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程序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1目的为系统的对中海油德州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生产活动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及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分级和管控,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害因素及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

3职责

(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公司不可接受风险的管控措施。

(2)安全生产部负责:

1)制定公司危害因素及安全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的程序与管理要求;

2)组织、协调、监督公司各部门的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工作;

3)组织编写公司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措施;

4)对于工程承包商,安全生产部应监督承包商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危害因

素。

(3)各部门负责按要求识别、评价、控制部门内部的相关危害因素,并建立危害因素

清单,按照风险级别采取有效管控措施,责任到人进行分级管控。

4内容及要求

4.1术语与定义

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2危害因素的识别程序

公司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价之前应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应该涵盖各个专业及各个岗位,且需经过风险分级管控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合格,以保证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能力或资格。

4.2.1危害因素识别的范围

辨识的范围包括:

1)常规生产作业活动和非常规生产作业活动;

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3)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

4)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

产生不利影响的危害因素;

5)在工作场所附近,由公司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害因素;

6)当地的特殊气象影响,如汛期、强风、冰雹等及地震等地质灾害;

7)由本公司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8)公司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9)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10)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

11)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

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12)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1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14)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15)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16)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2.2作业活动信息及设备设施信息的收集

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前要收集所有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1) 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中的设计、施工、试生产、操作。

(2) 常规情况下设备设施的安全情况。

(3) 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

(4) 设备、设施的报废、废弃、拆除。

(5) 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意识、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

(6) 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

(7) 运营过程中的低温、易燃、易爆、噪声、窒息、高温等。

(8) 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

(9) 公务车在道路行驶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等影响等。

(10) 发生过与LNG生产、充装作业活动有关的事件和事故的经过。

4.2.3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1) 辨识危害因素时,下列五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1)交谈法;

2)现场观察法;

3)资料查阅法(查阅以往的操作记录和事故统计资料);

4)过程分析法;

5)安全检查表(安全性评价)法。

(2) 安全生产部应监督指导承包商对自身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3) 针对公司范围内风险较大特殊作业,安全生产部、实施单位都应对该项作业分步骤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工作,并形成该项作业的“QHSE/P03-R01《危害

因素辨识评价表》”,作为作业活动审批的一项基本依据。

4.2.4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1)七种类型: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和人机工程因素

(生理、心理)。

2)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辨识危害因素。

3)有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5)应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4.2.5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4.3风险评价

4.3.1评价要求

1)对所辨识的危害因素可能的风险应进行定性或定量分级,以便有针对性的、有

侧重的控制风险。

2)应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在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

价。

4.3.2评价程序

评价准则:公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和“风险指数矩阵法(LS)”进行评价并制定评价准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实施四级分级管控。风险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分别为重大、较大、一般、低,并依次对应一、二、三、四级)。

风险度(危险性)

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度的分析及风险分级判定准则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从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估准则。

(1)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评价方法:公司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

风险(危害因素)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控制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如下:

一级风险(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生产和作业。

二级风险(橙色风险):高度危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对较大及以上风险应重点控制管理。

三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一般)危险,需要控制整改,部门(班组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四级风险(蓝色风险):轻度(低)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班组、岗位应引起关注。

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二级风险:

(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10人以上的。

(3)10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4)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主要装置。

(5)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罐区。

(6)厂区外公共区域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

风险分级与评价级别对照表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对4个级别的风险实施多种措施控制,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应急处置措施;

(5)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可行性和可靠性;

(2)先进性和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风险的更新

(1)风险的识别、评价每年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2个月。

(2)遇有下列情况,及时更新危害因素的信息:

1)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时;

2)公司活动、生产和服务发生变化时;

3)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时;

4)同行业出现安全事故或险情时;

5)相关方或管理评审有要求时。

6)新的法律法规发布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

7)操作工艺发生变化;

8)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9)事故事件发生后;

10)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发生上述任一情况时,相关部门在15日内对发生变化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更新危害因素辨识评价表。若涉及新的中度或重大危害因素,同时上报安全生产部。

(3)公司依据辨识评价结果,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台账应结合实际定期更新(每

年至少一次)。

工作制度

安全生产部每年应定期制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执行。安全生产部组织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并对“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直至班组、岗位,作为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的依据。

各小组按照计划,依据适用的辨识评价方法对本岗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填写相应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经本级风险评估小组进行汇总、评审后,逐级上报。

上级风险评估小组组织审核、修订后,将审核、修订意见反馈各下级单位。二级及以上风险必须报公司批准。

根据最终分析评价记录结果,建立《风险点统计表》《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单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由本级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审核批准后

发布。

安全生产部(QHSE职能)每年年初对公司规定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方法、控制措施是否适宜进行评审,同时评审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围绕方法的适宜性和过程实施的有效性识别改进的需求。

改进或改变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应重新修订本程序,并遵照“QHSE/P01《QHSE文件管理程序》”和“QHSE/P02《QHSE记录管理程序》”的要求进行。

过程实施效果需完善时,相应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应记录到相关的记录表中,对原记录更新

培训教育

各部门应制定风险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部门、本岗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重大危险源管理

安全生产部负责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执行QHSE/P03W01《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

记录的保管

风险辨识的相关记录由安全生产部和各部门存档保管,保存不少于两年。

5相关文件

5.1关联文件

(1)QHSE/P01《QHSE文件管理程序》

(2)QHSE/P02《QHSE记录管理程序》

(3)QHSE/P03W01《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

(4)QHSE/P03W02《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管理规定》

5.2引用依据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6记录

(1)QHSE/P03-R01《危害因素辨识评价表》

(2)QHSE/P03-R02《风险管控登记台帐》

(3)QHSE/P03-R03《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4)QHSE/P03-R04《风险点名册》

7附表

附表1:危害因素辨识评价表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记录表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表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

附表2:风险点统计表

风险点统计表

附表3: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受控记录号)№:

附件4:风险点名册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名册

单位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

填表人:___ 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 ______填表日期:___ __________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登记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