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

基于其在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是会计学文献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Burgstahler and Dichev通过检验盈余分布的平滑性考察是否存在为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为盈余变化和盈利水平的0阑值点处的操纵行为提供了证据,发现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纵经营性现金流量和营运资本的变化达到目的,并对产生该现象的动机提供了利益相关者交易成本理论和前景理论两种解释。该文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盈余分布法对后来的会计学文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很多后续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所借鉴(Beatty etauz(t al. 2003;Beaver etal. 2003;Phillips et a1.2003;Rov-)另外,该文的研究还引发了其他形式阂值点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与探讨(如。。。)等文献研究了以分析预测值为?值点的盈余管理行为)。因而,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会计学文献中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对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该文的研究源于实务届对业绩增长与盈利的过分强调与关注,基于学术届对该现象的初步证据,旨在考察是否存在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如果存在,普遍性程度有多大?上市公司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这种盈余管理?动机是什么?即文章全面考察了上市公司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存在性、普遍性、手段以及动机问题。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假定不存在盈余管理时,截面上的盈余变化与盈利水半的分布是相对平滑的。平滑是指在该分布下落在任意区间内公司数目的预期值等于落在它相邻两个区间公司数目的平均值。如果上市公司为了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则盈余变化的横截面分布将很可能表现为极低频率的业绩微降和极高频率的业绩微升,盈利水平的横截面分布很可能表现为极低频率的微亏和极高频率的微盈。从统计意义上而言,将检验分布平滑性的统计量构造为区间的实际观测值与预期烦之间的差异除以所有区间差异的标准差,则在原假定下,这种标准化后的差异近似服从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利用该统计量可以检验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文章选取1976-1994年Compustat年度行业和研究数据库中所有可获得的观测,并剔除了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受监管行业(如公用事业)的公司。盈余指标选用净收人,考虑到公司规模的差异对每个公司盈余观测值的影响,选用t期期初普通股权益的市价对盈利水平进行标准化,选用t-1期期初的权益市价对t-1期至t期盈余变化进行标准化。

研究结果提供了直方图和统计检验两种证据。在检验是否存在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时,研究样本共包含64466个观测,每年可获得的观测从1977年的3000家增至1994年的4000家。样本区间内每年盈余变化的均值和中位数大部分为正值。图1为-0.15~+0.15的盈余变化范围内,按照0.0025的间隔宽度等分为众多小区间后,盈余变化值落人每个区间的公司数目的直方图。从图1可以看出,盈余变化分布在0处发生了明显的不连续,盈余变化值落在0左侧相邻区间(业绩微降)的频率比在满足平滑性假定分布时的预期值低,落在0右侧相邻区间(业绩微升)的频率明显比预期值高。从统计检验结果看,0左侧相邻区间的标准化差异为-8.00(0右侧相邻区间的标准化差异为5.88),统计结果显著拒绝了在0处盈余变化分布的平滑性假设,即存在为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在检验是否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时,研究样本共包含75999个观测,每年可获得的观测从1977年100家增至1994年4400家。样本区间闪每年盈余的均值和中位数在不断降低。图3为-0.25~+0.35的盈余水平范围内,按照0.005的间隔宽度等分为众多小区间后,盈余水平落入每个区间的公司数目的直方图。

直方图同样在0处发生了明显的不连续。盈利水平落在0左侧相邻区间(微亏)的频率比在满足平滑性假定分布时的预期值低许多,落在0右侧相邻区间(微盈)的频率明显比预期值高许多。从统计检验结果看,0左侧相邻区间l的标准化差异为-13.16(0右侧相邻区间的标准

化差异为8. 92 ),统计检验拒绝了在0处盈利水平分布的平滑性假定,即存在为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

另外,本文预期随着盈余持续增长或持续盈利年限的增加,上市公司避免业绩下降和亏损的动机会逐渐增强。作者按照盈余持续增长或持续盈利年限将样本公司分为三类,按照上文的检验方法,考察了随着盈余持续增长年限或在持线盈利年限的增加,在0处的不连续性是否更加明显,标准化差异是否在统计上更加显著。直方图和统计检验结果不同程度地支持了作者的预期。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的普遍性

接下来.本文分别考察了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的普遍性程度。即通过对比每一区间实际观测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考察有多少发生盈余下降或亏损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在估计预期值时,由于已经证明了在0处存在盈余管理,所以上文的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盈余分步法不再适用,故文章假定在不存在盈余管理时,盈余变化(盈余)的分布服从以盈余变化(盈余)的峰值为中心的对称分布,右半边的分布不受避免业绩下降(亏损)的盈余管理影响,将右半边分布中每个区间的实际观测值作为左半边分布中相对应对称区间的预期值。

基于此,该文在考察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普遍性程度时,假定不存在盈余管理时盈余变化服从以0.01为中心的对称分布,估计(-0.005,0.00),(-0.010,0.00),以及(-0.015,0.00)三个逐次变宽区间的发生盈余管理的公司数。结果显示三个区间内发生盈余管理公司数的估计值分别为238,385,454,约占所有观测样本数的0.4%-0.7%,约占所有业绩下降样本数的0.9%-1.7%,分别占相应区间预期值的12.4%,10.5%和8.8%。用同样的方法考察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的普遍性程度,假定不存在盈余管理时的盈利水平服从以0.07为中心的对称分布,估计(-0.01,0.00),(-0.02,0.00)以及(-0.03,0.00)三个逐次变宽区间的发生盈余管理的公司数。结果显示三个区间内发生盈余管理公司数的估计值分别为685,1039,1311,约占观测样本数的0.9%-1.7%,约占所有亏损样本公司数的3.0%-5.8%,分别占相应区间预期值的44%,35%和30%。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避免盈余下降与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均比较常见,但避免亏损比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普遍。

避免盈余下降和损失的盈余管理所用手段

由于上文的结论表明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更具普遍性,在考察所用手段

时,本文集中考察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所用的手段.并提供了事前和事后

两种证据。

事前证据主要基于盈余管理的成本,当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收益一定时。则盈余管理的程度就是进行这种盈余管理事前成本的函数。基于以前研究文献,作者将盈余管理前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水平作为事前成本的代理变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水平越高,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就越低。基于比,作者的预期为微亏公司将比微盈公司的期初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低。将盈利水平以0为分界点,将大于和小于0的盈利水平按照高低顺序将每1000个观测样本构造为一个组合,从而将所有观测样本分成了不同的每个组合包含1000个观测的等规模组合。每个组合内的盈利水平大致相等,0右侧组合的盈利水平不断递增,0左侧组合的盈利水平不断递减(即亏损在不断增加)。图5和图6分别报告了每个组合盈余水平分位数上的期初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水平,图形结果均支持了作者的预期。

在考察事后定正据时,作者将盈余分拆为经营现金流量、非现金营运资本变化以及残余成分三个构成部分,作者预期如果上市公司在进行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时操纵了某个部分,则微盈公司将会比微亏公司盈余中的该构成部分明显变大。按照与考察事前证据相同的方法,综合图7、图8、图9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纵经营性现金流量和营运资

本的变化进行盈余管理。

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

文章提供了两种理论来解释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一种是利益相关者交易成本理论。公司报告较高的盈余将会降低与客户、供应商、债权人以及雇员等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当利益相关者获取与处理盈余信息的成本较高时,他们选择一个盈余变化或盈利水平为0的阈值点,若超过该阈值点,公司各方面的交易成本均可能降低,从而使得管理层有动机对低于该阂值点的业绩进行操纵。另一种是基于前景理论的解释。信息决策者是基于某一参考点而不是绝对财富水平获得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函数在阈值点左侧是凸函数,而在阂值点右侧J是凹函数,即在阈值点处,价值函数最为陡峭。对于某一特定财富水平的增加,将财富从闭值点左边变动到右边带来的价值变化最大.因而上市公司在阂值点处具有最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综上所述。该文对避免盈余下降和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存在性、普遍性、手段、动机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其中用到的检验阈值点处盈余管理行为的盈余分布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很多研究对文中0阈值点处的不连续现象是否因盈余管理所致提出质疑。如DeGeorge et al. (1999)认为1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发现的盈余分布不l连续很可能是由其划分区间的效应所致,不同的区间划分方式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Beaver et al. (2003)发现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有2/3可归因于公司所得税对盈余和亏损的不对称处理方法以及盈余中的特殊项目。Durtschi and Easton (2005)认为盈余标准化的方法选择、阈值点左侧和右侧样本的结构差异以及阈值点左右两侧的样本特征差异均可能导致盈余分布在阈值0处的不连续。尽管如此.本义在研究盈余管理的会计学文献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虽然受到些质疑,但它仍然为后人从事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从方法论和研究视角方而提供了重要参考。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盈余(Earnings)是从西方会计理论中引进的会计术语。对于这一概念。经济学与传统会计学存在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的盈余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概念,和会计收益的差别主要是缘于其计量原则和计量属性的不同。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即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又称为净利润或者盈利,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盈余是关于企业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盈余管理是从早期寻机性会计演变而来,是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它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Reserves)。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完善。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理论和实务。在现行公认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公司财务报表是合乎准则的。但从2001年以来,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美国著名大公司接连爆出财务丑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公司盈余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意义 由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真实盈余、未来现金流、成长能力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来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原则的,是可能损害股东利益的。我国盈余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给出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铮、王跃堂。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彭数学将盈余管理划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并认为效率性盈余管理会促

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控制

摘要: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上司空见惯的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盈余管理在学术界都成为非常具有争议的公司行为。本文试图从盈余管理的动因入手,分析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以期对盈余管理研究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如何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分析控制会计报表是公司财务信息的重要载体,报表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相关利益者的决策行为。而企业的盈余是考察一个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下去或经营情况的优劣。当今越来越多的盈余管理有关的会计造假、欺诈行为使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对上市公司感到失望,在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的情况下,投资者只有选择逃离股票市场,从而导致股市低迷。1998年美国前证监会主席Arthur.Levitt,就曾在其著名演讲《数字游戏》中表达丁对盈余管理现象的担忧,他指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司空见惯却无人挑战的习惯,已演化成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big bath)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人、不切实际地计提准备冲销购买中已发生的研发费用这些方法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001年接连出现的安然、施乐、世通公司的造假行为对美国会计报告体制以重大打击。我国的股票市场更是丑闻不断,直接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盈余管理近二十年来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盈余管理的动因的研究是盈余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盈余管理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的动因呢?一、盈余管理动因研究的回顾Healy (1985)认为,盈余管理是基于奖金计划假设下的会计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订有奖金计划的公司中,其经营者会使当期盈利最大化。Shipper (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的披露过程,其动机是获取某此私人利益。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其中契约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和管理报酬契约,监管动机包括行业监管、反托拉斯监管以及其他监管。政治活动也将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管制,税收等。政治成本的变动也会使企业改变其会计程序。Ross L.Watts 和 Jerold L.Zimmerman 指出在盈利报告水平问题上,政治活动提供的动机(降低盈利)恰好与管理报酬方案提供的动机(提高盈利)截然相反。我国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很多都是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创新不过。但是还是很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盈余管理动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刚刚建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加上我国独特股权结构,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特别突出,从而管理层有着强烈的筹资动机。(张玉春李宗植 2005)通过筹资行为,达到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巨大的控制权收益,使得上市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股市融资被股票发行人看作是无需还本付息的“免费午餐”,能够带来可观的私人收益。而相关规定在决定上市公司融资资格或决定是否对其进行特别处理时,均将净利润作为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通过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等手段虚构公司盈利水平从而取得公开融资资格,是大股东实现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乎段之一。(王俊秋 2005)有些公司为了达到增发、配股的目的,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达到增发、配股所要求的底线,陆宇建(2003)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改变,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政策诱致型的。张祥建、徐晋(2005)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前3个年度和配股当年存在系统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导致配股后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整体滑坡。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急的可靠性.引起各契约关系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和利益冲突从而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盈余管理行为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声誉制约了其在证券市场上进一步融资的能力。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有着强烈的扭亏动机,以避免连续三年亏损避免摘牌。陆建桥(1999)指出,在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公司存在着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取了相应

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

7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09年8期国内外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动机比较分析 余管理是指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 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 和 Wahlen,1999)。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经过国外大量学者不断挖掘和开荒,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成为当今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 般动机 (一)资本市场动机 实证会计研究证实了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由于会计信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迫使管理当局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者不仅发现了管理当局为了获得较高股票发行价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还发现了管理当局为了操纵股价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的证据。有的企业盈余变化很大,给人以不稳健的感觉。由于人对风险的内在恐惧感和厌恶,使得此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吸引力。而管理 盈 ■程 敏(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上海 201800) ▲本文是上海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初期研究成果,项目代号为B.37-0115-07-701 ◆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动机。并指出由于特殊的制度特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不同于股权分散两权分离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 关键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动机 公司治理 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往往会进行盈 余管理,使利润平滑,让人有收益稳定且稳中有升的感觉,使投资者以为企业经营发展很稳健。大量研究表明,在出售权益、向公众发售股票(Teoh,welch 和 wong,1998)和换股收购之前(Erickson 和 Wang,1998),公司往往利用未预期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收益。另外,上市公司为了完成盈利预测目标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避免失去职务或受到惩罚,管理当局可能采取操纵损益之措施,使报告盈余与预期盈余相符(Ronea 和Sadan,1980)。 (二)契约成本最小化 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契约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扩展和延续。在公司与众多的合约关系人之间,会计数据经常被用来监督和规制合约。管理者的报酬合约会使管理者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借款合约通常具有以牺牲贷款者的利益而取悦于股东的动机。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与 Sweeney(1994)对违反了债务契约的样本公司进行了检验,前者发现临近债务契约边界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而后者提供了基于借款契约的盈余管理发生频率及其对资源配置影响的证据。大量文献研究了经理人基于报酬契约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Guidry(1998)发现当盈余数字不能满足经理们报酬契约的要求时,大型跨国公司的分部经理们就有可能采取递延收入的做法。Healy(1985)和Holthausen 等(1995)的研究发现,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时,往往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DeAngelo(1988)发现在 代理人考察期,现任经理会运用会计估计来增加报告盈余;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公司执行总裁在任期最后几年削减研发费用开支以增加报告盈余。 (三)政治成本因素 政治成本假设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经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政治成本可能是由于公司的高盈利能力、规模较大以及一些特殊原因(如公司的出口贸易因受到外来竞争的影响而受到进口保护措施)引起的。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因包括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或其他监管两方面引起的。目前,许多研究发现一些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被监管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为了逃避行业监管有着管理会计数据的倾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采用特定应计项目来检验盈余管理,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此外,研究者发现一些垄断或接近垄断的行业为了降低关注程度进行降低盈利能力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外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了两种形式的监管: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大量研究表明,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财务报表数据以应对监管的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78)认为易受反托拉斯监管调查或陷入其他不利政治程序的公司经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得公司呈现较高的获利能力。寻求政府津贴或保护的经理可能有类似的动机。 (四)其他一般动机 除了以上一些使管理人员产生盈余管理动机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内部管理人的行为。如公用事业企业为了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良好形象,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盈利率尽可能的低;再如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为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企业有动机粉饰财务报表。避税也是一个明显的盈余管理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动机 (一)发行股票动机 发行股票动机,包括取得上市资格、配股和发行新股。我国上市公司大都是通过由集团公司剥离一块优质资产,成立一家 财经视线 Finance Economy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课题。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存在、债务合同的约束、合理避税的考虑、避免巨额政治成本、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同时,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时滞性、成本效益原则等为其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盈余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盈余管理;筹资动机;避税目的;证券监管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证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盈余管理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而出现的新问题,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对于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从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观条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上市筹资动机。管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因为企业的业务发展稳健,往往会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给人以收益稳健且稳中有升的感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规定,公司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公司为了上市,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就形成了首次募股的盈余管理;而在配股时,《公司法》要求公司在3年内连续盈利,且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3年平均在10%以上,上市公司为了能配股,也需要进行盈余管理;《公司法》还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3年连续亏损,

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这种规定会迫使上市公司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以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的情况[1]. 2.企业管理者追逐自身利益的驱动。由于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管理者可能并不是公司的最大股东,甚至不是公司的股东,他们往往只是公司的高级雇员。因此,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采用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工作。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包括薪金、奖金,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股票期权、股票、红利等往往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而企业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利润上。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由这类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往往由公司内部管理当局控制,其获益者也即内部管理当局。 3.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借款合同一旦成立,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和再购入股票,对借款企业流动资金保持量的规定,限制其他长期债务等。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

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课题。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存在、债务合同的约束、合理避税的考虑、避免巨额政治成本、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同时,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时滞性、成本效益原则等为其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盈余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盈余管理;筹资动机;避税目的;证券监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证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盈余管理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而出现的新问题,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一、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对于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一)从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观条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上市筹资动机。管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因为企业的业务发展稳健,往往会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给人以收益稳健且稳中有升的感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规定,公司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公司为了上市,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就形成了首次募股的盈余管理;而在配股时,《公司法》要求公司在3年内连续盈利,且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3年平均在10%以上,上市公司为了能配股,也需要进行盈余管理;《公司法》还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3年连续亏损,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这种规定会迫使上市公司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以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的情况[1]. 2.企业管理者追逐自身利益的驱动。由于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管理者可能并不是公司的最大股东,甚至不是公司的股东,他们往往只是公司的高级雇员。因此,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采用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工作。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包括薪金、奖金,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股票期权、股票、红利等往往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而企业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利润上。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由这类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往往由公司内部管理当局控制,其获益者也即内部管理当局。3.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借款合同一旦成立,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和再购入股票,对借款企业流动资金保持量的规定,限制其他长期债务等。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empirenews.page--] 4.避税目的。这是盈余管理一个最明显的动机,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相分离的国家,更是如此。因为在日益重视“现金流量”的时代,节约现金支出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营运资金,这对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很有帮助。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另外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额在3万至10万(含10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企业管理者就会采用有利的会计政策和程序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以达到少交纳所得税的目的,特别是应纳税所得额刚刚超过10万元和3万元的企业。 5.政治动机。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巨额政治成本,会采用一些有利的会计政策。有些行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相关的严格的管制和监控,如银行业和保险业。银行必须满足一定比例日资本金的要求,保险管制要求保险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财务健康状况。这些规定都使管理者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以上是盈余管理存在并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观方面的原因,然而仅有这方面的需求,客观上没有实施这一政策的背景和条件,盈余管理也是不可能迅速

浅析企业盈余管理动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2937869.html, 浅析企业盈余管理动机 作者:李玉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4期 【摘要】近年来,盈余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内外频繁爆出的财务造假事件的增多,公众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企业为什么会进行盈余管理?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分别分析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试图找出国企和非国企的盈余管理动机的不同之处,丰富了相关文献并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前言 国内外大量文献都研究了盈余管理,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主要以斯科特 为代表-在 GAPP规定空间内,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使高管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通过公开发行证券的形式来获取资金,企业基于不同的动机会控制企业的盈余,资本市场制度逐渐趋于完善,更多企业选择不容易被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达到自身的目的。盈余管理虽然是管理层的一种合法行为,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但是过分粉饰报表很容易导致财务舞弊,使投资者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社会公众也陷入恐慌,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未来发展。 一、盈余管理动机 1.IPO动机。我国对公司申请IPO的公司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企业为了取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是初次向社会公众公开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层为了提高企业估值和股票价格,也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活动,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表更“漂亮”,融得更多的资金。 2.避税动机。企业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管理层利用各种手段来使企业当年利润最大,其中合理避税是最常见的措施。尤其是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之后,企业的避税动机更加明显。当企业预计企业所得税率会提升的时候,就会在前一个会计年度向上调整盈余,反之,企业预计第二年税率下降时就会向下调整企业盈余,从而降低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此,国家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3.管理层薪酬。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导致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管理层的薪酬往往与企业业绩相关,因此当企业經营不景气的时候,管理层基于私利的原因更可能进行盈余操纵,从而保证自己的薪酬。因此,投资者不应该仅仅依靠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应该从多方面考核管理者,更多的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什么是需要和动机

第十章消费者的动机10━34 1什么是需要和动机? 什么是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消费者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 2、多重性 3、层次性 4、可变性 5、发展性 消费者需要的类别 1、按需要起源,分为天然性和社会性需要 2、按需要对象,分为物质和精神需要 3、按需要实现程度,分为现实和潜在需要 什么是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驱动力(内驱力)。→动机有两个组成部分:内驱力,目标事物 2、动机的功能: ⑴、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⑵、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⑶、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消费者的需要与需求有什么区别? 消费者需要和需求的区别: ⑴、缺乏的程度不同。需要是在人们心理和生理上不满足的驱动下产生的;需求是在人们想使其生理及心理条件高于最低限度的满足程度时产生的。 ⑵、促使的因素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个人和环境的特性决定的;消费者的需求是由个人和环境(市场)的背景决定的。 需求品(美食)→必需品(食品) 3、简述消费需要如何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1,消费需要决定购买行为 需要运动过程:消费需要→心理紧张→寻找目标→购买动机→购买行为→需要满足→新的需要 2、消费需要的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度 3、需要水平不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恩格尔定律) 4、影响消费需要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消费需要的因素 1、主观因素:⑴、生理因素⑵、心理因素⑶、个人的消费水平⑷、个人的社会地位 2、客观因素:⑴、消费情景⑵、社会环境⑶、企业营销因素 5、消费动机有什么特征? 消费动机的特征 1、原发性:需求使个体产生动机,动机推动个体采取行动。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管理者当局短期内可以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票的价格,是因为投资者或相关利益者会通过会计信息来估价上市公司的股票。因此说这一动机主要是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以改变股票价格来看的。比如说企业是否为了上市而提高发行价格;是否为了避免持续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是否为了企业配股融资而进行盈余管理。 1.提高发行价格的盈余管理动机 根据我国相关条例法规的要求,在我国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符合“近三年连续盈利”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没有连续三年盈利的话就没有资格申请上市。因此不难理解,一些企业为了上市就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使得自身连续三年盈利。相关学者通过观测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发现,我国企业在IPO的前两年、前一年跟上市当年的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在其它年份显著下降。 同样的,企业不仅仅在IPO的时候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股价,在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避免报告亏损,也同样会采取各种盈余手段提高股价,扭转自身形象。这里所指的亏损公司既包括那些已经报告亏损的企业,还包括濒临亏损的企业。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不够成熟、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亏损企业的退市制度等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2.为了获得配股融资的资格 很多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无一例外的都准备上市,因为上市可以给企业带来相当的资金和其他好处。通过上市直接融资这种方式成本较低周转还快。在我国,上市公司所需要的配股融资成本低于企业的举债,再加上实现的可能性又比较大。所以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存在有配股的动机。那些具有配股权资格且处在临界值的企业应计利润比处在非临界值企业的应计利润明显要大。也就是说处在具有配股融资的资格的临界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指标明显大于其他的上市公司。这就意味了该上市公司很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因此说上市公司业绩的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为了达到配股的资格而参与了盈余管理。 在我国对于会计的盈余指标的临界要求也包含在了配股政策中。比如说,1999年以前针对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相关政策明确表示要连续三年超过10%,于是出现了所谓的“10%现象”;在1999年以后又指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找而已指标必须大于10%,同时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要大于6%。于是我国上市公司又出现了“6%现象”。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普遍实行的配股政策是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要符合连续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平均要大于6%。尽管是较为均衡的指标,但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有一定空间来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还会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配股政策需要政府必要的监管,有研究表明1999年我国推行的配股政策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是有效的。根据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些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处于改变股价的动机,但是这种动机发生的频率高低还没有得到证实。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一)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一) 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课题。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存在、债务合同的约束、合理避税的考虑、避免巨额政治成本、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同时,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时滞性、成本效益原则等为其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盈余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盈余管理;筹资动机;避税目的;证券监管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证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盈余管理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而出现的新问题,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对于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从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观条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上市筹资动机。管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因为企业的业务发展稳健,往往会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给人以收益稳健且稳中有升的感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规定,公司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公司为了上市,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就形成了首次募股的盈余管理;而在配股时,《公司法》要求公司在3年内连续盈利,且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3年平均在10%以上,上市公司为了能配股,也需要进行盈余管理;《公司法》还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3年连续亏损,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这种规定会迫使上市公司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以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的情况1]. 2.企业管理者追逐自身利益的驱动。由于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管理者可能并不是公司的最大股东,甚至不是公司的股东,他们往往只是公司的高级雇员。因此,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采用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工作。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包括薪金、奖金,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股票期权、股票、红利等往往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而企业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利润上。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由这类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往往由公司内部管理当局控制,其获益者也即内部管理当局。 3.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借款合同一旦成立,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和再购入股票,对借款企业流动资金保持量的规定,限制其他长期债务等。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 4.避税目的。这是盈余管理一个最明显的动机,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相分离的国家,更是如此。因为在日益重视“现金流量”的时代,节约现金支出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营运资金,这对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很有帮助。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另外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额在3万至10万(含10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企业管理者就会采用有利的会计政策和程序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以达到少交纳所得税的目的,特别是应纳税所得额刚刚超过10万元和3万元的企业。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动机指的是一个人之所以遵循某一特定行动路线(目标)的原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为:管理当局为实现公司效用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政策的内在原因或内部驱动力。 一、国外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提出三种会计理论假设,即报酬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以这三种假设为基础,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有所偏向,以使得报告盈余向自己期望的方向移动。 1、报酬契约动机。在代理理论中,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由于代理关系的存在,由此产生了报酬契约,而会计报告盈余在签订、履行和评价报酬契约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得报酬与报告盈余挂钩的经理人员将会通过对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使得企业盈余向有利于他们的一面变动。 2、债务契约动机。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于债权人来说,会在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保持一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一旦违反了这些规定,企业将面临着贷款被收回的危险,所以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公司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公司管理层便越可能采取可增加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 3、资本市场动机。通过股票市场公司可以获得大量不必还本的资金,资本市场成为公司获取资金的重要场所。但要进入这一市场,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盈余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因而诱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试图影响短期经营业绩。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显示出一个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额,以此刺激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抬高股票价格,从而在急需追加资本时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股票发行的气氛。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较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4、政治成本激励动机。政治成本主要是企业在财富转移竞争过程中获胜的筹码。由于现代企业不可能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它一定会被卷入政治活动中。因此,如何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筹码,以便获得更多的财富转入而不是财富转出是企业家和管理当局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通常大企业的政治成本高于小企业,为避免高额所得税,管理人员有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动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