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沈坤荣庄海燕*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整体上稳步增长,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研究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区别于已有的从单个角度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了13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试图从多因素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体制转型

Abstract:China ha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since 1978. The level of average income has advanced, while a sharp rise of income inequality has appeared.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come inequality has obvious time significanc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as many different factors as possible from macro-economy view.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hirteen indicators select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some useful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Keywords:income distribution;income inequality;system transition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在居民总体收入增加的同时,个人收入不均等也逐渐扩大。从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看,居民收入差距都呈现不断扩大趋势(马宇文,2002)。收入差距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影响着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本文试图就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从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看,影响收入分配差异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生决定收入因素,即人力资本等内生变量决定了个人收入并影响收入差异,一是外生决定因素,即制度和宏观变量对收入分配差异的外生决定。

内生决定模式的收入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人力投资与未来收入能力的联系中,几乎所有研究都以教育作为核心变量,教育年限和教育投资就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而生命周期理论则与人力资本理论密不可分。该理论不仅讨论了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多地讨论了储蓄与劳动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生命周期的收入理论将劳动收入、收入积累以及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中。

外生决定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包括机会不平等理论和收入再分配理论。在发达国家,机会不平等理论主要研究现有制度下的机会歧视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机会不平等直接决定着收入差距,其中二元经济结构是最重要的特征。城乡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引起一系列制度结构不平衡,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扩大等。在统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发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03BJL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3036)资助。

*沈坤荣,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系高级研究学者。庄海燕,南京大学经济系硕士生。联系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经济系, 邮编:210093;联系电话: (025) 83602215,138********;E-mail:shenkr@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3280137.html,。

达国家,劳动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收入,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工资性差异;而在发展中国家,劳动者面临的是机会不平等,外生性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往往超过自身努力的影响。

收入再分配主要涉及税收和公共支出两个方面。分配效果是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一般经济意义上,再分配的主要功能是缩小收入差距,但若过分强调分配的公平性,会损害市场配置对个人的激励。发达国家的再分配主要讨论福利过度化问题,发展中国家再分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再分配制度,包括贫困资助、社会转移支付等。

关于经济增长与个人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假说较好地说明了两者的联系。对该假说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数学模型,将各国发展的经验数据用于“倒U型”假说的实证检验分析;另一类是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研究这一假说的过程。

很多学者利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有力地支持了“倒U型”曲线假说(Adelman, Morris,1973;Paukert, 1973;Ahluwalia,1976),也有学者对中国台湾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没有发现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Fei,1979),后来有学者进行更大样本范围的研究后认为,“倒U型”曲线在大约90%的样本国家并不存在(Deininger and Squire,1995)。

也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反思了经济发展的成败原因,认为制度转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于是他们重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其中,阶级产生的利益集团理论和依附理论分别被普遍应用于国内外影响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大量学者从对外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PAN-LONG TSAI,1995;Xiaodong Wu,2000;Shang-jin Wei and Yi Wu,2001;Cornia and Kiiski,2001)。

对转型经济国家而言,私有化因素显得尤其重要,私有化导致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一部分人,从而收入差距更加明显。有的学者特别研究了私有化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Gustafsson and Johansson,1997)。

另外有学者从政体方式角度研究收入分配差距(Durham,1999;Kevin Sylwester,2002);有学者从人口方面研究收入分配差距(Jonna P. Estudillo,1997;Cyrus Chu and Lily Jiang,1997);还有学者从自然、历史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Cornia, Kiiski, 2001,Mushinski, Pichering,2000)。

国内学者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起步比较晚。80年代以前,分配的平均主义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随着改革过程中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不平等问题,特别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以赵人伟、李实为代表的多数学者从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经济增长或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变迁以及政府政策,也有学者把影响因素归纳为类似的三个或四个方面(汪立鑫,2000;丁任重等,2003),但都是理论上的解释,集中于定性分析。很多学者从单一角度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比如从教育(赖德胜,1997)、政府力量(王诚,1999)、非法非正常收入(陈宗胜,2001)、机会不均等(马宇文,2002)、转移性收入(黄祖辉,2003)等因素分析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考虑居民收入差距的各类影响因素,将其尽可能纳入分析范畴进行实证分析。

二、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转型与发展。分析这样一个转型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应当考虑内生决定收入分配的因素、市场导向的因素,而且各种外生影响因素、非市场导向因素也应当纳入分析框架,尤其是转型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发展、

改革、教育、政策这四个方面考察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经济发展方面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对一般发展中国家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紧密相连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是城市化过程又是工业化过程。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型,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特别是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有学者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将城市化进程与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1。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我国大部分年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大于0.5,也就是说农村居民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一半,属于二元结构的收入差距性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

其次,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国内外很多学者的横截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已经证实:产业结构升级与收入水平之间有着规律性的联系,各产业从业人员收入与该产业的发展有直接联系。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分析,第一产业职工收入明显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三大产业间存在不小收入差距,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的主力军农民,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非农民职工收入差距将更加明显2。

2.体制转型方面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非国有部门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非国有部门内部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导,具有很大灵活性,其内部收入差距往往会高于国有部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两次社会调查资料,1988年非国有部门职工收入基尼系数高于国有部门6.4个百分点,1995年仍高出6.4个百分点(赵人伟、李实,1999)。当然,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更为显著。

鉴于数据资料所限,以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反映其收入水平。1985年至2002年间,其他单位职工收入与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最大比值达到1.45:1,两者的最大差额达到4335元;与城镇集体单位职工收入的最大比值为1.95:1,两者的差额最大为7625元(见表1)。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来,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又有缩小的趋势。另外,体制转型过程中收入分配最大的问题是非正常秩序变化中的腐败现象,也就是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陈宗胜,2001)。

表1 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3.教育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核心指标教育水平与收入差距的联系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1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0页。

2

11S S S -

=,其中,S 表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系数,1S 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2S 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可

支配收入。一般认为,当0.5≤S 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0.2≤S <0.5时,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阶段;当S <0.2时,基本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过程。

2

根据赵满华,《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2002年版,第129页的三大产业职工平均工资数据计算所得,1978~2000年,第二和第三产业职工平均工资始终高于第一产业,并且三大产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不断扩大。。

一般认为,教育的普及可以使工资收入的分配趋于平等化3。我国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基础教育4发展缓慢。无论就学校数而言还是学生人数而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领先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4.政府政策方面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首先,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福利保障政策显得不足,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基本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财政对部分地区实施的扶贫计划和紧急救灾、少量救济互助、民间的社会救助相对于农村所需要的社会保障而言作用甚微。

其次是税收政策。目前我国个人税收的再分配效应不仅很微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负面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无论从纳税额占收入比重来看,还是从纳税方式和减免政策来看,农村居民交纳的税费远高于城镇居民,而且农村贫困人口承担相对更高的税费率。所以税收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5.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其他因素

关于要素收入。因为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主要比较财产性要素收入。虽然目前阶段,城镇居民收入中要素收入所占比重不大,财产性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左右,并且最近两年又有下降趋势(见表2)。但如果从金融资产和自有房产的角度分析居民财产收入,我国居民的财产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并且财产分布很不平均。

表格2 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

关于失业和通胀。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明显因素。失业者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收入来源,与在职者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认为广义的失业应该包括失业和待业。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失业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愈发显得突出。另外,通货膨胀也是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在主要是牺牲了低收入者利益的前提下,似乎特别扩大了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5。

三、分析方法、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

正如前文的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经济总体发展方面的因素,有体制转型方面因素,有教育方面因素,也有政府政策方面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有些存在明显相关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而彼此之间不相关。以下所有分析由SPSS12.0自动完成。

和大多数对收入分配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一样,本文也采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有学者将已有文献中全国基尼系数数值作过分析比较(曾国安,2002;陈宗胜,2001),虽然严格来说,采用不同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统计口径得出的结果不能进行直接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大概比较发现,各种来源的基尼系数都显示出同样的

3青木昌彦:《分配理论》,筑摩书店,1979年版,第153页。

4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5Won-am Park and Jong-ha Yoon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ir Sources in Korea”, KDI Working Paper NO. 8804.

特征:从长期看,基尼系数数值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考虑到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本文采用“分组加权法”,即将全国居民分为城乡两组的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和农村的两项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估算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6:

U

U U P P G U

U P G U

U P G 122

122221121-++=

公式中,G 表示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1G 、2G 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1P 、2P 分别表示城镇和居民农村居民占总人口比重,1U 、2U 则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U 表示全体居民的人均收入。因为资料限制,作者计算了1978

年和1980~2000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见表3)。

1U 2U 1P 2P U 1G 2G 分1978~1999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2000年的数据引自张平《增长与分享》2003年版,第19页。

本文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和国家政策几个方面选取了以下13项数据指标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

6

这是R.M.SUNDRUM 在《欠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一书中的计算公式,转引自向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2000年版,第189页。

(1)市场化进程(X1)。准确衡量市场化进程的指标非常复杂。曾有学者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五个方面的19个指标综合评价各省市区的市场化相对程度(樊纲、王小鲁,2001)。本文选取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测度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指标7。

(2)城市化水平(X2)。选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1%提高到1999年的30.9%。

(3)工业化程度(X3)。以工业实际产出占整个经济实际产出的比率作为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指数(舒元,200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GDP总指数和工业产出指数计算而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从1978年的44.3%提升到2002年的69.10%。

(4)人均GDP(X4)。人均GDP是普遍用于反映经济总体发展的指标,也是与居民最终收入紧密相连的宏观经济指标。本文选取该项指标的主要目的是想分析收入差距和经济总体发展的联系。

(5)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X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X6)。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指标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指标的变化,基本上都与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定律相吻合。本文选取了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两项指标。一方面,三大产业就业指标和基尼系数的相关性比较均衡8,另一方面,本文已经选取的工业化程度指标度量的是第二产业发展相对于总体经济发展程度,所以舍弃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指标。

2.教育

已有相关研究中,很多学者通过估算教育收益率衡量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们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大范围的社会调查数据基础上,考虑到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采用以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人均受教育年限(X7)。教育年限指标目前被许多学者用于测度衡量人力资本。本文直接根据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计算结果,再除以每年的从业人员数估算出人均受教育年限。有学者在研究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时采用中学生、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的指标,作者试图运用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的指标,但与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相比,该指标与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偏小,所以并未采用。

(2)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X8)。直接选用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第368页的统计数据。在国家公布数据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有两项指标: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含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含债务)。本文选取了与基尼系数相关系数较大的不含债务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指标9。

3.其他宏观经济因素

(1)失业(X9)。目前我国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可以肯定的是该项指标明显低估了我国的实际失业人数,尤其在考虑下岗职工问题情况下。有国家计委的学者估计全国城镇下岗职工数平均每年增长40%,也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估算出1997年全国城镇失业率为6.7%,比实际高出一倍10。因为数据资料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下岗职工数汇总到失业率指标中,本文试着将经济活动中未就业人员数占经济活动总人口

72000年以后的《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工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所以该指标的样本期间1978~1999年。

8三大产业就业指标与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0.761,0.842,而三大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325,0.788。

9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含债)和基尼系数相关系数是0.570,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含债务)与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是0.771。

10两项数值分别引自: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陈淮,98就业依然沉重的话题,现代企业导刊,1998.4。

的比例来大概表示我国失业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活动人口

就业人员经济活动人口未就业人员比例-=

虽然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相比,未就业人员比例指标数值偏小,但我们有理由认为该项指标更适合实证分析。一方面,该项指标数据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年失业情况的大概走势;另一方面,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中注重相对量的分析,该指标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为0.629,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极小,只有0.061。

(2)通货膨胀(X10)。本文选用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指数。CPI 指数可以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运用CPI 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状况。

(3)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取得巨大进展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巨大繁荣,有学者已经证实了我国的国际贸易比重和人均产出的正相关性(沈坤荣、李剑,2003)。本文并没有选取国际贸易占GDP 比重的指标,而是选取了出口额占GDP 比重的指标,主要是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贸易出口和居民所得收入的联系更为密切。

(4)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12)。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外商直接投资(FDI )的研究特别丰富,不仅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FDI 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纽带变得更加紧密,而且FDI 已经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其中也包括中国。在本文具体分析中,1978年的FDI 占GDP 比重取值为0。

4.国家政策

(1)抚恤、福利、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X13)。国家预算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的经费包括革命伤残人员抚恤金、各种伤残补助费,优抚事业单位经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和特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补助费等。该部分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几乎不到2%,可见我国的福利救济支出没有跟上总体经济发展步伐。

(2)政策性补贴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是指经国家批准,由国家财政拨给用于粮、棉、油等产品的价格补贴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主要与日常生活品物价相联系,考虑到我们已经选取了通货膨胀率指标,所以没有采用该项指标。

(3)税收政策。应当说大部分的税收政策都与收入再分配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但由于目前关于税收与收入差距的研究结论不是很明确,并且我国统计资料中各项税收收入的划分比较笼统,尤其是和收入再分配直接相关的个人所得税资料很不全面,所以本文也没有采用该项指标。

本文所有指标数值均根据历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其中,人均GDP 指标(X4)采用1978年不变价格处理,其余涉及价格因素指标均为比例值,故全部采用当年价格计算。

考虑到各指标变量的测度单位并非完全相同,我们在主成分分析前用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将各个变量标准化,得到ZX1~ZX13,然后对标准化以后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多个变量之间存在很明显的相关性,最高的相关系数甚至达到了0.992。如果将这些变量都作为自变量与基尼系数直接进行回归,将存在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对ZX1~ZX13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前两个主要成分的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5.84%(见表4),在统计分析中,累计贡献率超过70%的就可视为已提取出主要成分,所以我们选用前两个主要成分进行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如两个成分矩阵所示(见表5)。左边的成分矩阵是最初结果,右边的成分矩阵是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后的矩阵形式。这是一种正交旋转方法,可以使得每个成分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简化对成分的解释并且能更方便地对各成分进行比较明确的命名。

表格4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方差累计贡献率)

Compone 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9.378 72.137 72.137 9.378 72.137 72.137 2 1.781 13.701 85.838 1.781 13.701

85.838

3 .917 7.055 92.893

4 .648 4.984 97.877

5 .148 1.139 99.01

6 6 .058 .445 99.461

7 .033 .255 99.715

8 .018 .138 99.853

9 .008 .064 99.918 10 .006 .049 99.967 11 .003 .023 99.990 12 .001 .008 99.999 13

.000

.001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格5 Component Matrix(a)(成分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旋转后成分矩阵)

Component

1

2 ZX5 -.977 -.165 ZX1 .968 .23

3 ZX6 .961 .258 ZX11 .953 .072 ZX8 .950 -.190 ZX2 .949 .221 ZX

4 .930 .363 ZX12 .894 .231 ZX3 .881 .432 ZX7 .856 -.252 ZX9 .29

5 .86

6 ZX10 .408 -.702 ZX13

-.310

-.443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2 components extracted.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 . Rotation converged in 3 iterations.

根据旋转矩阵对两个主要成分命名。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个主要成分中,反映经济总体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指标(ZX1~ZX8、ZX11、ZX12)都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第二个成分负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是失业、通胀指标(ZX9、ZX10),而福利救济

Component 1 2 ZX1 .996 -.026 ZX6 .994 -.052 ZX5 -.989 -.042 ZX4 .985 -.161 ZX2 .974 -.018 ZX3 .951 -.239 ZX11 .947 .128 ZX12 .922 -.040 ZX8 .889 .384 ZX7 .785 .425 ZX13 -.396 .368 ZX9 .469 -.785 ZX10

.253

.771

支出指标(ZX13)在两个主成分中的负荷系数都不大。我们可以认为,第一个主成分是发展的因素,第二个主成分是失业、通胀的因素,而政府福利救济支出与两个主要成分相比显得不太重要。第一个主要成分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多,如果我们对其中的10个指标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发现,10个指标比较明显地分成经济发展(ZX1~ZX6、ZX11、ZX12)和教育发展(ZX7、ZX8)两个主要成分。我们有理由认为,诸多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可以初步归纳为三类:经济总体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失业、通胀的因素。

根据成分矩阵可以得出由自变量表示的两个主要成分F1和F2,将各标准化变量值分别代入,就可以得到两个主要成分值,而且主要成分完全不相关(见表6)。

表格6 Component Score Covariance Matrix (成分相关系数)

Component

1 2 1 1.000 .000 2

.000

1.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直接将两个主要成分值和基尼系数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其中1979年G 数据按缺失值处理),得到以下的回归结果:

G =0.344+5×3

10-F1-1×3

10-F2 (55.551) (6.608) (-0.199)

709.02=R F=25.417

将主要成分的变量表达式代入上述回归模型,得到如下回归方程11:

G =0.344+(5.006X1+4.888X2+4.994X3+5.086X4-4.903X5+5.022X6+3.5X7+

4.061X8+3.13X9+0.494X10+4.607X11+4.65X12-2.213X13)×3

10-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各影响因素的大致关系如下: 1、市场化(X1)、城市化(X2)、工业化(X3)和人均GDP (X4)与基尼系数回归后的系数均为正,这与预期完全一致:随着总体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比较而言,前两者的系数偏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市场化和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要略大于工业化的影响。四个系数中,人均GDP 的相关系数值最小,这也说明了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比较微弱。

2、第一、第三产业人员比重(X5、X6)的系数分别为负和正,这也符合经济学解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劳动者收入相对低于第三产业,随着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降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而随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增加,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教育方面的两项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X7)和教育支出比重(X8)的系数为正,与经济发展方面指标系数值相差不大,证实了教育因素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年限的差异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带来收入的显著差距。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大部分投向城市,相对而言,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显得不足12;

11

严格意义上,方程中的变量应为ZX1~ZX13 ,但我们认为,经标准化处理后变量性质保持不变,所以

仍然可以得知基尼系数与原始变量的大概关系。基尼系数微小的变动能反映收入差距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所以该方程的变量系数值偏小。

12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部分中, 1992开始统计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2001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是

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优先于基础教育。所以随着教育支出比重的增加,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失业(X9)的系数值为正,并且与其他正值系数相差不大,这也在情理之中,未就业人员比例的提高无疑扩大了失业者和在职者的收入差距。理论上,通货膨胀率(X10)通过改变各收入阶层的相对工资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一定影响,但该系数值在所有正值系数中最小,可能与我国最前几年持续的通货紧缩有关。

5、出口比重(X11)和FDI比重(X12)的系数均为正值。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我国出口经济比重不断提高,FDI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支撑力,但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的对外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一致,引起了不同地区、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6、福利救济支出比重(X13)的系数为负值,说明福利救济支出能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和其他系数相比,该系数绝对值略小,可见,我国目前的福利救济政策还不完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回顾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大致梳理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多种影响因素与基尼系数的大概相关程度。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的收入差距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育因素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从促进经济总体发展来看,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显得尤其重要;但从缓解收入差距程度来看,对普通教育的投资又显得刻不容缓。如何处理好这两种教育投资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3、失业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差距的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如何安排我国目前大量的失业、待业人员和抑制通货膨胀是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内容。

4、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福利救济制度和调整税收政策。

针对上述结论,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作出战略调整。1、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富有流动性的、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渠道的发展。2、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在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引导居民对教育的投入,同时辅之以教育投入结构的调整,重视普通教育的投入。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撑体系,应注重三者的全面发展。4、调整税收政策。完善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加大对个人收入的法律监督和金融监管力度。

(作者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长三角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陈宗胜等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 经济研究,2001.4

丁任重等“倒U型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J] 经济学家,2003.6

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J] 中国国情国力,2001.1

黄祖辉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3.3

赖德胜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J] 经济研究,1997.10

李实对收入分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J] 经济研究,2000.7

1992年的5.5倍,农村教育费附加支出只是1992年的2.4倍。见《中国财政年鉴》,2002年,第308页。

马宇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制度分析[J] 改革,2002.6

沈坤荣等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2003.5

舒元、王羲《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M] 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汪立鑫我国收入差别扩大的三大导因[J] 经济学家,2000.4

王诚收入分配及转型经济中的政府影响[J] 改革,1999.4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J] 经济评论,2002.5

赵人伟,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Adelman, I. And Morris, C.T., 1973,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hluwalia.M., 1976, Inequality,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3, p307-342

Cornia, G. A., Kiiski, S.,2001, Trends i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Post-World War ⅡPeriod. UNU/WINDER Discussion Paper, NO.2001/89/Sept

Cyrus Chu and Lily Jiang,1997, Demographic Transition, Family Structur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 olume79,

Deininger, K., Squire, L., 1997,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Reexamining the Links, Finance & Development / March, pp38-41

Durham, J. B., 1999, Econometric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oward More Comprehensive Spec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Correlates.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NO.1, pp4374

Fei,G.H., 1979, Gustav Ranis and Shirley W.Y.Kuo,1979, Growth with Equity: The Taiwan Cas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stafsson, B., Johansson, M., 1997, A Search for a Smoking Gun: What Makes Income Inequality Vary Over Tim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IS Working Paper NO.172

Jonna P. Estudillo, 1997,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Philippines 1961-91, Order Form, V olume35

Kevin Sylwester,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 1, No. 2, P167-178

Kuznets.S, 199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5, p1-28 Mushinski, D.W., Pichering, K., 2000, Inequality in Income Distributions: Does Matter?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NO.2

PAN-LONG TSAI, 199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Further Evidence, World Development, V ol.23, No.3, PP.469-483,

Pauket.F., 1973, Income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108, p97-125

Shang-jin Wei and Yi Wu, 2001, 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8611

Xiaodong Wu, 200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1, p361-384

Zongyi ZHANG, Aying LIU, Shujie YAO, 2001, Converg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comes 1952–1997,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2, p243–25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