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地城市风貌构成与保护浅议_以重庆主城区为例_蒲蔚然

山地城市风貌构成与保护浅议_以重庆主城区为例_蒲蔚然

山地城市风貌构成与保护浅议——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蒲蔚然 刘 骏

摘要:城市风貌特色的缺失是当前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认识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要素系统,以此为出发点打造城市的风貌特色是今后的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风貌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山、水和林地等,而社会因素通过城市人工因素,如地域特色建筑、传统风貌区、工业遗产建筑等发挥作用。文章以重庆主城区为例论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注重挖掘城市的自然因素,利用和突出城市的山水特征,同时加强对城市人工因素的控制,强化城市特点,使城市最终呈现出和谐统一、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关键词:山地城市 城市风貌 城市特色 保护

在全球化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国际化思潮侵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从服装到家具,从建筑到室内装饰,每一个地方都无从幸免。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对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从南到北,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到处呈现。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的山体、水系等自然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肌理与格局遭到了毁灭。在这两种力量的冲击下,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城市渐渐地失去了自己往日的特色与风采,城市风貌特色正面临着日益失落的危险。如何保护我们的城市,延续她们既往的魅力,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1 城市风貌及其构成因素

城市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城市风貌体现为一个城市特有的地域特征、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保护城市风貌,就是要保护好构成这些特征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造就城市的山、水、林地等地理环境,以及对城市的形态构成起间接作用的气候条件等等。社会因素包括影响城市风貌的政治、惊悸、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构成城市风貌特征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其中,自然因素是构成城市风貌的基础,社会因素是城市风貌产生的重要条件,集中体现了人的活动对城市风貌的塑造作用。保护城市风貌,塑造属于城市自身的个性,就应该深入挖掘城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强化城市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为此,重庆市在城市风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2 挖掘自然因素,突出山水特征

重庆主城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带,具有大山大水的独特风貌。城市以其良好的自然山水骨架,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丰富的植物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以山、水、林为自然要素,与城市建筑、人工环境相协调,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城市景观。基于这样的地理条件发展起来的重庆曾经以其独特的“山城”形象闻名于世并创造出了独特的魅力。利用和强调重庆的山水特征,保护和突出

以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成为保护重庆主城区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2.1 以山为骨,构建城市骨架,塑造山城特色

城市自然环境的竖向特征尤其是山体特征往往是形成城市景观风貌的基础条件,香港以太平山作为城市背景创造出了著名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青岛以信号山为背景打造的山海相映的城市环境,都是在自然竖向轮廓的基础条件上打造城市的著名范例。作为举世闻名的“山城”,重庆被大自然赋予了丰富多变,高低起伏的空间个性。“山”是重庆城市的客观物质要素,既决定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骨架,又成为了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和保护山体,突出城与山的有机联系,是形成重庆独特的山地城市竖向轮廓特征的基础,更是塑造山城特色的重要条件。

重庆市主城区的天际轮廓线是山体与建筑的相互叠加形成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轮廓线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重庆的山地城市风貌已经逐步丧失。如果不加以严格控制,建筑将完全掩盖原来的自然地形特征,重庆的“山城”风貌将会完全丧失。为了保护重庆主城区的山城特色,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在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方案中,提出了渝中半岛城市风貌要紧紧围绕“两线一面”的塑造来展开,即重点处理好从朝天门经枇杷山、鹅岭公园到浮图关的山体轮廓线,以及长江、嘉陵江环渝中半岛的水际线,形成天际线和水际线之间良好的城市景观展开面,通过“减量、增绿、留白、整容”的处理手法,最终实现“显山露水”的目标。通过对渝中半岛山体特征的深入解读,突出和保护了重庆主城的风貌特点,体现出了“四面青山里,两江碧水流,花环树绕中,鳞次见重楼”的意境,因而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好评(图1)。

图1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

2.2 以江为带,平添城市魅力,打造江城风貌

重庆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区域内支流水系众多,因此,充分利用长江、嘉陵江的景观特色,加强对城市滨水地区的保护成为探求重庆城市风貌特色保护和塑造的又一方向。

与国内其他的一些“江城”,如武汉、哈尔滨等城市

不同的是,重庆的江河水体与城市本身存在一个较大的落差,在枯水期这一特征显得尤为明显。丰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形成的消落带对城市的风貌打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回顾重庆滨江带的打造,不难发现走过了一段弯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庆主城区先后完成了渝中区两江滨江路、南滨路、北滨路的建设。滨江地区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从摒弃不顾,到被动利用进而发展到积极主动利用的过程。沿长江和嘉陵江的两条主要滨江地带空间的景观性及开放性逐步得到了认识。在新世纪到来之后,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突出重庆的江城风貌,重庆市提出严格控制沿两江的建筑开发,控制建筑的高度、形体、密度、色彩,以形成富有江城特色的多层复合,错落有致的滨水建筑景观,并尽可能形成开放滨江空间,吸引市民的公共活动。因此,在今后临江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必须注重对滨水地区城市建设开敞性的要求。为此,在《重庆市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当中明确地提出了“休闲水岸”与“绿色通廊”的滨水空间设计概念,并提出休闲水岸是沿长江和嘉陵江的公共亲水空间,利用地势形成多层开放式平台,满足观景、休闲和市民亲水的要求,共享滨江资源。绿色通廊是与江面相对垂直的绿地,是联系两江江岸和城市中心区的绿色走廊,也是联系半岛内不同高度层面的绿色纽带。方案对绿色通廊的面积、开口宽度、拟建建筑高度等指标提出了相应规定,以法律的形式表达了对滨

江地区开敞性空间的强制性控制要求。

2.3 兴绿建林,划定非建设用地,突出组团城

市特点

由于山城地貌的原因,重庆主城区形成了“多中心、

组团式”的城市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河流和山体相分

隔,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林城相间,城市建设用地

和非建设用地相互穿插的城市布局结构体系不仅对改善

重庆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非常重要,而且在突

图2 重庆市总体规划中西部片区布局

出城市风貌特色方面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组团间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同样成为保护和塑造重庆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长期的建设,已形成现有的组团绿化隔离带,然而由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现有的组团绿化隔离带不断受到建设用地的蚕食,如不及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重庆组团城市风貌特色将受到极大的威胁。为此,在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中,针对城市建设新区提出了加强非建设用地保护,突出组团城市特点的建议。以西部新拓展区为例,由于从形状上呈南北走向的带状结构,分布其中的城市组团被由农田、绿地等构成的开敞空间分隔,人工环境(组团)和自然环境(开敞空间)相互穿插,因而使得这一区域富于节奏变化和异质性。为突出西部拓展区的城市特色,应当在区域内部强化这种异质性。因此,各个组团必须明确规模,明确边界,严格防止城市建设对开敞空间造成的侵蚀而模糊了这种异质性特征。为此,研究报告将西部拓展区划分为由南至北的几大组团。每个组团之间用由农田、耕地、果林、绿地组成的开敞空间作为分隔,这一开敞空间同时又构成了联系中梁山、缙云山两大山脉的绿色廊道。整个西部拓展区重点强调城市空间和开敞空间的异质性,突出各自特点,形成一种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交相辉映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带状城市空间(图2)。

3 强化社会因素,重塑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特色中的社会因素通过城市人工因素,如建筑形象、城市广场、街道、绿化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得以体现,城市物质形态的外部显现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对于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除了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的自然因素,突出自身的山水特征外,还应该加强对城市形态要素的保护与塑造。

3.1 加大对具有地域特色建筑的保护

图3 改造后的城市建筑

除去自然的决定因素,建筑物是决定一

个城市文化特色与基本风貌的最主要因素。

建筑的地域特色构成了城市风貌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不仅丰富了

城市的艺术形象,而且强化了城市的风貌与

特点。

建筑的地域特色突出表现在建筑的外

部形式和内部蕴含的历史信息方面。从自然

环境上讲,重庆主城区多山的自然条件以及

两江交汇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山城独有的环境特色,这种环境特色对于整个城市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这样特殊

的环境,造就了重庆特殊的山地建筑形式。这些山地建筑不仅具有特殊的外观和结构形式,更重要的

在于与环境结合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形式。保护这些特殊的山地建筑不仅对保护重庆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山地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指导适合现代生活的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延续和塑造重庆特有的城市风貌(图3)。另外,重庆的历史建筑除具有特殊的外观及结构形式外,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信息。以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例,重庆作为当时的陪都,许多建筑均与当时有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如桂园、宋庆龄故居等。如果这些承载着众多历史、社会、文化信息的建筑遭到破坏,那么重庆城市的风貌特色将会极大地削弱。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的投入,其中对湖广会馆的抢救性保护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图4)。保护具有地域特色建筑对维护重庆的城市风貌,尤其是历史文化渊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2 重视传统风貌区的作用

图4 湖广会馆改造前后对比

与我国中原地带传统城市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城市规划思想以及平原城市横平竖直的城市布局完全不同,重庆传统的城市布局以自然的山体水系为基础,城市中的街道依山就势,自然形成。这些体现传统城市格局的历史街区,如朝天门、临江门、磁器口等,对于突出重庆的城市风貌特色起到的

巨大作用。因此,保护好具有传统特色的历史风貌区是保护城市风貌特色的又一重要途径。

古镇磁器口的保护和利用是重庆市在保护历史风貌区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磁器口不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建筑风格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迩。古镇磁器口的保护和改造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延续和保留古镇既有格局

磁器口是一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沿青石板路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小巷以及重重叠叠的院落,组成了古镇特有的肌理。保护磁器口,首先要注重对历经岁月的古镇格局加以保护,不能随意拆除建筑或者开辟新的路径,尤其要慎重对待已形成的街区空间,任何拓宽道路或加高楼宇的做法,对古镇既有格局都将会是灾难性的破坏。

3.2.2以保护性手段进行建筑更新

对于磁器口的古镇建筑,甄别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在保护修复

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其历史风貌。对于特色性民居,在维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将室内更新使之更适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于后来居民加建的与古镇风貌不适应的建筑,根据原有建筑外观的特点,采用了屋顶平改坡,山墙做穿斗处理,门窗传统风格化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与古镇整体风格的统一。

3.2.3保护和弘扬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图5 磁器口改造前后对比

地方特色小吃、打更、年会、民乐演奏等等非物质文化是构成古镇磁器口特有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味餐馆、民乐茶楼等提供了各种休闲活动的场所。定期举行的各类民俗活动使市民体会到传统

文化的魅力,寻求到一种返璞归真,怀古思幽的境界。(图

5)

3.3 挖掘工业遗产特色

工业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国际上一股新兴的运动。按照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委员会”发布的定义,“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而工业厂房则是工业城市文化的代表,是体现城市近代发展变迁的最直接实体。对于重庆这样因近代产业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保护和突出工业遗产特色,将城市更新过程中淘汰的仍具有使用功能的废旧厂房、仓库进行保护和二次利用,并作为城市的一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重新挖掘其经济价值,而且对于城市逐步衰败地区的复兴以及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重庆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业城市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那些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工业遗产是重庆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工厂正在被夷为平地。因此,加大对工业厂房等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手段可分为实体保护和片断信息保护两类,所谓实体保护即充分尊重原有工业遗产(建筑和环境)的原貌,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加入适合现代需要的其他功能,形成富于特色的新的城市景观。在这方面,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

图6 四川美术学院 “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

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坦克仓库”利用重庆西车厂废弃的仓库进行改建,作为美术家的创作室和艺术品展示空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影响的创作展示区(图6)。所谓片断信息保护即是利用原有的工业遗产的部分构筑物、构架等体现该地段的历史信息而达到保护历史文脉的目的,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在新的公园建设中利用了该地段原有的厂房构架、机器设备等元素,体现该地段造船厂的历史文脉。在城市风貌建设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段,保护好工业遗产特色。

中国正处在城市高速发展阶段,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城市风貌的保护,有效开展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实践工作,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注重挖掘城市的自然因素,利用和突出城市的山水特征,同时加强对城市人工因素的控制,强化城市特点,使城市最终呈现出和谐统一、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4 结语

从重庆市城市风貌特色保护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最主要是要保护好构成城市风貌的构成因素,同时应根据相互融合的规律、特点进行认真的挖掘和研究。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风民情等特点,明确城市风貌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使城市建设既体现出历史底蕴,又展现出当代文明,成为展示城市社会发展史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杨华文 蔡晓丰 城市风貌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 《国外城市规划》 2005.6

2、孙 音 城市风貌特色保护[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3.2

3、黄 川 谭 进 朱明君 重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模型探讨---以主城区为例[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蔡云楠 重庆山城传统景观研究[J] 《华中建筑》2000.1

5、杨培峰 重庆城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自然生态建设对策[J] 《重庆环境科学》2003.2

6、赵万民 王纪武 现代山地都市轮廓线景观研究---以重庆、香港为例[J] 《华中建筑》 2004.2

7、张向华 重庆“磁器口”古镇的复兴[J] 《四川建筑》 2003.1

8、蒲蔚然 刘骏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J] 《规划师》 2008.5

9、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Z] 重庆:2005

10、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Z] 重庆:2003

作者简介

蒲蔚然,男,1969年生,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刘骏,女,1969年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副教授

稿件标题:山地城市风貌构成与保护浅议——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作者姓名:蒲蔚然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9年6月

最高学历:研究生

工作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 务:副总工程师

职 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通信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

邮政编码:401147

传 真:023-********

电子邮箱:puwr@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2928340.html,

作者姓名:刘骏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69年生

工作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职 务:主任

职 称:副教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