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立足教材 创造性运用好“四招”,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立足教材 创造性运用好“四招”,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立足教材  创造性运用好“四招”,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立足教材  创造性运用好“四招”,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立足教材创造性运用好“四招”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燕厦中学叶钧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实验教材已经实施近十个年头,回眸我们在这几年坚守教坛里所走过的一些职业历程,不禁感慨颇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需求,如果在处理教材方面继续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方法,只能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那么他们掌握知识熟练程度和面临中考选拔考试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到头来我们化学老师吃力不讨好,无法感受教书育人的成功喜悦。

如何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又能使学生爱学会学,同时学生们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都得到双重提高呢?本人始终认为关键在于科学处理教材,合理组织好平时的课堂教学,只要在新课阶段每个教师爱岗敬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得以提高,后面的中考备考复习自然就十分简单了。

教材是学校教育资源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对教材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和推敲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研究教材,能能恰当分析学生的原有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情境材料出现一些“盲点”的问题。对化学知识体系既有理论的理解,同时又能很好地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并利用自身的经验,发挥专业优势,充实相关信息,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乐学、好学和会学化学课程,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教材的最大价值。

有机将“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才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创造性处理好教材,使得教师在学生与教材间真正起到桥梁作用,更好地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化学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我就创造性处理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希望与各位同仁进行深度、互动的交流,获得更好的教材处理实施方案。

一、“通览”教材

“通览”教材首先能综观化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全局,明确教材布局的逻辑系统。更能能通盘巧妙的安排教学进度,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不合理现象,积极引导学生知道化学教材重点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些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否则,不仅不能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览”教材是正确处理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览”教材也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例如让学生突破“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难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掌握“原子的构成”,才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其一防止走马观花,一味浏览,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几;其二是细嚼慢咽,玩味不已,结果时间精力有限。这样操作的不良结果则是: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因此,“通览”教材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教学时间和学生群体精力,明确“通览”的目的,确定“通览”的重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化学新教材有如下一些特点:

1、彩色纸张和彩色图片的大量运用,为教师形象讲解提供素材,有些图片形

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几分亲近感。

2、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综合化。

当然不是简单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而是尽可能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用大量详实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化学与材料”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懂得一些化学知识、有了化学知识可帮助自己具备更敏锐的辨别力,从中体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如燃烧与灭火、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化学肥料,合成材料,营养素的来源等等。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3、教材亮点----探究性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传统教学过程最大的缺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救。“探究性学习”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它把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视为教育目标,把追求科学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放在科学知识的掌握之中。这使得“探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处处体现出尊重人、善待人的人本思想,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因此,我们要做好探究性的实验,条件不允许学生分组做实验。更应创造性做好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多动手。除了按书本的要求做实验外,还应该多查阅资料,合理的改进实验。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待白磷熔化,用一支大试管垂直倒插入水中,罩住白磷,可见白磷发火燃烧,形成白烟。不一会儿,白磷变熄灭了。取出试管,口朝下抖动片刻,再插入水中,罩住白磷,白磷又发火燃烧形成白烟。可以重复操作直到白磷耗尽。面对这一奇特现象,引导学生从燃烧条件加以分析,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4、全方位扩展知识面

书中列出的“资料”,“化学、技术与社会”,“拓展性课题”等栏目,这是对知识的有益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认知需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以对化学的热爱。

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让学生知道空气污染问题,绿色化学让学生知道化学正在向无污染方向发展,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让学生知道化学定律的得出的曲折。

5、全方位发展学生思维。

教材中“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安排:(1)、调查研究本地区的雨水的PH,(2)、向当地农业部门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亲友、邻居了解或家乡近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3)、自制叶脉书签等等

6、每章末设立“本单元小结”栏目,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和技能进行整理、回顾,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消化知识的能力,或者采用图片形式构筑单元知识树。

7、知识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和时代特色

本书的知识内容容量方面增加了许多,难度却有所下降,阐述的知识浅显易懂,侧重于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侧重于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其知识体系暂时欠缺,因此要求侧重于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和经验入手,是重在让学生亲近化学、认识化学的最基本内涵。在内容选材和形式再现方面突出了时代性,消除了化学知识过于“难、繁、偏、旧”的弊端,以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增添了不少体现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的新材料、新发明和新问题等知识。

8、强调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对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环境恶化的阐述,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自我行动意识。教科书中共有39处之多涉及有关环保的议题。

二、“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在教师的心中明朗透亮。只有吃透了教材,在处理教材时,才能做到“懂”、“透”、“化”,才能做到“以己之昭昭,示人昭昭”。“化”是指求得甚解,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感情、理性思维、艺术思维高度融合在一起。

要做到“吃透”教材,首先再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初中化学强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要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的确展,要帮助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念、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例如: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其内在的知识逻辑关系是:认识燃烧现象----燃烧条件----联系实际生活中引火和灭火的方法理解、掌握燃烧的条件----认识缓慢氧化、自燃和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应用燃烧的识识学习控制燃烧,有效的防火、灭火、了解火灾自救的常识。

其次要了解每个课题的主干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过分强调每堂课的完整性,有些课题大纲要求的是一课时完成的内容,如感觉一课时完成的有些问题,不妨用二课时。例如“单元三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有老师常常是用一节课完成的,分子和原子本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按排一节课很紧凑。我认为如果按照练习册的按排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的性质的探究和运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二课时主要讲解分子的构成和探讨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可能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再次要认真领会每个课题中的每一幅图片和每一个表格的设计意图。例如在单元四课题1原子的构成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讨论了表4-1和表4-2。通过对这二个表格的讨论你能得到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讨论很自然得出了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知识。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不同种类的原子其质子数不同等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三、“用活”教材

“用活” 教材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全新理念,它赋予了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灵活性。从宏观的角度讲“ 用教材教” 意味着不仅是教书本知识,而且是哺育人成长;从微观角度讲“ 用教材教” 意味着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即做到“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 。

1 .组织新教材的内容形成链式问题,实行“问题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才能启发学生主动探索,才能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感,培养他们质疑和答疑的能力,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师生之间形式的也都是“问题”互动,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下面以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的“ 问题” 为例。

程序一提出猜想:根据你们已有的化学知识及平时的生活经验,请举例说明你认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程序二、进行“ 质量守恒定律” 的形成时:教师演示实验: (1) 白磷的燃烧学生实验: (1) 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 (2) 镁条的燃烧。(3) 铁和硫酸铜的反应;问题 1 :三个不同的结果出现在四个实验中,知道为什么吗 ?

程序三、进行“ 质量守恒定律” 的深化时:问题1:那么如何改进装置来避免实验“ 失恒” 的情况发生呢 ? 问题 2 :教师进行简单引导由学生设计出一个最佳密闭装置,并进行演示。

程序四、进行“ 质量守恒定律” 的应用时:问题 1 :为什么“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人二氧化化碳” 后质量会增加 ? 问题 2 :为什么“ 石蜡燃烧” 后质量会减少 ? 如果能将石蜡燃烧后的二氧化碳和水用某种吸收剂完全吸收,天平能平衡呢 ? 问题 3:(展示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关于质量研究的历史)你知道他们关于质量的研究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吗 ?

其实“ 问题” 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学生能否正确回答出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问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方法,进行心智思维的训练,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程序一从中秋月饼开始设疑式导课,能使学生的思维状态由静止转入亢奋、由封闭转入开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程序二的四个实验情景教学,充分利用 4 个在化学反应前后有质量增大、减小和不变;有开放体系和密闭体系的化学实验进行对比,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程序三的“ 问题” 是利用一个学生设计的改进实验将“ 不守恒” 变成“ 守恒” 来进行论证,逐渐明白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会出现质量增大和减少的情况,为什么有的实验需要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有的实验却可以在开放体系中进行。凸显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在一种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而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把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从感性带到理性,从表面带到本质。

程序四的“ 问题” 的设计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关于“ 脱氧剂” 的解释其目的是使首尾呼应,是对“ 脱氧剂” 问题作进一步延续和澄清。引入“ 蜡烛燃烧” 的实验,其目的是强化“ 单一” 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紧接着的一个“ 追问” ,通过学生讨论深刻理解参加反

应的物质质量这一认知难点。其中“ 问题”4 主要是学生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每个程序的“ 问题” ,创设了认知冲突和悬念,是学生进行下一个程序学习的一个增长点,最终将实现知识的升华。

2.使新教材的教学“ 情境化”。奥苏伯尔学习理论认为: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 需要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依托教材的内容,创设一些真实典型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场景的创设可以使教材原有抽象的概念、微观化和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缩短时空距离,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学习中创设一些真实典型的生活场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其次,真实场景将声音、图像、色彩等各种信息,以及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很快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 艺术性” 、凸现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要做到“ 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课堂都有一个精彩的引入,一节成功的课必需有一个好的开始。一堂化学课,就是一个真实的情景衔接、转换与推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精彩的引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就是一支兴奋剂,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可以唤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①由课题导入。例如,在学习“氧气” 时,导入语:根据你的亲身体会能说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是动物生存必需的气体?根据你的亲身体会能说出它的哪些性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由故事导入。比如在学习“ 保护空气” 内容时,讲给学生:伦敦在1952 年冬天出现的雾,引起人们呼吸困难,几千市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等症状,年老体弱者死亡 4000 多人。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导语中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和悬念,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③由实验导入。在学习“ 酸碱指示剂” 内容时,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将这朵白花放进一种所谓的“ 水” 里打湿后,放进一个“ 空瓶子” 里面,提醒关注白花。一会儿,原来白色的纸花现在变成了红色的纸花。当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时一下子就议论开了,纷纷猜测是什么原因会有如此神奇的现象出现。

3 .使新教材的知识“ 生活化”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1) 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生动、简洁、有效,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

均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做空气成分含量的测定时,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这些生活化的用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习了三大强酸后,采用白醋做酸的通性验证实验;学习酸、碱和盐后设计实验“ 皮蛋配料成分的检测” ;蛋白质的教学中,使用牛奶、蛋清等家庭厨房食用的食品;使用碱面、食盐等家庭添加剂和调味剂,来学习盐的性质等。这些生活化的实验用品,使得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化和生动化。

(2) 设置生活化的学习情景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 ? 铁锅为什么会生锈 ? 怎样防止铁锅生锈 ?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 还可以从新闻人手,挖掘新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设置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首先播放火灾新闻,显示灭火现场,创造学习情景,引出燃烧的条件。在学习“ 保护空气” 时,以当日的《今晚报》的天津城区空气污染新闻为题材,设置学习情景,引出“ 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 等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列举生活化的例子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学习氧气的溶解性时,给大家举蒸蛋羹的例子,给打散的鸡蛋加入凉水,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感觉太“ 老” ,口感不好,倘若加入适量凉开水,则蒸出的蛋羹鲜嫩爽滑,就好吃嫩滑,其原因是烧开的水赶走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在学习盐的性质时,可举蒸馒头的例子,如果碱放多了面会发黄,可加适量食醋,消耗过多的碳酸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碳酸钠与酸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又强化了学生对盐的通性的掌握。

(4)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如学习了充分燃烧的条件之后,让学生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灶具的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又如酱油、水果等 pH 的测定,牙膏、粉笔主要成分的检验,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等。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查阅课外资料,学生终于自己找到答案,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通过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的载体中,充分吸收化学知识的养分,快乐成长。

四、“充实”教材

1.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科书实行弹性设计,这给教师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备教材时,我立足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跳出教材,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知识是对课内的充实和延伸。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假设结论,再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结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教师讲解:刚才的实验从宏观上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那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是否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再请学生通过观察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动画(补充)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发展和创新,还应该激发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此我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的教学时,将课程与社会的热点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石油涨价,钱包缩水》这一文章标题引入,这样,既指出了石油资源的紧缺,也说明了石油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为了使学生能被能源危机既化石燃料的紧缺而震撼,我在教学中引用了美国作家写的一本书叫《古老阳光的末日》中的一段话:他把煤和石油称为古老阳光,书中指出:“如果没有古老的阳光———煤和石油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口数约在2. 5亿~10亿之间。”也就是说,若失去了石油与煤,地球上有50多亿人口将会被饿死、冻死。其实,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教师要多角度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各种策略,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参考。比方说怎样才能将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并且怎样通过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社会中去。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 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 题。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例如: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 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 道上来。 抗拒性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 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

初中化学教材全解(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浅谈电负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3348302.html, 浅谈电负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史瑞欣孙才英于朝生彭涛安立华廖丽霞施连旭张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元素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利用电负性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师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负性;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92-02 在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内容繁杂、抽象、易懂难记,更难以应用,因此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1]。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类有机反应 发生的原因、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元素电负性的意义,并以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去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电负性概念最早由Pauling(鲍林)在1930年提出,定义为“分子中原子将电子吸引向它 自身的能力”[2]。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化学家对电负性的研究经久不衰,至今已提出几十种电负性标度[3-7]。在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对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及基团电负性的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电负性是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法的基础 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有机化学时,会明显感到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中学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沿用的是实验感知式和事实陈述式的叙事方法,主要是基于表象和经验的归纳与概括,鲜有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深入探究[8],因此很多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习惯,认为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也是靠对各类有机物化学性质及其反应式的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应从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就要向学生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思想。为了使学生不会对结构与机理问题产生畏难心理,在学习本课程的最初阶段,从一个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容易理解的角度开始分析有机化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的电负性正是学生开始试着去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一个合适的开端。在介绍电负性这个概念时,笔者会向学生强调,电负性的本质是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主要是价电子)。对于学生来说,以学生已有的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储备,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困难。以此为出发点,学生会继续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闻德中学唐龙 教学过程中,体会人人会有,教的时间越长,感受往往会越多,体会往往也会越 丰富;当然,教学过程中,困惑也是人人会有,不过教的时间越长,困惑往往会越少,这与我们每个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断进取密切相关,下面我以我们学校初三老师提出 的共性问题,说说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解决的方法。 一、教学中的困惑1、使用教材过程中的困惑新教材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胆扬弃。我们感觉新教材确实分散了难点、降低了难度,但是有些章节 编排较乱,使得一些内容在根据教材顺序学习时,显得突兀,学生不易接受,有些知识点顺序安排也欠妥。比如,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就把分子原子元素做了一些叙述,导致学生一学到这就觉得云里雾里的,虽然设计了一些图示,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接受。还有,在使用新教材时,老师反映某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或不易完成,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在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臵、药品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实验了数次,效果不好,出现的问题是:两个针筒和中间玻璃管的固定;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太粗,不易与针筒连接;铜丝的多少,铜丝过多,玻璃管内不易装入,铜丝过少,氧气消耗不尽等。 另外,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如果没有中考这根指挥棒,我们感 觉往往像在穿新鞋走老路,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悬浊液、乳浊液、 分散微粒的直径、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以及能量变化,新课标中只提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那么到底应该落实到什 么程度呢? 2、课时紧张的困惑 初三化学老师上了一个学期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课时很紧。新学科,学生比较 陌生,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学快了后进生跟不上,学慢了进度跟不上,老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科学

初中化学课本内容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一. 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他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二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位Ar)。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标准=(质子+中子)/标准=质子/标准+中子/标准=质子数+中子数 小试身手 一.填空 1.解释下列现象 (1)人能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气体可以被压缩,说明分子有间隔(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4×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体积很小 (4)10 ml水与10 ml酒精混合物总体积

少于20 ml,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2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所带正电和电子所带负电电量相同,但电性相反。 3.已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其核内质子数是26,则铁原子核外26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核电荷数是26. 二.单项选择 1.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可分 b.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c.最小粒子 d.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2.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 a.111 b.272 c.161 d.50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构成物质,也能够成分子 b.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c.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原子不显电性

常用的几种化学教学方法

常用的几种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验、练习、讨论和自学辅导等。 根据初中化学教材内容,可采取下以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 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课本实验整理(回归课本)

高三化学课本实验整理13周 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 必修1: 胶体的配制:P26 Fe(OH)3胶体的配制:将烧杯中的____________加热至沸腾,向____________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____,停止加热。 例1.P47在实验3-2中,切下一小块金属钠,放入______中,加热。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P48科学探究中,加热铝箔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实验3-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在P50的科学探究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剂:_________ 还原剂:_________ 转移的电子是:__________ 例5.在P51实验3-4中,通过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实验中,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得等量的H2,消耗的铝的质量比为:______,消耗的HCl 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转移的电子比为:______。 例6.在P55实验3-5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该反应___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生成。思考: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某种具有漂白性物质,经探究确定,该漂白性物质为H2O2,请写出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P56科学探究。在该探究实验中,共有____种方法能够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其中第一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种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其他的方法鉴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8.P57 实验3-6,焰色反应实验,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或用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9.P58 实验3-7中,制备Al(OH)3,用________和________(药品)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P58,实验3-8,为了说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所得的Al(OH)3分别加入盐酸和NaOH,相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1.P60,在实验3-9中,FeSO4和NaOH溶液混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即是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的评判。因此,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审视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树立新的评价观,改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 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

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 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 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组 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

新高中化学教材目录--苏教版

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苏教版目录· 必修1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专题一 律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附录一附录二专题一 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 第一单元 空气质量的改善 第二单元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单元 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第四单元 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专题二 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 提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 第二单元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第三单元 优化食物品质的添加剂 第四单元 造福人类的化学药物 专题三 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第一单元 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二单元 功能各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三单元 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附录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附录一 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二 常见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三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附录四 人体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附录五 一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含量 附录六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附录七 一些合成纤维的组成及特点 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苏教版目录·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专题一 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 第一单元 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 第二单元 硬水软化 专题五 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 附录一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苏教版目录·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专题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三单元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专题二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专题三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发挥教材优势 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发挥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以下简称“新教材”)编辑思想明确,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符合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显示了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市经过几年的试用,师生对教材的总体反映良好,普遍认为新教材有利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胆结合教材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推广使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教好新教材的基矗传统观念认为,人的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教师把学科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开发人们的智力,以及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形势,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新的结构。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是初中化学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 5.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7.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种程度:第一是掌握信息,第二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是善于创造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只能达到第一、第二程度,要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 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全

全 1.《化学1》教材目录: 引言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归纳与整理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2.《化学2》教材目录: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归纳与整理 结束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3.《化学与生活(选修1)》教材目录: 引言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 后记 4.《化学与技术(选修2)》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 课题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课题2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课题3纯碱的生产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摘要: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主动学习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入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化成为理解化学、进行化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几点教学心得,简介如下: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走进化学世界》时,我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世界的神秘,领会化学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科学史实,小故事,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问题、激发思维的教学情景,使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世界,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水的电解》时,为了把微观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出来,我让六个同学(两男四女)站到讲台上,男同学代表氧原子,女同学代表氢原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水分子。然后提示大家;“如果通电后,他们将怎样组合呢?”六个同学相互看了一眼后,两个男同学迅速走到了一起,四个女生组合在了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指出其错,而是继续引导:“两个男生在一起,代表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你们四个女生在一起代表什么?”四个女生一想,赶紧分开然后两两组合。“这就对了。因为氢气和氧气都是由双原子构成的分子。这说明电解水过程中生成一个氧分子的同时,生成两个氢分子,所以水电解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 :2。”“哦”,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掌握知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许多探究实验都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历实验过程,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推断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同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四川省武胜石盘初级中学校:曹均文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去阅读、思考、训练、归纳,促

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理性认识。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向未知领域探究,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的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四、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立足教材创造性运用好“四招”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教材处理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实验教材已经实施近十个年头,回眸我们在这几年坚守教坛里所走过的一些职业历程,不禁感慨颇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需求,如果在处理教材方面继续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方法,只能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那么他们掌握知识熟练程度和面临中考选拔考试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到头来我们化学老师吃力不讨好,无法感受教书育人的成功喜悦。 如何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又能使学生爱学会学,同时学生们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都得到双重提高呢?本人始终认为关键在于科学处理教材,合理组织好平时的课堂教学,只要在新课阶段每个教师爱岗敬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得以提高,后面的中考备考复习自然就十分简单了。 教材是学校教育资源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对教材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和推敲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研究教材,能能恰当分析学生的原有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情境材料出现一些“盲点”的问题。对化学知识体系既有理论的理解,同时又能很好地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并利用自身的经验,发挥专业优势,充实相关信息,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乐学、好学和会学化学课程,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教材的最大价值。 有机将“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才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创造性处理好教材,使得教师在学生与教材间真正起到桥梁作用,更好地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化学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我就创造性处理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希望与各位同仁进行深度、互动的交流,获得更好的教材处理实施方案。 一、“通览”教材 “通览”教材首先能综观化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全局,明确教材布局的逻辑系统。更能能通盘巧妙的安排教学进度,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不合理现象,积极引导学生知道化学教材重点知识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些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否则,不仅不能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览”教材是正确处理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览”教材也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例如让学生突破“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难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掌握“原子的构成”,才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 “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其一防止走马观花,一味浏览,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几;其二是细嚼慢咽,玩味不已,结果时间精力有限。这样操作的不良结果则是: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因此,“通览”教材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教学时间和学生群体精力,明确“通览”的目的,确定“通览”的重点。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化学新教材有如下一些特点: 1、彩色纸张和彩色图片的大量运用,为教师形象讲解提供素材,有些图片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几分亲近感。 2、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综合化。 当然不是简单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而是尽可能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用大量详实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化学与材料”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懂得一些化学知识、有了化学知识可帮助自己具备更敏锐的辨别力,从中体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如燃烧与灭火、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化学肥料,合成材料,营养素的来源等等。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3、教材亮点----探究性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传统教学过程最大的缺失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补救。“探究性学习”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浅谈新课程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课程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1-03-04T15:07:37.17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丹 [导读] 确保学生成功率,即学生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王丹(亭湖区伍佑中学,江苏盐城224041)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也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笔者就平时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 1.化学课堂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视下列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的授课。授课时要做到使化学知识的要点易于学生理解,并能清晰地解释相关化学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化学知识;同时,化学老师的口齿要做到清楚不含糊。 (2)多样化教学方法。化学教师在授课时要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3)任务导向。教师的任务导向是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化学教师要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时间。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 (5)确保学生成功率,即学生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 2.围绕新课程目标,强化有效备课 (1)教学目标要清晰。目标的设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不可不假思索的照着教参抄写,还要保证学生在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均得到发展。 (2)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才能等问题。 (3)有效的利用教材。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精挑细选的,必须充分地给予重视。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仅就化学实验而言,新课程设计的都是探究性实验,学生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去设计。 二、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建立多向互动。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需要教师反思,也就是说,要抽出时间来调整课时,使它适应学习者的各种要求,然后再对课时加以分析和讨论。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探究情景之中,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去解决,在实践中学习。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对知识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获得承认和自由表达的需要,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活跃。 三、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知识巩固 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该用什么知识或怎么用知识。解决好这一问题方法是有效的知识巩固。通过知识巩固,可帮助学生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1.精选习题,组织训练 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2.精选例题,示范讲解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3.一题多解,培养能力 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 4.重视讲评,指导学法 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思路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外,讲评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化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追求。怎样使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

相关文档