

18.2.5消化系统

消化腺:肝脏(2—3叶)、胰脏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系统的特点:

1)两栖类的口咽腔结构复杂。

2)具肌肉质的舌可主动捕食。

3)出现了唾液腺可湿润食物,陆生动物特征。

18.2.6 呼吸系统

组成:鼻、口咽腔、喉气管室、肺脏

特点:

肺脏: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其内壁呈蜂窝状。呼吸面积较小,需要辅助呼吸器官弥补肺摄氧的不足。

喉气管室:喉门后方的一小段。两片软骨,一对声带。

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和颤抖来完成。

呼吸方式:

咽式呼吸: 由于无肋骨及胸廓,肺的结构简单,因而产生特殊的咽式呼吸

口咽腔呼吸: 暖和季节口咽腔底部有节律上下颤动。此时喉门关。

皮肤呼吸: 平时可辅助呼吸,相当于肺获氧的2/5;冬眠季节完全靠皮肤呼吸。

18.2.7 循环系统

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行不完善的双循。

体循环: 血液在心脏与全身(除肺)之间的循环。

肺循环:血液在心脏与肺之间的循环。

18.2.8 泌尿生殖系统

肾脏一对(中肾型),中肾管为输尿管,具有泄殖腔膀胱;

雌体具卵巢一对,苗勒氏管为输卵管;

雄体具精巢一对,中肾管兼备输精作用,苗勒氏管退化。

18.2.9 神经系统

脑:大脑较鱼类发达,出现原脑皮,形成左右大脑半球;

神经:脑神经10对,脊神经形成臂丛和腰丛;

18.2.10 感官

眼:角膜突出,水晶体扁圆,靠水晶体牵引肌将其前拉聚光,视力较弱;耳:有内耳和中耳

内耳: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分化出听壶的);

中耳:有鼓膜、耳柱石、鼓室、耳咽管。

18.3 两栖纲的分类

3大类: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重点)

1、无尾目(重点)科

蛙形目的主要特征:

①体短而宽,无尾有四肢,后肢适于跳跃或游泳。

②皮肤裸露、富有腺体、具可活动的眼睑。

③成体无鳃,用肺呼吸,发育过程需变态了。

1)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2)弧胸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

1、无足目

2、有尾目

小鲵科,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隐鳃鲵科,代表动物大鲵

3、无尾目

蛙科:金线蛙、黑斑蛙、中国林蛙、牛蛙、岩蛙

4、两栖类的特殊价值和经济意义(重点)

㈠科学研究价值:研究生物进化、区系演化和地理变迁等;作为实验动物,用于解剖、遗传、胚胎发育等教学、科研;医药卫生检验,例蛙类。

㈡生态环境价值:捕食农林害虫;在食物链中是皮毛动物的食物。

㈢药用价值:蟾蜍皮肤腺分泌物的干制品叫蟾酥。大鲵、山溪鲵的肉不仅美味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滋补强体之效。

㈣食用价值:主要有蛙类、鲵类、蟾蜍类等。

㈤观赏价值:动物园和博物馆饲养两栖动物或制成标本供人们观赏及普及科学知识;家庭宠物饲养。

㈥工艺价值:蛙皮用来制胶与制成精美小皮包等。

第十九章爬行纲

对陆地的适应性表现在什么方面(重点)

1)真正陆生的变温动物,成体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繁殖脱离了水环境,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

2)爬行纲分为 5目: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

19.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鳞,或由真皮形成的骨板。

2)五指(趾)型附肢,指端具爪。

3)出现次生性腭,内鼻孔后移,枕髁1枚,肋骨在腹面汇合形成胸骨,胸廓完整。

4)出现新脑皮,脑神经12对,有外耳道。

5)羊膜卵,具钙质或革质卵壳。

6)二心房,心室分隔不完全。

二、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 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 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三、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 出现了羊膜卵

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19.1.1 羊膜卵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重要的意义

特点:

卵外有卵壳和卵膜(壳膜)

卵内有大的卵黄囊

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尿囊膜3种胚膜(重点)

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19.1.2 爬行纲动物的躯体结构

19.1.2.1 外形

外形: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19.1.2.2皮肤

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

19.1.2.3 骨骼系统

1、头骨: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

2、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第2枚称枢椎

4)荐椎2枚

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6)有了胸廓

3、带骨及附肢骨骼(重点)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

19.1.2.4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19.1.2.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19.1.2.6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重点)

19.1.2.7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重点)

19.1.2.8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排泄物主要是尿酸

19.1.2.9生殖系统

雄性: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

雌性: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19.1.2.10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重点)

19.1.2.11 感官

a.嗅觉器官: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

b.视觉器官: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

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

d.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9.2 爬行纲的分类

4个目:龟鳖目、喙头目(重点)、有鳞目(重点)、鳄目(重点)

1、喙头目,现存爬行动物中的原始陆栖种类。喙头蜥分布于新西兰的部分岛屿

上。

2、有鳞目

分为那几亚目有毒

与无毒的区别毒蛇的防治蛇目、蜥蜴目(重点)

怎么识别毒蛇和防治

1)蜥蜴亚目、蛇亚目

2)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以及毒蛇防治原则。

毒蛇无毒蛇

1.有毒腺和毒牙

2.头大,大多呈三角形

3.有颊窝

4.吻尖往上翘起无毒腺和毒牙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无颊窝

吻端圆钝或尖而不翘

5.尾短尖细,不断颤动,或侧扁而宽

6.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7.通体碧绿,体侧有白色或红、白色纵线,尾尖焦红色;背面棕褐色,正中有一行紫棕色的波状脊纹;背面有2-3行交错排列的深色圆斑;全身满布黑、白或黄、黑相间的宽阔环纹;颈背部有眼镜样的斑纹

8.前半身能竖起,颈可膨胀变扁,常主动攻击人畜尾往后逐渐变细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体色大多不呈鲜绿色,斑纹也与毒蛇明显不同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防治原则:

1)如果被毒蛇咬伤,在条件许可下应立即将蛇击毙,同时将蛇带往就医,这对根据毒蛇的种类来采取对症治疗是极为必要的。

2)毒蛇咬伤的紧急局部处理原则是尽快排除毒液,延缓蛇毒的扩散,以减轻中毒症状。如注射抗蛇毒血清后,可解除结扎。结扎后,应用清水、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3)还可使用扩创排毒(被尖吻蝮或蝰蛇咬伤不宜采用此法)、拔火罐或口吸法等排除蛇毒。紧急处理后,要及时就近求医治疗。

1、为什么说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重点)

答:

①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

②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发。

③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

④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

1)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鳞,有利于保护,防止体内水份过订蒸发。

2)骨骼系统:A、坚固,能更好的保护脑及内脏。

B、脊椎分化:颈椎分化出现寰椎、枢椎,使颈部灵活;荐椎两

枚,使后肢得到比较好的支持

C、胸廓的形成有利于呼吸。

D、次生骨质腭的出现有利于消化呼吸。

3)肺脏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不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4)两心房,心室出现不完整的隔膜,这有利于新陈代谢。

5)繁殖:具有交配器,体内受精,具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三胚层:羊膜、绒毛膜,尿囊膜,从而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6)排泄系统:后肾的出现,排泄功能加强.

7)神经系统:比两栖发达,大脑出现新脑皮,具12对脑神经。

游蛇科:

赤链蛇、绞花树蛇、龙胜小头蛇、黑眉锦蛇、翠青蛇

第二十章鸟纲

20.1鸟纲的主要特征

进步性特征:(重点)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以借主动迁移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各种复杂的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筑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总结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1)体被羽毛,身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

2)前肢特化为翼,有飞羽和正羽,

3)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有利于减轻体重。

4)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

5)双重呼吸,保证了飞行时氧的供应。

6)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

7)排泄物为尿酸,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

8)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

9)视觉发达,具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

10)雌性仅保留左侧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重。

20.1.1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着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3)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20.1.2 鸟纲动物的躯体结构

20.1.2.1 外形

外形:体呈流线型,外被羽毛;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小、颈长、尾短,前肢特化为翼。

20.1.2.2 皮肤

皮肤:特点是薄、松、缺乏皮肤腺;有多种衍生物,如角质喙、鳞片、爪和羽毛(分正羽、绒羽、纤羽)。(重点)

20.1.2.3 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骨骼轻而坚硬,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

(1)脊柱及胸骨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5个部分组成。

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为异凹形椎骨。

(2)头骨具有单一的枕髁

(3)带骨及肢骨

肩骨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

手部骨骼(腕骨、掌骨和指骨)

1)愈合荐骨(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2)开放式盘骨:为鸟类特有的结构,指腰带(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左右坐骨和耻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是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名词)

3)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

20.1.2.4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特具栖肌和鸣肌,皮下肌发达。20.1.2.5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具有角质喙(取食器官),口腔中无齿,有的具嗉囊;胃分腺胃和肌胃,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20.1.2.6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肺呈海绵状,气管末端形成气囊,行双重呼吸,在微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发声器官为鸣管。

衡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的呼吸方式)

双重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名词解释)

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20.1.2.7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具四腔心脏,为完善的双循环;体温恒定为恒温动物;红细胞有核;只有右体动脉弓。

20.1.2.8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具有后肾,以后肾管为输尿管,无膀胱;排尿酸。

20.1.2.9 生殖系统

生殖器官:雄性具有成对的睾丸和输精管;雌性大多只具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右侧退化。

20.2鸟纲的分类

(一)鸟纲的分类:

1.古鸟亚纲;原鸟、孔子鸟、始祖鸟。

(1)有齿,肋骨无钩状突,胸骨无龙骨突或不发达;

(2)翼具三枚分散的掌骨,指端具爪;

(3)尾长,尾椎不愈合。

2.新鸟亚纲:

(1)特征;无齿,多数肋骨具钩状突,胸骨发达,有龙骨突;翼无爪;尾短,尾椎多有愈合现象。

(2)分目:分三个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普通动物学课后复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脊索动物还有哪些次要特征?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答:脊索动物还具有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所以说它们是次要的。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试扼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答:脊索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10个纲。简述如下: 一、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体呈袋形或桶状。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营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本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等。 二、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本亚门仅头索纲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三、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本亚门包括: (一)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又名无颌类。 (二)鱼纲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三)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运动。 (四)爬行纲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其他各纲脊椎动物则合称为无羊膜动物。 (五)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 (六)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4.试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过程。 答:海鞘入水孔的底部有口,通过四周长有触手的缘膜就是宽大的咽,咽几乎占据了身体的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习要点: 1. 各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各动物门主要的纲及其重要代表动物。 3. 最早出现某种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动物类群。 4. 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有必要的连接语言,使答案显得通顺流畅,前后连贯,有头有尾。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现在所用的动物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和的总和为基 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建立起来的,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称为。 2.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 有、、、、、 、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 category),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是客观存在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 一的,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种群所组成,而与其它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 的。 4. 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 二、名词概念 1. 物种; 2. 双名法;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一、填空题 1. 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是一团,由它分化出、、和等。 3. 细胞分裂可分为、和等三种类型。 4.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它包括和。 二、名词概念 1. 组织; 2. 器官; 3. 系统。

第3章原生动物门 一、填空题 1.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体由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 2. 眼虫是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大变形虫是(填写 纲的名称)的动物,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门(填写纲的名称)。 3. 绿眼虫的运动器官是,大变形虫的运动器官是。草履虫的运动器 官是。 4. 眼虫在运动中具有趋光性,眼虫与趋光性调节有关的结构是和。 5.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 种营养方式称 为。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能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 为。 6. 眼虫的无性生殖一般为。夜光虫等鞭毛纲原生动物过剩繁殖密集在一起时可 以使海水变色,称为,对渔业危害很大。 7.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中有两类寄生虫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它们分别是 和,引起的疾病分别是和。 8.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寄生在人体(或狗),另一阶段寄生在 体内。 9. 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 称为。 10. 疟原虫的无性生殖是,有性生殖为。 11. 草履虫体内具有防御机能的结构是。 12. 草履虫体内有一大一小两个细胞核,大核主要管,小核主要管。 13. 草履虫体内调节水分平衡的结构是和。 14. 草履虫的无性生殖为,有性生殖为。 15.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主要靠传染,间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主要由 传染。 16. 原生动物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二、名词概念 1. 伪足; 2. 变形运动; 3 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 5.裂体生殖; 6. 接合生殖; 三、问答题 1. 为什么说原生动物作为一个动物体它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而作为一个细胞它又是最复 杂和最高等的?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所有DNA都是由相同的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双螺旋分子。沿着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

普通动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3页

普通动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列举3个分属不同的门,再生能力很强的无脊椎动物:、和 写出下列动物的分类地位(所属的门和纲) 涡虫对虾 钉螺锥虫 金龟子海葵 目前危害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最严重的寄生虫是,与同纲其他寄生虫感染方式不同,它是以的方式感染人的。 浮游动物的种类非常多,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成为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请你写出分别写出6个分别属于不同纲的动物类 群:、、、、、、 二、选择(30分) 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A.Parus major B.Parus Major C.Parus major D.Parus Major 培养草履虫时,常常提供给其一定的条件以使其进行快速的分裂繁殖,现欲促使其进行大量的结合生殖,以下的简便办法中最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升高培养温度到25℃,增加食物供给 B.降低培养温度到8℃,增加食物供给 C.升高培养温度25℃,减少食物供给 D.降低培养温度到8℃,减少食物供给 节肢动物是开管式循环,以下关于其血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 B.充满血液的组织间隙 C.充满血液的围心腔 D.充满血液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的腔 E.昆虫的血腔被肌肉质的隔膜被分为3个腔 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结构中,属于中胚层来源的是:() A.红珊瑚的骨骼 B.涡虫的肠壁 C.乌贼的骨骼 D.海参的骨针 不同类群的动物均有一些独有的特征,下列结构中,属于棘皮动物特有的是(): A.后口 B.水管系 C.水沟系 D.中胚层来源的骨骼 E.管足 多数海产无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幼虫阶段,请将下列幼虫与有关动物类群用线连起来: 1 牟勒氏幼虫 A 腔肠动物门 2 担轮幼虫 B 扁形动物门 3 面盘幼虫 C 环节动物门 4 浮浪幼虫 D 软体动物门 人蛔虫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寄生虫,其不同的阶段寄生在人体不同的部位,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下列症状可能是由蛔虫引起的是():

普通动物学问题答案

1.试论脊椎动物形态和机能、行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脊椎动物任 何类群都行)。 1、如何呼吸? 2、介质的改变了,声波如何传导? 3、比重变了,如何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 4、机体如何保持水分? 5、生殖方式如何适应? ?肺呼吸,但还要皮肤呼吸予以辅助; ?有了肺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两心房一心室); ?五趾型附肢,更加灵活; ?脊柱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颈椎只有一个,体现了其原始性的一面。 ?脑进一步发达。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出现了神经细胞(皮层)。 ?繁殖还需回到水中。在水中受精、孵化、发育。幼体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幼体鳃呼吸。 两栖纲 形态:分蝾螈型(水栖生活)、蛙型(陆栖生活)和蠕虫型(穴居生活) 机能:1.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皮肤具呼吸功能,对某些水生种类以及冬眠期间的两栖类有重要意义。 2.粘液腺发达,保持皮肤湿润和空气及水的可渗透性,皮肤角质层仅有轻微角质化,皮肤疏松,能防止水分蒸发,但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3.为适应跳跃生活方式,肢骨延长、愈合和变形。荐椎和腰带相连,使后肢承重能力增强;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四足动物的四肢肌环绕带骨及肢骨四周分布,运动机能大为增强。 4.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5.膀胱可存储尿量大,是两栖类对陆生极端条件的特殊适应。 行为:休眠(代谢水平低,缺乏调温与保温机制),是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未能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卵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为适应水中生活,幼体用鳃呼吸 2. 脊椎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不同的特征 1.脊索 2.背神经管 3.具有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鳃裂终生存在,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4.如果具有尾,总是位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动物血液中具有红细胞。 相同特征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普通动物学题库-选择题-答案已修正且部分有解析

1 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 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C ) major Major major Major 2组织(tissue)是指:( B ) A.形态和机能完全相同的细胞群; B.形态相似、机能一致的细胞群; C.形态相同、机能不同的细胞群; D.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细胞群。 3 在动物组织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于( A ) A:致密结缔组织 B:硬骨组织 C:网状结缔组织 D:疏松结缔组织 4 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 5 黄色组织的来源是( A ) A:脏体腔膜 B:肠上皮细胞 C:表皮细胞 D:外胚层 6 人们可以利用何种激素来增加蚕丝的产量( A ) A、保幼激素 B、脑激素 C、蜕皮激素 D、利尿激素 7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 B)。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 C:纵二分裂 D:横二分裂 8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D ) A:眼虫 B:夜光虫 C:草履虫D:变形虫 9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B )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 C:呼吸作用 D:运动作用 10 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 C ) A 钉螺(日本血吸虫) B 沼螺(华支睾吸虫) C 按蚊 D 伊蚊(乙型脑炎) 11.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间日疟原虫,有性生殖开始是形成: A.孢子和孢子体; B.大配子和小配子; C.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 D.配子孢囊和合子孢囊。( C ) 12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13海绵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侧枝,下列哪一特点()不属于海绵动物。 ( D ) A:具领细胞 B:具水沟系 C:有胚胎逆转现象 D:具两个胚层 14 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中。 ( D ) A 棘皮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海绵动物 15毛壶具有何种类型的水沟系及由何种物质构成的骨针;( B ) A.单沟型、钙质; B.双沟型、钙质; C.双沟型、硅(矽)质; D.复沟型、硅(矽)质。 16 海月水母的消化循环腔的下列辐管中哪一种不分枝( C ) A.正辐管; B.间辐管; C.从辐管; D.环管。 17 桃花水母是属何种类型( C ) A.水螅型发达; B.水母型不发达; C.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 D.水母型和水螅型均发达。 18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1.2 1.生命体组胞作为基本単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答:组胞是除病毒外的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其重要特点有: (1) 细胞质膜将组胞与环境分隔开来,控制期胞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转換。(2)在化学组成上, 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 1.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 2.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分子,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使组胞成为结构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 并可完成基本新陳代谢外的特定功能。( 3 ) 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功取决于其组成组胞功能的总和。 2.为什么说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答: 之所以说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 是因为所有生物都要从外部获取自由能来驱功其体内的生化反应 1 ) 自养生物以光能为能量来源, 利用简単的原料合成自身复杂的有机物 (2)异养生物以食物(其他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分解所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并将分解产生的小分子作为合成自身生物大分子的原料, (3)总之生物体和期胞需要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換和能量流动,所以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三叶草.蝴蝶.時蜓.姓.地.度是一种常.见的食物链,但其中没有分解者,试将分解者以适当方式加到这个食物链中,, 4 .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子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答:分子生物学对生物界统一性的深化: (1)所有生物的组胞都是基于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构建的(2)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o种気基酸以成键的方式连接而产生的 (3)组胞代谢中的化学反应都依靠酶的催化作用, 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4)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即DNA成RNA. ①所有DNA分子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即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般的方式連接形成长链, 2条互补的长整形成DNA双螺旋分子; ②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长整上気基酸的序列,也就决定了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进而调控生物代谢、生长、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5)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密码是相同的,遗传信息的方向与是相同的. 这些事实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整个生物界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源。 5 怎样理解科学是一项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社会活功? 答: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有相同的关键要素:观察、提问、假说、顸测和检验,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 1 )观察是对自然有目的考察和审视; (2)同题的提出是基于观察中发现事实, (3 ) 某种设想或假说的提出是对问题作出的可能解释; (4)预测是根編假说,通过推测和类推的方法得到的; (5)最后根据预测,设计实验,在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中检验假说, , ,科学方法的各个关键要素是基于事实、符合逻辑的,且科学中任何思想、假说、理论都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所以科学是一项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社会活动, 6.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答:今口的地球表面成为适宣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于地球生物和环境37亿年的协同进化,主要表现在;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 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来,代谢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成。并与宽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构和胚胎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等、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动物学试题1(含答案-7页)-Microsoft-Word-文档(1)

动物学试题1(含答案-7页)-Microsoft-Word-文档(1)

普通动物学试题,共7页,包括3份试题(含答案),秋雨禾整理 动物学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 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 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 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 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 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 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 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 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 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 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18、某些原生动物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时期。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课后答案

第2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答:①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在细胞之间又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一般细胞密集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作用。②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其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功能。③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细胞排列呈柱状。其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④)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等作用。神经组织是组成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基本成分,它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能发出冲动联系骨骼肌和机体内部脏器协调活动。 第3章原生动物门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并掌握原生动物如何完成运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各种生活机能。 答:(一)原生动物——单细胞 (二)①运动—纤毛、鞭毛、伪足。②取食:自养—光合营养;异养(食物泡):—胞口、吞噬、胞饮。③水分排泄—伸缩泡。④生殖:无性—二分裂(纵二、横二)、多分裂、孢子生殖;有性—接合生殖、配子生殖(有大小之分时叫异配、大小相同时叫同配)。⑤生活史—寄主、寄生者(共栖、寄生、共生)。 2. 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答:(一)原生动物是真核单细胞动物,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生活机能,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彼此间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 (二)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掌握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初步了解我国在抗疟方面的主要成就。通过疟原虫掌握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答:(一)①形态结构; ②生活史: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a红细胞前期(肝脏内)—潜伏期,产生裂殖子;b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再形成许多裂殖子;c红细胞外期(肝脏内)—是疟疾复发的根源。 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③危害:大量的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害脑组织,能引起疟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